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零为整”为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作出全面部署。为此,《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存量资金“沉淀化”、资金使用“碎片化”,制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虽然近年来财政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影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导致存量资金‘沉淀化’、资金使用‘碎片化’,严重制约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说。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化零为整,变“死钱”为“活钱”,投入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方案》提出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10条主要措施,包括推进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推进重点科目资金统筹使用、推进部门资金统筹使用、推进政府预算体系统筹协调、推进跨年度预算统筹协调、推进规范各类收入及其统筹使用等。“《方案》立足打破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制度弊端,不但针对存量资金,也针对新增资金,是一次制度上的变革和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着眼于盘活已有财政存量资金,着力于避免形成新的财政存量资金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总体而言,《方案》在国办文件的基础上,从形成财政存量资金的原因入手,标本兼治,既着眼于盘活已有财政存量资金,又着力于避免形成新的财政存量资金。”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表示。在预算编制方面,《方案》提出了不少新措施。“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把资金争取下来后又不着急使用。《方案》将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有利于促进地方和部门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白景明说。在预算执行方面,《方案》中也有新动作。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刘尚希认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前提是事权统筹。“统筹不是简单地把资金统一集中,而是从支出角度考虑如何使用才能达到绩效最优。所以,事情首先要统筹,资金跟着事情走。不同的预算干同样的事情,会不协调,也会浪费。”
扩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范围,逐步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以收定支 此前,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现行政府预算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此基础上,《方案》又迈出了一大步,具体规定:“对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未列入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收入项目,除国务院批准的个别事项外,三年内逐步调整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并统筹使用。” “《方案》不仅扩大并明确了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范围,还明确了时间表,除2016年已明确转列的5项基金外,其余也应在3年内转列。”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说,“《方案》相关规定更为量化,也更具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另外,明确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也有利于避免重复列收列支。” 此外,《方案》加大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规定2016年调入比例达到19%,并逐年提高调入比例;还明确“三年内逐步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以收定支的规定”。“《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预算统筹。目前,统收统支、专款专用的情形较多,这就难免造成一个池子的资金多到用不完、又不能拿到另外一个池子使用的局面,使资金闲置浪费。”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记者。
目前,法定挂钩事项支出预算刚性增长,资金闲置量大、不能及时发挥效益,区域间也极不平衡。针对这个问题,《方案》提出“推动尽快修订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相关规定,对相关领域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 “法定支出保障了国家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的预算支持,实施中却产生诸多弊端。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应该推动尽快修改立法。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涉及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重大问题,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推进,实现改革目标。”刘尚希说。
网贷ABC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vewkdclkkie29992
第二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在2013年年中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到目前为止,财政存量资金持续上升的势头已被抑制。2015年4月1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将盘活统筹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有其特殊的背景,也反映出这项工作有其特殊的困难。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看点
财政收支需经过预算程序安排。预算制度有所谓性原则,即当年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项目,应在当年实施,把钱花掉。所谓财政存量资金,通俗地说就是在历年预算中已安排的财政支出,但未在当年实际花掉,不断积累下来的财政资金。形式上,财政存量资金主要体现为年末国库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其他财政专户或部门账户里的存款。在实际执行中,完全遵循性原则自是困难,因此财政存量资金问题在所有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规模特别大。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重要性,首先是可优化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我们都知道,中国财政政策有所谓积极和稳健之分,在财政收支上的对应就是支大于收还是收支平衡。财政支出形成总需求,财政收入减少其他经济主体可支配收入,因此会压缩总需求。在不考虑财政存量资金的情况下,预算安排的财政赤字就是支大于收部分,意味着政府借钱扩充总需求。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即赤字率,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在中国过去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中,长期发生一边预算安排财政赤字,一边年末财政国库存款大幅攀升的现象。这意味着年初安排的财政赤字资金,在当年并没有完全花出去形成总需求。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被财政存量资金对冲了。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就是要求将过去已安排但未发生实际支出的存量资金,真正花掉,或重新安排支出。可以看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在宏观经济上与财政赤字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额外的财政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起到扩张总需求的效果。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可以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差别在于,增加财政赤字同时要增加政府债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减少政府资产。由于财政存量资金主要存放于央行的国库中,当其形成实际支出时相当于从央行放出基础货币,如不安排相应的对冲,也是货币供给的扩张。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应更有力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5年赤字率由上一的2.1%提到2.3%,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所增加。但要注意,2014年及之前预算报告中的赤字率,仅包含中央财政赤字以及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所借的其他类型债务并不包含在赤字率统计范围内。
