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2:5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第一篇:“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在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解读这则材料,既可以从袁苏妹的角度入手,对其所作所为和生命价值等做多角度剖析,亦可从香港大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港大做法的时代意义: 1.在人们的意识中,劳动者常常被分成三六九等,职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对英雄伟人辉煌业绩崇高品格的弘扬与崇拜,又有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尊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香港大学此举是对普通劳动者把平凡的劳动演变为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

立意方向:荣誉属于平凡人,要学会尊重身边的普通人

2.“三嫂”的事迹固然让人感动,但是,“三嫂”的工作是否能够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长大要当科学家、伟人、英雄等的价值观。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其实,芸芸众生,你我皆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享受劳动的快乐,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掘生命的本真,才是生命的真谛。

立意方向:让生命的价值回归本真,而这本真就在于做好本职工作

3.社会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元发展,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多元化趋势,因此,社会评价需要多元化。在物欲泛滥的今天,我们习惯于把崇拜献给聚光灯下的社会精英,其实,褒扬三嫂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弘扬其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崇高精神,对于协调当下物欲化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建精神家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立意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让我们的社会评价多元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香港大学授予袁苏妹“荣誉院士”的做法,旨在倡导一种精诚服务精神,从而达到“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目的,这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教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教育观扭曲现象。学校乃至家庭都需要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养成乐于服务他人、自觉回报社会的良好习惯,这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导向。

立意方向: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学会做人与处世【习作精选】

仰望星空

高三·七班

姜雅阁

站在城市的楼顶仰望,浓重的夜里散落着或明或暗的星。

——题记

中国有个传说,地上一人,天上一星。现在想来确乎是有些道理的,要不然为什么天上的群星像地上的众人一样繁多,而地上的众人又为何像天上的群星一样平凡?

惟一不同的是,人似乎更喜欢耀眼的太阳,群星对他们而言,太微弱了。

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报道,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在被记者问及将来想做什么时,不谋而合地回答“科学家”“音乐家”“画家”„„在这些孩子看来,也许这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些“家”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家长呢?我们呢?世人呢?难道也不明白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敬仰的目光只为名人伟士停留,我们的上一代教育着下一代要有出息,做人上人。整个社会都卷入了崇拜英雄的浪潮中,上至社会,下至家庭,无不向着家喻户晓的名人仰望,仰望,再仰望。

伟人被景仰,这是很正常的事。但这个世界只有伟人值得尊敬吗?一天24小时,一半属于耀眼的太阳,也有一半属于天上的繁星。我们在逐日的同时,是不是遗忘了背后的风景?

俞敏洪曾在一次作演讲的时候表示,北大把他和李彦宏作为北大的光荣人物,他觉得不合适。因为二人是做生意成功的,而北大的精神不在于做生意,这样的追捧是不正确的。俞敏洪的话令我们深思,像我们现在这样全社会的对名人狂热,难道没有背离我们的初衷 ?

所幸,我们找到了答案。被评为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袁苏妹老人,虽可称得上是目不识丁,却用她平凡的生命和真诚的爱心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被《世界周刊》评入“2010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的陈树菊,以在台东卖菜的微薄收入数十年来为贫困学生捐赠了1000万台币。还有我们熟知的白芳礼老人、李春燕医生、胡忠谢晓君夫妇、“地瓜爷爷”“烤梨爷爷”„„这些混入人群就再也找不到的平凡的小人物,用他们不起眼的人生给我们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过:“评判一个国家的品格,不光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今天,我们在追逐的途中是不是也应该放缓脚步,看看四周,为平凡小人物的善举感动、致敬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如何来定位自己的人生,如何去衡量他人的价值。

仰望星空,仰望这或明或暗的每一颗星辰。

早 餐

高三·七班

于敏婕

电车“哐兹哐兹”在铁轨上演奏着这城市标志性的乐章。在电车旁的街道上,黄包车夫拼命地跑动着双腿,跳着与电车乐章一致的舞步。

黄包车上坐着两位中年男子。长褂外套着马甲,颇有教书先生的风范。“我们这要去见的,可是子昌兄所言中意之人?”敬昂问道。“正是,”子昌颔首道,“有道言'眼见为实’,相信见过那人之后,敬昂兄定会输得口服心服。”

“子昌兄过于自信了吧?”敬昂应道,“古人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既是与学生作演讲,依我所见,楷模还是教育总长之类有号召力的人物为最佳人选。”

“此言差矣。敬昂兄可是留过洋的人,怎得见识如此浅薄?只敬仰那些名流人士,倒显得庸俗了些。”子昌笑应道。

“依子昌兄所言,难不成那无赖之人,倒值得你我敬佩了?” 子昌淡然道:“还请敬昂兄少安毋躁。等到后再做评判。” 子昌不再开口,敬昂也闭了嘴,只肃然地望着前方。

黄包车慢慢停下了,子昌款款地下了车,付了车夫车费,便领着敬昂向一处弄堂走去。

敬昂犹豫,拦下子昌:“子昌兄,素闻这一带治安较差,我们还是„„”“无妨,只跟我来便是。”子昌没有停下脚步,径直向一处拐角踱去。

敬昂跟了上去,只见拐角处有一家小吃铺,一个花甲老人正在忙碌着。“王伯,”子昌开口,“近来可好?”“哟,陈教授!好,好!您吃过了没有?”子昌笑道:“吃过了又怎会来您这三宝殿?”王伯笑了:“陈教授,您又拿我打趣。行,您等会儿,一会儿热乎的小笼包就出笼了,您可是尝了个鲜!”子昌笑着应声,又招呼敬昂坐下:“感觉如何?”敬昂摇摇头:“你该不会只是来这吃早食的?”子昌依旧笑道:“敬昂兄为何还不明白?你看这王伯,人可好?”敬昂不解:“为人热情,乃是经商之道,又谈何好坏?”子昌不再打趣,敛容说道:“不是这样。王伯为人热情,却不市侩。你看这周围的食客,有女校的学生,有黄包车夫,有公务人员,也有无赖之人。你可曾感受到一丝嘈杂与躁动?”敬昂环顾四周,果如子昌所言,形形色色的人挤在一起,却不显各自身份突兀,以至自己坐下这么久,却没发现特殊之处。“这是„„”子昌却似十分习惯:“王伯是一个地道的好人,早些年时,他在大学门前卖豆腐干,一铜板两串,而他捐助穷困学生的却有600大洋。敬昂兄,你我的薪金也有这么多了吧?可你是否帮助过一个无助的学子?”敬昂眨了眨镜片后的眼睛,局促地望了望别处,小声说道:“那么那些个无赖„„”“无赖也敬他,因为王伯也会帮助无饭可吃、遍体是伤的混混。这周围的治安也有王伯的不少功劳啊。王伯不如你我有文化,可他的行为却比你我这教书的先生更高尚。这乃是人间最朴素的慈善,他并不高大,但足以让你我仰望啊。”

“小笼包来喽——”

弄堂拐角,红灿灿的朝日为这小小的店铺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光晕„„

平凡的美丽

高三·三班 王 晖

人人皆平凡,人人皆草根。因为大爱,因为正义,他们被无数的草根顶成了英雄,成就了他们平凡的美丽。

还记得春运期间,64岁的陈杏娣奶奶,每天早晨五点钟出门,把热的米粥和姜汤送到排队买票、回家过年的人们手上,这是怎样一种大爱?在她的影响下,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一批放寒假的小学生、台湾籍的志愿者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凛冽的寒风中为 人们送去温暖。

“送粥奶奶”这个群体,都是一些平凡的普通人。是他们在当今社会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大环境下,用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给这个人情冷漠趋于严重的社会注入了一缕春风,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人间的大爱。他们,平凡也美丽。

2011年的冬天,在这个道德急剧滑坡的季节,重庆棒棒郑定祥让一句话响彻大江南北,“缺钱不一定缺德”。是的,“缺钱不一定缺德”。平凡的人也可以不平凡。收入微薄的他,在与雇主走散后,穿着单衣,挑着雇主的两袋羽绒服,在寒风中苦寻雇主五日,感动了亿万人民。他用自己看似平凡的举动,让我们在寒冬腊月中,心不再寒冷;血,温暖澎湃。

在这个弃婴泛滥、人性缺失的时代,新疆维吾尔族大妈卡米拉?买买提用善良、平凡谱写母爱的乐章,用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12年资助了35个孩子,撑起了他们的一片蓝天,弹奏出和谐之音,让无数的孩子们相信“母亲你真伟大”。

一座丰碑,20余亩墓园,2400多名抗战英魂,30年守墓生活,只为60年前的一句承诺:谁活着就要每年为牺牲的战友守陵。在信义逐渐成为稀缺品的时候,为了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老人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让网友读懂“坚守”的含义,让人们觉醒:这个社会还有良知,这个时代还有道义。他们就在你我的周围,就在平凡普通的大众群体之中。伸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为乞丐撑伞的最美女孩,给路人做人工呼吸的最美护士,抱起小悦悦的拾荒老太陈贤妹,将免费午餐送入贫困山区的邓飞„„

这些人,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的事迹未必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正是他们的平凡之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给这个经济飞速发展、道德急剧滑坡的中国点燃了希望。

面对他们,我感动落泪,他们就在那里,忠于道德,忠于良知,忠于责任。他们用博大的草根情怀感召我们:将人性之光发扬,传承,不离,不弃!

