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目标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能够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功能。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懂得艺术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也是备课的内容,是教案的一部分。但它不等于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较详细、具体,涉及面较广,而教案相对较简约,它的容量有限,它不可能囊括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泛指备课时要考虑实施的所有内容,有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等。狭义的教学设计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
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弄清教学目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相关概念。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反映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原则性强的特点,对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但教育目的毕竟是宏观地指出教育的方向,要想把教育目的进一步落实,还必须有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也就是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就要落空。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它以科目的形式体现出来,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课程的实施,把课程目标以标准化的形式明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具体操作的指南。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其特点来深化认识。
(一)预期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之前,即预见到教学活动可能促使受教育者身心方面发生哪些变化。教学目标以教学对象发展现状为基础,但又超越其发展现状,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有成效。
(二)系统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系统整体,具体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因此必须以系统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教学目标。组成教学目标系统整体的各具体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在实践各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其放到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来确定其地位及价值。因此,“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并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教授任何一种事物,便是在向着终极目标前进时,一面记住所要达到的最终模型,一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与可分解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层次性
教学目标系统内部的各具体目标并非都处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级分明、连续递增的。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是较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分解或具体化,较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较低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当教学达到了某—目标时,便为实现高一级的目标打下了基础,并向终级目标逼近了一步。越过较低层次教学目标而直接实现较高层次的目标.是不现实的、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四)可行性
一般说来,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具体、可行,有利于其在实践中顺利达成。经验表明:人们在确定其实现目标时,除了考虑目标的价值外,还要考虑目标实现的概率。若达成的可能性很大,且易于操作,就会努力促成目标的实现,使目标的潜在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若目标笼统且难度很大,达成的概率微乎其微,人们便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目标本身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一种正确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五)灵活性
教学目标可以因校、因课、因班制宜,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编制,内容水平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以便灵活掌握,获得最佳成效。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使对它的编制工作成为—种艺术。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是由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同时它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机会。具有灵活性的教学目标,对于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持点,使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获得相应的身心方面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这里强调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教学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僵死的,而是对教学结果有个大概的预测框架内保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间。教学过程是具体的、鲜活的,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种预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这也正好是教学目标的生成的过程
第二篇: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含义
_1({“outline”:null,“outlineMiss”:null,“font”:{“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微软雅黑”,“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微软雅黑”},“style”:[{“t”:“style”,“c”:[0],“s”:{“font-size”:“23.94”}},{“t”:“style”,“c”:[0,2,3,4,5,6,7,8,9,10,11,12,13,14,1],“s”:{“color”:“#000000”}},{“t”:“style”,“c”:[6,7,8,9,10,11,12,13,14,2],“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t”:“style”,“c”:[5,3],“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t”:“style”,“c”:[5,6,7,8,9,10,11,12,13,14,4],“s”:{“font-size”:“21.06”}},{“t”:“style”,“c”:[5],“s”:{“font-size”:“21.06”}},{“t”:“style”,“c”:[7,8,9,10,11,12,13,14,6],“s”:{“font-size”:“21.06”}},{“t”:“style”,“c”:[7],“s”:{“letter-spacing”:“-0.094”}},{“t”:“style”,“c”:[8],“s”:{“letter-spacing”:“-0.047”}},{“t”:“style”,“c”:[9],“s”:{“letter-spacing”:“-0.067”}},{“t”:“style”,“c”:[10],“s”:{“letter-spacing”:“-0.037”}},{“t”:“style”,“c”:[11],“s”:{“letter-spacing”:“-0.307”}},{“t”:“style”,“c”:[12],“s”:{“letter-spacing”:“-0.068”}},{“t”:“style”,“c”:[13],“s”:{“letter-spacing”:“-0.056”}},{“t”:“style”,“c”:[14],“s”:{“letter-spacing”:“-0.063”}}],“body”:[{“c”:“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本含义”,“p”:{“h”:31.385,“w”:359.77,“x”:266.655,“y”:115.461,“z”:0},“ps”:null,“s”:{“font-size”:“23.94”,“letter-spacing”:“0.047”},“t”:“word”,“r”:[0,2]},{“c”:“ ”,“p”:{“h”:31.385,“w”:7.086,“x”:626.55,“y”:115.461,“z”:1},“ps”:{“_enter”:1},“s”:{“font-size”:“23.94”},“t”:“word”,“r”:[0,3]},{“c”:“ ”,“p”:{“h”:27.609,“w”:6.233,“x”:135.036,“y”:164.048,“z”:2},“ps”:{“_enter”:1},“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210.848,“z”:3},“ps”:null,“t”:“word”,“r”:[6]},{“c”:“1”,“p”:{“h”:27.609,“w”:12.341,“x”:156.09,“y”:210.848,“z”:4},“ps”:null,“t”:“word”,“r”:[5]},{“c”:“)教学目标”,“p”:{“h”:27.609,“w”:104.92,“x”:168.51,“y”:210.848,“z”:5},“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210.848,“z”:6},“ps”:{“_enter”:1},“t”:“word”,“r”:[5]},{“c”:“图”,“p”:{“h”:27.609,“w”:21.06,“x”:135.036,“y”:257.648,“z”:7},“ps”:null,“t”:“word”,“r”:[6]},{“c”:“4-2 ”,“p”:{“h”:27.609,“w”:40.073,“x”:161.31,“y”:257.648,“z”:8},“ps”:null,“s”:{“letter-spacing”:“0.012”},“t”:“word”,“r”:[5]},{“c”:“教学目标的层次体系”,“p”:{“h”:27.609,“w”:189.16,“x”:205.59,“y”:257.648,“z”:9},“ps”:null,“t”:“word”,“r”:[8]},{“c”:“ ”,“p”:{“h”:27.609,“w”:6.233,“x”:394.635,“y”:257.648,“z”:10},“ps”:{“_enter”:1},“t”:“word”,“r”:[5]},{“c”:“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p”:{“h”:27.609,“w”:608.844,“x”:135.036,“y”:304.448,“z”:11},“ps”:null,“t”:“word”,“r”:[9]},{“c”:“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p”:{“h”:27.609,“w”:270.684,“x”:135.036,“y”:351.248,“z”:12},“ps”:null,“s”:{“letter-spacing”:“-0.257”},“t”:“word”,“r”:[6]},{“c”:“、”,“p”:{“h”:27.609,“w”:21.06,“x”:395.105,“y”:351.248,“z”:13},“ps”:null,“t”:“word”,“r”:[6]},{“c”:““课程目标””,“p”:{“h”:27.609,“w”:126.17,“x”:404.456,“y”:351.248,“z”:14},“ps”:null,“t”:“word”,“r”:[10]},{“c”:“、”,“p”:{“h”:27.609,“w”:21.059,“x”:520.012,“y”:351.248,“z”:15},“ps”:null,“t”:“word”,“r”:[6]},{“c”:““单元目标”和“学习目”,“p”:{“h”:27.609,“w”:228.753,“x”:529.363,“y”:351.248,“z”:16},“ps”:null,“s”:{“letter-spacing”:“-0.29”},“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398.093,“z”:17},“ps”:null,“t”:“word”,“r”:[6]},{“c”:“。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p”:{“h”:27.609,“w”:587.784,“x”:166.71,“y”:398.093,“z”:18},“ps”:null,“s”:{“letter-spacing”:“-0.07”},“t”:“word”,“r”:[6]},{“c”:“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p”:{“h”:27.609,“w”:622.891,“x”:135.036,“y”:444.893,“z”:19},“ps”:null,“t”:“word”,“r”:[11]},{“c”:“被成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p”:{“h”:27.609,“w”:608.844,“x”:135.036,“y”:491.693,“z”:20},“ps”:null,“t”:“word”,“r”:[9]},{“c”:“确、具体的表述。”,“p”:{“h”:27.609,“w”:165.763,“x”:135.036,“y”:538.493,“z”:21},“ps”:null,“s”:{“letter-spacing”:“-0.388”},“t”:“word”,“r”:[6]},{“c”:“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p”:{“h”:27.609,“w”:459.655,“x”:298.272,“y”:538.493,“z”:22},“ps”:null,“s”:{“letter-spacing”:“-0.174”},“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585.293,“z”:23},“ps”:null,“t”:“word”,“r”:[6]},{“c”:“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p”:{“h”:27.609,“w”:273.211,“x”:173.554,“y”:585.293,“z”:24},“ps”:null,“t”:“word”,“r”:[8]},{“c”:“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p”:{“h”:27.609,“w”:314.952,“x”:443.164,“y”:585.293,“z”:25},“ps”:null,“t”:“word”,“r”:[9]},{“c”:“(”,“p”:{“h”:27.609,“w”:21.06,“x”:135.036,“y”:632.093,“z”:26},“ps”:null,“t”:“word”,“r”:[6]},{“c”:“B.S.Bloom”,“p”:{“h”:27.609,“w”:112.955,“x”:156.09,“y”:632.093,“z”:27},“ps”:null,“s”:{“letter-spacing”:“-0.034”},“t”:“word”,“r”:[5]},{“c”:“)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p”:{“h”:27.609,“w”:482.863,“x”:269.175,“y”:632.093,“z”:28},“ps”:null,“t”:“word”,“r”:[12]},{“c”:“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p”:{“h”:27.609,“w”:622.891,“x”:135.036,“y”:678.923,“z”:29},“ps”:null,“t”:“word”,“r”:[11]},{“c”:“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p”:{“h”:27.609,“w”:483.053,“x”:135.036,“y”:725.723,“z”:30},“ps”:null,“s”:{“letter-spacing”:“-0.06”},“t”:“word”,“r”:[6]},{“c”:“ ”,“p”:{“h”:27.609,“w”:6.233,“x”:618.09,“y”:725.723,“z”:31},“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772.523,“z”:32},“ps”:null,“t”:“word”,“r”:[6]},{“c”:“2”,“p”:{“h”:27.609,“w”:12.341,“x”:156.09,“y”:772.523,“z”:33},“ps”:null,“t”:“word”,“r”:[5]},{“c”:“)教学重点”,“p”:{“h”:27.609,“w”:104.92,“x”:168.51,“y”:772.523,“z”:34},“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772.523,“z”:35},“ps”:{“_enter”:1},“t”:“word”,“r”:[5]},{“c”:“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p”:{“h”:27.609,“w”:231.091,“x”:135.036,“y”:819.323,“z”:36},“ps”:null,“t”:“word”,“r”:[13]},{“c”:“最主要的知识技能,”,“p”:{“h”:27.609,“w”:189.16,“x”:362.526,“y”:819.323,“z”:37},“ps”:null,“t”:“word”,“r”:[8]},{“c”:“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p”:{“h”:27.609,“w”:210.031,“x”:548.085,“y”:819.323,“z”:38},“ps”:null,“t”:“word”,“r”:[14]},{“c”:“核心的地位。”,“p”:{“h”:27.609,“w”:126.17,“x”:135.036,“y”:866.123,“z”:39},“ps”:null,“t”:“word”,“r”:[10]},{“c”:“通常,”,“p”:{“h”:27.609,“w”:63.179,“x”:255.267,“y”:866.123,“z”:40},“ps”:null,“t”:“word”,“r”:[6]},{“c”:“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p”:{“h”:27.609,“w”:231.091,“x”:312.319,“y”:866.123,“z”:41},“ps”:null,“t”:“word”,“r”:[13]},{“c”:“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p”:{“h”:27.609,“w”:231.091,“x”:537.471,“y”:866.123,“z”:42},“ps”:null,“t”:“word”,“r”:[13]},{“c”:“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厘清教学重点。”