按照新《预算法》规定,自2015年开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地方政府债的形式举借债务。也就是说,今年的赤字率包含了中央财政赤字和所有地方债增量,与以前的赤字率并不能直接比较。按照笔者基于两次政府债务审计报告的推算,如将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新增地方债计算在内,2009年的全国赤字率实际上超过了8%,2012和2013年也超过了4%。因此,2015年的2.3%赤字率,较往年相比是力度减弱了。
简单比较可发现,单纯从财政赤字率来观察,并不能得出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的结论。依笔者的理解,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的主要看点,将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楼继伟部长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已显露这一迹象。他提到,全国财政支出超过预期财政收入的数字,即财政收支缺口占GDP的比重达2.7%,高于赤字率2.3%。弥补这一超额的,除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不再安排地方债还本支出外,还有1124亿元历年中央结转资金。
将上结转资金列入今年支出安排,这是2015年的新做法,意味着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作为积极财政政策重要手段,已成为正式的预算制度安排。需要指出的是,这1124亿元仅是中央部门资金,而我国财政存量资金的大头是在地方。2015年依靠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还有很大潜力可挖。2.7%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并不是终点。这也是今年以来国务院以及财政部门强力推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深层次背景。
财政存量资金的规模及产生原因
2015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潜力有多大?主要看可以盘活的存量资金规模有多大。衡量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的主要指标,是以国库存款为主体的财政存款。从表1可见,2010―2014年年末,国库存款资金分别为24280亿、22730亿、20750亿、28610亿、31280亿。包含国库存款在内的财政存款有相似走势。如观察非财政存款的机关团体存款,其增长走势更为惊人,从2010年末的6.6万亿,已上升到2014年末的18.7万亿。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合计的公共机构存款总量,已从2010年末的9.2万亿上升到2014年末的22.2万亿,翻了一番以上。
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财政存量资金有很多原因。定性分析大概有几点:一是正常的制度安排,如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要求存下来的资金,但这类资金量较小;二是财政收入中专款专用类资金较多,如各类政府性基金在制度上就要求不能安排作他用,容易沉淀下来;三是每年预算安排的资金,但当年无法使用,只能不断结转到下一年。这里有很多制度上管理上的原因,如教育、农业、科技等领域对支出比重有要求,但实际上当年用不了,钱多了;如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时间不及时,当年也无法安排;还有编预算时都想着多要,等用的时候发现限制很多,就只能闲置下去了。
例如审计发现,为满足科技经费增幅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规定,中央财政将当年无具体使用项目的科学技术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结转,至2013年底累计结转384.12亿元,其中217.24亿元已结转5年以上。这种情况在地方上更为严重。
总体上,大规模财政存量资金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现行预算制度中专项支出、专款专用支出、采取挂钩机制的法定支出比重过高等制度性原因,另一方面反映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不够,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管理上的原因。
可以看出,财政存量资金的主体是年末结转结余资金。所谓结转资金,是指当年安排支出的项目未完成,因此要结转到下年继续完成。所谓结余资金,是指当年安排支出的项目已完成,安排资金超过实际需要的部分。可以盘活、加大支出力度的部分也主要是年末结转结余,特别是地方。
表2(见下页)列出了已公布2014年数据的13个省份一般公共预算年末结转结余资金的情况。从表2可见,13个省份年末结转结余资金总量,2000年为506.3亿,2005年为1190.1亿,2010年上升到3557.9亿,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4551.7亿,2013年略有下降,但2014年反而有所上升到4102.2亿。分地区看,新疆、云南增加较多,河南、辽宁下降较多,其他省份在2012―2014年间变化不大。
表2列举的仅是部分地区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结转资金。按比例推算,全国各省份此类资金总额将达到1万亿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中的结余结转资金。简单估算,如能有效盘活各类地方存量资金,将有望为2015年财政支出提供额外5000亿~10000亿的资金支持。实现这一目标,将使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大大增加。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政策思路
盘活存量资金的基本思路,从方向上看,一是要抑制新增存量资金,二是要将历年累积下来的存量资金安排使用。后者从路径上说,一是改变存量资金的归属权,收回重新统筹安排使用。这需要打破一些既有的制度安排。二是不改变存量资金使用权的归属,而是督促其加快支出进度。
最近几年,国务院和财政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2014年年末出台的国办发〔2014〕70号文,首次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从财政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是近几年政策探索的主要成果。具体包括:一是将2012年及以前各级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转为结余资金收回统筹使用。对政府性基金项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二是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严禁违规虚列支出,严控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和规模。加强收入缴库管理。三是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占比设定上限。在水利投资运营、义务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领域开展三年滚动预算试点,确保资金和项目对接。
2015年年初,财政部对中央和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分别出台落实文件,明确相关标准,布置相关工作。各地方也已积极行动起来。今年3月,财政部各地专员办还组织了专项检查,督促地方加大工作力度。
