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

时间:2019-05-13 03:5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

第一篇: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

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赡养和照顾。虽然,我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由于传统孝道观念淡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日趋弱化。另外,机构养老因其容纳人数有限、收费偏高、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弊端不能够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更为广大的老年群体,则需要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的支持。不同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养老意愿和需求,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是要为老年人提供需求导向型的服务。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核心,政府、商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服务体系,这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使他们安度晚年具有深刻意义。针对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囊括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但服务较分散,既受国家政策影响,又带有地方灵活性,因而发展呈参差之态的现状。本文把对全国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开展情况的总览与对地处内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吉林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的需求和开展情况的个案调查相结合,寻找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本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及意义、文本结构和创新之处,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提前和

必要性;第二部分回顾了以往的研究,阐述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趋势及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阐明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迫切需要;第四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整体运行现状及对吉林省S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需求和现状的个案调查。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的调查,找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现存的问题及原因;第六部分首先对我国未来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进行了宏观的构想,然后在结合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有关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方面的有益启示的基础上,就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英文摘要】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ageing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ged people need support and care.Although family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s also of premier rank, the f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sense and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lead to the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to the elderly.Because of the limited room、high cost、incomplete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es and other disadvantages, social agency support of the elderly can not meet the most aged persons’requirement.Consequently most elderly people need the support of home-based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Our country need improve the cooperating

service system of home-based、government、business circl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Our country’s home-based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eing of population, but our serivce is scattered.Because it is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has local discretion, so its development persents diversity throughout the country.The study of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me-based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e survey of specific community.As to the existent problems, this paper uses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that have the samilar ageing of population situ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reference, and give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ommunity service under home-based care mode.There are seven parts of the paper.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ignificance、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udy.In this part, it makes clear the prerequisite and necessary of the research.In the second part, first it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home-based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 and then it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The third part is the relevant specification of the charateristic feature and trend of populaiton ageing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effects to the

elderly support, and at last this part stands fo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home-based care and community service.The fourth and fifth part are the main parts of the paper.In the fourth part, first, it presents the main conditions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based care of the elderly all over the country.And the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aged persons’will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 which takes the example of S community in JiLin province.In the fifth par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roduce and survey in the prior part, the paper elaborates current questions and relevant reasons.The sixty part uses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that have the samilar ageing of population situation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reference, and it gives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ommunity service of home-based care.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tion.【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老年人需求 多方参与合作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英文关键词】home-based care community service need of the elderly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目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

研究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

5一、引言9-1

4(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111-1214-2314-1515-18

(二)文本结构设计

二、理论综述

(三)本文创新之处12-1

4(一)国外关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相关研究

(三)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内涵18-19

19-2

3(四)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23-29点2323-24

三、人口老龄化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三)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24-28

28-29

(四)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现实意义

四、我国居家养老

(一)我国模式下社区服务的现状——以吉林省为例29-37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整体运行现状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服务的运行情况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总结模式下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老家庭基础性功能薄弱37-38衡,服务没有落实38和管理分散38-39有梯次39-4040-41施41-47

2929-3535-3737-

41(二)吉林 S 社

(三)我国居家

五、我国居家养老

(一)居家养

(二)社区服务地区发展不均

(三)社会化程度不高,导致资金局限

(四)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没

(五)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六、经验借鉴及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服务的完善措

(一)传承孝道,强化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41-43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落实服务43-44

44-45

(三)推进社会化进程,拓展资金和服务渠道供养老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和层次45

(四)按需提

(五)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45-4748-51附录

51-53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54结语47-48后记53-54

参考文献在学期间公开发

第二篇: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浅谈通州区人口老龄化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市自199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育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导致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态势。

因此,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及其背景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居家养老主要形式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这个被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走进了新的世纪,而且它以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看,由于人口生育率的变化、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迁移流入,通州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逐步加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老龄化日益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过地区进入老年型有两个标准,即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州区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4%和7.0%,也就是说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通州区刚刚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到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两个比例分别达到11.9%和8.2%;又过十年,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118.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5万人,占总数的12.3%,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8.0万人增加了6.5万人,增长81.3%,平均每年增长6.1%,高于常住人口年平均5.8%的增速。从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老年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剧。

