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具的制作不单是知识层面上的掌握,同时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是知识能力提升的过程。它包涵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也反映了制作者的灵感思维。精心制作的教具就是一个好作品,它散发着制作者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是艺术珍品。我校学生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屡屡获奖,成绩斐然。下面谈谈自制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自制教具过程简单,操作方便
自制教具只要能达到演示目的即可.我们的出发点不要求设计复杂,只要制作方法简单,成功率准确率高,稳定性好就是优秀的教具了。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设计的实验很多,我引导学生利用杯子和塑料片组合即可,制作简单,利用塑料片代替纸片,成功率非常高。在演示神奇大气压力时,不用酒精燃烧而用热水,橡皮泥用球拍代替,往可乐罐倒热水,然后用球拍压住罐口,可以看到罐被压扁了,证实了大气压力。在今年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同学设计了分类小桶,在小桶中央加了一层过滤网,可以实现液体与杂物的分离,其物理知识是重力,水往下流,其社会价值具有环保理念,实现废水分离处理。制作简单,但也获得了区一等奖。八年级刚开始,第一个对学生布置最简易教具是什么呢?可根据教材需要,布置自制刻度尺,要求学生设计简单,制作方便,这样学生的成功率高,收获可不少,对量程分度值认识较好。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自制刻度尺的学生掌握读数占90%,没有的占70%。学生通过制作简单的教具,了解物理制作知识,逐渐提高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自制教具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的目标。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巧妙安排学生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的演示实验,然后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具制作,能够激励学生探索知识奥秘。学生经过思考及动手制作,必有收获。在学生遇到设计及材料等问题时,老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寻求更好的设计方案,让学生自己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自信心的源泉。学生每次制作都要给予肯定,发现困难要引导他们解决,学校或班级定期给学生的制作做出评价和奖励,学生的制作教具的潜意识自然就产生了。在生活中,他们会把物理知识跟制作联系起来,自行制作教具。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制教具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自制教具在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制作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从设计构思到具体制作,都由制作者自行制作,当中遇到问题可以停下来思考,作品完成后也跟大家讨论和交流总结,让作品得到更进一步完善。例如,制作反冲水陆两栖车,学生在设计时,认为轮子不能太大,便找到四个较小的轮子,在可乐瓶钻好孔,组装时发现轮子像给瓶子吊起来一样挂在半空,于是我指导学生用稍大一点的轮子组装就实现陆地行走,因而学生在制作时遇到问题要灵活处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制作教具活动,学生对教具的制作有了较深的认识,经验也丰富了。如在课堂上演示了潜水艇,布置课外作业时,让学生制作潜水艇,学生的制作更接近现实,一方面可以旋转镜头,拓宽视野,另一方面可以伸缩,实现不同深度的观察。此教具在学校举行的物理制作大赛荣获一等奖。因此,学生通过自制教具,探究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自制教具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也开阔了学生思维,能够逐渐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四、物理制作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
物理制作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包括选材和结构设计。新颖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教学的比较,传统教学思路比较陈旧、制作落后,主要以理论为教学目的;而现代的教学方式主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的进一步认识。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观赏价值。如:学生制作的“研究琴弦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的小吉他”,新颖性表现在小吉他上有个扩音箱,能够把琴弦声播放的更清脆,艺术性表现在它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在区的“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中荣获三等奖。因此,物理制作需要精心的构思,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五、物理制作结合社会,具有绿色环保理念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节能环保,教学也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环保思路。物理教学和物理科技在环保方面的贡献要首当其冲,为社会服务。在学生制作的“分隔垃圾铲”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它是在普通垃圾铲的基础上,加装一个防止灰尘飘逸的小盒子。在使用的时候,垃圾和灰尘可实现分隔,在生活中使用方便,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上较为先进,成绩突出。每年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都获大奖。今年成绩尤为突出,八个物理制作荣获区一等奖,两个区二等奖,一个区三等奖,一等奖项目将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校被评为惠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获十一届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通过调查的数据表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和物理创新对学生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和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积累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作者介绍:本人黄润华是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教学带头人,物理科组长,主持课题研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学用具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此论文为课题《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学用具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平潭中学516259)
第二篇:重视自制教具制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重视自制教具制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介休五中
蔺翠英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但自制教具仍非常必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自制教具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赔偿,甚至罚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心理,使用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讲解生活中的透镜时,学生利用粗细不同的纸筒和透镜制成了照相机,观察窗外远处的树木,通过伸缩纸筒在后面的透明塑料膜上能清晰看到倒立缩小的像。然后让学生观察较近的物品又看到倒立放大的像。学生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无不感到新奇有趣。继而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其中有何奥秘?学生受到这种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吸引,注意力集中,且教师的问题恰是他们脑中的疑问,激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们边实验边观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制教具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题,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热爱,组织好实验教学。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增设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演示实验,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物。如在刚讲物理课做演示实验:将一个事先在瓶底转了一个小孔的洗发水瓶装满水,盖好瓶盖向学生展示,造成瓶子完好无损的假象,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帮忙举起瓶子,教师很随意的打开瓶盖,由于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看到水忽然从下面流出来,一定会有异常举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老师再讲解知识,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课。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不是酸的,可以亲口尝一尝”,要想把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好,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初中物理课本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一定要懂得,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物理现象和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而普通中学又没有条件将实验室全日开放,所以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做实验从中领悟一些物理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用普通铁皮和电线做一台小电动机模型,用健力宝罐做“针孔照相机”小玩具,用可乐瓶子和注射器制作潜水艇等等。当他们成功兴趣大增,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了兴趣,他就会获得成功,只要老师会选择,巧安排趣味实验,就一定会点燃“我爱学”物理的火花,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自制教具能充分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
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总之,自制教具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篇: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了“情”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但都借助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或世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培育、提升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在情感的接纳中,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之上,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到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感受和体验,首先是在情感领域、情感的接纳之中。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斓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哲理,这其间都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价值观。秀美的自然风光(如《三亚落日》《火烧云》)、壮丽的祖国山河(如《西湖》《长城和运河》)、日夜严峻的环保形势(如《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革命先辈、英模人物为正义事业的牺牲、为社会进步的勤劳与奉献(如《军神》《孔繁森》)、科学家为国争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如《钱学森》《第一朵杏花》)等等,都能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精神上的启迪。教材中的这些情感一旦被学生的情感所认可、所接纳,作者的价值观便会随之被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移情于景,移情于物,以情育情,以情异情,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理交融的情界中去,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使他们在接纳课文情感的过程之中,懂得“为什么要创新”“为谁而创新”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二、在情感的碰撞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语言、思想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思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思想、情感的产生,同时也孕育着语言的产生。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生成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理解语言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联想,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创设特定的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感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第7、第8两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非这样做不可”的理解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理解无不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自我情感。不人云亦云,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这不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吗?
