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时间:2019-05-13 02: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第一篇: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法师: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1-7-12 19:51:02 繁體版

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链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

(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

(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

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

第二篇: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师父著

果茂整理 目录

一、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1.婚姻的意义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1.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2.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四、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1.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2.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3.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4.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5.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练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

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1994年9月26日晚7时至8时30分为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第一届联合婚礼前召集22对准新人上课时讲词)------------------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就能「人成即佛成」了。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一、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的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者,都主张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张、应酬,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上神圣、庄严、负责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而无益的礼俗;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保障这对新人能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二、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德,绝对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过,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须依靠佛、法、僧三宝为人生方向的诣归;也应该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等的五戒。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纵然无法将五戒持得清净,至少在结婚典礼时应该要知道学著遵守五戒,特别是不邪淫戒,那是终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礼中,一定会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或彼此互称「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有了孩子就将他们当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萨」。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来化解。所以我要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到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三、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须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为了求学、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分执著,转化为对大众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

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刊于1994年10月15日人生134期)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据复兴宗教的基本立场,同时探讨宗教界对于家庭问题及家庭建立的重视,而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向各位先进请教。

站在宗教的立场,对于现代的家庭,应作怎样的努力和怎么样的宣导才好。我们的宗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是厌世的、是逃避现实的,好像是说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属于脱离人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净化我们的世界。我们希望把对于佛教所说的净土,能够在人间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净化的家庭要从净化的婚姻开始。在过去的人都认为学佛的人,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对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对于家庭的组成,就一定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我们在近世以来,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我们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我们也编成好一本小书,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修件:(1)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的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须两者兼顾。

(2)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但是在佛教徒来讲,夫妻之间彼此互称同修,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呼应,把彼此当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识来看,所以应该相敬、相让、互助、互谅、互相的关怀。(3)对于子女要像母鸡来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我们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宜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之时,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在婚后的生活,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是对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应负起要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生育没有子女,虽然不一定有问题,但就不太像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妇俩人没有平衡的身心、没有健康的身心,对于怀孕后的孩子是很有问题的。

2.在太太怀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孕妇和她的丈夫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则的话,胎教就有问题。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怀孕中的母亲受了丈夫的影响,还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问题了。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因此,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应该要以身教、言教来陪著子女一同成长。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自己是一个众生,所以当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欢迎子女出生,他们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来成就自己修成菩萨道的人,所以称他为小菩萨,所以要跟小菩萨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条件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二)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三)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化的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 1.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

3.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这是作为一个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请各位宗教界的先进各位教授学者指教。

(1993年9月30日讲于辅仁大学主办「家庭研讨会」的「宗教观对谈」会,另外尚有罗光、李夫懋等。本文为内政部社会公司的「社区发展季刊」转载)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在家庭亲职教育上,如何的落实、运用,本刊(人生)特别就此问题访问圣严法师。

问: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认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请问佛教对于家庭的观念,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圣严法师(以下简称师):

其实佛教的教化对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为主的,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任、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夫妇两人都能真诚的照顾对方、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回应的。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妇两人在小孩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和谐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础和积极性

问:佛化家庭于现今的社会中,有何积极性的意义?

师: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社会,因此而有各有种的社会型态,其中包罗万象。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单元,所谓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社会所提供的种种环境;我个人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

家庭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则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问: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亲职教育必须要注意那些重点?

师: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亲职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像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长成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经常顾虑到肚子里有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出生成长以后,就比较会理性、独立、富有责任和慈悲。

凡是怀孕的女信徒来见我,我都会劝她们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诉她们,绝对不能生气,否则对不起胎里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看待,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远道来访的亲人,也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世界,参与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后,更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福报和业报。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了。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不过,父母的照顾教养,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戾点。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据

问: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碍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师: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别的小孩,父母确实会比较费心,但如果能想著:

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为在过去世中作了恶业,所以现世要受折磨、受罪报,却连累著也让小孩子于现今受折磨,这是我们对不起小孩子,因此,更应该将小孩子当成佛菩萨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会生起,就会更愿意照顾他。

如果相反的,总是想:哎呀!家里来个讨债鬼,我又没有作什么坏事,为什么要我受这种报应呢?再想到,小鬼来了以后,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这样子全家人还会快乐吗?然而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对自己来说是没有良心,家中会有这种结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业感!所以家中若有这种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顾小孩子。

农禅寺的信徒中,也有这类的状况,他们听了我的话,心境转了,家中的小菩萨也变乖了。

问: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父母应该如何来看待或处理?

师:儿童的偏差行为,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可能,父母亲应该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来处理,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功课差,父母先不要认定孩子不聪明或不听话,这可能是老师方面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同学方面的困扰,交游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更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问题。如果这时的处理不当,子女更非常可能产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环境风气的感染,于是心情低落,迟起晚睡,不肯读书,逃学、变坏,这些情形便很容易发生。

所以,尊重孩子并尽到照顾、劝勉、安慰、关怀的责任,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缩影:我现在如此,你也应该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这就太过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出了社会,也不会尊重别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这个孩子,把孩子当作是现在的菩萨是未来的佛,这孩子一定会成为社会正常有用的人。

问:小孩子说谎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这种情况,父母又该如何来处理?

师:小孩子说谎是正常事,那个小孩子不说谎呢?我小时候也会说谎。必须明白孩子是以何种心态说谎,一般小孩子说的谎都不是太严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为了自尊而撒的谎,此时的大人最好装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谎言;如果谎言是对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较严重的妨害,那就必须好好和他沟通,让他知道说谎的后果严重。最好是告诉他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几次说谎呼叫:「狼来了」,结果真的遇到狼来之时,便无人来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说谎的人。另外,也可以让他设想一下:现在他欺骗别人,让人家蒙受损失而痛苦,如果换个立场自己受人骗,愿意接受吗?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了解。

三、适时适当的关心和尊重

至于小孩子的任性问题,同样的,父母不应该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调皮捣乱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乱跳,并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谓的任性是不听话,你说东,他偏说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驰,而又根本没有道理。这时,父母还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抚慰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自己发生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拥有非常良好的亲子感情。

同时,即使再忙也要拨出时间给孩子。若外出参加社交应酬,应将小孩子交待给褓母,或是送到邻居、亲戚家,不要让小孩子没人照顾而流浪到街头,像可怜的流浪动物一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当然就会自己去闯天下,耍小无赖、抽烟、打架等,慢慢地就变成了不良少年。

对于这点,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务和照顾,譬如农禅寺及东初禅寺均设有儿童班,很受小菩萨欢迎。在西方,每个社区有互助组织,父母出门采轮流方式代为照顾小孩。孩子与孩子之间玩得非常开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游戏、讲故事,父母当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这是很好的风气,我非常希望国内能打开这种风气。农禅寺设立的儿童班,就是做著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台湾的寺院都可以为信众作这方面的服务,带小孩子们唱唱佛曲、佛号,让他们多听听佛教的故事。

此外,农禅寺也将积极筹备儿童学佛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法鼓山的会员,能更落实的构成一个一个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来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参与法鼓山所推动的一切理念。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为了法鼓山诸位会员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们计划请这些小菩萨们到山上住几天,让他们能够在佛法慈悲的熏习下,去爱父母家人,爱同学,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扎根。

(1983年5月15日原载人生月刊117期陈□至采访)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

第三篇:)佛化家庭篇

佛化家庭篇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佛化家庭”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居家图书馆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如此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然而时下多数父母却往往把教育儿女的责任与希望托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甚至因为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儿女在人格、思想、观念的发展上产生偏差,影响所及,不仅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甚至贻害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因此,为人父母者,除了为儿女营造一个衣食温饱的家庭以外,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中的每个阶段性教育,尤其是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是重要。

儿童教育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有人描述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在美国长大的小孩,物质生活富裕,毋忧匮乏,自由自在,有如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

然而,美国的儿童管教太过放任,也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许多儿童不受教,稍受委屈就打九一一找警察或到法院控告父母,以致于父母不敢“随意管教”儿女,以免动辄得咎。这种过度的“自由”,有如过去中国大陆的红卫兵毫不留情地清算父母,真是丧尽天伦,导致父不父、母不母、儿不儿、女不女的社会乱象。

