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第十三届优秀自制教具或科技创新
河南省第十三届优秀自制教具或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展评作品技术资料
一、作品名称: 火箭飞行小制作
二、作品制作人
单位:
姓名:
邮编:461422
三、作品装置图:
四、作品的特点及用途
1.特点:材料易得,利用废旧物资完成火箭的制作;易于发射试飞,及时检测制作效果;发射制作零成本,易于在学生中普及。
2.用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动手制作能力。
五、制作材料
两个雪碧瓶、气嘴、拉环、雨伞、硬纸片、打气筒、细线、橡皮
六、制作方法
1、取两个可乐瓶,一个可乐分别在上端和下端弧线的位置切开,这时就有可乐瓶上端、中端、下端。
2、机身制作:将切好的可乐瓶中端与另一个完好的可乐瓶的下端用透明胶粘紧在一起,用绝缘胶在接口处多缠绕几圈以牢固;将切好的可乐瓶的下端与可乐瓶的中端相连,用来放降落伞,最后将可乐瓶的上端扣在最上端。
3、机翼制作:找出一个硬纸板,剪出平衡翼,平衡翼的数量为4个。太大的平衡翼很重,太小的起不了平衡作用。
4.降落伞的制作:将一把废弃的雨伞杆去掉,在将雨伞的型号减小一号。对称的选出四个角,每个角都用一根细线扎好固定在机身。
七、使用方法
1、往火箭动力舱加水,水的量大概为瓶子容量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2、讲火箭快速放在放射架上,安装好;
3、装好降落伞,特别注意它的松紧,调整好装置;
4、对动力舱打气,在瓶子压强承受范围内,气压越大越好,即给火箭提供足够的能量;
5、待打气完毕,远离发射点,拉动开关放开对火箭的控制,即发射;
6、火箭上升到最高点后开始下落,降落伞打开。等落回地面将其收回。
第二篇: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01511-28 周烨森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一项重要活动。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创新能力
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倍受关注。学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人们希望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使学生能创造性的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贮存知识。其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会落入空谈,流于形式。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众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对物理知识深刻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其中深刻的认知能力是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关键,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合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要的支柱。
二、自制教具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仪器是物理教学的“魔杖”,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而教具制作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在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提倡自制教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积极研制和推广自制教具,并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从而使我国自制教具久盛不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广大学生很好地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现在随着世界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实验教学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在很多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自制教具是不是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是否已经不在需要他来培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呢? 对此请先看看当今世界中学物理教学自制教具(国外称低成本实验)的形势,就可以剖析出自制教具今后发展的趋势。现在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中学物理教学已将学生实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德国的国民教育中物理课程(相当我国初中)共安排实验343个,其中除48个出于安全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原因由教师演示外,其余295个实验均由学生完成(占总数的86.1%),目的就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中学低年级物理教学也都以学生实验开路,他们每节课有2-3个学生实验。据英国对中学物理课的统计:低年级(11-14岁)学生实验占课时70-80%,高年级(15-16岁)占25-50%,目的还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香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每个问题几乎都要由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进行认识;台湾省明文规定初中物理实验时间不得少于物理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目的也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国外考察归来的一些人员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实验室里,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自制教具,学生常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做实验,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麦克斯韦也曾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这里我们都可以明显地发现教具制作在当今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我国目前正在贯彻素质教育,开展“活动课”和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这些教学活动需要大量器材,而这些器材又是多而杂,要全部靠学校来配备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广泛发动广大师生来自制教具、学具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
1、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进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1)、我们用国际ICPE委员、著名物理教育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Redish教授等设计的一份旨在探查学生对物理课程的认知期望的调查问卷先后对我国的351名大、中学生和86名初、高中青年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还与美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在对学习的理解上与物理教育专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对问卷中的“自主性组”问题的回答上,不止是与物理教育专家,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与美国的学生和教师也有较大差距。问卷中的“自主性组”包括6个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还是不加评价地相信权威资料(教师、课本等)”。我们调查的几个样本回答“同意/100同意不同意不同意”专家结果的百分比分别是:高中教师“47/35”,80初中教师“48/30”,四年级师范本科生“36/41”,高二60学生“43/30”,高三学生“29/38”。即我们的教师样本