2.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明显

二十年间通州区的老龄化程度逐步上升,但在全区15个乡镇街道存在明显差异。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普查数据看,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集镇、永乐店镇、漷县镇、于家务乡四个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2.3%)7.1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分别增加了7.9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二十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年轻人多离家迁往城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工作、居住,老年人多数都在原籍居住,因此造成这些地区老龄化程度加剧。相反,有的地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青壮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老龄化程度逐步下降。如马驹桥和台湖两个镇,199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0.4%和10%,到了2010年这两个比例仅为8.1%和9.1%,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二十年间分别下降了2.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人口结构还处于较为年轻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二十年间涌入大量的年轻的流动人口。2010年居住在这两个地区的现有流动人口分别为6.7万人和6.3万人,其中15-59岁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5.1%和92.9%。可见流动人口的迁移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口的年龄结构。

注[1]: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通州镇作为一个地区进行的统计,分不出现在的四个街道办事处。按同口径计算,2000年、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2.2%和13.4%。

注[2]:新华街道办事处由于大面积拆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不可比

3.老年人口不断高龄化,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处于60-79岁的低龄老人13.0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万人(其中95岁以上不足500人,百岁以上老人24名),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10年的1.24%,人口数量分别是2000年和1990年的0.9倍和1.5倍。高龄老人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9.4%,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9.6%,再上升到2010年的10.3%。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人口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女性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60-74岁的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9.7%,75-84岁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8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人口占37.3%,到了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男性人口只占十分之一。相反,老年女性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女性较男性有更长的生存优势。

造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普遍下降。由此引起的儿童人数增长缓慢和老年人数稳定增加。从1982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从1990年后通州区基本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也在继续降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截止到2014年,通州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6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2%。按当前的人口发展趋势,到2020年,通州区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然而这对居家养老而言,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老龄化所来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沉着冷静,理论分析,科学对待。

二、通州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一)居家养老政策支持

2008年,结合通州区的实际情况,通州区老龄办就市老龄办出台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中的11项优待政策涉及到的相关责任单位予以任务分解,在综合各责任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区老龄办草拟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并转发出台了通州区《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实施意见》。2010年通州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为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居家养老各项经费补贴有了制度保障。对政府援助补助对象进行提档扩面,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办理程序,迈出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一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步一个台阶,我区居家养老服务构架已经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由传统型、零散型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变。

(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

2015年4月,通州区老龄办开展的居家养老调研显示,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照料需求要求助于社会服务。我们在调研中总结出以下几类:

1、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从收入来源上看,有离退休费和企业养老金补贴的老人对提供有偿生活照料有比较强的接受意愿,此类人群资金充裕且老人对资金有足够的支配权,所以这部分人接受有偿服务比较高。而没有子女帮助的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均表现出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去购买收付费性服务。另外,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距离的远近也影响着老人对购买服务的意愿。统计结果显示,子女离父母越远,老人就有更强的意愿采购各种照料服务。老人接受子女“反哺”式家庭照顾功能日益弱化,而机构养老又是有限的,所以社区照料需求应运而生。

2、文体娱乐、休闲类活动。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座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参与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有的老年人每天都要坐公交车或骑车赶到活动中心日参加象棋、扑克等活动。可见,老年人对于文体娱乐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因为文体活动既能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他们盼望政府能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更希望有专业的团队组织健康向上日常文体娱乐活动,如歌舞、棋牌、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手工制作等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潜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质量。

