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

时间:2019-05-14 05:2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

第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空巢家庭的含义和成因分析,发现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空巢家庭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

网上有个视频叫《老人与年》,描述的是一个老人等不到儿女的回家,孤独的过完又一个年,深山老林,只有一条大黄狗的陪伴。其实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早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了。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有专家称,“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因此

一、空巢家庭现象的含义及其成因分析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杜瓦尔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相互联结的阶段,空巢期属于其中的第六阶段,是指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出走这个阶段。在空巢时期,成年子女因就业、服兵役、上学、结婚等因素离家,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空巢家庭的分类,根据穆光宗的观点,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为群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前者指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指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第二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

我国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变迁、思想文化等因素。第一,个人和家庭影响因素。空巢家庭在传统社会中极为罕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普遍下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不同不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选择独居。第二,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流动频率逐步提高,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流动人数大约在100万~200万之间,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高达1.47亿,占总人口的11.28%。劳动力的流动和迁移使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父母,到外地寻求更好的发展和工作机会。第三,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下空巢家庭对养老带来的挑战

其实空巢家庭现象增多的背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从老年人口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数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从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等三个特点,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人口老龄化,同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一样,被视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健康医疗等问题逐渐凸显。

空巢老人的生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相对困难,无法保持基本生活水平。

良好的经济状况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退出劳动力领域,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 收入大大减少。部分农村老人仍以家庭为主要依托,但在空巢家庭中,儿女都不在身边,加之青年人自身生活,供养孩子的压力,他们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也不能时时给父母以经济上的补助。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虽然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但是这只是补了了缺位,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保障水平很低的,很多时候不能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在《老人与年》中,老人因为没钱提前出院,总是在破落的昏暗的墙角数着不多的几张皱巴巴的钱,一遍遍在我脑海中徘徊。

二是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人身安全、生活照料等问题突出。

据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的老年人患病率达80.7%,比非空巢老人平均患病率高10.03个百分点 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大而由于无人照料,使空巢老人病情加重或暴死家中的例子时有发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及对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发生跌倒、摔伤、烫伤等的几率增加。此外,有些犯罪分子瞄准空巢老人家庭这个弱势群体 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老人因孤立无援而深受其害。2012年4月19日桂林就有一“空巢老人”煤气中毒死亡20天后才被发现。同时调查显示,有58.2%的老年人不能照顾自己,在做饭、买菜、洗衣等日常生活上需要接受帮助。空巢老人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桦树沟村成了所谓的老人村,这块土地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甚至很多家庭都是一个老人一个家。2岁的王四肾脏不好,经常腰痛,有时实在干不动活,就趴在田里,一边爬一边“扒拉”着松松土。年轻人走后,老人们需要打理家里的一切,其实,这个家不过一个人而已。

三是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一方面 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产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和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儿孙满堂全家福,天伦之乐笑开颜”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空巢的出现使老人进入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状态。调查显示,有42.6%的空巢老人有非精神病

性心理障碍 表现为情绪低落 焦躁不安 孤僻 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有可能使老人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发展为空巢综合症。

“每天像窝在鸽子笼里一样。”患有心脏病的吕奶奶说,她平常很少出门,怕在外面晕倒。自己在家每天用一个舀水大铝勺做两顿面条,“吃罢就干坐着”。子女经常给她钱,送来的食品总也吃不完,不受饿也挨不着冻,只是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

“最盼望过年,像小孩子一样了。”吕奶奶苦笑道。只有每年春节期间子女们才能回来聚一聚,但往往正月初五初六开始,“家在外地的要回去,本地的也要忙他们的工作,又剩下我一个人”,刚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

精神空虚,是不少空巢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天盛社区76岁的汪秋菊老人,独生子常年在外地开油罐车,三四个月才回来一次。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严重糖尿病引发了白内障,她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路,2010年因此摔断了腿,钢板至今还没取出来。为此,她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出去买点菜和馍馍回来。儿子担心她再出意外,每天下午都会打电话问她身体如何、吃啥了。“我现在每天就等着儿子5点钟的电话了!一个人在家里很孤独,然而待不住也要待,没事就在屋里转圈圈,人真是老不得!”

