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23: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第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一、理论思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群体,本研究将其社会适应分为“生存性社会适应”与“发展性社会适应”两大类。生存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发展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不少研究说明,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会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寿命,继而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

强调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老年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动的两极。老年个体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如随着时间的延续,老年人在身心状况、行为观念及社会资源等方面会有所改变),社会同样也在不断的变迁之中,故而二者之间的协调或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之中,有的老年人适应较好,有的老年人则适应较差。从此意义上看,所谓城市老年问题并非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与城市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同理,解决城市老年问题,从根本上并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或能力缺乏问题,而是解决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社会适应困难问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并不与其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成完全线性的关系。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只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资源,而不是适应水平本身。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少,倘使能够合理调控好有限的资源,其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水平,从而降低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相反,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丰富,倘使不能很好地进行开发利用,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水平,从而加重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故此,以这种社会适应的视角进行探究,可使得人们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对象、内容以及解决目标、应对方式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和切实。

二、综合讨论与对策思考

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相当多的老年人并没有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到困难。因此,评估城市老年问题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为指标,也不能简单以年龄高低来估量。注重数量与年龄,很容易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判,并且容易使得相应对策的制定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进而降低对策实施的成效。

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己变成为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 1

不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的。社会适应需要的是适应主体(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社会)之间动态的协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变化的幅度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大。适应主体倘若在观念和行为上总是保持固定不变的态势,自然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愈加疏离,社会适应问题也必将变得愈加明显。除了社会本身的变化外,老年人还会因自身状况的变化而连带地引起所处环境的变化,如身体状况的改变、角色的变迁(从工作者变为退休者)、家庭结构或成员的变换等。因此,老年社会适应问题包含着多种形态、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情境或不同个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上述分析为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或解决老年问题的对策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据。在此,试作出如下有关对策方面的思考。

首先,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不同分出层次,并且在适当条件下改变僵化地将政策与年龄简单对应的做法。老年问题解决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那些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不同老年人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老年人在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采取的对策应能够充分反映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在老年政策方面,过去一直习惯于根据年龄来区分政策对象,如到了多少年龄就必须退休,到了多少年龄才能享受某种待遇等。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年龄并不与其社会适应水平直接对应。事实上,以年龄作为“一刀切”的标准,已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了老年资助成本与资助效益的不对等,造成了不需要关照的人获得过度关照而需要关照的人却获得关照不足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方法也日益变得简便易行。这保证了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制定或采取相应对策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全社会要加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形象,特别是要尽可能消减有形与无形的“老年歧视”。大众传媒,甚至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注意通过传扬积极的老年形象,激发社会上的人们对老年群体投以更为积极的目光,同时也促使更多的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形象,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性,进而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是给社会增压力、添负担。国外曾有学者进行过试点研究,从青少年开始,通过课堂与课外向学生传授对待老年人或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从小开始进行如何看待老年人、老龄社会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再次,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该紧密围绕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展开。一直以来,解决老年问题的重点集中于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或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然而,倘使不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维持与增进,将一方面无谓地增加经济或医疗保障的支出与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的解决总是浮在表面,而进入不到更深的层次与水平。要搞好老年教育、老年学习工作,并为老年人接触不断变化的外在社会创造条件。老年教育与老年学习的重点除了接触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还要学会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加强老年人社会适应性训练与咨询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广工作,像退休前后的角色转换训练、子女离巢或空巢情境适应训练、观念冲突的调适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应变能力训练以及老年适应不良咨询等,都可以在城市范围内优先开展起来,乃至将来逐渐延伸到经济与文化水平不断发达起来的农村地区。2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政府养的老负担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和管理方式改变等。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下,本文重新审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以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扩大的过程,它是体现了一种人口年龄结构高龄化的社会现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面临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极富“中国特色”,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规模相对大

联合国调查分析显示,本世纪前50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国家。到本世纪后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略低于印度,但依然是世界第二大老年人口大国。

2.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

据统计,今后一个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年增长将达800万。2025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2050年将占总人口的1/3,此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3.老龄人口抚养比明显增大

