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2:2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

第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

归纳并剖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典型败笔,一则有助于大家识破那些目的不纯的企业老板的文化骗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无心犯错的企业,真正实现“文化强企”的百年梦想。

败笔1:追时赶髦,务求高端大气上档次

关于跟风炒作,最经典的故事当属“以人为本”。1990年代,正与摩托罗拉决战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也是为了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们提供方便,而不是让人们为其复杂的功能和眼花缭乱的设计而困扰。于是,诺基亚在其广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品牌精神。

恐怕连诺基亚公司也没想到的是,广告一出,“以人为本”就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企业甚至连以人为本是什么东西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一口号贴到了墙上、印进了手册中。

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怎样?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天,不把以人为本写进企业文化的企业恐怕没几个,而在实践中老老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在中国还真的不好找。以人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谁、不包括谁?应该对他们排出怎样的先后顺序?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估计那些把以人为本当口头禅的老板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甚至也从来没想过。

点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特点,盲目跟风赶时髦“张贴”起来的企业文化,大概只能用“略等于无”或者“聊胜于无”来形容。败笔2:附庸风雅,本来没文化非要装大儒

近几年的中国,“文化”风靡一时。本来是想应季多做些餐饮、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却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节”的招牌。蜂拥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买卖,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宰客。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A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机械代加工,从业人员主要为中小学毕业的年轻人,目前的年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老板李总高中辍学,从做学徒、做销售员起步,业务熟练后就另起炉灶创办了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规模。成功后的李总总觉得公司里缺点什么,于是在某咨询公司的撺掇下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总多年来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浓厚一些。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家咨询公司要么专业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不清楚“职业道德”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劝说李总走正规化、专业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而是一味曲意逢迎,把“格物致知,厚德载物”提炼成A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的最大“亮点”就是将A公司的商号巧妙地镶嵌了进去。但我们不由得产生怀疑:生产线上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员工们是否能搞清楚它在说什么?更不知道它对A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谋求长远发展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

点评:从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中寻章摘句来凸显文化底蕴,还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法。老板不清楚、员工们弄不明白的企业文化,不建也罢。

败笔3:鱼目混珠,文化的包装下是各种活动

随机进入到一家国内公司的主页,然后打开企业文化栏目,大家肯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或追赶时髦或附庸风雅的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纲领,以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解释外,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国有企业的网页有明显的相似性,大致包括:

“领导关怀”——领导视察的照片和题词;

“党群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车间班组活动; “社会责任”——到养老院慰问,为灾区募捐;

“工会活动”——到全国各地风景区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或者是趣味运动会,员工才艺展示等。

而民营企业的“公司文化”栏目则显得有些单薄,大致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含课堂培训和拓展训练)、公司年会、团建活动(近郊旅游)等,同样也是文字配照片。

点评:虽然很多企业文化专家都不否认仪式和活动的重要性,但包括“礼仪与仪式”的始作俑者特伦斯·迪尔和“企业文化”一词的提出者埃德加·沙因在内的著名学者,都更加强调公司内外环境与经营实践对价值观的影响,各种仪式和活动,只是传播和强化企业文化的渠道和手段。

进一步讲,企业所处的时代、行业的特点、领导的风格、员工的素质、经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才应该是企业文化沉淀、凝结与升华的内在源泉。各种仪式和活动的主旨要能体现和传承文化,并始终与企业的宗旨、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五花八门的活动放进“企业文化”里,其结果导致文化建设活动的形式化和浅薄化。败笔4:恃强凌弱,要员工做出单方面承诺

“80后”是叛逆的一代,“90后”是张扬的一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以自己所处的相对强势地位,无条件要求员工对企业做出单方面承诺。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B公司)。其主营业务为专业性非常强的电子设备,原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行业老大,后来改组为民营企业。由于B公司的业务领域非常狭窄,且在国内几乎处于独家垄断地位,所以在无形中限制了资深员工的对外流动。

绝对的强势地位,使得B公司在对待内部员工上有些有恃无恐:薪酬偏低,而且多年没有调整;管理粗暴,高管们动不动就骂人。如此对待员工也还罢了,可B公司却又在企业文化手册中堂而皇之地写上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核心价值观。殊不知,现代社会中的“感恩”是需要劳资双方在互动中实现的。如果企业给了员工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给了员工合理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当然要感恩,当然要敬业,当然要为了劳资双方共同的利益尽心竭力。但如果企业只是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和撒气的对象,那你凭什么要求员工感恩做人、敬业做事?

