第一篇:山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老年人总量全国第一
山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老年人总量全国第一
2012年02月23日05:51半岛网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山东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高于全国8.87%水平。养老服务面临着什么困难?下一步如何发展?22日上午,省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以及有关厅局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会谈。
老年人数全国排第一
“我省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发展期,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高于全国8.87%水平。山东老年人口在全国按规模排在第一,从全国来看,大约十个老人中山东占一个。”在当天的座谈会上,省老龄办副主任刘爱民表示,国际通行老龄化标准是60岁以上达到10%,山东省早已达到这一标准。
根据预测,山东省每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为70万以上。到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1147.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7% ;2020年达到 1503.6万人,占总人口的15.0%,2030年2125.5万人,占总人口的21.3%。
“从人口数量和结构发展看,从现在到2027年,我省人口总的抚养比低于50%,也就是在2027年之前,处于劳动力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这也是发展养老服务的好时期。”刘爱民表示。
九成老人想在家养老
在座谈会上,刘爱民透露,之前省老龄办联合相关部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制订了《山东省2008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人口对策的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最中意居家养老的老人占89.15%,有养老方面需求的老年人占34.87%,在居家养老需求中表示急需上门服务的占12%。认为最中意的养老方式是住养老机构的占到10.85%,打算在5年内入住的,占4.23%。
此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的比例在10%以上。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是急需要护理、照料的,但现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严重失衡,养老服务的设施、机构床位远远跟不上,尤其是与潜在的需求更加失衡。
床位少服务水平低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苏道义表示,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相比,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养老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要求,目前我省养老床位缺口为10万张,到2015年需要新增25万张。
其次是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薄弱。截至2010年底,全省平均每个社区仅有老年日间照料(托养)床位1.6张,而国家养老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另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和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国家养老规划提出,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但截至2010年底,我省养老服务人员仅有 2.2万人,持证上岗率不到10%,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稳定的专业服务队伍支撑。
相关规划四月出台
面对目前我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苏道义介绍了下一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五年内增加养老床位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呢?苏道义表示,各地要将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福彩公益金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
在座谈会上,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表示,省委、省政府对养老服务工作非常重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将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年2月11至18日,相关部门还专程奔赴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养老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就开始着手制订本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了,争取在今年四月份出台。”
对于养老问题,省政协副主席栗甲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城乡老年人安度晚年”,“这句话的背后需要有一系列政策部署跟上,要有分工细则的。”
■委员观点
继续提升退休金标准
“现在社会的养老问题压力比较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低收入退休人群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座谈中,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宋传杰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表示,根据调查,1995年至2005年期间退休的职工,他们的退休金比较少,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来没有个人账户,退休时平均工资太低。
“虽然现在已经连续多年调整养老金标准,但因为这些人原来的基数就不高,调整后标准也不高,只要解决了养老金过低的问题,老人的老年生活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也就不会为养老发愁。”
让非营利性机构参与
省政协常委、民建山东省委秘书长李旭茂表示,今年省“两会”上,民建山东省委提交了《关于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引入非营利机构的建议》,建议发展由非营利机构与政府合作参与社区养老的模式。李旭茂表示,非营利性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且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统社会组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非营利机构与政府合作参与社区养老,具有其他公私部门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提供服务方面可以做到差异化管理,保证针对每位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等。
让每一位居民都参保
“我非常同意宋主委关于提高退休金的建议,我提个意见,退休金能否也根据物价上升相应上升,这样一些老职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在座谈会上提了两个建议,除了提高退休金标准外,他还提出了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通过健全的体系减轻养老问题的压力。
“养老问题现在压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身上,既然我们替父辈背包袱,就要为年轻一代减轻包袱。只有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让每一位居民都参保,这样以后才能保证每个人老有所养。”他说。
市民建议
财政更多倾斜建更多养老院
“解决养老问题除了要财政和公益基金更多地倾斜,建立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让居家养老更科学等,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作为参会的市民代表,济南医院院长刘军谈了半个多小时,在谈到解决措施时,他表示,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不能让志愿行为成为一种摆设,然后要让养老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虽然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商务专业2009级学生王润林却参加了多次类似的座谈、问政活动,在发言时王润林开门见山,“其实现在养老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两个,‘钱’和‘人’,所以要想发展好养老服务产业,首先解决钱和人的问题,其他都是些细节性的,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座谈会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市民代表,他就是济南军区某厂原总工程师易克让,他专门从一家民办老年公寓赶来,年过7旬的易老对民办养老机构非常认可,“原来没接触过民办养老机构,但自从我生病入住以来,得到了很多惊喜。要多办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是弥补现在养老机构不足的重要方式。”
本地探访