大多数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给老年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老龄问题的严峻性。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和构成老龄化现象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含义

养老社会保险业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筹集养老金,用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个人储蓄等多层次养老体系。其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有政府主导的,强制执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解决退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或企业自愿的,在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以私营基金的方式给予企业员工的养老经济保障的补充。我国养老保险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保险运行的存在问题

1.社??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社会统筹范围不统一,缺乏可转移性

目前,尽管养老保险已经实行了多方参与,但许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老龄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较差,政策失业偏短、狭窄。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为依据的老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战略部署,当前整个老龄化政策体系均立足于解决近期问题,缺乏长远战略目光。老龄化政策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及权益保障等几个方面,将老龄政策的对象局限于老年人本身。

2.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平均寿命增长而后延,养老基金收不抵支

我国实行的关于养老和就业的保险金大多是由单位负担,以致由于单位经营效益不好而出现拖欠的现象,从养老保险的长期运作前景分析,基金缺口讲越来越大,在未来20年间将累积到2.8亿元。退休年限没有随着人的寿命的增长而后延,从而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运行压力增大,因此也是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大困难。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了很大负担。

3.基金管理不规范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跟不上形势的需求。管理得不到位,造成应收未收、应发未发及已积累的基金发生挤占、挪用等情况,直接模糊了基金流的平衡状况。例如,参保人数与缴费人数不符、企业因经济效益等原因延迟缴费以及冒名顶替领取养老金等。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持续下降,使得紧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减弱,基金档期收不抵支的省市有逐渐增多和加重的趋势。基金的管理不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个单位推诿责任等等。

4.筹资方式单一

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备模式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一定收支平衡原则,确定一定收费率,已取得一定保险收入,以满足社会保险保障事业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的制度。我国目前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加上企业业绩极不稳定以及人们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还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一)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础上,重塑基本养老保险体制,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实现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养老保险则仍然处于摸索之中。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有更好地整合,重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强制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今“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进城务工,导致会出现空巢家庭。再加上农村因思想落后,对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固有思想作用,仅通过宣传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就必须使用强制性手段去实施。

2.建立全国共同实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制

全国城镇所有的从业人士都要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人和单位缴纳比例要统一;个人账户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不受地域限制,当职工更换单位时个人账户中的全部存额可随之转移;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个人账户,全国通用,并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3.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

截止到目前,虽然我国的仰赖保险制度提倡统一管理,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没有扩大到乡村范围。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就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想真正为人们带来及时便利的服务,一是必须使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管理机构实行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使用国家统一设计的养老保险财务、统计软件,加快管理现代化进程。二是为劳动力的流动及个人账户的转移提供现代化管理服务。三是通过微机管理系统,?γ恳桓霰U隙韵蠼?行分户核算,每年公布每一个保障对象个人账户的存款本金与利息及当年发生额,使投保人关心自己的缴税情况,形成自我保障意识,社会通过一些好的服务化来更好地为养老保险服务。四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向新体制过渡,利用劳动力市场,通过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来有效解决养老负担过于沉重负担的问题。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率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仅需要有积累,并且这些积累应当得到较高的回报率。回报率的高低在长期内会对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世界银行所作的模拟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首先应特别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其次,才谈得上对基金进行高效的投资运用,进行较为广泛的投资;最后,及时向投保人公布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效果,接受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投保人缴费的信心和积极性,降低保险费率提高的压力,增强基金平衡的能动性。

(三)推广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提出为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金给付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多层次体系可以避免只依赖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金保障的唯一性和单薄性。在我国,如果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能够在养老保障的总替代率中作出一定的贡献,那么政府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就有降低的空间和可能,从而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马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0,06:79-82.2.潘锦棠.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六十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1:36-41.3.张瑞峰.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三篇: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有利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刚进入初期时对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有利的影响——就是“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即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在“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末我市人口总抚养比为46.1%,比1990年的53.7%下降了7.6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段时间,加速经济发展。

4.措施

①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③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⑦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欢不欢迎,都客观的存在。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的态度,也不能一提人口老龄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我们应该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预计下一个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估计为下世纪中叶)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下世纪前半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即或能占到世界10%,但仍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5-11 10:32 解决策略?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1 10:32