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要抓紧出台方案,完善相关规定,对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建立任务清单和时间表,对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统筹使用的财政资金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对存量资金较多的部门适当调减来年预算总额,清理整合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各部门专项资金,对专项用途资金实行清单制管理。
这次会议一是进一步要求加大力度,建立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二是要求建立制度,解决已收回存量资金如何统筹安排的问题。
落实国务院的要求,是实现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但从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面临的挑战也颇为巨大:决策灵活性与财政管理规范性之间的体制冲突;国办发〔2014〕70号文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配套;部门、单位利益的干扰。
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工作力度,将是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第三篇: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
内容摘要: 【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 经济 和人的全面 发展。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本文分四个部分,主要针对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政政策的改革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达到理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 财政政策 目标 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财政政策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基本的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公共财政提出了基本的政策目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公共财政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实现的基本方式。
本部分主要讨论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是由经济体制转轨与发展模式转型所决定的。当转轨进入中后期,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财政需要为这种和谐发展配置资源、参与调控。
(一)财政财策的一般目标
财政政策的一般目标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稳定增长服务,为公平分配和提高效率服务。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1)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社会和谐
虽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但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按照德国经济学家哈德斯的观点:对于处于经济目标之上的社会总目标来说。经济稳定只具有工具性含义,它只是实现社会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2](2)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经济稳定
政府政策的目标只有设定在可调整目标上,政策的调控作用才能发挥,经济也才能稳定。[3]在一个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目标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好的稳定效果,就应依据不同政策工具的特性进行政策分工,一般常用财政政策增加就业,用货币政策稳定物价。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财政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明确地把我国社会 现代 化建设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准确概括。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财政政策,是指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财政体系自身又能够和谐循环的财政方针、准则和措施。和谐财政政策要求既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财政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如就业形势严峻、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不完善以及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等。财政政策对于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财政政策目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财政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由于得到来自于公共财政充分的物质供给和受到公共财政稳定的机制制衡,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将得到加速,和谐社会的质量将得到提高。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说,由于受到来自和谐社会的目标约束和路径约束,公共财政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公共财政资源运用更加有效率。“和谐的财政政策”将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二、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建设的相互关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政府对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也正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4]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公共财政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活动可以填补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本人和他人需要满足的缺失,所以,人与人的和谐可以通过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的。社会应当为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人的发展就能带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样,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公共需要的交集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的载体是综合性的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变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现阶段 中国 最广泛的公共需要。因此,通过公共需要这一载体,实现了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最基本的联系,今后的公共财政活动应力求实现其目标,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决定了财政制度,所以民主政治要求有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主政治要有效运作,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财政体制和规范的分税制度。财政制度也是有效限制政府权力,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支点之一。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活力的市场经济