青岛老龄人口年增3.2% 青岛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2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9个百分点。此前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
据了解,目前全市城乡共有243个养老机构,总床位 2.8万张,千名老人占有床位 21张。前不久本市公布的2012年市办实事中,养老事业被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为缓解养老床位紧张现状,今年计划新建9处敬老院。据了解,此次新建的9处敬老院中,8处位于五市三区,此外还将改造青岛福彩养老院南九水路老年公寓。另外,按照本市养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本市城乡各类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比例将达到3%以上,按届时老年人口计算,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养老床位将增至4.8万张左右。
第二篇:山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老年人数全国第一
山东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老年人数全国第一
山东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高于全国8.87%水平。养老服务面临着什么困难?下一步如何发展?22日上午,省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以及有关厅局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会谈。老年人数全国排第一
“我省人口老龄化处于加速发展期,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占14.75%,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高于全国8.87%水平。山东老年人口在全国按规模排在第一,从全国来看,大约十个老人中山东占一个。”在当天的座谈会上,省老龄办副主任刘爱民表示,国际通行老龄化标准是60岁以上达到10%,山东省早已达到这一标准。
根据预测,山东省每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为70万以上。到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1147.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7% ;2020年达到1503.6万人,占总人口的15.0%,2030年2125.5万人,占总人口的21.3%。
“从人口数量和结构发展看,从现在到2027年,我省人口总的抚养比低于50%,也就是在2027年之前,处于劳动力供给充足、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这也是发展养老服务的好时期。”刘爱民表示。
九成老人想在家养老
在座谈会上,刘爱民透露,之前省老龄办联合相关部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制订了《山东省2008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人口对策的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最中意居家养老的老人占89.15%,有养老方面需求的老年人占34.87%,在居家养老需求中表示急需上门服务的占12%。认为最中意的养老方式是住养老机构的占到10.85%,打算在5年内入住的,占4.23%。
此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的比例在10%以上。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是急需要护理、照料的,但现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严重失衡,养老服务的设施、机构床位远远跟不上,尤其是与潜在的需求更加失衡。
床位少服务水平低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苏道义表示,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相比,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养老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要求,目前我省养老床位缺口为10万张,到2015年需要新增25万张。
其次是城乡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薄弱。截至2010年底,全省平均每个社区仅有老年日间照料(托养)床位1.6张,而国家养老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另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和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国家养老规划提出,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但截至2010年底,我省养老服务人员仅有2.2万人,持证上岗率不到10%,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稳定的专业服务队伍支撑。
相关规划四月出台
面对目前我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苏道义介绍了下一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五年内增加养老床位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呢?苏道义表示,各地要将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福彩公益金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
在座谈会上,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表示,省委、省政府对养老服务工作非常重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将养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年2月11至18日,相关部门还专程奔赴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养老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就开始着手制订本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了,争取在今年四月份出台。”
对于养老问题,省政协副主席栗甲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城乡老年人安度晚年”,“这句话的背后需要有一系列政策部署跟上,要有分工细则的。”
山东养老推荐青岛经验
昨天上午,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一场有关养老的专题座谈会上,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表示,今年4月山东有望出台养老“十二五”规划,还将推荐青岛经验,通过向需要关注的老年人免费送奶的方式,每天定时看一下老人是否安康。
低收入人群没钱养老
座谈会上,委员们纷纷表示,如今,养老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难点,一个原因是很多低收入人群没钱养老,这涉及物价、社会保障等因素;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养老机构没能力养老,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医疗技术等满足不了入住者的要求。
省政协常委宋传杰提出,现在社会压力大,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虽然随着物价上涨,政府部门也相应提高了工资待遇、养老金的标准,但他注意到,在受益群体中,唯独少了一部分企业退休的老职工。他们的退休金上涨幅度不大,几乎每月仅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如果让这些人花钱住养老院不现实。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些群体,给他们的养老予以保障。
委员一致赞扬青岛模式
如何规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与会人员认为,单靠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不可行,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线,社区养老为支撑,养老机构为辅助,其服务所占的比例应当分别为70%、20%、10%。所以,政府在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予以政策、资金的支持,比如无偿、低偿、有偿地向家庭提供养老服务。座谈会上,几位委员还一致对青岛推行的邻里互助的养老方式予以肯定。有委员和民政部门相关人士提出,青岛目前推行邻里互助,让一栋楼或相邻几栋楼的老人们凑到一起,每天集中到一个家庭中进行休闲娱乐。政府有关部门对提供场所的这个家庭每月予以水电费的补贴,并免费提供娱乐健身设施,“互相有个照应,也解决了社区资源不足的难题”。17件提案关注养老
“今年4月,有关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的‘十二五’规划有望出台。”省民政厅副厅长杨丽丽表示,今年省两会省民政部门共收到有关养老的委员提案17件,数量是历年来比较高的。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的初稿已经形成,其中涉及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人员资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志愿者队伍等诸多方面。