点评:虽然B公司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以自己的强势地位而要求员工做出单方面承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要求员工“干一行、爱一行”而不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意愿,要求员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而不照顾员工现实和潜在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做法其实都是“感恩做人,敬业做事”的翻版。

败笔5:道貌岸然,以文化的名义剥削员工

国内企业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力量。企业文化时髦起来后,更是将其赫然写进文化手册里,用以约束员工的言行。

国内某知名企业(姑且称之为C公司)的“伦理篇”中就有如下条款: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君子记恩不记仇,小人记仇不记恩”。

上述伦理背后的含义再明白不过:第一条,鼓励员工对公司感恩、对老板感恩,对不满意的事不要生气,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第二条,对于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不公平做法,员工不要计较,否则你就不会快乐;第三条,员工要记住公司的恩德,不要把对不住你的地方总记在心里。否则,你就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点评:应该说,C公司“伦理篇”中的每一条都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教养和美德,都应该是员工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参考。但是,如果企业不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不研究如何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不愿意和员工分享成功的果实,而一味地要求员工度量大、境界高、不计较,感恩戴德,那就是在以道德的名义实施的对员工的剥削。

败笔6:暗度陈仓,把文化当成一种营销手段

国内某乳品企业(姑且称之为D公司)的成功经验曾被当作学习的典范。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取经。

至少从形式上看,D公司的企业文化确实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准。文化纲领做得很有特色,高端大气上档次;文化宣传也颇费心思,在厂区的外墙上、厂内的车间里挂满了漂亮的招贴画,甚至连烟囱上都涂满了口号和标语。诸如: “我们的手里把握着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品牌的98%是文化,文化的98%是人性”; “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我们能奉献给消费者的,除了优质的产品,还有细致入微的关怀”。看到这样高屋建瓴的文化纲领与宣传手段,参观者们都大为叹服。D公司的名头也随着一波又一波参观者的到来而越来越响亮,产品销量更是不断水涨船高。

可是,当席卷全国的乳品安全事件袭来,D公司不但没能幸免,而且还居然是“坏事”做得最多、最严重罪魁祸首之一。此时的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到处宣讲的责任、健康、品行、人格,竟然都不过是营销手段。

点评: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能够真正做到百年老店的,一定是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用文化的花招掩盖骗钱的行径,到底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败笔,其实并不在于理念、方法的不当,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机不纯。

败笔7:画饼充饥,不思构建文化落地的系统机制

从表面上看,国内的企业老板们是很重视文化的。大会小会讲,张口闭口谈,三句话不离文化。可一旦深入到企业内部,我们却根本找不到文化落地的途径。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怪现象:老板和高管们在谈企业文化,普通员工们也在谈企业文化,但大家说的和做的根本就不是一码事。比如,很多企业都提倡创新,可当你真的信以为真去搞创新的时候,被伤及利益的人会骂你,利益不沾边的人会嫉妒你,大家都恨不得你一败涂地。而当你真的失败了,结局一定是考核中的扣分和分配上的罚钱。久而久之,谁还把文化的“鸡毛”当“令箭”,傻乎乎地真刀真枪地真抓实干? 点评:关于文化的落地问题,麦肯锡公司提出的“7S模型”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答案。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软件”。硬件和软件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才是确保企业持久成功的根本所在(具体来说,企业首先要提出好的文化理念,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这些文化理念融入到战略规划、组织设计、制度建设、管理风格、人才使用和技能培养中来,使文化理念在这六项管理实务中找到落脚点,使原本各自为政的管理实务拥有一个共同的灵魂。有血、有肉、有灵魂,才是企业文化本来的面目。

