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
思(教案)
万源市大竹镇中心小学:刘玲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2.板书课题
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
恐,怕,害怕。
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
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板书课题
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
(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
恐,怕,害怕。
尽:完。
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
临,将要。
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
家书-------意万重
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秋思》中描写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有“思乡”、“思亲”题材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以及上节课学的《泊船瓜洲》等等。而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一首以“思乡”、“思亲”为题材的古诗----张籍的《秋思》。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异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后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板书课题秋思
二、作者简介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移居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中唐诗人。官终国子司业,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著有《张司业集》。
三、新授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匆 cōng)平舌音,洛(与“格”字比较),“シ”与水关,洛,古有洛水河,洛阳在古洛水河北岸而得名,九朝古都,有4000多年的历史。
2.示范朗读,并分清停顿。(注:加点的字读音稍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学生自读一遍,再齐读。
4.学生自学,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提示:
秋思,秋天里的愁思,秋天,百花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思乡情切,愁绪油然而生。
洛阳城里见秋风,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详见《晋书张翰传》。故后人每以秋风起而感发思乡之情。秋风,既可以是实指事情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欲作家书”时的心情。(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将要,想要。作,写。家书,家信。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这句意思可以理解为: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复恐匆匆说不尽,复,又。恐,怕,害怕。尽:完。匆匆,表明离家多年,有说不尽的话,暗含急切的思乡之情。(这句意思可理解为: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捎信的人。临,将要。发,出发。开封:开启信的封口。又开封,进一步加深了“说不尽”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觉得话还没有说完,故“又开封”。(这句意思可理解为: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5.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作者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B.为什么会“行人临行又开封”?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根据板书设计及学生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背诵古诗。
四、总结全文 教师讲述,配以舒缓音乐,让学生联想诗中画面
这篇脍炙人口的思乡佳作,寥寥数语,凝练简约,寓意深远。这和诗人创作时选词练句是分不开的,如“见”字,“恐”字,“又”字。细致入微地刻画诗人此时的心理-------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一句。小诗以平淡本色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作者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着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做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又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交通又不便利,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得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家书就要发出时,怕匆忙之中漏掉了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饱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捎信人将要出发之际,打开信封。这好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了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细节也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话。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示了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的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五、作业
1.根据刚才老师的讲述,结合你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洛阳-------见秋风
秋思家书-------意万重乡思缕缕道不尽,万语千言恐不详。
(寓情于事)复恐-------说不尽
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第四篇: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秋思-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xiaoxue.xuekeedu.com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
小练笔)
xiaoxue.xuekeedu.com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 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
xiaoxue.xuekeedu.com
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
xiaoxue.xuekeedu.com
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潮阳区西胪竹岭小学黄丽吟
《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 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 1
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
2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