40也只有不到50%的人与专家的观点一致,而美国同行的20这一比例为75%。
0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自主独立教师师范生高三高二性还很不够,这将成为妨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创新实际上就是自主性的展现。只有自主与创新的统一才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进取型的人格精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利用自制教具,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2)、利用教具制作,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操作。例如:讲授“光的色散”时,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用玻璃杯盛满清水,放在通过窗上射入窗内的阳光下,可以在墙上呈现出色彩绚丽的光。例如:讲到平动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因而学生缺乏形象的感性认识,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图2特制的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开发新实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讲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又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认知能力必然也就加强了,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赔偿,甚至罚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心理,使用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音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后的小制作,小实验,就可以知道古代的编钟为什么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2、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对科学的洞察能力。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假如对某个人施行催眠术,给他一种所谓消极的幻觉的暗示,那么他就会连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到。如果我们的物理教学长期迷失在理论之中,变成这种“催眠术”的教育,那将多么可怕。也就是说,我们的物理教学决不能使学生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学生打开智慧的天窗,培养学生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进而认识世界,使他们走上社会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与缺陷。因此也就需要自制教具将物理教学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1)、然而现在,不少地方,在物理学习中,一味地用考试的方法和分数奖惩的手段,使学生与物理习处于对立状态,其结果难于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喜爱物理学的人越来越少.这对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如何来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喜欢物理,钻研物理,精通物理,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教具来帮我们架起通往物理世界的的桥梁。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进些水,当把两套着的试管忽而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会想到细试管要掉到地上,可是,细试管却徐徐上升,意外的结果有力地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我在做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作了改进, ,演示过程如下: ①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中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夹子夹紧橡皮管。
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和105℃
③停止给右烧瓶加热, 松开橡皮管上的夹子,使右瓶里一部分气体流到左瓶里,此时,右烧瓶的水又会沸腾,而左烧瓶的水却停止沸腾。这充分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该实验直观性、对比性强,器材简单易得,效果特别好。
(2)、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两支点燃的蜡烛,一高一低,欲用一只透明的可乐瓶制的罩子将它图3们罩起来,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低的先熄灭”.也有少数人说高的先熄灭,但说不清理由.为什么说低的先灭呢?学生回答,因为二氧化碳不助燃,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将沉于下方,因此低的先熄灭.但实验的结果却是高的先熄灭.学生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似乎他们的论据是正确的,推证的逻辑也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验的结果却否定了这种判断呢?原来,他们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作为判断的论据,但却忽视了这一论据的条件,那就是必须保持相同温度,而实验中的二氧化碳是在燃烧中产生的,它的温度远比周围空气的温度高.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学生这种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感受,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他们对物理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的动力,使自身的洞察能力不断的得到增强。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现象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正因为实验如此之“活”,学生的洞察能力才至关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对于所获得的知识才不会僵死。
(3)、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力问题历来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相同底面的容器、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由于容器形状不同,液体的深度不同,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也不同,这个问题学生历来感到抽象不好理解,据了解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演示器”, 整体装置如图:(尺寸单位mm)仪器所需材料及实验步骤:(1)、该仪器采用厚度为2-3mm无色有机玻璃板,尺寸见图所示,图中A处采用自行车的内胎1片。
(2)、实验步骤:A、安装好仪器各部件,用黄油涂在各抽板接口处,以防漏水。
B、把一定量的有色液体(可在水中注入少许的墨水)倒入容器内,指针即有一定数据(这数据大于一定液体的重量)。C、抽出两板N、N1,液体进入另一形状容器,指针指示另一数据(其值等于液体重量)。D、抽出另两抽板M、M1,液体则又进入另一形状容器,指针数据又一次变化(其值小于液体重量)。从本实验可以观察到,一定量液体对于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同。其大小取决于液体到容器底部的垂直距离(即深度h),而与容器形状无关,且也与液体重量无关。直观形象地演示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演示器现象是非常的明显。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能够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积极地改进或自制各种实验教具,提升自身的科学的洞察能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物理科技人才。