第二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经典败笔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经典败笔

周施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摘要: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家公司的文化与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高度相关性。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几乎都已创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可为什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差强人意?本文以多家公司为例,系统剖析了国内企业(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在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败笔,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败笔

虽然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有30多年历史,但除了像海尔、华为、联想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被吹捧得“神”一样的知名公司,我们很少能够在身边的世俗世界中发现“文化强企”的鲜活案例。事实上,我们能够找到的,更多的是一些企业老板或无心或有意的文化败笔。归纳并剖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败笔,一则有助于大家识破那些目的不纯的企业老板的文化骗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无心犯错的企业,真正实现“文化强企”的百年梦想。

败笔1:跟风炒作,对文化的内涵不求甚解

关于跟风炒作,最经典的故事当属“以人为本”。上世纪90年代,正与摩托罗拉决战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也是为了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们提供方便,而不是让人们为其复杂的功能和眼花缭乱的设计而困扰。于是,诺基亚在其当时热播的广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为本!”品牌精神。

恐怕连诺基亚公司也没想到的是,广告一出,“以人为本”就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企业甚至连以人为本是什么东西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一口号挂在了网页上、贴进了大厅里、印进了手册中。

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怎样?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20多年以后的今天,不把以人为本当文化的企业恐怕没几个,而在实践中老老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在中国还真的不好找。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以人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谁、不包括谁?应该对他们排出怎样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估计那些把以人为本当口头禅的老板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甚至也从来没想过。

点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特点,盲目跟风赶时髦“张贴”起来的企业文化,大概只能用“有聊胜于无”来形容。

败笔2:本来文化水平很低,却非要附庸风雅

近几年的中国,“文化”风靡一时。本来是想应季多做些餐饮、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却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节”的招牌。蜂拥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卖卖,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宰客。

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A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机械代加工,从业人员主要为中小学毕业的外来小伙子,目前的年销售收入接近10亿。老板李总高中辍学,从给人做学徒、做销售员起步,业务熟练后就另起炉灶创办了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规模。成功后的李总总觉得公司里缺点什么,于是在国内某咨询公司的撺掇下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总多年来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浓厚一些。

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家咨询公司要么专业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不清楚“职业道德”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劝说李总走正规化、专业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而是一味曲意逢迎,居然把“格物致知,厚德载物”提炼成A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虽然这一表述将A公司的商号巧妙地镶嵌了进去,但我们不知道生产线上文化水平不高的毛头小伙子们是否能搞清楚它在说什么,更不知道它对A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谋求长远发展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

点评:像A公司这样在市场中求生存、一刀一枪打江山的企业的确值得尊重,但从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中寻章摘句来凸显文化底蕴,还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法。老板不清楚、员工们弄不明白的企业文化,不建也罢。

败笔3:鱼目混珠,文化的包装下是各种活动

随机进入到中国公司的主页,然后打开企业文化栏目,大家肯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或追时赶髦或附庸风雅的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纲领,以及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解释外,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国有企业的网页有明显的相似性,大致包括:

“领导关怀”——领导视察的照片和题词;

“党群活动”——党代会的召开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车间班组活动;

“社会责任”——到养老院慰问,为灾区募捐;

“工会活动”——到全国各地风景区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或者是趣味运动会,员工才艺展示等。

上述内容,活动精彩,图片丰富,文字大气,声情并茂。而民营企业的“公司文化”栏目则显得有些单薄,大致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含课堂培训和拓展训练)、公司年会、团建活动(近郊旅游)等,同样也是文字配照片,只不过制作和编辑相对粗糙。

点评:虽然很多企业文化专家都不否认仪式和活动的重要性,但包括“礼仪与仪式”的始作俑者特伦斯•迪尔(因《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而享誉全球),和“企业文化”一词的提出者埃德加•沙因在内的世界级泰斗,都更加强调公司内外环境与经营实践对价值观的影响,各种仪式和活动,只是传播和强化企业文化的渠道和手段。