3、老年餐桌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牙齿功能退化、味觉相对弱化、独立做饭能力较弱,再加上老人行动不便、购买物品炒菜有一定困难、子女同吃的问题难以调和;现行的餐饮除了养老院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开设的“老年餐”外,目前市场上的老年餐桌,一般由面向中青年人营业的餐厅兼营,普通餐厅相对于老年餐桌普遍存在价格相对较高、量大难以吃完、难符合老人口味、无法兼顾老人营养配餐、就餐环境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等问题,老人对普通餐厅的满意程度很低。故针对老人推出的让老年人满意的餐饮需求市场相对较大,但是现阶段老年餐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反映,老人依然对老年餐桌有很高的兴趣和期待,可以推断,老年餐桌对老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精神慰藉、倾述需求。我们发现老人对生活条件感到满意,但更渴望与他人交流,因为他们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群体,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很少走出家门参与开放性活动,所以他们想找人聊聊天,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得到感情宣泄。人到老年,精神需求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解决各类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三、通州区居家养老问题分析

(一)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缓解政府负担和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出路。2010年,通州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老各项工作,但宣传力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薄,群众参与居家养老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推动工作欠力度,有些地方的居家养老工作简化成了发放居家养老补贴,具体服务行为甚少。今年,我区为着力解决涉及老年群体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营造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展开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力打造老龄事业新局面。(1)开展首届通州区敬亲孝老“十佳百颗星”评选命名活动。即包括:十大寿星、十佳老伙伴、十佳老有所为之星、十佳好儿媳(女儿)、十佳好女婿(儿子)、十佳小孝星、十佳为老贡献之星、十佳为老服务志愿者、十佳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共九大类特色评选活动。作为我区敬亲孝老老龄品牌之一,旨在达到全社会营造敬亲孝老宣传的目的,形成我区敬亲孝老典型评选的特色活动。(2)开展“孝心万日行” 系列主题公益活动。一是通过不同形式、主题的活动,为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爱心平台,吸引、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关爱老年人,参与和支持各项老龄事业;二是通过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让老人们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健康、知识。(3)开展多种形式的典型事迹宣传活动。以“孝星”和示范单位、“十佳百颗星”评选活动为载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团,举办“孝星”事迹文艺汇演、讲“孝星”故事和“孝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孝星”事迹宣讲活动,深入部队、学校、城乡社区进行孝老事迹宣传,广泛开展新时期孝文化传播,继续在全区各界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资源缺乏

养老基础设施薄弱,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城区内因受场地、用房紧张等客观条件限制,基础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服务资源缺少整合,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线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

(三)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专业水平弱

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社工人员积极参与。目前虽然各镇、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但因受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影响,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等,难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质量。另外,现在也涌现了一批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但也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服务面比较狭窄。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如心理咨询、健康护理等难以开展,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通州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探索

由于居家养老是新事物,发展中有不足和问题是必然的,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符合通州区发展实际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新途径作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政府搭建平台

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转变职能,成为宏观指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把握居家养老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建立配套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建立监督评估体系,真正形成既严谨又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则体系。今年,居家养老被列为政府实事工程,我们在大力建设日间照料和助餐点外,着重在运营模式、服务机制、可持续化发展上做好研究指导。

(二)社会组织操作

社会组织是受政府委托,具体组织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主体,具有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通州将继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增加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和为老服务示范单位数量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为老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促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同时,继续做好三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属地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争取完成2家街乡级,14家村居级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

(三)市场化运作

居家养老属于新兴事物,市场化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零碎的、小范围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州区积极倡导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逐渐引导老年人树立对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提高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不断培育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同时,各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跟上,调节好市场供需矛盾,以“购买服务”、“委托”等形式,主动将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与服务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市场化。

(四)专业化服务

通州区从培训、福利待遇和信息化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与相关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对招募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培训,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的护理、康复、心理知识和技能,使老人住在家里,也能获得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庭病床等服务,走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能获得营养配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区只有两个街道有26名养老(助残)员,数量远远不够。今年,通州将研究制定养老助残员招聘办法,加大招聘力度,到“十二五”末,按照《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州养老助残员人数要达到450人,使77%的村(居)各拥有一名专职养老(助残)员。今年,通州还将对全区空巢、失独、孤寡、特困等特殊老年群体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生活问题。包括与区慈善协会联合,每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空巢、失独、特困、孤寡老人的分类救助等。此外,还积极探索结合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一支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力量,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助推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稳定的规范服务。

正文共:6007字 [参考文献]

