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的人》教学设计长
《有的人》教学设计
梁山学区阳屲小学 窦蕊蕊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领会诗歌表达方法,谈对诗歌的理解及得到的启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课件范读全诗
三、再读课文,理清诗歌脉络
1、同桌互相朗读诗歌。
2、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1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5、6、7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四、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文中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意义有何不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3、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4、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再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全班集体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2、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六、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七、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自嘲》和《野草·题辞》,感悟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写《有的人》读后感。
第二篇:有人生病时教学设计
《有人生病时》教学设计
兰溪市灵洞乡洞源小学 邵海仙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单元《今天我当家》的第3课,由“生病真难受”、“我来照顾您”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病真难受”是通过儿童以往的生活体验,告诉儿童一些常见病的病状,并因此产生对病人的同情,知道病痛会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应当预防疾病,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一课时就是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接下来的“小调查”——“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成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小诊所”是为了告诉儿童一些有助于常见病康复的办法;“聪明谷”是介绍一些有关打预防针的知识;“诗园”则是通过儿歌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最后的“我来照顾您”是告诉学生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在学会照顾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
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及症状,回忆生病的难受。
2、学习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教学过程:
一 激活生活体验 了解生病症状 1 故事《我想生病》这是关于一个小朋友想要生病的小故事,他觉得生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小朋友们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感觉怎样呢? 自己生过哪些病,并说一说生这些病时不舒服的感觉。3 那你想生病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二 怎么会生病呢 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学生小组交流)(结合书本材料)饮食不卫生 缺少锻炼 小手脏等等 全班一起交流 三 怎样预防生病 1 小诊所
如果我们感冒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恢复健康呢?(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多喝开水 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卧床休息等等
如果有人擦破了皮,怎么办呢?(用消毒水清洗伤口,再包上创口贴)学习“聪明谷”,说说平常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生病(小组讨论 全般交流)四 总结 教后反思: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道理的感悟不够深刻是本堂课的最突出特点。教后我对这堂课和这个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目标设计上应包含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层面,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无论是什么目标都是以学生为主陈述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具有明确的结果性目标:掌握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缺少了可操作的体验性目标,“掌握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只是空洞的说教,强加给学生,没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即教育” 这句话一点没错。这堂课中安排了一个板块是让学生来说一说生病时难受的感觉,这部分在教学时学生有话可说,非常投入,原因很简单,因为有生活经验。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或多或少地生过病,再加上现如今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使人类的抗病能力下降,学生对生病并不陌生,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病时的一些难受的症状以及生病的原因,学生并不用太多考虑,只需从自己的记忆库中调出这些信息便可,而且说的感觉都是最真实的。品德教育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因此,在课堂上,从“生病真难受”、“怎么会生病”过渡到“怎样更健康”,这里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从课前调查、医生介绍、老师指导、同学的交流中知道了许多预防疾病的办法。比如要正确洗手、不挑食、经常锻炼身体等等,这一些一定会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带来改变。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与生活》呈现的形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多种形式上的整合,将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本节课中,学生参与的活动太少。我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课堂上就显得比较沉闷。品德课就是要链接生活,激活真情。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从而激活学生的真情。所以我想我们备课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要认识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多一些鼓励,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状态,才能学得愉快。通过反思,我对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后,形成了新的教案,如下:
新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及它的症状,回忆生病的难受。
2、初步学习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回忆生病的难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鼓励学生调查儿童常见病的症状及生病的原因,从各种渠道了解预防生病的办法。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生病真难受!
1、游戏引入,体验感冒鼻塞症状。
2、汇报自己生过哪些病,并说一说生这些病时不舒服的感觉。
二、怎么会生病?
1、播放因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肚子疼的动画片。
2、结合课前调查表来说一说自己的一次生病原因。(挑食、病毒感染、缺少锻炼、受凉、不讲卫生、不吃早饭等)
三、怎样更健康?
1、学习正确洗手。
洗手歌
小朋友,别马虎,洗小手,分六步。第一步,擦手心;第二步,手交错; 第三步,擦手背;第四步,擦指背; 第五步,洗指尖;第六步,洗拇指。
左右手,交换洗。每一步,洗五遍。小小手,洗干净,吃饭香,身体棒。
2、汇报课前调查:预防生病的方法。
3、播放医生介绍如何预防疾病的录象。
4、教师送健康大礼。(1)演一演:防疫站的医生到学校里来打预防针了,一位小朋友吓得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肯打,请你们来劝劝他,并表演打预防针。(提示:人物有医生、同学、老师,请组长马上分好工哦!)
(2)唱一唱:请小朋友们根据《两只老虎》的旋律来唱一唱下面这首儿歌。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饭前便后洗手,天冷及时添衣。身体好,身体好。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多锻炼。身体好,身体好。
(3)选一选: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很重要,那小朋友们到底吃哪些食物比较好呢,让我们来选一选吧!
米饭、方便面、油炸食物、橙子、冰淇淋、青菜、开水、饮料。
(4)辨一辨: 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①满头大汗的小丽正对着空调吹冷风。②吃油炸不洁食物。③小朋友们在积极锻炼身体
5、课堂小结。
第三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第四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纳兰性德。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3.山 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五篇:《长歌行》教学设计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提出学习任务)。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划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少、努、徒、伤悲
3、(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词语:复西归、少壮、老大、徒、伤悲
5、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6、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走进“一休屋”
1、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三、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四、回顾插图,说演结合1、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老爷爷将会对小孙子说些什么?小孙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2、编一编、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识字教学
1、在诗句中学词,在词中识字,出示词条:
长歌行、百川、何时、复西归、少壮、努力、伤悲、徒、海
2、学生读词,然后小组讨论:你是
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1)通过分析字形记;(2)扩词记;(3)说话记;(4)换偏旁或取偏旁记;(5)看拼音记。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识字方法。
4、描一描、写一写。注意让学生写好“悲”字的“心”字底。
六、学习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