进一步讲,企业所处的时代、行业的特点、领导的风格、员工的素质、经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才应该是企业文化沉淀、凝结与升华的内在源泉。各种仪式和活动的主旨要能体现和传承文化,并始终与企业的宗旨、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五花八门的活动放进“企业文化”里,其结果只能是混淆文化的核心、误导员工的思想,并最终导致文化建设活动的形式化和浅薄化。

败笔4:恃强凌弱,要员工做出单方面承诺

80后是叛逆的一代,90后是张扬的一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特别是历史相对较长的国有企业,不是想着如何“以人为本”、如何改进管理、如何在企业发展和员工受益之间找到基本的平衡,而是以自己所处的相对强势地位,无条件要求员工对企业做出单

方面承诺。

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B公司)。其主营业务为专业性非常强的电子设备,原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行业老大,后来改组为民营企业。由于B公司的业务领域非常狭窄,且在国内几乎处于独家垄断地位,所以在无形中限制了资深员工的对外流动。

绝对的强势地位,使得B公司在对待内部员工上有些有恃无恐:薪酬偏低,而且多年没有调整;管理粗暴,高管们动不动就骂人。如此对待员工也还罢了,可B公司却又在企业文化手册中堂而皇之地写上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核心价值观。殊不知,现代社会中的“感恩”是需要劳资双方在互动中实现的。如果企业给了员工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给了员工合理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当然要感恩,当然要敬业,当然要为了劳资双方共同的利益放手一搏。但如果企业只是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和撒气的对象,那你凭什么要求员工感恩做人、敬业做事?

点评:虽然B公司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以自己的强势地位而要求员工做出单方面承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要求员工“干一行、爱一行”而不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意愿,要求员工“牺牲小我为大我”而不照顾员工现实和潜在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做法其实都是“感恩做人,敬业做事”的翻版。

在资本稀缺、人员过剩的时代,这样的做法也许会为企业赢得眼前的利益。可大家是否意识到:在“未富先老”的现代中国,人员稀缺、资本过剩的格局,不是已经“初现端倪”了么?

败笔5:道貌岸然,以文化的名义剥削员工

国内企业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力量。企业文化时髦起来后,更是将其赫然写进文化手册里,用以约束员工的言行。

国内某知名企业(姑且称之为C公司)的“伦理篇”中就有如下条款: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

“君子记恩不记仇,小人记仇不记恩”。

上述伦理背后的含义再明白不过:第一条,鼓励员工对公司感恩、对老板感恩,对不满意的事不要生气,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第二条,对于公司的不公正待遇,不公平做法,员工不要计较,不要试图拥有很多,否则你就不会快乐;第三条,员工要记住公司的恩德,不要把对不住你的地方总记在心里。否则,你就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点评:应该说,C公司“伦理篇”中的每一条都闪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应该是员工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参考。但是,如果企业不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不研究如何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不愿意和员工分享成功的果实,而一味地要求员工度量大、不生气,境界高、不计较,感恩戴德、不记仇,那就是在以道德的名义实施的对员工的剥削。

更加卑劣的是,我剥削了你,还要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难怪鲁迅先生在阅读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典籍时,横着看,竖着看,总觉得字里行间写满了血淋淋“吃人”二字。

败笔6:暗度陈仓,把文化当成一种营销手段

国内某乳品企业(姑且称之为D公司)的成功经验曾被当作学习的典范。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取经、参观。其中,有来自新闻媒体的记着,有来自各

类企业的高管和骨干,有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生。

至少从形式上看,D公司的企业文化确实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准。文化纲领做得很有特色,高端大气上档次;文化宣传也颇费心思,在厂区的外墙上、厂内的车间里挂满了漂亮的招贴画,甚至连附件的烟囱上都涂满了口号和标语。诸如:

“我们的手里把握着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品牌的98%是文化,文化的98%是人性”;

“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我们能奉献给消费者的,除了优质的产品,还有细致入微的关怀”。

看到这样高屋建瓴的文化纲领与宣传手段,参观者们都惊呆了!业界人士纷纷拍照,以便回去汇报成果、汲取精华、编辑新闻、撰写案例;中小学生们则叽叽喳喳地抢着合影留念,以便日后向小伙伴们展示和炫耀。当然,D公司的名头也随着一波又一波参观者的到来而越来越响亮,产品销量更是不断水涨船高。

可是,当某类席卷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袭来,D公司不但没能幸免,而且还居然是“坏事”做得最多、最严重罪魁祸首之一。此时的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到处宣讲的责任、健康、品行、人格,竟然是促进销售激增的营销手段。

点评: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能够真正做到百年老店的,一定是老老实实做产品的企业。日化行业的宝洁(创办于1837年)、机电行业的西门子(创办于1847年)、石油石化行业的壳牌(创办于1890年)、多元化经营的典范通用电气(创办于1878年)莫不如此。用文化的花招掩盖骗钱的行径,到底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败笔7:画饼充饥,不思构建文化落地的系统机制

从表面上看,国内的企业老板们是很重视文化的。大会小会讲,张口闭口谈,三句话不离文化。可一旦深入到企业内部,我们却根本找不到文化落地的途径。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怪现象:老板和高管们在谈企业文化,普通员工们也在谈企业文化,但大家说的和做的根本就不是一码事。

比如,很多企业都提倡创新,可当你真的信以为真去搞创新的时候,被伤及利益的人会骂你,利益不沾边的人会嫉妒你,大家都恨不得你一败涂地。而当你真的失败了,结局一定是考核中的扣分和分配上的罚钱。久而久之,谁还把文化的“鸡毛”当“令箭”,傻乎乎地真刀真枪地真抓实干?

点评:关于文化的落地问题,麦肯锡公司提出的“7S模型”早已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答案。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软件”。硬件和软件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才是确保企业持久成功的根本所在。

具体来说,企业首先要提出好的文化理念,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这些文化理念融入到战略规划、组织设计、制度建设、管理风格、人才使用和技能培养中来,使文化理念在这六项管理实务中找到落脚点,使原本各自为政的管理实务拥有一个共同的灵魂。有血、有肉、有灵魂,才是企业文化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修订第二版)[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埃德加 H.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特伦斯•迪尔, 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 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注:原文刊载于《企业管理》杂志2014年第4期,文章名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经典败笔”,此处略作增补。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病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常见病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并注重文化建设。可是,许多企业却没有把文化建设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弄明白,出现种种毛病,其中也包括一些很大很有影响力的企业。

大而空。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但绝不是把社会文化的口号抄来就行的。有的企业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标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企业文化的主导”“科学发展观是成长的法宝”我们很难相信这种表达的真诚性和操作性,只能认为是一种作秀,是给别人看的东西,这不叫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一定是内生出来的,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是一个组织与实践相融合的基因和密码。

多而散。印刷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大都是厚厚的一本,有的竟然上百页,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杂乱冲突,没有总体文化定位,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少则得,多则惑”。首先要有一个企业文化内容框架的设计,然后在一些主要方面找到需要表达的核心想法,选择一句最简洁的语句,才容易传播并让员工接受和认可。

通而泛。企业文化表达缺乏个性,很多企业文化理念似乎都是一个人设计的,几乎都是什么“创新、进取、团结、奋斗、诚信、质量、效率、服务”,这些理念都是好的,没什么错但没有突出行业特征和企业的烙印,也没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到没有新鲜生动的面貌,倒象是戴了一副假面具。

浮而虚。不少企业的文化多是警句箴言的堆砌,缺少可操作的行为文化,员工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热诚服务”不如一句“三米微笑”来的实在和可行。