[1] 许义平,何晓玲.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92.[2]孙泽宇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上海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2008年。[4]陈功1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5]吴国卿1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J〕1社会保障制度, 2001,(4)1 [6]杨宗传1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1经济评论, 2000,(3)1 [7]谢泽宪1中国城市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之反思〔J〕1中国民政, 2002,(8)1 [8]林戈1建立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1人口研究,1999,(2)1 [9]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载《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10]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和就业统计分析技术.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06.[13]陈可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05.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退休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油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养老和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日渐突出,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推动居家养老的良性发展,促进油田稳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4年底全油田共有离退休职工10万多人,而且每年仍以20%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目前油田养老方式主要是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当前油田离退休职工主要养老方式,但由这种养老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需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来补充。

一、养老的社会类型、服务形式和内容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服务。

第一,养老的社会类型。

一是独立型的居家养老。老年夫妻或单身老人独立居住在自己的房子,子女因工作需要长期在外地出差或距老人居住地较远等原因不能经常看望的空巢家庭。

二是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居家养老,也就是传统上的多代同堂家庭。

第二,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

有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和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服务。

第三,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经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应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内容包括家庭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所有要求为其服务的老人。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寻求自身寄托,获得心理满足的需要,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包括各种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以及社区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

二、发展居家养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看,传统的合住型比例在下降,老人家庭空巢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关资料表明,五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进老年,他们大多都是一个孩子,空巢率家庭将显著增加。

据有关部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和父母合住在一起的不足5%,像这样的小家庭核心成员要全部胜任传统家庭养老责任是不可能的,老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服务养老的理念是符合老人需求的养老方式。

三、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社会养老由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居家养老经费难以筹措。因此,居家养老应建立多元的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采取财政拨款、企业捐助,社会集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服务人员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无组织、无管理和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和再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服务项目单

一、人员素质较低。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专业人员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据了解,目前我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社区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更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了。

四、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老年家庭档案。街道和社区应为空巢老人建立档案,根据空巢老人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街道和社区组织建立联系人与空巢老人家庭保持定期联系,有问题按街道和社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

第二,建立老人活动站。养老院和居家养老只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则在活动站进行。近年来,大庆油田居住小区都设置了简易的健身器材和老年活动室,许多老人在活动室里聊天、看报纸、打麻将,增进了活动情趣,扩大了社交范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第三,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组织机构。初步考虑应设三个老年服务机构:

一是设立老人婚介所。帮助那些单身或离异老人求得生活伴侣,相互照顾,互相关心,使他们安度晚年,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间接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采取开办老年节书画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和电脑班等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等服务活动,帮助老人解决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赡养问题;老人受虐待的问题;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五、结束语

全国老龄委主任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强调指出,“老年人的生活主要在社区,老龄工作的落脚点也应在社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2亿人,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亿人。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不但可以使子女或其他成员减轻负担,将主要精力用在油田建设上,而且老人在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充分享受儿女亲情的温暖。综上所述,发展当代社区养老不仅是当代老年人的呼唤,也是老龄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积极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消防支队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

第四篇: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逐年上升,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养老机构床位相对不足、老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烈、社会传统家庭养老观念仍占主导等大背景下,以政府主办的机构养老为示范、吸纳民资的社会养老为补充、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构成了苏州养老服务民生保障的新体系。

为顺应城市家庭结构由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向“空巢+核心”的平行家庭转变,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近年来,苏州各区积极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社区照顾、社区服务的老年社区福利经验,努力探索建立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如沧浪区2007年底开张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就是国内首个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以居家养老对象为会员及涵盖各类服务加盟商为服务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服务中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服务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上规模、出效益。

但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几个难题:首先是覆盖面问题。虚拟养老的社区服务在社会上很受欢迎,许多符合条件的老人乃至年轻人家庭都期盼得到类似的服务,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虚拟养老院目前只能优先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