历史上的各种发明创造,都是经过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只有在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的情况下,新的发明和创造才有可能不断产生。例如法拉第在1821年受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启发,敏锐意识到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在这个洞察能力的帮助下,启动了创造性思维,选择了“磁生电”的创造性研究课题,进行了漫长艰苦的实验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确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俗话说的好:“要想知道葡萄是不是酸的,可以亲口尝一尝”,要想把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好,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具来实践一下,初中物理课本上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一定要懂得:,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物理现象和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因此可以说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我们要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培养起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坚持和学生不断的利用和改善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3、自制教具可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制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用美国的Hestenes等精心设计的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的“力的概念测试”问卷对我国的361名大、中学生和81名初、高中青年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访谈,并与美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问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很简单,与我国的传统试题相比没有一道难题,但大部分题目都有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同一个概念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调查表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总体表现欠佳,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情境相对陌生的题目上更是如此。通过访谈和比较我们还发现,美国的学生即便是错了,也往往能说出一番自己思考的依据来,而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是凭感觉解答。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在知识的创新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很多学生还存在着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差,知识迁移难想象力不够,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也将成为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在知识应用的每个真实问题中,即便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相同,这些概念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背景也往往有其独特之处,知识的应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针对具体情境的再创造。创新的关键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功用性,即它被合理提取和组织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的能力。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这些能力的欠缺。因此在我国迫切需要发展自制教具来培养广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一件自制教具学具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材、加工和调试等多个环节,并需要反复修改和试用,这是高师学生实践能力难得的锻炼机会;自制教具学具一般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从立意、构思、设计到修改试用,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包含有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精神,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说自制教具学具更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钱临照教授也曾说过:“在物理实验中,如果学生能自已设计一个新方法来阐明这个实验的物理概念,这个新设计的实验,不管如何粗糙,亦应当受到鼓励,因为其中有新思想在里面,表现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自制教具其实也是一种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水平较高,综合性较强,对素质要求较高的实验类型。它主要是按照原理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或方案。又根据实验方案科学地编写实验步骤,以实验的要求,自行选用合适的仪器,并创造性地使用器材。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对实验加以改进。所有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摆脱掉习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以达到理想的境地。在实验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才能实施,一个实验也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的“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章节中,课本中没有实验,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底面的压强差”,没有形象认识。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用有机玻璃自制了一个教具,如图。实验时,把水倒入筒内,开始时,水在筒的上层,木块不浮起,这时木块只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当水从漏水孔流入下层,到下层水刚满时,木块立即浮起。说明木块下表面受到了水的压力,且大于木块上表面的压力,合力向上,使木块浮起。为了实验操作时教具美观,实验现象明显,其中器材选用也要讲究。(有机玻璃筒:高以40cm,内直径以16cm为宜。塑料薄板:不透明且有颜色,厚度、边长适宜,中间挖有孔,周围挖几个漏水小孔,用胶把塑料板固定在距离底1/3筒高处。方木块:用密度较小的木头制成,六面要平,边长适宜。排气管: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内径适宜,下端固定在塑料板上,与下层相通,上端与管口齐平。)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就会遇到许多书本中所没有的问题,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自制教具可以是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从匀速转动的伞面边缘甩出的雨滴”,在空中做平抛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水平位移,不少学生认为是雨滴甩落地面形成圆的半径。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因缺乏空间想像力而未形成正确的立体图象,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粗铁丝制成立体曲线模型,显示雨滴的运动轨迹及相关线段。