杨丽丽说,下一步,省民政厅有几项工作重点,其中包括完善提高养老机构对失智、失能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完善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等。同时,还将扩建、改造一批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街道层面上完善服务机制。比如推荐青岛经验,通过向需要关注的老年人免费送奶的方式,每天定时看一下老人是否安康。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左右,下降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岁,达到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下降至的‰,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超过全县平均数%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年至2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20**年至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四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五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
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二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
第四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第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第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5、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
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满意不`??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
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的扶养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老年社会组织、老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 成因 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上升,按国际通行惯例,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7%),即可看作是人口达到了老龄化。
当今时代,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
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
(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人口结构的改变。以下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出现,主要由于农村出生降造成。自20世纪70年代率的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然而死亡率却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出生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非常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计划生育的下降还存在这较大的潜力,所以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数据说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和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涉及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和市场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医疗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等。我们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现有的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供己支配,另一方面还要分配给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这无疑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使用的博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资源资源倾向于老年群体的消耗,渐渐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生活乃至工作负担。在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使农村老年人养老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根本上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二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式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关于老年群体的特殊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建设。
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无固定的养老收入,其养老主要靠子女或微薄的土地收入。多数农村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严重,加之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此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放宽计生政策可以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还不发达等客观情况,是不适宜放宽人口计生政策的。
四是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老年人的利益权益诉求基本上比较弱化。
五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尊老”“养老”“爱老”“护老”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重小轻老,冷漠、远离、歧视甚至虐待残害老年人的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有些老年人孤苦无依,性情扭曲。所以,应该更加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的健康问题。
(三)解决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得本着具体国情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1、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真正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依托于建立切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的现实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未来接轨的问题。
2、转变当代人尚存的传统观念。“以老年人自立、自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主体思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年人的身边,这就需要农村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迫切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不能因为嫌弃老人而将其置于服务机构,应在与老年人交流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走家庭养老和社
会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道路,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政策、法制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机制。首先在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加关注农民的保障权利和政策的公平性;其次,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的运行机制;再者,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农村各项养老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4、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不但要“老有所养”,还要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建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而且能使老年人感觉到社会和家庭仍然需要他们,避免或减少“不中用”、“已成为负担”的消极情绪,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优势,自觉建立老年人合作的社会组织,更好的建设自身,服务社会。
当今社会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将大力推动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