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的
调研报告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分流人员”的原则和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目标要求,为使政府职能、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促进干部转变作风,努力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开展好领导班子大走访活动,县编办领导深入到基层就本地机构编制及人员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研。
一、全县机构编制及人员管理现状
多年以来,**党委、政府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要求,在机构编制管理、统筹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机构编制工作与我县经济社会大局相协调,基本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从机构编制管理上看,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坚持严格审批,强化监督检查、编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不断加快,各机关的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管理要求都发生了很大情况的变化,县编办通过统筹协调,使机构编制规模基本适应了我县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走访调查,可以得出结论:我县机构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保持零增长态势,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充分肯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走访调查也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编制调整滞后,与机关部门调整难同步。近年来,县委、政府对相关机关、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和转移,但机构编制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多少,个别部门甚至还要求增加编制。比如房管局,过去主要以管理公房为主,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公房数量日益减少,目前管理的公房面积已经非常少,职能相对予以了弱化,但是该单位编制数却没有相对减少。相反,也有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较之过去有所增加,比如城管、土地管理等部门,执法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职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而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明显滞后于变化了的新情况。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机构编制和人员增减变化却很小,致使职能增加的部门机构编制和人员得不到合理增加,职能弱化的部门又不能及时减下来,没有真正落实机构编制和人员“弱减强增”。
(二)人员进出不畅,难以良性循环。从调查情况看,各部门不是缺人员,而是编制使用不合理。有很多地方是占编的不做具体工作,做具体工作的入不了编,采取了财政购买变通做法。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要么是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到位,新成份难以补充;要么是机关补员渠道单一,特别是专业人才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再就是公务员进出渠道不畅通、考核机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尽合理,使结构性问题基本处于难以调整的状态。此外,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非领导职数设臵过多、二线人员提前离岗而仍占编制等,也是造成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增长控制难度大。事业单位机构设立容易撤销难,编制配备容易核销难,事业单位总是设立的多,撤并的少。当前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机关设立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成为解决就业及解决行政机构改革安臵富余人员和超编人员的一个途径。因此,面对如此社会就业形势,要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增长有很大的难度。
(四)事业单位机构设臵和编制配备欠合理。首先,在机构设臵方面,许多地方对事业单位机构设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不管本地区有没有必要设立,只要有上级文件依据,周边有设立参考,单位有要求就可以设立。而不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设,本身职能相近的机构,可以合并的却单设,对要求新设立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设前调研。再者,一些上级业务部门以考核评比、项目资金等为手段,强迫下级就范。导致机构臃肿重叠,财政负担加重,部分事业机构设立后长期无法正常运行,进人后也无事可做。
另外,受行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等因素影响,事业单位成为消化行政超编人员的一个出口,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失调。诸多因素导致人员和编制管理混乱欠规范,混岗混编时有发生。
(五)事业单位人员和编制管理欠规范。目前在许多地方,混用编制很普遍,就是同一事业单位存在全额、差额、自筹其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员编制,或者同一事业单位三种不同性质的人员及编制同时存在。这造成在同一事业单位中人员身份差异、待遇不同、苦乐不均,出现谁拿全额工资谁做事,拿差额工资和自收自支的就自己做自己的事。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措施 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限制了行政效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了机关部门形象,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为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廉洁高效的工作新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调整、优化结构、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工作。
(一)合理设臵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机构,人员编制“弱减强增”,在编制总额内适度调整。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扩大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的规模。比如按行业跨乡镇街道设臵区域性的中心机构,或是在整合现有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臵有关事业机构。对于职能弱化的机构,在撤并同时可以考虑减少编制。例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人员可与乡镇卫生院合并,乡镇卫生院加挂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这类实际不断强化的职能,可以考虑适度增加编制。
