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时间:2019-05-12 07: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

小学手工课是今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手工活动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根据一定的图片,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出有一定主题的手工艺术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手工课教学中,我只能按照传统的教法要求学生“跟我学,跟我做”,学生是被动地模仿与接受,思维想象空间有限,他们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有感于此,如果上课时全班不确定一个相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提问。能不能以自己所喜欢的图片为原型,对其进行想象、创意加工制作出一个手工作品?然后思考“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任务,以这样真实、具体的任务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地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创造的快乐,达到真正地创新能力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带着这样的设想,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并能够在进行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力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仍然精力充沛。小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与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一个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小学低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感到很新鲜。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室、新的教材„„样样都新,他们仍然保持幼儿园对美术活动那种浓厚的兴趣,鲜艳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在他们眼里像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到了二年级,只要你细心点,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作业多了,做手工和画画的时间少了,浓厚的兴趣淡了,没有那么认真了,想象也没有以前那么丰富了,积极思维回答提问的少了。那怎样保持他们这种浓厚的兴趣呢。在小学低年级手工教学中,我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兴趣一般容易激发起来,可难以保持。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力求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兴趣的定向和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鉴赏作品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我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引入。如“我的家”,课前我让孩子们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然后把孩子们带来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孩子们欣赏后谈谈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感受,通过孩子们的谈话,引出孩子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讨论怎样用我们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构建我们的家。然后再出示课件“我有一个温馨的家”让孩子们模仿幻灯片里面的家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现在和未来的美丽家园。由于孩子们有了直观的视觉欣赏,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时间教室变成了“工棚”,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设计自己的“家”。教室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幼稚可爱的笑脸,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献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孩子们有了兴趣,而且又像在玩游戏,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向往的,师生互动,富有朝气。我们搜集了孔雀、欧洲乡村雪景、渔场农家等美丽照片。我们是这样来教学的:教学开始,以猜谜的形式设置悬念:“头戴花冠鸟中少,身穿棉袍好夸耀,尾巴似扇能收展,展开尾巴却爱瞧。”学生们来了兴趣,积极举手回答。学生很快染上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出示课件“孔雀图”)提问:孔雀美不美?学生都回答:美!教师顺势将上届学生根据“孔雀图”用塑料汤勺制作的“孔雀开屏”手工作品投影出来;问学生作品美不美?学生有的说不美,有的说美,产生了两个派别。教师引导论为不美的同学谈谈不美的原因,学生有的说颜色单调,有的说做的呆板。教师问:难道这幅作品就一无是处?学生开始肯定好的方面了,如有的说创意好,有的说制作精细,有的说材料选得巧妙等。按照这种方式连续作了七八次训练:先投影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片可以制作出一幅什么样的手工作品?”这时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想。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之后,我展示本校前几届学生制作的与此有关的优秀作品的图片,看到一幅幅创意新颖和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连平时最高傲的同学也在点头赞叹不己。

在学生的感叹、惊讶之际,教师开始总结,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如果我们不借鉴任何资料只是凭空的去想可以吗?不行,我们要多看,看到还应多想,想到了就应尝试着去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中拥有的“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资料的主要来源。

老师“适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找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图片。

二、利用网络环境搜集资料,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二节课,学生进入电子阅览室。老师向学生交代上网目的:查找自己喜爱的有关风景、动物、植物、饰品等方面的图片保存在电脑中,作为下节课动手制作准备创作原型。

学生很认真地上网,很熟练地找到了相关网站,然后认真挑选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对它进行设想,看能否以此为原型制作出作品。经过一段时间,教师请几个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喜欢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等问题。教师布置任务: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思考你要根据它制作什么?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请课后准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氛围,老师体验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管理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这种教学不是从教师、从书本出发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不是跟在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的策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督者,需要把教学内容、学生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设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三、利用活动室实现自己的手工作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入劳技活动室,要求学生作好的准备有:一是从电脑中打开自己所选定的创作原型--图片,二是制作用的材料。

活动室设备多存在的安全隐患多,学生进入活动室一旦开始动手制作以后就往往忙于手里的活而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话了。所以在课前一定要注意事项、要求及安全要领交代清楚。

学生定位落座后,清理好工具和器材,开始自己制作起来。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创意作品有点印象不深刻,可以上到讲台前的电脑打开自己的图片观察一下。此时教师在活动室中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还对一些安全隐患予以排除。