公共财政的要义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经营与自由创新,公共财政只提供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财政要求区分政府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区分政府的职责与私人的职责,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公共财政必然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有机、系统的范畴,不仅强调经济的根本发展。也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这一综合体系可以分解成为三个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由于公共财政因受到和谐社会这一最广泛公共需要的日标约束,从而受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约束,力求为它们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即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五)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一,公共财政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能够有效发挥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在引导经济主体在正确轨道上活动的同时纠正某些已偏离正确轨道的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制衡机制,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二,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可以完善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展社会事业并提高社会福利,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而这些恰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借助于公共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其“和谐”的内涵,因此,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六)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相互发展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前述种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们并非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影响对方,相互促进地不断向前发展。
三、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失业人员总数达2400万,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 工业 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人口需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约有4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减少农业就业的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 教育 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大批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流失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城镇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不断在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所以由于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镇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第四篇:为企业增效为党旗添彩
为公司增效 为党旗添彩
——行政党总支在行动
公司行政党总支自成立以来,立足企业发展,以为公司生产增效为目标,为全体员工工作生活服务为已任,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坚决拥护公司各项决议,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总支涉及面广,宣传力度大,党员深入各个层面的优势,处处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事事以为党旗添彩为荣,人人争做企业排头兵,成为公司最活跃的党支部之一。
支部现有党员三十多人,分成三个小组,来自除生产线的以外的多道战线,党员分布广泛,成为我们支部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最大优势所在。我们支部里上到董事长,下到基层员工,涉及到行政部、后勤部、市场部、财务部、采购部、物控部等多个部门,有医生、有采购员、有司机、有文员多个工种,形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大家庭。人虽不多,但涉及面挺广,几乎涵盖了除生产以外的所有部门,如此多而杂的党员队伍,管理起来可不容易,工种不同也意谓着大家工作时间的不一致,有行政班的也有倒班,如何才能将行政党总支的工作拧成一股绳,充分形成合力,成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最大的队伍呢?
-、加强学习,统一思想。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开展思想开放式座谈,加强交流。按工种相关性进一步细分小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行政部牵头,组织不定期相关学习交流。学习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全体党员会,有小组基层学习会,也有支部碰头会,还有网上群聊形式,总之做到思想上保持与公司战略步调一致,行动上坚决拥护支持公司各项决定。事事敢为人先,竖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责任感,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先创优,做到“党员身边无差错,党员身边无事故”。不仅仅达到是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更以是行政党总支一员的更高要求勉力自已,精益求精。
二、先进活动熏陶人,实际行动感召人。公司有重大活动以支部为单位积极参与,我们行政党总支总是第一响应,积极参加这些先进活动,在参与这样活动中也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去年的建党九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后续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建知识活动,今年祭扫烈士林园活动、五一劳模表彰大会、技能比武等等,到处都有我们支部党员的身影,大家在繁重的工作按排下抽时间参加,回来又加班加点的继续工作,没有任何怨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先进活动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用行动再去感染他人。今年上半年我们行政党总支全体党员还自费组织了一次登山捡垃圾的活动,受到很多登山好爱者的好评。
三、积极宣传和发展新党员入党。从身边的优秀同事中发现入党对象,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完成培训学习,充实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公司请高校的老师来公司讲课,多方位让新党员认识党的历史了解党的章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去,使的党建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四、关心员工,做公司的连心桥。我们行政党总支每年都将关心员工,关爱员工当作头等大事,做公司与员工的连心桥。一年一度的送温暖活动一直坚持不懈,一年一次的十大感动人物评比总是紧张而忙碌,山区慰问,植树造林,到处都是党员的身影。
我们都是公司中的一个小小螺丝钉,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我们都是公司众多党员中的一个,愿意坚守为公司增效为党旗添彩的责任;我们也公司党支部中的一个,愿意最大限度的发光发热,照耀身边更多的人。
2012.6.