英雄背后

高三·三班 迟皓明

赞叹于巍峨雄伟的险峰,又是否注意到那山脚下的巉岩?嗟叹于波涛汹涌的江河,又是否涉足到那源头处的小溪?峰之高大,离不开岩石的叠垒;江之湍急,离不开溪水的助力。由此看来,峰之下,江之源,亦值得我们尊敬。

铁木真金戈铁马,征战四方,怎能忽略那一位位视死如归的斗士?蒲松龄“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怎能离开一位位提供故事的路人?邓稼先研究两弹,不惧辐射,不也有很多同他共进退的普通科技人员?马云经营阿里巴巴,不也有着强大团队的支持?英雄似利刃,剑光一闪,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赞许。但每个人更应清楚,利刃之后是朴实无华的剑柄,没有剑柄的利刃,不过是一块废铁。现世中的英雄豪杰并非冯虚御风遗世独立便能成就,每当我们被英雄的光芒吸引,是不是也该多关注一下英雄背后那群默默托举的人们?

光环更多地属于各行业、各领域的尖兵、模范,而谁又能说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没有令人景仰的敬业者和奉献者?繁华都市,耸立高楼,见证着无数民工的辛劳付出与汗 水汇聚;青年才俊,技术骨干,见证着无数教育者的心血浇灌和激情燃烧。这一群群平凡之人,撑起了天空,托起了日月,却被很多人遗忘。我们本就普通,却一个个心向高处,目送云端,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么?

香港大学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袁苏妹不过是未受教育的扫地老太,却也可以因默默的关爱和持久的投入而获得“荣誉院士”称号。港大此举是制造噱头?不!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无声的导向,是一种人格的指引。这种奖励,对社会中下阶层,对英雄背后那些默默劳作之人,无疑是一种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激励。而港大的英明之处更在于,用三嫂的人格魅力影响堂仔,让学子们懂得,这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鲜为人知,你可以才华普通,渺如微粟,但只要你立足本职,至爱至诚,你依然可以感动世界,值得尊重!

多关注英雄背后的那群草根吧,世界需要这一伟大群体来参与创造。多支持这一群体吧,你我皆可成为草根英雄!

你也可以感动中国

高三·六 徐海雯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当2011年候选人物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候,它也像经典的“春晚”一样,被推倒了舆论的高峰,网友们心中那一瞬的感动也烟消云散,大家轮番上阵,“天涯”“猫扑”弥漫起“他配吗?”的硝烟。

“孟佩杰不过是尽了孝心,义务而已,并没有回报社会,她配吗?” “吴菊萍不就是顺手接了个孩子嘛,却得了这么多荣誉,她配吗?”

面对七嘴八舌的质疑,我真想大喊一声,告诉他们:感动中国的人不一定非要非死即伤为国捐躯,不一定要公而忘私毁家纾难,不一定要妻离子散尽忠报国。正如深厚是感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幸福;正如大善之举不一定是动辄百万的捐钱捐物,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平等才是雪中送炭。“微尘”是一个个是普通人的草根公益,希望工程也是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香港大学可以授予几十年如一日的关爱学生的扫地老太“院士”的称号,我们为什么不能对荣誉对感动降低门槛?

有人戏称“中国人民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因为缺少爱心和奉献精神”,“感动中国”才被如此推崇。诚然,这个时代人们热衷的是个人的成功,改革开放摧垮了计划经济,也让自私自利大行其道。人们在对英雄壮举点头咋舌的同时,却也明哲保身的做起了“小悦悦”事件中的十八个路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平凡人的感动,简单到做好饭,扫净地,我们也可以做到;即使是为学生留饭送药,开导陪护,我们也不难做到;那么在别人急难之时伸手相助,我们也可以做到。当感动降低门槛,你也可以感动中国,而爱心和善举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一个真正美好和谐的社会,不应只有英雄在高处不胜寒,而是每个人都行善事做好人。生活中不可能天天都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日行一善坚持下来就是壮举。

也许,十年后的感动中国不再是一个例行的颁奖仪式,也许会是个照片展,展出各地人们的微笑和善良;也许希望工程和红十字组织早已不必存在,幼有所护老有所安,四邻和睦八方友爱。当感动降低门槛,当公益深入人心,当好人得以好报,当善举不必再大肆宣扬,一切皆有可能。我一直坚信,“感动中国”的意思不应是“感动了中国”,而应是“感动的中国”。惟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互相感动,中国才会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感动。

平凡的人呢走上荧屏,再走下舞台,再走近千家万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你也可以感动中国。

平凡的极致

高三·六赵卓慧

或许你是一截蜡烛,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用跃动的火焰照亮一片黑暗。或许你是一株小草,没有古树遒劲的枝干,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用柔弱的身姿涂抹一小片新绿。或许你是个普通人,没有倾世的权力和傲人的财富,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用真诚和善良打动一个人,温暖一颗心。

无需豪情万丈,无需壮志凌云,无需学识渊博,无需聪颖过人。平凡的在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当时光飞逝,回首过去,便会惊异的发现,曾经专注的那些平凡,在真心的灌注下,在爱心的滋润下,都变成了不凡。

在烟火缭绕的闹市中,有谁注意到烤羊肉串的阿里木。这个新疆汉子用日复一日的汗水换来了失学孩子的希望。每根羊肉串挣三毛钱,十五万元的善款要卖五十万根羊肉串。烟熏火燎的机械动作没有抹去他灿烂的笑容,艰难的生活没有磨灭他慈善的希望。阿里木放声高歌,唱出了草根慈善家心底的渴望,漾起了一心向善的涟漪。

川流不息的马路旁,有谁注意到每天披星戴月在人们鄙视的眼神中,在飞扬尘土和恶臭的垃圾中拾荒劳作的陈贤妹?这个平凡的拾荒者在路人的冷漠中抱起了倒地的小悦悦,瘦弱的身躯,伛偻的背影,定格成了繁华闹市中最苍凉的画面。出自本能的自然举动和质朴的话语唤醒了人们的良知,点燃了人性的光辉。“是人都会做”,最普通最卑微小人物,却成了最耀眼的道德范本。

卑微如我们的凡人大众,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而心灰意冷,不要因为自己的势单力薄而犹豫不前。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下时,是初为人母的吴菊萍挺身而出;天安门垃圾遍地时,是75岁的刘玉珍坚持义务清扫;无情大火肆意蔓延时,是12岁女孩夏鹏拍门营救„他们都是普通人,或坚守准则,或心怀善意,或本能施救,或坚持不懈。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扭转乾坤,却足以感动世间。

普通不是从众,平凡不是平庸,平常不是平淡。怀平常心,做不足道事,叙人间情。云淡风轻,波澜不惊。没有豪言壮语,足以感动有情人;没有丰功伟绩,亦能温暖人心。因为平凡的极致,就是不凡,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篱边的紫罗兰

高三17班 侯迪文

它,清新淡雅,不与群芳争艳;它,朴实无华,甘心做一株无名花。可它也有名字——紫罗兰,一颗篱边的紫罗兰,纯真而无任何修饰。

玫瑰笑它太平凡,没有艳丽的颜色,在花的王国里,就像平凡的人民,永远比不上身为女王的自己,它淡然一笑;牡丹笑它太简单,没有美丽的花瓣,在花的王国里,就像平凡的人民,永远比不上身为王侯的自己,它淡然一笑;群芳笑它卑微,在花的王国 里,永远只是平民,它,又淡然一笑。

无人能描绘光阴的容貌,而春,却闻到了清新的气息,枯黄的大地,便披上了翠绿的新衣,篱墙也蒙上了一层生机。

天真的孩子在篱中玩耍,美丽的妈妈在其身后,孩子看着园圃里竞相开放的花儿,脸上露出欢喜的神色,她指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侧头望向妈妈,好奇地问妈妈,一朵又一朵,她的目光从篱边的紫罗兰身上闪过又闪过,几乎问遍了篱笆中所有的花,唯独没注意到那娇小的紫罗兰。孩子采摘下娇艳的玫瑰与美丽的牡丹,捧在怀里,满意的望向妈妈,和妈妈走回屋中。紫罗兰望向孩子,心中没有任何怨言。玫瑰与牡丹躺在孩子怀里,颜色显得更加强烈,似乎在嘲笑它永远的卑微,可它依然淡然一笑,静静开放。

无人能抓住光阴的双手,而秋,却听到了动人的歌声,翠绿的大地,便换上了枯黄的秋装,篱墙内也失去了生机。

天真的孩子又一次来到篱中玩耍,美丽的妈妈依旧伴其左右。此时,望向篱中,孩子的脸上浮起一丝忧伤,因为一片枯黄。目光扫过,篱中的紫罗兰依旧开放,孩子脸上的喜悦代替忧伤,冲向那篱边的紫罗兰,入神的欣赏。妈妈走过来,看着孩子,孩子又是侧头望向妈妈,“这是什么花,为什么我从未见过?”妈妈轻轻的摸着孩子的头:“孩子,它叫紫罗兰,它一直都在,只是你从未注意它,它一直默默无闻的绽放,奉献自己的花香。你要像它一样,默默无闻,朴素淡雅,却有长久的生机,持久的花期,弥久的花香。”孩子会意的点了点头,凑近紫罗兰,深深的吸气,感受那沁人心脾的花香。

篱边的紫罗兰,它,平凡:它,简单;它,朴素淡雅;它,默默无闻。篱中的紫罗兰,也有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暗香

