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拳械套路的挖掘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太极拳械套路的挖掘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一篇论文!值得研究 | 2010-1-12 16:12:00
一、问题的提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随着“把体育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也应转移到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上来,使体育科学技术施惠人间,造福群众。
2006年6月7日太极拳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焦作的申请材料中说道:“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由于工业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陈氏太极拳的当代发展面临困境,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近年来,焦作市、温县两级人民政府虽然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濒危的形势依然严峻,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现在虽然已经有很多人都把太极拳作为重要的健身项目之一,然而太机极器械知者、练者甚少,尤其一些古老拳种和冷器械套路(如锏、锤、戟等)更是少有人会。保存和继承这些器械套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重在挖掘即将失传的各种古老太极拳、器械套路,编写出一套相应简化又适合青少年学生习练的套路,为体育教学服务、为冷器械的发展开拓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挖掘太极拳械套路、简化出适宜中小学生推广的套路、推广简化套路。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其必要性。
(一)冷器械保存的意义
有许多人认为:既然这些器械套路即将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又何必再费尽心思的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还有人认为:是糟柏就会被抛弃,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也并不完全否认这些观点,但是我更不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后人拿着书本问我们什么是大戟,什么是双锏时我们无言以对;老外耍起大刀时我们看的目瞪口呆。我想我们最底限度也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可查的资料吧!
(二)太极的健身作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健康是指 “ 不但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好的状态 ”。太极拳在我国历代人民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使它无论在技击上还是健身上都其独到之处,既具有宝贵医疗价值又是一种轻松柔和的高雅运动项目。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太极拳有高深的技击艺术,有宝贵的医疗保健作用。它是一种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三者结合,加以创新的治病强身、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在太极拳精典论著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话。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拙力。是动中求静,虽动犹静的特殊运动形式。静所以养脑,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力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
1、太极拳对青少年的健身效果
很多年青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要趁自己年轻多忙些工作,干一番事业,自己年轻力壮,不锻炼也没什么大防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在“1”的后面可以加许多的“0”,这些钱都归你,而你就是最前面的“1”,如果你身体不行了,后面有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呢?记的我在扬州参加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时,有位苏州大学体育系的黄叔怀教授说过:“人成年以后,身体机能就会开始衰退,只不过在年轻时这种衰老较缓慢,不被人察觉。实际上很多因忙于工作而缺乏锻炼的年青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有规律的长期坚持锻炼,也并不能阻碍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但却可以有效减缓机能的衰退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经常锻炼的人会比同龄不锻炼的人显得年轻的原因。”安徽宿州大学体育系的付荣专门做了一个《在青少年中推广太极拳运动的必要性与方法探究》的课题中指出太极拳有三大功效: 第一,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表现在思想、感情、情绪、心态等方面,这正是目前青少年出现 “ 不健康 ” 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运动姿势及运动负荷对身体各部位及内脏器官功能的完善起着积极作用。并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即坚强持久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太极拳的练习要在大脑的控制下按照拳技的规矩要求,有意识的调动全身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机能。太极拳是一种有序的随意运动,运动量的大小可因人而异自由控制,并且练习时心要静、气要顺、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到动作技术和方法上。这对青少年心血管及其它器官的发育和缓解心理压力、放松紧张情绪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第三,注重对形体的锻炼。人的躯体运动都是以骨骼为杠、以关节为支点,依靠肌肉收缩的动力,在神经肌肉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青少年时代若不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就会给身体的发育产生影响,练习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关节、运动器官神经系统都有极大的好处。因为它要求 “ 内外结合 ”“ 一动无有不动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中定安舒、松腰收臀等动作,对头颈、胸背、腹髋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可见太极拳练习会让青少年的身体得到合理的生长发育。
太极拳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也有特殊的作用:青少年时期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宜集中,情绪波动大。“ 自闭症 ”、“ 忧郁症 ”、各种暴力倾向等心理疾病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心里疾病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青少年心理疾病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即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积极有效的采用各种方法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以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来抵御不健康的心理疾病的产生。首先,太极拳与其它竞技项目的区别在于它要求“ 神行合一、内外兼修 ”,既要健身又要养心。练习时要求心静体松,并提倡 “ 自然养生 ”、要求人的一切活动皆符合自然、人、社会的发展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平衡及与外部环境间的和谐。另外,通过长期练习不仅可以排除烦恼而且有助于培养情操,一丝不苟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还有助于提高人的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