(二)严格控制编制,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要始终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严格控编,把好关口。全面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其人员异动,包括领导干部调任,都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内进行,做到空编进人,满编不办进编手续。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对单位新进、调入,调出,退休人员应该坚持先到编办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经编办部门审核后,核发《编制审核通知单》,相关人员持《编制审核通知单》到人事、财政等部门办理其他手续,坚持编制随人同行的原则,杜绝人员、编制两分开的混乱现象。
(三)要优化结构。一是要强化在职人员的能力、政绩考核,健全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落实富余人员分流政策,在提前退休、离岗退养条件方面适当放宽;鼓励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包括兴办各类示范服务基地,领办乡镇或村级经济实体,创办农民股份合作社,建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进一步放宽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条件,在经济补偿、养老保险、配偶子女待遇、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想足想透。引导军转干部到县属事业单位工作,减轻行政机关的压力。二是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非领导职务人员,明确达到一定年龄(如55周岁)后,不再占用机关编制,其它待遇不变,腾出的编制用于招录新人。同时,可以通过合并股室减少正职、适当核减副职和控制机关中层非领导职务核定比例等办法,减少现有机关中层干部的总量,增加一线工作人员,做到能上能下,使机关的领导干部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提高工作的实际效能。对一些在专业上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在不增加部门编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先进后退、临时超编、自然过渡的办法,解决人员结构问题。
(四)推行机构编制和人员公示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定期对部分单位进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积极推行机构编制和人员公示制,机构编制部门应督促各单位对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进行公示。目前,正在推行的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就各单位而言对人员进行公示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对各单位机构性质、编制、职能等进行公示。
(五)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首先,应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的刚性管理。新设事业单位在机构和编制审批上实行上管一级,必须经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方许设立机构和增加编制,地方本级无权随意增加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数,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上实行绝对的刚性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对地方事业编制总量的审批,加大对地方事业编制的总量控制的力度。一个地区事业编制总量经上级审批核定后,在一定时期内要严格控制,严禁突破,严格控制地方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其次,规范事业编制配备,科学核定编制。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具体规定,合理界定各类事业单位编制配备的具体标准,做到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编制配备上存在的同一事业单位使用不同性质编制的问题,编制性质必须和机构性质相对应。第三,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机构编制部门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通过事业单位年度报告书和开展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查等形式,定期对各类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开展调查,进行机构编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看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情况,看事业单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撤、并、留和编制销、保、增的重要依据。
(六)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的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建立高效服务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应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要增强和完善对社会公益事务服务的能力。因此,不着力解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员膨胀,人浮于事的现状,就无从谈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及其对经济社会的高效服务。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我们应依据《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1]24号)文件精神,抓住这一改革契机,切实做好我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对于职能明显消失或不能正常履行职能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重复设臵的同类事业单位予以合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实施转企改制。对于应该撤销、合并、转企的单位,坚决予以撤销、合并、转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精简机构人员,有效整合事业单位资源,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使事业单位卸下身上沉重的包袱,提高工作效率,发展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第二篇:机构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调
研
报
告
根据地区编办和县编制办的具体要求和相关部署,我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乡政府领导牵头,组织得力干部下到机关、学校、卫生院和各村,采取交谈、询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调研组利用了4天的时间,对上级部门要求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基本情况
