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气象局_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气科函〔2010〕2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管理,进一步做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依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精细天气预报业务规范(试行)》、《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和《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气象业务管理文件,制定本业务规定。
第二条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以下条文中提及的强对流天气均特指上述几类天气)。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其余强对流天气按相关业务定义或技术标准界定。
第三条 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第二章 业务分工
第四条 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开展全国范围区域性强对流天气的跟踪监视业务,制作和发布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第五条 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区域内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省际联防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 省级气象台负责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跟踪监测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制作、发布本省(区、市)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七条 市级气象台负责本行政区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短时和临近预报及服务业务,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下,制作发布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
第八条 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第九条 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工作。县级气象台(站)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
第十条 省级及以下气象业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情报、灾情的收集上报工作。
第三章 责任区
第十一条 本规定所指的责任区为强对流天气监测责任区。
第十二条 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第十三条 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
第十四条 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划分,并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各省(区、市)气象局应根据天气雷达的探测范围,明确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要求所有责任区既不重复,又可覆盖全省,天气雷达站不足的省(区、市)除外。责任区一般以县(区、市)为单位,有山脉阻挡可将一县划为两个或多个雷达站的责任区。
第四章 天气监测
第十五条 各级气象台(站)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视)业务,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实时监测(视)。
第十六条 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由各省(区、市)气象局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第十七条 非汛期时段和当地非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在天气雷达监测范围内,预报或发现有强对流天气时,天气雷达应开机进行连续监测,直至天气过程结束。
第十八条 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值班人员必须密切监视天气实况和重要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其它时段,遇有重要天气系统影响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值(守)班。
第十九条 市级及以下气象台(站)应将监测到的强对流天气信息(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范围、移动,或相应的雷达回波强度等)及时记录并通报上一级气象台、本级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及即将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下游气象台,特别是天气雷达所在地气象台应及时将监测到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时记录并通报。
第五章 预报预警
第二十条 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应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GPS/MET等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综合运用多种预报技术和方法,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
第二十一条 短时临近预报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台站的短时指导预报和对外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时效和强对流天气影响程度分为预报、预警(警报)和预警信号。
第二十二条 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其他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警报)和预警信号按照《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气预函[2005]53号)执行。预警标准可延续该种强对流天气原警报标准,各单位应结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贯彻实施对原警报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二十三条 在汛期时段和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在预报有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发布短时预报产品。当达到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时,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
第二十四条 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当达到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发布标准时,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警报)或预警信号。
第二十五条 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第二十六条 当预报或已发生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时,上级气象台应视情况及时组织会商,加强对下级台站的指导。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台(站)对相同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等级和强度应协调一致。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第二十八条 各级气象台(站)应及时上传(下发)预报产品。
第六章 区域联防
第二十九条 省内相邻气象台(站)间和相邻省邻近气象台(站)间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区域联防制度。区域联防主要以强对流天气监测、灾情、预报和警报等信息通报为主。
第三十条 省内联防由各省(区、市)气象台组织实施。省级气象台负责全省强对流天气的信息通报,市级气象台应及时向即将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下级或下游台(站)通报相关信息。具体实施方案由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省际联防由上游市级气象台向即将受强对流天气影响的下游邻省市级气象台通报监测和预警信息,相关省级气象台也应及时向下游省级气象台通报有关信息。有条件的县级气象台(站)也应按上述方式开展省际联防。区域气象中心在必要时统一组织并协调省际联防工作。