以往,中国的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从小在“不打不成器、不骂不知义”的打骂环境中成长。所谓“棒下出孝子,惯养忤逆儿”,严格的管教成为儿童生活的阴影。稍不留神,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往往被痛责一顿,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工商业社会里,父母只想到赚钱,不知关心儿女的教育,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等。今天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跷家、逃学、吸烟、吸毒、打架、耍太保、飙车等,都是因为儿童教育不良,家庭、学校教育不良,以及社会教育不良所致。从小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中长大,身心无法健全发展,将来如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过去曾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众,有个小沙弥也来应供。在印度,即使是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也必须对法恭敬顶礼。阿育王顶礼过许多大法师后,面对这位小沙弥,实在很为难,无法心甘情愿地礼拜,但是如果不顶礼,又担心对三宝不恭敬,会受到批评。左右为难之际,只好把小沙弥叫到无人之处,勉强屈身向他顶礼,之后,嘱咐他说:“小沙弥,我是一国之君,不能随便向人礼拜,尤其是你这么小的孩子。刚才我向你顶礼的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小沙弥听了阿育王的话,默默放下受供的,突然纵身一跃,跳进了 中,沿着缘游走,又跳出 外,如此进进出出,神通无碍,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惊,“这个小沙弥真是神通广大呀!” 小沙弥定住身后,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掌说:“大王!刚才这件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说得阿育王羞愧万分,赶快忏悔道:“唉!我的心不够光明虔诚,不该轻视小沙弥呀!”从此阿育王对一切出家众,不分老少贤愚,都一律恭敬而不起慢心了。佛陀是怎样的爱护儿童,教育儿童呢?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在很远的地方传教。有一天,他派了一个年纪很小的徒弟去探望佛陀,佛陀见到迦旃延的徒弟,立刻就吩咐大家说:“你们在我卧室再添一张床位,让迦旃延的小徒弟就睡在我的住处。”佛陀这样的作为,实在很了不起,一方面是对远方传教的迦旃延表示安慰,另一方面是教育僧团的后学,以及同龄的大众:虽然是个小孩子,大家也不可以怠慢轻忽,要好好爱护他。当时僧团里小小年纪的沙弥们很多,像均头沙弥、罗罗沙弥都是。他们因为年纪小,随着年长的比丘们出

去托 乞食,常常受到冷落。因为一般人对于年老的比丘都肯给予丰富的供养,可是对这些年轻的沙弥们,社会大众有时会开玩笑,在他们的 里,不是放小石子,就是放沙,而不用饭菜来供养他们。佛陀知道了以后,召集大比丘们开示说:“你们不注意照顾这群年幼的沙弥,你们所受的饮食就是不净食。” 又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游化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一只青蛙,把青蛙的一条后腿倒抓起来,让青蛙悬在半空中摇摆旋转,佛陀于是上前劝说:“小朋友,你认为这样很有趣吗?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来,你会觉得很快乐,很好玩吗?”儿童从小要有慈心,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长大了才不会残暴而不自知,才能成为世间无争无瞋的菩提种。

我们从佛经里,可以体会到佛陀苦口婆心劝导大家不要轻视后学的教诲。佛陀说,世间上有四种事看似微小,却是不可轻视的:

小小火苗不可以轻忽: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惨祸。

幼小的龙不可以轻视:因为小龙会成长为大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

年少王子不可以轻视:因为他将来长大会成为国王,统领天下,造福万民由他,一言丧邦,遗祸百姓也由他。

小沙弥不可加以轻视:因为他虔心学道学法,假以时日,必定会脱胎换骨成为人天师范的法王。

“小不可轻”,虽然小,但是有佛性。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在子女身上多一些时间关怀与教育。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救了好几代。家庭和睦,社会祥和,则人人有福。教育儿童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维护儿童人格的尊严:常见一些父母管教儿女,完全不顾及尊严,任意责备、打骂,甚至一句话就判定他没有出息,严重伤害儿女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所谓维护人格尊严,就是要让他有力量,不要禁不起考验,不要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奴颜卑膝、推托诿过,这才是有尊严。

养成儿童感恩的美德:现代父母往往尽其所能,供给儿女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却造成他们凡事得来容易,不懂得感恩惜福,甚至因为只有接受,反而助长贪念,导致内心的贫乏。在生活中,应当时时给他机会教育,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姊姊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姊姊。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这种儿童将来才会敬重人。此外,可以带小孩参观伤残医院,去见识世间的凄凉面,来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佛教也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不怕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只要肯认错的人,就表示有惭愧心、有忏悔心,有了惭愧、忏悔,才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尤其肯认错,就不会诿过塞责,就能承担大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儿童认错的习惯,千万不能溺爱、护短、纵容,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化育儿童接受的性格:一个人不能进步,常常是因为凡事排拒,不肯接受。在《阿含经》提到五种非人,其一是“闻善言不着意”,也就是说听到好话不以为意,所以不像一个人;就如同一个覆盖的茶杯,因为装不进茶水,所以失去了茶杯的价值。我们的身体需要饮食才能补充营养,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善言来滋养,所以要有接受的性格。

重视儿童待人的礼貌:佛经上常说:“佛法在那里求?在恭敬中求。”要时时教导孩子跟人点头,跟人说好话,有礼貌,结善缘。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和谐相处。一个人能在行止进退、言行举止中,表现得体、适切,就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因此,从小要重视待人处事的礼貌。

教导儿童正常的生活:人有七情六欲,有贪瞋烦恼。佛经说:“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应说而不说,非人也。”一个人在大众中如果不能随喜随缘,个性孤僻、怪异,就不能和众,所以从小要培养儿童正常的生活,不仅是三餐的饮食起居要正常,更重要的是,情绪要正常。

坚定儿童心中的信仰:这点很重要,让儿童知道三宝的伟大,知道宗教的慈悲,从小亲近三宝,长大后自然将心里的信仰化为生活中的谦冲虚怀,促进社会的祥和。例如:教导儿童早晚至佛前礼佛三拜;外出、回家至佛前告假、销假;犯错至佛前忏悔;每星期至少一次至寺院参加儿童活动;至寺院参加夏令营等各种活动,接受佛法的薰陶。

增长儿童处世的善缘:吃饭的时候,要“当思来处不易”,一粥一饭都是由许多人辛勤奉献的成就,所以人家跟你结缘,你也要跟人家结缘。从小让孩子养成跟人结缘的习惯,身语意念都种下善根,儿童在这种教化下长大,将来就不会贪心、悭吝,不会以暴力相向。

培养儿童的慈悲胸怀: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时之狠,赌气、打斗、闹情绪。这样的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从小就有慈悲的胸怀。比方说:你教育子女,要教他爱护小动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们常常看到马路边的小孩,有时候玩弄小鱼、小虾、小鸟、小虫不尊重生命,不宝贵生命,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

培养儿童的忍耐力量: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就要教他忍耐。比方说:兄弟姊妹相处,有时候那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利益,多得到好处,教他不要争,要能忍耐;或者受到一点嫌弃、一点挫折,也不要一直闹情绪、苦恼,要能忍耐。忍耐的力量,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

培养儿童的服务精神:今天的社会,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有多少智慧,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对你的肯定、对你的接受,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对大家有贡献,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例如:可以训练儿童协助做家事,不但达到亲子共事,感情交流,同时可以培养儿童勤劳的习惯及责任感,这种生活教育也是奠定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

培养儿童行善的美德: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每天至少日行一善,可以庄严身心,可以增加人缘。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们都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此赤子之心就是菩萨的心,拥有菩萨的心及青年的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将来个性、品德、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青少年都一味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眼耳鼻舌身意每天不断向外攀缘,从而沈溺于色声香味触法中,随着外在诱惑而迷失自我,所以自己要有安定的力量,放弃外在的一切,向内找寻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人生起伏得失中,经得起社会考验。生命是马拉松,必须要有耐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栖霞山度过的,这个阶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丛林中所受的是专制关闭的教育,因而养成逆来顺受的胸襟,尤其在求法道上,凡事都能以一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接受,在眼不看耳不听的薰习下,训练自我,不看外而看内,不看有而看无,不听非而听是,不听恶而听善,进而听无声之声,谈无言之语的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

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

都是自我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在生活中,尤其是漫漫的人生道上,都免不了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情,喜欢不见得是好事,不喜欢也不见得就是不好。对人有利,虽不喜欢,也要喜欢;对人有害,虽喜欢,也要不喜欢。所以在学习阶段,要自许如海绵,广为吸收他人的长处、书本的知识、长者的智慧,尤其在团体中更要谦虚接受。

现代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已从传统“养儿防老”的“子孙满堂”,转变为“光宗耀祖”的“一脉单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用心良苦安排钢琴、电脑、舞蹈等课程,希望子女能精通十八般武艺;为了子女的出类拔萃铺路,那怕是捉襟见肘,节衣缩食,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现代子女因为是天之骄子的“独生子”、“独生女”,面对双亲“昊天罔极”的苦心期待,其成长的过程有如过五关斩六将般艰辛。父母们任重道远,子女们也是忍辱负重的情况下,亲子间的关系,和者互相体谅及感恩;反之,彼此不能适应及沟通,温暖的家,常会演变成“咆哮山庄”,子女的成长也会遭受扭曲。

总之,以爱为出发点的父母,教育子女的要诀,除了用“心”外,更要观“机”,了解所处的环境、人、时、地等因素的差异及社会共识的观念,如此才能无误地适应当地的民情,进而对子女因“才”施教。为了避免孩子日后行为异常,“反叛”父母,我奉劝天下父母者,在管教孩子时,仍宜多以鼓励、民主的方式,陪孩子检讨错误的行为,然后一起面对错误。这些教育子女的艰难处,唯有父母者知啊!