(二)以情育景,引起共鸣,驱动学生运用语言
教学时,我们要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位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广远的意境中。“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成保持着”,表象的快速组合,必然会带动词语的组合,强烈的表达欲望便会迅速形成。此时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就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受思维的定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灵性、一种思维的跳跃。这种灵性,这种思维的跳跃,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内核。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外所增加的一些别的内容,而恰恰是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的,情感在其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品格。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语文学科因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纵观每册教材中的课文,从题材上可以说广泛多样、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人生哲理、生活趣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文坛掌故、科技轶闻。这些题材让学生犹如进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当学生游历其间,无形之中也在受着课文情感的感染。英雄的壮举、科学家的艰苦探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到崇高的美;祖国的壮丽山河,飞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落后的惨痛教训、屈辱的历史,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的熏陶,就像绵绵春雨滋润花草,清清水渠灌溉禾苗,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科学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创新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的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创造活动。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能,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潜能,所以才不可能“救”出来,只能够通过培养、激发为之。而学生的情感如同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利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丰富的内源。
第四篇: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图书利用创新培养
书,是人类文明继承和传播的媒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石和阶梯。古往今来,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和记载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国需要发展,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断创新。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教育的摇篮。学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各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作为学校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图书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利用图书阅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进步。只有充分研究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图书馆保存着有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识宝库、知识源泉封闭起来,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不能为人所用,那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图书馆只有向读者开放借阅,使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上在到课外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在进行图书阅览时,教会读者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教会学会对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览时间寻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在学会的脑力劳动中,把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利用外来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内化,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去大胆创新,从而有效的驾驭,并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再者,课内外的知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图书馆借阅流通、图书阅览都能给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并获得提高,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创造机会,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抱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都是创新的催化剂,而且在他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我们图书馆应该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需要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搜集、整理、存贮和传播的重要部门,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各种信息,这是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例如,在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中,学生围绕这一中心都踊跃来到图书馆寻找有关资料。这时图书馆老师应不厌其烦地向学生提供方便,帮助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获得新的知识后,再动脑动手,制作出他们自己独特的作品。同时还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如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吸取同学间好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新颖的读书小报,还充分利用新书简介,推荐书籍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不良书籍的辨别力与抵制力。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引导他们去探索科学奥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创新。因此,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做好学生的“参谋”,起到学海导航的作用,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寻找到在课堂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懂得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是离不开图书馆,离不开图书的。
三、发挥图书管理员的辅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图书管理员是人类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图书管理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和素养,要以模范的言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气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业务的辅导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种浓缩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逐步电子化。图书管理员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全面的掌握知识,广开思路,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拓宽视野,提高智力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因此,图书馆老师应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新的责任和义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才能使图书馆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我们必须确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破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实践与探索,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心洲小学李云丽
图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等为目标的新课程的改革正在蓬勃的发展着。江泽民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需要发展,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断创新。学校的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丰富、知识门类齐全、环境优雅舒适的特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所以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在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
