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赋导学提纲
河北省盐山中学导学提纲 请对导学提纲问题认真书写
编号:YW2009 编制人:吴桂霞 审核人:张俊凤 班级: 姓名: 小组:
《赤壁赋》(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赋”的特点。
3.培养诵读能力,读准字音,读出感情。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5.积累文言现象
二、重难点
读准字音 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现象
三、教学流程
1、知识链接:根据后面的材料了解苏轼和赋的有关文学常识。(请对人物及作品边读边划。)要点摘录:
2、听范读录音,用红笔标注生字读音。
3、结合注释了解字词释义大体疏通文意。(用双色笔圈住,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
4、整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5、6、7、合作学习(小组内解决以上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向全班质疑)翻译下列句子
客有吹洞箫这,倚歌而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探究未知(写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知识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歌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擅长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并称“北宋四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苏轼一生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第二篇:《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与积累语言知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三、课时分配。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文意,字词教学,理清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壬rã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â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五、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体会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一、课前检查学生练习,巩固字词。
二、导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播放视屏。
三、研读课文:
让我们走近失意漂泊中的苏轼,走进文采精华的《赤壁赋》,请朗读第一段,品味美好的秋江夜月图。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清风徐来,水光接天,这是一个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月夜。可是面对如此空灵幽美的景色。苏子与客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感触?为什么?请自由研读课文2、3、4段,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思考、回答
苏子:喜(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分析,喜从何来?(山水之乐)而心中仍有戚戚。“美人”代表理想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对朝廷政事关切。
客:悲(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师范读,读出悲喜之情。
3.面对如此清风明月,醉人美景,客人悲的理由是什么? ①对比曹操——吾与子 学生朗读描写曹操的诗句,读出气势与对比。让学生领会这种强烈反差及对比的目的。纵然英雄盖世如曹操,也只能是“而今安在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况你我“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之人。
②比喻:人生苦短、个体渺小(蜉蝣,沧海一粟)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古往今来,文人面对浩淼的宇宙,漫漫的历史都会有一种苍凉虚无的感伤。
4.客人的悲叹,让人心生无限沧桑,面对客人的苦闷与迷茫,苏轼是如何看待的呢? ①“变’与”不变”。相关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②物各有主。人不能有非分之想,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③共适风月。5.客“喜而笑”,与前文的“饮酒乐甚”的“乐”有什么区别? 明确:“山水之乐”转向“心灵之乐”,境界得以提升。小结: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坦荡率真的心灵,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为后世树立了难以企及的人格典范。这就是永远的苏东坡,也是我最崇拜的苏东坡。每当读到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满怀怜惜,读到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又满心欢喜,他的诗文情景理交融,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本文也是如此。
6.探究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怎样结合在一起。引入:①我们学过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美景浓情,本课是怎样写景抒情的。除了写景抒情,本文还用大量的笔墨说理,请探究本文情、景、理是怎样融合的?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秋江夜月空灵的景色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全文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著名教授莫砺锋曾说,如果能够和苏轼同代,愿能做一书童侍奉其左右。余秋雨先生对苏轼也是推崇备至,请朗读:
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三、作业设计:面对自然美景,身处逆境中的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实现了人生的超越,你曾遭遇过人生困境吗,该怎样面对?请用手中笔写出你的思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语言,一、完成课后二题,品味语言。
