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园春。雪》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之首,是精读课文。它又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能表现毛泽东同志革命理想和雄心壮志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这篇作品在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的能力;学会品析诗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3、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我把“诗词读背;感知诗词意境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定为教学重点,同时把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联想、想象法和讨论、点拨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1)诵读法:这首词是写景论古抒情的佳作
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说课教案 人教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三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课文《沁园春 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它课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简介
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拨千米,白雪覆盖的垣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词于1940年发表后,在重庆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沁园春 雪》这首词里,毛泽东以文人的气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气魄征服了大后方的民众,甚至他的敌人。为此,我们学习这首词,应从意境入手,把握全词。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根据大纲、教材确定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领会意境。教学难点:教会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诗词写景议论的特点。
二、说方法和手段
1、说教法。
○1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点拔前读: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思想内容。点拔后读:加深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整体朗读,学生尝试自己读。片断朗读,有利于突出重点。个别朗读便于朗读指导或起示范作用。最后齐读,形成一种气势,营造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体会词的意境。总之,通过朗读体味词的语言,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词的意境,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法。
依据:诗词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协等共同点,诗词教学应把握这些特点。
○2点拔法。突破教学重点,运用点拔法,在学生视听感受课文的内容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动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如上片抓“长城”“大河”“山”“原”,边读边感受。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3比较法。化解难点用比较法。这种方法用在学生自己学习下片,比较上下片结构,达到理解全词的目的。
2、说学法。
○1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以及蕴含在景象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词中的形象,领会词的意境。
○2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领会词的意境。
○3自学评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3、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三、说流程。
1、新课导入。
放毛主席像,直接入题,并释题。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历史距离。
2、了解写作背景。
3、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2学生齐读,指名读,和教师的朗读作比较。
○3多媒体教学朗读欣赏,让学生视听,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点拔指导,突破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教师点拔,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词,指导学生读上片内容,想象,再现形象,感受意境。
○2让学生体味感情,对词的内容作生动描述,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5、自学,讨论。学生用上片学习方法学习下片,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
6、交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是1999年10月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分外(fèn)
妖娆(ráo)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第二篇:沁园春雪教案说课材料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是我校组织市级公开教学周活动期间我上的一堂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 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分外(fèn)
妖娆(ráo)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文登营中学
刘德海
导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情怀,是我一直追寻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 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我说课的内容一共分三个方面,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第一大部分说教材。首先,我们来看《沁园春 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现代诗歌鉴赏是初四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册教材,只有初四有两个完整的现代诗歌鉴赏单元,其中之一就是初四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而《沁园春 雪》居于本单元第一篇,因此可以说《沁园春 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
其次,看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4、注重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再看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和难点 结构上: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
“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法和学法
第二大部分,说一下教法和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和教学设计理念。
初四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2、教学方法:我准备运用诵读法和点拔研讨法。
一是诵读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点拔研讨法:
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品”,读诗也是如此。为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以“《沁园春 雪》妙就妙在-----------”开头,自选角度品评课文。在这个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拔,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1)生。
(2)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我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为此,诵读法。它不仅是一种教法,我也把它作为一种学习诗词重要的学法教给学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中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三大部分,说教学过程,我结合课件来具体介绍一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毛泽东同志一系列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接着介绍他诗词的特点,然后用《沁园春 雪》发表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来激发学生对这首的强烈兴趣,自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第二步,教师范读。
接着趁热打铁,教师范读。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强烈震撼,从而感受这首词的壮美。这不仅为学生在朗读方面树立了榜样,而且先声夺人,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首词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介绍背景。
在学生交流听读的感受之后,过渡到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同志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四步,初读感知。
在学生跃跃欲试时,我让他们反复朗读了解内容,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六个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第五步,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第六步,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点拔研讨”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力求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
动静结合用词准确 第七步,拓展反馈
拓展延伸,我选择了毛泽东同志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它与课文用的是同一词牌,且内容感情上相关联,所设题目紧扣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要保证质量必须及时反馈。我设计了七个题目,较全面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第八步,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歌曲《沁园春 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毛主席的亲笔书法,同时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默写课文,重视基础;选做题,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最后,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迈进坚实的一步。谢谢大家!
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第三篇:《沁园春+雪》讲评课材料
【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解决学习导学中的思考部分。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写了北国雪景。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写、具体描写、写想象。
2、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果是对祖国壮美河山,则可以用“赞美之情”。)联系当时的革命形势,还可以看出作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下阕由景到人,写的英雄人物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者对他们评价的句子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5、本词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句子含义: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伟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有欠缺。另一方面是说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从中我们能读出的思想情感:既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也可以看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历史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二)、深入探究。
1、自学课本P253-258的内容
2、再读全词,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来,选取其中的.....................
一个方面用具体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例:用词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自选: 修辞巧妙。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对偶,化静为动。“舞”,起舞,飞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银蛇”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象;“舞”“驰”写动态。“欲与天公试比高。”拟人,“欲”“比”写出群山、高原争着向上,使壮丽的景象显得生机勃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比喻,诗人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表现手法上,动静结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者写静,后者写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写景、议论、抒情熔为一炉的手法。上阕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以抒情为主旨,通过写景来表现。融情于景,生动形象的写景语句,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祖国,赞美大好河山的热烈感情。下阕是议论兼抒情。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壮志豪情。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议论是为了抒情。
有同学分析“惜”一字: 既有褒义意义在其中,表明这些人都是无数英雄当中具有雄才伟略的,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也含有贬义,表明这些人不擅文治,文学才华不足。也有同学提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争着。它表现的是历史上无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和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多娇的江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
(三)、总结全文,作业布置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内容、情感、写法等比较)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1)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2)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3)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①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②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③舸(gě):大船。④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⑤遒(qiú):强劲。⑥遏(è:阻止)。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自然景色的季节和地点。
其作用: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看”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山、江、天、水,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
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怅寥廓: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千。)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示例: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说课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我将从教材定位、教法学法探讨,教学过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说明。P2
一、教学定位分为教材理解、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三个部分p3
(一)教材理解: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二)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体会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重难点,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沁园春•长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p4这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理解宏阔的深秋意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体会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探讨 下面是教学和学法p5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设计了以下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首先我让同学们观看《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朗诵《少年中国说》的视频片段,接着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的感受。接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视频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P6具体就不赘述了
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4.作业有2个
1、背诵这首诗
2、课文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让同学们讨论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七.结束语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以下是我的板书p8
第五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