三、解决空巢家庭养老的对策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高层部署中,未来五年,中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六大发展重点,均是对位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我们在这再对空巢家庭养老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从社会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化形势下,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帮助空巢老人克服诸多生活及心理危机,保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政府除应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老年福利设施等外 还应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空巢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宏观层面维护空巢老人的权益,以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使空巢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发扬传统的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与自己天各一方。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我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转变思想,恰当地处理好中国历来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对于自身与子的矛盾应该积极去面对,而不应选择与子女分居的办法来逃避现实的矛盾。应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充分发扬家庭养老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这一对策是目前最可行的。

三、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重视空巢老人的精神照料

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老年人家庭是基本生活载体,社区通过上门服务、社会互动、网络交流等方式提供养老服务。这是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选择,也符合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传统,这种方式有效弥补了空巢老人因儿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空虚问题。它以家庭为载体,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医疗、家政、康复、娱乐、精神等多方面的服务,是一种家庭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能够有力的应对我国的老龄化冲击,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四、结语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养老“空巢”,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面对“未富先老”和“银发浪潮”的双重压力,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唯有直面空巢现象及其影响,准确把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尽早在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物质、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准备,方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回应公众对于“空巢”现象的担忧与诉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参考文献:

[ 1] 刘娜梅、路丽娜.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现状及对策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9月第26卷第18期

[ 2] 肖洁红.空巢老人问题探析.巢湖学院学报, 2006: 46-49.[ 3] 谢慧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70-71, 74.[ 4] 李靓.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经济视角.2011年第1期

[ 5]杨琳.你的老年也会“空巢”吗.瞭望.2012年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家庭老人

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谢美琪

(温州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08公管3班0806020136)

【中文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 “送出一人,全家脱贫”、“ 走天涯、闯天下”等思想的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尤为严重,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规划、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精神需求还得不到足够的慰藉和满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精神赡养状况,促进健康老龄化农村的实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严峻挑战 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由此推算,全国农村老人应该在1.2 亿左右,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空巢人口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又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空巢家庭为38.3%,其中单身孤老户为9.3%,夫妻户为29.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农村人民尤其是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发展却迟迟跟不上物质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状

心里专家指出,人到老年,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如形态老化、感觉器官功能下降、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记忆力减弱、性格改变等,这些必然引起老年人心理素质逐渐弱化,表现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独寂寞、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疾病,甚至成为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而农村空巢老人在年轻时超负荷的劳动,加上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和预防保健,各种生理机能衰退的尤为严重从而进一步致使其心理素质弱化——更需要子女的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然而现实是子女纷纷进城打工、学习或者定居,独留老人驻守农村老家,或许子女会定时打钱到老人账户,现在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但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却得不到赡养。子女极少打电话回家,更少回家看望老人,他们总以学习忙工作忙为借口,而老人又总是一再的体谅一再的压抑他们深深地思念。孤独感不断上升,尤其是丧偶的农村空巢老人。

同时,农村不像城市,老年人想锻炼身体可以去公园,想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去老年大学,想看书打牌可以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想集体出游可以去各种老年组织……农村老人也同样有着与城市老人一样的需求与爱好,可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公用养老设施,无法大量结识同龄老人来填补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农村老人能排解寂寞与空虚的至多也不过是看看电视,在傍晚蹲蹲树阴唠唠家常。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立法政策的缺失

尽管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其中并没有明确立法规定应如何进行精神赡养,精神赡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哪些。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几千年来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最主要的依据和保障还是社会的道德约束。但道德约束是不具备任何强制力的,它仅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一定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孝道观念逐渐弱化,市场经济占主导作用的时代,立法保护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已变得日趋重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观念弱化

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们价值观念产生偏离,重视金钱,淡漠亲情,再加上社会的迅速变迁和人口迁移使家庭中的代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更推动了老少两代的分居和老年人家庭户的增长。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家庭的出现,给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孝道观念弱化,现在的年轻农民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因为赡养老人问题而出现的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虐待老人的现象;随着社会转型加快, 代沟愈来愈突出。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增加,子女人格独立化,家庭重心下移和平移,老人在家庭中绝对权威地位丧失。与此同时大众教育的普及,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使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严峻挑战,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步退却或让位,因此出现有些道德缺位现象和更多的道德弱化现象。