二、写作特色分析。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三、课文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长 抱明月而长终 副词,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动词,增长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关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举酒属客 劝酒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 活用: 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第三篇:《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 YW—13—02—002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周国庆 审核: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3-11-15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1—2段,掌握重点词句。
2.鉴赏叙事、写景特点,体味作者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1—2段。难点:理解文意。【学法指导】
1.参照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圈点疑难。【知识链接】
1. 关于“赤壁”的知识。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当年苏东坡误把黄州(黄岗县)的山崖和土都红灿灿的赤壁(鼻)矶,当成赤壁大战的赤壁,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之作,使赤壁名声大噪。它既成全了黄岗赤壁使之成了文赤壁;也成全了蒲圻赤壁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了两处旅游景观。不像同一时代的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和蜀汉(刘备)孙吴(孙权,陆逊)彝陵亭之战(火烧连营)。没有名人怀古遗迹,没有分歧和争论,也就没有留下景观供后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由此可见,名家诗词文章的作用真够大的了。至于名人所颂对象的真假,在今人看来不但无所谓,而且成佳话了,这就叫名人效应。无独有偶,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和山西永济鹳雀楼,都重建得美轮美奂,不都是名人诗文效应吗!有感于此,遂诌了几句“七古”以志之。
为真假赤壁成文武赤壁有感
苏子高歌大江东,两赋遗响飘鹤声。鼻矶黄岗承青睐,蒲圻赤壁抑曹公。赤壁山头觅赤壁,东风周郎御东风。文武赤壁成佳话,真假千古笑谈中。
2.“赋”体知识。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一些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赋体散文同样具有散文的核心要素,即“形散神聚”的第一原则。3.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把握朗读的语气。
(第一段写赤壁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轻松、超然的心情,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
第二段有点乐极生悲的意思。客人吹出了悲凉的箫声,且听者悲戚,所以饮酒歌咏部分应读出欢快语气,听箫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写景也好,评史也好,抒怀也好,都要读出悲的语调,另外,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也要读出来。
第四段读出雄辩的语气,因为作者在慷慨陈词,表述自己的人生观。第五段感情由悲而喜,要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反复诵读1—2段,读准字音、句读、疏通文意。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举酒属客()②歌窈窕之章()...③徘徊于斗牛之间()④凌万顷之茫然()...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⑥倚歌而和之()..⑦桂棹兮兰桨()⑧击空明兮溯流光()..⑨余音袅袅()⑩泣孤舟之嫠妇()..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 ..(3)白露横江(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6)冯虚御风 ...(7)扣舷而歌之(8)击空明兮溯流光 ...(9)渺渺兮予怀(10)望美人兮天一方 ....(11)倚歌而和之(12)桂棹兮兰桨 ...(13)舞幽壑之潜蛟(14)泣孤舟之嫠妇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③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思考探究
1.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苏子与客在赤壁下泛舟,有“羽化登仙”的感觉,请问当晚的赤壁是一派怎样的风光?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绘,并用诵读传达出来。
2.第二段写作者纵酒放歌和客人横吹洞箫的情态,箫声呜呜然,如泣如诉,这股悲凉起源于什么?(请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来回答)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少焉,。
2.纵一苇之所如。,。
3.桂棹之兰浆。,望美人兮天一方。4.舞,泣。【反思感悟】
【拓展延伸】 1.佳作推荐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课文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第四篇:《改革开放》导学提纲
《改革开放的展开》导学提纲
一、简要提示
本课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二、认知与探究
(一).知识性问题:
1.改革先从哪里开始?
2.这里改革主要实行什么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重点?
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这种制度的特点?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6.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特点。
7.列举对外开放中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代表。
(二).探究性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凤阳县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几次调整?就 “政府应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3.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4.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5.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特区与清末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什么不同?
