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2:2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第一篇: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儒、道、佛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国父孙中山:

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

虚云老和尚:

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季羡林教授:

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Kersten)

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

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第二篇: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含了许多学派的思想,有对佛教尊崇的描写,有对道家修行求长生的描述,同时还把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西游记可以说是反映佛道儒三教的基本义理的杰出代表。

首先《西游记》主要是描写师徒五人取经路上的经历,取经路就是反映他们在一次次经历磨难最后到灵山感悟到最终的解悟,修成正果的过程。这本身就反映一种佛家修行的理念。佛法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指痛苦消失;道谛,指灭苦的方法。这与师徒取经之路的经历也很符合,有需要经历的磨难,有磨难产生的原因,有消除磨难的方法,最终到一切磨难消除终成正果。同时小说中也有大量对于佛法无边的描写。最早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就有体现,“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1这段描写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众神都无法降服的孙悟空,到了如来面前却是连如来的手掌都逃不出去。而之后,在取经路上,大鹏的出现又一次体现了佛法无边的思想,大鹏是取经路上最难对付的妖怪,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其他神仙都无法降服,可是到了如来那里,如来只是谈笑风生,慢慢讲说大鹏来历,挥动手指就收服了大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对佛法的宣扬与尊崇,不仅反映了佛的尊崇,也反映了佛法无边,佛的思想是修成正果的关键,佛的法力可以令任何妖魔灰飞烟灭。

除了对于佛教的描写,小说中还有许多对于道家思想的描述。但相比于佛家,作者对于道家的描写却不像对于佛家那么尊崇。小说中有不少描写都是皇帝昏庸,道士掌权。比如乌鸡国国王,与妖道结拜,最后却被其推入井中,最后得师徒一行搭救才重掌大权。再比如车迟国国王任用三个妖道为国师,听信道士,让无辜僧人为道士服务。而 1 《西游记·第七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66 且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并不是唐僧,他最早是拜师菩提老祖,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可以上天入地,去龙王处抢到武器金箍棒,去阎王那里消除自己的名字,使自己超越了轮回。可以说是拜师学道先赋予了孙悟空一身本领,但这没有使得他成为正果,反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后护送唐僧取经才修得正果。同样还有猪八戒和沙僧。猪八戒是“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功德圆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2沙僧是“名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3猪八戒和沙僧一开始也是通过修道来成为神仙,但最后还是修佛来成为正果。其他还有许多对于道教形象的描写,像太上老君等等,都反映了道教的精神。

由此就可以看出小说中有对道家思想的宣传,但没有像佛法那么推崇。我认为这应该和作者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嘉靖年间,而嘉靖皇帝是个不理朝政,宠信道士的昏君。吴承恩对此不满,所以才在小说中描写了不少昏君和妖道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开始处于一种主流地位,因此儒家思想也渗入了小说之中,《西游记》也是如此。在唐僧被黄袍怪变成老虎,白龙马劝猪八戒去请孙悟空时就说“大师兄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而唐僧更是被许多学者成为带着僧帽的儒士。唐僧的有些话语就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像他取经前对唐王李世民说的那些话:“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城,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誉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4这些话完全不像一个僧人说的,更像一个儒士。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西游记中许多地方都提到了仁的精神。“如来方开怜悯之口,大发慈悲之心,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5这段文字是师徒 23 《西游记·第十九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181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213 4 《西游记·第十二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116 5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二月版 p995 几人最终到灵山见得如来佛祖时如来所说的话,而这段话中如来也提到了仁义的思想,可见小说对于儒家思想的渗透。

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于佛、道、儒思想的体现与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角色上最典型的就是孙悟空。刚就已经提到孙悟空一开始是学道,之后又通过取经修佛而成为斗战胜佛。这就已经体现了他身上佛道的融合。而且又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唐僧多次误会他,把他赶走,他也依然忠于唐僧,可见儒家“忠孝节义”在孙悟空身上的体现。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把佛道儒三教合一再加上大胆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鲁迅这样评价《西游记》:“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 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这可能就是它可以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第三篇: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_儒_道_佛的参渗