高三17班 焦欣寒

我曾仔细地观赏过花谢,花瓣大把地落,缕缕暗香亦沁人心脾。零落成泥,却暗香永驻恰似对生命的诠释。

于是,每当回味起那缕缕暗香,便为那依偎在花托上的小生命感动着,她曾经灿烂过,奉献过,即便谢了,但芳香永驻。

我是相信有暗香的。就比如那个在烟火缭绕的街市里大声放歌的阿里木。苦难并没有冷了他的热情,他坚持用一种执着为街市带来春天,带来温暖。虽是一贫如洗,却暗香浮动,让我们为这平凡的生命展现的超乎寻常的姿态而震撼。

指点江上,激扬文字,暗香却蔓延至今,乃至后世。想当年,他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奋斗着。在中国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苦痛地挣扎过,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忙碌着,为着能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而坚持着,为着人民的幸福而工作着。毛泽东,尽管他的人生如寻常人般不过几十年的生命,却把他的独有的思想的暗香和治国理念投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河中,让栖息在河岸的一代代中国人每每驻足,每每感动,每每敬佩。

如果一花不能装点春天,那么千朵万朵的花便会赋予春天一个更深的含义。还记得那个叫做“微尘”的团体吗?虽是一颗颗小小的爱心,一旦汇集起来却是大大的奉献,却是最不可摧毁的力量。缕缕暗香汇在一起便让整个城市成为凡尘中最幸福的家眷,成为人间最温暖的天堂。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因为我们的存在让世界有些许的不同,平凡中展现的美好才会让我们在人世间拥有最有价值的灵魂,才不会像鸿毛般轻浮。袁苏妹老人虽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但却获得了这世界最美丽的心灵,这颗心灵是通过任何教育都很难获取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想来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抑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抑或是居里夫人通过科学为人类创造着幸福,他们如缕缕暗香,绵延在人类发展的河流中,永不断绝。

为着他人的幸福而奉献着,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但暗香永驻。

平凡中见伟大

高三17班 邱丰良

总有一群人生活平平淡淡,却无时无刻不在向这冷漠的社会传递温暖;总有一群人平凡淡定,却用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超乎常人的执着表达着善良;总有一群人微乎其微甚至微不足道,却塑造了伟大,震撼着人心„„他们是社会低层的工作者,没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然而却正是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让我们认识到:平凡中见伟大。

大爱无声。他们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细、微薄。微乎其微,寻找不到,但又随处可见。他们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唤醒了良知。他们是普通人,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聚起来,积少成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微尘”,一群人的名字。上千笔捐款,帮助了弱者,彰显了一个社会的良心,也塑造了平凡人的伟大。

平凡中见伟大。他是“傻子”,“欺骗”了妻子,用“骗”来的钱买了辆自行车,又邮递给偏远山区上学的孩子;他是“傻子”,几十年如一日,不肯给自己和家人买新衣服,却用省下的钱资助几十个失学的孩童,让他们能够继续上学,避免了无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他是“傻子”,在爱女考上大学时无力购买笔记本电脑作为礼物讨女儿的欢心,却能够用筹集的钱捐给山区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他也许真是傻子,却是可爱的“傻子”。他就是“雷锋传人”——郭明义。他平凡,却彰显不平凡;他简单,却彰显简单的伟大。他是长者,是父亲,更是亿万同胞的榜样,世界的模范。

羊肉串上的义举。阿里木,一个烧烤工,一个可爱的爱心巴郎,一个新疆的同胞,一个举国为之感动的普通人。他辗转各地,以烤羊肉串为生;他睡大窝棚,吃最便宜的食物;他勤奋做事,日夜忙碌,却从未吃过自己烤的羊肉串。他所有的行动只为一个目标:将省下的钱捐给学校,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善款虽少,但让校方感动,校方也同时在学校设立了“阿里木助学基金”——这是该校最小的基金,表明了学校对他的尊重。如今的阿里木依旧在烟火缭绕的街市大声放歌,这歌声感动着社会,也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平平凡凡中,我们领略了感动、温暖和伟大,也深思着平凡的含义和伟大的真谛:伟大从不专属于那些名声显赫的名人,他们也存在于平凡人中,并在平凡中绽放美丽。

让人性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82岁的文盲老太与国际一流的名牌大学,乍一看,似乎毫不相干,但这位人称“三嫂” 的服务员却赢得了港大“荣誉院士”的称号。她用44年的无私关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用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堂仔的生命,她用人性的光辉将自己荣誉证书上的烫金照亮,这是她 “香港大学之宝”美誉的最好见证。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拥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但是真正能够折射出人性光芒的又有多少呢?证书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的象征,更是对人性的完美诠释。正如濮存昕在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所说:“真正的环保大使并不是戴着荣誉光环的号召者,而是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原本家境殷实的张正祥,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将人性高高举过头顶,即使倾家荡产,被人残害得失明也全然不顾,最终他将人性在 “2009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书写得淋漓尽致,让所有国人肃然起敬!

曾经有人戏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他可能是鸟人。而现实中领到手的不一定是荣誉证书,可能是一张废纸。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上面的烫金是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许,在人性几近泯灭的名利场,对于那些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的人来说,“烫金”其实就是将钞票化为证书上的种种“荣誉”。于是,当企业远离了人性,“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堂而皇之地被印上包装时,毒大米、毒奶粉、假药品、地沟油等给无数幸福家庭带去痛苦和灾难;当学界远离了人性,“大师”“专家”满天飞,学术造假习以为常时,中华文化因此蒙羞„„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三嫂”!呼唤城市清洁的人很多,而愿意当环卫工人甚至关注他们的人又有几个?力挺中华民族复兴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做到毁家纾难的人又有几个?当人性蒙尘时,一个民族也就无望了!而“三嫂”的感人事迹唤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给了我们人生的坐标,前行的航向,让我们有理由不再怀疑和拒绝人性。

别让人性湮没,拂去灵魂上的尘埃,让人性永远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点评】从人性的角度入笔,分析材料,确立观点,然后援引典型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并结合现实,拓展主旨,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精彩时文】

港大授予扫地老太“荣誉院士”之启示

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授予了82岁的扫地老太袁苏妹,她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有人认为,院士应授予在科学学术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让目不识丁的退休清洁工领此殊荣,纯属无稽之谈,授“劳动模范”称号更为贴切。的确,在这个沽名钓誉的浮躁社会,真正淡泊的人不多,多的却是慕荣逐利的表演和作秀者。一个人做好份内事,就是尽职尽责,如果能竭尽全力地助人,就算得上是积德行善了。所以,港大给袁老太“为大学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评语实不为过,予以其这一殊荣包含着人性的良知,对平凡的尊重,对无私的感恩。

其实,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人们的热议,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老太荣誉的称号是什么,而在于荣誉的评价标准。据媒体报道,她性格淡泊,清心寡欲,儿孙满堂,生活幸福,即使被授予了荣誉,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名誉对于这位已届残年的老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期待和收获的实用价值。同理,名噪多时的港大,也实在不需要靠颁 发一个称号为自己制造新闻。问题的根本在于港大授予蓝领老太“荣誉院士”,与知识能力和学术成就无关,而是强调她如何身体力行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成就。港大打破学院派对院士的诠释,不仅仅是对人们追求科学务实精神和德行的一种提醒,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现实回归。

教育的基石是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同铺就的,二者理应享受平等的尊重和待遇。这不是由身份、职务和收入差异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生的平等所决定的。港大奖励具有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校园清洁工,体现了跨越阶层的体恤和最基本的尊重,值得肯定。

俞敏洪 袁苏妹 材料作文

(1)2009年,香港大学将“名誉院士”的荣誉授予了82岁的退休老太太袁苏妹。这位老太太没受过教育,29岁到73岁的四十多年间,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堪称“宿舍灵魂人物”。

(2)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在一次讲演中说:“北大现在拿我和百度公司的李彦宏作为这所大学的光荣的代表,这不合适。我和李彦宏是做生意成功的,但北大的精神,北大的灵魂,不应当是做生意的成功。”

[要求]①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厦门市2010年适应性考试作文评改参考意见

该题的审题与2010年省质检作文有所不同。省质检的作文题中,“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三句名言各有侧重,写作时可以有侧重地选择其中一句名言生发开来,写成一篇文章。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要求“不要脱离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做到:

(1)立意要能涵盖两则材料。

审题时要仔细阅读原材料,体会材料间的联系,或者抓住两则材料某一方面的共同点,或者抓住两则材料在某一方面的不同点。写作时对这两则材料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有所偏废。只抓住某一则材料而全然不顾及另一则的,不符合命题要求,即使该作文其它方面优点很突出,最高也只能获得48分(满分70分)。

(2)要能抓住两则材料的核心。

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尽管叙述的内容不同,含义也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命题人往往意图通过这些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材料,来启发考生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思索。这“某一方面问题”就是这两则材料的核心所在,考生的写作应当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于无关紧要处大发议论,以致离题、偏题、跑题。

(3)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选取写作的切入点。

对所提供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获得不同的认知。要引导做到:①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获得不同的认知,而又不游离材料的思想核心;②角度不同,认知不同,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多维度的参考;③有了不同的认知,能够从中选择一个正确的(这是基本前提)、自己有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的(保证写作材料的丰富)、感触较深能做细致分析的(力求文章思想的深刻)、有别于“众生俗论”(力求文章立意的新颖)的观点,以此为内容写成一篇文章。

【附一】材料的解读

对本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解读。(还有其它方面的解读,只要符合上述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向平凡的人致敬;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喝彩;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可敬者表达衷肠。

肯尼迪曾这样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我们当然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影响着社会进程,承认事业成功者为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所作的贡献,但我们也愿意向那些平凡的大多数,向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向他们的容忍和宽厚,致以敬意。

2.平凡与伟大;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与声名显赫的成功者。

一个社会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人物在平凡的位置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他们的人生价值与那些在重要的领域获得成功的声名显赫者同样宝贵。香港大学授予袁老太“名誉院士”的荣誉正是出于对这些小人物的敬佩。

毛泽东:“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人甚至说:在面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候,你在向那“一将”致敬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万骨枯”以怜悯与慈悲。

3.成王败寇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

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热议,重点并不在于港大授予老太荣誉的称号是什么,而在于港大的评价标准值得称道。试想,假如俞敏洪和李彦宏在事业的道路上奋力拼搏了 但没能取得如此成功,北京大学是否也能把他们看作是北大的光荣呢?那种成王败寇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是否有违正确的评价标准?这值得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反思,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

4.袁苏妹的坚持与俞敏洪的谦逊。

从这两位人物身上很可以看到他们的人格魅力。袁苏妹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甘于平凡,贵于坚持;俞敏洪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荣耀加身,能有自知之明,谦逊以对。一个人不论处在怎样的社会位置,充当怎样的社会角色,都应竭尽所能地服务于社会。当社会还未发现他(她)可贵时,能够甘处平凡,不求闻达,持之以恒;当社会给予他(她)崇高评价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之,谦逊以对:这不正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么?袁苏妹和俞敏洪的人格魅力正在于此。

5.教育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灵魂?

