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刘印武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体育教学突出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参与体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游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过程上应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影响了体育教学在知识、技能及兴趣培养上的学习效果,违背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研究对象与步骤:
1.研究对象:高坝店镇在职体育教师 2.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9个月,始迄时间为2013年9月—2014年6月,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沿“理论筛选—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展开。1.准备阶段(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
(1)收集资料,系统了解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内容;(2)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选择可借鉴的内容和措施;(3)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到2014年5月)
(1)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写出调查报告;(2)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定期进行交流总结;(3)再设计、再试验、再研究、完善《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4)调查研究,制定课题方案;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
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辑,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
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① 调 查 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
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②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③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④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2.研究过程:
①发现目前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及对体育教师教学模式 的调查,建立该课题;
②通过查阅资料,寻找理论支持,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并进行深入思考;
③与在职专业体育教师交流探讨,总结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并在课题教学中加以实践验证。④进行整体总结,在镇、县教学能手大赛中实践,展示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从游戏的分类、创新开发、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了一套游戏如何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进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2.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新模式教学明确了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游戏、怎样恰当的应用、应用的时机、游戏的创编、游戏的分类都做了阐述和归纳,为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运用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参考。
3.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问题讨论与建议: 1.问题讨论 对一些经典游戏和实用性体育游戏按照立体分类法依据游戏的作用、方法、规则再进一步的收集、归纳、整理,总结出一部可供参考的体育教学游戏宝典供教学参考。2.问题建议
建议论文能再细化,能针对某一教学项目,例如游戏在跆拳道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究,形成一整套仅供跆拳道项目教学的学术论文。
第二篇: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却每况愈下,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有些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恰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开创新的体育教学局面,成了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次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想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来逐步体育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增长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娱乐活动,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它的趣味性比较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现在许多学校和教师把体育课视为传授有关身体运动的过程,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因而造成体育教学日益枯燥,呆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他们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体育老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创编丰富多彩的游戏,并逐步地积累形成了一套由各种类型游戏组成的学校体育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它可以激发人体的智能、体能,间接有效的提高游戏者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它能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它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科学性等特点。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
通过对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传统体育课单调而呆板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陈鹤琴的儿童教育理论
(1)游戏教育理论
“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儿童在游戏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将全部精神拿出来,因此,“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是发展儿童道德的利器”。
(2)关于“儿童健康”的主张
陈鹤琴先生所写的《我们的主张》十五条中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他说:“要知道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健康。”我们开展儿童体育游戏创新研究正是落实陈鹤琴教育思想中有关体育的论述,是落实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需要。
2.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3.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主动学习”是其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基本观点:第一,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第二,儿童通过游戏自主探索和建构,将获得对事物更准确的理解;第三,心理与身体的活动对获得知识具有关键性作用;第四,游戏活动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的最佳状态;第五,儿童能在游戏中获得独立和自治的经验。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试图超越他现有的水平,他还指出:游戏规则是儿童的自我限制。哪里有游戏,哪里就有想象性情境;哪里有想象性情境,哪里就有规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引导体育教师理解和掌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运用游戏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2、通过游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坚强、团结、合作、创新的优良品质。
3、搜集相关体育游戏研究它们的特点,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课题研究措施
在课题研究实施中,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现实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综合素养的现状,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学生个体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人很少,占调查总数的12%,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小学开始在学校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而由于学习时间较少,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很大的学习的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多媒体与自身的课程相结合,多以探究、合作的形式设计自己的教案,并利用网络,将课堂延伸开去,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只有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实施研究活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了使课题组成员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了各阶段的理论学习材料,并能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精读一册、一刊,精摘一本,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三)、研究与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善教师的学习方式;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从外出学习中吸收名校、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汇报课活动,课后在现实和网络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控和优化,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四)、积极构建学习、交流平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通过自主建立和引进相结合,积极构建信息化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说、多写、多画、多唱、多做,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给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和老师、家长、同学、朋友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尝试过积极的网络生活;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爱护自己,充分发挥和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不仅在课堂,课外也同样可以学习,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地域的限制,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归纳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2、调查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课堂模式
3、研究体育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4、体育游戏的采集
5、在体育教学中体验摸索体育游戏的应用
6、总结归纳体育游戏的应用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活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访谈法:以走访谈心的方式调查学生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的看法及期待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问卷调查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活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实例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体育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与主要过程
㈠、初期准备阶段:
1、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现状,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调查走访学生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的看法及期待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3、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理解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4、结合我们的体育教学按类别收集体育游戏。
㈡、中期实施阶段:
1、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体验摸索何时引入游戏、如何引入游戏、引入游戏的注意点等。为体育教学游戏化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游戏化。
2、观摩同行教师的体育课,看看他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如何应用体育游戏来组织教学。以便给自己以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
3、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其他同行进行实验和验证,进而实现体育教学新的模式。㈢、后期总结阶段
1、整理加工,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合并利用到教学实际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实践和摸索形成并巩固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小范围内进行推广。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增强了教师的民主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已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主动地自主学习,师生关系从“上下”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