第 22 卷 第 9 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2007 年 9 月

Sep.2007

Vol.22,No.9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道、佛的参渗 朱 正 华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 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关键词 : 金庸小说 ; 儒 ; 道 ; 佛

中图分类号 : I20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8666(2007)09- 0043- 03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其中不仅有惊 险曲折的武侠故事,而且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成熟 宗教,儒、释、道由此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成为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P260)金庸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飘逸出浓郁的儒道佛文化气息。[1]

郭靖是金庸早期用心塑造的一位成熟的英雄,也是 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者。通过郭靖的形象金庸着力传达 出一种敦厚的儒家风范 :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 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死而后己的道义感 ; 三军可夺帅,匹夫 不可夺志的气节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操守。甚至郭靖独特的言行性格也能在儒家学说典籍

中找到相对应之处 : 诚信,刚毅,讷于言,敏于行,微言大 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郭靖简直就是儒家 理想人 格在金庸小说中的翻版。在小说中,郭靖屡屡道出“侠” 的意义 :“我辈练功习武,所为何事 ? 行侠仗义,济人困 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但想人之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便是真好汉,真豪杰了。”《神(雕侠侣》)在这里,小说中的“大侠”实际上成了儒家文化 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者。

郭靖不仅是儒侠中的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 之大者,因为他彻底地实现了“为国为民”这一目标,有 着“铁肩担道义”的巨大人格力量。铁肩担道义”是中国 “ 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格,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 想。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尽情倾注在郭靖身 上。郭靖坎坷的经历,勤朴敦厚的个性,高超卓绝的武 一

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很丰富,主 要有 儒侠、道 侠和 民间侠,但金庸对侠的认识,是从儒开始的,在他的心目 中,也 只 有 那 些 儒 侠 才 担 当 得 起“ 侠 之 大 者 ”的 真 正 称 号。金庸善于把原始儒侠的思想据为自己笔下的英雄取 之不尽的精神资源。金庸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借主人公之 口表达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文化立场。在儒家的 文化视域内,家与国是同构同质的,没有天然的鸿沟。可 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儒 家不仅要求人们把对家的伦理情感施用于国,而且强调 要真正地献身于国。也就是说,如何取舍个人在“国家” 与“家庭”间的正确位置,是儒家文化传统判断个人人生

价值的重要尺度。

收稿日期 : 2006- 08- 31

作者简介 : 朱正华(1979-),女,安徽庐江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现当代文学。

43功,忧国忧民的心怀,大仁大勇的胸襟,无不让读者产生 共鸣。他的身世经历契合孔孟思想,他的言行和结局更 有着楷模的作用。对父母孝、对国家忠、对爱情真、对朋 友义、对子女爱,是典型的“侠之大者”,是君子,甚至可 以说是“圣人”,是儒家文化精髓的理想人物形象。郭靖 身上显示出的这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范,也体 现了金庸对儒家的内求张扬主体、外求治国平天下的文 化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郭靖获得“大侠”的名份,不只 是源于武功的高强,更源于他保卫襄阳的民族壮举,源 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以天下苍生为念,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反复 强调的人生价值取向,也是传统儒家大侠的至高思想境 界。金庸小说从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渲染了这一点。以郭 靖为代表的儒侠之所以能达到值得称道的至高境界,是 因为他们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 :“仁者爱人”的高尚 境 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诚实守信、宽厚 待人的侠肠义骨。而这些都在郭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他也不愧为“侠之大者”。也许,把郭靖写成儒家之大 侠,似乎有点令人费解 : 一个连字也不识几个的“呆子”,怎能成为儒侠 ? 这也是金庸的独特之处。文化对世人的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而受儒家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 人,包括识字和不识字的,绝不是饱读诗书的儒生而已。小说中就连不识字的妇人郭母也时刻教导儿子不忘雪 国之耻。其实,“识字不多的下层人民是凭着本能和信念 去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因而这种影响不仅是表现在 思想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和人格上。”(P20[2])