第五篇:为企业增效 为党旗增辉
为企业增效 为党旗增辉
——锦巍集团董事长罗必才党建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四川省锦巍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兴文县周家硫酸厂通过两次改制后形成的集煤、硫铁矿开采、造纸、轻纺、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民营企业。现设党总支1个,下辖支部4个(不含银峰宾馆党支部),党员46人,建党积极份子16人。在董事长、党总支书记罗必才带领下,集团公司党总支一班人积极开展“为企业增效,为党旗增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政治核心,党员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标兵骨干,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锦巍集团由一个销售收入不到100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的中小型成长企业、职工从年收入不足5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4000多元,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集团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与党总支班子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公司党总支书记通过法定程序任董事长,一名党总支副书记作为职工监事进入集团公司监事会,另一名党总支委副书记和其他几位党总支班子成员分别进入集团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在公司内部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确、程序合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现代企业领导体制,实现双向推动,双向促进。凡公司重大决定决策、工作计划和安排,党总支都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围绕生产经营进言献策,做到“监督不挑剔、用权不越位、配合不迁就”,及时向公司董事会提出建设性方案、意见、建议。
2008年元月,兴文县遭遇特大冰雪灾害,锦巍集团所属工业企业全线停产,公司经营陷入极度困难。元月24日,位于新华厂的锦惠线业公司生产厂房全部倒塌,更是使集团经营雪上加霜。面对企业亏损、职工生活困难、思想不稳定的实际情况,公司党总支一方面征求党员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广泛走访职工、作市场调查、咨询有关部门专家意见,重新定位和确立了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锦巍集团生产经营和产品结构调整“两手抓”、“两步走”的工作思路,争取市、县人民政府支持锦惠线业公司整体搬迁到兴文县旅游黄金环线古宋镇温水溪村灾后重建复产;积极配合市县人民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作,顺利完成锦巍集团下属硫化工产业兴鑫化工公司、川南矿业公司资产移交;加快对硫、煤资源储备整合步伐,成功并购兴文县黄家沟煤矿、兴文县大田煤矿、兴文县大田湾煤矿;完善和理顺兴文县黄家沟硫铁矿权争议并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同时对还银峰宾馆、兴文大酒店实行“独立核算、专项上交、利润分成、亏损自补”的激励约束机制,赋予下属各公司“生产经营、劳动用工、收入分配”等三个自主权的方案。由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的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确保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公司董事会采纳了党总支的这一方案,使企业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锦惠线业公司整体搬迁工作在7月5日全面完成。目前,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已经步入正常经营轨道,虽然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企业经营形势还算不错,为集团走出困境和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锦巍集团的发展业绩和锦巍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受到了省、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公司曾做过一次统计:酒店服务质量最好的是党员和建党积极份子;产品原材料利用率最高的是党员,产品合格率最高的是党员,在维护公司利益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党员,关心公司发展、提合理化建议最多的还是党员。这得益于公司两级党组织一是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树立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党员干部实现企业增效和发展的信心、决心。二是构筑阵地,健全制度,丰富活动。在活动形式上以“小型、业余、灵活、多样”为主,内容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把活动贯穿于日常工作和生产经营中,使党内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管理活动、娱乐活动及技术攻关、产品销售等活动融为一体。先后开展了掌握一门先进技术、创造一项突出业绩、帮助一名困难职工或后进职工、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争做一名优秀党员的“五个一”活动。达到了有机构、有制度、有活动、有阵地、有作用的“五个有”目标,使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工作制度,实行党总支委员及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各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定点工作联系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促使党员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先进性,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开展了“学先进、比贡献、争先锋”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党员上岗期间一律佩带党徽,亮明党员身份,树立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良好形象,形成了关键岗位有党员把关,关键技术有党员攻关,关键时刻有党员闯关的良好局面;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在党员中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活动,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党总还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作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收看党建教育片,组织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并在每次学习后,开展大讨论,在全体职工中营造“锦巍是我家,增效发展靠大家”的舆论氛围,形成学先进的良好风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公司全体党员每逢急难险重的任务,党员都勇挑重担。