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小圆相同,上圆表示雨伞边缘,下圆表示它在地面的投影。下面的同心大圆表示很多雨滴落地形成的圆。用铁丝制成雨滴下落的抛物线形,固定于相应位置,涂成红色。再固定相关线段,小圆半径、大圆半径及与小圆相切的弦,按图涂成不同颜色。通过这一立体模型,学生清楚地看到,雨滴下落轨迹抛物线的水平位移不是大圆半径,而是与小圆相切的大圆的弦的一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自制教具是一种科学研究自制教具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巧妙构思,找材料(特别是代用品)进行加工试验,不断改进探索的过程。优秀自制教具很受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常被评为科研奖。有的优秀自制教具已被厂家采纳作为定型产品生产。如冲击摆实验器、平抛物体实验仪、气体定律实验器、压缩空气引火仪、可变内阻电池、光电效应实验仪等等。自制教具历来就是教学仪器研制、改进的源泉。我们提倡自制教具并不是说一切物理仪器都可以自制,有些基本物理仪器不易自制或不宜自制。如天平、刻度尺、量筒、电表、打点计时器、变阻器、低压电源、静电感应起电机等。据初步研究确定初中23种、高中35种仪器,需要集中财力有计划地逐步购置齐全,以保证广大中学顺利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其他部分一般都可以自制,以缓解经费不足的困境。
美国科学教育家赫德指出:“科学教育应与当代科学实践以及科学特质相协调”,当今科学实践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人们对于建立新的理论和定律的努力减少了,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因此美国的2061计划将“技术”单独突出,强调合理应用科学技术信息、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就是创新的过程,而教具就是学生的创新的过程,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具制作就是学生运用新的方法把知识结构与其他图式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联结和意义的过程。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改变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而是使教学自上而下的展开。即首先呈现真实的整体性的问题,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所需要的新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使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样不但可以使物理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制作,走进物理教学的新时代。
虽然自制教具在这些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较,还很遥远,与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目前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概念即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不是指解标准化的题目,而是在新的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中以上二者成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利用教具这个良药加以医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观,要用自制教具武装我们的教学,要用教具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1)、改变中学物理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自制教具的发展空间。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领会自制教具学具在基础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明确自制教具学具的基本要求,如: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等;向学生介绍自制教具学具的主要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和移植创造法、替代法和模拟法。在此基础上,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就某一实验课题写出自制教具学具的立项报告,交任课教师审阅,并选出优秀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讨论。
(2)、开放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制教具学具的条件,通过由学生亲自制作的教具,提升教学质量。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中配置电工、钳工、焊接及玻璃加工等方面的工具设备,供学生课内外使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寓学于乐,利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的条件,制作教具。所用材料包罗万象,如:可乐瓶、易拉罐、泡沫塑料、乒乓球、气球、电子表、气体打火机、电灯泡、注射器等,实验内容涉及中学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如辽宁省金县海滨中学原是一所物理教学仪器设备很差的城郊小型初中,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仅用四年时间自制教具68套,计2642件,其中27套仪器在1983年荣获全国自制教具竞赛一等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成果,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初中物理实验,而且大幅度地增加了边学边实验,明显地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3)、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模拟试教,并组织自制教具学具展示与评奖。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用自制教具学具在其他学生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试教,并引导学生就教具学具的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学年系上举办一次自制教具学具展览,邀请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评分,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条横幅上这样写道,它深刻地说明了“做”的重要性。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更要注重“做”的重要性。而自制教具便是物理教学中“做”的很好的载体,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材料、物品甚至废弃品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并且利用这些设计的实验与学生共同进行“主动·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教师创新这“星星之火”可使学生的头脑——有创新潜能的火把燃烧,进而使教师的头脑——也有创新潜能的火把燃烧,以形成创新的“燎原之势”。这个“星星之火”就让它从我们身边的“自制教具”开始吧。
参考文献:(略)
第三篇: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总结
自制教具在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总结
根据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的通知》(教仪所〔2011〕29号),皖教秘〔2011〕317号,)和《关于举办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的通知》(蚌教仪(教仪所〔2011〕11号)的文件精神由我站主办的“2011年市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在市第十二中学成功举办。