所 以,金庸小说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意蕴,很多时候是缘于 民间的自觉。

郭靖等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受 儒家的影响。然而,儒家理论在被统治者所采用的同时,产生了禁锢人性、等级森严、宗法专制等诸多弊端。金庸 对于这些弊端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他又向我们展示 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境界。

“大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个性 和恣肆不羁的生命形态。金庸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这样的

“大侠”。他们行走江湖,自持正义,特立独行,孤傲叛逆,率性而为,不但反抗黑暗腐败的官府,也反抗一切陈规 陋习,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精神。道家 传统的思想精髓是个人本位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并 且构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 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反抗现实,肯定自我,追求 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另外,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 反抗者,它们的根本对立在于,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 个体价值,道家则凸显个体价值的至上性,重视个体生 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并不看重人的现世社会价值。

道家思想对金庸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人

44

物生活态度的旷达超脱,适性得意。张三丰是金庸小说 中最突出的道士形象。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悲为怀 而又不是遗世傲立。他的个性宽容、随和、开朗、大度、幽 默、机智,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他游乎四海之外,齐物我,齐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极易显示出一个 人的人品高下。当死亡的威胁降临时,张三丰不仅视死 如归,而且还能自我反省,继续思道。赵敏率蒙古武士侵 扰武当,其时俞岱岩残废,其余人下落不明,他自己身负 重伤,大敌当前,他却低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并且顿悟 :“说来文丞相也不免有所拘囿,但求 我自丹心一片,管他日后史书如何写!”(《倚天屠龙记》)这种精神实是俯仰天地,得道深矣。作为道家文化象征 的 老 顽 童 周 伯 通 晚 年 练 成 了“ 左 右 互 搏 术 ”和“ 空 明 拳 法”。这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人的心灵情感的外向宣 泄,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形式。在这里,“武功与人的生命 相互融透,武功也就因此升入了文化本体”。[3(] P88)

在道家之侠看来,人性归属自然,循自然之道,率性 而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个性自由与人格自主。金庸 小说虽然也写古代,思想倾向却与旧式武侠大不相同,根本告别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 个体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杨过是金庸小说中一位典 型的“大侠”。他至情至性,任性偏执,既认西毒欧阳锋为 义父,又反出师门拜小龙女为师,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 人。这在儒家正统观念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杨 过看来,只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尤其是他要娶身 为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这更是儒家眼中 的“禽兽之行,乱伦之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杨过却 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他大声说道 :“姑姑教过我武功,可

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 要她做妻子!”这是杨过向不合理的礼教、习俗挑战的宣 言,体现了道家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

如果说杨过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那么,令狐冲就 是传统文化的彻底的背叛者。令狐冲虽然行走于人欲横 流的江湖,却仍能保持一份率真的性情。率性而为,任意 所之,游于江湖之中,行乎山水之间,追求着真与善。在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声中,令狐冲却奏出了“笑 傲江湖”的不和谐之音。在所有人都忙于争权夺位之时,令狐冲却表现出对政治斗争的厌恶与逃避。原因只在于 他的自由的天性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庄子生活在人 人危如累卵,生命常遭不测的大**时代,虽然真切地 盼望着身心的全面解放,却也深知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 求之于现世,而只能求之于自己的心灵。确实,只有能够 “游心于无穷”,才能够超脱现实的藩篱,打破闭锁狭 隘 的世界,在恬淡适意的自然境界中自由地飞翔。令狐冲 真正地领悟道家文化的精义是在练成绝顶武功独孤九 剑之时。独孤九剑的要诀在于“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 不得不止”,“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不论行或止 都合 于自然之气,如行云与流水,行到何处,流向何方全凭气

韵驱使。这等高妙的境界,是武学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 界。令狐冲就是一个自由之魂,他的精神昭示着人类对 于自由的永恒向往。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掉这满眼的 刀光 剑影、充 耳的 杀伐之声和盈心的痴情仇怨 ? 只有佛门的大悲大悯,才 能破孽化痴。既然人生无不悲苦,执着于恩怨、执着于权