青少年是国家栋梁,若能从小养成大志,将来一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希望青少年养成:

要有忍耐的力量:在佛经上有云:“若人不能忍受毁谤、伤害、辱骂,如饮甘露者,不能为有力之人。”今后在处事上,不要因为人家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泄了气,从现在开始,要培养不屈不挠的忍耐精神。

要有合群的习惯:要将自己融入大众里去,不可孤芳自赏,常与群众在一起,不要孤僻,用欢喜与人结缘。

要有谦虚的美德:求益之道,在于能受尽言,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的话,其实都是众缘所成,故为人要学习如稻穗一样,愈成熟愈懂得低头。

要有勤劳的精神: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经过勤劳的过程,才能成功。所以唯有不断的努力,未来才能继续成功。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如浪荡、偷窃、玩乐、玩枪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有变本加厉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社会治安及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这个问题不但应予以正视,更要积极地加以对治及防范。

青少年是人生旅途中奋发有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时期。一般青少年大多会面临来自:课业压力、与所学兴趣不合、经不起别人责怪、感情受挫、父母婚姻不和谐、自己有缺陷、欲求不遂、亲子冲突、社会环境等因素,容易造成情绪性的反叛性格。因此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青少年,有以下几点意见:

以鼓励代替责备:青少年年轻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如果过份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的好。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以慈爱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以爱才能赢得爱”,唯有在爱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优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导戾气,以慈爱代替呵骂。

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向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

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 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二、职业选择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古人说:衣食足,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谋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

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份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虽然一时嚐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乐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正命||正当的经济生活

$ 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

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为佛教徒,凡是与杀、盗、淫、妄语,乃至赌博、毒品等贩卖有关的行业,都应避免。如屠户、酤酒、酒家、舞厅、妓女户、相命、占卜、钓具等,这些都是佛陀斥之为邪命的职业,所以佛教徒不应该以此谋生。

此外,贪污、敲诈、剥削、仿冒、伪造皆为非法取财,国法既不容,佛制亦不许可。什么是正当的职业?《杂阿含经》中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以现在而言,还应加上公教人员、医护人员等,只要以正当的方式,劳心劳力换得的生活,皆称为正当的职业。$ 非道不行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善生经》中,对于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

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而且事业不成,更使本有的财物因而消耗,精神亦将受损。有六种灾患:

赌博场中最容易生怨起诤。因与人竞争,输则必觉羞辱。输则心生不甘,赢则睡眠不安。使得怨家得其所欲而心生欢喜。让亲朋好友因爱护你而为你担忧。

赌博之徒,智者所呵斥,众人亦不能信任你。

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非时行的人不经营作事,则功业无成,财物亦不能得,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消耗。非时行亦有六灾患: 不自护身。不护财物。不护妻子。为人所疑。多生苦患。为人所谤。

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因此也有六种过患: 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酒含毒汁,能伤人致疾,或因酒醉露宿,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病。酒能使人兴奋,容易起斗诤。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世之醉汉,智者所避之,无人称誉,无人爱护。

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少,增长愚痴。

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种灾患: 亲近贼。亲近欺诳。亲近狂醉。亲近放恣。逐会嬉戏。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此亦有六种过患: 喜闻歌。喜观舞。自歌舞。喜热闹聚会。喜拍手叫呵。喜见弄铃。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藉口,不肯作事。其有六灾患: 大早不作业。大热不作业。大寒不作业。大晚不作业。

大饱不作业。大饥不作业。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在世,必须有正当的事业,因勤奋经营,使得衣食丰足而生安定,然后才能生种种的善事,即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也”。

理财之道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佛陀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徒应有的职业道德观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因此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

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悉数归公,一丝不苟。

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遇难不推诿,要任劳任怨,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才能担当,才能负责。

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乐在其中,遇事不推托,不以磨人为乐,要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此即是敬业。

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有了感恩的心,不论多忙、多累,都会欢喜的去做。

如何创造事业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在这么多的梦想中,总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有所成就。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给我们启示: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一个人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大家,所谓“众缘和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群的风范,与人友善相处。你要想大家接受你,就必须广结人缘,给人很多的帮助,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要想创造事业,就要对工作有兴趣,对工作有信心,更要能发挥热忱。

第三、从节俭中乐于喜舍:创造事业的人,对自己一定要节俭,对别人要宽厚。

节俭,不光只是财物上的节俭,也包括时间上的节俭、感情上的节俭,所以必须懂得处理运用金钱、时间、感情,并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布施给大家,让大众共同来享受你的财富。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天:我们要从勤劳奋斗里创造新希望,希望事业越来越开展,越来越茁壮。“勤有功,嬉无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从奋斗中才有明天的收获。

三、人际关系

人是依靠因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行事愈顺利,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实现圆满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 家庭幸福的来源; 社会生活的基础; 事业成功的条件; 学佛助道的因缘。

“人际关系”包括: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亲友之间、主从之间、师生之间等等皆是;此外,佛弟子还包括了僧信之间的关系。在各种经典中,佛陀对上述种种人际相处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导,兹分述如下: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锁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亲子之间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那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要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难。

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好的事业,比方说:父母办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我不能让它中断,我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父母,除了教育子女以外,还要对子女未来前途有一番帮助。如何对待子女呢? 有五个方法:

教育子女不可为恶:我们教育子女,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他作坏事。他讲坏话了,告诉他不要讲坏话;他有不当的行为,告诉他不能有不当的行为。比方说:不可以骂人,不可以窃盗,不可以虐待小动物,要让他培养爱心。

指其善处使有品格:我们要告诉儿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让他向往真、善、美的未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习惯,完美自己的品德。

慈爱关怀教其学问:对待子女,要紧的还是要有慈爱。天下父母心,最重要的就是关心他,不断的施予慈爱,并且要教他学问,告诉他要学什么技能,告诉他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告诉他怎么样安排未来的前途,这都是父母的责任。

善为婚嫁务使满意:帮助儿女的婚姻大事,完成儿女的婚姻大事,父母才会放心。但是父母对儿女的婚姻,最要紧的是给他满意,现在自由恋爱,他自己要的,有时候父母就随顺些,为什么呢?终身相伴的配偶要他自己来负责任的。

随时供给助其事业:儿女,总是年轻人,当然要让他自立自强,但是父母也要适度的给予子女一些帮助,让他在成功立业上不会太困难。

夫妻之间

夫妇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妇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 男女来往,杜绝怨女旷男的问题?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首先做丈夫的男士们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

吃饭要回家:社会流行一句话说:“爸爸回家吃晚饭。”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不仅晚饭要回家里吃,平常也要尽量回家吃饭,制造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欢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闹**。

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存很多钱,就无法打牌聚赌、金屋藏娇,一切的坏事自然不可能发生。

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像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一通电话来,“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互不闻问关怀的地步,表示彼此的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应酬成双对:有许多的先生以事业需要交际、应酬为藉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出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并且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做人家的妻子也应该要:

温柔慰辛劳:先生辛辛苦苦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嚐尽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子的应给予温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他:“你到那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看!隔壁人家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名贵的首饰、衣料,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永远抬不起头。

有时候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轻声软语,受到种种的温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寒的脸孔,粗恶的谩骂,好像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以甜美爱语、体贴的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

饮食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肠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无法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有藉口在外不回。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家庭是乐园:现在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窗旁摆设一盆花,墙上悬挂一幅画,赏心悦目,淡雅素净,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视环境的整洁,家庭肮脏凌乱,报纸散失一地,衣服堆积满床,简直无立足之地,怎么能怪先生过门不入,逃之夭夭呢?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把家庭美化起来,时时洁净整齐,使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辛劳。

凡事应报告: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同林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应该互相信赖、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男人和女人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元素,必须男女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对方,社会才能更和谐快乐,世界才会更可爱完美。

又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载有五事:

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心、畏惧心、礼让心。胡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这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要“衣食俱足”: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丈夫的责任。

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 “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有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

”万一真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来就啰啰嗦嗦,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妳准备的热茶,看妳放置的报纸,吃妳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妳要帮他招呼,亲切款 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妳要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妳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那里去的了。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须注意:

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

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数十年前,艾森豪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

等,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她不敢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防贼似的,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肝脑涂地都肯为你牺牲。

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与太太一齐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要家务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给他一点清爽的生活空间。

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至柔克至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这样他也会更爱妳。现在一些年轻男女喜欢举行佛化婚礼,我总是鼓励他们做一对和谐的佳偶。通常我对男人怎样做一个好丈夫,有六句话相赠:

勇敢护妻的丈夫。

负责家计的主人。诚信服务的君子。

工作热忱的勇士。欢喜乐观的家人。

幽默风趣的伴侣。对于新娘,我也以佛陀的教法赠勉: 勤于家务的贤妻。

长于赞美的友人。敦亲睦邻的邻居。

慈悲应世的信徒。爱语笑声的家人。

热心公益的善人。

《玉耶女经》中,佛陀也提到要做五种的女人:

母妇:一个妻子对待丈夫要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给他温暖慰藉,给他慈爱鼓励,使丈夫在外面遭遇困难委屈,回到家里有倾诉的对象;丈夫在外面受到迫害打击,有疗养创伤的场所。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是无私不求酬报的,妻子对丈夫也要有这种只求成就对方,不求回报的胸臆。

臣妇:妻子对待丈夫要像臣子侍奉君王一样,竭尽所能辅佐他,贡献智慧协助他,使丈夫的事业蒸蒸日上;丈夫有偏失,要像忠臣为国一样直言劝谏他,不能让丈夫蔽于谄媚奉承。

妹妇:为人妻子要尊敬丈夫如兄长,彼此友爱,互相提携,情同手足,亲如一体。

婢妇:有时太太们会对先生抱怨说:我就像你家的下女,做不完的家务事,领的是天下最廉价的工资。太太们不要埋怨,这是自己份内应做的事,直下承当,就以家里的婢女、管家的身份来服侍丈夫,让他得到全天下最好的服务。

夫妇:夫妻本是同命之鸟,关系最为亲蜜,彼此要互相帮助、鼓励,同甘共苦,永不异心。

此外,女子更应该具备五种美德:

负责家务: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有许多的女性出外谋职,职业妇女固然也可增加社会的工作人口、人力资源,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而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的种种烦恼,不可不重视。有些女人既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并且成天心攀外缘,不务家事,徒然形成许多的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 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守贞重节: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婬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做出踰越礼教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扩而大之,男人也应该谨行这条戒律,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幸的婚姻悲剧了。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和睦亲友:一个女子不仅要敬爱丈夫、孝顺公婆,进而要敦亲睦邻,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社会上,做丈夫的有三等:

上等的丈夫:一回到家里就帮忙太太拿碗筷子,料理家务。中等的丈夫:回家就喝茶看报纸,口中不停地赞美太太。

下等的丈夫:回家不仅不帮忙家事,还一直嫌太太做的菜不好吃。就请客来说,太太也分三等:

上等的太太:饭菜上桌,她也坐下来跟大家一起吃。

中等的太太:客人已经坐下来,她还有一个汤或一道菜仍未煮好,请客人自行先用。下等的太太:客人一直喊请,太太还是在厨房不出来。

夫妻,就像共命鸟,应该要相亲相爱相扶助,不要互相勾心斗角,彼此心中痛苦。爱,才能赢得爱;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关系就是如此。《六祖坛经》上说:“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爱美满,也必须相惜相让,行善培福。

师生之间

为人学生或弟子者应以五事恭敬供养:

善恭顺:为人学生弟子者,应恭敬顺从于师,能起顺,方能受教。

善承事: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即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

速起:见师应速起,以示尊重。

所作善业:能依师之所教而实行之。

奉敬师: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老师对待学生,也有下列五种方法:

顺法调御,以爱教导:我们要教导学生,要依着法,不可以曲解理。调御就是要好好的调教他、驾御他,主要的是以爱来教导。在佛教里,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笑嘻嘻的,以爱来摄受你,欢迎你,如果以爱而仍不受教,才有后面的韦驮天将用力折服你。一个老师必须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苛责,所以爱的教导很重要。

诲其未闻,增广见识:教导学生,主要是让他化不知为能知,化未闻为有闻,教诲他不懂、不明白的,增加他的见识。

随其所闻,令解善义:让他学习主动发问,而不一定要用填鸭式的教育,应启发他学习,让他发问。所有的佛经都是弟子来问,佛陀来回答。比方《金刚经》,如何善护念诸菩萨?如何善付嘱诸菩萨?就是有人问,佛陀才来解答。

示其善友,乐于交游:对于年轻的子女、学生,我们要替他选择好的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教他亲近善友,做个好人。

尽己所知,教授不舍:就是尽自己所知倾囊相授,不要像过去所谓的秘笈,样样保留一点,不能传尽所有的道。这是个进步的时代,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亲友之间

每一个人都有亲人,都有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善待亲友有五种方法:

若有布施先给亲友:亲友如果有欠缺,我们先要想到他的困难,给他一些救济,给他一些帮助,给亲人、朋友多一点欢喜。

温和爱语恭敬礼遇:给亲友钱财,有时还不如对他温和爱语,就是说一点尊重他的话、看得起他的话。对人一恭敬,金钱也好,东西也好,他同样是获得,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以礼来待他。

利益均分有我有他:假如你得到什么利益,要先想到朋友,想到亲人,利益同享,共同分配,有我也要有他。不能利益都是我的,吃亏就由他,这样是交不到好朋友,也不会有好亲戚来往的。

困难之事助他解决:人在世间上,都会有困难。别人在困难的时候,你帮他解决;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就帮你解决。所以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很要紧。

诚实相待不可欺骗:无论朋友,无论亲戚,大家来往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你常常说谎,妄语骗他,你们的友谊,便不会很长久;不欺骗,对人诚实,做人是好人,做生意也有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你就会得到很多的善友。

主从之间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劳资问题,在佛教经典《善生经》中,佛陀早已教导资方如何对待员工的方法:

每呼使役,莫令过分:我们对待员工不可以让他过分辛苦,过分劳累。比方说每天工作不超过八小时,每个礼拜有一天或一天半休假,不可以过分劳累。

饮食以时,彼饥如己:员工的饮食要关怀,该何时吃饭就应让他吃饱。有打嘴、骂嘴,没有饿嘴,不能让员工挨饿。他的生活待遇也该关怀,如果待遇不够,应该提高待遇,让他能够生活安稳,有心情工作,要有人饥己饥的胸襟。

劳动定时,有暇令息:上下班时间要固定,不能常变动;有闲暇假日,也不能老是藉故要员工加班,应该让他有一个适当的家庭生活,适当的个人休闲活动。

病时与药,速令康复:假如说员工有了疾病,要给予就医,你要帮助他,使他康复,甚至维护他的家人健康,使他无所牵挂,安心为你服务,为你工作。

多余财物,常应赐予:所赚的钱要能均分给员工,那么员工就会忠心的帮你赚钱。你不分给他,没有奖励,员工日久提不起劲,你也赚不了更多的钱。

在佛教里,佛陀慈悲,他早就注意对待员工问题,他的主张与现代的劳基法非常合。身为一个部属,如何与主管相处呢?

早起作事,勤劳为本:俗话说:“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

”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我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光明,让我们的生命能做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

为事周密,绝不敷衍:我们做事应该订出一套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以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态度去充实自己,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一切远大美丽的理想才能实现。如果不落实,就好比没有地基的大楼一样,一切空幻,什么也不能成为事实。

不与不取,忠实事主:部属要得到主管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来,忠义是吾人传统的美德。

工作热心,次第完成:部属对工作要有勤劳作务的态度,要有责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称扬主名,说其善事:部属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管,应该称扬主管的种种功德。

受责不怒颜:受责备的时候不要生气,即使生气也不要展现在面孔上,否则彼此日后再见面会很尴尬。

工作不拖延:工作的时候不要拖延,争取时间,积极工作,争取自己更多学习的机会。

听命不违逆:应该听命的时候,不要违逆;主管有所指示,不要违逆。全力以赴,尽其在我。

报告不隐瞒:机关里、公司里有什么事情都要向上级报告,不要隐瞒,才能上呈下达,容易完成任务。

随众不特权:随着大家工作,不要弄权舞弊,不要享有特权,才不易受人妒嫉、猜疑与排斥。

敬业不偷懒:对于工作、事业,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用恭敬的心努力去争取成绩,不要偷懒。

私情不尽利:不要循私、拉关系,不要所作所为全是投机取巧。生命上不求有利于我,但求心安与有义于我。

积极不颓唐:要有积极的精神,不懈怠、不因循、不敷衍。

慈悲不孤僻:和主管相处,要用一种尊敬、爱敬的心,不要古怪,常常闹情绪、孤僻,这是没有人缘的。

活跃不呆板:做什么事要活泼一点、灵巧一些,不要呆板。

进步不落伍:一切都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要落伍,才能跟随潮流、时代,不被自然淘汰。

圆融不极端:凡事要圆融,不要走极端。圆融的人事相处,圆融的办事技巧,圆融的主客关系,有圆才能成事,极端作事容易害己害人。

僧信之间

檀那当以五事尊敬供养出家人:

不禁制门:古印度沙门梵志以乞为生,檀那见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意指不应吝惜布施供养。

赞善:以善言而赞许称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

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敷设床侍、饮食等,这是对身形上的供养。

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饮食布施供养,意指当存恭敬心。

拥护如法: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

出家人则应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等。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

教信:教其正信三宝;行信: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

教禁戒: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

教博闻:教授使之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

教施:教其行善获福。

教慧: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只知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的,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

四、养生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僮仆成群,大厦千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时应该注重养生之道。以下提供八点养生之道,以供参考:

正当的饮食:佛经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养生第一诀。

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

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正当的语言:佛经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正当的处世:俗语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这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

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其实,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则,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