塑造灵魂比创造财富更为重要。香港大学以“明德格物”为校训,其中“明德”是灵魂。授予袁老太“名誉院士”的荣誉,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办学精神。北京大学秉承的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和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俞敏洪说自己不是北大的代表,除了自谦,更在于表明:北大灵魂与精神,不在于生意的成功,而在于倡导自由的思想和弘扬“民主与科学”的传统。这,才是教育之魂。【附二】网络资料下载

选择向谁致敬

作者:徐百柯

香港大学颁发今年的“名誉院士”称号。名单中有一位是港大食堂服务员,82岁的袁苏妹。因在家排行第三,袁被学生称为“三嫂”。她没受过教育,在港大当了44年服务员及厨师。数十年间,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堪称“宿舍灵魂人物”。

港大选择用荣誉的头衔来表达对三嫂的珍视。颁奖词说:“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几乎同时,北京大学毕业的俞敏洪在一次讲演中说,北大现在拿他以及百度的李彦宏作为这所大学的光荣的代表,他认为,这不合适。他和李彦宏是做生意成功的,但北大的精神,北大的灵魂,不应当是做生意的成功。

排除新东方校长的自谦,至少,北大的光荣应不仅仅是生意成功。有评论者言:老俞的讲话发人深省。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判一所大学,看它选择向谁颁发荣誉表达敬意,则晓十之八九。生命在校园里以何种样态融通,学校的命脉又如何赓续,要之,对于大学,因传承,得荣誉。(周文燕摘自《中国青年报》)

向构成国家根基的人们致敬

近日,有媒体同行提出问题:60周年庆典时刻,你选择向谁致敬?此问令人动容,无法回避,尤其是在眼下,当功勋和荣耀被反复提及,当国家正翻检得失,谋略将来,我们尝试回答这个提问,并以此文向那些重要而默默无闻的可敬者表达衷肠。

我们向平凡的人们致敬,向那些构成我们国家伟大根基的人致敬。尽管作为个体,他们多半平凡无华,很少被无关者提起和记起,也几乎从未披戴过什么耀眼光环。

在我们的土地上,在中国,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在东三省的秋风里收拾田地,有的在山西的地下敲打煤床,有的在城市里挥动铁锤、操纵机器,或者夹着皮包来回奔走。以及更多的人,就在这篇文字发表的时候,正在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忙碌,流汗,耗费心神,甚至也许根本没有时间来接受别人的致敬。

但在这总结和回顾的时刻,我们必须记住,在过去,正是这样的人,既为这个国家的所有成就提供基础,也在灾难来临时,沉默坚韧地承受最大恶果,为复兴提供护佑。

是的,我们承认,相比伟人和精英,他们无比普通,也可以说渺小卑微。他们很难被贴上“伟大”的标签,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呼喊豪言壮语。相反,他们通常为一些看似微末的目标奋斗,为了一亩庄稼的丰歉和一月工资的增减而耿耿于怀。

但无可否认,正是这些属于个人的微小追求,长久以来构成这个国家得以前行的最大动力。我们的进步,正是基于个体对幸福、尊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数时候,只有当这些个体的意愿汇成洪流,历史才被簇拥,向着某一个方向前进。

这是我们向他们致敬的理由。我们当然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影响着社会进程,但我们也愿意向那些平凡的大多数,向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向他们的容忍和宽厚,致以敬意。并且,我们相信这是更重要的。

在历史进程中,有人脱颖而出,留下名字和功绩,更多人则沉入普通生活的底层。他们或许也有过宏大的梦想,有过澎湃激情,但最终屈服于生活,甘于接受寻常的命运。

我们无法在致敬的时候,忘记这样的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人是我们的父辈、兄弟和姐妹;这样的人赋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也养育这个国家。作为个体,他们也许不够成功,既没有获得荣耀的人生,也没有给社会留下独特的印记。但是对他们,我们心存感激,也心存敬意。因为我们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没有人可以被称作失败者。我们还相信,相比而言,面对平凡人生而依旧坚持需要更大勇气。

还有些人,尤其应该提及,他们在苦难来临的时候,有的首当其冲凭勇气对抗,有的选择做沉默的拒绝者。他们中,有的人坚持下来,也有的人没有。他们有可敬的信仰,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我们无法忘记他们,因为,一个国家通常是在改正 错误的过程中得以进步,而那些与错误对抗,甚至为此遭难和牺牲的人,在灾难和更多平凡者之间实现了缓冲,并为错误得以改正提供了契机和推动力。在我们品尝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感谢他们,并且向他们致敬。的的确确,我们想致以敬意的那些人,是并不出众,却构成这个社会底色的人;是虽然沉默,却在事实上坚守美德、对抗污秽的人;是在艰苦中不肯放弃希望的人。我们在此时,在这个回顾的时刻,特意重申对他们的敬意,基于我们一贯的信念,基于我们对寻常人生的关怀和敬佩。

以此作为本刊同人对“你选择向谁致敬”这个问题的回答。

60年,你选择向谁致敬

华商网 单士兵

时间把历史揉碎了,满地散落,有太多飘向了不知名的暗角。后来者的记忆倒带,要抵至幽微,常如烛光冷照山壁。

当然,此时看历史,是不需烛光映照的。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节点,历史的浪潮在向每个人漫溢与席卷。读报上网看电视,都在与历史面对面,与时间深处的人们对话,去碰触那些悠远的纷扰世事。

我以为,看历史,要寻找现实人生的镜鉴,也要弄明白要向什么人致敬追怀。有太多的先行者,背影渐行渐远,甚至在某个拐角消失之后,就割断了与我们现实应有的记忆。但他们却是历史的一部分,纵然蒙上太厚的尘埃,也终究会有被拭亮的那一天。

于是,现实往往只是在向历史的一部分致敬,或者是现实的一部分在向历史的一部分致敬。但是,历史是属于每个人的,也是属于每一个家庭的。前些天,我曾与曹景行聊起新中国这60年的历史,这个以“口述历史”闻名的前凤凰卫视名嘴就说,这段历史,其实就生长在现在每个家庭的血脉深处。

那么,每个人就应该向给予自己美好生活的父辈们致敬。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是他们搭建的。这代人能够告别战乱逃亡,不再文攻武斗,是因为父辈们支付了太多的苦难与不幸。当然,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他们父辈身份可能已被贴上了不同的标识,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伟大,有的平凡。在现实的语境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自然应该选择向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行者致敬。

只不过,除了国家意志下的宏大历史记忆,在走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具备独立自省意识的人们,也应该懂得向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些普通人致敬。9月27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有一篇报道,题目叫《龙应台:你所不知道的一九四九》,其中有一段话,令我深为震撼:“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这样以文明与人性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也应是每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主动选择。这样,在面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候,你在向那“一将”致敬的同时,也会懂得给予“万骨枯”以怜悯与慈悲。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许多人当时其实也并不知道谁是站起来的成功者,谁是倒下去的失败者。纵然,你不一定认同龙应台那种“向失败者致敬”,但在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的文明视角下,对失败者,今天的人们至少也可以选择理解与同情。

我的父亲就常说,他这一生,太平凡,甚至很失败。说这话时,父亲一脸落寞与失意。他这一辈子的身份,叫农民。60多年来,他用粗糙的大手长久抚摸着故乡那片土地,在悲悯的大地上植入无限的希望。他所有的希望,不过就是为他的儿子铺就一个有长度的人生。随着我的年岁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在别人眼中,我的父亲是平凡还是失败,都不重要。对这样给予我生命与未来的老人,我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致敬与感恩,带着无限的诚意与歉疚。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肯尼迪曾这样说。大地微凉,深埋着太多的先行者;身边角落,总有值得叙说和记忆的父辈。现在,你将选择向谁致敬?