金庸在用传统的儒和道来阐述和言说武侠小说的 同时,并没有忘记向佛家文化的汲取。他在小说中试用 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大悲、大法 力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

在佛家眼中,人生无常,无常即苦,众生世界苦海无 边。进而能够“斩无明,断执着,起智慧,证真如”,才能超 脱人欲苦海,回头是岸,找到心中的“净土”,用之为苦海 慈航。小说中人物凭借着他们的慧眼与意志,置苦海却 能自我超渡,甚至自救而救人。《倚天屠龙记》就是一部 佛光普照的作品,主人公张无忌天生怀有一副慈悲心 肠。张无忌的“无为”看似与道家的精神暗合,但骨子里 却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行医又行侠,堪称“江湖医佛”,出于慈悲与可怜之心答应娶相貌丑陋且性格古怪的殷 离,又出于天性的慈悲心肠,劝阻武林各派纷争。除了主 人公张无忌的慈悲心怀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外,杀 人如麻、双手沾满无辜人的鲜血的刽子手谢逊,在 历经 世事沧桑后“立地成佛”,顿悟人生而毅然皈依佛门,其 最后归宿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紧随其后的下一部小说 《天龙八部》也是这种主题的延伸。

《天龙八部》 这部书的名字就取自佛经,小说以情 孽、复仇、争权为三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段正淳处 处留 情,结果使众情人互相嫉恨,相互追杀,自己也苦不堪 言,使其子段誉也成为他情孽的直接受害者。再说复仇,萧峰与中原好汉的悲剧冲突正是因为复仇而起。还有争 权的斗争,更是造成江湖混乱,人生悲苦的缘由。不仅江 山王位的争夺如此,江湖门派的掌门之位的争夺也如 此。于是,每个人都可能在他们织成的网中承担几种角 色。其实,这张网正是“人世间”的深刻象征。网中既是受 害者,又是织网者,作者揭示了“命运”的成因 : 不在天,不在地,而恰恰在于人本身,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别人偷 去,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而萧峰本 人也 由别人带给他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书中的人物就是这

势、执着于胜负,只会给人生带来永远的遗憾和追悔,那 还不如“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因 此,萧远山与慕容博的深仇夙怨便在无名老僧的一片说 道声中化解,而无丝毫勉强之态。而在老僧身上,体现了 佛学的智慧 : 知识丰富而又不骄矜,洞察世情而又不傲 慢,指点迷津而又不故作高深,看破红尘而又不脱离人 世。这些都根植于深深的冥思,又来源于对往事的颖悟,更有对历史的超升。金庸将这种精神和理想灌注于他的 小说中,使它们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关注现实

人生,积极进取 ; 另一方面,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 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又与道家有关。在“侠”的理想 失落后,道家的出世、避世便成了对其心灵的一种价值 补偿,在金庸的小说世界中这又成为一种完美无缺的生

活方式。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这是人生追 求的极境。虽然这种孤寂清虚的人生很难被世人所接 受,但在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都作为一种理想的人 生方式而占有独尊的艺术地位。儒、道、佛各自的思想体 系中都具有强烈的仁爱精神。儒家讲求“仁者爱人”; 道 家虽无正面的主张,但主观个体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也达成了客观群体的友爱和谐 ; 佛家的救世人于苦海、普渡众生的思想更显示出博爱。其实,真正的仁善可以 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慈悲的一种有机结 合,金庸小说就呈现出这种结合的和谐美。“儒、道、佛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犹如三条闪闪 发光的 思想 的 大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资 源。”[4(] P88)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 响,既有儒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 大理想,又有道家的随心任性、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及佛 门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博爱之心。这些共同在金庸 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环环相扣,因果交错。

参考文献 :

[1]张荣明.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陈墨. 金庸小说人论[M]. 南昌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3]冷成金. 金庸小说与民族文化本体重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 86- 92.

