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属材料工艺性能名词解释
关键字:金属
1:铸造性(可铸性):指金属材料能用铸造的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性能。铸造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偏析是指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结晶先后差异而造成金属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
2: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它包括在热态 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3:切削加工性(可切削性,机械加工性):指金属材料被刀具切削加工后而成为合格工件的难易程度。切削加工性好坏常用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允许的切削速度以及刀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它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导热性及加工硬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通常是用硬度和韧性作切削加工性好坏的大致判断。一般讲,金属材料的硬度愈高愈难切削,硬度虽不高,但韧性大,切削也较困难。
4:焊接性(可焊性):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能。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
5:热处理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 ~ 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 Ac3 或 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为沉淀硬化处理作好准备等。
(8):沉淀硬化(析出强化):指金属在过饱和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偏聚区和(或)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如奥氏体沉淀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或经冷加工后,在400 ~500℃或700 ~800℃进行沉淀硬化处理,可获得很高的强度。
(9):时效处理:指合金工件经固溶处理,冷塑性变形或铸造,锻造后,在较高的温度放置或室温保持,其性能,形状,尺寸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若采用将工件加热到较高温度,并较长时间进行时效处理的时效处理工艺,称为人工时效处理,若将工件放置在室温或自然条件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的时效现象,称为自然时效处理。时效处理的目的,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改善机械性能等。
(10):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11):临界直径(临界淬透直径):临界直径是指钢材在某种介质中淬冷后,心部得到全部马氏体或 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大直径,一些钢的临界直径一般可以通过油中或水中的50%淬透性试验来获得。
(12):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这种硬化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它是由于特殊碳化物析出和(或)由于参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13):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或从回火温度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的脆化现象。回火脆性可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回火温度为 250~400℃时,在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重复在此区间回火,不再发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 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回火脆性的发生与钢中所含合金元素有关,如锰,铬,硅,镍会产生回火脆性倾向,而钼,钨有减弱回火脆性倾向。
第二篇:材料工艺性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工艺性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工艺性原则是指所选用的材料能否保证顺利低加工制造成零件。某些材料仅从零件的使用要求来考虑是合适的,但无法加工制造,或加工困难高,这些均属于工艺不好。材料工艺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铸造性能
常用流动性、收缩性等来综合评定。不同材料铸造性能不同,铸造铝合金、铜合金的铸造性能优于铸造和铸钢,铸铁由于铸钢。铸铁中,灰铸铁的铸造性能最好。2.锻压性能
常用塑性和变形抗力来综合评定。塑性好,则易成形,加工面质量好,不易产生裂纹;变形抗力小,变形功小,金属易于充满模膛,不易产生缺陷。一般来说,碳钢比合金钢锻压性能好,低碳钢的锻压性能优于高碳钢。3.焊接性能
常用碳当量We来评定。We小于0.4%的材料,不易产生裂纹、气孔等缺陷,且焊接工艺简便,焊缝质量好。低碳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焊接性能良好,碳与合金元素含量越高,焊接性能越差。4.切削加工性能 常用允许的最高切削速度、切削力大小、加工面Ra值大小、断屑难易程度和刀具磨损来综合评定。一般来说,材料硬度值在170-230HBS范围内,切削加工性好。5.热处理工艺性能
常用淬透性、淬硬性、变形开裂倾向、耐回火性和氧化脱碳倾向来评定。一般,碳钢的淬透性差,强度较低,加热时易过热,淬火时候易变形开裂,而合金钢的淬透性优于碳钢。
第三篇:铜材检测铜材工艺性能检测
铜材检测铜材工艺性能检测
一、铜材检测概述
科标无机检测中心可提供全面的铜材分析检测服务,主要进行铜材的牌号鉴定、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检测和工艺性能的检测。中心根据国内外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试分析,如:GB、ASTM、TP、ISO、UOP、JIS、EN等。铜材检测范围主要是铜板,铜棒,铜管,铜带,铜线,铜排,铜材料。
二、主要检测项目
1、牌号鉴定
2、化学成分
3、力学性能:拉伸实验、弯曲试验、金相分析;无损探伤检验
4、工艺性能:压扁试验、环拉试验、扩口和卷边试验、弯曲试验
三、相关检测标准
GB/T 2059-2008 铜及铜合金带材 GB/T2059-2008 铜及铜合金带材
GB/T1527-2006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T4423-2007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YS/T649-2007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GB/T21652-2008 铜及铜合金线材