“三嫂院士”令人动容,教育该赋予学生怎样灵魂?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记者 赵涵漠文并摄

2010年01月06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 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

直到今天,小女儿卫锦璧还记得妈妈“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卫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 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偶尔,猪油拌白米饭也能当一顿晚餐。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

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

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

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

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她登上了美食节目介绍自己拿手甜品“马豆糕”的做法,在娱乐节目“东张西望”中被专访,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得到三嫂的照片。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尽管有时在街上,她偶尔会被陌生人惊喜地叫住:“你是三嫂吗?恭喜你。”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邨,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材料作文“文盲院士”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于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 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多维运思】

解读这则材料,既可以从袁苏妹的角度入手,对其所作所为和生命价值等做多角度剖析,亦可从香港大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港大做法的时代意义:

1.学会尊重身边的普通人。在人们的意识中,劳动者常常被分成三六九等,职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对英雄伟人辉煌业绩崇高品格的弘扬与崇拜,又有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尊重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香港大学此举是对普通劳动者把平凡的劳动演变为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

2.立意方向:荣誉对平凡的尊重人文精神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中,似乎不可能有如此的宠遇。“代课老师”辛苦几十年等来的却是被清退的消息,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何谈褒奖。中学食堂被摄像头监控,目的是为了避免打饭师傅私收现金„„在这样的现实中,哪会有对身份“低下”者的认同,哪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服务经历和感情融合?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支配着学生以大爷的身份来鸟瞰饭堂的师傅和小卖部的员工,反过来,学校的利益驱使让这些服务于教育的人也仅仅停留在利益决定思维的层面上。英国人梅因曾说:人类文明的进化应当是从身份到契约的。在身份的社会里,袁老太只能委身依附,绝不会得到公正和人性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是在新兴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难道我们还不能摆脱身份的桎梏么?(摘自《广州日报》,2010.01.20,有删改)

【点击】文章从不同层面剖析港大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扫地老太这一事件的积极社会意义,立意高远、深刻。结尾联系现实,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直指时弊,引人深思。

【佳作示例】

让人性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82岁的文盲老太与国际一流的名牌大学,乍一看,似乎毫不相干,但这位人称“三嫂”的服务员却赢得了港大“荣誉院士”的称号。她用44年的无私关怀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用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堂仔的生命,她用人性的光辉将自己荣誉证书上的烫金照亮,这是她“香港大学之宝”美誉的最好见证。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拥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但是真正能够折射出人性光芒的又有多少呢?证书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的象征,更是对人性的完美诠释。正如濮存昕在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所说:“真正的环保大使并不是戴着荣誉光环的号召者,而是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原本家境殷实的张正祥,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将人性高高举过头顶,即使倾家荡产,被人残害得失明也全然不顾,最终他将人性在“2009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书写得淋漓尽致,让所有国人肃然起敬!曾经有人戏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他可能是鸟人。而现实中领到手的不一定是荣誉证书,可能是一张废纸。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上面的烫金是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许,在人性几近泯灭的名利场,对于那些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的人来说,“烫金”其实就是将钞票化为证书上的种种“荣誉”。于是,当企业远离 了人性,“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堂而皇之地被印上包装时,毒大米、毒奶粉、假药品、地沟油等给无数幸福家庭带去痛苦和灾难;当学界远离了人性,“大师”“专家”满天飞,学术造假习以为常时,中华文化因此蒙羞„„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三嫂”!呼唤城市清洁的人很多,而愿意当环卫工人甚至关注他们的人又有几个?力挺中华民族复兴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做到毁家纾难的人又有几个?当人性蒙尘时,一个民族也就无望了!而“三嫂”的感人事迹唤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给了我们人生的坐标,前行的航向,让我们有理由不再怀疑和拒绝人性。别让人性湮没,拂去灵魂上的尘埃,让人性永远闪耀金子般的光芒!

【点评】从人性的角度入笔,分析材料,确立观点,然后援引典型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并结合现实,拓展主旨,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2.让生命的价值回归本真。“三嫂”的事迹固然让人感动,但是,“三嫂”的工作是否能够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长大要当科学家、伟人、英雄等的价值观。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其实,芸芸众生,你我皆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享受劳动的快乐,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掘生命的本真,才是生命的真谛。

立意方向:生命的价值做好本职工作生命的本真

3.认真做好一件事。“三嫂”之所以能成为“香港大学之宝”,在于她用毕生的精力认真做好最普通的一件事,用执著铸造伟大,用真诚赢得尊重。“三嫂”的成功启示我们,对于任何职业、角色我们都应该充满敬畏,发扬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的专注精神,把平凡演绎成伟大,同样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立意方向:做好一件事情执著铸造伟大平凡与伟大

4.4.社会评价要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元发展,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多元化趋势,因此,社会评价需要多元化。在物欲泛滥的今天,我们习惯于把崇拜献给聚光灯下的社会精英,其实,褒扬三嫂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弘扬其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崇高精神,对于协调当下物欲化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建精神家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立意方向:社会公平社会评价多元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教育要倡导育人为先的原则。香港大学授予袁苏妹“荣誉院士”的做法,旨在倡导一种精诚服务精神,从而达到“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目的,这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教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教育观扭曲现象。学校乃至家庭都需要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养成乐于服务他人、自觉回报社会的良好习惯,这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导向。

立意方向:教育的本质学会做人与处世

【参考题目】 1.平凡不等于平庸2.道德PK学历3.文盲老太的华丽人生4.还平凡应有的价值5.品质高于称号6.普通不等于卑微7.谁都了不起8.和谐的社会需要彼此尊重

【素材链接】

1.尊重的故事:香港大富豪李嘉诚一次下车时不慎将一元钱掉到车下,旁边一服务生看到了,帮他拾了起来。李嘉诚收起一元钱后,给了服务生200元酬金。这200元酬金,实际上是对劳动的尊重和报答,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2.名人的平凡史: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当过学徒,做过剧院杂工。美国诗人惠特曼成名前是木匠、排字工、小学教员、编辑。英国作家狄更斯成名前是鞋坊学徒、缮写工、记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当过排字工、领航员、矿工。俄国作家高尔基当过面包店伙计、学徒、厨工、码头苦力、铁路工人。

3.“信义兄弟”的故事: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一个贫困家庭,以建筑为业,20年来他们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一分不少地将工钱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10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在风雪严寒夜驱车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在账本丢失的情况下,按照农民工自己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

4.平凡人的伟大: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舍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

第二篇:向“港大院士”袁苏妹学习

定 安 中 学 总 务 处 2010年8月28日 编者按: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6日刊登了《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的文章。文章介绍了香港大学后勤员工袁苏妹44年如一日做饭、扫地奉献后勤的先进事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校党委副书记王文科要求全校学工战线全体老师和后勤员工学习这篇文章。向袁苏妹学习,学习她敬业奉献、爱生如子的社会关怀精神,学习她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

为了使袁苏妹这种朴实、无私的精神进一步在我校后勤工作者中扎根、发芽,学校总务处组织全校职工学习和交流袁苏妹的先进事迹,使‚袁苏妹‛精神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并向全体教职工发出学习倡议!向“港大院士”后勤员工袁苏妹学习倡议书

各位员工:

细细品味“三嫂”的事迹,真是说不上来有多少丰功伟绩,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细小故事,而正是这些点滴汇聚成了强大的暖流,流淌到港大每位学生的心中。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行业不论贵贱,每个劳动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发挥着作用。不管你的岗位高低贵贱,是一名平凡的服务员或清洁工,无论你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只要以专业精神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一件事情干好并持之以恒,那么你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会赢得社会真诚的喝彩。

同志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后勤工作者,我们在坐的每一位都和袁苏妹一样,在中学校园内为师生们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然而,在中学的特殊环境中,我们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中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蕴含着无声而有形的教育。

在这里,我们倡议全体教职工同事以袁苏妹为榜样,一是学习她用心服务、真诚待人的优良品质,做知心人,办贴心事,关注、关爱学生,急师生之所急,尽力满足师生的需求,使他们处处感到在学校如同在家里一样方便、舒适;二是学习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是学习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在这里主要是指一种工作态度,以专业精神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哪怕是烧饭扫地。做一天的模范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模范。生命绽放的方式有许多种,袁苏妹为广大普通劳动者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本职岗位上绚丽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的学校后勤事业、为服务育人的崇高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附件:袁苏妹先进事迹的材料

定 安 中 学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八日

【 袁苏妹先进事迹 】

袁苏妹: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港大院士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

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4 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1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直到今天,小女儿卫锦璧还记得妈妈“见学生比见家人的时间还多”。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虽然父母都在食堂工作,但卫锦璧兄妹自小很少沾光。有时,三嫂会带回家一包切三明治剩下的面包皮,全家人的晚饭就是用热糖水泡面包皮。偶尔,猪油拌白米饭也能当一顿晚餐。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大学时头型就是中分,不知道为什么到今天都没变过”。

有男生甚至称,三嫂至今还记得他们大学时历任女友的名字。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每年,她会回来制作“宿舍之血”。这种由生抽、老抽、番茄酱、豉汁、胡椒粉、辣椒酱制成的“饮料”,除了三嫂,“没有人调得出那么正宗的味道”。

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 5 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

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次日,旧生们振臂簇拥中的三嫂被《苹果日报》头版以整版报道。此后,她登上了美食节目介绍自己拿手甜品“马豆糕”的做法,在娱乐节目“东张西望”中被专访,香港各大报章几乎都能找得到三嫂的照片。

授衔赞词中的一段也被各大媒体反复引用:“很多人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尽管有时在街上,她偶尔会被陌生人惊喜地叫住:“你是三嫂吗?恭喜你。”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屯卩,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

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嘅,学业进步!”“做工嘅,步步高升!”“做生意嘅,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嘅,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三嫂,用生命影响学生一生

【核心阅读】她没有上过学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四十多年如一日为香港大学大学堂的学生做饭、扫地。

2009年9月,82岁的她当选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那些‚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高呼‚三嫂‛。

她就是袁苏妹——一位因丈夫排行老

三、被称为‚三嫂‛的普通老太太,香港大学大学堂原宿舍管理员。

这位只会写5个字的三嫂,是怎样赢得港大师生的尊重?而当选院士4个月,三嫂的近况如何?