(三)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来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贯穿始终的强烈理性的民族精神,即强调人非生物的自然意义上的人,人是有道德理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强调人的社会性。它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个体 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强烈主张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与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个体的情感与欲望的满足,既不能伤身、害身,更不能伤人、害人,要与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相统一。这当然不是西方文化中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体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它对于民族独特精神风貌的形成和社会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需要对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培养以求继承和发扬。丢掉了传统就丢掉了财富和发展基础.作为新一代的华夏儿女,不光是要继承民族传统,还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提高,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只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已经失去了很多民族文化遗产,这让每一个中国人多少都会感到有些遗憾。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让民族文化遗产流失,从国家政府到各职能机构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国家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间口头传授下来的,很少有文献资料作详细记载。太极拳也不例外,陈氏太极拳自明代初期,洪武五年,陈氏始祖陈卜最早创立“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在此基础上,博采各派之优,应用太空星球运动哲理,把“吐纳”、“导引”、“阴阳变化”融汇一体,创造了太极拳,这些宝贵资料多已失散。仅凭口授在家族内部传承,少见文献记载。直到陈氏十六世陈鑫发奋著书,阐述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才开始有文献记载。但流传至今也已失传许多。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国外在此领域无研究;国内有关太极拳冷器械套路社会上只有传统单剑、双剑、单刀、双刀、春秋大刀等套路。
在中小学实施太极拳教学方面,三水区实验小学作了几年的探索,效果是明显的。实验小学从1998年开始,在各式太极拳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了动静结合的陈式太极拳为突破口,利用课间操、第二课堂、早锻炼等业余时间进行教学尝试。而且,还邀请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的太极名师、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第十二代传人,国家武术段位六段拳师陈根全,以及连续几年蝉联全国太极推手冠军、“太极四小虎”之一的陈志强,先后到学校指导并开展太极拳的健身活动。三水电视台也予以报导,宣传太极拳,旨在营造习练太极的气氛。在开展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场合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送戏下乡以及去佛山参加武术节的表演和比赛等。学生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普遍反映身体比以前强壮了(胸脯厚了),身体灵活了,大脑记忆力明显感到增强了。特别是2002年8月参加了由国家体委、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和河南省体育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太极拳比赛,实验小学学生取得了优秀成绩,鼓舞了学校开展太极拳教学尝试的信心,也让学生通过比赛,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为此,很多家长由观望到主动改变观念,也主动要求其小孩学练太极拳。同时在唐帼英校长的支持下,让太极拳走出校外,让更多的人享受太极拳带来的各种健康欢乐,到目前已吸引了众多单位的爱好者前来实验小学学练太极拳。每天早晨,运动场布满了一批太极拳爱好者,成了实验小学的一道风景线,自然也扩大了实验小学的办学知名度。在学校开展太极拳教学活动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教材创编上,河南焦作市和温县两级教育部门都作出了巨大努力,有记者在2008年3月18日发表了题为《太极拳走进中学校园部分学校认为是负担图》一文中叙述了两级教育部门政府普及太极拳的做法:
2003年暑期由陈氏太极拳十九代传人陈小旺编写太极拳套路丛书作为中小学校的教材。暑假开学后,太极拳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焦作市各中小学校推广,一周两节课,课间操也增加太极拳活动内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进展缓慢。2004年8月,温县教育局结合学生特点,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编写了4册《陈氏太极拳》教材,对太极拳内容进行了调整。2006年11月15日,焦作市教育局又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普及推广太极拳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及推广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落实太极拳课时、课程,每年定期举行太极拳比赛活动。“学校要把太极拳作为课间操的内容,可采取每周一、三、五做广播操,周二、周四做陈氏太极拳的形式,或先做广播操后做太极拳等形式予以坚持”。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市教育局还把太极拳普及工作列入督导评估内容进行检查评比,把太极拳普及推广作为年终评先的条件之一。这套《陈氏太极拳》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编写,动作由易到难,更有科学性。一个学生从小学坚持到高中毕业,基本上可以掌握太极拳套路。但是,在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学生们认为学太极拳枯燥,并不感兴趣,不愿意学,加之一些体育老师因为平时根本没有接触过太极拳,难以掌握太极拳精髓,也不用心教。在课程安排上,要求小学三、四年级以陈氏太极拳十九式为主;小学五、六年级以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式为主,这些都是简化太极拳。初中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太极单剑为主;高中以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或太极单刀、单剑为主。陈亚民告诉记者,在2005年召开的由全县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参加的体音美教育教学会议上,县教育局局长王东武再次强调推广太极拳的重要性,要求加大普及力度,把太极拳作为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之一。在2005年和2006年,温县教育局又先后三次下发文件,制定了配套措施。要求各年级保证每周有一课时用于太极拳的学练,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打一套太极拳,都能了解陈氏太极拳文化的基本内涵。
太极拳进焦作校园已有5年历程,但结果并不另人满意。