心宽自在: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放下安然: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畅,百病全消。

禅定修行: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

行香礼拜: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

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慧。

喜悦进取: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这些精神保健原则,可以下面的诗偈总结:

一要心不贪念不讨巧 二要意不颠倒自知晓 三要慈悲和蔼不减少 四要安然自在不争吵 五要数息观心真正好 六要宽宏大量是个宝 七要放下名利不烦恼 八要心生欢喜不觉老 九要禅悦法喜不可少 十要去欲无私不计较

希望佛教徒都能重视身体和精神的保健。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多为佛教贡献心力,是个人之福,也是佛教的力量。健康之道||

笑能却病,乐以忘忧,知足知止,不忮不求。欲勿过奢,适可而止,精神欲望,亦复如此。一日三分,八时工作,八时睡眠,八时康乐。从事工作,切忌紧张,忘却年纪,老也何妨。营养适度,无过不及,清菜豆腐,最为合适。食勿求饱,饮勿过量,暴饮暴食,有损健康。水果佐餐,多饮开水,沐浴运动,汗出斯止。倦来即睡,无妨打盹,袪除杂念,闭目养神。运动健身,切忌间断,晨兴睡前,至少两遍。空气阳光,固当接近,山水名胜,亦宜访问。环境整洁,身心俱舒,常洒药剂,勤加扫除。服务助人,快乐之本,孜孜为善,造福人群。

五、养老之道

“老人”是智慧的表征,老人在现代家庭里,与年轻人有代沟,观念也不会一样,老人嫌年轻人没有礼貌,年轻人嫌老人意见多,彼此不满,彼此嫌弃,怎会没有代沟?最好方法是分开住。

有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并不知道要孝顺,但离开分别住,反而会懂得孝顺。

人年纪大了,健康要注意。“动”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很重要。平常房间内一些简单的家务,像扫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动”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别人来服务,从动中让自己活跃起来。

由于小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的功能亦渐渐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

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领我们进入老年人的心灵生活,进而了解老人的切实需要:

老年人最宝贵的||健康。

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团聚。

老年人最欢喜的||含饴弄孙。

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老年人最顾忌的||谈死。

老年人最恐惧的||死亡。

老年人最难受的||老病。

老年人最爱讲的话||回忆当年。

老年人最喜欢的天气||冬暖夏凉。

老年人最喜欢的文字||报纸。

老年人最爱吃的食物||稀饭牛奶。

让我们来看看各种老年人的生活,问问自己到底要做那一种的老人?

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头看鸽子觅食。

老年人的饮食||等待救济金。

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老年人的怨叹||儿女不孝顺。

老年人的苦恼||煮饭给儿女吃。

老年人的辛劳||带两代。

老年人的不幸||卧床不起。

老年人的哀痛||白发送黑发。

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后没人为他送葬。

老年人的忧虑||不知道棺木在那里。

愚痴的老人

愚痴的老人||有钱不用。

愚痴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愚痴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愿交棒。

愚痴的老人||挑肥拣瘦,食不甘味。

愚痴的老人||唠叨不休。

最幸福的是洒脱的老人

洒脱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书为伴。

洒脱的老人||不一定儿女照顾,自己去普爱天下的儿女。

洒脱的老人||不压迫子女,不执着子女;子女有所问,乐于开导指引,但子女怎样做,不过问。

洒脱的老人||一杯茶,一份报纸。

洒脱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会谈天。

洒脱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洒脱的老人||南米北饭,皆能当饱。

洒脱的老人||莳花除草,逍遥自在。

洒脱的老人||死后的地早就买好了。

洒脱的老人||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洒脱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实,老年人知识丰富,识多见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考虑问题的角度较为全面,回首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历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见一般。

如李时珍从六十岁开始,到七十四岁完成不朽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七十二岁时提出数学的无穷集合概念,七十四岁时完成“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为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奠定作出巨大贡献;托尔斯泰七十二岁时完成长达二十万字的著名小说《复活》;马寅初写《新人口论》时已是七十六岁高龄老人;费里希七十一岁时发现蜜蜂的舞蹈语言,获得生物学、医学诺贝尔奖。泰国一位僧王六十五岁开始学习英文单字,九十岁竟能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老人最有智慧”这一句话一点也不错。

“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中,从最初年少时期的学习、成长,到为事业与家庭勤奋、奉献的壮年时期;等到迈入老年退休,事业已告一段落,儿女也能独立自主时,许多人此时顿感生命失去所依,漫无目标,而对老年生活产生恐惧、害怕。

其实,老并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预作安排退休后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时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无不办。饮食有节量,茶果菜根香。万事要放下,荣辱莫牵罣。饭后千步走,可活九十九。晚睡一柱香,心静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主人会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营养,要识无尽藏。

老年生活较为安闲,应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课,这些都应该在年轻时即预作安排;再者,退休后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事情,如果有心愿尚未达成,譬如进修读书、出版自传等,应该尽速设定目标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与四等养老的方法。

四等防老方法

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轻时的身强体壮,对于卫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强,比如常做运动,让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信仰方面:拥有正信正见的信仰的人,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发勇气与力量去面对未来,可以使我们有宽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间的不平,进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比如亲近山林、种树、园艺等,都是正当的娱乐。或到寺院当义工,参加公益社团,拓展生活圈,让自己的生命在大众中成长。

四等养老方法

要修好缘来养老: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缘份在维持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因缘法。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如何广结好缘、善缘呢?平时对人说好话,赞美周遭的邻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热心社会公益等,以欢喜的心培养好的人际关系,自然老来不必烦恼没有朋 友,不必担心被社会人群遗弃。

要靠智慧来养老: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到的学识与经验,这是年轻人所不及的,老来如能摒除外缘,多写几部好书,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学识经验,乃至技能诀窍等传授给后学,甚至告诉后辈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丰富的做人处事经验点化人心,自然能赢得大众的肯定,何愁老来没用呢!

积聚金钱来养老:年轻时辛苦所赚取的钱财,除日常生活必要的开销以外,不浪费,不奢华,过着简单的生活,将手边的金钱做最有价值的运用,从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义。

依靠子孙来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传统观念,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总希望儿女长大成人时,能回馈孝养,使父母衣食无愁,甚至能光大门楣。但是未必子女个个皆能孝养双亲,承欢膝下,所以,靠子孙养老是第四等的养老。

如何面对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会生病,年轻人也不一定没病,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机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机率自然比年轻时来的大。老年人生病时应该如何面对呢?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个人对苦的感受力不一样,有的人心力较弱,轻轻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强,即使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越是怕痛,就会越感到难受。因此,有病没关系,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能够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会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从物理治疗做到心理治疗:老年人生病了,喜欢看医生,其实大部分医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给他们吃一些安慰性的药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医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上有一点不舒服,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病就已经好一半了。

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个洞,意思是要我们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着。一个人能够放得下,尤其面对疾病能够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对付疾病。

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所以说,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 人老不要紧,心理要永远的健康,永远的不老才行。

病中如何用功?

莲池大师说:“病者,众生之良药也。”病,最容易使人体验无常,淡泊名利,精进修行,因此有人说,医院是个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应该如何用功呢?

对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凡事往好处想。

对佛菩萨有信心,将生死交给佛菩萨,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坚持正念,时时念佛,念佛不仅可忘记病痛,更可累积功德资粮。

心存惭愧、忏悔、感恩。

勤于礼佛,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拜佛不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更可消除种种业障。

六、修行之道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佛教最主要的是重视实践,重视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因此,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大乘菩萨修行之道。

如何求法

在《华严经》最末一品的︿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为今日佛子树立了求法的典范。因此,如何求法?

当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应该前往听经闻法,有法会共修,应该时常参加。

效法普贤十大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等。

亲近具正见、乐说、随缘、能观机逗教、不自赞毁他的善知识为师。又,求法应该有求法的认识与态度。

求法的认识

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求法的耐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求法的态度

要坦诚大方

要感恩说好

要虚心下问

要改过迁善

要变化气质

要勤俭忍耐

要虔诚礼诵

要勇猛正见

要求真务实

要慈心悲愿

如何护法

“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这是护法的首要观念。《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由此可知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让正法常住世间,导正人心,是佛弟子的当然责任。如何护法?有六点观念必须具备:

护教重于护寺:当今佛教信徒,只知道护持某位法师、某个寺院,不知道护持整个教团,形成佛教徒之间缺乏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这是佛教长久以来的弊病,因为大家总是自立门户,对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怀。所以,要如何护法?应先认识佛教比寺院重要。

护佛重于护神:在台湾的宗教,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神庙的权威比寺院强大,护神的人多,护佛的人少。原因无他,因为信神是有求,容易满足世俗人的欲望;而佛教却叫人要布施行慈,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要有“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佛教的道理曲高和寡,一般人根基太浅薄,只能接受神庙有求的廉价宗教,而不懂得佛法才是我们安住身心的不二法门,所以今日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护佛重于护神”的认识。