6..看到了深圳和上海前后的变化后,你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
三、梳理与反馈
1.知识梳理:
⑴根据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回顾本节知识点。
⑵学生畅谈收获与感受。
⑶教师总结,突破本课主题: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我们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未来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反馈训练:
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内外政策上最鲜明的特点是()
A、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坚持改革开放
C、经济体制改革D、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最明显的不同点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确定了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D、继续发扬党的民主,加强党的建设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A、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B、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D、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 ⑷、下列哪一项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业的重要成果?()
A、宝山钢铁公司B、大亚湾核电站
C、第二汽车制造厂D、安太堡露天煤矿
⑸.看到了深圳和上海两个城市改革前后的变化后,你是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
第五篇:《同音字和同音词》 导学提纲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导学提纲(教师版)
【教学目标】
⑴ 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⑵ 掌握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不会说话的例子)一举子上京城赶考,仆人挑着行李跟在后面。行到旷野,忽然狂风大作,将担子上头巾吹落地下。仆人大叫道:“落地了!”主人心下不悦,嘱咐道:“今后不要说落地,只说及第。”仆人答应后,将行李拴好,又道:“如今就算你走到天上去,再也不会及第了。”
(会说话的例子)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给女婿出了一上联:“因荷而得藕”。女婿脱口而出:“有杏不须梅。”客人们连连称妙。你认为妙在哪里?(这里用了谐音妙言他意: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福“到”)给人送礼时,最忌讳送什么?(送钟——送“终”)新人结婚时,为什么床上要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2.同音原因及类型
汉语的22个声母和38个韵母,加上4声变化,这样可以组合成1200个有效音节,而汉字在1万个以上,于是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同音字和同音词。
汉语中的同音字,是指一音对多字的情况,即声韵调完全相同的一个音节对应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多个汉字。
多数情况下,同音字的存在不会影响交际,因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字;而且出现的语言环境也不同,可以结合具体的构词环境对同音字加以区分。
同音词之所以产生,有语音偶合、历史音变和词义分化三种原因。同音字和同音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情况: 1.同音异形(路-赂 利益-立意); 2.同音同形 穿着zhìfú的警察zhìfú了歹徒 制服 制服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二、妙用同音
妙用同音,可以造成同音双关,表明说话人的机智,取得特殊的效果,含蓄风趣,耐人寻味。你能写出生活中一些妙用同音的例子吗? 1.诗词中的谐音双关
在古典诗歌中,由于作者要追求一种诗味,一种弦外之音,往往要在语言方面精雕细刻。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双关”。双关是利用字词同音或者同义的关系,它使词语具有了双重意思,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诗人内在的指向。在表现形式上它是多样的,一是运用词语的多义性,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是借助于多音而构成。如谐音双关例子:
(1)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刻画少女含蓄微妙的心理。)
(2)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后喻指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奉献。)
(3)《红楼梦》“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与洁身自好的薛宝钗“金玉良缘”徒有虚名,仍不能忘怀逝去的林黛玉。)
2.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其中有不少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形成妙对的。
(1)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醉来非假倒。(唐寅与张灵)
(2)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与佛印)(3)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3.歇后语
(1)窗口吹喇叭——鸣(名)声在外;(2)山顶上放暖壶——水瓶(平)高;(3)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4)卖布不备尺——存心不良(量);(5)打架拉胡子——谦虚(牵须);(6)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4.吉祥话:比如婚庆,新人床上要放上枣儿、花生、桂圆、瓜子等,寓意“早生贵子”;送给新人的花,要选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天津泥人张有一款泥人特别受欢迎,那是一个财神爷骑马的形象,寓意“马上发财”;小孩子打碎了东西,长辈会说“岁岁平安”讨口彩。5.广告词(争议话题)
现在的广告语和宣传标语中,十分热衷于使用同音字词。不少广告人认为在熟语中嵌入与自己宣传的商品相关的同音字是非常巧妙的宣传语。
如:汽车广告“我行我速”;手机广告“闻机起舞”;药品“有痔不在年高”,“大石化小、小石化了”;酒“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等等。(让人印象深刻)6.剧本台词:
(1)曹禺《雷雨》中鲁侍萍面对亲生儿子周萍无法相认时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痛苦,痛心,失望,无可奈何)(2)赵本山小品《卖拐》中台词:树上qi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七、骑)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7.脑筋急转弯
(1)狐狸、老虎、兔子哪一个最容易摔倒?答案:狐狸。原因:狐狸最狡猾(脚滑)。
(2)铅笔姓什么?答案:萧。原因:削(萧)铅笔。
(3)麒麟飞到北极会变成什么?答案:冰淇淋。原因:冰淇淋(冰麒麟)(4)哪位历史人物最欠扁?答案:苏武。原因:苏武牧羊北海边(被海扁)。(5)布和纸怕什么?答案:布怕一万,纸怕万一。原因: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三、尴尬同音 1.同音歧义
由于读音相同,容易混淆,产生歧义,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张某——章某,致癌——治癌,今天yóulún(油轮、游轮、邮轮)不准进港,机场——鸡场,为什么——喂什么,一对对男女——一队队男女,2.广播稿
汉语有很多同音字和同音词,这些字词看书写不会产生歧异,而只听读音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广播编辑在编写广播稿时应尽量避开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字和同音词。下面一段文字如果用作广播稿,哪些词语需要进行修改?