许多企业文化做出来挂在墙上,或讲在嘴上,或印在文本上,就是没有落地的措施和办法,缺乏沟通,缺少宣传,没有故事和案例,没有让每个人相信,没有变成全体成员的行为和结果。

第四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员工处于主体地位,而企业家则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企业家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家倡导的企业核心群体对于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理性思维,主要包括:企业“为什么存在”、“成为什么”、“如何生存”等问题。

第一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为什么存在”; 第二层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即“成为什么”; 第三层是经营理念,即:“如何生存”。

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企业家经营企业时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和培育。

如:张瑞敏倡导的海尔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创民族工业的辉煌;企业愿景:进入世界500强;生存理念:一切为了用户,让用户满意。

同时,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成熟的经营理念也不可能使企业发展壮大。如:双星集团是从原青岛橡胶九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什么青岛市9个橡胶企业唯独双星发展成为知名的大企业,并且成功地创建了“双星”企业文化,这与双星总裁汪海的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同样,海尔集团的前身企业先后换了四五届企业领导人,企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成为亏损企业,是张瑞敏缔造了海尔文化,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为国际著名品牌企业。此种事例不胜枚举,真乃成也企业家败也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倡导者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合。在企业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精神起着积极的倡导和示范作用。正如一支军队是否能打硬仗,关键要看指挥员作风是否过硬。企业家对企业精神的倡导主要体现在企业家精神上。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业拼搏精神。永不衰竭的创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的效应是鼓舞士气。如:韦尔奇在CE竭力消除员工中普遍存在的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营造了CE人争强好胜、“数一数二”的性格。又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自来水精神”,就是由松下幸之助的创业精神延伸而来,让松下的产品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社会。再如:澳柯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都树立了企业的拼搏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奉献社会精神。企业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家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关系可以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我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范旭东早在1914年就提出了四项基础信念的企业精神:

第一,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 第二,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第三,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第四,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而顾全集体。

实业报国历来是我国企业家的报负,这种干事业的精神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试想一个狭隘的、没有远大报负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企业家,又怎么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改革创新精神。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现代企业制度对经理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各种机遇和风险,没有改革和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带领企业抓住机遇战胜风险。改革创新主要指两方面: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管理变革能使企业运作高效、严谨,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产品推陈出新,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但创新的核心还在于观念的创新,没有创新的观念意识就没有创新改革的能力。同时,就企业文化建设本身而言也存在创新的问题,其一,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适应;

其二,企业为适应环境所发生的战略及组织变革引起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动; 其三,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的改变带来管理上诸多变化等。

企业家要以这些变化的情况为转移,破除旧的、传统的管理思想、观念、方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努力创建使企业和员工自我更好发展的企业文化。

诚实守信精神。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它是企业通过舆论和信念调整和影响员工道德意识的行为手段。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集体和功利两个方面。企业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及道德水准。试想一个竭力推销假货的人,其企业还有什么诚信可言。日本日立公司的企业精神充分体现了企业的诚信:“日立精神——和、诚与开拓者精神”中,“和”体现了企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诚”则体现了企业讲信用,使顾客信赖其产品和服务。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周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由企业家组织协调的结果。其一是缩短上下级距离,形成员工和企业家的良性沟通,不仅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意,同时增进了上下之间的信赖关系,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企业家并不是站在群体的后面推动和激励,而是要置身于群体之中,鼓舞群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一名乐队的指挥即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他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乐师共同一致的努力,演奏乐曲。一个管弦乐队取决于指挥者的素质。”其二,要进行沟通和传播。

企业家要将理念传播给员工,需要特定的载体和顺畅的渠道。韦尔奇认为:重要的是要将企业家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员工。他花费4 500万美元用于克顿维尔管理发展中心的建设,每月至少一次去演说和回答问题。在最繁忙的时候,韦尔奇承担这里四门课的教学,每次授课都在3个小时以上,一年学员约有1 000名。韦尔奇接任CE的CEO之后的19年里只缺席过一次讲课。在这期间,他将理念传播给每一个员工,从而对GE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定的载体是互动的,企业家的理念只有被员工理解和认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韦尔奇的接任者伊梅尔特说:“我的任务只有两项,一是传播思想,二是培养人才。”