(三)农村相关养老设施的缺乏

显而易见,农村或许有大片的农田、树林、草地,却没有公园,没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更没有老年大学。农村空巢老人想要克服空巢心理,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丰富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公益性劳动,但是却没有相对应的设施机构或组织。

(四)对养老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农村,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加上市场经济各种物质思想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对养老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养老=物质养老,即给予老人足够的物质,老人就越满足、越快乐,却忽视了精神赡养的存在。

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对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态度上不够积极他们认为,“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

四、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是老人的健康、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交的健康。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能够有助于其广交善友,减少孤独无助感,促进其身体的全面健康。

同时,步入老年人就意味着进入了“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这些有可能会造成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和消沉,出现焦虑、孤独和被社会抛弃感,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身心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通过有效的精神赡养能有效的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农村空巢老人虽然离退休,但他们尚有工作能力,渴望为社会做贡献。鼓励其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进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于社会的事,能够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二)精神赡养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尤其是农村地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认清这个大趋势,重视老人的赡养,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空白区,要真正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填补这个空白。重视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五、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内容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类养老设施

我国现行法律在老人精神赡养方面的缺失,使得没有切实可依的量化标准,在具体操作工程中,往往让少数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为了让司法系统有法可依,让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成为子女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有必要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以法律形式进行量化。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还不是很发达,没有能力给每个农村配备完备的养老设施,但是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养老设施。结合农村老人的实际情况,可以优先考虑建立一些活动室,配备各种书刊、报纸、多媒体和健身设施。

(二)农村空巢老人自身要自立自强,冲破传统思想,培养兴趣爱好,懂得自得其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人的精神生活是以儿孙为中心的,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所以对儿女的“精神赡养”过分依赖,这种精神状态很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抑郁,如食欲减低、体重下降、失眠、懒散、情绪低落等。今天作为新世纪老人,老年人要拥有乐观的心态,能够调整生活中心和生活节奏,主动接受社会,适应社会,积极地走入社会去寻找快乐。若能每日将“自信康寿二百年”默念数遍,久而久之,在人的潜意识中,自然就会树起一个坚强的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生理衰退,尚可恢复,精神衰老,一老百老。因此,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自己主观上要努力,做到凡事想得开,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精神上持久地保持青春活力,这才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长久源泉。农村空巢老人要在空闲时间注意培养自己的新兴趣,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自娱活动,如:种花种草、养鱼养鸟、绘画书法、歌舞旅游、拳剑功操、读书看报等,这些活动能够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精力充沛,体力增强,使他们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三)家庭要发扬“孝”的传统,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要让他们老有所乐

孝是我国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顺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生来的义务。具体一点说,孝就是使父母宽心喜乐,免忧愁少担心。在今天子女孝顺父母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是去尊敬他们,使他们身心愉快,这也是“精神赡养”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子女,要想搞好老年父母的精神赡养,就必须在应对繁忙的工作和其他杂事之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关心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让老人在家里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要经常抽时间出来陪空巢的父母散步,让他们不再空巢,主动与老人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育子女尊敬老人,不要嫌老人唠叨啰嗦,不要嘲笑老人的某些“儿童行为”;要尊重老人的自尊心,耐心倾听老人的想法,遇事多与老人商量,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生病要带他们就医,逢年过节或遇老人生日,特意为老人做爱吃的食物,买老人喜欢的物品。出门在外多打电话报平安,多问老人的近况。不仅要尊重老人的兴趣爱好,更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好看,帮助他们广结益友。

【参考文献】

[1] 黄佳豪.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9月第30卷.[2] 杨珞.对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的道德思考.[J]黑河学刊总第151期第3期.[3] 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 新视野 》.[4] 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5] 冀相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知识经济2010年10期.[6] 焦娜娜、张静平、谢丽琴、彭芳.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1月第30卷.[7] 陈超群、林 梅、王莹洁.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分析 及其对策.[J]RCH INESE GENERAL NURSING October, 2008 Vo l.6 No.10B.[8] 马淑青、谭洋.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8期.[9] 刘高宾、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0 年5 月刊.[10] 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 空巢老人.[J]《经济师》2009 年第3 期