第四篇: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成型专业课《金属学》题库答案——名词解释
晶体:构成物质的结构基元在空间呈不随时间变化的三维周期排列。
非晶体:构成物质的结构基元在三维空间不规则排列。
枝晶偏析:合金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非无限缓慢,合金元素扩散不完全,使得枝晶内部中心区域与遍布区域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铁素体(α或 F):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马氏体:C在体心立方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奥氏体(γ或 A):C在面心立方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珠光体(P)(F +Fe3C):共析成分的奥氏体通过共析转变形成的产物,由铁素体和渗碳体机械混合而成。莱氏体(Ld)(A+Fe3C):共晶转变形成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结晶:由液相中析出具有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
重结晶:即同素异晶转变,指当温度变化时,晶体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与另一种或多种元素通过熔炼等方法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称为合金。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晶格类型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之为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称之为金属化合物。
加工硬化:随变形度增大,金属的强硬度显著增高而塑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时,晶粒发生转动,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有序化的结构成为形变织构。
回复:冷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温度不高时,其光学组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点缺陷以及某些亚结构发生变化,使物理、化学性能大致恢复到变形前,这一过程称为~。
再结晶:变形金属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新晶核的形成与长大,由畸变晶粒转变为相同晶格类型等轴晶粒的过程。
二次再结晶:形变量很大时(>90~95%)或在较高温度下某些晶粒的异常长大过程。
临界变形度:使得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通常临界变形度约在2%—10%范围。淬透性:奥氏体化的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表示其大小。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断裂前发生永久不可逆变形的能力。
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又称变质剂),促进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工艺方法。
典型例题:与碳素钢相比,合金钢的主要优点是什么?试分析下列钢的大致化学成分,各元素的主要作用,以及各钢种的主要用途:
20CrMnTi60Si2Mn1Cr18Ni99SiCr
优点:淬透性高,回火稳定性好,强度更高、屈强比更高、可获得特殊性能。20CrMnTi: 0.2%C,1%Cr,1%Mn,<1%Ti
Cr、Mn提高淬透性;Ti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渗碳钢 60Si2Mn: 0.6%C,2%Si,,1%Mn
Mn、Si提高淬透性;同时Si还提高弹性极限——弹簧钢
1Cr18Ni9 : 0.1%C,18%Cr,9%Ni,Cr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形成致密氧化膜;Ni获得单相奥氏体。——不锈钢9SiCr:0.9%C,1%Si,,1%Cr;
Si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低温回火稳定性;Cr提高淬透性;——低合金工具钢
第五篇:12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应遵循哪些规定
水泥厂设计应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进行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是水泥厂正确选择原料和配料方案,确定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及保证优质高产低耗,提供科学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它不仅是水泥厂设计的依据,也是水泥厂主机标定和指导水泥生产的依据。
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遵循下列规定:
(1)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宜进行实验室规模试验。新的原料品种及工业废渣还应经半
工业规模试验。
(2)主体设计单位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生产方法等提出正式取样要求(样品种类、质量要
求、样品重量等)。
(3)试样应有充分代表性。对石灰石原料应考虑影响矿石质量的各种因素,如硅化、白
云岩化、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溶充填物及覆盖物等。
(4)在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项目中,应包括可破性、易磨性、磨蚀性、易烧性、挥发
性等;采用辊式磨时,应做辊式磨的磨蚀性和易磨性试验;采用“湿磨干烧”时应做料浆过滤性试验;对湿粘性物料宜做塑性指数试验。以上试验项目应根据水泥工厂的特点、生产工艺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煤的可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煤的易磨性指数(HGI),根据HGI值,判定煤的易磨性能,用于煤磨选型与设计。
2)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测定原料和生料混合料的粉磨功指数(Wi),或辊式磨的物料易磨性指数,根据易磨性和磨蚀性等试验结果,用于选择生料磨粉磨流程、磨机选型等工艺设计。
3)应采用现行行业标准《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判别水泥生料易烧性能。根据易烧性试验及熟料岩相鉴定等结果,提出最佳生料配料方案、生料细度、熟料率值等,并结合窑型和煤质资料,提出对煅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