[4]程文超. 欲望的重新叙述[M].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5

第四篇:佛道之学与班级管理2

佛道之学与班级管理

洛阳市实验中学 李全武

佛语曰,“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相由心生”的原意是说,身体是个相,相是外表,外表的相是由内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点点滴滴都显示在外,只有愚痴的人看不出来,有智慧、心地很细的人观察入微,从大相就能见到一个人的心愿。“境随心转”在佛教里指,心地真诚、清净、慈悲的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自然转变,这就是所谓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没有福的人无法在福地居住,即使能住得下来,那个福地也慢慢起变化。所以,佛教导人不要注重居住环境,要注重心地。心好,相好、身好,居住的环境一定好。我细细思维,渐渐体会到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某些体会与这个道理十分相似。于是又顺着这类的思路尝试揣摩了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对这句话最常见的解释是,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而我对此句又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一方面慨叹佛道之学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欣喜自己与之心缘相通。遂作此文,愿与同道交流体会。

关于“相由心生”。我认为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此四字:我们教师要拥有一颗欣赏的心、期待的心,在对学生的欣赏、期待之中,学生的内在的心、外在的相,就会悄悄的发生变化。教育工作者大都知道“皮革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我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忠实实践者,我的班级管理法宝之一就是:要不断的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哪怕他缺点满身,但只要有一个闪光点,我都会抓住并放大他的闪光点,提出更高的期望。现在,我欣喜地发现,我对中国佛学“相由心生” 的理解和西方心理学界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育管理上有着太多的相似!抓住学生的心理,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会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飞速的进步就指日可待了!我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已经印证了这种方法的效果。老师的“心”促使了学生的“相”发生改变。这种理解不可谓不新奇,不可谓不大胆吧。

关于“境随心转”。我认为,此处的“境”,不单指环境,更指境遇。意思是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其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经常告诉孩子们:如果一直保持好的心情,凡事乐观处之,即使被误解、批评、嘲讽,即使学习受挫,即使患上疾病„„也不心生厌戾之气,而以平静之心面对,积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努力的行动,很快就会走出困境。心情好,所处的环境也能变好。个人的境遇必定会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倘若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此,我们的班集体也必定朝气蓬勃、正气凛凛!可以想见,认同“境随心转”,会让你和你的学生所向无敌!

不光佛学能给我教育的启示,道家的某些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老子说,“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我认为,老师们管理班级要有“治大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待学生的管理,要有“烹小鲜”的高超技术和耐心。每一个班级,都如一锅小鲜,而学生形形色色,良莠不齐。如何达到“煎煮”的最佳效果呢?最好的办法是不挑,不拣,不分类,均等火候,一锅煮之。当然,乍一听,这与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背道而驰的,可事实上,在本质上我还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只是说,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要人为地去分三六九等,不要时时刻刻总想着对学生划分好中差,也就是说,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用自己的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落实到实践中,“烹小鲜”时,我们要耐心地,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烹煮小鱼时,小鱼会随着水温的不断上升而越来越不适,这就是“倍受煎熬”的含义。烹小鲜者,不能只管自己的快乐,一味加大火力,却全然不顾小鲜们的挣扎与难耐。要“文火慢煮”,更要不断翻看,耐煮的,可以再多煮一会儿,不耐煮的,就及时捞出锅外,不要非煮焦、煮烂、煮成一锅粥才停火。“文火慢煮”的结果最好是“双赢”:烹鱼者因为可以不断收获煮熟的鱼儿而快乐,鱼儿也都因为保全保鲜而成就了自己而快乐。有些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一味的怒目相对,严厉苛责,且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殊不知,这样不懂火候的严师,伤害了多少学生的自尊,打击了多少学生的积极性,摧毁了多少学生的希望。好端端的一个班级被他煮成了一锅粥。只能感叹其有“治大国”之志而无“烹小鲜”之能啊!所以我们管理班级的时候,制定班规的时候,一定要趋利避害,既要方便教师实施自己的教育手段,又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让孩子们在宽松的、快乐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教师参悟教育的路途中,也经历着教育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似简单。很多新手班主任刚开始都认为管理班级不难,不就是哄一帮孩子嘛,小菜一碟!第二重境界:其实艰难。慢慢的,老师们会体会到这道小菜原来并不好做,可能比烹龙炮凤都难。第三重境界:真的简单。用心体验,吸取了经验教训后,也就真的简单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今天我所道出的真算不上什么高深的教育管理之道,但是,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佛道之学中采撷自己喜欢的花朵,于本人已是莫大的收获和幸福了。