(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建立了课堂学习新模式,推动了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体育课的技能学习的确在练习的强度和密度上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乏味。而通过体育游戏的介入,就改善了这种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练习的兴趣。当然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学习有兴趣且练习认真积极,在结束时也佘兴末衰,但是往往在复习课中会出现懈怠现象,兴趣低落,精力不集中,练习不认真,有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样适时地结合学生心理恰当地引入适合教学的新鲜的游戏,学生就会有新的感觉,并且在竞争气氛中达到好的复习效果,从而所学的技术得以更好的巩固和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了解了多媒体,并被之魅力所吸引,更好的将多媒体与学科进行了整合,增强了学生对多媒体、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音乐素养、审美素养等综合素养。通过自主的探究、和谐的交流、平等的互动,改善了他们以往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并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并日趋成熟。
教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中,分析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改变了教学模式,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地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通过我们体育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把游戏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其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不逃课了、锻炼效果显现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日渐完善。为确保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校领导决定全校体育教师以此为例在我校范围内全面推广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
十一、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此次研究,我校教师在理念方面已经转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式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他们的业务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也逐步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原来的被动去练习变成了自觉主动地多练习。我将继续对体育课堂中的游戏教学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争取在新的一学年中,对游戏教学和研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入。
第三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教学的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一)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及创新与运用游戏到教学中的水平,提高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为进一步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打好基础。
三、研究目标
(一)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1.自然情境下的自由游戏
自由游戏又称自主游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由游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自由游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拔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叫号抱团等。
2.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3.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创新游戏即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
(三)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1)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
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投掷教学前先“玩纸飞机”;跳跃教学前进行“仿生”游戏等。(2)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
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体育游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还可以达到完成准备活动、调节情操、消除疲劳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教师的“益友”,更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现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但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游戏”。因此,如何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效果,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题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想和实施步骤
第四篇: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音乐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模式上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对一切都存在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注意力比较薄弱,往往只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教师的教学艺术“寓教于乐”,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融时代性和目标性为一体,实施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人文的音乐教学之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思想与实践的最大价值。
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
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新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因为在未来的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兴趣,创造,表现都已经成为众多音乐界人士广泛关注的课题.我校研究的这一课题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舞蹈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来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重点把握以下几点: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者应该怎么教.即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2 是探究作为教学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怎么学.即教师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步:舞蹈兴趣
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第二步:参与
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让全体同学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音乐知识,掌握音乐学习方法.第三步:表现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技能和成功感,提高自我表现能力.第四步:创造
引导学生通过吹 拉 弹 唱 舞 写 画 等创造方法去表现音乐,创造美,提高审美创新能力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兴趣----参与----表现----创造” 音乐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的、开心的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2)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融时代性和目标性为一体,实施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人文的音乐教学之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思想与实践的最大价值。研究的内容
(1)提炼“兴趣----参与----表现----创造” 音乐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2)探究“兴趣----参与----表现----创造” 音乐教学模式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策略.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巧妙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创设情境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可采取感情导入式,激情表演式,趣味拼盘式,设置悬念式等引导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已有的审美知识、经验和感觉,了解和理解“文本”的意义和内涵,然后根据现实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唱歌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主解词释义,尝试读谱,理解作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分析流派、风格,最
后提出一些如价值观方面或生命的、美学的、现实意义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由外部活动刺激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本身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舞蹈等恰当引入,不失为创设情境的一个好方法。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又有许多相同之处,从而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这种艺术之间固有的相互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存在某种同构关系,即所谓“艺术通感”。将舞蹈融入音乐中达到“艺术通感”的境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了形象活泼的画面,听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这种听觉、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从中体会乐与人、乐与景、景与人之间和谐的美,从而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了音乐作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情绪,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注重互动合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音乐课堂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当然,教师是新课堂改革下课堂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上下求索,才能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三、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的、开心的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传统的音乐教学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地域不同、城乡差异等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更具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童话故事表演唱、音乐家的故事、外国儿歌等。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兴趣只
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音乐的实践有很多。如:演奏乐器、唱歌、欣赏、舞蹈、创作等。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改变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满堂灌现象,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相信学生,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音乐课不能象一般知识课的教学方法一样,非常严肃地讲解,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填鸭式”教学,也不能象民间艺人一样,仅仅采用一句一句地口传心授的方法,当然也不能象专业音乐学校那样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说简单地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了。一堂音乐课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我们必须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五、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有了机会,不少学生还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参与教学的能力。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在声乐方面有好的天赋,有些学生的乐感特别好,有些学生在器乐方面有一技之长„„我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蔼、耐心、热情地帮助、引导他们。在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法,热情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决不吝惜赞扬之词。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认真指出、耐心纠正,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产生兴趣,增强学好音乐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通过实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创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体现出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激励,增强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主体作用。
3、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由专业型转向研究性,教师在研究中提升,又在提升中积淀。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研究论文多次获奖。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其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再现音乐意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