一、高海拔地区工作的特殊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洞措乡平均海拔4600米左右,地广人稀,属于纯牧业乡镇,境内没有企业。国民收入全靠牧业收入及劳务输出,乡政府无财政收入来源。我乡人员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直接受到我乡生产方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GDP年增长依靠牧业增收的方式拉动。机构编制中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配备的人员年轻化,人员专业业务技能不足。加之上级部门为丰富自身机构人员,经常抽调乡上多年培养的得力干部,而抽调之后并未及时为乡上补充,导致机构运行中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机构编制改革之后,细化了人员分工,划定了办公室,但是由于我乡政府条件有限,自身资金不足,无法及时的补充办公硬件,导致办公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办公需要。
二、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患病及因病不再岗情况
我乡目前现有行政干部27名,其中汉族干部5名,藏族干部22名;政法人员编制4名,全部为藏族干部;教育部门编制为6名,现在实有正式教师12名,卫生院有医生3名,护士2名,均为藏族;文广影视部门现在有电影放映员1名(公益性岗位),农牧林水类干部4名;机关后勤服务类人员为2名,均为藏族同志,其他民族的干部没有。我乡干部职工最短在高原上工作都超过了2年,均不同程度患有高原型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有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中30岁以上患病人数为9人,30岁以下患病人数为33人。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低,目前还未有因病不在岗人员。
三、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特殊的发展稳定任务角度,对人员编制配备的建议
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地域。我乡辖5个村(分别是洞措村、那木起村、夏龙村、曲登村、次仁果来村),共有5个村委会,11个作业组。2011年总人口为2598人,均为牧区人口,牧户610户。二是海拔。我乡驻地海拔为4400米,高寒缺氧,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1度,取暖时间长达7个月,年平均氧气含量仅有内地的55%。三是距离。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90公里,乡驻地到每个村平均距离为39.5公里,其中最远的村委会驻地为60公里。社会情况方面。一是我乡是内陆乡,不与任何国家接壤,没有边境线。二是,流动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来到我乡旅游或路经我乡人流较多,据上半年统计共有游客约2000人次以上,务工经商人员约1000人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三是维稳工作方面。我乡从2008年至今,现有拉康2座,均有通道公路,其中洞措拉康距离乡驻地26公里、罗布拉康距离乡驻地24公里,现有僧尼12名。我乡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安排一名副科及统战干事长期进驻拉康开展工作。经济情况方面。2011年全乡生产总值为19006598.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低于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属于较为贫困的乡。目前,仍有1843人用电困难,2067人没有用上安全的饮水。
对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的建议
一、结合牧区工作开展实际,选配专业技术性强,适合牧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注重干部的培训,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岗前培训和任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其能更快的融入到牧区基层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为牧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三、针对干部借调问题,及时的对流失干部进行补充,确保基层工作的开展有人可用。
四、乡财政紧张困难,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乡的支持力度,配齐办公硬件,为乡上各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第三篇:乡镇机构编制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机构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铁铺乡位于罗山县西南部,面积127平方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1.56万人。下设24个基层党支部,党员518名。目前,该乡行政编制30人,实有人员20人;事业单位编制38人,实有人员35人。
二、职能配置和运作情况
1、职能由“领导”向“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应该实现从“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观念转变,把构建服务型与公共型基层政府作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全新目标。乡镇体制建立以后,尽管机构和人员数量一直严格控制,但事实却存在着“编制数量控制了,干事人员减少了”的怪现象。目前,乡镇政权的结构和权力的分配基本上是比照上级政权机关设臵的。人们习惯将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乡镇政府称为乡镇的“三大班子”。乡镇政府的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至今没有法律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基层政府的机构与人员编制逐年变动。如我乡国土所归县国土资源局直管,人权、财权在县国土资源局,但服务的对象却仍然是基层,使一些工作人员对乡镇的管理、指导处于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退居二线人员占用行政、事业单位 1
编制,我乡行政编制30人,退居二线的就有2人,存在着“拿钱不干事,仍然占编制”的现象。
2、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够。在一些重大事情面前,由于体制问题,一些站所人员由于人事管理权在上,业务安排一律由上面指挥,不服从乡镇统一指挥、调度。
3、服务职能配臵混淆不清。目前机构设臵中,部分单位职责不清导致履职不到位。在我乡行政单位编制中的经济发展办,许多工作仅靠三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许多业务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结果使其成为“虚设机构”。如此等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建议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的最下一层,作为联系“三农”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其职能转变,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施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推进以撤改为主要内容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要分类实施,分步骤推进,同时完善配套改革。目前,根据工作需要、农民需要和服务需要,要将一些农机、农技、畜牧、市场经济管理人才,通过各种手续、程序层层选拔到乡镇来,充实