这是北方靠近大海的一个村庄,“地道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出产地道药材,为保证药材质量,这里不准油轮进来。近来,这里遭受了强烈地震,震灾以后的人民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忙着在垄上点播。
明确:地道 油轮近来 震灾 赈灾 垄上 点播 3.广告影响书写
在熟语中嵌入与自己宣传的商品相关的同音字固然巧妙,但若过分依赖这种包装手段,反而会弄巧成拙;而且从保持语言的规范和健康的角度说,在广告中乱改成语本身也是不可取的。
下面是一篇专门讽刺在广告中利用同音字词乱改成语现象的文章。文章以“一位广告人对爱慕已久的恋人的表白”为内容,写了一封“情书”。请同学们找找看,这封信中用到了哪些同音字(音近字),猜想这些“成语”可能是给什么商品做广告的。亲爱的:
当衣衣难舍的深情化为天尝地酒的思念,我只想咳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鳖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明惊人,渴望着像钙世无双的一戴添娇那样,创建喝喝有名的丰功伟液,于是有痔无恐、易燃决燃地投笔从绒,去做前城无量的美梦。
当布布为营、志在壁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酒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漆良木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被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骑乐无穷地奋斗。
真正的爱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就不叫爱。酒酒归一,所有默默无蚊的眼神都异曲同工,全部遮遮掩掩的心跳都无所不用其机,都是为了鸡不可失地说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出那句古老美丽的低语:我爱你。
是的,我爱你。我不知道爱你什么,只知道我爱你这个人,爱属于你的无鞋可及的优点和所有盒情盒理的缺点。爱你,是因为你与众不铜;爱你,是因为你别具一革;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有点好有点坏有点痴的你,股往金来独一无二的你。爱你无胃不治的关怀,也爱你百衣百顺的依赖;爱听你随心所浴的谈笑,也爱伴你默默无炎的沉思……
是的,天下事不能食全食美、净如人意,我不再梦想令人洗出望外的衣见倾心,在穿流不息的汹涌人潮中,拥有一份令朋友首屈一纸有口皆杯、令我终身无汗饮以为荣的爱,我已别无锁求。
爱你的广告人 ××年×月×日
(1)同音字(音近字)
衣衣难舍──依依难舍 天尝地酒──天长地久 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鳖来无恙──别来无恙 一明惊人──一鸣惊人 钙世无双──盖世无双 一戴添娇──一代天骄 喝喝有名──赫赫有名 丰功伟液──丰功伟业 有痔无恐──有恃无恐 易燃决燃──毅然决然 投笔从绒──投笔从戎 前城无量──前程无量 布布为营──步步为营 志在壁得──志在必得 酒负盛名──久负盛名 贤漆良木──贤妻良母 有被无患──有备无患 骑乐无穷──其乐无穷 酒酒归一──九九归一 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无所不用其机──无所不用其及
鸡不可失──机不可失
无鞋可及──无懈可击
盒情盒理──合情合理 与众不铜──与众不同 别具一革──别具一格 股往金来──古往今来 无胃不治──无微不至 百衣百顺──百依百顺 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默默无炎──默默无言 食全食美──十全十美 净如人意──尽如人意 洗出望外──喜出望外 衣见倾心──一见倾心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首屈一纸──首屈一指 有口皆杯──有口皆碑 终身无汗──终身无憾 饮以为荣──引以为荣 别无锁求──别无所求(2)涉及的商品类别:服装鞋帽、食品药品、日常用品,等等。
四、课堂小结
1.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同音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呢?