第三十二条 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应及时向本责任区和次责任区内有关台(站)通报雷达监测信息。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台(站)采用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开展联防,并记录相关联防信息。
第三十四条 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相关气象台(站)应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发现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或者次责任区出现强度40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发现水平尺度大于100km,回波强度大于40dBZ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站周围出现强降水,已影响天气雷达探测能力;
(五)本站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较复杂的天气;
(六)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正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时。
第七章 预报发布
第三十五条 按属地原则,各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服务工作。预报服务产品应及时通过网络、传真、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向当地政府、气象信息员、社会民众、有关部门传输和发布,并根据当地政府决定开展及时有效的预报预警服务。强对流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应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插播方式及时播出。
第八章 预报检验
第三十六条 各级气象台(站)应建立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检验业务,并将其纳入日常预报业务流程。
第三十七条 预报检验内容应包括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间提前量。检验指标包括命中率、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正确发布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等。
第三十八条 预报检验应充分应用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气象信息员报告、实地调查、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公布的灾情信息等作为实况信息,力求真实客观的评定预报效果。
第三十九条 每年1月底之前由省(区、市)气象局将上年度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上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或按要求及时上报逐月或逐季度的预报质量检验结果。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各级气象台(站)应建立健全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及流程,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严格落实值守班制度。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2004年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篇:气象局预报服务计划
*负责预报服务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带新同志刘晓雨参与预报工作,按业务目标要求、预报周年服务计划的规定动作,按时统计上报各种服务报表及相关材料。
一、预报服务工作。
(1)中长期预报服务工作由*承担。
(2)完成对外中、长期各项预报服务工作。
(3)各种科技信息,服务材料,报表及时上传。
(4)各种预报档案建设及时存档。
二、各季、月、时段应完成的主体工作。
4-9月份≥15mm降水按时为县政府提供雨情信息。
2、农业气象。
8月5日完成年产量预报,11月10日完成气候评价。
气象局预报服务计划责任编辑:小胥老师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气象局预报服务总结
气象局预报服务总结
一、天气气候特征
今(2012年11月至今年10月)是我县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7个偏暖年份,年平均气温17.7℃,比常年偏高0.6℃,极端最高气温40.5℃,出现在8月8日,极端低气温-3.6℃,出现在1月1日。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极端最低气温比常年略偏高。年降水量1466.6毫米,略少于常年。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暴雪、低温连阴雨、高温干旱、台风、暴雨和雷电。
二、主要灾害性天气及预报服务情况
1.寒潮:受冷空气影响,2012年12月29~30日24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8.1℃,为去年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过程。由于12月下半个月多阴雨天气,影响秋收冬种进度和质量,造成春粮长势差,个别种粮大户12月底还有晚稻未收割归仓,而月末又出现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更上雪上加霜,随之而来的偏北大风给大棚等设施农业也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去年入冬后的第一次寒潮过程,气象台在市台的指导下提前进行了预报、预警,结论基本正确。
2.暴雪:年内出现二次暴雪天气过程,一次出现在1月3到5日全县普降瑞雪,西周山区积雪10cm以上,但本站无积雪。另一次出现在2月8~9日我县南部普降中到大雪,北部普降大到暴雪,丹城站实测过程积雪深度达11cm,创建站以来最大值,由于正值春运期间,社会关注度高,对生产、生活造成明显影响,特别是对交通运输影响严重。预报服务的重点及难点在于降水性质的转变、量级及冷空气的强度的把握,还有道路结冰、雾霾等灾害性天气是否会出现及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对交通运输的安全影响程度等。在市气象台的正确指导下,我台及时发布各类预报,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报结论基本正确。并分别于1月3日、2月7日提前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及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局领导提前向县政府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在灾害性天气影响过程及结束后,及时收集、上报全县各地积雪厚度及造成的灾害等重要信息。全局上下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圆满地完成持续阴雨雪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3.初春低温:2月6~22日气温偏低且多阴雨雪天气,光照不足,田间土壤湿度大,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叶类蔬菜出现黄叶,草莓着色慢,油菜生长偏慢,但没有造成大的损失。4月1~6日和16~24日出现了二段多阴雨天气。特别是4月16~21日连续遭受二次冷空气影响,21日平均气温降至9.8℃,虽然没有出现连续三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1℃的“倒春寒”天气,但20日和22日的日平均气温仅有11.2℃和11.5℃,而22日早晨的最低气温只有4.5℃,4月下旬出现如此低温,为本站建站33年来的第一次。低温使早稻秧苗出现青枯死苗现象,造成部分大户无秧种田,直接影响全县早稻种植面积。对于连阴雨天气灾害,气象台特别注意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工作,除了常规农用天气、气象信息内参、一周预报等常规服务以外,还特别注意灾害性天气出现前及何时转好的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并随时监视天气的变化,及时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及时发布补充、订正预报。4.暴雨:今年入梅首日及入梅后第八天(即6月14日)全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特别是6月14日全县面雨量93.4mm。其中新桥达142、银洋、东陈、昌国也在120mm以上。丹城城区为118mm。气象台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在市气象台的正确指导下,及时发布入梅消息,比较成功地预报了入梅首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对于入梅后的第二场暴雨,因天气系统不明朗,气象台短期预报量级偏小,但从14日11时开始实况出现的区域性降水强度远远超过预期,业务局长会同气象台经分析雷达回波等探测资料认为强降水还将持续后,及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正确的气象信息。年内最强暴雨出现在10月6~7日“菲特”台风影响期间,下面台风部分另有说明。
