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互作用教案
第四章:相互作用
第1节:重力与重心-----教师:杨晓伟
指导教师:付宏铭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在实际问题中能作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按性质和效果分类.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 作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力,那么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请同学们翻到教材书56页看图4-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就4-3图,运动员的动作发生以后足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过什么物理量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发生改变这一状态? 学生回答:速度 教师:所以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是我请问同学们—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回答:是标量
教师:那么我们的速度发生变化有几种情况? 学生:三种
1.方向改变,2.大小改变,3.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教师:那么,这种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本质的原因是由于力的作用,下面我做一个树枝扭弯的实验。
请问同学们:我这树枝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是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吗?
学生:是物体发生了形变。
教师:那树枝发生了形变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是人的手扭弯的
教师:也就是说,是我对树枝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就像我们使力将尺子折弯以及用力拉橡皮筋等等,这些都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例子。教师:从我们刚才对足球运动状态和树枝弯曲的状态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力的定义了,你们能总结下力的定义吗? 学生:力就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教师: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教师:接下来我们对力的概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物体与物体之间”这句话.同学们说说,你们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教师:对,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有力就至少存在两个物体,一个被称为施力物体而另一个被称为受力物体,这里就是我们力的第一个性质—物质性。教师: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这里的“相互”二字,这个词语你们又怎么理解的?
学生: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时候乙也对甲也有一个力。教师:没错,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时候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就是力的第二个性质—相互性。
教师:我以前就提到过,我们的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这说明我们的力是矢量,所以我们的力还有第三个性质—矢量性。
教师: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力还有没有第四个性质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力还有最后一个性质即第四个性质—独立性,就是一个物体可能同时受到多个力的时候,每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是互不影响的。比如:水平桌面上同时用两个力推一个球时,它们在力的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互不受对方的影响。
教师:我们在刚上课的时候分析了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树枝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产生形变。力的作用就只有这两个作用效果。
教师:我想问问同学们--既然刚才谈到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我想问大家影响力的作用的因数又是什么呢? 学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教师:对,这就是力的三要素。
教师: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就算弹簧测力计。好啦,我们研究了这么一半天的力,都是口头上说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力这种看不见有摸不着的东西表示在我们的纸上来呢?所以我们继续对力的图示的学习,力的图示就是用一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那么线段的长度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大小 教师:那么线段的箭头呢? 学生:方向
教师:线段的起点或者终点呢? 学生:作用点
教师:我们一起来画一重为15N的物体竖直向下压在水平地面上的图示.作力的图示步骤:(1)选取适合的标度
(2)从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上还要标出刻度,同时一定要注意是整数倍,不可以出现分数;(3)在线段的末端加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4)最后标上力的大小和名称
在理解力的图示后,我们还要了解另一个概念—力的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就是只需要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就可以了,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物体在水平面受到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20N的力推力,如图所示,请你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力的分类
我们在学习力了之后,我们就来对力进行一个分类,按性质来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
按效果来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今天的这节课的内容就完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对性质力——重力进行研究,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题目 练习
1.关于力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子弹从枪口射出,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小结:跟学生一起总结,一起复习板书内容 布置作业:P62—第一题
第二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关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静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是今后学好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本节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和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它们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3、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四、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引入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一段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 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P54第二段后举例。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一、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中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其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
C C 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三、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以及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只要作一般性的了解。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15
第三篇:4磁铁的相互作用教案
《
4、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明市实验小学陈祥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过程与方法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
教师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学生查找有关磁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玩磁铁,先来看看老师刚发现的一种玩法。(实物展示仪上演示实验:环形磁铁悬浮)
2.哪位同学来猜一猜,为什么这块磁铁会浮在上面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的两极。(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磁极与方向
1.研究之前,老师先考考同学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待学生说完后,再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准确地指示方向呢?
2.师出示一根中点支起的磁针,问:哪位同学更告诉我这根磁针现在指向的是什么方向?(南北)老师让磁针转起来,等它静止下来后,再叫一个学生辨别它的指向。
问:通过这两次观察,你发现磁针静止不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3.你们也想动手实验一下吗?分组实验,要求反复做三次,并做好记录。4.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5.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也叫“N级”,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也叫“S级”。谁知道为什么叫“N级”和“S级”?(英文单词开头字母)
6.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就发明“司南之勺”,用于指示方向。课件播放有关视频。
(二)磁极的相互作用 1.想想看,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NN、NS、SS、SN)2.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当磁铁以这四种情况接近时,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呢?请把你猜测的结果记在记录单上。
3.学生分组实验,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把四种情况的结果记在记录单上。
4.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哪两个磁极接近时互相吸引,哪两个磁极接近时互相排斥。
课件演示,概括四种实验结果:(N—S、S—N互相吸引,N—N、S—S互相排斥。)
6.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做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做异极。谁能把上面的结论更概括地表述出来?(当两块磁铁互相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拓展延伸
1.条形磁铁有南北极,那么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北极吗? 2.学生讨论鉴别其他形状磁铁南北极的方法,并用实验验证。3.交流鉴别方法和实验结果。
4.拿出上课前的环形磁铁: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个圆形磁铁会悬浮起来吗?
5.播放磁悬浮列车视频,再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读后说说磁悬浮列车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出来的。
四、课后作业 查找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运用磁铁的例子,了解有关的知识。
第四篇: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第五篇:教案 必修1 第二章 相互作用(定稿)
必修1 第二章
相互作用
应考指导 考纲点击
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Ⅰ
三年3考 2.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Ⅰ
三年3考 3.矢量和标量
4.力的合成和分解
5.共点力的平衡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Ⅰ
三年1考 Ⅱ
三年11考 Ⅱ
三年10考
三年2考
三年5考 备考指导
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掌握弹力、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方法以及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计算方法.2.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3.本章的重点是力与物体的平衡,尤其是摩擦力和物体的平衡两知识点,往往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相结合,有时还与电场及磁场中的带电体的运动相结合,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也较高.复习指导
一、知识特点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基础,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如下特点:
1.从力的概念出发,通过研究重力、弹力、摩擦力,逐步认识力的性质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以受力分析为基础,以正交分解为基本方法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二、复习方法及重点难点突破
1.复习方法
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整体法、隔离法、分解法、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法等是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复习时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 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注意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
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常见力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受力分析的习题,在练习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提高受力分析的熟练性、正确性、规范性.受力分析时,对弹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要高度重视.静摩擦力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力,它的大小、方向都会随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析静摩擦力时,应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牛顿定律进行分析.对于弹力应掌握各种情况下弹力的方向,同时对杆的弹力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判定
2.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1)弹力是本章的重点,杆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是本章的难点.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要注意形变量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是压缩量;绳的弹力必定沿绳并且产生的是拉力,不可能是支持力;杆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其方向要根据状态进行具体分析.(2)摩擦力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具体的实例,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的有无,特别是静摩擦力,要注意结合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3)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关键是加强受力分析训练,提高正确受力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整体法、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