带着种种的疑问,本报记者特地走近了三嫂。

“我只是在大学煮饭的普通人”

每天清晨,三嫂依旧如往常一般,慢慢走出她在香港岛北角的家,去买菜,或做些运动,然后回到家中,做做家务看看韩剧,继续退休后的闲适生活。

对这栋普通住宅楼里的住户来说,三嫂“是全楼的荣誉,没想到我们这里还出了一位香港大学的院士”;而对三嫂和家人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多变化,除了在茶楼里,偶尔会有陌生人上前问一声“是三嫂吗?”

4个月前,收到港大徐立之校长的信以后,三嫂一家都很吃惊也很激动。小女儿卫锦璧告诉几个哥哥姐姐的时候,兄姐们直问,“这是不是真的,不会是做梦吧?”全家人要带妈妈去做身旗袍出席典礼,但还有人坚持来抢这个“心意”——大学堂旧生会坚持要由他们出资做了一件紫红色的旗袍。

三嫂至今还记得那个典礼。2009年9月22日,82岁的三嫂出席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颁授典礼,同台获此殊荣的包括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恒基兆业副主席李家杰等名流。香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周伟立这样介绍三嫂:“大家都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这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是香港大学之宝!”

三嫂: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小时候躲日本人才逃到香港来,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的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

接过证书,三嫂轻轻地道一声 “多谢”,环顾四周鞠躬致意,礼堂内掌声经久不息,更有不少旧生眼角泛着泪光。庆祝宴会上,年轻如孙辈一般的新生,帮三嫂梳理花白的头发,一群同样头发斑白的旧生则簇拥在三嫂身旁,重拾当年入校时的传统,有节奏地快速鼓掌,振臂高呼“三嫂”,劲头完全不输年轻人。

三嫂:比买中了赛马还要开心!这个院士的袍子要叠起来放好,等孩子们回来熨一下。证书也很漂亮,要拿镜框装起来放好。

而在女儿卫锦璧的眼里,“妈妈一直以来都用心待人,不计较回报,这份平和的心态很珍贵。”

与学生一起比与儿女还多

“毕业几十年还忘不了三嫂的马豆糕”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堂,是100多名港大男生在校园的“家”,也是三嫂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地方。从1957年随丈夫一起在宿舍食堂工作,到2001年退休,三嫂在大学堂里度过了40多个春秋,学生们形容她,“在大学堂的时间比在家还多,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比陪自己的儿女还多”。

三嫂本名袁苏妹,因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而得名。虽然没有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姓名,但三嫂对每一个大学堂旧生了如指掌。哪怕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旧生,三嫂也能一眼认出是谁,准确叫出他的名字。

三嫂:学生仔读书很辛苦的,错过了晚饭,我就煮宵夜给他们吃。马豆糕、炖鸡蛋、猪扒,还有炒牛肉河粉。有学生不舒服,我就煮凉茶、煎药给他们喝。学生们都很乖,回来都会叫我一声三嫂,有的还会叫声“干妈”。

很多人在这里住3年也很少回家,见我多过见父母,有什么话都会跟我讲。多少年了,总有旧生回来看我,还会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婚礼。

无线电视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记忆中,当年与弟弟在大学堂为考试而熬夜,三嫂亲手煲的莲子鸡汤香浓可口,“半夜看书就全靠它了!”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则说,就算已经毕业几十年,三嫂还是很关心他们这班旧生,众人也都念念不忘三嫂做的马豆糕。

三嫂:以前能到大学来读书的人比较少,和现在的这些学生仔比,那时的旧生总是打扮整齐、斯文,从来不会穿拖鞋下楼来吃饭,现在的孩子们更活泼一些。但不管是新生旧生,都很给三嫂面子。他们把啤酒不小心泼到了墙上,我也不会怪他们,当自己儿子一样解释一番,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新生代大学堂仔阿森和阿中,分别上大

一、大二,看起来都略显青涩,正埋头享用三嫂从家里带来的马豆糕,脸上还带着腼腆的微笑。而他们也确实把三嫂当作自己的奶奶来对待,一见面就拉着手问候几句。

阿中:三嫂最受大家尊敬。虽然退休了,但她还是经常过来帮忙,买东西给大家吃,就像自己的婆婆一样。我们都很愿意陪三嫂聊天,新年还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外面茶楼卖的马豆糕,不如三嫂做的好吃!

在颁授典礼上,主持人一句“不止一次听到三嫂说,你女朋友人真的很好,要对她好点啦”,引来台下阵阵会意的笑声。对不少旧生而言,三嫂不仅是他们的家庭、学业、就业顾问,更是爱情的顾问。去年一年,三嫂已经出席了三次“大学堂仔”的婚宴,并接受新人敬上的一杯茶。

退休多年,三嫂仍然不断回校帮忙,每年一度的团年饭等活动,总能看到三嫂的身影。

事事尽力,不计得失

“我就是喜欢和学生仔在一起” 香港大学建在山上,山脚下就是港岛西环热闹的街市,高高在上待在象牙塔里从来不是港大的传统。

1995年创立的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颁授对象多为对香港或港大有特殊贡献的人士,首席副校长、副校长、院长等人均有权提名。三嫂虽然不是一线的教职员,但她照顾一代代学生成长,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后,最终结果是“全票通过”。

周伟立:三嫂看着一代又一代大学堂学生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虽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三嫂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大学堂仔的生命,教会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从大学堂一个普普通通的管理员,到著名学府的名誉院士,三嫂的故事在香港转瞬间家喻户晓。这样的褒奖,让市民从中看到了亲情看到了温暖,看到了时光流逝在学生们心底留下的那份真诚。

市民覃小姐:荣誉院士一般都是颁给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要么给过学校巨额捐款,要么曾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很大成绩,颁给三嫂的这个头衔,更多是对三嫂的一种肯定,对她工作、生活的肯定。其实,不仅三嫂对那个典礼刻骨铭心,刚入校不久的港大员工们,也记忆犹新,一位受访的港大员工一直感叹:当年的旧生,现在很多都功成名就,但那天礼堂里最大的人就是三嫂!港大像个大家庭一样,学校一直以来强调的tie(联系)、town 8(城镇、市民)和gown(礼服、长袍),就是要把大学和普通市民联系起来。授予三嫂荣誉院士,就是大学精神的一种表现,是告诉大家要懂得感恩,懂得对他人心怀感激。

而三嫂呢?她依然只是慈爱地笑着。三嫂:你对其他人好,其他人自然也会对你好。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和这些学生仔在一起。

那件学生出资做的旗袍,三嫂很珍惜,到现在只穿过三次,前两次是登台拿奖和参加旧生会的宴会,最近的一次,是参加去年11月孙儿的婚礼。如今,三嫂把荣誉院士的证书,还有袍子、帽子都放在一个盒子里好好的收藏,有朋友来家里的时候,就拿出来给他们看一看。

从三嫂家出来,握着记者的手,三嫂像对每一个离开大学堂的旧生一般,说着“保重身体,出入平安”。长长的旋梯上,不断有迎面走来的学生叫着一声声的“三嫂”。转身望去,绿树掩映下的大学堂像是一个家,门边满头白发的三嫂,就是等待孩子放学归来的妈妈。

袁苏妹被港大授予“荣誉院士” 我们的“三嫂”在哪里?

简要内容: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

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三嫂”履历平平无奇,只会写5个字,港大却在颁奖词中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

反观我们身边,是否有过“三嫂”这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得到过这样的关注和尊重?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不做平凡的“袁苏妹”,争当“成功者”、“人上人”。这样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敬重,异化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

身边的“三嫂”,可曾道一句“谢谢”?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着的人,为什么我们甚至从未想过问一问他们的名字?为什么我们难以与食堂师傅、校园保安形成情谊?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与我们不一样,我们也觉得与他们相异趣?

大学时,我们楼的管理员“楼长”,经常出小黑板报,说说天气,评评新闻,发布寻物启事失物招领,非典期间,还每天公布疫情,提醒我们勤洗手、多运动„„看到“三嫂” 的新闻,想起大学的楼长,才发现自己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无从说一声“感谢”,更不用说“不敢忘记”了。

(网友 IP:58.68.145.★)

“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融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

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浅薄,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

(网友 IP:123.235.40.★)

我是一名北京高校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像袁苏妹一样的工作人员。去食堂打饭,卡里没钱了,师傅会说:“没事,下次再刷”;丢了东西,保洁阿姨拾到后会物归原主;学校的后勤主任,竟然是一位在读博士。很感谢这些“袁苏妹”们,他们让我们感到了生活在校园中的温暖与幸福。

(网友 IP:59.66.139.★)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很少被学生及家长重视。我很想做一名袁苏妹那样的人,尽我所能上好每一节课,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我会把它拣起来,看见水龙头没有关紧我会去关好,用行动证明自己、影响学生。

(网友 IP:202.100.93.★)

教育的精神,如何补“尊重”一课?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们的答案,可能是考大学、找工作。艰难的应试之路,往往强化了学习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如何补上“理解、尊重和欣赏身边普通人”这重要一课?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三嫂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社会关怀精神,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褒奖“三嫂精神”,尤为必要。

(丁弋 IP: 202.108.251.★)

“三嫂院士”会鼓舞很多人,会使大家深深明白,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普通人的价值以尊重,而不是教人“高人一等”。

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各层面的人,才更能体会人性之美、世情之美。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有做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天生的人上人。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才能使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命里,发掘生命的本真。

(雨 IP:121.14.235.★)

我们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太强,民主、平等、敬业的现代氛围还不浓,我们身边不乏“三嫂”,但“三嫂院士”却只能是特例。

我们不能以此攻击“精英教育”,不能幻想我们的社会上全是平凡澹定、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培养拔尖、高素质人才的“精英教育”,但也并不缺乏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

(网友 IP:61.163.30.★)

有人说,“三嫂院士”是作秀。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形成,在于学习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即使是作秀,这也是一场好“秀”。

媒体还报道,重庆一名校长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跪下给母亲洗脚,也引来“作秀”争论。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会被说成“作秀”,正是因为在教育中,只认可传授知识的“常识”,而忘记了形成人格才是“核心”。

(笔锋 IP:222.246.137.★)

成功的边界,可否容得下“平凡”? “三嫂”让人感动,“三嫂”的路,却非大部分人所选。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如何看待在金钱与名利之外,默默奉献、爱人爱己的“三嫂”式人生?