今天呈献此文,也权当抛砖引玉,和广大的教育同仁共勉。

第五篇:科举答案之佛道礼仪

佛道礼仪

甲的嫂子是乙的姑姑,则以下两人属于“亲家”关系的是 下列不属于佛教“六道轮回”的是 佛经是释加牟尼亲自写的吗? 道教创始与哪个时代? “佛家三宝”是指 正确答案: 按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次子应该称为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正确答案: 以下不属于道教“四大天师”的是 以下不属于佛教“四谛”教义的是? 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清”中的哪一位 济公在哪座寺庙出家?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以下不属于佛教“横三世佛”的是? “有教无类”是以下哪位提出的观点?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这段话出自佛教哪本著作?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浮屠的意思指的是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著作? 古人所称的“顿首”之礼是指

古人讲究谦辞礼让,谈到自己儿子时一般称为 古人讲究尊称礼节,谈到对方父亲时一般称为

唐朝时六渡日本宣扬佛教为当时两国邦交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古人所称的“拙荆”是指

在古代,下列哪个词语中用来称呼对方妻子 古代“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道教创始于哪个时代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常用牲畜的是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准备活动的是 佛教所称“圆寂”是指

古代所称“先考”是一种尊敬的称法,指的是

甲的父亲与乙的祖母 非常道 不是,是弟子记录的 东汉 佛,法,僧 仲 阿赖耶识 萨镇冰 空 上清 灵隐寺 阿赖耶识

弥勒佛 孔子

波若波罗蜜心经 宝塔 佛教 跪而头叩地 犬子 令尊 鉴真 自己的妻子 令阃 佛教 东汉 兔 赏灯

佛门中人去世 已逝世的父亲 甲的儿媳与乙的母亲是妯娌,乙应该称呼甲为 甲与乙是连襟,则甲的女儿称乙的岳丈为 以下与自己“辈分相同”的亲属是

祖父/祖母 外公

姨夫的弟媳的外甥

表弟的侄女的外婆 金兰之交 7天 佛、法、僧 菩萨戒 甲的父亲与乙的祖母 捐赠给寺庙 主持方丈 山西 餐具 以下亲属中,辈分比自己高的是

古时人称“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为 佛门中主持“水陆法会”需要几天时间”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其中三宝是指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是指?

甲的嫂子是乙的姑姑,则以下两人属于“亲家”关系的是 拜佛时香客送上的“香火钱、香油钱”是用来 在寺庙里总管各项事务的一位僧人称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哪个省 佛教中人所用的“钵”是一种

下载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道、佛及佛与基督的渊源(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语录

    佛语录1、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4、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

    学佛心得(本站推荐)

    坚定学佛信心,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下去 ——学佛心得体会 佛学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使我对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体会很多,下面我就谈谈......

    学佛有感(大全)

    学佛有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该有的的入世经历都如浮云般一闪而过。也许是之前万千劫阿赖耶识有那道种,感觉入世种种是在是如梦幻泡影,佛经中某些字句也能有些契入。只是烦......

    佛系青年材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

    腊八节与佛

    腊八节与佛 2017年1月5日(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每年腊八节国人都有喝粥祈福的习俗,腊八节喝粥祈福的传统已沿袭千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缩影。腊八当天,全国......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法师: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1-7-12 19:51:02 繁體版 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

    “佛”的智慧与形成

    “佛”的智慧与形成 ——观“英雄教师”秦开美事迹报告会有感 有一天,佛在他的岩洞里,佛的侍者,阿难站在门外边。突然,阿难看见魔来了,他很惊讶,很不高兴,希望魔走开。但是魔却径......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圣严师父著 果茂整理 目录 一、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1.婚姻的意义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