其次是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目前虚拟养老院共有家政人员90多名,绝大部分来自市区大龄失业和郊区被征地农民。出于语言沟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观念行为等共同性需求的考虑,虚拟养老院招聘服务人员时主要招本地人,且对家政员工的要求却不低,要持证或具有一定从业经验才能上岗。但本地愿意从事老人服务的人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为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三是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显现。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家政服务公司,其收入构成是:20%是老年居民的自费服务和80%的政府购买服务,但由于政府制定的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加上系统的维护升级、员工的培训及相关管理成本等,虚拟养老院目前几乎没有盈利。服务员工资大都也只有1300元左右,事实上同等素质的家政员工在苏州家政市场上找一份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不是难事,因而服务人员队伍不甚稳定,进一步制约了虚拟养老院的产业化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家政服务业具有十分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都小型化、零散化,服务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建议专项细化现代家庭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把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容量、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还可将现代养老服务业纳入公益性岗位,对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而非现行的需要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员方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从而缓解民办非企业家政服务公司的成本压力,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虚拟养老院这种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推广,培植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品牌企业,扶持众多的家庭服务业小企业依托龙头大企业走上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其次要进一步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实现为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可由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门牵头组织,依托高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持证上岗。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课程或专业,加快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同时,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鼓励支持更多的年轻劳动者投身于为老服务。第三要进一步科学谋划养老事业,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科学谋划为老服务。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将一对一的上门提供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与依托社区提供一对多的社区照顾、社区福利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老人日托中心等设施集约利用养老资源,优化组合为老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工作,鼓励和扶持社区单位、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服务社区老人,发挥老人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机制。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06号提案的答复

陈红霞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306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我市自1982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将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意见》、《关于转发城区养老政策扶持三个操作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市、区也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区养老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41个村(居)中有1797个建立了养老服务站;有养老服务机构165家,养老床位数达19649张,老人床位拥有数由2005年底不到10‰增加到16.2‰。民办养老机构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2008年36家,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到了3731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19%。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各地已投入3亿多元,用于新建或改扩建老年服务设施;补贴民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经费达2130多万元。

接到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后,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亲自参与研究承办方案,认为您的建议非常有创意,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吸纳您的建议,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提出进一步推进的对策和措施

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调查研究,争取政府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上有所提高,去年开始,我局对全市养老机构运行状况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养老形式各有特色,养老机构建设和补贴标准差距较大。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建设的新措施,力争在扶持政策上有新的突破。现己将草拟措施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力争年内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二、积极推广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积极推广“虚拟养老院”的做法。“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全新居家养老模式,为社会性的养老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我局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专门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50万元支持他们的硬件建设,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市养老工作推进会,以及今年2月26日,全省召开的示范性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培训班上,沧浪区政府先后介绍了“虚拟养老院”的经验,其目的就是助推“虚拟养老院”的做法,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区学习和借鉴“虚拟养老院”的做法。

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和鼓励各地建立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服务首先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应采取多样式和多元化的养老形式。目前,我市“虚拟养老院”已经在沧浪区六个街道实现全覆盖外,金阊区在所有街道都建有“日间照料中心”,平江区的“老年公寓助餐点”、张家港的“家庭养老院”也深受老人欢迎。常熟、太仓、昆山也都在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分层养老、货币化养老、适度普惠养老等运作机制。逐步形成多方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