冷器械方面陈立清著的《陈氏太极拳小架》一书中列出了18种器械套路有:太极单刀、太极双刀、春秋刀、太极十三枪、太极二十四枪、花枪、太极单剑、太极双剑、太极单锏、太极双锏、太极单锤、太极双锤、太极棍、陈氏齐眉棍、陈氏双棒槌捶、陈氏太极琅牙棒、陈氏太极四杆和陈氏太极六杆。书中也仅仅列出动作名称,未见动作图解、光盘等任何有关资料。
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一些针对青少年练习太极拳的必要性研究和一些尝试,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专门为中小学生设计的能在中小学中推广开的太极拳、械健身套路。
通过一些现代科学知识的验证,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了传统太极拳的时代价值。①它是终身体育(从小到老);②它是整体健生术(性命双修,身心兼炼);③它有防身价值(养生与护生结合);④它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人格修炼);⑤它是时代病的克星。在学校推广传统太极拳,是时代的呼唤,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即终生体育,还可以开发智力。
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是挖掘原貌的太极拳套路,通过对套路进行全面的研究比较,查阅传承资料和太极拳的发展史,进行理性的分析,保存太极拳的原始风貌,为继承优良传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简化套路的推广,简化套路的编写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便于操作。当然,这项运动的开展靠
一、两所学校的推广很难达到发扬光大的作用,很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学炼太极拳带来的各种欢乐。要让太极拳这朵璀灿的奇葩在学校开花结果,还必须靠各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同时还必须培养更多的师资。据调查,全国真正懂太极拳的体育教师还很少。改变观念,重新认识太极拳,已迫在眉睫,不然,以后学太极拳要去日本、美国学了(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语)。让我们共同为发扬太极拳努力,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而努力。
四、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尽可能了解课题相关资料。如太极拳发展史,太极拳古籍以及现在人出版的太极拳理论著作等。完成传统套路的挖掘选择。
教育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老师的调查访问,对课题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完成普及前的可行性研究。
行动研究法:先用一个班进行实验教学,反复调整套路,让套路更适宜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为普及教学打下基础。
经验法:根据教学的心得体会,课题实验情况、结果等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五、课题研究计划
通过自己习练、交流、参赛、研讨,较全面的了解太极拳,与老一辈太极名师共同整理出比较原始的太极拳、器械套路,根据这些套路编出一套相应简化的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拳械套路,然后用一个班做实验贯穿到体育教学之中,再向多个班级、学校推广。为节约时间,我将把这些过程穿插进行。如在进行冷器械套路的挖掘的同时,先把简化拳术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即冷器械的挖掘过程可能要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5—09.12)
任务:挖掘古老的太极拳器械套路,全面了解太极拳械套路的风格特点和理论精髓,为编写简化套路提供理论依据。近期先出一套《太极三棍》,其他稀有兵器套路陆续编撰出版;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拜访名师和本人亲身习练,把太极传统拳械汇编成资料; 措施:采用名师口述,本人编写整理的方式来保证太极拳械的原有风格特点; 第二阶段,创编简化套路阶段(2008.7—08.12)
任务:创编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便于教学操作的太极拳简化套路;
方法:应用个案研究法,本人根据自身练习的体会、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传统太极拳风格特点编写套路;
措施:先选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兴趣小组进行教学实验,每一个动作确保学生易学、好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第三阶段,推广应用,扩大实验阶段(2009.2—2009.7)任务:在多个班做教学实验,推广简化套路;
方法:应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本课题组的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措施:先培训课题组成员,教会他们如何把握这套简化套路以及推广教学的方法。利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机会促进他们强身健体。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9—12)任务:写出课题实验报告;
方法:利用经验法,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理性分析。
六、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篇: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舒缓音乐与太极拳运动之间内在的相似相通性出发,以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为研究依据,探讨配乐在高校会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引言
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的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当前,高校的体育课应在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作一合理的安排。太极拳本身的健身性和安全性足以证明其作为终身运动项目具有相当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以,太极拳是值得在高校中推广的一项民族运动项目。为使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实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重在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乐运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太极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关于太极拳、太极拳配乐
一般来说,运动竞技项目的配乐强调演奏的节奏和速度,突出艺术性,提高可观赏性,太极拳的配乐形式则注重于技术动作在与配乐之间的情感要求和精神因素,这是由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所决定的。
2.1太极拳运动概说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太极”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推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是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是很好的保健和康复手段,极易普及推广。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缓慢柔和、心平气和;各种动作大都是弧线、圆形或者螺旋形运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陈鑫的话说,就是:“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俘,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以一贯之者,其斯之谓钦!”;呼吸自然深长,最好配合动作进行呼吸,达到气定神舒,气人丹田;精神集中,用意不用力。从这些层次上来讲.太极拳教学在配乐的选择上应趋向于又寸中国民乐的选择。
2.2太极拳配乐分析