一 通过图书借阅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阅是文献信息的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借阅流通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的流动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所以要加强图书的流通。图书借阅流通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图书馆保存着有人类发展的丰富知识成果,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是知识创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源泉。如果把知识宝库、知识源泉封闭起来,不能同现有的知识联系,不能为人所用,那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图书馆只有向读者开放借阅,使读者在现有的知识上在到课外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借阅流通其实就是文献信息的交流,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流动。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所以要加强图书流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熔炉。同样,在进行图书阅览时,教会读者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教会学会对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到第二课堂---图书馆,充分利用阅览时间寻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在学会的脑力劳动中,把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从中学会利用外来信息进行思考加工内化,敢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去大胆创新,从而有效的驾驭,并灵活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再者,课内外的知识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图书馆借阅流通、图书阅览都能给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并获得提高,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宽松的阅读图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舒适环境。图书馆中优良的学风,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苦学。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授课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走进图书馆,犹如置身于知识的自由天地,可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图书馆里,通过借阅新进出版的“参考”书籍、报刊,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一门课程时,任课教师应该向同学们推荐去图书馆借阅几本参考书。在以教科书为主的情况下,让学到的课本知识更上一层楼,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图书馆中那种潜在的竞争意识,更是催人奋进的力量,那些废寝忘食的人群不断鼓舞教育着学生,磨练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好的环境是有效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历练的舞台。
我校的图书馆具有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好、文化气息浓厚等条件,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置身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就能感觉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油然产生要读书、读好书的欲望,保持探究新知识、领略知识真谛的好奇心及兴趣。“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崖苦作舟”、“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等名句抬头可见。利用校园橱窗及时传递报道最新消息、新书介绍、推介目录等,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学习;学生在图书馆中,通过借阅各种图书,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文化素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那种竞争意识更能激发人的潜能,鼓舞着学生不断地奋发进取、磨练着他们的坚强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历练的平台。
三、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积极与各学科教师相互合作,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样既可以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创造的意识和才干,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把课外阅读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上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解除学习上的迷惑,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语文、科学等内容时,可事先向学生推荐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找出最有用的东西,使学生在寻找、阅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展丰富多彩读书活动,通过组织读书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读书爱好者的阅读效果,展现他们的特长,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群体参与读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图书。
在平时介绍新书、推荐新书给学生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在刊出黑板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利用图书资料设计出新颖的黑板报。同时,在推荐、介绍新书中,利用推介提高学生对不良书籍的抵制,引导他们分析不同层次的书籍。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且不可或缺的师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里尤其是这样。在学校中,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者、传导者。那么作为学校图书馆的老师也是同样如此,特别是21世纪的图书馆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是读者终身学习的课堂,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这给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那种看门、守摊、借借还还,为学生进行一般性服务的思想观念已不适应现代化、网络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应从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相信只要每一位图书工作者做有心人,让读者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能力,提供各种方便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图书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辉煌都是在“创新”之中诞生的,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那么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会呈现出更加宝贵的价值,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我们必须确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破应试教育观念,重视实践与探索,才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的巨大作用,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第五篇: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处理。下面以教材资源之一——插图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等训练,就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进行激趣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如教学《小猫刮胡子》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然后问学生:小猫到底是怎样刮胡子的呢?刮了胡子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课文上来。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教学《金色的房子
(一)》时,“金灿灿”“红彤彤”“亮闪闪”等词语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但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多数插图还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然后问: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说:体会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
三、利用插图,进行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主次、观察的细节等,并且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插图内容想象隐含在插图背后的事物,同时使静止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等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景感。如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时,可利用插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蔺相如和廉颇见面后各自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利用插图,训练言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一般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或进行合理想象后引导学生将观察到或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用说话或写作方式表达出来,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燕子》一文时,要求学生用上“每当……就……”“……仿佛……”等词语描述图上美景,先口头表达,再写出来。
六、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插图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比语言文字更能在头脑中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促进其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单靠课文的描述很难想象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表情,而通过插图的欣赏,立刻使学生获得了鲜明的形象,体会到了包含其中的雄壮之美。
七、利用插图,指导背诵复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特别善于具体形象记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或复述与插图有关的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按观察插图的顺序建立记忆线索,然后想象插图画面进行背诵或复述,这样就能使背诵和复述化难为易。如我在指导学生背诵《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的布置”一段时,先让学生按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建立记忆线索:正中的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然后再想象插图画面背诵课文,结果记忆速度和效果大大提高。又如,复述课文《乌鸦喝水》时,先指导学生按插图顺序建立记忆线索:喝不着水—衔小石子—喝到水,然后再想象画面去复述课文,从而使复述化难为易。
八、利用插图,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内容或情境相关的两幅或多幅插图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异同,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此外,教师还可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插图的某些内容加工创造质疑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海上日出》时,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两幅插图后,再比较一下两幅插图的异同,从而感受海上日出在晴朗时和有云时的不同景象。另外,还可要求学生画出云厚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特别是课本插图这个不起眼的板块。只要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学生就会受益更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