公司生产任务重,党员组织起来,加班加点。五是献良策促进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党员的参与机制、利益诉求机制、议事制度、权利保障机制等,对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则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搭建了合理化建议平台,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引导党员围绕企业产品结构、技术设备、新产品开发等动脑筋、出主意,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地渗透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决策中的影响力。同时,教育党员不忘自己的身份,加强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管理,形成了比服务、比奉献的良好氛围,党员争做先锋模范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党员正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有效推动了企业发展。六是实施企业党建“三培养”工程。针对民营企业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公司党总支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企业决策层成员。变“职工找组织”为“党组织主动引导”,把企业班组长、生产工作一线技术骨干、青年作为重点,教育和引导企业职工向党组织靠扰。建立了稳定的、质量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落实培养联系人,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方针,在60名生产经营骨干中培养党员5名,把10名党员培养成为企业中层干部,为企业增效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利益,为企业发展凝聚人心。公司党总支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促进公司发展,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2008年,在攀钢矿业集团公司进入兴文合作开发硫化工项目时,部分职工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人心浮动。公司党总支及时深入职工当中了解实际情况,设立了咨询接待处,接待来访职工,召开了2次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辩论会,认真听取职工意见,使所有职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党总支与公司行政协商,使符合条件的职工全参加养老保险。为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公司党总支推行党员包户制度,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挂钩联系1—2户困难户,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子女教育、就医等实际困难。由于公司党委及时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困难职工的心坎上、党员们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职工们的人生目标更明确了、气更顺了、工作热情更高了、与企业的心贴得更紧了,有效的增进了部职工的团结,为企业发展起到了凝聚人心、集中民智的作用。
培育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的一场深层次革命,要以人为中心,要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人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不断推进企业发展。公司党总支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努力培育“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分享成功”的企业精神和“依法、诚信、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为公司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发展培育“四有”新人;组织职工开展篮球、合唱比赛、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培养职工崇尚科学、追求文明进步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导职工远离迷信、毒品、赌博、滋事、斗殴等丑恶现象,弘扬“尊重美善,鞭斥丑恶”的正气;组织党、团员和企业骨干参加关于构建企业文化的培训,提高干职员工对建设企业文化的思想认识,动员全体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通过职工间传递互勉格言等形式鼓励全体职工勇于创新,为公司发展建功立业;加大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在职进修,多形式引导职工学理论、学科技、学经营、学管理,除定期和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公司内进行专题讲授外,还不断派遣高层管理人员到省、市参加大型企业培训;利用职工集中学习、黑板报、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树立公司内部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为给职工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产工作环境,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员青年,利用休息日除草种花,自力更生建成花园式的工厂。多种渠道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比学习、比作风、比业绩、比奉献”的良好风尚,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动力。
几年来,公司党总支始终坚持将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加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党员在企业发展中先锋模范作用这个关键,以党建促发展,以活动促生产,以党员带群众,用党的先进性凝聚职工,促进了企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企业发展的互动双赢。宜宾市委、兴文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锦巍集团董事长罗必才的率先垂范下,锦巍集团公司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更加有效发挥,锦巍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二00八年十一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