5.高温干旱:自7月1日梅以后,我县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特别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出现长达15天的酷暑天气,期间8月8日最高气温创象山站有气象记录以来新高,达40.5度,打破了2009年7月21日39.7度的历史记录。从7月2日到8月11日共出现27天的高温,接近历史记录,期间降水量仅14.9毫米,不足常年的10%,接近历史最少,随着晴热少雨天气的持续,7月下旬开始,旱情开始显露,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展,到8月中旬发展成中度旱情,局部大旱。8月12日以后城区高温结束,我县西北部仍有高温出现,但旱情继续发展。直到18日夜里受12号热带低压影响,我县出现系统性降雨,旱情才得以明显缓解。面对罕见的强高温少雨天气,局领导及气象台全体值班人员非常重视预报服务工作。在整个高温天气持续过程中,认真分析天气形势,严谨制作各类预报、预警、天气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各地旱情发展影响情况,对重点影响地区开展实地调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对不同对象开展针对性的天气服务。在整个高温天气期间,气象台其发布气象信息内参19期,其中包括农用天气专题服务9期。发布高温橙色预警12期,红色预警2期,内容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即时发布。
在做好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同时,气象局敏锐捕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活动,以解燃眉之急。18日下午16时,象山人工增雨作业小组追云赶赴涂茨镇道人山围垦工程施工塘坝,于18时45分接连发射了数枚增雨弹,象山地区降雨明显增强。截至19日8时,象山面雨量20.5mm,北部降水量都达到20mm以上,其中贤庠镇珠溪测站的雨量最大,达到51.5mm,而中南部也普遍出现10~20mm降水,缓解了旱情。
6.台风:今年台风活动频繁、先后有“潭美”、“苏力”、“康妮”、“菲特”和“范斯高”直接或其外围影响我县,其中“菲特”对我县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影响时段为10月5日夜里到8日上午,全县面雨量293mm,西周一带超过600mm,最大黄泥桥781mm,东部相对较少,但基本也在200mm以上。强降雨主要出现在6日夜里。我县内陆普遍出现7~9级大风,沿海地区8~10级,沿海海面风力9~11级。“菲特”使我县受灾严重。截至8日18时,“菲特”造成全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农业、养殖业、渔业损失较大,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据初步统计,我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32万公顷,水产养殖损失面积0.45万公顷。受灾人口达9.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元。值得庆幸的是,未出现人员伤亡,水库、海塘等重要水利工程未发生重大险情,社会秩序良好。
对于每一个影响象山台风的天气服务,局领导和气象台都高度重视,特别是“菲特”强度强,范围大,又恰逢天文大潮,风雨强,其发展影响期间正值国庆长假。全局人员立即结束假期,于6日全部到岗,上下齐心协力,严阵以待,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报服务任务。局领导高度重视“菲特”预报服务工作,早在10月3日,当“菲特”显露出有向浙闽沿海靠拢的迹象时,张荣飞局长及时向县分管农业的干副县长汇报了“菲特”汇报了“菲特”台风动态,指出“菲特”可能在长假后期对我县有明显影响,建议其终止假期,作好防台的准备。10月4日张荣飞局长在县防汛指挥成员单位防台部署会议上介绍了“菲特”的动态及可能对我县的影响,指出“菲特”主要影响时段在6日夜里,将给我县带来普遍暴雨,但大风影响不严重,渔船可以在石浦港避风,不必转港。10月6日张荣飞局长坐镇县三防指挥部开展面对面实时气象服务,从上午到晚上8时制作了三期“菲特”强台风影响实况、预报及防御知识电视专题并滚动播出。
气象台严密监测,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从9月30日到10月7日整个“菲特”强台风影响服务期间,气象台前后共发布气象信息内参17期,传真到县四大班子、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气象工作站,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还当面向上级领导汇报;发布台风黄色、橙色预警各1期。台风报告单17期,包括台风消息3期,台风警报4期、台风紧急警报10期。向当地政府、领导当面汇报10余次。接受媒体采访3次。共发布公众气象服务短信30期160000余条。每天至少早晚二次、台风警报发布后每3小时至少一次,在所有的服务终端上发布最新的风雨实况及未来台风的动向。在台风量级发生变化及登陆等主要时间节点上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了让公众更及时地知道最新的台风影响实况及预报预警信息,气象台从6日10时开始到7日凌晨台风登陆后,每小时一次滚动发布最新的台风信息及防御建议。“菲特”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登陆时间预报比较准确,沿海及陆上大风预报完全正确。风雨主要影响时段结论准确,过程雨量预报略偏小,但气象台每小时在电视上及时滚动发布实况信息及短临预报,修正了短期雨量预报的偏差。除了常规的天气服务渠道外,气象台在象山气象信息网上滚动发布台风报告单,累计发布台风报告单17期,并及时更新最新气象及台风影响实况、预报、预警信息。在象山政府网上及时更新“菲特”动态及预警信息。在象山著名网站象山港论坛上和新浪微博上及时发布最新的台风消息。提高了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及时性,也提升了气象局的著名度,受到市民的普遍好评。“菲特”减弱为低气压后,7日夜里到8日上午,其残留云系仍对象山造成明显降水,气象台于8日早晨,根据服务需要,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提醒注意防范城镇内涝和地质灾害。并在8日中午强降雨结束后及时解除红色预警。8日上午,张荣飞局长及时到我县影响最严重的西周地区实地调查灾情。三.预报预警发布情况
2012年11月到今年10月发布各类预警信号49期,其中包括本台气象服务历史上首次发布的三期红色预警信号。分别为8月8月、9日发布的二期高温红色预警和10月8日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发送决策内参148期,服务短信200余期,受众100余万人次。所有预警信息都通过广播、电视、乡村应急led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结合决策服务短信,使公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强天气的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四.专业专项服务情况
积极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和乡村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完善了乡村气象信息预警平台,现已经安装开通了led显示屏334块,一天早晚二次定时发布常规天气预报及森林火险预报,当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不定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农作重要时节发布7天滚动预报,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病虫害易发期配合农技部门发布农事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材料。在短信服务方面不断更新、扩展种粮大户及其它种、养殖户名单,将专业服务用户进一步细分,做到按需服务,目前已经有5000人进入短信用户通信录。积极做好重大活动及重要节庆的气象服务工作,对春节、春运、两会、高考、海钓节、小白礁一号沉船考古活动、开渔节、国庆等期间的天气预报服务都主动进行了服务。五.现代化建设方面及非工程建设
1)xx县气象预警中心土建工程即将完工。预警中心工程项目分三个功能区,即气象数据探测功能区(观测场)、科研业务功能区(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信息中心)和生活区。科研业务功能区主要由业务办公、气象信息发布、台风和气象灾害发布平台组成,建成后将成为xx县人民政府防台、防灾减灾的指挥部及气象灾害发布中心。