护法重于护人:今日佛教,护法的人少,护师的人多;护佛的人少,护神的人多;护教的人少,护人的人多;护道的人少,护情的人多。现在的佛教,到处以人为中心,不以法为中心。佛法需要的,不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师父需要的,信徒们争相护持。对于佛教,这是相当严重的现象。佛教的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人有去来,法是恒常永住的,所以“护法重于护人”,这一点观念必须建立。

护众重于护私:佛教是一个重视大众的宗教,佛陀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又说“大众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国。经中也告诉我们:“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这说明了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不重视大众,那一切就都不是佛法了。

护道重于护情:一般佛教徒有一种心理,这位师父对我很客气,特别招呼我,我就护持他;那位师父虽然很有修行,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我就不护持他。做为一个正信、正见的佛教徒,应该护持真正有道者才是最重要,因为进入佛门,是为了追求真理,听闻佛法,进趣大道,不可以感情用事,因此,应该护道重于护情。

护小重于护老:一般佛教徒另一个共同的心态是,出家人年纪愈大,才有修行,才是高僧,才值得敬重;对于刚出家的小沙弥,往往瞧不起。其实佛经讲“四小不可轻”,沙弥虽小,只要假以时日,就是住持正法的大法王。因此,高僧大德固然要敬重,小小沙弥也应护持,因为小,才有未来性。

如何弘法

弘法利生,是在做救世济民的伟大事业。学佛者应该具有弘扬佛法满天下,普度众生满人间的慈悲心肠,要把自己对佛法的修证、体验,分享别人。

弘法的方式及内容很多,略述如下:

发心考取檀讲师,讲经说法。

邀请法师举办佛学讲座。

邀请法师家庭普照,藉机引渡亲友学佛。

护持佛教各项弘法事业,例如助印佛书、捐助奖助学金等。

举办各种弘法活动,例如:梵呗音乐会、佛教歌唱比赛、讲演比赛、读书会、素斋谈禅等。

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具足正知正见,言行举止充份流露出佛弟子应有的风范,例如,待人慈悲柔和、尊重包容、主动亲切,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好感,进而引发信心学佛,这就是最好的弘法方式。

七、设置佛堂

身为佛弟子,平时除了常到寺院礼佛、听经闻法及参与法会共修以外,如果因缘具足,亦可在家中设置佛堂。

家庭佛堂的重要与功用

设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课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几点殊胜的意义与功用:

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设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与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萨常随我们左右,给予加被,给予我们依怙,能产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具有弘法度众之用:家中有了佛堂,这是非常荣耀的事,若遇到亲朋好友来访时,可以引领参观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请他们上香礼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机缘详细解说佛前的庄严及法物的名称和用途,并称赞诸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伟大及信佛的好处等,使其对佛教有初步的认识,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缘成熟时,自能得度。

提供课诵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们早晚课诵、礼拜、禅修、研读经书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烦恼,改变气质,增长福慧,净化身心。

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于事业或因住家远离寺院等因素,无法常到寺院共修,则可能会渐渐与三宝疏远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则时时刻刻与佛同住,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简单、庄严为原则。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参考:

佛像:供奉于佛堂的中央,大小应与佛堂配合。如:

释迦牟尼佛

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阿弥陀佛

供奉佛菩萨圣像宜简单庄严,不论是坐像、立像、卧像,皆可择一供奉,切忌纷然杂供,有失庄严。

供器:供桌上可摆设花瓶、烛台、灯台,宜左右对称;香炉放中间,早晚上香;净水杯一个或三个,早晨供奉茶水。

法器:可准备木鱼、大磬(或引磬),敲打时切莫扰乱他人。

经书:课诵本可整齐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洁净庄严,亦可收藏,课诵时再请出。假若佛堂有空间,最好能设一个经橱,凡佛经、佛书、佛教杂志等,都可陈设其中,供人阅读。此外,供桌前面围上桌围,挂上庄严布,供桌两旁亦可挂幢幡,佛前可置拜垫,以利礼拜或课诵用。

佛堂对联(参考用)横批:万德庄严

横批:莲池海会

右:行持要向岁寒操 右:人天缺陷不念弥陀更念谁

左:修养须从尘事炼

左:吾佛慈悲广度众生当度我

横批:智慧如海

横批:佛光普照

右:莲花座下礼能仁 右: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左:贝叶行间修福慧

左: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横批:佛光普照 右:净土莲花已待君 左:家庭亲属皆归佛

设置佛堂注意事项

家中欲设置佛堂或已经设立佛堂,应注意下列事项:

设立佛堂时,只要选择一间清洁干净、光线充足、安静不吵闹之处即可,不一定讲求富丽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

如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征得大家同意,始可设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时,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再收藏,不宜勉强设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扰。

设立佛堂不须特别选择吉日吉时,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诚敬,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供奉佛菩萨圣像可用纸绘、木刻、铜铸等,只要大小式样庄严,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有佛桌者,可摆设法器、花瓶、烛台(或电灯灯台)、香炉、净水杯、供果盘等,物品可增可减,只要对称、庄严即可。

佛像左边或右边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家中有人往生,佛像无须遮蔽。

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

家庭佛堂的礼仪

家中既已设立佛堂,应视同在寺院的殿堂,应遵守佛堂的礼仪:

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经书、花香烛果等供品,皆应整齐有序。

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换。凡遇佛菩萨的纪念日时,得准备供饭素菜供养。

最好每天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辍,持之以恒。

佛堂、供桌、香炉、烛台,应常常清理打扫,以保持佛堂的清净庄严。

清理佛堂、佛桌时,应有专用的布、水桶等,不可与他处共用清扫用具。

佛堂乃清净庄严之处,为礼拜、课诵、禅修、研读经书之修持用,不宜于中嬉闹谈笑、宴客饮食等,以免有失对佛菩萨的恭敬。

外出前、回家时,应到佛前礼拜,如同向家中父母长辈禀告、请安,以示对佛菩萨的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佛堂内应保持光线明亮。外出前,应将油灯、香烛之火熄灭,以保安全。

法器乃龙天耳目,课诵时欲司犍槌,亦当如法,声音宜小,以免干扰左邻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八、居家图书馆

佛弟子平时应该经常阅读佛书经典,藉着文字般若,以开发自己的般若自性。因此,佛化家庭应该设立居家图书馆,以供家人阅读,培养家人读书阅经的好习惯。以下提供各种书籍供大家参考:

图书目录

八大人觉经(安世高)四十二章经(迦叶摩腾、竺法兰)佛遗教经(鸠摩罗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般若)六度集经(康僧会)百喻经(求那毘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鸠摩罗什)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叉难陀)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八大人觉经讲话(星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话(法舫)金刚经讲话(竺摩)金刚经讲义(倓虚)金刚经新疏(谛闲)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演培)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心经讲义(倓虚)般若心经讲要(竺摩)心经讲义(南亭)心经疏义(倓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斌宗)般若经讲记(印顺)般若心经思想史(东初)法华经教释(太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演培)维摩经讲话(竺摩)维摩诘经讲义(月霞)维摩诘所说经讲记上、下(演培)普贤行愿品亲闻记(慈舟)普贤十大愿讲话(竺摩)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演培)仁王护国经解(南亭)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弥陀义疏撷录(弘一)阿弥陀经讲要(竺摩)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药师经讲记(印顺)胜鬘经讲记(印顺)地藏本愿经讲要(大醒)宝积经讲记(印顺)妙慧童女经讲话(南亭)大宝积妙慧童女经讲记(演培)优婆塞戒经讲录(太虚)华严经讲话(鎌田茂雄着 慈怡译)圆觉经讲义(谛闲)圆觉经自课(唐一玄)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佛说孛经抄讲话(南亭)十二门论讲话(慈航)六祖坛经注释(唐一玄)大乘起信论新释(丰子恺)大乘起信论述记(慈舟)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白话版)中观论颂讲记(印顺)唯识二十颂讲记(演培)八识规矩颂讲记(演培)唯识三颂讲记(方伦)大乘起信论讲记(方伦)禅话净话(方伦)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话(南亭)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教观纲宗讲记(谛闲)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现观庄严论略释(法尊)华严经感应略记(莲池)金刚经灵异(张少齐)佛光山灵异录(佛光山)佛门异记 |(煮云)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道安)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十大弟子传(星云)缁门崇行录(莲池)玉琳国师(星云)历代高僧故事(彭楚珩)玄奘大师传(圆香)鸠摩罗什大师传(宣建人)法显大师传(陈白夜)惠能大师传(陈南燕)莲池大师传(项冰如)鉴真大师传(傅杰)寒山大师传(薛家柱)佛图澄大师传(叶斌)智者大师传(王仲尧)憨山大师传(项东)慧远大师传(传绍良)善导大师传(李利安)临济大师传(吴言生)法藏大师传(王仲尧)紫柏大师传(张国红)道安大师传(龚隽)义净大师传(王亚荣)真谛大师传(李利安)寄禅大师传(周维强)僧肇大师传(张强)怀海大师传(华凤兰)曼殊大师传(陈星)金山**(煮云)皇帝与和尚(煮云)宗喀巴大师传(法尊)传灯(符芝瑛)薪火(符芝瑛)人间情味|丰子恺传(陈星)紫柏尊者全集 蕅益大师全集 莲池大师全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太虚大师全集 慈航法师全集 谛观全集(演培)杨仁山居士遗著 续明法师遗集 来果禅师语录 来果禅师自行录 影尘回忆录(倓虚)虚云和尚年谱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虚云和尚法汇 星云日记(星云)佛法概论(印顺)佛教丛书(星云)性空学探源(印顺)唯识学探源(印顺)佛学概论(蒋维乔)相宗十讲(慈航)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吕澄)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佛教研究法(吕澄)佛学今诠(张澄基)成佛之道(印顺)学佛通论(续明)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观史论及其哲学(道安)中日佛教交通史(东初)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中印佛教交通史(东初)净土与禅(印顺)中国禅宗史(印顺)星云禅话(星云)佛在人间(印顺)西藏佛教史(法尊)禅学的黄金时代(吴经熊着 吴怡译)寒山诗 西藏与西藏佛教(法尊)竹窗随笔(莲池)禅关策进(莲池)了凡四训(袁了凡)净土十要(蕅益)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印光法师文钞(印光)佛教布教法(圣印)八指头陀诗集(寄禅)菜根谭讲话(圣印)华严联集(弘一)正信的佛教(圣严)佛教与人生(竺摩)佛法是救世之光(印顺)等不等观杂录(杨仁山)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 青年的佛教(印顺)佛光世界(星云)什么是佛法(张澄基)星云法语(星云)星云说偈(星云)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尢智表)佛法与科学(王小徐)佛法与科学之比较阐释(李一光)佛法在原子时代(罗无虚)向受过教育的人介绍佛教(李恒钺)佛教科学观(尢智表)佛教的精神与特色(林世敏)海天游踪(星云)无声息的歌唱(星云)觉世论丛(星云)心甘情愿(星云)皆大欢喜(星云)老二哲学(星云)我看美国人(慈容)清凉歌集(弘一)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陈星)护生画集(丰子恺)法相(慈庄)万寿日记(慈怡)佛教故事大全(慈庄等)佛教童话集(张慈莲)敬告佛子书(慈嘉)百喻经图画说(佛光出版社)童话漫画丛书(佛光出版社)觉世月刊 普门杂志 书籍保管注意事项:

防潮方法

密闭书柜放干燥剂(定期更换)。使用除湿机。

开冷气。

由以下二者控制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 16度|20度 标准湿度 45%|50%

防虫方法

注重环境卫生,以杜绝苍蝇、蚂蚁、蟑螂、老鼠。

控制温、湿度||忽冷忽热,对图书危害很大;高温、高湿易生虫害。

可用“昆虫相调查板”调查是否有虫害的发生。

不同的虫有不同的方法,可向厂商详问内容。

密闭书柜安放樟脑油或樟脑丸。

保护书籍方法

书籍的摆放地点|最好是空气流通,避免高温、高湿、阳光直射。

书籍的摆放方式|不宜太拥挤,不靠墙壁,能透风较好。大本图书平放于架上。

线装书平放于架上,经济许可可做函套保护。

世间上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只有靠人类的自我觉醒。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问题在于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上来所说,从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到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可以说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了周全的规划、安排,如果人人真能确实的以佛法为指南,不仅个人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佛化家庭,进而佛化社区、佛化社会,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

第四篇:广佛同城化[范文]

广佛(广州佛山)同城化

广佛总体发展空间格局示意图

一、概况

2009年3月19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佛山市市长陈云贤在广佛交界的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及两市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4个对接协议,标志着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指出,以广州市、佛山市为主体,以广佛都市圈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并将广佛肇区域合作等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1.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初步实现同城化,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同城化,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佛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城镇化水平达9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战略定位

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

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产业定位

以优化提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一心五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有机联系、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心: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包括广州中心城区、佛山中心组团以及番禺市桥、广州新客站周边地区组成的广佛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

五区

——东部创新产业发展区。以广州知识城建设为引领,整合形成包括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增城南部等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组团以及广州大学城、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等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产业区,打造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知识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北部空港经济发展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主要包括三水西南部、南海东北部、白云北部、花都中南部和从化西南部,打造空港物流、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及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西部现代制造发展区。以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为载体,加快建设一批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集聚区。

——南部临港产业发展区。以南沙港为龙头,包括南沙、番禺南部、顺德东部等,打造集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北部和西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以从化、增城、三水等北部地区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高明西部和南海西部山林和顺德河网湿地等自然资源,打造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

三、出台政策

1.招商引资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突破限制同城化发展的行政体制障碍,共同致力于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营造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推进市场一体化,培育区域性商贸、物流、科技、文化、旅游和公共产品等共同市场,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同城化发展合力。(1)加强市场监管合作。联合清理排斥和限制外地企业、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举报投诉、打假查处的合作、交流与协调机制,搭建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一体化工作平台,加强执法合作和联动协查。

(2)构建一体化诚信体系。统一企业信用标准和规范,建立信用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信用评估结果互认。切实保护两市名优品牌,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加快建立两市公平贸易联合应对机制和进出口预警机制,合作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各种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诉讼。

(3)统一规范企业的登记注册条件和程序。推进同城化标准制订工作,加快建立两市统一的标准标志制度,逐步统一抽查规则和检测标准,尽快实现质检报告互认。

(4)建立两市各行业和企业的交流制度及合作平台,增强协会(商会)在沟通联络、行业自律、产业宣传和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评估、金融、投资、信息咨询等服务。

(5)研究建立两市经济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探索和推进有利于同城化的财税分配规则体系,形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

2.人才支撑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1)教育。充分发挥广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大两市市属大专教育和职业教育双向招生规模,支持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科研机构。密切教育机构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开展各类教育合作和学术研讨活动。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

(2)就业。加强就业政策对接,促进劳动力规范有序合理流动。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位发布、就业扶持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实现同城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

(3)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合作,率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利用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留交会、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和科教研究机构等平台引进和培训人才,促进人才有效开发与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评委库专家、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互认,促进职称业务广佛联动办理。试行两市政府公务员交流和相互兼职制度,推动人员交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发展理念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

3.科技创新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整合两市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配置,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1)依托两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进科技信息、专家库等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科技合作,设立广佛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广佛技术创新协作机制,联合推动重大通用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提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为两市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3)建立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制订工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检测、认证中心,加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环境。

4.产业发展

2009.3.19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指导,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广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积极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共同支持重点金融集聚区的发展。加快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与合作,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共建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共建国家级数据资源集聚区,打造数据中心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大型连锁经营和品牌企业为龙头,实施广佛商贸一体化战略,整合两市分销资源,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完善的区域商品市场体系。发挥广交会、中博会、广博会、佛山陶博会、家博会等会展品牌优势,整合共享会展场馆资源,联手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加强旅游规划衔接,整合旅游资源,统一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信息平台,共同打造广佛旅游品牌。加强中介、文化、工业设计、创意、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协调规划和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共建区域服务体系。

(2)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两市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钢铁、造船、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及建材等产业,加强两市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相互配套、带动力强的制造业集群,联合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广州南沙临港产业区、广州开发区、佛山高新区等产业功能区合作。

(3)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广佛科技比较优势,依托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增强软件研发能力,拓展软件服务外包,推动数字内容加工等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以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通讯设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为重点,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现代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国家基地,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有重点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强政府协调,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广佛两市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

(4)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广佛农业布局的规划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的交流合作。在广佛区域内建立一批高科技农业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产品无障碍流通,保障“菜篮子”产品的同城化供给和区域粮食安全,加强观光农业的合作,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广佛一体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人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

四、管理机制及运营模式

广佛同城化领导小组由两市书记、市长组成,负责同城化特别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同城化市长联席会议由两市市长为总召集人,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副市长为召集人,负责研究解决同城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和指导检查各部门落实工作。

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两市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重点工作计划,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亦可视需要由会议召集人协商召开。

成立专责小组:

建立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环境保护等专责小组(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再设立其他小组),建立行政磋商机制和行政互认机制,负责两市相关领域衔接协调,并落实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确定的有关工作事项,对接制定三年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举措,协调推进落实。

第五篇:黄、卓府 佛化婚礼祈福仪轨

第 1 页

黄、卓府佛化婚礼祈福仪轨

主法:上照下尘法师 主持人:韩居士

新郎新娘:黄峰云、卓美燕 婚礼时间:2011-7-11 9点 婚礼地点:通慧寺

1、礼仪队列队,新郎、新娘迎请主法大和尚(钟鼓齐鸣),迎入万佛殿.2、四众弟子、大德护法、亲友大殿等候

3、炉香赞(新郎新娘在佛像前虔诚礼佛、敬香)

4、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6、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7、药师赞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论。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8、主持人主持祝福仪式

主持人:佛法是生命的教育,佛陀将慈悲和喜悦赐予我们,让我们真实的面对人生,享受人生。在佛陀的信仰之光中,生死爱恨都有了全新的意义。在今天这个美好、祥和的日子里,通慧寺为黄峰云和卓美燕二位莲友举行一场庄严的佛化婚礼。让佛陀见证,让我们一起赞叹三宝,让我们共同祈愿:

【主法者与一对新人向上长跪】

9、祈愿文(见附录,主法诵《祈愿文》)

10、祝愿说法

【主法者转向新人而作开示】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时维公元2011年、佛历2555年6月11,吉时良辰,三宝弟子黄峰云、卓美燕在佛陀慈座之下,众位法师、居士的福证之中,圆具婚仪。大众以至诚恳切之心,赞颂如仪,回向功德,仰祈三宝垂护黄峰云、卓美燕两位新人:白头偕老,六时吉祥!