教学计划安排第二节课来完成手工制作。由于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作品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加上学生准备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很快,只要一节课就能完成。对于这部同学,教师可以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验收,应重点肯定他们的成绩,肯定他们在创意上的长处,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学生可以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可进一步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制作较慢的和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进度,又达到了“增进同学友谊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的德育效果。

经过二节课的动手制作,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虽然不一定每件都是精品,但是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一些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

四、利用网络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性评论,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校有专门的“劳技学科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劳技课题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作品鉴赏、相互评价的场所,更是师生进行劳技作品设计技术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在学生电脑教室进行,时量为一课时。主要目的是: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相互赏析,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工作:将学生每件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上传到学校《劳技学科专题网站》,给每幅作品编上序号(目的是为了进行匿名评选,保证网络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制作成单独网页,内容包含每幅作品成品图片、创作原型图片、作者创意图、选用材料、作者自评等。将全班的作品以缩略图的形式在一张网页上,在点击每张缩略图时,会打开相应作品的网页而浏览到详细资料。学生进入电脑室,教师交代有关要求和评分细则后,学生进入相应网站浏览作品,点击每幅作品查看详细资料,还可以对作品发表评价,并评出等级。每幅作品的最终成绩由全班同学通过网络评价决定。就按照这样“网页浏览、网上评价、各抒己见、老师点评”等几个步骤来进行作品欣赏和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把自己的作品提高,更多的是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开拓了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大大提高。另外,大大缩短了作品的评析时间,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

课后,老师把电脑自动平分结果统计出来,对全班作品进行排序,给出一、二、三等奖,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本手工制作活动分成了四个阶段,共用了五课时。利用网络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查找的资料丰富多了,制作出的作品丰富多彩了,评价方式新颖、快捷、客观了。通过这样的手工制作活动,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团结协作精神方面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第二篇: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情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了“情”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情感的产物。这些情感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但都借助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或世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培育、提升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在情感的接纳中,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之上,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到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而感受和体验,首先是在情感领域、情感的接纳之中。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斓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哲理,这其间都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价值观。秀美的自然风光(如《三亚落日》《火烧云》)、壮丽的祖国山河(如《西湖》《长城和运河》)、日夜严峻的环保形势(如《特殊的葬礼》《云雀的心愿》)、革命先辈、英模人物为正义事业的牺牲、为社会进步的勤劳与奉献(如《军神》《孔繁森》)、科学家为国争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如《钱学森》《第一朵杏花》)等等,都能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精神上的启迪。教材中的这些情感一旦被学生的情感所认可、所接纳,作者的价值观便会随之被接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移情于景,移情于物,以情育情,以情异情,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理交融的情界中去,陶冶其情意,提升其情感,使他们在接纳课文情感的过程之中,懂得“为什么要创新”“为谁而创新”以及“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二、在情感的碰撞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语言、思想和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思想、情感是语言的内核。思想、情感的产生,同时也孕育着语言的产生。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生成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理解语言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联想,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创设特定的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感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第7、第8两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非这样做不可”的理解才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理解无不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自我情感。不人云亦云,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这不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吗?

(二)以情育景,引起共鸣,驱动学生运用语言

教学时,我们要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位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广远的意境中。“过去的经验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成保持着”,表象的快速组合,必然会带动词语的组合,强烈的表达欲望便会迅速形成。此时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就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受思维的定势,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灵性、一种思维的跳跃。这种灵性,这种思维的跳跃,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内核。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外所增加的一些别的内容,而恰恰是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行的,情感在其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品格。

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方面,语文学科因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使其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纵观每册教材中的课文,从题材上可以说广泛多样、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人生哲理、生活趣事、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文坛掌故、科技轶闻。这些题材让学生犹如进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当学生游历其间,无形之中也在受着课文情感的感染。英雄的壮举、科学家的艰苦探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到崇高的美;祖国的壮丽山河,飞速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落后的惨痛教训、屈辱的历史,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等等。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的熏陶,就像绵绵春雨滋润花草,清清水渠灌溉禾苗,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的心底里形成一种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拥抱,对科学的崇拜,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孕育出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创新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的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创造活动。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能,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潜能,所以才不可能“救”出来,只能够通过培养、激发为之。而学生的情感如同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有利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丰富的内源。

第三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xiexiebang推荐)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提出四个主张:一是加工话语材料,培养“听”的能力;二是激发表达兴致,培养“说”的能力;三是解决文本难点,培养“读”的能力;四是直观再现情景,培养“写”的能力。实践证明,这些主张在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语文基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核心能力。实践证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