2)完成预警风球改建。去年8月20日,xx县石浦港预警风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该预警风球塔矗立在海拔128米的东门岛炮台山,面向石浦中心渔港,通过变化风球灯的颜色信号预警沿海风力,为使其视觉感官上更美观,与四周环境更协调,今年对其进行升级改造,8月底完成,为渔民提供更加方便、直观的大风预警预报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3)加强信息员、协理员管理培训工作。3月22日,xx县气象局在象山海洋酒店召开全县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来自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气象协理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优秀气象协理员进行了表彰,对今年气象协理员工作进行了部署,重点是完成xx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的200个村气象服务站建设任务。此次会议,旨在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升我县防御气象灾害的整体水平。4)xx县村级气象服务站建设工作有序展开。新建乡村气象服务站点200个是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县气象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落实,一是召开全县气象协理员会议,将建设气象服务站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落实;二是将新建乡村气象服务站点任务作为新农村建设对镇(乡)街道的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做好气象科普资料制作和建设气象服务站所需经费的落实工作;四是按照“有工作场所,有气象信息员,有联络机制,有直达式气象信息接受手段和有气象科普内容”标准,建设乡村气象服务站,先进行试点工作,后全面推开。5)重视农气联合会商。今年我局与县农林局分别于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等主要农事前召开了三次“农气会商”会议,并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联系,互通信息。会商结果及时通过乡村led及农网发布。服务中心,加强了对“三员”的管理及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紫甘兰种殖、西沪港海水养殖的气象专业服务探索研究。
6)注重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航线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及针对性 去年4月份开始在市气象台的指导下开展航线预报,航线预报在保护航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航次,促进了象山海上观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今年,根据用户的要求,在节假日前主动延长预报时效,以利于提前安排航班,进一步提高航运效率。7)重视电视气象节目制作,提高节目质量
由市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录制、主持人出镜的电视气象节目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播,不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与实际更加贴近的气象信息,还有重要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温馨提示。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气象台克服人员紧张的困难,在信息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编导稿的编写质量,向广大象山人民提供预报准确、形式生动的电视天气预报。
8)加快乡村气象服务站及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建设完成了11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相关应急认证工作,完成了2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200个乡村气象服务站建设工作也即将完成。
9)继续加强乡村气象预警显示终端建设
今年乡村气象预警显示屏已增加到334块,进一步增加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发布终端及业务平台也在正在进一步改进完善中,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减灾防灾工作。六.服务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年预报服务,基本上做到了有明显转折天气和较大降水过程就有预报服务内参。全年共发布各类气象预报内参167期,春运专题服务8期,开渔节专题服务11期,早稻春播及夏收、秋收冬种专题天气服务多期。对于重要转折性天气和严重影响天气都进行短信服务,年内共发天气服务短信200多条,受众达100多万人次。服务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加强了为农服务,每周发布《农用天气》预报材料,积极开展农气会商,热心服务于种粮及其它种养殖大户,受到普遍好评。全年虽然多气候事件,气象台本着“重大天气不放过,一般天气不放松”的服务理念,对每一次重要的天气过程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尽早发布气象信息,对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依据,对专业用户能合理安排生产,及时采取措施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气象保障。特别是春运服务、海钓节、开渔节期间天气服务以及“菲特”台风的风力预报都比较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七.气象服务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气象预报产品正在努力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公众对预报准确度的要求。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台风路径及强度预报,这一方面有待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待于预报员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能力的提高。另外今年新开展的航线预报,精细化要求极高,预报风险大,而气象台不管是在人员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有所欠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服务产品的针对性要求也越来起高,要求我们提供更准确、更精细化预报产品,目前的服务新产品尚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只能从服务技巧上来适当弥补。八.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是加强业务平台整合完善工作,提高业务、服务效率;二是加强预报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重要天气过程总结,进一步提高科技依托与专业服务能力;三是及时了解专业用户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提高服务针对性;四是加强部门联合会商制度,提高预报产品针对性与科技含量,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第四篇: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实施指导意见
附件2:
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
实施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一、目的
强对流天气的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的目的是提高预报员应用各种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各类强对流天气特征的识别能力,明确各级业务的分工和业务流程,提高强对流天气短时和临近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率。
二、原则
(一)充分应用各类资料原则
在强对流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中应当充分应用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和其它新型观测资料以及各类数值分析预报产品;在使用观测资料前应进行数据质量控制,提高预报员的资料分析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二)准确率优先兼顾时效原则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主要用于防灾减灾,因此必须将监测预报准确率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时效,为此在大力开发客观监测预报技术的同时,应当加大预报员的总结和培训工作。
(三)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原则
大力发展强对流天气的客观识别技术、客观外推技术、各类资料融合技术和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及其产品解释应用业务,加强预报员对RAFS产品和多种探测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短时临近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
(四)预报产品形式的一致性原则
为方便各种预报产品的上传下达、订正以及预报结果检验,各级气象台站应使用统一的预报产品形式(或格式)以及其中的强对流天气分类标识。
(五)业务集约化原则
实现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流程合理化,业务分工的集约化,减少系统开发和产品加工的重复劳动。
三、主要业务内容