三、加强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积极做好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市社会福利院是我市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基地,担负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任务。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继续组织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各类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均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联合卫生、劳动和社保等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管理的督查指导工作,拟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民政局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11-7-4 9:30 杨婷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探讨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机构养老无论多么健全,家庭是作为老年人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老龄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减弱,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减少,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了空巢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的患病问题、无人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使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而与老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在养老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物资和人力优势,因此可以建立起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体系来满足老人们不同的需求以及缓解家庭的压力。贵阳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人口通常指60周岁及以上或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这两种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均为最常见的指标。目前,联合国和许多研究部门都采用这两种划分老年人的标准。现在世界各国也各自实行特定的标准。发达国家一般采用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人口现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截至2009年10月26日,从贵阳市老龄工作办公室获悉,目前,贵阳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47.9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3.3%;65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33.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9%;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1.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8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9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为40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18%;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3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十万分之二点三,其中以花溪区党武乡下坝村的黄魏氏(女)109周岁为最高年龄。预计今后贵阳的老年人口总数每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结果显示,贵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原因在于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可以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既是现代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贵阳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贵阳人口的生育水平一直处于更替水平以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结婚成家阶段,出现祖孙二代“4-2-1”的结构,独生子女将面对十分艰巨的养老任务,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2.1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迁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变。以前的四世同堂、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伴随而来的是小家庭与核心家庭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当这些子女结婚成家后纷纷离开父母在外居住,家庭小型化的出现,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其中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年轻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势必会影响他们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些因素对我国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2.2 “空巢”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空巢家庭的定义是,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空巢家庭中要么是老年夫妻一起居住,要么是独居老人。由于老年人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许多老年人精神抑郁。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青年日前已经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但是他们有较前卫的观念,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他们开始向往没有孩子拖累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出现。所谓丁克家庭是指没有子女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我国养老提出了新的难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退休意味着收入来源减少,收入水平降低,由此带来生活质量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子女的“啃老” 现象,导致一大部分退休老人陷入了经济困境。在农村,随着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在家中,其经济及精神上的压力更为突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是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夯实社会养老基础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有不少社区在这方面已开始实践并创造了一定经验。然而往往只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一些独立对策,尚未形成解决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系统对策。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该问题的解决非一方能力所能及,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融入社区和家庭的力量建立起老龄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方能系统解决该问题,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拓宽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

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有限的资金是制约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因素。目前,街道一级的社区所需资金来源有街道自筹、政府拨款、社会援助。这种渠道以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援助仅仅是辅助。政府财政主要负担特别贫困老人以及特困家庭老人社区养老的资金支出。福利彩票也是募集资金的一个途径。我国实行的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都成为资金来源。在今后的社区养老服务中,政府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为兴建老年服务设施以及提供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作坚强的财政后盾。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以福利资金救助为手段、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积极筹措基金,积极吸纳社会捐赠,慈善捐赠也是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我国民间社会孕育着强大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他们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为老服务,可以达到补充资金的目的。要大力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积极争取社会仁人志士的财政支持。

3.2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贵阳市社区基础设施主要由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助建设,但是其项目、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老年人的需要,每天早上很多老年人是排队等候使用器械锻炼身体。从老年人对社区的需要程度看,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有需求,期望从社区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社区建设的滞后,社区服务项目很不齐全,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该将社区内的企业、学校、机关的基础设施利用起来,如每天某一时间段专对老年人开放。另一方面社区应该加大建设各种娱乐设施和服务机构,积极利用社区内的场地设施闲置。

3.3 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尽管现有的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甚至很多老年人可能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如何与老人的沟通,如何准确把握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个人需求,如何设置多样性的服务而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于更好地为老年人提高服务及丰富自身的知识及技能。

3.4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机构

(1)日托中心。日托中心由各级民政部门指导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一方面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设日托中心的意图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白天安身、娱乐可以得到保护和情感支持的地方。中心的工作取决于老人的需要,帮助老人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较好地生活。这一服务使家庭能从连轴转照顾老人中缓解一下,同时防止老年人因为退休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致使精神抑郁,通过日托中心的活动让老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情绪上都尽可能保持良好状态。

(2)居家服务。这是对居住在自己家庭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家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和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

(3)家庭照顾。这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采取在家庭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照顾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4)医护、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由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等志愿者组成的服务中心,定期为社区内老年人开展服务。

(5)暂托所。是因家庭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一般为2周,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下载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居家养老论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服务完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

    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2012年2月,北京天桥地区某小区一位空巢老人家中去世多日被子女发现,尸体已经腐烂;2012年9月,湖南长沙某小区一位空巢老人家中去世被邻居发......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

    居家养老模式下住宅空间设计探讨论文[5篇范文]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养老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健全,形成......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M201474587 谢非雪 摘要 面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新时期的养老趋势。但在发展过......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摘要】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社会背景和文化......

    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政府投入

    全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发展老龄事业,立足中国国情,推动和普及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顺应民意、惠及亿万老年人的伟大创举。 1 居家养老......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最终定稿)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