一、加工话语材料,培养“听”的能力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听”和“说”分不开,“听”是信息的摄入,是前提;“说”是信息在大脑中加工后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倾听之上。倾听是教学中达到“听、知、思、说”的关键一步。但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都比较关注表达,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常见到,言说多于倾听,对相互间的发言,学生彼此很少倾听。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专注的倾听习惯,关键在于倾听内容的趣味性。在笔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听觉与视觉均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更加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当前注意的对象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播放课文范读,唤起学生美感;配乐听读朗诵,调动学生情感;优美的画面结合朗读,体味文本的意境。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秋天的雨》一课中,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学生完全沉迷于文中所描绘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一面欣赏画面,一面聆听多媒体的朗读,给听觉、视觉等感官以极大的享受,这不仅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听的基本素养。

二、激发表达兴致,培养“说”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重要的阵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多媒体利用声、色、光等因素,结合具体教育内容,巧妙地渲染气氛,灵活地创设情境,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情感、活跃思维,使小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这种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从真正意义上调动他们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春天里的发现”,让学生谈谈春天里的发现。为了上好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笔者提前把一年级时班级组织的春游时的照片制作成为课件,并配上轻快的音乐。上课时,学生看到自己春游时的照片,个个眉飞色舞,跃跃欲试,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一个个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后,笔者提醒他们回忆春游时的景象,如路边嫩绿的野草、花丛里鲜艳的花朵以及枝头欢快的小鸟具有什么特征。接下来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小组内交流,还是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情绪始终保持兴奋,他们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交际,既锻炼了积极思维的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解决文本难点,培养“读”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的引进提供了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开放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帮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自主进行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借助多媒体可以解决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再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是这一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山势的陡峭和詹天佑“人”字形铁路,并用动画向学生展示一列前后都有火车头的列车在“人”字形铁路行走的情景,展示过程中还可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解说。这样图、文、声并茂,且有动感,学生既能直观地理解课文,又能激发起学习兴趣,一下子就理解了课文的有关内容,从而诱发学生从心里赞叹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教版语文四年级《观潮》将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生?有蜗蟮卣瓜郑?让我们闻其声,观其形,身临其境。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生活经历,因此在语言描写上可能感受不到。笔者便借助视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实录,让学生亲眼领略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感受语文文字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四、直观再现情景,培养“写”的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呈现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电影、音乐、音响,创设出形象生动直观的情景,为激发学生极富创造想象力的作文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综合优势。语文教学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接受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作文是个难题,要解决作文的难题,首先在于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可视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感染力强的写作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能唤起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倾吐,自由地抒发。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习作训练要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而观察能力的薄弱,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在作文教学中,描写动作场面类型的作文是难点,这是因为学生观察能力缺陷所致。在一次指导学生进行场面作文训练时,笔者特地组织学生到操场现场观看一场篮球联赛,并把比赛活动场面拍摄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比赛的场景。接着播放拍摄的场景,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指导学生观察整个比赛场面和运动员的个人神采。抓住神态、动作,体会比赛的紧张激烈,再通过播放观众的语言、神情来衬托激烈的场面。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深入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视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工话语材料,培养“听”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表达兴致;提供文本的动态静止图像与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解决文本阅读的重难点问题;直观再现情景,培养“写”的能力,这就大大提高语文习作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其效果是?@而易见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小学 519000)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来,最现实的是面向未来的知识经济,无论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普及还是知识的应用,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敏锐观察、积极求异、丰富联想、综合融合、知识建构等良好习惯。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比较的环境,探索和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 随着电脑的高度普及和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社会也已进入富有创造向德网络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不再单一。面对全球化的信息挑战,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的利用信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面向21世纪的教育革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的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

想,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老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打破一言堂的僵化局面,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专家言论、教师说法持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其质疑,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另辟途径,标新立异,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唤起想象、善于表达,从而过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让“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因为教材在学生目前不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用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受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

二、创设心理安全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它可以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及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型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

2、《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教案设计》

3、《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技出版社。

二〇〇七年七月

下载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及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书的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物质基础,其教育功能能否发挥,如何发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条教学新理念: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对教材作教法上的加工......

    培养信息技术兴趣范文大全

    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一、注重导入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入艺术是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要......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大悟县河口镇中学汪攀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学习、工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 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 姚 蔓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受到了重视。但是我们的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在中小学生当中,却出现了“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提醒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突破首先是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