4、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处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始终坚持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人口加速走向老龄化态势下寻求可持续发展,可以有多种思路。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代际之间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基本的准则。具体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在产业层面上,要注意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适应人口老龄化、针对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感悟

人口老龄化是个渐进的、有规律发展的过程。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占总人口数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这个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由这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人口老龄化是个重大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程度和时机也不一样,但一旦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同时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既不能不承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也不能悲观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发展。过分看轻影响和过度看重影响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比如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探讨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机构养老无论多么健全,家庭是作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贵阳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人口通常指60周岁及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这两种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均为最常见的指标。目前,联合国和许多研究部门都采用这两种划分老年人的标准。现在世界各国也各自实行特定的标准。发达国家一般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截至2009年10月26日,从贵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获悉,目前,贵阳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7.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3.3%;65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33.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9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18%;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二点三,其中以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的黄魏氏(女)109周岁为最高年龄。预计今后贵阳的老年人口总数每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结果显示,贵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既是现代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贵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贵阳人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成家阶段,出现祖孙二代“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将面对十分艰巨的养老任务,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2.1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变。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小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当这些子女结婚成家后纷纷离开父母在外居住,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其中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2.2 “空巢”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空巢家庭的定义是,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中要么是老年夫妻一起居住,要么是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许多老年人精神抑郁。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青年日前已经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但是他们有较前卫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他们开始向往没有孩子拖累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出现。所谓丁克家庭是指没有子女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我国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退休意味着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水平降低,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子女的“啃老” 现象,导致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陷入了经济困境。在农村,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家中,其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更为突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是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夯实社会养老基础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有不少社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并创造了一定经验。然而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独立对策,尚未形成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系统对策。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非一方能力所能及,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融入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建立起老龄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方能系统解决该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有限的资金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目前,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这种渠道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政府财政主要负担特别贫困老人以及特困家庭老人社区养老的资金支出。福利彩票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途径。我国实行的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都成为资金来源。在今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作坚强的财政后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以福利资金救助为手段、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措基金,积极吸纳社会捐赠,慈善捐赠也是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我国民间社会孕育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为老服务,可以达到补充资金的目的。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仁人志士的财政支持。

3.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贵阳市社区基础设施主要由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助建设,但是其项目、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老年人的需要,每天早上很多老年人是排队等候使用器械锻炼身体。从老年人对社区的需要程度看,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有需求,期望从社区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社区建设的滞后,社区服务项目很不齐全,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该将社区内的企业、学校、机关的基础设施利用起来,如每天某一时间段专对老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加大建设各种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场地设施闲置。

3.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可能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如何与老人的沟通,如何准确把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如何设置多样性的服务而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高服务及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技能。

3.4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

(1)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由各级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一方面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设日托中心的意图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白天安身、娱乐可以得到保护和情感支持的地方。中心的工作取决于老人的需要,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较好地生活。这一服务使家庭能从连轴转照顾老人中缓解一下,同时防止老年人因为退休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精神抑郁,通过日托中心的活动让老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情绪上都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

(2)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庭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家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和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

(3)家庭照顾。这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采取在家庭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照顾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4)医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

(5)暂托所。是因家庭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第五篇: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仲 林 黄 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33%,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末,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36%;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以上,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宿迁市为例,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问题作些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全社会尽快行动起来共同关爱老年人。

一、宿迁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据目前统计,宿迁市全市有527178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733687人,已超过73万,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91%,大大超过全国老龄人口比例,表明我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其中农村为563681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76.82%;城镇为170006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23.18%。伴随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独生子女也在不断增加,家庭构成“4+2”模式(即4个老人由一对夫妻奉养)已逐渐成为家庭组成的重要形式。空巢老人型家庭(即与子女分居或子女已故的单身户或只有夫妇两个人、一对夫妇、一个第三代),正在不断出现。子女赡养条件和能力相对不足,家庭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已经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老龄服务机构场所未完全建立。

