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藤野先生》名师教案(2课时)(xiexiebang推荐)
《藤野先生》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1.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但恰恰处于享受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学生们对当时的历史现状了解不够,甚至有些缺失,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遭受列强欺侮的社会现状;可有效补充中国留学生的长辫子的历史,中国女人裹脚的原因与情状等。
2.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散文就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清清全文的线索,从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叙事线索(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等;要通过讨论的方法来探究问题,如“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从东京到仙台所经过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待遇,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是否跑离,对写藤野先生的作用?通过探究让学生解决写散文时的空洞,漫无边际游离于中心之外的不良倾向。
3.加强学法指导,本文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作品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寻味,因此,本课教学,教师不宜要求学生速读,应细细揣摩品味。如“标致极了”,“精通时事”,“物以稀为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后的“不安和感激”,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时的“难为情”,“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良心发现”与“增加勇气”的理解与主题的要紧密结合。
4.注意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国后二十多年后所写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将当时在仙台的就学过程,与鲁迅先生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相结合起来,以便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 9
八年级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生本课堂,也能从中获得较深感悟。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含义。(2)收集鲁迅生平和文章的创作背景,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主题奠定基础。
(3)默读全文,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4)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5)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巧妙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本文的主题奠定基础。(难点)(2)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教学方法: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他在儿时鲁迅的心中是“质朴、方正、博学”的宿儒,但鲁迅先生却在回忆中说,“在他所认为他的老师之中,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却是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那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先生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藤野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一)给下列加线的词语注音。
挟(xié)绯红(fēi)宛如(wǎn)顿挫(cuò)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凄然(qī)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wù)
/ 9
(二)解释下列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顾人。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诘责:责问。
三、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一)学生先汇报自己收集的鲁迅先生的资料。
(二)幻灯片出示鲁迅先生生平及文章的背景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
/ 9
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四、问题探讨
1、结构分析
(一)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主要回顾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明确:回顾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二)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三)请就时间和地点转移,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
(一)东京所见所感(1至3自然段)往仙台缘由
(二)仙台学医生活(4至35自然段)相识、相处
(三)离开仙台以后(36至38自然段)惜别
小结:从全文可知,本文的线索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为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条线索是一条明线,同时这篇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这条暗线是什么呢?同学们下来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后面的课再探讨。
五、问题探讨2:感知人物
(一)请同学迅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藤野先生最初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的?作者以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抓住了他的哪些特征来写?
/ 9
2.“我”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过程中,直接记叙了哪些几个典型事件,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
1.正直、博学、简朴、严谨治学,又不修边幅的形象,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其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胡等外貌特点,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表现其博学,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写出其上课的生动有趣。
2.事件 高贵品质
添改讲义劳动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直挚诚恳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二)一个日本教师,对一个弱国的中国学生如此关爱,让一个学生如此感激与受到鼓舞,藤野先生身上是不是还有什么特别珍贵的品质没有?(明确: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三)读了这一部分后,你对写人方面的写作有什么样的收获?
小结:(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叙事应该有详略;(3)事件之间要有过渡;(4)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
六、课时作业
(一)熟记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二)片段练笔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甚为传神。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就把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请你仔细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吧!(200字左右)
示例:张淑琳,一听就知道是一个女孩儿的名字。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尊容”:原本一并没有蓬松的黑发削得短短的,简直是标准的男孩儿发型。她皮肤是健康的微黑色,一双狭长的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她走路时,脚下像踩了弹簧似的,步子跨得极大。她音域较宽,嗓门再压低些,可以说完全
/ 9
是男孩的声音。再加上唯一的女孩气,就是她嘴边有一对浅浅的可爱的酒窝。她的力气很大,敢和男孩比腕力,总被同学们称为“假小子”。【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现在八年级的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落后的现状缺乏了解,又加上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有一些深奥不好理解,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丑态,中国女人裹脚,对鲁迅先生在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举动与情感可能不易理解到位,这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手段,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八年级的学生中写散文往往空泛,不感人;漫无边际游离于中心之外,无主题无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本文的行文线索,理清结构,并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理解。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深刻理解以作者情感变化为暗线来组织材料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2)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的理解。(难点)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对比揣摩法。教学内容及要点: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本文有一条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明线,同时还有一暗线,请同学们在反复读课文的同时将其找出来,那你们找出来了吗?(学生回答)好,本节课我们来围绕这条暗线来深入剖析这篇文章。
/ 9
二、问题探讨1:品味语言
(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二)请同学们再从文章的其它地方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在学生提出的基础上,重点品读以下四个句子: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明确: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明确:“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这就是非常值得敬仰的跨越国界的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质。
/ 9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积累拓展比较修改稿与原文的区别,体会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而且增加了勇气”写出了鲁迅深受藤野先生的鼓舞,“点上一枝烟”表明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的影响下废寝忘食的工作。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问题探讨2:情感分析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台?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这对一环境的厌恶之情。注意对清国留学生丑态描写的具体语句,注意“标致”“精通时事”“无非”“实在”等词语的理解揣摩,也可联系课后积累拓展进行对比揣摩体会。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工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毕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毅然决定告别恩师、弃医从文,主要人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了第二年学生的终结,我便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在这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四、问题探讨3: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
/ 9
影事件。有人认为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无关是多余的可删去,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小结: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自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可这篇文章的主题仅仅就是对藤野先生的赞颂和怀念吗?不,本文的字里行间中,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也就是说一面爱国主我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谊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质,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他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
五、学习本课后,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明确:
(一)散文中如何做到形散时而神不散,实际上就是把握好叙事明线与情感暗线两条线,并围绕它们的来组织材料,理清思路,建构全文。
(二)深受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六、课后作业
浙江绍兴的鲁迅帮居是著名旅游景点,该景点拟增加一个“鲁迅在日本”陈列室,持上一幅藤野先生的照片,请你为照片配上一段解说词。(200字左右)【参考答案】略
/ 9
第二篇:藤野先生名师教案
【素质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的。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五、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技术为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记述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5、提示: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评析。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过洋溢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三篇:《藤野先生》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
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
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
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
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
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第四篇: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
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在鲁迅的眼里藤野先生的性格是怎样的?“伟大”。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二、分析课文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阅读6—10段,透过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高度评价
藏讲义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国
第五篇:《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1874-1945)名叫藤野严九郎,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1904-1906)的先生。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26日。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我们先前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3、背景介绍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执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二、自学探究
1、读一读,写一写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烂熳
托辞
2、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整体理解课文
《藤野先生》选自 __________,体裁是 _________。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______,表达对 _________________ 的厌恶; 2.在______,回忆与 _____________的交往;
3.在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1.精读1—3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只不过;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3)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
(4)选段中的“确”和“但”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示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5)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联系吗?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部分内容写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使作者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是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初到仙台
4、相识:
抓住特征: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讲述解剖学历史。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掌故——忘记带领结 怀疑是扒手。
目睹耳闻:学识渊博
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
不修边幅
5、相处
典型事例: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6、分别
阅读29-31段,回答问题:
(1)简洁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看电影事件
议论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极度的愤慨和无奈。
(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指弃医从文。
“变化”的原因是: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7、怀念
怀念先生的行动有哪些?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仙台?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明线),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四、小结梳理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五、课堂检测
完成《阳光课堂》上的基础梳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