一批、淘汰一批,如要加强对文化、卫生、环保、便民服务中心、公益性管理与服务等机构在乡镇的设臵。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按照基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而进行,服务型与公共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基层政府的本质要求,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三农”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依法支持与推动农村及农民建立农合组织,把农合组织打造为激发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平台,为此,要求政策允许并保证生产以外的其它农业生产环节对农合组织开放,尤其是要支持农合组织在农村公用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4、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中,要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社会政治职能,把更多的经济职能交给市场。为此,必须实行基层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的区别。基层政府要尊重农民主人地位,确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随着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农合组织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农民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5、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对现有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考试,避免“一朝进机关,永远铁饭碗”。具体考核办法由市、县拿出详细的考核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实施。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调动乡镇干部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权利交给自己的服务对象---群众。
6、为了控制人员编制膨胀,要建立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没有配套的财政改革,撤改后的乡镇机构也难以运行。
7、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不断创新扶持方式,从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以钱养人” 转变为“以钱养事”。为保证扶持资金的有效、公开、透明使用,应将其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支出和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接受人大等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中共铁铺乡委员会
2012年4月12日
第四篇:关于关于粮食局机构编制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粮食局机构编制调研情况的报告
按照市编办要求,我们粮食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沿革、名称及性质变更情况
1998年,国家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改革原则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我市遵照国家、省、市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把原粮油购销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了双辽市粮食局和双辽市粮食收储经销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粮食收储公司,双辽市政府下发了1998---34号文件,批复了公司上报的章程。粮食收储公司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双辽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组织落实。粮食收储公司依托其下属单位第二粮库组建,经工商局审批注册。公司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粮食购销和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干部任免、行政管理等,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包括董事长一名,成员若干名。董事长为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由政府任命。公司对基层15家粮库及附属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1998年,市政府在对粮食购销总公司一分为二的同时,针对其人员安置,具体原则是,原行政编制人员可仍留在粮食局,其他人员划归收储公司。但本人自愿,可划归收储公
1司。执行过程中,其中行政编制一名划入收储公司。经上级批准,收储公司编制35人。同时,公司根据需要,又从基层粮库延续留用和借用14人。同公司人员一同办公。
2008年,吉林省政府下发了<2008>21号文件,即<<关于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为落实文件精神,经双辽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原收储公司所辖13家粮库进行重组。2008年12月,市政府与中储粮吉林分公司签订协议,13家粮库有7家粮库上划,6家粮库破产出售。
2010年4月30日,市政府研究决定,粮食收储公司更名为双辽市粮食行业服务中心,划归粮食局统一管理。将原粮食收储公司机关人员24人,抽调借用人员14人,共计38人全部纳入粮食行业服务中心,人员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拨发。
二、编制及人员现状
1、我们粮食局机关现有工作人员6人,行政人员2人,事业编2人,工勤编2人;粮食行业服务中心38人;粮食食品卫生监测站17人。共计61人。
2、目前,系统内有离休干部3人,退休干部21人。其中局机关离休干部3人,退休干部14人;所属基层事业单位退休干部9人。
3、全系统共有党员36名,其中机关20名,基层16名。基
层党组织2个(含盐业公司)。
三、职能和职责配置情况
目前粮食局的职能是,对辖区内粮食流通企业(个体户)依法监管。
主要职责:
一是负责拟订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总量平衡、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底计划,研究提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指导粮食产销衔接和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承担全市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任务。负责全市粮食流通调控的具体工作,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保证市内军粮供应。
三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行使行政执法权。负责粮食管理方面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和审批。执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审核粮食收购资格,核发和取消粮食收购许可证。负责对粮食收购、存储、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负责全市粮食流通的行业管理;制定全市行业发展规划、政策以及地方标准;指导粮食流通的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粮食质量标准化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组织开展粮食流
