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场会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场会
——第三十四届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班1期的培训
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4日—7日,我有幸到重庆凤鸣山中学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现场会—第三十四届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班1期的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在四天时间里,我一共学习了5个方面:“走向内涵:新课程魅力课堂的价值追求与时间路劲----龚雄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王锦秀”;“我看高考变革与教学改革行动----齐健”;“特色学校与文化建设----龚春燕”;“四环导学魅力课堂”展示课----龚圣龙。通过短短三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还让我认识了很多老师、朋友,我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社会,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培训期间听了四位老师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程;一位老师的“四环导学魅力课堂”展示课;一位老师的“四环导学魅力课堂”随堂听课。对于我来说,每门课程都是对于我已有知识的一个冲击,是真正的从思想精神上的一次洗脑过程。虽然时间很仓促,讲授过程偏快,但我相信,只要我做个像王锦秀校长讲的那样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学生一样勤奋的学习,一定可以会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的。
凤鸣山中学的龚雄飞校长告诉我们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高效指的是效果、效率与效益。我们不提倡“高效课堂”,我们设计“魅力课堂”,是因为魅力课堂它是基于学生美好天性而提出的。魅力课堂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于要解决2个基本问题:①如何使课堂成为“引力场”;②如何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和“情感场”。魅力课堂的模式是从自学—合作课型到展示—提升课型,遵循“五主”原则,即“问题主导、思维主攻、自学主线、活动主轴、发展主动”。在新课程改革下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解决教学困难和问题的智慧之源”;新的教师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生命的牧者”;新的教学观—遵循“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原则,真正把学生教活。
山东齐鲁师范学院齐健教授告诉我们:高考试题改革的发展总趋势:情景化、生活化、主题化、系列化。时代挑战:高考何以需要变革?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培养拥有自主意识、创新品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合格公民是必然抉择,也是高考变革的价值取向。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龚春燕告诉我们:特色学校建设是新时期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公平发展。办好特色学校,要在“特”字上下功夫,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特色学校发展策略:自上而下,广泛参与;注重主体,强调内存发展;突出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营造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文化;多主体参与建构;特色教育科研;构建鲜明特色的校本发展和校本管理模式。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丰富和加深了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深一层的理解,开拓了思路,使我的创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更加坚定不移地去探索和追求它。联系到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钻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让自己朝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
听课人:赫章县财神中学 蒋茂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广东省汕头市第四中学李瑶珊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科学规划、研训结合、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从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说,新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支高专业素养的、具有新课程理念又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师资队伍。新课程改革凸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机会。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在职学习、专业训练、实践反思,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专业成长过程。新课改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大背景,在这一情景中,教师必须具备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能从改革的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能从自己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缺陷与需求,成为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自我调控的发展者。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
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为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学校层面我们以全校教工大会为平台,开设校性讲座,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汕头市第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搭建起“青年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五级平台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专业发展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自身的专业努力,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准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教师个体间差异的存在,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入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自己专业发展环境、个人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准确定位,确立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制订《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规划由总体发展规划及发展规划两部分构成,总体规划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路径、行动方案等内容,规划主要包括具体目标、策略、所需的支持、完成期限、达成的结果、反思与评价等方面。重点在师德、教育教学、教科研、进修培训等方面进行规划,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使每位教师都自觉地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
二、研训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培训为积极参与培训,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研修、研讨会、新课程培训、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专业引领研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强大教育发展功能,将研训工作置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研训工作,促使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升教师专业化 1
发展水平。
(一)、师德师风建设
专业化的核心特质是专业精神,即服务社会,把服务对象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三个方面。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我校党总支、校长室坚持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全校每周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观看师德修养录像,举行“教师职业道德论坛”,陶研会活动,师德论文评比等举措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使“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才不愧为专业人员”的观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二)、专业知识研训
业务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有力保障,我校在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基本业务培训之外,尤其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走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深植教师内心。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教研组长及学科高级教师每学期都为同科组老师开设学科知识讲座,教研活动要求做到“三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使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落到实处。近几年,我校的教研活动涵盖了教育科学理论、专业知识理论、研究新课标、探索新课程的实施方法、研究教学反馈问题、探索中高考备考策略等多方面内容。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备课组老师轮流当“主备”,即由该教师将本周的教学内容在会上以“说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及改进办法。实践证明,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平台有效地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在研究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青蓝工程”建设