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恒梁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传统的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化教育,以解决上述矛盾。“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交互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理解的化学理论、难以表达的化学反应原理等,以及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无条件做的实验等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清晰地接受下来。但信息时代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处在探索性阶段,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根据化学本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制成好的课件,还要有好的授课策略;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有选择地与信息技术配合,而不能盲目地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化学实验教学,就是说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它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还有待发展与完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一种冲击,中学化学教学尽管有着自己本身的学科特色,但必然也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是中学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两面性的特点——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多媒体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然而使用不当却会使教学过程虽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会大打折扣,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
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生搬硬套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案以及课堂设计、提问、总结一股脑的全搬到了多媒体上。这种现象存在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操作者对这项技术没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这项技术是我们教学中的辅助技术,对它的运用要使得我们课堂讲解更加清晰、学生能够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课堂。运用课件是我们现在中学课堂上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我们的教师制作课件时,把所有的内容全部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把课堂变成了放映现场。甚至我们发现城乡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时尚”。特别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定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现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学中绝大多数的知识还是靠我们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不是所用的知识都可以用多媒体来体现的。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提倡用现代化技术就把几千年来我们的方式方法全盘否定。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我们化学课上必须演示和学生必做的实验也大有被信息技术代替的趋势,不少教师直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代替实验,这样固然是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的观看,实际上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时候不过是看个热闹罢了,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实验是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完全用媒体技术代替实验就傲雪,将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的意义,这些实验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不下多少印象,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住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融多种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信息技术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做法是不现实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服务。(详细见赵恒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二、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单一,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调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音像、课件、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的应用,确实具有优化学习过程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地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
(详细见宋红艳 歩绍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原来旧的教学模式被打破,随之教学中的主体也变得更难把握,我们的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长期以来教学课堂状态处于:教师讲得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少;教师提问,学生则按要求回答。这种教学状态的缺陷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使用此状态久了,学生就养成“知识等老师教,思维由老师引,方法仿老师做”的定式习惯。引入了信息技术之后,知识的教授者和接受者又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左右,使得我们的课堂主体更显“扑朔迷离”。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如何使得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从目前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当今教学的观点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体与客体的基本任务是:主体以学为主,客体以导为主;主体要负责“学”,客体要负责“导”;在“导”与“学”之间,是导从属于学,不是学从属于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自然学科是建立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上的知识领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落实在都用眼、都动手、都思考;教师的“导”要抓好重点环节,点拨关键的概念、规律、技巧,组织学生归纳结论。
第二,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现代信息技术是辅助。
教师是导演,媒体是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传输信息的手段,在沟通教与学方面,对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很大。现在“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某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充分运用各种多媒体,为图方便,一些教师往往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让原有好的教学风格被流水线的程序湮没,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风格及随堂应变的能动性,把教师变成多媒体的奴隶,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上好一节课,就如同导演做好一部片子一样,在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机智幽默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教师作为导演的话,信息技术只能是演好一场戏的各种设备,做多算作各种设备中最先进的一种而已。我们在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时,必须把握好教师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用好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程度。
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科实验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的,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可以得到视觉的深刻认识;通过学生实验可以得到视觉、听觉、感官三位一体的多方面的体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理科中的实验学科,这一点尤为重要,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实际动手取得成功的。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必须坚持让学生动手,即使是现在有了多方位立体的动画视频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实验视频和动画的确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师生面前。实验视频和动画演示绝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者的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是要相互结合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时间去应用媒体技术展示一定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根据现有条件难以做到的实验、复习过程中需要回顾的实验。例如讲《氢气的性质》时,首先在课堂上做了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巨大的爆炸声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想知道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却发生了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学生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同时也接受到了新的知识。在这里,化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就结合得非常好。(详细见葛艳桥 张振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的关系研究》)
四、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既然作为一个体系,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面对全学科的整体的理解、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我们所讨论的学科间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全方位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
科学地设定学科间渗透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性。学科间渗透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2)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对本节课的外渗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3)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简言之,学科间渗透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学科间渗透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间渗透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学科间渗透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详细见马春芳 李素平《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各学科间的渗透关系研究》
五、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全国推广,新形势下的教学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路径上更是有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均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教育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要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当今的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并不神秘。在化学教学中,举凡学生能独立的“发现”他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经验,能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或对某一化学问题能提出新颖的见解,能独立的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等,都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对人类社会来讲,不是新的发明或创造,但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甚为宝贵的。
利用好我们的主阵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作为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化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做出习题答案,放在实物投影这样的多媒体工具中,学生自己做老师,看作业,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详细见王军巍 裴文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研究》
现代教育改革脚步逐渐的深入,中学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不仅仅是知识的革新更主要的是教育手段、教育理念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手段,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模拟和再现化学反应原理与过程,增强了化学的科学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新的一轮教材改革全面铺开了,实际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凯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实践与思考》
2、方青艳《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李振《高中新课改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