今天蒙如来慈悲加佑,新郎黄峰云、新娘卓美燕共同步入人生灿烂光辉之门,开始新的旅程。两人能于众多人中,互择对方为终生伴侣,这是生生世世的因缘,得到药师如来、弥陀如来的引导和爱护,令人感念欢喜。两位选择了婚姻路,意味着彼此忠贞的庄严承诺,也意味着承挑家庭责任的自我期许,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生长路,但愿两人携手今生,互相勉励,共同建立正信家庭,以信仰为根基,敦伦尽份,过信心欢喜的美善生活,惟愿如来慈悲证诚。

第 2 页

在家庭中,学习彼此调适,相互提携,让生命在家庭的温暖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对两位而言,是训练心性的功课。我们若真能做好这门功课,那么家庭也正是提供我们修行道场。

今天你们在佛陀的座前,愿缔结良缘,结为夫妻,有几句话要问你们,应当至诚回答:

1)新郎黄峰云你今天迎娶新娘卓美燕为妻,你对她的爱心是出自内心真实的爱意吗?(新郎答:是的)

2)新郎黄峰云你既迎娶新娘卓美燕为妻,不论贫贱还是富贵,喜悦或是烦恼,幸福甚至痛苦,你对她的爱心都永远不变吗?(新郎答:永远不变)

3)新郎黄峰云你既迎娶新娘卓美燕为妻,你能永远负起做丈夫的责任和义务?(新郎答:能)4)新娘卓美燕你今天许配给新郎黄峰云为妻,你对他的爱心是出自内心真实的爱意吗?(新娘答:是的)

5)新娘卓美燕你既许配给新郎黄峰云为妻,不论贫贱还是富贵,喜悦或是烦恼,幸福甚至痛苦,你对他的爱心都永远不变吗?(新娘答:永远不变)

6)新娘卓美燕你既许配给新郎黄峰云为妻,你能永远负起一位贤妻良母的责任吗?(新娘答:能)7)两位是否愿意保证:一生一世相互扶持,相互呵护,相互疼惜,患难与共,福乐同享,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答:愿意!)

8)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请问两位是否愿意把对方的父母视作自己的父母,把对方的手足视作自己的手足?(答:愿意!)

9)家,是夫妻二人携手共创的新天地,也是诞育新生命的摇篮。两位是否愿意全心呵护与疼惜你们的下一代?(答:愿意!)

10)言语可用来沟通情感,但也经常引起争端。两位是否愿意以真诚、实在、柔软的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对待?(答:愿意!)

11)疼惜生命的能力,可以在家庭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两位是否愿意将这份能力扩而充之,推恩而随份随力,护念万物众生?(答:愿意!)

12)既然愿意,两位是否愿意一生一世谨守「护生」信念,尽其所能不伤害众生?(答:愿意!)13)两位是否愿意一生一世廉洁自持,并以正当职业谋生?(答:愿意!)14)两位是否愿意一生一世彼此忠贞,维系姻盟?(答:愿意!)

15)新郎黄峰云、新娘卓美燕,你们两人以上回答的话是真实的吗?新郎、新娘答:是

◎ 既真实,今天在消灾延寿药师佛的慈光中,十方诸佛菩萨座下,龙天护法之前,我谨宣布:新郎黄峰云,新娘卓美燕今天正式结为夫妻。

◎ 有愿必成,善愿善行,必能招感福德善果。因缘果报,法尔如是。相信两位依于以上的庄严承诺,切实笃行,以佛法的慈悲与智慧来相互对待,必能缔建美满的家庭,创造幸福的人生。感念

第 3 页

佛陀广慈,三宝宏恩,祈愿二位新人与大众福慧圆满,成就佛道!

11、主持人宣布:结婚戒指交换

12、法语祝福

希望你们两人勿忘今日的誓言,夫妇相和,于药师如来的无碍光明摄受下,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在这里祝福你们:共建佛化家庭,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垂加护!

13、佛宝赞

14、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琉国)

15、主持人宣布:请新人讲话,并礼谢和尚、师长、友人。

16、主持人宣布:婚礼仪式结束,入斋堂参加答谢宴,新郎新娘合掌礼拜、退堂。

17、新人与主法和尚、父母、师长、友人等拍全体照以资纪念。

婚姻祈愿文

世尊啊

通慧寺今日首次举行婚礼仪式 弟子众等在此虔诚恭敬的祈祷 祈请十方诸佛菩萨护法龙天 证诚我们此次的婚礼仪式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药师佛

今日弟子众等云集在您的座前

为善男子黄峰云与善女人卓美燕二位莲友 举行佛化婚礼仪式

祈愿释迦本师、药师如来、弥陀慈父、十方诸佛 慈光摄化二位菩提眷属永结同心,建立佛化家庭 慈悲伟大的药师佛

弟子虔诚恭敬地伏跪在您的座前 为新郎新娘黄峰云、卓美燕

第 4 页

及今日到场的嘉宾善友祝祷 愿药师佛您的光明照耀他们 愿药师佛您的行愿加持他们 愿药师佛您的慈悲摄取他们

使他们皆能像您一样具足无量功德智慧 佛陀啊

您开示了佛法的知见

您为我们五劫思惟,永劫修行,成就了无上悲愿名号 您让我们学习药师如来的弘誓悲愿

您指示我们人生的真相,赐予我们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的绝对救度 使我们获得了大安乐、大圆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能在您的慈光护照下举行佛化结婚典礼 我们深感无比的幸福 这是您给我们带来福佑 虽然今日婚礼仪式简单朴素

但我们看到了这里庄严清净,充满了光明与慈悲、啊!佛恩难报 您让我们与您成为一体

您让我们成为永不改变的共命之鸟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啊!

依偎在您的慈光下我们拥有共同的信念 依偎在您的慈光下我们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共同依靠佛法为慈航 我们共同依靠药师弘愿为解脱 我们共同沐浴在您的慈光下 在浊世的人生中

像莲花一样清净无染地开放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第 5 页

弟子祈愿消灾延寿药师佛、弥陀慈父、观音势至加被他们 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互敬互爱 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同护持佛法,共赞佛德,共成道业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今天他们在您的座前缔结良缘,永结同心、合为夫妇 伏愿如来垂加护,昼夜六时恒吉祥; 龙天护法同庆喜,四众弟子稽首礼。

药师如来、弥陀慈父大悲愿,光明摄受诸众生; 我今赞叹如来德,祈愿众生往安养。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我们在您的座下再一次的祈求 祈愿他们夫妇百年好合,同修净业 希望今天参加此次佛化婚礼仪式的嘉宾莲友 皆能受您的光明摄受,福慧增长、吉祥如意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请您接受我们至诚的祈愿 请您接受我们虔诚的祈愿

下载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语录

    佛语录1、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4、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今......

    学佛心得(本站推荐)

    坚定学佛信心,沿着佛陀的脚步走下去 ——学佛心得体会 佛学初级班的学习即将结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使我对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体会很多,下面我就谈谈......

    学佛有感(大全)

    学佛有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该有的的入世经历都如浮云般一闪而过。也许是之前万千劫阿赖耶识有那道种,感觉入世种种是在是如梦幻泡影,佛经中某些字句也能有些契入。只是烦......

    佛系青年材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

    腊八节与佛

    腊八节与佛 2017年1月5日(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每年腊八节国人都有喝粥祈福的习俗,腊八节喝粥祈福的传统已沿袭千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缩影。腊八当天,全国......

    “佛”的智慧与形成

    “佛”的智慧与形成 ——观“英雄教师”秦开美事迹报告会有感 有一天,佛在他的岩洞里,佛的侍者,阿难站在门外边。突然,阿难看见魔来了,他很惊讶,很不高兴,希望魔走开。但是魔却径......

    苏东坡与佛印(精选五篇)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一次苏轼和佛印谈笑间,苏轼问佛印:“在先生眼中,我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佛印笑眯眯地望着苏轼,他喜欢这个年轻人,既能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

    学佛法宝推荐(精选五篇)

    学佛法宝推荐(仅供参考) 一、入门基础 1、整体了解佛教——明旸法师著述的《佛法概要》。主要内容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