《晋书·乐志》就探讨并记载了音乐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在太极拳运动中使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音乐,没有固定的配乐,但一般说来舒缓的、清新的、悠扬的乐曲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配乐,由于太极拳本身形式的特殊性,大部分采用的配乐都是传统的古筝曲、琵琶曲等.比如《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光下的凤尾竹》。较之于西方体育内在原则的单一而精确,太极拳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区别于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本质,以实验分解使认识对象纯粹化和普通化,中国文化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温和来达到心灵的调试和升华。基于此,太极拳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通过动作的展现表达技击、哲学和美学等价值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除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含义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它的美感,这便是运动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美。音乐是艺术,音乐的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加工重现现实生活,把生活艺术化,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太极的“韵”相结合,以音乐丰满太极内容,更好地表现太极内容。
3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用配乐的技巧
根据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太极拳本身的特点,把太极拳的教学过程科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粗略掌握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巩固与熟练运用阶段、“太极韵味”追求阶段。在各个教学阶段中,由于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特点、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教学阶段中对配乐的选用也有所区别。
第三篇: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由于此项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各种物件,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医学等等领域。而且,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教育行业也在逐渐的被普及起来,本文将对3D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目前在教育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此项技术在教育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3D打印技术;中小学教育;应用研究 引言
现如今,3D打印技术在教育行业逐渐被广泛的应用,英国教育部已经实现了大约1年的试点应用,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各个学科体系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的增加了对于3D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的信心。本文将首先介绍3D打印技术的概念,在通过中小学各个学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来探究3D打印技术在教育行业中对于应用问题,最后再指出3D打印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二、3D打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一)数学学科
在数学学科的领域中,在学习几何立体图案的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时,对于较为复杂的几何立体时,很多中小学生在想象时,较为抽象,脑海中的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具体的实物来模拟,很多教师也很难对同学之间产生共鸣。有了3D打印技术,老师们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打印出所需要的几何体,展示在中小学生们的面前,将图案分别从正面、侧面、俯面进行观看,十分直观的实现了在此章节的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比如一个复杂的几何体,被横切后,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在3D打印技术的帮助之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二)物理学科
在学习力学的章节时,很多的机械模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学生们很难在大脑中呈现出每一个时刻的受力状况,比如:横摆运动、转动带受力分析等等,有了3D打印机之后,老师打印出机械的模型,并对机械模型的受力进行分析,十分形象的展现每一时刻的受力状况,在教学方面,大大的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们更加形象的得到理解。
(三)地理学科
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很多学生搞不懂太阳、月亮及地球之间的转动关系,不明白自转与公转运动,脑海中没有清晰的认识,学生们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老师们可以用3D打印机将其打印出来,比例得到一定的缩小,老师们可以更加形象的通过调整三者之间的位置,来描绘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情况,大大的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方便的理解。
(四)历史考古学科
老师在讲解历史各个朝代工艺品时,未来能够用个清晰的认识,老师们可以使用3D打印机进行制作,比如:西周时期的鼎、西汉时期的竹简、清代时期的青花瓷等等,可以丰富学生们的阅历,增加对历史文物的了解。
(五)生物医学科
在学习生物医学类的知识时,对很多人体器官的构造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细胞的结构、体内循环系统、皮脂的结构、脑部结构等等,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像上面的内容,可以用3D打印技术很好的实现,使教学变得相对容易,可以将这些结构以放大的比例进行打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
(六)航空类学科
在航空类的教学中,对于飞机的构造,学生们可能很难去理解,飞机的启动和落地的流程也很难形成记忆,有了3D打印机,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以缩小的比例打印出飞机,老师模拟演示操控飞机的起飞和落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形成记忆,使学生们的对飞机的构造及动力系统了解的更加深刻。
三、3D打印技术的局限性
(一)在教育行业推广有限,应用较少
3D打印技术在我国国内的各大中小学校中实践案例较少,实际运用3D打印技术来教学的较少,同时此类的期刊论文研究也相对较少,不少的学校领导对此技术心存顾虑,整体的在教育行业推广较少,缺乏成功的案例实践。
(二)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3D打印机属于稀缺类型的物件,而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处于进入市场的初期阶段,价格处以“新贵”的姿态,普通大众在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听说小型桌面的3D打印机大概售价低到一万以下,但成品率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在制作质量和工艺水准上存在一定的误差。
(三)使用材料种类有限