企业家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

倡导“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所在。我们知道,在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中,行为管理理论也是重视人的因素和精神作用的,但它与企业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人的精神和需求达到赢利目的,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调动和开发人的积极因素,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在质量趋同、技术趋同、服务趋同的竞争形势下,一切物质手段的开发和挖掘趋向极限,而只有人的潜质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纵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企业家都抓住了提升“人”这个根本。如:海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三个阶段:OEC(日清日高)——SST(市场链)——SUB(策略事业单位)。第一阶段:日清日高,是对员工的行为养成,即规范个人行为;第二阶段:建立市场链,使每个岗位都进入市场,提升个人素质,充分体现人人是人才的用人理念;第三阶段:使每个岗位都成为一个事业单位,人人都是老板,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提升员工素质的机制。

“以人为本”是用“法治”而不是“人治”。“法治”就是机制,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机制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建立制度管理的平台,把人力资源上升为人才资源。GE为世界500强企业培养输送了70余名CEO,成为培养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摇篮,这在国际大企业间成为佳话。在这里企业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企业,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设计者和指挥,而且是实践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的言谈举止使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人格化,凡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要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优秀的企业家具有极强的人格感染力和渗透力,其胆识、能力、人品、作风、修养等诸多方面,吸引、影响、维系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并在社会上树立起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够保持团队成为学习型组织。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家,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企业家,同样建设企业文化也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来引领,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第五篇:建设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

建设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

李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日见提高,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升级,特别是处于夹缝中的中小型企业,如今文化管理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谈起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是企业家文化,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家的品格、意志、理念和意识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非常积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建设企业文化,核心问题就是提高中小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其实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可以自然形成企业文化,但要让企业文化产生明显管理的作用并能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还需要企业家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科学规划的战略和有力推动的行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人格的直接或间接体现,一个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儒商,他的企业一定是已经确定了高尚的经营哲学和先进理念的企业,并将这种理念内化,将企业家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渗透在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之中。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来自于成文或不成文的条例与规定,来自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员工的灌输,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因此,只有在企业家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下,在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在企业全体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企业家文化才能转化为员工文化,而只有企业家文化和员工文化融为一体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从企业文化本身来看,其形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规律是从硬到软,从有形到无形,从刚性到弹性。要想培育出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遵循企业文化的形成规律,从硬入手,从基础入手,从企业的制度管理和基础管理入手,并充分做好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行到企业全员的认同,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中小型企业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先致力于打造优秀的企业精神,打造优秀的企业精神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全方位努力。在企业建立党、团组织对于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战胜困难、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创建企业文化、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带领员工进行生动有效的学习、娱乐等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对企业的情感,还可以培养他们“以企业为家”的理念,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组织的“精、气、神”,只有灵魂不死,企业才能永生。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和培育一种真正属于自己、渗入到企业血脉中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下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七大典型败笔(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原则

    《南京担保》18期 企业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原则 文/李洋 企业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

    世界上典型企业文化

    世界上典型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要走出自己的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企业文化将成为重要的一环。典型的美国企业文化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 美......

    学习十七大精神典型材料

    “十七大”典型材料认真学习理论,争创一流管理xxx特区xxx乡地处xxx特区西部,距特区政府驻地x公里,东邻xx乡,西与xx乡相连,北靠x,南与xx乡接壤,境内有xxx横穿而过,现有xx火车停靠站一......

    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作用之我见

    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作用之我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的积极作用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的积极作用作者:刘仓红加强群众性文化建设,开展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企业实现科学、安全、健康......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形象塑造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形象塑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在这种潮流的涌动下,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质特征的......

    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

    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 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这些......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同心圆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同心圆提高管理效率,首选智邦国际ERP,免费试用>>>2010-07-01 11:39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作者:周永亮近年来,国内企业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建设热,一些企业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