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时间:2019-05-13 02: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第一篇: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摘 要:在国际网络、信息化接连冲击下,高校图书馆不管是在馆藏模式、服务对象、信息查询控制手法等,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结果。高校图书馆三大支撑要素包括文献、馆员、馆舍,其中馆员存在意义异常深刻,且随时承接着由传统向现代角色转换的使命。在此类背景下,本文对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工作诸多变化细节加以客观论述,使得内部馆员角色特性、专业知识结构、自我提升意识得到更加科学的认证;之后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高校图书馆馆员持续教育和素质拓展,制定妥善的协调控制方案,确保该类人员不会和现代社会规范要求产生任何冲突状况。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 图书馆员 角色转换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73-01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标准产物,规模、服务内容和模式都发生系统性改变,作为专业化馆员,有必要竭尽全力维护管理高校图书馆,使得各类图书得到更为精确的验证划分,同时不断从别国吸纳科技文化前沿知识和论著,保证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为高校图书阅读人群内提供更深层次的教育顾问服务。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之下,信息资源增长速率大幅度提升,至此图书内容和查询模式,都迅速过渡转接到高速网络体系之中,其间对于图书馆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自然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就是说该类人群必须尽快适应如今高校图书馆革新发展要求,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服务模式等变得更加专业周到。高校图书馆员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论述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始向数字、智能化方向过渡扭转,在此期间,图书馆员有必要进行个人思想全面解放,集中一切技术手段令高校图书馆藏数量和价值量增长到合理范畴之内,具体就是精细化更新加工不同类型文献资源,令最终信息产品附加价值大幅度提升,顺势贯彻高校全新专业知识的支撑引导指标,可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员服务都不能很好地贴合读者用户信息知识获取要求,这和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低下问题有着直接性关联。尽管说最近高校图书馆也引进不少人才,但是知识结构仍旧单一,无法布置拓展更高水准的信息资讯服务项目,而技术知识密集型信息资源发展需求也不会得到全面满足。此类现象势必严重限制图书馆自动、现代化革新进度,唯一克制方式就是进行馆员角色科学转换,实施全新教育,使得在职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网络信息时代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角色定位和转换的全新措施解析

如今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发沿用自动化集成系统,不同职务内容都呈现出显著的网络、信息、智能化特征,作为现代专业化馆员,必须积极进行自我角色科学定位转换,及时衔接处理用户服务、知识管理、信息校验导航等事务。

3.1针对高校图书馆员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进行重新检验认证

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自动化运营水准全面改善,关于计算机控制的图书馆业务项目逐渐增多,要求馆员掌握更多计算机程序控制要诀,这和传统样式图书馆作业形成强烈反差迹象,更对高校图书馆人才素质提出更为深刻的规范要求。

这里强调的网络化,不单单限定在馆员操作技术熟练控制程度,同时更是对全新知识环境的探索,是饱含交叉专业渗透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人才诞生的天堂。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时刻保留一类危机、紧迫感,并不是在困惑境遇下无所适从,而是能够时刻观察校验自身处境,积极向绩效优异的人才看齐。透过客观层面来讲,网络技术本身高深尖端特性不是特别显著,掌握过程中触碰到的瓶颈危机也是十分有限的。

3.2定期开展技能素质教育改造活动,将馆员整体精神面貌提升到更高层次

图书馆员时刻处于读者服务的第一线,其外在形象和精神面貌将直接决定读者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感知印象,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高校图书馆员,要借助不同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化操作技术,树立起爱岗敬业的图书馆人文形象结构;同时充分凸显读者的主体适应地位,确保在彼此交流中对读者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归结来讲,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员队伍,需要结合各类用户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系统化吸纳整合,使得馆员角色趋近于专业、知识、信息化。第一,借助脱产和函授学习模式,使得现代图书馆员学历层次发生本质性改变。第二,依照高校图书馆实际条件,设置开放进修、培训等项目,使得馆员掌握更为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第三,高校图书馆也有必要定期组织馆员到外地考察,令自身服务理念变得更加系统清晰,经过不断训练过渡成为兼具不同学科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馆员也可以借助高校图书馆内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智能、人性化信息服务技能学习调整,特别是在远程教育交互性、即时性作用下,令图书馆员依照个人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教育资源同步或是异步式交流探讨。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飞快覆盖延展过后,对于长期接受传统训练的图书馆员角色性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提出更加深刻的质疑。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作为现代专业化高校图书馆员,必须积极参与各项培训项目,充分认同全新服务角色存在意义,借此适应不断严峻的网络化进程挑战危机。具体来讲,这是现阶段摆在转型阶段任何一位高校图书馆员的一项极为紧迫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汪敏.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员知识共享探索[J].图书情报论坛,2015,15(05):133-166.[2]李莹.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8(04):89-95.[3]陈婷婷.学科服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5(23):123-136.作者简介:任宇(1986-),男,山东省曲阜市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来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势在必行,文章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原则、新型教师角色的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转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夸美纽斯说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一、教师转换角色的原因透析新时期下教师存在着压力