,“p”:{“h”:27.609,“w”:545.854,“x”:135.036,“y”:912.923,“z”:43},“ps”:null,“t”:“word”,“r”:[12]},{“c”:“ ”,“p”:{“h”:27.609,“w”:6.233,“x”:680.91,“y”:912.923,“z”:44},“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959.768,“z”:45},“ps”:null,“t”:“word”,“r”:[6]},{“c”:“3”,“p”:{“h”:27.609,“w”:12.341,“x”:156.09,“y”:959.768,“z”:46},“ps”:null,“t”:“word”,“r”:[5]},{“c”:“)教学难点”,“p”:{“h”:27.609,“w”:104.92,“x”:168.51,“y”:959.768,“z”:47},“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959.768,“z”:48},“ps”:{“_enter”:1},“t”:“word”,“r”:[5]},{“c”:“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p”:{“h”:27.609,“w”:399.002,“x”:135.036,“y”:1006.568,“z”:49},“ps”:null,“t”:“word”,“r”:[14]},{“c”:“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p”:{“h”:27.609,“w”:230.901,“x”:527.025,“y”:1006.568,“z”:50},“ps”:null,“s”:{“letter-spacing”:“-0.075”},“t”:“word”,“r”:[6]},{“c”:“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p”:{“h”:27.609,“w”:630.104,“x”:135.036,“y”:1053.368,“z”:51},“ps”:null,“s”:{“letter-spacing”:“-0.058”},“t”:“word”,“r”:[6]},{“c”:“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p”:{“h”:27.609,“w”:336.012,“x”:135.036,“y”:1100.162,“z”:52},“ps”:null,“t”:“word”,“r”:[14]},{“c”:“ ”,“p”:{“h”:27.609,“w”:6.233,“x”:470.984,“y”:1100.162,“z”:53},“ps”:{“_enter”:1},“t”:“word”,“r”:[5]}],“page”:{“ph”:1262.879,“pw”:892.979,“iw”:0,“ih”:0,“v”:6,“t”:“1”,“pptlike”:false,“cx”:135.036,“cy”:115.461,“cw”:633.526,“ch”:1012.31}})第三篇: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研究报告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新型教学理念。它起源于英国,最初,他不是教学法,而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后来将这一理论引进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这种新型教学法,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对参与式教学的特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文献综述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1.周金其、李水英、吴长春在《“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2000(3))中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教学而言的。它要求给予学生自由思考、运用自己合理的时间;给予学生选择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力;教师要评价学生,学生也要评价教师;除班级教学外,更多地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可以通过给学生各种层次的选择这一途径来实现。[1] 2.牛东亚在《参与式教学的反思策略》(教育研究,2014(04,128))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活动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发展教师探索、反思、求精的专业素质。参与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一样,参与式教学也遵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但与教学不同,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过程是灵活多变、不断生成的。因此它没有十分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的具体情况来创生符合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3.王继军在《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甘肃教育,2009年04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过程,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废弃“灌”、“注”的传统模式,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参与式教学与国家基础教育
[2]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3]
4.王爱兰、姚晓燕、王晓丽在《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中的教师因素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12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它的目标是使师生双方能够相互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在理念、方法、课堂设计和组织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对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一方——教师因素及其作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在参与式教学中,所有教师学生都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充分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教师的作用是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安全、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积极地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4]
5.曹云明在《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现在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6期)中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团队与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法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种教学层次特别是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育界专家都承认,而且实践也证明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5]
6.陈时见在《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中认为 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而使每个有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个性倾向、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就是指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共同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因此,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形态的改革,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教学创造的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6]