(一)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报警业务
根据《全国短时、临近预警业务规定》(气办发„2010‟19号)规定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警戒区域。针对一般对流和强对流天气(包括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冰雹、雷电等),利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新型探测设备开展实时监测业务。
卫星云图: 根据云图上云或云区的型式、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暗影和纹理对不同天气系统进行云分类识别;利用云图上云区的型式和云顶亮温等,分析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天气系统和对流天气的强弱,形成天气系统类型分 析产品。
新一代天气雷达:利用天气雷达的强度回波和径向速度回波及其衍生产品(如垂直累积含水量和回波顶高等)的特征,分析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和有利于对流或强对流发生发展的条件,形成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分析产品和报警信息文件。
自动气象站:利用自动站实测的降水量和风向风速进行强对流天气(如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龙卷等)的实时报警,形成报警信息文件;同时利用自动站风、温、压、湿等实测资料,分析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触发条件、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等,形成地面中尺度分析产品。
闪电定位系统:利用警戒区域内闪电位臵、频次和闪电类型等,进行雷电及其强弱的定位和报警,形成报警信息文件。
GPS/MET资料:利用GPS/MET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实测资料,分析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形成中尺度分析产品。
风廓线资料:主要利用风廓线风向风速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分析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并形成散度、涡度等反映动力条件的物理量等产品。
各种灾害性天气报告:通过各种灾害性天气报告(包括目击者),直接了解强对流天气发生地点、类型、强弱等,可直接用于强天气报警。
强对流天气实时报警:利用自动站和闪电定位系统的实 测记录,进行实时报警;另一方面通过大批量个例的分析得到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指标,建立计算机自动识别和人机交互识别的强对流天气识别和实时报警业务。
(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业务
根据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卫星云图、GPS/MET等探测系统,在强对流天气识别、报警的基础上,借助于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和风暴追踪等临近预警技术,形成0-2小时临近预警产品。
(三)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业务
根据适合本地特点的强对流天气物理量阈值和物理模型,利用中尺度分析产品和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形成12小时内逐3小时预警产品。
(四)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产品格式及其发布 短时临近预警产品一般以图形或文字描述。临近预警产品格式尽量统一,发布时间尽量有序,以便上下联动订正、区域联防时可相互调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临近预警产品的发布途径,实现高效、快速送达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目的。
(五)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的检验 1.检验内容
监测率:预报责任区内识别监测到的强对流天气事件占实际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事件的比例。
提前时间:检验强对流天气正确发布临近预警或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空报和漏报率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临近预警以乡镇为分辨率单位检验预报准确率、空报和漏报率,即只要乡(镇)范围内实况出现了预报的强对流天气便计算为预报正确;短时预报以县为分辨率单位检验预报准确率、空报和漏报率, 即只要县(市、旗)范围内实况出现了预报的强对流天气便计算为预报正确。
2.检验所需的实况资料
强对流天气预报检验所需的实况资料应当包括自动气象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定量反演降水资料、目击者报告(经调查属实)和灾情调查资料等。
3.质量统计和上报
根据上述检验方法,针对强对流天气监测、落区预报、提前时间等,进行实时检验(可以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检验的项目)和事后检验(综合应用多种资料和灾情报告等信息);同时设计统计表格,进行分类统计,并逐级上报。
4.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日志
各级气象台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日志制度,及时记录重要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过程和预警思路、各种临近预警技术输出产品的性能、新型探测资料的应用情况等,以便总结强对流天气预警经验与教训、分析数值预报模式性能、研究改进强对流识别和短时临近预警的方法。
四、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报警
通过对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新型探测资料的实时监测,综合分析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并对强对流天气类型进行识别。通过大批量个例的分析,得到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指标,建立计算机自动识别和人机交互识别的强对流天气识别和报警业务。
(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
根据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卫星云图、GPS/MET等探测资料和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以及临近预警技术,在强对流天气识别、报警的基础上,制作0-2小时临近预警产品。发展风暴追踪、识别和临近预警技术以及降水量的定量估测和临近预警技术,建立计算机自动外推预报和预报员经验订正相结合的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业务。发展卫星、雷达、自动站和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产品融合技术,延长降水量预警时效。
(三)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
研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稳定度条件、水汽条件和触发机制),建立适合本地特点的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确定本地化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利用探空分析、中尺度分析产品、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特别是快速分析预报产品,采用“叠套法”和统计释用方法,制作12小时内逐3小时预警产品。
五、业务分工和流程
(一)业务布局和分工
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在体现集约化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级气象台的实际业务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
1.国家级
开展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负责全国短时预警业务的技术指导,制作并下发72小时内全国范围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其中24小时内分上午、下午和夜间3个时段的分类强对流天落区预报指导产品;组织强对流天气全国会商。
制作下发全国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产品。2.省级
负责本省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的技术指导,实时监测本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演变,制作、发布本省强对流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产品并下发指导产品。