通区域有关交流与合作;负责全市粮食流通、加工的统计工作。
五是负责拟定全市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区域内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研究提出有关粮食流通设施投资项目的安排意见和建议。
六是负责经国家认定的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管理;负责对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监测粮食行业经济运行。
七是负责机关及直属单位党务、人事、劳资、纪检监察、行风建设、精神文明、老干部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八是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内设机构改革
目前,四平市粮食局内设机构9个,我们粮食局内设机构缩减为4 个,改革后拟定为5个。分别是办公室、财务科、调控科、监督检查科、党委办公室。与四平市对应设置的4个,不对应的5个。四平市粮食局有人事科、党办、纪检、监督检查科,我局有的没设,统一由办公室替代。我局新增设的审批办公室,四平没有。与改革前相比,我局增设了仓储科技产业科,审批办公室,撤销了监督检查科,原监督检查科职能划入审批办公室。
在人员编制方面,粮食局机关行政编制7人,机关工勤编制2人。
领导职数4人,一正三副(含纪检书记1名),科室职数5人。
五、粮食局机构编制方面存在问题
从我局现在机构编制情况看,粮食局科室设置合理,下属单位粮食服务中心和粮食食品卫生监测站具体分工明确,各单位认真履行职能,全面贯彻上级粮食政策,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同。目前,机构职能配置和运行情况良好,暂时没有问题发生。人员编制也不存在明显问题。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吉林省双辽市粮食局
2010年4月30日
第五篇:关于机构编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机构编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机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先后颁布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法规措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正在向规范化、科学化扎实推进。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各级机关部门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机构编制紧、正常运行难,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呼声十分强烈。为了使政府职能、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由南通市政府主要领导提议并牵头,成立专门课题组,就新形势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座谈和书面问卷相结合的办法,就市级机关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及有关县(市)区相关部门职能履行情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结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及分析。
一、机构编制工作的现状
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它要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十五”以来,南通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要求,在机构编制管理、统筹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机构编制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协调,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一)从机构编制数量上看,南通市现辖六市三区,2001年以来,经过两次机构改革,市级党政部门由原来的64个调整为50个,减幅达22%;县(市)党政机构由平均40个调整为31个,减幅达23%;市、县(市)区、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由原来的19125名精简为15300名,减幅达20%。机构改革后,除全市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减幅明显、财政负担压力有所减轻外,政府职能转变也迈出扎实步伐,有效促进了各级行政机关工作效能的提高。
(二)从机构编制管理上看,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为统领,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强化监督检查,机构编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以来,全市机构编制总量始终保持“零增长”。
(三)从机构编制工作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保障上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和不少区域的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管理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机构编制部门通过统筹协调,多措并举,使机构编制规模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通市机构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持续保持了“零增长”的态势,总体规模基本适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充分肯定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调查也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职能、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尚未完全理顺。可以概括为,职能既有“错位”,也有“缺位”,还有“越位”。先说职能“错位”。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责任主体偏移,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如海洋环境监测职能,现有市海洋与渔业局与市环保局同时都在管理。根据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规定,其职能应由市海洋与渔业局行使。但长期以来,这一职能都由市环保局承担,并已经建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市海洋与渔业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使职能,市环保局依据政府“三定”规定行使职能,由此引发的职能交叉矛盾比较明显。与此相似的情况在其它部门同样存在,如在企业上市管理、流通领域管理、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等方面,有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重复设岗,造成人员、经费的浪费。再说职能“缺位”。对于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有些部门没有能够履行到位,以致社会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不到位。如市区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职能,明确由市、区两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行使。