“青蓝工程”是我校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亮点。新教师能否尽快地胜任岗位,老教师如何重燃工作激情,实现自身的第二次专业化发展,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尽早成为合格的教师;老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努力学习新技能,在新学年开始前,我们都认真地制订新教师培训计划,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同时我们给每位新教师都安排了班主任导师及学科导师并进行“结对”仪式,要求导师为新教师上示范课,跟进新教师课堂听课,指导新教师开好汇报课,写好教学反思,阶段性进行验收、考核和鉴定工作。“青蓝工程”实施以来,我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每年区、市级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都成绩斐然。老教师在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中也重燃了再创专业“第二次曲线”的强烈需求。事实说明,“青蓝工程”的建设使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培养,导师也在传、帮、带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经验、增长新知识,这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指导教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我校鼓励、支持教师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教学实际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组建研究小组,从不同角度选择专题、课题进行研究。如我们政治组的“政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语文组的“中学语文诵读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汕头市课题研究一等奖,化学组“中学化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组的教师论文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去年以来,我校又积极申报了广东省学习科学研究会的子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力的各学科有效教学研究,教师们在研究中交流共享,互补共生,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
师专业发展的必需.我校根据教师的年龄及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分批培训,我们利用假期、假日开展Windows XP、Word、PowerPoint、Excel、Internet、Outlook Express、Authorware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使全校90%以上的教师都掌握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料搜索、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涵盖了中学阶段所有的学科领域,在突破传统教学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及有效运用为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水”来自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只有以主体的身份投身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反思等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也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我校积极地利用这一主阵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我们以各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兄弟学校交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校常规的教学调研周、对外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为任务驱动,引导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锤炼教学基本功,让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同伴指导
教师同伴指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它有助于突破教师之间的相互隔绝,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新型校园文化,这种新型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我校开展的“教师文化沙龙”、“读书俱乐部”、“讲述我的教学故事”、“学科公共电子邮箱”、“公开课点评”、“课例研究”等活动为教师营造了开放的、合作的、愉悦的环境,使教师同伴指导真正地起到促进教师合作、成长的作用。
(三)、教育教学反思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纠正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的专业不断走向成熟。我校提倡教师做好“三思”:即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前反思”;以集体听课和学生课堂反馈为载体的“教育教学中反思”;以案例分析、集体评课、成果展示为载体的“教育教学后反思”。实践证明,“三思”活动有效地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事实、教学实践进行认真地审视,在不断地发现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科学管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点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科学的管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我国颁发实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法律保障。学校层面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机制,必须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致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让优秀教师、名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步上良性的专业化发展轨道,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
发展水平。
(二)、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只有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师评价指标,积极开展教师发展性评价,才能真正激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教学档案袋的开发能有效地将外在评价与教师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思结合起来。近两年,我校尝试指导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档案袋,并提供教学档案袋的目录供教师参考(1、教学职责;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
6、学生评价;
7、专业发展活动;
8、自我反思;
9、教师同伴评价;
10、个人荣誉;
11、未来计划;
12、附录),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改造,尽可能地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又能涵盖档案袋所需的基本资料。但这只是校方行为的有效尝试,我们认为缺乏完善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仍是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只有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专业化。新课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更为凸显,教师必需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以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现代教育理论热点透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朱培红
日前,本人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杨贵亮教授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场报告。杨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到现实,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层次以及我们应当追求的几种境界。的确,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这个重心问题的核心。然而,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课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有所建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和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走向成功。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教师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专业得到良好发展,才能打造优秀的骨干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教师成为积极进取者。首先,加强专业精神教育。一个优秀和成功的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强调的是会不会,专业技能强调的是能不能,而专业精神是基于对从事的专业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专业精神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可以促进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完善的根本动力。其次,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在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往往只是被动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脱节。继续教育在教师心目中只是任务观点、效果较差,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应建立在教师自主、自动地寻求发展的基础上,教师不仅是“教人者”,也是“学习者”,更是“自我教育者”,每个教师必须自觉引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必须是学校的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相结合,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自律和自觉,以新课程为契机,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责任,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第三,学校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一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学校是教师的学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尊师环境和文化氛围,突出教师专业地位;二是主要尊重教师专业权利,形成良好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冒尖,发挥主体性;三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