实时监测本省及邻近地区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演变,加强新型探测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开展本省12小时内逐3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业务,制作0-6小时逐小时强降水预报指导产品并下发;
制作并下发全省0-2小时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和临近预警产品;
发布本省相关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
上传本省强对流天气所有监测、预报、预警产品。3.地(市)级
在省级气象台指导产品的基础上,制作本地(市)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在省级台预报本责任区内即将出现强对流天气或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后全天进入值班状态。
实时监测本地区(市)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演变,提高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等各种产品进行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的能力;新一代天气雷达所在地(市)级应及时向省级及责任区内同级和下级到站通报监测信息。
结合上级临近指导预报制作0-2小时本地范围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制作本地(市)强对流天气0-2小时分类临近预警,下发到县级气象站;或开展对上级临近预报的解释应用,制作本地(市)强对流天气0-2小时分类临近预警。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
对上级短时指导预报进行解释应用,通过简单的订正和加工处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作服务产品。
上传监测、预警产品和预警信号给省级气象台。4.县级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服务,并视情况对地(市)气象台临近预警产品进行订正预警,对短时预报进行解释应用。
根据上级气象台发布的0-2小时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产品或预警信号的类别和范围,发布本地0-2小时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或预警信号;
重点开展强对流天气的相关服务。上传预警信号给上级气象台。区域联防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二)业务流程 1.国家级
对各类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中尺度分析,制作并下发中尺度分析指导产品和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指导产品。
2.省级
调看国家级下发的中尺度分析和指导预报产品;对本省常规地面图和中尺度模式进行中尺度分析;分析本省及上游测站探空资料;分析新型探测资料和卫星资料,对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12小时内逐3小时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产品。融合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和RAFS产品,制作0-6小时逐小时强降水落区预报产品,并下发;制作本省0-2小时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并下发指导产品;发布本省强对流天气分类预警信号,并上传至国家级。
3.地(市)级
调看上级下发的中尺度分析和指导预报产品;分析本地区和上游测站探空资料;分析本地区新型探测资料和卫星资料;对省级下发的0-6小时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对于上级指导产品中本地区范围内发生强对流的区域,分析天气雷达等资料,订正或解释应用省级的临近预警指导产品,制作本地区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视情况开 展对县级的业务指导;发布本地区强对流天气分类预警信号,并上传省级气象台。
4.县级
调看上级下发的指导预报产品;根据本县自动站实测记录和雷达等资料,对上级下发的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警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应用上级短时指导预报产品,发布本县强对流天气分类预警信号,并上传至上级气象台;开展各类服务。
六、关键技术
(一)强对流天气历史个例集
省、地(市)两级应当建立完备的强对流天气个例集,用于研究和检验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技术方法和业务系统。个例集的内容和格式由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制定下发。
(二)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第一版已具备灾害性天气报警、雷达拼图和估测降水、强降水和强回波外推预报等功能,正在开发的第二版将增加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和外推等功能,各省(市、区)积极使用该系统,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同时将本省通过大量个例分析得到的识别指标融入SWAN之中,使之成为本省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技术支撑。
各地要开展SWAN本地化工作,针对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改进系统参数、指标和阈值,开发适合本地的强对流天气特征识别、短时临近预报算法和预警技术。加强多普勒雷达资 料的应用,提高在强对流天气识别、报警特征方面的能力。
(三)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
快速分析预报系统(RAFS)是灾害性天气短时预报的重要科技支撑。国家气象中心和各省(区、市)气象台应做好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和RAFS产品的解释应用工作。加强中尺度数值模式中雷达资料、GPS/MET、风廓线雷达等多种观测数据的同化,中尺度模式资料在强对流系统的中尺度分析、物理量诊断中的应用,以及雷达外推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融合技术,为短时预报提供支持。
第五篇:酒泉市气象局预报预测及服务业务竞赛征集试题
酒泉市气象局预报预测技术方法竞赛征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A)下界面湿度。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2、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C)。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 多能诱生气旋
3、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A)的重建过程。A 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4、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A)的一部分。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5、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B)。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 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6、在高原天气分析中,常用(C)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A海平面气压场 B 3小时变压 C 24小时变压 D 天气区
7、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C)。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臵的三次突变
C 副热带高压脊线位臵的三次突变
8、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B)。A 水平运动 B 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9、实践表明,(A)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A 700百帕和500百帕 B 850百帕和700百帕 C 850百帕和900百帕
10、地面气旋发展,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A)。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1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A)。A 分别是动力性高压和热力性高压 B 分别是热力性高压和动力性高压 C 均是热力性高压 D 均是动力性高压
12、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是(B)。A近似圆锥形
B 钩状形和无回波穹隆 C近似矩形
13、多单体风暴模式中风暴内的气流特征为(C)。A 倾斜上升气流 B 垂直上升气流