在使用3D打印机时,需要使用与之相符合的材料,各种材料种类有限,能够应用于3D打印的材料还非常单一,以塑料为主,并且打印机对单一材料也非常挑剔。且在采购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采购材料还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对各个学校来说,又是额外支付的一笔成本,加重了成本的负担。
(四)产品强度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打印出来的仅用于观看的小物件产品,仅用于观看,在磨损及使用上不会造成太大伤害,倘若打印出来的产品时大物件,而且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使用和模拟,那么物件的强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产品的强度有效期大概多久,能够使用多长时间,是每一个学校在购买3D打印机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五)产权保护及税务问题
如果3D打印技术流放到教育行业之后,必然的会产生很多的模仿者和创新者,这就需要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由于货物的制造均是打印出来的,非真正的商品价值,在税务征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征税模式将无法适应。
四、结论
毋庸置疑,3D打印技术对于中小学的教育行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困难,增加了课堂的创新精神,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在此技术的应用上,确实还存在着局限性,需要逐一克服,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同时,在技术应用上,厂家需要更多的站在市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充分的迎合市场,才能够更加广泛的得到推广。相信未来5年内,3D打印技术会逐渐的走向成熟,逐渐的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昕, 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综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14(04): 第36-41页.[2].刘金畅,3D打印技术以及应用趋势.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4(34):8315-8316.[3].王雪莹, 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前景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26): 第3-5页.[4].花燕锋,张龙革,3D打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电教,2014(06):第16-18页.[5].童宇阳, 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2013(12): 第16-19页.[6].卜娟娟等, 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 2014(12): 第94-95页.[7].黄敏, 3D打印向基础教育走来——访南京市秦淮区校园3D研究社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10): 第74-76页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教学的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一)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及创新与运用游戏到教学中的水平,提高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为进一步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打好基础。
三、研究目标
(一)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1.自然情境下的自由游戏
自由游戏又称自主游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由游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自由游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拔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叫号抱团等。
2.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3.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创新游戏即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
(三)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1)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
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投掷教学前先“玩纸飞机”;跳跃教学前进行“仿生”游戏等。(2)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
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体育游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还可以达到完成准备活动、调节情操、消除疲劳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教师的“益友”,更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现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但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游戏”。因此,如何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效果,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题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想和实施步骤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几点现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几点现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我国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中心环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质量问题:
1.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短缺是当前课余训练中的大问题,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一般周在14节以上),还要担负着两操,课余训练等一些任务。很多老师以前虽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长期以来教师缺少进修和接受科技领域新知识的机会。
2.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差,器材少而旧。就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情况而言,运动场地小,且往往是一块空地,不像城市中小学各种场地齐全而是一无所有,总之经济条件制约着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的修建和器材的增加和更新。即使教师素质再高,而长期没有场地和器材,久而久之业务素质水平得不到发展,体质和知识结构得不到提高。
在农村,学校体育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应主动关心支持体育课,关心体育教师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困难。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学校课余训练中面临的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的局面,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才能有可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