1、“信息爆炸”时代越来越显出教师知识量不足。

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现代的教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逐渐提倡跨学科综合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知识面狭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很少交往,甚至相互冲突的毛病,从而为每一门学科的教与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明显加大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培育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人才的增加势必给行业带来巨大竞争,教育行为也不例外,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的改革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的人才的竞争,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实力靠的是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地将来教育改革的大风大浪中搏击。

新时期对人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进地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我们常提倡的“尊师爱生”其实就是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从深一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而新型社会提倡一种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由、真正的平等。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新时代相悖的。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垂直关系。即教师有绝对权威。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①、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特征是主体处主动,客体处被动,主体常依照一定模式改造客体。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②、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现代信息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该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样,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3、教师应该由手电筒转换为镜子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像一只手电筒一样照出学生外表和心灵的是与非,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正所谓“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讲“要散布阳光到别

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

①、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最好教材之一。

教师的服装本身就是一部美学,对学生进行着无声的美育熏染,它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飞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的服装一要美观大方,要体现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内涵,二要线条简洁分明,体现朴实、高贵的美,不要过多装饰,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时刻记住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镜子,是一本活教材。

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③、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4、教师应该是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结果台上讲得冒青筋,台下听得昏沉沉。即使出现几个“乖宝宝”,那也只是一台录音机、摄像机,并无创新精神,所以外国人常说中国人高分低能。

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学生是演员,是活动的主体。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德国的顾孟德也说过“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据统计,一个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到的只有一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25%,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学才能获得,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小决定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向深处发展,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稳操胜券的事情。

教育不只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重要的还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这样做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5、教师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①、教师不可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遵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的原则,全方位的、公正的去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也几乎每一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决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

②、教师不可以对不同学生确定同一的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先天优势不同,后天兴趣爱好不同,其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或为参天大树,或为茵茵绿草,或为清香花朵,或为累累硕果,决不可牛不吃草强按头,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③、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教师应根据同学的现实状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自卑的给他们些信心,自负的给他们些挫折,没有热情的及时给他们添上一把火,吃不饱的给他们添加些任务,消化不良的帮

助他找出病因去除病灶并控制好数量,要让每一个同学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班上课的基础上做好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祖国兴旺、民族发展的大事。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

本文研究内容为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首先从两个切入点着手:一是从探寻图书馆名称改变的轨迹着手,进一步追踪研究图书馆功能的拓展范围、组织结构的调整历程,从而确定新时期下图书馆新角色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重点圈定高校图书馆员承担新角色所需具备哪些素养;二是从探寻国内外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修订过程着手,进一步追踪研究针对大学生、教师群体制定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和指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不同体系的维度,标准、指标以及可测成果的内容,圈定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可用哪些指标,同时比较研究现有体系建立的方法.本研究以上述双管齐下的方式初步确定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相关指标的集合。其次,区别于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大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本文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实现体系维度的划分和指标的相关聚类,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同时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德尔菲法确定的部分指标进行客观的验证。本研究对北京、上海、福建、黑龙江、四川等18个省市三类院校的93名图书馆员进行施测,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界定评价概念的范围开始,包括指标样本集合生成、指标项目初步修正、数据收集、项目分析、因子分析条件检验、三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命名、信度检验以及效度检验共经历10个步骤,最终确定体系。最后,探索不同部门、不同年龄与不同学历的馆员在其信息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根据本研究中已确立的高校图书馆员评价体系编制问卷,对北京、南京、重庆等16个省市110名图书馆用户进行施测,调查高校图书馆用户对所属不同部门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期望情况。进一步展望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测量工具在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继续教育、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结果,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定义,界定了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的涵义,构建了信息评价与利用、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道德、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识别7个维度和46项指标的高校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验证了不同部门的馆员其信息素养各个维度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馆员的信息获取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六个维度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馆员的信息意识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六个维度无显著差异。高校图书馆用户对馆员信息意识、信息识别和信息获取这三个维度期望值较高,对资源建设类部门和参考咨询类部门馆员信息素养水平最为关注。

第四篇: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也谈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

【摘 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关键词】 教师角色;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实际证明,尽管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的理念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教师们表面上也接受,但课堂教学中学生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地听,断断续续地答,手忙脚乱地执行教师指令,学生这样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有主体地位可言,学生的这种状态,主要责任应在教师,是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教师主要应该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

一、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精确地向下一代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还必须熟悉并掌握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善于运用教学的技术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形象地表达教材。