C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共存
14、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定义是根据(C)。A 可见光云图上cb云的空间尺度 B 增强红外云图上cb云的空间尺度
C红外云图上卷状云顶的亮温和空间尺度
15、造成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是(B)。A 大尺度天气系统 B 中尺度天气系统 C 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16、冷空气影响西南地区的移动路径大致有四种:西方路径、西北路径、北方路径、东北路径。其中“东北路径”是指(D)。
A 冷空气进入南疆,经青海由川西高原入侵四川盆地,一部分翻大凉山从西昌、会理入云南,另一部分东南移入贵州
B 自北疆经河西走廊东南下,翻秦岭到盆地和贵州,然后从昭通进入云南,在会泽到广南一线形成准静止锋
C 从蒙古经河套直达盆地,然后向南向西扩展
D 从蒙古经河套北部直到达华北地区,在高空横切变线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下,由华北缓慢入侵川、黔地区
17、在预报积冰时采用Tf=-8D。Tf为霜点温度,D为同一点的温度露点差(T-Td),在实际工作中-8D与实际温度T的比较可以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进行。首先根据探空曲线求出各层的温度露点差、并乘以-8,得出Tf,然后再将各层的Tf值点绘在探空图上,连接各点,即得出霜点-压力曲线(简称霜压曲线),如果(A),可以认为有过冷却水滴存在,便有发生积冰的可能。A 霜压曲线在温压曲线右侧的层次,T都小于Tf B 霜压曲线在温压曲线左侧的层次,T都小于Tf C 霜压曲线在温压曲线右侧的层次,T都大于Tf D 霜压曲线在温压曲线左侧的层次,T都大于Tf
18、用探空资料预报对流云时,要着重分析低层大气的稳定度和湿度情况,如果预报白天(A)就会有对流云出现。
A 地面最高温度高于对流温度时 B 地面最高温度低于对流温度时 C 地面最高温度等于对流温度时
19、水平温度梯度在锋区边界上是(B)。A 连续的
B 不连续的 C 等于零
20、在有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空急流(C)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常常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A 入口区 B平行区 C 出口区
二、填空题
1.气象卫星包括 极轨 和 静止 卫星两大系列,又称为低轨和高轨卫星系列。
2、可见光.红外及水汽图像,分别是由卫星探测到的 反照率、红外辐射
及红外辐射 形成的。
3、发展成熟的逗点云系,包括
斜压带云系、涡度逗点云系
及变形带云系三部分云区。
4、积状云的识别,是通过 带状、细胞状 或 波状 云型以及由不规则云素的大小变化来实现的。
5、多单体风暴是指 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的对强对流风暴
6、一般按 阵雨、雷电、冰雹、强飑、龙卷风 的顺序,对雷暴云发展高度和强度的要求依次增大。
7、数值预报产品存在误差,其主要原因是 分析误差。
8、如果某地的风向风速为东风4(m/s),那末分解为u=-4 m/s,v=
0。
9、卫星通信是 微波 通信的一个特例,它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 中继站来转发中转无线电通信信号,在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
10、wmo定义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用时效是:某时效500百帕高度预报与实况高度场的相关系数≥0.6。
11、三、判断题
1、高空等压面图能清楚地反应出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的分布,综合使用各标准等压面图还可以对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答:错误(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高空气压系统)
2、每一种等值线都统一地规定了应分析的数值。如海平面等压线,规定了以10hPa为基准线、间隔1.5hPa分析一条等压线;高空等压面图上的等温线,规定了以0℃为基准线,间隔 8℃分析一条等温线。()答:错误(1.5 8 →2.5 4)
3、在近地面层,由于摩擦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交角。一般在海上为 15 度左右,在陆地上的平原地区为30度左右。交角的大小视摩擦力而定。()答:正确
4、等压线通过锋线时应有折角或气旋性弯曲突增现象,折角的尖端应指向低压一侧。
()
答:错误 低压→高压
5、地面天气图上风向以矢杆表示,矢杆方向指向站圈,表示风的来向; 风速以矢羽表示,矢羽一长划表示8米/秒,矢羽一短划表示 4米/秒。()答:错误(8 4→ 4 2)
6、天气分析中,使用的垂直剖面图有两种,即时间垂直剖面图和空间垂直剖面图。()答:正确
7、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面是冷锋;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面是暖锋;24小时移动不超过1个纬距的是准静止锋。()答:错误(冷 暖 → 暖 冷)
8、进入我国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印度洋、大西洋等地区。()答:错误(大西洋→ 太平洋)
9、西南涡在源地时产生的降水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或东南侧()答:正确
10、中国西南地区雨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印度西南季风是水汽的主要输送 带。()答:错误(太平洋→ 孟加拉湾)
11、一般当云顶发展到-10℃等温线高度以上时,就会出现闪电和雷鸣,随着云顶增高,闪电和雷鸣便更加频繁。()答:错误(-10℃→ -20℃)
12、切变线雷暴常出现在3小时负变压小的地区。()答:错误(小→ 大)
13、冷锋雷暴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冷锋过境前后1—2小时。()答:错误(1—2 → 2—4)
14、热低压不属于无锋面气旋。()答:错误(不属于→属于)
15、阻塞高压是浅薄的暖性高压系统。()答:错误(浅薄→深厚)
四、问答题
1、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答:1.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
2.持久而强盛的上升运动; 3.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2、按照气团的地理分类法,气团分为哪四大类?
答:因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法是按气团形成的源地来分类的,所以可将气团分为四大类:即北极(南极)气团,又称为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其中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又可分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赤道气团只有海洋气团。
3、简述降水所需水汽的主要来源。
答:降水所需水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降水区中空气本身的水汽含量,周围向降水区的水汽输送,下垫面和空中水滴的蒸发。
4、什么是正压大气?什么是斜压大气?
答:大气等压面与等密度面重合时,大气称为正压大气,反之称为斜压大气。
5、简述北半球冬季的几个气压系统。
答:冬季,北半球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两个低压和几个高压。一个是阿留申低压,与东亚大槽相对应;
另一个是冰岛低压,与北美大槽相对应。几个高压有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高压。
特色预报服务竞赛征集试题
一、选择题
1、农业气象的基本要素是(B)
A、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 B、光照、热量、水分、空气 C、热量、水分、温度、湿度 D、光照、温度、水分、积温
2、产量结构分析中,两组千粒重(百粒重)重量相差不大于平均值的(C)。A、0.03% B、0.3% C、3% D、0.5%
3、下面是土壤农业物理特性值的是(C)A、田间持水量 B、凋萎湿度 C、土壤容重 D、土壤最大吸湿度
4、作物发育期观测方法中规定,(B)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A、条播密植 B、稀植 C、穴播 D、撒播
5、下列花卉中属于木本植物的是(D)A、芍药 B、野菊花 C、莲花 D、牡丹
6、下列属于物候观测对象的昆虫是(B)A、蚊子 B、蟋蟀 C、苍蝇 D、蝴蝶
7、水分因子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有(A)A、干旱 B、雪灾 C、霜冻 D、冻害
28、干物质重量测定中,将株(茎)重,1m鲜、干重、含水率、生长率计算和记录均取(A)小数。A、两位 B、三位 C、一位 D、整数
9、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返青期不进行(A)测定。A、干物质和叶面积 B、干物资 C、叶面积 D、鲜重
10、观测地段的选择距林缘、建筑物、道路、水塘等应在(B)米以上。A、5 B、20 C、10 D、50
11、生态学研究有低到高可分为(B)层次。A、2 B、4 C、5 D、6
12、植物从土壤中所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D)种对任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A、7 B、9 C、11 D、13