同音现象在诗歌、对联、歇后语和吉利话中的运用风趣幽默,充分表现了汉语特点,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同音现象在广告语中的运用虽然有助于广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也容易使人混淆词语的正误用法,也有其弊端,我们要辩证看待。
2.请用《红楼梦》或《水浒传》中人物名字同音词对出下联。上联:鸟在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下联:鱼出水泊,悔吴用,思刘唐,只求宋江。《水浒传》 女居楼内,簪宝钗,佩黛玉,确实可卿。《红楼梦》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导学提纲
【教学目标】
⑴ 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⑵ 掌握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不会说话的例子)一举子上京城赶考,仆人挑着行李跟在后面。行到旷野,忽然狂风大作,将担子上头巾吹落地下。仆人大叫道:“落地了!”主人心下不悦,嘱咐道:“今后不要说落地,只说及第。”仆人答应后,将行李拴好,又道:“如今就算你走到天上去,再也不会及第了。”
(会说话的例子)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给女婿出了一上联:“因荷而得藕”。女婿脱口而出:“有杏不须梅。”客人们连连称妙。你认为妙在哪里?(这里用了谐音妙言他意: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福“到”)给人送礼时,最忌讳送什么?(送钟——送“终”)新人结婚时,为什么床上要撒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2.同音原因
汉语的22个声母和38个韵母,加上4声变化,这样可以组合成1200个有效音节,而汉字在1万个以上,于是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同音字和同音词。
汉语中的同音字,是指一音对多字的情况,即声韵调完全相同的一个音节对应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多个汉字。
多数情况下,同音字的存在不会影响交际,因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字;而且出现的语言环境也不同,可以结合具体的构词环境对同音字加以区分。
如果同音的字同时也是词,或者双音节词的两个字都同音,那就是同音词了。汉语同音词有同音同形(抄袭、大家)和同音异形(立意/利益、深渊/申冤)两种情况。后者又包括部分异形和全部异形两种情况。
同音词之所以产生,有语音偶合、历史音变和词义分化三种原因。
二、妙用同音
妙用同音,可以造成同音双关,表明说话人的机智,取得特殊的效果,含蓄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风趣,耐人寻味。你能写出生活中一些妙用同音的例子吗? 1.诗词中的谐音双关:
在古典诗歌中,由于作者要追求一种诗味,一种弦外之音,往往要在语言方面精雕细刻。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双关”。双关是利用字词同音或者同义的关系,它使词语具有了双重意思,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诗人内在的指向。在表现形式上它是多样的,一是运用词语的多义性,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是借助于多音而构成。如谐音双关例子:
(1)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刻画少女含蓄微妙的心理。)
(2)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后喻指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奉献。)
(3)《红楼梦》“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与洁身自好的薛宝钗“金玉良缘”徒有虚名,仍不能忘怀逝去的林黛玉。)
2.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其中有不少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形成妙对的。
(1)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醉来非假倒。(唐寅与张灵)
(2)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与佛印)(3)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3.歇后语:
(1)窗口吹喇叭—— ;(2)山顶上放暖壶—— ;(3)孔夫子搬家—— ;(4)卖布不备尺—— ;(5)打架拉胡子—— ;(6)小葱拌豆腐—— ; 4.吉祥话:比如婚庆,新人床上要放上枣儿、花生、桂圆、瓜子等,寓意“早生贵子”;送给新人的花,要选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天津泥人张有一款泥人特别受欢迎,那是一个财神爷骑马的形象,寓意“马上发财”;小孩子打碎了东西,长辈会说“岁岁平安”讨口彩。5.广告词:(争议话题)
现在的广告语和宣传标语中,十分热衷于使用同音字词。不少广告人认为在熟语中嵌入与自己宣传的商品相关的同音字是非常巧妙的宣传语。
如:汽车广告“我行我速”;手机广告“闻机起舞”;药品“有痔不在年高”,“大石化小、小石化了”;酒“喝酒必汾,汾酒必喝”;等等。(让人印象深刻)6.剧本台词:
(1)曹禺《雷雨》中鲁侍萍面对亲生儿子周萍无法相认时的台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痛苦,痛心,失望,无可奈何)(2)赵本山小品《卖拐》中台词:树上qi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七、骑)
7.脑筋急转弯:
(1)狐狸、老虎、兔子哪一个最容易摔倒?答案:。原因:(2)铅笔姓什么?答案:。原因: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3)麒麟飞到北极会变成什么?答案:。原因:
三、尴尬同音 1.同音歧义:
由于读音相同,容易混淆,产生歧义,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张某——章某,致癌——治癌,今天yóulún(油轮、游轮、邮轮)不准进港,机场——鸡场,为什么——喂什么,一对对男女——一队队男女,2.广播稿:
汉语有很多同音字和同音词,这些字词看书写不会产生歧异,而只听读音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广播编辑在编写广播稿时应尽量避开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字和同音词。下面一段文字如果用作广播稿,哪些词语需要进行修改?
这是北方靠近大海的一个村庄,“地道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出产地道药材,为保证药材质量,这里不准油轮进来。近来,这里遭受了强烈地震,震灾以后的人民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忙着在垄上点播。
明确: 3.广告影响书写:
在熟语中嵌入与自己宣传的商品相关的同音字固然巧妙,但若过分依赖这种包装手段,反而会弄巧成拙;而且从保持语言的规范和健康的角度说,在广告中乱改成语本身也是不可取的。
下面是一篇专门讽刺在广告中利用同音字词乱改成语现象的文章。文章以“一位广告人对爱慕已久的恋人的表白”为内容,写了一封“情书”。请同学们找找看,这封信中用到了哪些同音字(音近字),猜想这些“成语”可能是给什么商品做广告的。亲爱的:
当衣衣难舍的深情化为天尝地酒的思念,我只想咳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鳖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明惊人,渴望着像钙世无双的一戴添娇那样,创建喝喝有名的丰功伟液,于是有痔无恐、易燃决燃地投笔从绒,去做前城无量的美梦。
当布布为营、志在壁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酒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漆良木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被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骑乐无穷地奋斗。
真正的爱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就不叫爱。酒酒归一,所有默默无蚊的眼神都异曲同工,全部遮遮掩掩的心跳都无所不用其机,都是为了鸡不可失地说出那句古老美丽的低语:我爱你。
是的,我爱你。我不知道爱你什么,只知道我爱你这个人,爱属于你的无鞋可及的优点和所有盒情盒理的缺点。爱你,是因为你与众不铜;爱你,是因为你别具一革;爱你,是因为你就是你,有点好有点坏有点痴的你,股往金来独一无二的你。爱你无胃不治的关怀,也爱你百衣百顺的依赖;爱听你随心所浴的谈笑,也爱伴你默默无炎的沉思……
是的,天下事不能食全食美、净如人意,我不再梦想令人洗出望外的衣见倾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课
编制:潘和兴
心,在穿流不息的汹涌人潮中,拥有一份令朋友首屈一纸有口皆杯、令我终身无汗饮以为荣的爱,我已别无锁求。
爱你的广告人 ××年×月×日
(1)同音字(音近字)
(2)涉及的商品类别:服装鞋帽、食品药品、日常用品等等。
四、课堂小结
1.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同音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呢?
2.请用《红楼梦》或《水浒传》中人物名字同音词对出下联。上联:鸟在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