面对几百家歌厅、舞厅、网吧等市区娱乐场所,市、区两级文化部门主要力量放在发证、审批、年检上,而对日常监管很难履行到位,以致于出现了问题又互相推诿,推卸责任。再看职能“越位”。一些部门超越自身职能范围,行使下级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致使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职能交叉,政事不分。如在行政机关与下属事业单位的关系处理上,上级机关习1 惯于从人员调整、收入分配到内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包式管理。而作为具体法人主体的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权责关系不够明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利在上、责任在下”。比如,近年来市级机关、市属企业在计生工作、安全工作、创建工作、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要求实行属地化管理,因而相应责任主体转由变为区或街道,而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实际管理权限却在市里。二是“利益在上、服务在下”。比如在农机系统中关于对“拖拉机及变形运输车”的管理方面,区里负责申请、受理、审核、检验的前期服务工作,而年检和发证及最后收费由市监理所负责。三是“权责不
一、管理脱节”。比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职能、经费都上划到市劳动保障部门,区原有的社会保险管理职能已经上调。而市里又把社会保险的扩面任务下达给区里完成,区因缺乏相应的权力保障机制而难以完成下达的任务。
(三)机构编制调整难以同步。首先是市、区之间调整难同步。2001年以来,我市大的职能调整已有三次,调整使市级机关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下放和转移,但机构编制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多少,个别部门甚至还要求增加编制。而三个区职能增加了,机构编制总量仍然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上。区里的机关部门,行政编制一般5-6人,少的只有2-3人,而且基本被部门领导所用,具体工作人员的编制只能采取以事代政的方式解决,政事混编,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再就是部门内部调整难同步。这几年部门内部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有增加,也有减少或转移。比如市房管局,过去主要以管理公房为主,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公房数量日益减少,目前管理的公房面积已经非常少,职能有些弱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拆迁任务加大,拆迁职能明显加强。又比如市发改委、经贸委等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经济管理方式正不断由微观转向宏观、直接转向间接,职能弱化趋势明显。相反,也有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较之过去有所增加,比如环保、审计、土地管理等部门,执法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职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而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明显滞后于变化了的新情况,存在着“以不变应多变”的状况。
(四)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先看年龄结构,以南通市级政府机关为例,现有1854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318名,占17%;36-45岁723名,占39%;45-55岁604名,占33%;56岁以上209名,占11%。不难看出,机关干部的平均年龄偏大,缺乏合理梯度。再看“官、兵”结构。市级政府机关现有人员中,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92名,占人员总数的27%;正科级干部631名,占人员总数的34%,副科级干部563名,占人员总数的30%,科员以下168名,占人总数的9%。可见,目前市级政府机关中,部门领导干部和中层领导干部偏多,机关办事人员偏少。再来看专业结构。市级政府机关现有工作人员中,通过全省公务员招录的295人,占16%;通过过渡或调任进入的1084人,占59%;军转安置的350人,占19%;以其它方式进入的125人,占7%。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机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既有利益因素的影响,又有不适当的干预所形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体制存在缺陷。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密切相关,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改革的重要体制性保障。从历次机构改革的过程看,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施到位,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应该交付市场或社会力量的职能没有交付,政事、政企的关系处理也不完全规范。由于职能上的“错位”、“越位”等问题,不少部门管了一些不应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因而感到编制偏紧,人员不足,不断要求增编,以致出现“精简-膨胀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加大了政府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运行效率。
(二)上级部门对机构编制不适当干预,管理受到影响。机构编制设置在明确总量的基础上,应由地方实行严格统一的管理,但事实上,却经常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受利益驱动,有时会有政策部门化的现象,在制定规章、下发文件时,夹带机构编制的要求,或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通过划拨经费、项目审批和评比达标等条件,要求下面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而下级部门又以此为依据,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使机构编制部门难以应对。
(三)机构编制调整滞后,需求难以满足。从目前看,虽然我市机构编制运转是正常的,但政府的职能、机构、编制大多还是在2001年党政机构改革时确定的,而且“三定”规定一经确定,通常几年不变。由于机 2 构编制管理的相对固化性,尽管市、区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职能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机构编制增减变化却很小,致使职能增加的部门机构编制得不到合理增加,职能弱化的部门又不能及时减下来,形成了职、权、责相互脱节的现象。
(四)存在利益部门化现象,权责没有理顺。目前,政府部门层级之间的事权、财权、人权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层级之间事权不清、财权不明、人权也不规范。少数部门考虑自身利益较多,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有利的就争权,无利的就推诿,把公共权力演化成部门利益,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制度化、合法化,使正常的公共服务变成有偿服务。而下级政府和部门、单位没有多少独立的决策权,只有无限的做事权,由此带来很多的矛盾,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