13、测点面积选定时,穴播和稀植作物宽为(B)行。A、1--2 B、2--3 C、2 D、3
14、有的作物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的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进行到进入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观测3次总增长量不超过(C)为止。A、3 B、3% C、5% D、5
15、固定观测植株如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B)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定。A、3株 B、3株或3株以上 C、5株 D、5株或5株以上
16、下列属于气候肥力的有那些(A、B、C)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湿度
17、(A)起源于高纬度植物,且为长日性植物。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棉花
18、统计每株分蘖数(不包括主茎)和分蘖中具有(D)完整叶的蘖数,分别求出单株平均。A、2片 B、2片或以上 C、3片 D、3片或以上
19、伏前桃、伏桃、秋桃数(个)分别在7月15日、8月15日、9月10日观测、统计直径≥(A)
的棉铃数,求出单株平均铃数。A、2cm B、2mm C、3cm D、3mm 20、降水或灌溉影响取土时,可顺延到降水或灌溉停止可以取土时补测。当顺延日期超过下旬
12、历年冻土深度在10cm左右的地区,如观测冬作物,冬季不进行土壤湿度测定。(错)
13、钻土取样时,应顺时针下钻,按所需的深度,由浅入深,顺序取土。(错)。
14、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决定土壤水分、空气和湿度状况的特征值,包括土壤溶重、比重、空隙度等都称土壤物理特性。(对)
15、牧草高度测量时间,从牧草返青开始,每旬末测一次生长高度,月末测草层高度和再生草草层高度,直到高度不在增加为止。
县级综合平台竞赛征集试题
一、填空
1.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答案:统一发布制度
2.()气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预报予警评估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答案:县级以上
3.天气预报按预报时效的长短来划分,有、和长期天气预报。答:短期 中期
4.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可将锋划分为、、和锢囚锋等四种
答: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5.当蒙古冷高压势力强大时,带来强冷空气的侵袭,使我国广大地区剧烈降温,出现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称为 答:寒潮
6.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7.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8.“灾情直报2.1系统”采用(NOTES)作为主通信方式,灾情直报预警信号由(省、地、县三级)上报。
9.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 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14种。
10.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11.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12.根据甘肃气候特点将暴雨、暴雪、高温、霜冻天气划分为河西和河东地区标准。
13.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依次为预报、警报、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
二、单选题
1、k指数是反映稳定度和湿度条件的综合指标,k指数愈(), 愈有利降水。
A大 B小
答案:A
2、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个或()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A 3个 B 4个 C 5个 答案:A 3.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寒潮”等级用语分(C)级。A:三; B:四; C:五。4.沙尘暴预警信号分(B)级。A:二; B:三; C:四; D:五
5.气象卫星始于(D)。
A.50年代 B.30年代 C.70年代 D.60年代 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A)。A 分别是动力性高压和热力性高压 B 分别是热力性高压和动力性高压 C 均是热力性高压 D 均是动力性高压
7.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最明显的是(A)。
A 热带西南季风 B 热带东南季风 C 印度西南季风 8.中国发生雷暴最多的两个地区是(C)。
A 西南和华南地区 B 华东和华南地区 C 华南和青藏高原
9.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倾斜的根本原因是中心点上空存在着平均水平(B)。A气压梯度 B温度梯度 C辐合区 D辐散区
10.《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由甘肃省
2、夏季副热带高压 8.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对)
五、简答题
1.气团的含义是什么?
答: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2.何为阻塞高压?
答:阻塞高压:一般情况下,北半球中纬地区上空为一盛行偏西风的西风带环流。该环流带中不断出现低压槽、高压脊等天气系统,也是基本上自西向东移动。但有时由暖空气生成的高压脊发展到较为强大时,脊内的暖空气成为一个高压旋转的暖空气团独立在空中,时间3-5天,最长可达7-8天。因此便阻止了上游来的低压槽正常东移,实际上起到了一个阻塞作用。这个高压暖气团,在气象学上就叫其“阻塞高压。3.什么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4.试述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四条路径。
答:(一)西北路(中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循这条路径下来的冷空气,在长江以北地区所产生的寒潮天气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到江南以后,则因南支锋区波动活跃可能发展伴有雨雪天气。(二)东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蒙古到我国华北北部,在冷空气主力继续东移的同时,低空的冷空气折向西南,经渤海侵入华北,再从黄河下游向南可达两湖盆地。循这条路径下来的冷空气,常使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华东出现回流,气温较低,并有连阴雨雪天气。(三)西路冷空气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侧南下,对我国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区影响较大,但降温幅度不大,不过当南支锋区波动与北支锋区波动同位相而叠加时,亦可以造成明显的降温。(四)东路加西路 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5.在天气图上从哪几个方面来判定气旋的强度变化?
答:⑴气旋中心气压的降低和升高,但要注意除去气压日变化的影响;⑵气旋环流的强度和范围变化;⑶与气旋相伴的正涡度中心的强度变化;⑷气旋云系的发展和降水加强都可以作为气旋发展变化的参考。
6.分析寒潮是否爆发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答: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⑴是否符合寒潮爆发的三种模式;⑵分析长波调整的可能性;⑶南支波动的位相和强度;⑷与寒潮冷锋相联系的气旋活动。7.天气预报包括有哪些内容?
答:⑴天气形势的预报,即预报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⑵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报。即气温、湿度、风、云、降水及其它天气现象变化的预报。8.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⑴它是一支高速的水汽输送带,为暴雨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汽来源;⑵通过低层暖湿平流的输送,造成位势不稳定层结;⑶急流中心的前方有明显的水汽和质量辐合,常是强上升区;⑷急流轴的左前方是气旋式切变涡度区,有正涡度平流;⑸低空急流中尺度扰动常常是暴雨的触发机制。9.寒潮冷空气的源地? 答:(1)、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2)、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3)、冰岛以南洋面。10.通常根据天气系统所占空间范围的大小,把大气运动分为哪几类? 答:(1)、行星尺度(大尺度)运动;(2)、天气尺度运动;(3)、中尺度运动;(4)、小尺度运动。11.国务院三号文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