[11] 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12] 刘桂莉.养老支持力中的“精神赡养”问题———试以“空巢家庭”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第34 卷第1 期

第三篇:空巢老人背景(模版)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早在 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比如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供给,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是到了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的时候了,因为他们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

第四篇:农村空巢老人现象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班级:外语与经管学院英教一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起了许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一. 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同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加看重经济关系。“万事孝为先”等传统文化遭到了冲击。影响了空巢老人所生存的伦理环境,使得空巢老人弱上加弱。最后一点就是一些老年人的长期养成的观念难以改变。进城务工的子女在城市买房子,但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对于住在人际关系单薄的套房。老人们更倾向于住在农村。2.调查时间

2013年5月1号——2013年5月20号 3.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成因,力图寻其根源,以便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深化此次调查的目的与宗旨 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主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法。5.调查对象

空巢老人、妇女、村干部、养老院。

二、调查过程

(一)运用问卷调查法,发现空巢老人问题的认识

我主要调查了农村留守老人,我的问卷发出200张,收回有效问卷164张,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选题:

1.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1]了解 [2]不了解

[3]一点点了解

2.您现在是否和儿女生活在一起 [1]是 [2]否

3.您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 [1]农耕自给自足 [2]

个体经济 [3]劳务输出 [4]其他 4.现在您的生活是否有保障

[1]有 [2]没有 [3]基本保障

5.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 [1] 非常健康 [2]还好 [3]体弱多病

6..生病后会采取什么治疗方式 [1]简单治疗 [2]间歇性治疗 [3]正规治疗[4] 放弃治疗

7.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1]方便 [2]比较方便 [3]一般 [4]不太方便

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1]有 [2]没有 [3]很少

9.不能和儿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是 [1]经济原因 [2]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 [3]生活习惯 [4]其他

10.您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 [1]保证父母小孩的经济来源 [2]与父母多联系,多进行心灵沟通 [3]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父母 [4]其他

问卷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保障措施,健康状况及他们的心愿。老人们对我们的问卷作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从对问卷的统计来看,75%的老人没有健康保障制度,87%的老人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当问到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人们都说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他们身体不是很好,因为年纪大了,胃口变得很差,希望能通过一些渠道学习有关健康的知识,最好是针对内分泌的。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一些老人的心愿,在年轻人看来似乎很小、很不可思议,但这却都是老人们眼下最想实现的心愿。

根据以上问卷,分析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填垟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使填垟村出现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爱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正好是填垟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照顾。但是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空巢老人

农村老人的子女常年外出打工,一般过年时才回来几天。也就是老人们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几次。并且儿女们由于忙于挣钱很少打电话回来。日常生活都由老人亲自打理。而且还要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这也大大加重了老人们的负担。

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三)运用访问调查法,和村干部交流 通过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如下:

1.过度操劳。大多的青壮年都离开了农村,所以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量过大。尤其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

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填垟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随着年龄慢慢变高,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加上没有体检的意识、钱和机会,很多空巢老人积劳成疾,小病不治托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生病的时候就吃一些廉价的药,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子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舍不得花钱看病。

3.生活水平低。子女在外务工的收入不高,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贫苦。

4.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休闲场所,孤独、抑郁、悲观、痴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常见。

5.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填垟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导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独无助。

三、调查结论

1.中国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冲击。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农村青年迫于生活压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更看重经济关系。年轻一代认为只要保证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就好而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2.农村老人缺少一些可供老人专门娱乐的场所。像一些围棋社,老年舞蹈团等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了老年人的心理空虚。而子女又远在他乡更加增加了老人的孤独感。

3.农村老人的守旧思想。农村老人一般不喜欢参加许多娱乐活动。不喜欢走动,认为人老了走不动了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所以大多数老人不愿意走出去。

4.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当今社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没能因地制宜使空巢老人存在不安全感。