名利二字,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开心顺心,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名利也就真的“于我如浮云”了。

(网友 IP:222.141.52.★)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钱有权才是成功,孰不知,快乐、充实、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忘记这一点,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局: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快乐,但每个人又都绝对不能输。

(云外客 IP:220.181.54.★)

“三嫂”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的美德,也在内地无数代课老师身上熠熠生辉。他们一如“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子的生命,以德行与智慧之光照耀贫瘠的乡村,照耀着知识稀缺的角落。他们不想当院士,也不能当院士,但希望等待他们的,也不要是各地传来的“清退”的消息。

【学习袁苏妹事迹感想摘录】

学习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事迹的几点体会

我们S楼员工认真学习“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的事迹,就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下面是我们几点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袁苏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的精神,使我们懂得了自己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们。

认真学习袁苏妹的事迹,学习她用母亲般的情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促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找差距,从细微处入手,用心去服务学生。

通过学习袁苏妹的事迹,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去倾听每位学生的心声。如何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帮助她们解决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现实状态。

我们没有豪言壮语,我们会像袁苏妹一样,用默默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平凡中的不平凡

小事中的伟大

学习了袁苏妹的事迹后,感受很深。她的一生,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都是一些很平凡的小事,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会永远地留在了那些“旧生”、“老生”的记忆里,几十年永不消失,也就证明了她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小事中的“伟大”。

宿管工作每天做的都是繁琐的小事,但只要我们都认真地做好了自己的每一件事,都不会以为是小事而不为之,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安全。

每个人来到世上,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因各种原因而改变,而不同。但只要每个人都善良,都热情,都以诚相待,那他就会使他的一生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会被别人记住,被别人称道,像雷锋、周总理、袁苏妹等。

一个人活着、说话、做事要正直,要光明磊落,要宽容,要善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

【编后语】

记住每个劳动者的“好”

袁苏妹没上过学,一生只学会写五个字,却在她82岁的时候成为香港大学的‚荣誉院士‛,并被亲切地称为‚三嫂院士‛。

在香港大学看来,袁苏妹身上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同样是杰出人士,因为她是最卓越的劳动者和奉献者,‚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三嫂院士‛如同一盏灯,这盏灯在香港大学照了整整44年,从未熄灭。这44年中,袁苏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但当所有这些平凡累积到一起,就成了无数港大学生心头温暖而不灭的记忆。就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凡的坚守,袁苏妹成了学生们眼里可亲可敬的‚三嫂‛。

一个几乎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成了香港名牌大学永远的‚宝‛,这不仅是对于袁苏妹这样一个卓越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也体现出了一个名校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气度。这样的劳动者和这样的学校,都应该赢得大家的掌声。

有网友说:‚我们也应该像香港大学一样认识到普通人的价值,并把普通人的尊严高高举起‛;‚我们做不到给每一个辛勤的劳动者 12

第三篇:优秀作文写作指导

优秀作文写作指导: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

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四篇:高考作文案例:命题作文“春天里”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请以“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关注“社会与人生”的作文题目——似乎暗合了前些日子从网络传出的感动国人的那首农民工版歌曲《春天里》(44岁的王旭和29岁的刘刚一起演唱),令人感慨,令人怅惘,更令人深思。

“春天里”作为作文题目,我们应由自然到社会再到心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角度、层面去思考,比如在自然的春天里,在社会的春天里,在心灵的春天里,在哲学的春天里,在艺术的春天里,在历史的春天里,等等。如此看来,“春天”就不只有“大自然”层面的含义了,而更具有了社会人生之意义(象征义)。

以下立意供同学们参考:

在大自然的春天里,我们学会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坚定了希望/树立了信仰/学会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在心灵的春天里,我们实现了精神的高蹈/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等等。

在哲学的春天里,我们学会了思考/认识了自然、社会与人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力量,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我们的思维,去联想,去想象,把有关春天的含义(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等)春天的信息与材料(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关于“春天”的诗句,它是我们写作生发时的极好的“引子”)全部汇集到大脑里,然后加以筛选与提炼,并用自己对“春天里”的“主要情感特征”去驾驭、同化这些信息与材料,从而写出令人怦然心动的好文章。

附《春天里》歌词: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

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

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时的我还没留起胡须

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

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

虽然我只有对爱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

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

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

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

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例文一

春天里

张小野

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图画:春光无限温柔,你大声念诵十四行诗,念给身前斑斓的花听,念给喧闹的流水听。身后,是黄花满山,朝露映彩衣。年轻的声音,让生命不禁微笑。

这才是生命的春天。春天里,你执着于理想,不为现实所屈;你热爱生活,关心你的时代;你不沉溺于内心的沼泽,而是抬起头,让年轻的目光望着外面树梢上跳跃的太阳。

以春天的名义,追逐自己的理想,循着信仰的脚步,永不止息。

我常常被五四时期的青年感动,他们的旗帜,他们的呐喊,他们满腔的热忱,都是最简单、最真实的,却也使他们与自己的国家如此亲近。那个时代的青年,抚慰了我们内忧外患的民族,他们自己也成了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

半个世纪后的法国青年,在五月风暴里走上街头,戴着花环,抱着吉他,为他们抽象而崇高的革命理想放声歌唱,全世界都被他们震惊:原来青年们执着而纯粹的理想也是一种力量,原来青年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成长阶段,只要他们的眼光一旦投入社会,他们的声音也能振聋发聩。

从此,世界舞台上有了青年的想象;而那一刻,也成了历史坐标上极具意义的一点,他们改变了一整代人,或许也改变了从此以后的世界。

同时期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也是一群青年,喊出了“审视内心,关注社会,远离世俗”的口号。

听见了吗?这是曾经的青年在振臂高呼,在挥旗呐喊。他们浪漫激情的春天里,是一座座理想的丰碑在熠熠生辉。时过境迁,岁月却早已记取了他们的笑容。我们呢?

春天,不该只是记忆。抬起头,看吧,世界不是深灰色的。审视内心吧,看看你的梦想,你的坚守,你的信仰。关注社会吧,你爱它或者不爱它,它都注定是你孕育理想的摇篮。以后,如果你远走他乡,它将成为你的名片,你的背景,你的记忆,你和故人们心照不宣会心一笑的东西,就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或者说,一代人的记忆里都有它的痕迹。

你需要社会,社会同样需要你。成熟的社会里永远有年轻而清晰的声音。它象征着一个社会源源不断的活力,它使社会在世俗之外更具有了一些理想的色彩,催人奋进。世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但我希望,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能有年轻理想的声音回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路鲜花相伴。

如果我们的青年都能这样有理想,热切关注我们的精神信仰、文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如果有那么一天,即使我已不再是青年,也请允许我以一片欢欣与鼓舞,献上我对他们最真挚的祝福!

评点

文章撷取“春天里”应“奋斗”之义,并以“为国为民的理想”作“奋斗”之方向,审题准确,立意高远。

文章开头很有生命意味:在春天里,大声念诵十四行诗。诗是什么?诗是青春生命与理想激情的抒发。由此,作者想到了生命的春天,自然而含蓄。紧接着,又牵引出历史上中外青年的“生命的春天”。在这生命的“春天里”,青年为“理想”而奔走呼号,简直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最后,文章呼吁,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给历史留下“青年”理想的痕迹,并表达自己对“理想青年的敬意。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井然。

文章先由现实写到历史,再由历史再回到现实,文气之晓畅,思考之深刻,情感之炽热,读之令人快然,唏嘘不已!

例文二

春天里

尹建浩

我是李白,其实我并没有死,我不过是醉酒之后,抱月而眠,睡得久了些。在这个春天里,我刚刚醒来。

一千三百年前的春天里,我把春花春水春光欢声欢歌欢笑揉碎在梦中、醉里。一千三百年后的春天里,我悠然而醒,一边沉醉在诗意里,一边睥睨着这个繁华而又多变的世界。

我是一个十分浪漫的人,但在浪漫中也能保持我的清醒。我开始惭愧于“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春日。即使诗歌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也要腹中自有三千才思方可吐出她的芬芳。

世上只道我是谪落人间的仙人,轻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哪里知道我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世人只道我大唐是诗人的星空,浪漫的田野,九万里山河壮阔,哪里知道我们唐人风骨,向学之风慰为壮观。“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我们自幼饱读诗书,勤习剑术,学而不止。所以,我们才少年有志,志向乾坤。

在这一千三百年后的春天里,我发现世界变了样。不知是我还没有醒,还是世界早已醉了。寻寻觅觅,我寻不到那个时节江头送客的冷冷清清,寻到的只是

金流银涌之地的熙熙攘攘;我寻不到春天里扇动银翅的蝶儿,寻到的只是高高的烟囱下残喘的灰蛾。好久好久,我才寻到那个图书馆,只有稀稀落落的少男少女,那些意气风发,有诗意的青年哪里去了?