本次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竞赛活动,广大教师们展示了水平,加强了交流,提高了技能,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这次自制教具活动,得到了各县(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和市第十二中学的大力支持,我市各县、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和局属学校,认真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准备、精心组织,及时上了报了参评作品。全市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共收到教师、学生作品90多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2011年11月2日在市第十二中学经专家评审组的精心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4件,二等奖18件, 三等奖47件。优秀组织奖3个。11月3日市专家评审组又对我市部分参赛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获奖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见。届时我市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报送省教育厅参加全省自制教具评选
活动。
随着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我市在自制教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组织发动,到评比展示,形成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展评形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广开思路,勤于动手,积极投入到自制教具的行动中来。为鼓励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广泛开发多种教育资源,我市教育局多次开展全市教师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继2010年全市幼儿教具评选后,在全省和全国取得优异成绩后。今年,我们又再一次举办全市规模的教师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这次参加展评活动的自制教具大多是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行设计的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教具。作品具有教育性、适用性、操作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多功能可变性。造型美观实用,材料选择安全、无毒、清洁卫生,坚固耐用,在教学活动中能真正发挥作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老师,充分发挥想象,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瓶瓶罐罐、废纸、下脚料等,用巧手精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自制玩具。这些自制教具运用了声、光、电、磁、机械等科学原理,简单好玩,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并便于学生操作。作品中环保与艺术融为一体,整合性强,充分体现了我市广大教师的创意与动手能力。很多教具是教师与教师合作、或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制作出来的,自制教具
成为教师提高教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师师德提升的一个过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制教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准备在明年启动自制教具推进活动,将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贴近生活的讲座、评比、交流、展示活动,使我市自制教具活动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生科院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总结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总结
为进一步拓展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建成创新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盐城师范学院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号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宗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想高度重视,组织严谨有序。活动期间,我院围绕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主题:导航青春助力成才,挑战自我创意人生,积极开展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特色活动。在提高我院青年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强其精神文明建设。
现将生科院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高效
1、积极动员、认真组织
生科院全体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筹备、认真组织。前期,全院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全面深入学习学院相关文件精神,在“继续创新、探索进取,深入实践、趣味开展”的指导思想下,本着“全面性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针对性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广泛性培养大学生创优能力”的原则,成立“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工作指导小组,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合理统筹规划各项活动。切实有效的保障了生科院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有效指导、大力宣传 在科技文化艺术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生科院团总支积极开展了全面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着力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有选择、有特点的开展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旨在广泛调动同学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团总支与学生会积极配合,通过团日活动学习中央文件精神、活动宣传海报展示、优秀通讯报道宣读、活动宣传进班级等多种宣传形式,全方面、多层次地开展了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动员工作,得到了全院同学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二、全面创新,科技文化艺术百花齐放
“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过程中,生科院团总支在“全面创新,科技、文化、艺术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深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拓展科技文化艺术综合素质,面向全校同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特色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
1、重创新,开展创、就业教育
历年来生科院重视创业就业工作,并在这方面取得过优异成绩,2010年以生科院郭飞等同学为代表的“江苏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一举荣获全国金奖;自2006年以来,我院连连获得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