(五)人员进出不畅,难以良性循环。从调查情况看,各级政府和部门不是缺人员,而是编制使用不合理。有很多地方是占编的不做具体工作,做具体工作的入不了编,采取了财政购买、以事代政等变通做法。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要么是历次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到位,新成份难以补充;要么是机关补员渠道单一,特别是专业人才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再就是公务员进出渠道不畅通、考核机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尽合理,使结构性问题基本处于无法调整的状态。此外,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非领导职数设置过多、二线人员提前离岗而仍占编制等,也是造成结构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措施
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层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行政效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了机关部门形象,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按照“严格控制总量、盘活现有存量、调优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机构编制零增长”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机构编制管理要与改革的方向和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二是机构编制管理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实际财力相适应,量力而行;三是机构编制管理要与上级的政策规定相适应,从实际出发,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四是机构编制管理要与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相适应,调整支出结构。按照以上要求和原则,围绕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还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要搞清楚政府应该做什么。按照中央、国务院要求,现阶段各级政府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强化经济调控职能,尽快取消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二是建立和维护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保护公平竞争,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强对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综合管理;四是提供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使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五是保护辖区内所有投资者和居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搞清楚已经做了什么。关键要做到“五个弄清”。即:弄清各部门各单位应履行的管理职能是什么;弄清实际运行中已履行的职能是什么;弄清管理职能中哪些职能是交叉的或未理顺的,在履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是什么;弄清因机构或岗位设置等条件的制约应履行而未能履行的职能是什么;弄清随着形势的发展,可能增加或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管理职能有哪些。
最后,要搞清楚下一步主要做什么。主要做到“三位”,即:该“退位”的坚决退位,对于那些可由市场、企业和社会办的事情,各级政府要尽快退出来;该“补位”的尽快“补位”,集中精力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该“正位”的马上“正位”,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充分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在具体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科学调整职能,理顺职能关系,规范执政行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一)要理顺关系
第一,理顺市、县(市、区)之间关系。要坚持责权一致。各县(市)区在决策、规划方面应实行必要的统一管理,在执行、监管方面实行分层次管理,特别在具体执行方面可以实行授权或委托管理,像城市管理方面,管理重心应下移,尽量保证各县(市)区有完整的管理职能和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增强县(市)区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坚持合理处理利益关系。按照“小局服从大局,大局照顾小局”要求,充分考虑县(市)区实际情况,既要放事权,也要给予相应的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照顾现状。按 3 照有关规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定的特殊性,要严格已经下放的权限应继续支持用足用好;应该下放还没有下放的权力,应积极下放,可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使开发区的各项管理职权真正到位。第二,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对市级机关各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合理划分和界定事权和职责分工。对交叉重叠、分工不清的相关职能,从工作实际出发,明确责任,分清主次,协调矛盾,将职能落实到位,减少扯皮和推诿。对近年来新增的职能,由相关部门提供法律法规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明确的明确,使新增职能法定化。对国家法律法规明令撤消以及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明确撤消、转移的职能,一律不再纳入市级机关部门职能范围中。
第三,理顺部门和下属单位之间的关系。部门和下属单位要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真正落到实处。不管是那一种类型的下属单位,凡代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都要理顺关系,权责明确。应该由行政部门行使的管理职能,要尽快回归行政部门。对有法律法规明确委托或授权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具体分工上要与主管部门明晰关系,避免交叉重叠。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下属单位,不得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对一些技术性、事务性的职能应全部下放给事业单位承担。
(二)要归并职能
根据调查反映的情况,目前需要归并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归并市、区职能。主要包括:城管、建设、规划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统计方面的在地统计职能;水利方面的主城区水体置换职能;农机监理的综合管理职能;市区文化经营单位的管理职能和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职能;农业推广和动物疫情防治的职能;农业、环境等方面的执法监测职能等等。