市老龄办的机构编制少、人员少、经费少;县区级老龄办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职能不但没有强化,反而有所削弱,个别县区级的老龄办形同虚设;特别是乡镇级老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专职从事为老服务的行业少、场所少,从业人员不多、服务项目不多,老年事业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缺少人员、缺少服务、缺少管理,制约了我市老年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宿迁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

(二)老年服务网络不健全。

老年人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而当前社区服务设施简陋,社会公益设施相对落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就医、求助等方面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目前市、县、乡、社区“四级联动”为老年人服务的网络尚不健全,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集中性养老机构规模比较小。

我市三县两区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建设数量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管理不到位和服务质量“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

我市市本级仅有的一所宿迁市老年大学在宿豫区政府东100米远,场地较小、师资较弱、离市中心较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招收学校附近的具有一定级别的离退休干部到此学习和活动。我市其他三县人口较多,但是各县在县城也只有一所规模较小的老年大学。其他老年人口集中区均无固定的较大的综合性室内场所供老年人休闲娱乐,老年人普遍缺少文化生活。

(五)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更加滞后。

我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总人口的76.82%,农村老人在养老、医疗保障、生活救助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老年事业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弊病。与市区和县城范围内的社区相比,为老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规划当中,老年设施少之又少,用于发展老年事业的经费还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农村老年事业的发展,困难更多、举步维艰。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实现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号召,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

(一)提高认识,制定老年事业发展规划。

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剧的现实,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现状,组建老龄服务机构,并就兴办养老机构、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培育老年产业、发展老年市场等方面制订出三年规划或五年规划和长远目标,将老年事业、老年产业发展尽早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要发挥各老龄委的统筹协调功能,加强残联、财政局、发改局、规划局等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统一规划,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老龄事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部署,明确发展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将老龄事业发展重要任务指标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要制定与老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规划,建立老年事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老龄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养老事业,保证“老有所养”落到实处。一是提供政策优惠,多渠道举办养老院、敬老院,以满足愿意到这里入住养老的老年人的需要,加快市三星级以上敬老院和省级文明敬老院创建;二是建造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供有条件的老年人购买、租赁或置换,力争每个县区建成1所国家级和2-3所省级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三是建立健全市、县(区)、乡及社区“四级联动”的老年服务网络,每个县区建立1-2所虚拟养老院,对宿城区已建好的虚拟养老院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四是落实尊老金制度。今年1月出台的《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八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八十周岁至九十九周岁的老年人的尊老金,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担。”建议我市从2011年起,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80—8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50元,90—9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县尊老金由县财政承担,城区尊老金以各区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加快老年信息、集中供养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整合,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城市基本养老需求。

(三)加快构筑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网络,提高“老有所医”工作水平。要力争在我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市中心各建立一所以诊治老年病为主的老年病医院,对老年人就医实行较为低廉的收费标准。要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将农村卫生院改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广大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好常见病、高发病的医疗问题。

(四)加快各种层次“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步伐。

根据全市老年人分布状况,重点加大对社区及乡镇级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每个社区内都要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托老中心),并要不断开辟服务内容,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探望巡视、慈善救助、法律援助等。加快市、县(区)级现有老年活动中心的升级改造,提高活动中心的建设档次,尽快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建成集宿迁市“百老惠”社区老年公寓、市爱心护理院、市老年活动中心、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服务区,以引导和推动全市养老机构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让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使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加大尊老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

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宿迁两报两台一网开辟老年维权专栏,公开招募老年权益维护法律志愿者,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大力开展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女婿”、“长寿之星”、“和谐家庭”和孝亲敬老等活动,强化家庭敬老意识,融洽邻里关系,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老龄事业,权利支持老龄工作。在宿迁大地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和浓厚氛围,切实为老年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打造环境健康优美、生活舒适便捷、为老服务完善、公共安全有序、整体文明和谐的社会。

下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终极版

    浅谈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大量的农民工也开始涌进城市,为其贡献自......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空巢家庭的含义......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范文合集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人:宋伟物流***118 指导教师:谭桂娟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会泽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通过 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会泽县老龄人口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