今年我院精心准备,以“给力求职创意秀”模拟招聘大赛为平台推进我校就业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搭建优质训练平台。11月至12月期间,生科院陆续开展“指点迷津,引路导航”就业指导讲座、简历制作培训、面试技巧指导讲座,有力地提高了我校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信心和能力,为顺利开展就业活动提供了保障。12月7日,我院举办的模拟招聘秀中,20名来自各院的选手,在舞台上挥洒自如,面对评委镇定自若,尽显大学生青春风采。从本次模拟招聘秀中,选手们不仅了解到了不同职位所需要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职能,更提高、完善了自身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出了充足准备。
在校团委与就业处的指导下,结合学院优势,取长补短,我院联合商学院、黄海学院共同承办本次“金点子”创业项目设计大赛。为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自活动开始,我院针对活动进程开展“引领青春、再创辉煌”创业指导讲座、创业策划指导讲座。大力提高了我院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截止12月7日,我院共收集优质创业计划书17份,参与创业大赛85人,角度新颖、思维独特,集中体现了我院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能力
2、献爱心,推动志愿精神传承
以生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志愿服务工作载体,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我院传承多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努力建成志愿工作的长效机制。目前,我院拥有无偿献血特色志愿服务队1支、志愿服务队10支,在全院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工作已品牌化、项目化、规范化。
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我院“爱心助残”志愿服务小队深入盐城市聋哑学校,通过与聋哑儿童游戏,播放儿童电影,纸上聊天关爱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丰富其课余生活。“爱心助残”志愿服务小队自07年以来已传承5年,为我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甲乙肝疫苗,献给生命的爱”志愿宣传活动、“海洋魅力”、“‘标’新‘本’色——海洋生物、动物标本专场”、“植物游园”等科技文化知识传播活动,使青年在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体现了自身价值,为我院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树立了良好榜样。
3、显学识,张扬无限创意
为彰显大学生青春风采,我院各班级围绕生物专业特色,举办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和趣味性,面向全校的特色活动。
“海洋魅力”海洋生物展、常见室内观叶植物生态学特性观察、、“标”新“本”色——海洋生物、动物标本专场、走进动物解剖、“以植会友”植物游园等凸显专业特色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巩固课堂所学,更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创意DIY 养生听你的”、“我型我塑”创意标本陶土制作、生活创意展、沙雕活动、创意手工皂制作等彰显大学生无限创意的活动,不仅得到了全校同学的热情参与,更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成绩突出,影响深远
在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艺术节期间,生科院牢牢把握“继续创新、探索进取、深入实践、趣味开展”的指导思想,上下一心,快速反应,有效组织,将活动与我院专业特色、创新精神、科技、文化、艺术相结合,开展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使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得尽善尽美。
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生科院参与活动总计达3600人次,出席指导活动的老师62余人次,共举办面向全校性活动12次,面向二级学院活动共计40余次,开设专业讲座10余次,生科院同学各项活动参与率百分百,多项活动得到了《江苏新闻报》、《盐城新闻报》、《盐阜大众报》、《东方生活报》、《盐城晚报》、中国新闻网、江苏新闻网等多家校外媒体报道20余次,红色坐标、校团委网站也对多项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校内外取得了广泛影响。此外,我院选手踊跃参与其他各二级学院创新杯特色活动,且表现突出,共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单项奖三项以及优秀奖若干。
大学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输出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为此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科技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氛围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策划书
惠州学院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科技文化艺术节”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的一项教育创新工程,旨在营造科技文化艺术的学习气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
科技创新能力。我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于1998 年3 月正式创办,每年举行一次,我们即将迎来的则是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
二、活动目的:工科、理科专业是书本与实践密不可分的专业,目前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性人材、实用性人材。所以我们学生应
加强自学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本次竞赛活动正是响应学院培实
用性人材的号召,共筑科技文化艺术节。将学生活动与同学们专
业学习、学院人才培养相结合。
三、活动简介:建筑工程实地分析竞赛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建筑设计意图
与构造分析、建筑结构及防护工程分析、建筑资源分析。三种
类型分为针对建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竞
赛是以小组形式参加,其他对建筑感兴趣的同学也可加入到小
组当中。本次竞赛由组织方联系好实际工程,提供必要的工程
信息,参赛小组以调研的形式进入实际工程中,通过观察、分
析、小组讨论、调查并总结工程分析报告,最终由建筑学教研
室、土木工程教研室、工程管理教研室老师评审。
四、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活动申请;
2、设计宣传所需的横幅以及海报;
3、联系实际工程;
4、大力开展本校的内部宣传,组织方务必在各班级内做好宣传工作、将本次竞赛活动的意义传达给每一位同学,争取有更多小组参赛,以加强竞争、激发参赛者潜能;
5、制作竞赛活动的明细表,供各竞赛小组阅读详细规则及注意事项。
(二)活动实施1、3 月 19日前完成前期宣传工作,将海报贴于学生宿舍楼下以及食堂、教学楼等人流密集区的宣传栏,在少康楼设摊位为有意参赛的同学们详细讲解、登记参赛信息,将横幅挂在少康楼和所设摊位上;
2、3月20日(周日)召集各参赛小组开动员大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程信息
3、期间,参赛小组可自主选择某一天作为外出时间、进入实际工程; 4、4月4日收集各参赛小组的分析报告,交由建筑学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工程管理教研室的老师进行评审。
(三)注意事项:
1、对于参赛者的要求:
(1)参赛小组要能够分析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运营情况;
(2)各小组对专业知识的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入;
(3)组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4)各参赛小组要保证能在4月4日前有质量地完成竞赛工作,逾期交的报告将作废;
2、对于本活动各负责人的要求:
(1)海报和横幅尽可能持久保留,避免被覆盖;
(2)所有费用一律以发票作为报销凭证。
五、活动预算:
1、宣传方面:横幅2条,50 元/条;海报10张,30 元/张。共400 元;
2、资料打印:A4纸张,1000 张,0.1元/张,共100 元;
3、单程车费:300 元。
合计:800 元
建筑与土木工程系
2011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