有研究者(张承芬等1984)认为,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必须能顺利地实现和完成如下环节:(1)发动和激励学习。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发动和激励学习,需要教师掌握相当的教育理论和多方面的教育技能。(2)组织教学。要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切地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方法、能力与兴趣等,以便作出正确的教学预见和安排。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很好的钻研课程和教材,在仔细研究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地组织教学。(3)评定学习。在教学的一定阶段,教师还要作出“学习效果的评定”来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并通过反馈改进教学。

教师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适时、谨慎、准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倾听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多以对话的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由主讲人转位为倾听者。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育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作为倾听者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

三、评价者

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倾听学生交流,还要对学生、教材、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应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评价也应全面,不应只看学习情况,还要看学生的品行习惯,在这一点上,教师要为人师表,起到表帅作用,以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养成,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公平、合理,顾及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倚,全面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对教材,要认真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掌握学科理论,指导教学。对教材的选文问题敢于质疑,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给出的知识,若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要有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精神,使得教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对教学,应该改变以前那些陈旧的课堂形式,选用新形式为学生讲解知识,把握新课标精神,大胆创新,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成绩。

四、研究者

教师要做个研究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教书育人,还要开展研究,因为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些依靠现有理论和自身经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开展科研活动,做个研究型教师。

要充当研究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不满足于工作中的“轻车熟路”。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了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除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积累、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评价者、研究者这四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臧乐源:《教师学》[J]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肖海洋:《新课标背景下的几大怪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4]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5]吴丽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第五篇:信息时代背景下谈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急剧增长,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信息技术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对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推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生影响

Researches about Influences of 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对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针对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一、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利用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群体中重点关注的一部分,其利用互联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追逐的热情。大学生该摆脱初高中时期的束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实物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基于此,面对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文化的强烈视觉冲击,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最大的使用群体。

(2)大学的学习过程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熟练和科学地利用网络。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作为基本技能必须掌握,另外,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大多通过网络完成,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甚至网络授课,网上答疑等,学生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这些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及时准确地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

(3)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已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互联网相关,人际交往、购物、娱乐、求职等等都可通过互联网通道即时实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

合理、科学的利用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首先,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匿名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放松自我,根据自身情况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网络信息的广泛与迅捷使得大学生可更快更多地了解社会的发展,接触多种多样的文化,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的状况,对自己所处的情境有更深的认识,进而正确认知自我。再次,利用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发现更多的学习与发展自己的机会。网络上普遍的知识共享现象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免费的学习、娱乐资源,从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总之,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重要产物,为大学生的知识更新与创造带来了重大的便利,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引领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需求参与不同的社区,与社区成员进行互动。总之,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张扬和自我意识发展,有利于主体意识发挥和激发感知想象力。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也不例外。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大学生丰富自身学习生活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极大妨碍了一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庞杂,良莠不齐,一些免疫力差的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通过网络游戏、聊天等麻痹自己,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与周围人交流,接受网络上劣质信息,使得自

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2)学习生活方面,有些缺乏自我控制的大学生长期沉溺网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玩网络游戏、聊天等娱乐消遣,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习带来的便利,不顾老师、父母、亲人、朋友的叮嘱,把学习抛至一遍,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能力也未得以提升,对其毕业和工作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3)心理方面,有些大学生易于网络成瘾,沉溺于虚拟世界里的人和事,他们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其典型症状为: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隘,人际关系冷漠。高网络依赖症的大学生长期通过网络麻痹自己,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对虚拟空间的依赖,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收到严重挑战,人际交往隔阂、情感淡漠,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出现倾斜,道德缺失。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

四、应对不利影响的建议

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覆盖率将不断扩大,信息爆炸程度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生活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将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会区别于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中心的大学生。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尽量减少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作用。基于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网络的不利影响。

(1)将网络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当今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网络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但两者各自为政,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与网络使用者的素质培养完全脱节。面对网络日渐显著地负面影响,有必要将网络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结合起来,既让大学生学习到实用的网络技巧,又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选择优质信息,增强网络道德观念,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合理利用网络。

(2)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强化校园网络管理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有必要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建设中。高校要组织好人力、物力,共同努力完成自身网站的特色化建设,重视网络文明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更科学的了解网络,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3)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鼓励大学生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虚拟社会为大学生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更新颖的渠道,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虚拟社会来帮助大学生拓展和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引导鼓励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注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呼吁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回归,把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隐患降至最低程度。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当代大学生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接班人,信息时代,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关注的重点。网络的出现和法则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在网络世界里找到真正的自我,真正成为E时代的主导群体,为国家网络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学刊,2009(2):90—94

[2]王莉,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2):92—94

[3]何光胜.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哲学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9

[4]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2012-07-23/2013-01-01

下载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也谈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