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4: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

第一篇: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

重塑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在实践中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归根到底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师形象的重塑,这也是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总起点和总开关。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转换与重塑

一、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专业发展缓慢,急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但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并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究将成为新型学校的特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首要任务。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而且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是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转变为教学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知己,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一种学生容易接纳的、支持的、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础教育新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成长。其次,教师还要由课堂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个性,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精神。

其实,教师和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要起导航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新课程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中“以人为本”是主要因素,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与新课程同行。

四、教师角色的转换

未来的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竞争性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面临的挑战。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探索者和不断学习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着。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主动设计者。教师不仅要承担对教学文体加工和构建的任务,还要承担起选修课的开发责任和任务。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必须把格式化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转变为“怎样教”和“教什么”,把原来的“按我指的路行走,没错!”转变为“让我牵着你的手,在风雨中共同行走,共同发展”。否则,新课改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和发现、挖掘、整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实习考察、科学研究,主动接受科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学校),从而使教师的角色根本转换。

五、教师形象的重塑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践者、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知识的生产者,做不到这些,教师的良好形象就得不到重塑。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教师的工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高级劳动。当前,教师良好形象的内涵意义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一条长流长新的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发展,为教师重塑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谁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在新课程实践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从中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欢乐和尊严。原来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就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研究者和创造者;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宣示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将取代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统治者”,教师总是在约束着孩子,你不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的管理充满着艺术,与其着力于为孩子制定一个是非标准不如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刚刚踏上讲台时的故事,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孩子的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尤其是周末,记得那时候孩子们总是半个身子趴在阳台上往下望,校长、老师、保育阿姨不知道强调了多少遍,可这样做的孩子只增不减。那时我们3年级的教室在3楼,每次站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半个身子真是让人担心,我也在班队上强调了许多次,可是老师不可能随时都盯着每个学生吧,于是逮着机会我带着全班站在走廊上扶着孩子让孩子爬上栏杆感受那种危险,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趴在阳台上班里的学生就会制止,应为孩子们的意识到那份危险,他们即使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会互相监督。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小学中段的口语交际让不少老师和孩子头疼,比如:今天小明在学校突然肚子疼,老师已经把他送进医院,现在让你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长赶快到医院来。面对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格式外,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情景表演,设身处地当一个表演者,孩子只有参与其中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独立完成,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不是言传身教就够的,必须要孩子参与学习,在课堂上设立互动环节,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课堂上教师的注重了主导忽略了引导。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主体,课堂教学与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信任。

四、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上,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现在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开发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行,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对所学的东西有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思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种模糊的、含混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师生携手更进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角色转换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二、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变化

1.由权威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要将学生定位于学习主体,自己定位于引导者、组织者,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具有个体、独立、发展的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传道者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传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理想的平台。

3.由闭关自守型向社区型转变。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社区生活,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终身教育正与社区生活走向“一体化”,就是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语文教师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语文教学信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理念能与时俱进。

三、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方面提高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言、积极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工作方式的改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课改的实施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其他学科,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要改变彼此孤立的局面,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不同学科、与不同年级的教师打交道。要互助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还要倡导语文课堂上的合作,这里包括师与生的合作、生与生的合作,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关注课程改革,学习、思考、研究新课程。教师要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1:《新课程标准》

2:《教育艺术》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朱培红

日前,本人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杨贵亮教授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场报告。杨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到现实,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层次以及我们应当追求的几种境界。的确,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这个重心问题的核心。然而,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课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有所建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和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走向成功。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教师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专业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打造优秀的骨干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教师成为积极进取者。首先,加强专业精神教育。一个优秀和成功的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强调的是会不会,专业技能强调的是能不能,而专业精神是基于对从事的专业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可以促进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其次,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往往只是被动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脱节。继续教育在教师心目中只是任务观点、效果较差,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应建立在教师自主、自动地寻求发展的基础上,教师不仅是“教人者”,也是“学习者”,更是“自我教育者”,每个教师必须自觉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必须是学校的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相结合,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自律和自觉,以新课程为契机,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责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第三,学校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一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尊师环境和文化氛围,突出教师专业地位;二是主要尊重教师专业权利,形成良好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冒尖,发挥主体性;三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下载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谈教师角色的转换与重塑(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