四、调查建议

(一)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教育,改善家庭功能。

1、对农村社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行教育,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倡“分而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

2、积极进行社会养老教育,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

3、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了解自身权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二)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

1、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工作人员要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开展“一帮一小组”“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予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

2、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三)完善社会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减小农民收入差距,在工作方法上应因地制宜,在社会政策影响上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可以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较好的村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鼓励其利用征地补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等。

(四)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残疾、特困、五保户等,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五)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1、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明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2、程天赐.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N].农民日报,2005.6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探讨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机构养老无论多么健全,家庭是作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贵阳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人口通常指60周岁及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这两种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均为最常见的指标。目前,联合国和许多研究部门都采用这两种划分老年人的标准。现在世界各国也各自实行特定的标准。发达国家一般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截至2009年10月26日,从贵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获悉,目前,贵阳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7.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3.3%;65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33.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9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18%;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二点三,其中以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的黄魏氏(女)109周岁为最高年龄。预计今后贵阳的老年人口总数每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结果显示,贵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既是现代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贵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贵阳人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成家阶段,出现祖孙二代“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将面对十分艰巨的养老任务,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2.1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变。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小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当这些子女结婚成家后纷纷离开父母在外居住,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其中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2.2 “空巢”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空巢家庭的定义是,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中要么是老年夫妻一起居住,要么是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许多老年人精神抑郁。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青年日前已经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但是他们有较前卫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他们开始向往没有孩子拖累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出现。所谓丁克家庭是指没有子女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我国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退休意味着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水平降低,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子女的“啃老” 现象,导致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陷入了经济困境。在农村,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家中,其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更为突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是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夯实社会养老基础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有不少社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并创造了一定经验。然而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独立对策,尚未形成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系统对策。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非一方能力所能及,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融入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建立起老龄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方能系统解决该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有限的资金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目前,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这种渠道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政府财政主要负担特别贫困老人以及特困家庭老人社区养老的资金支出。福利彩票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途径。我国实行的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都成为资金来源。在今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作坚强的财政后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以福利资金救助为手段、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措基金,积极吸纳社会捐赠,慈善捐赠也是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我国民间社会孕育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为老服务,可以达到补充资金的目的。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仁人志士的财政支持。

3.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贵阳市社区基础设施主要由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助建设,但是其项目、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老年人的需要,每天早上很多老年人是排队等候使用器械锻炼身体。从老年人对社区的需要程度看,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有需求,期望从社区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社区建设的滞后,社区服务项目很不齐全,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该将社区内的企业、学校、机关的基础设施利用起来,如每天某一时间段专对老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加大建设各种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场地设施闲置。

3.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可能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如何与老人的沟通,如何准确把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如何设置多样性的服务而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高服务及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技能。

3.4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

(1)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由各级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一方面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设日托中心的意图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白天安身、娱乐可以得到保护和情感支持的地方。中心的工作取决于老人的需要,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较好地生活。这一服务使家庭能从连轴转照顾老人中缓解一下,同时防止老年人因为退休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精神抑郁,通过日托中心的活动让老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情绪上都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

(2)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庭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家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和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

(3)家庭照顾。这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采取在家庭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照顾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4)医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

(5)暂托所。是因家庭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下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家庭现象浅析(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全球范围日益发严峻,这无疑对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一、理论思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

    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

    “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 “空巢家庭”特指那些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现象,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社会问题。所谓“空巢”,只是一种比喻。“巢”,鸟......

    空巢老人现象的社会伦理审视

    密级 公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空巢老人现象的社会伦理审视 余金 (1220205148) 指导教师姓名:肖洪云 职 称:讲师 单 位:历史与民族学院 专 业 名 称: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交日期:2......

    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生活起居调查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姓名:xx学号:0312xxx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疗设备和各方面科技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慢......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

    兵儿子亲情牵手空巢家庭新闻稿

    兵儿子亲情牵手空巢家庭 生育关怀奏出新乐章 近年来,槐荫区在军地“双管双助”工作的大平台上,区计生委、计生协围绕如何发挥驻区部队的组织优势、科技优势、宣传优势,积极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