想当年,赐金还乡的失意都不曾消损我的浪漫。叹而今,浪漫却在这春天里消失全无。

如果只是寻不到春天的踪迹也就罢了。至少,我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梦中、醉里,我还能依稀瞥见那时节的芳草萋萋,白衣胜雪,烟花三月和牡丹遍野。只是我再也想象不出还有谁能与我煮酒论剑,笑谈天下,漫游四海。

王昌龄是个俊才,不幸早夭。杜甫虽然年轻,但勤奋得令我伤悲。但是,在这个春天里,我能找谁呢?貌似最后一个以诗余为赏心乐事的俞平伯也不再了,海子有我的浪漫,但是可惜了。

呜呼哀哉!我不求知己,但求与我能一起品读“杏花、春雨、江南”的诗人而已,他们哪里去了!

这个时代,哪有什么春天啊。我的浪漫与天才恐怕早已像那银河一样从空中落了个干净。

没有人读诗,却有人在读着寂寞!

诗歌,难道注定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遥远的回忆?难道只是那一坛揉碎后沉淀在梦中、醉里的杏花酒吗?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豪饮一坛千年的杏花酒,但愿长醉不复醒。不!我还要醒来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喜欢读诗的人,在那春花春水春光欢声欢歌欢笑的春天里,等着我。

评点

春天,本是一个读书的季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文章撷取“春天里”应“播种”之义,符合题意。令人称奇的是,文章以“李白”作为“故事”叙述的视角,构思巧妙。文章通过李白在“春天里”醒来看当今世相,痛批世人不读诗,致使诗歌沦落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语言精美,富有意味,化用了李白许多的诗歌,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诗歌积累与素养。这也给了我们写作的一个重要启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一个作家,然后根据考场作文题,写出符合考试“要求”的优秀作文。

第五篇:2018年最新作文写作素材习作指导12

2018年最新作文写作素材习作指导

春天里 第1 2 期

艺体部阅读文刊主办:语文组

作家海岩——有心人的世界

22准时地回到自己的小屋。家人都以为他是去睡觉了,其实他在偷偷摸摸地写一部长篇小说。当时家里还没有空调,小屋里非常热,但他天天坚持写到深夜。写完多少,他就往壁柜里面藏多少,家里人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写呢?因为海岩只读了四年书,连小学都没毕业,他怕别人说自己“不务正业”,怕别人说自己“好高骛远”。

海岩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共

47万字。有一天,父亲在壁柜找东西,无意中发现了这些手稿,就问:“海岩,这是谁写的?你是不是在写东西啊?”海岩只好承认了。于是,父亲成了第一个读者。过了几天,他问父亲:“写的怎么样啊?”父亲说:“什么怎么样?写的什么乱东西?我要不是你爸,根本就不看。”隔了两天,父亲问:“后边的书稿呢?”海岩暗自高兴,看来父亲是感兴趣了,是想继续看下去。海岩带着书稿,满怀希望地找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个副总编。副总编问:“你写没写过短篇呀?你写没写过中篇呀?你写没写过散文啊?”

海岩说:“都没写过。”

“那你参加过我们社或者其他社里举办的创作培训班吗?”“没有。”

“那你给报纸写过什么小通讯或小稿吗?”

“也没有。”

“哦!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不看了吧。馒头得一口一口地吃,碉堡得一

个一个地拿,仗得一个一个地打。你呢,先从小的学起,然后再去攻长篇这个堡垒。你说对不对?”海岩只好把书稿抱了回来,可他不死心,这毕竟是自己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47万字!于是,他又把书稿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

海岩等了三个月,既没有回话,也没有退稿,便去找总编。他还是一眼看到自己的书稿还没拆封呢!

总编问:“你写的是什么啊?”海岩说:“我写的是警察。”“那你寄到群众出版社去吧。我们这是一个文学出版社,我们这儿不大出这种写警察的东西。何况邮寄来稿的采用率,也只有千分之一。”

“写警察的东西就不是文学吗?”

“群众出版社更乐意出这些东西。要不我们帮你寄?”

海岩说:“书稿已经在这里躺了三个月了。这样,你先少看一点。如果你咬一口,就不往下咬了。如果觉得是馒

头,你就再咬一口。”

总编反问:“你就这么自信?”“看完一章,你觉得不能往下看了,你就退回给我。也有可能你看完第二页纸,你就会觉得咬到馅了!”总编同意了。

隔了一个月,海岩得到了出版社的通知:长篇小说《便衣警察》于1985年出版。《便衣警察》出版之后,引起轰动,获首届金盾文学一等奖、全国首届侦探小说佳作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便衣警察》获飞天奖、金鹰奖和金盾影视剧本奖。

《便衣警察》出版之后,海岩连续八年保持每年80万字的惊人出版量。他的代表作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平淡生活》、《深牢大狱》、《海岩文集》(7海岩大概是当之无愧的了。

前不久,杨澜采访海岩之后,在总结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时写道:“他的经历证明,只要你是有心人,这人生啊,敢

情就没有什么是被浪费的。”

不错,从根本上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既不是有靠山人 的世界,也不是有文凭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关键词:“大拇指一代”

引爆时间:2010年11月12日

事件主角:亚运志愿者

来龙去脉

从2010年11月12日开始的广州亚运会,各大赛场以及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身着绿白两色相间志愿服、手执“大拇指”招牌的亚运志愿者的身影。“大拇指一代”,得名于广州志愿者发起的“大拇指行动”———手举“文明礼让你很棒”的“大拇指”走上街头劝导市民文明出行。“大拇指行动”自开展以来,吸引超过60万青少年和市民群众参与,他们活跃在53个竞赛场馆、11个非竞赛场馆、18个独立训练场馆,为赛事提供礼宾接待、语言翻译、竞赛组织支持;

他们活跃在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交通路口、交通站场、公园景区及街道、社区,提供亚运宣传、信息咨询、交通指引。他们影响覆盖的人群超过200万人次,亚运会期间,亚运城市志愿者的“大拇指”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大拇指一代”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亚运会期间,他们以出色的表现向社会表明:80后90后是能担当的一代。浮云评说

“垮掉的一代”一度曾是中国80后、90后的代名词,自我意识过强、感恩意识太差、不能吃苦受累,成为很多人对80后和90后群体的大致印象。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志愿者的精彩表现,已经颠覆了人们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的传统印象。

随处可见的“大拇指”已成为广州亚运会最出色的名片,他们通过在亚运

期间的精彩亮相,成为广州市民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文明缩影;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他人,迷人的微笑是广州最好的形象品牌;他们的辛勤付出,展现了广州的形象。

亚运会已经完美落幕,也许我们不能再在街头看到身着绿白两色相间志愿服、手执“大拇指”招牌的志愿者们的亲切笑容,但是他们已经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已然融入到我们中间,或者在我们看不见的边远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父母皆祸害”

引爆时间:7月7日事件主角:80后子女、50后父母来龙去脉

“Anti-Parents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拥有近三万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成立于2008年1月18日。小组名引用自尼克?霍恩比的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少女杰丝的一句台词。7月7日,《南方周末》刊出《父母皆祸害?80后子女形容50并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其

数落父母的反传统态度也引发了社会的激烈争论。7月12日,另外一个观念与此对立的“反‘Anti-Parents’可怜天下父母心!”小组正式成立,但参加者寥寥。Anti-Parents小组成员主要在此倾诉或反思父母造成的情感或肉体上的伤害。小组成员多数在家庭生活中确实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为严重的猥亵子女、性别歧视等精神伤害。

听上去大逆不道,但小组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神马评说:极具震撼力的标题,强烈的冲突和矛盾。OH,MY GOD,这就是

媒体喜欢的话题。2010,它不上榜谁上榜?当然,偶也不是“标题党”,选它是因为它用一种理性而节制的态度挑战了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做什么都是为子女好??而常识是,尊重是相互的,人都会犯错??他们不是否认亲情,只是期望得到理解和平等的对待,而不是打着“为你好”口号的伤害和折磨。但愿这些思考能够延续下去,在80后成为父母之后。

下载“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

    高二月考作文写作指导学案 刘序伟设计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

    春天来了作文习作指导参考[优秀范文五篇]

    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春天的景色真的很美,大家一定要多点出门感受春天的美丽,还能将你的所见所想写下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天来了作文习作指导范文参......

    高考作文案例:“一路有你”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7篇

    高考作文案例:“一路有你”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一路有你”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 一、作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 告别了懵懂青......

    材料作文“微”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5篇模版]

    材料作文“微”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优秀范文5篇)

    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是让学生围绕同一谈话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联......

    “团队精神”材料作文指导及优秀习作点评(共5篇)

    “团队精神”材料作文指导及优秀习作点评 江苏省淮阴中学靳玉平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识的阿姆斯特......

    命题作文“走在路上”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命题作文“走在路上”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命题作文“走在路上”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提示】 “路”既可以是本义上的路,又可以是通往理想之路、生活之路,还可以是相对于结果......

    新材料作文“职业打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新材料作文“职业打假”写作指导及优秀作文 2017年唐山市高三二模考试作文分析及范文 阅读一度假贩品或职业职业其视 ,你文体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