二是归并部门之间的职能。要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的原则,对部门之间相近或相同的职能实行适度归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比如将分散在农口系统的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林局、市水利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六个部门的行政法执法职能以及市属区承担的农业管理领域行政执法职能予以归并,撤销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市木材检查站、市农机安全监理所、市渔政监督支队和崇川区水政水资源管理所、水政监察大队、农机管理所以及港闸区农机管理站、河道管理所、渔政站等机构,组建市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行政执法。
三是归并部门内部职能。目前部门内机构众多,职能履行分散,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部门的内设机构职能进行梳理,能归并的职能尽量归并,能合并的机构尽量合并,以减少机构个数,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三)要动态管理
一是依据现有职能,制定机构编制调整方案。要根据相关部门职能变化情况以及实际履行职能情况,对现有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核定,逐一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台帐资料。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工作要求和履行职能的需要出发,制定机构编制调整方案,在适当的时候,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该减的减下来,该增的适当增加,以保持各级机关部门机构编制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是依据职能变化情况,适时同步调整机构编制。今后,对机构编制的调整要根据职能调整的情况,尽量做到同步进行。职能弱化、取消、转移了,机构编制就要相应减少;职能增加或强化了,机构编制就要及时增上去,特别是有些职能在部门间进行了转移,其人员编制也要相应划转,人员编制随职能走,有增有减,保持总量平衡,实行机构编制的动态化管理。
三是实行内部调剂。对市级机关部门中新增职能,一般要在现有机构编制的规模内消化解决,特别是有些部门本身职能有增有减,应该通过内部调剂解决,不新增机构,不增加编制。对确有需要的,在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从紧控制。要采取适当奖励的形式,鼓励节编,从而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四)要优化结构
一是要做到“能进能出”。要强化在职人员的能力、政绩考核,健全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落实富余人员分流政策,在提前退休、离岗退养条件方面适当放宽,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业。进一步放宽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条件,在经济补偿、养老保险、配偶子女待遇、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想足想透,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军转干部到市属事业单位工作,减轻行政机关的压力。
二是要做到“能上能下”。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非领导职务人员,明确达到一定年龄(如58周岁)后,不再占用机关编制,其它待遇不变,腾出的编制用于招录新人。对由中层干部提任处级非领导职务人员,不管是否担任处室行政职务,必须仍在处室工作,履行相应职责。同时,可以通过合并处室减少正职、适当核减副职和控制机关中层非领导职务核定比例等办法,减少现有机关中层干部的总量,增加一线工作人员,使机关的领导干部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提高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是要做到“能文能武”。在安置军转干部时,尽可能知人善任,发挥特长。同时,要加强岗位培训,特别是相关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使他们的岗位能力不断提高。要鼓励引导军转干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对一些在专业上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在不增加部门编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先进后退、临时超编、自然过渡的办法,解决人员结构问题。
(五)要创新机制
一是建立“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公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职能调整与机构编制状况,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渎职失职受追究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与审批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更加重视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要在总结《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名实对应为主要内容、以核准使用为主要手段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在编人员、在职人员、预算人员、实际在岗人员“四统一”。
四是建立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机构编制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真正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内设机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几点建议
1、明确机构编制核定的具体标准。目前机构编制管理方面还没有走出过去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的传统管理模式,任何部门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只能通过上查下问、左右平衡的方式进行研究,特别在编制的核定上,除少数几个行业(如教育、卫生)外,大多没有统一的核编标准。建议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工、责任大小,研究制定一套相对统一的机构编制核定标准,一方面可以扩大机构编制核定的公开透明度,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机构编制核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2、疏通公务员的进出渠道。当前机关部门中公务员进、出口不畅,已成为影响机关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家已出台了《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出渠道等问题,在法律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事实上,各级机关人员老龄化,年轻的专业人才短缺已成通病,并有继续加剧的趋势。老的人员占有编制无法退出,新的人员没有编制难以招录,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机关正常的工作和运行。建议上级部门根据各地实际,允许当地政府出台地方性政策,通过允许提前退休、离岗退养、临时超编等办法,腾出年纪已大但尚未退休人员所占的编制,以面向社会招录急需人才,给各级机关注入生机和活力。
3、创新军转干部的安置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军转安置任务越来越重,地方压力越来越大,基本上都是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采取超编进人的办法予以安置。建议上级部门根据目前的状况,制定相应政策,拓宽安置渠道,以减少地方政府这方面的压力。比如下达一定安置比例进入事业单位、增加补偿幅度鼓励自主择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