7.谢智娟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 年11月)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定义与特点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的教学方法。[7] 8.李臻在《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中认为(科技信息SCIENCE INFORMATION 2007 年第9 期)参与式教学方法, 就是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积极的交往和互动, 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 情感共鸣, 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行为参与,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 从而教会学生学习[2]。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参与式教学方法, 即教师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相互了解,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创造开放的环境和平等的关系,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充分尊重。[8]
(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钟有为,黄伟在《“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2007 年7 月第25 卷第4 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中认为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4)教学氛围的平等、民主性;(5)教学评价的多维性;(6)教学结果的反思性。[9]
2.李霞,谭谦章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应具以下特点:1.课堂气氛:宽松、开放、活泼与传统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僵化格局不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课堂呈现出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学生有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必然促使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搜集案例素材,观察社会万象,思考热点问题,以期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封闭的、“万马齐喑”的课堂就变为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愉悦的参与和投入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玉液琼浆,内化成智慧和才能。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对“居高临下”式的空洞抽象的权威说教厌倦和反感,要求民主和平等,因此,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态度,从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10]
3.谢智娟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 年11月)中认为: 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特点:(1)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从教室桌椅的摆放到教师的举止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教师讲课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和黑板之间,可在学生之间走动、讲解。学生可以自愿组建小组,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针对听课中的疑问及时质疑。(2)是教学的互动性。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提出讨论题目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开展讨论,改变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而机械授课的局面。例如讲授加速度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火车、汽车、飞机等起动或停止的场景,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如护士常用的温度计、听诊器、血压计等仪器,我们可先让学生操作、发问后我们再来讲解原理及注意点。(3)是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监测的及时性。学生亲自参与教师的授课活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教学程度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及时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调节。[11]
4.姚晓燕在《参与式教学模式评价》(河西学院报 第十九卷第四期2003)中认为(1)参与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参与者为中心,充分利用参与者知识经验来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2)参与式教学模式,坚持平等公正的 原则;(3)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打破学科间的狭隘界限;(4)参与式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12]
二、小组观点及评价(一)参与式教学的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式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打破课堂的沉闷,参与式教学不在拘泥于一问一答的传统课堂,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
(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并从而指导今后的学习。
(2)互动性:通过师生、同学间的不断互动,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互动性,以体现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参与,来激发师生的潜能。
(3)民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间的尊重和感情上的平等,摒弃讲授式,巧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充分拉近师生距离,实现学生自学、互学、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4)合作性:参与式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相互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调动了探究问题的渴望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5)反思性: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以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
(6)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破除“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7)知识中数量与质量的平衡: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使得知识的数量远远大于质量,甚至质量为零的局面。而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凭借自身的思考和反复的琢磨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8)个性化:与传统教学不同,参与式教学强调体现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克服“大一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开放性地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
(9)主创性: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性地学习是学生心里和认知发展的需要,而创造性又会诱发主动学习。
(三)评价
由此看来,参与式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对当今教育工作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我们认识到参与式教学能使:
(1)个人的动手与思考变为主体,对于所接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与更好的掌握;
(2)团体力量无穷,团队意识增强,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3)师生关系进一步,没有了往日的隔阂,交流也多了;(4)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每个人都热情高涨,特别享受;
(5)在参与式教学环境下,每个人都积极思考,自己想不到的别人可能会能想到,思想上取长补短;
(6)参与式教学这样的环境下,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当然参与式教学也有其局限之处。参与式教学活动在课堂中的应用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从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另外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因此它可能只适用于一些研究型的课题学习。
三、参考文献
[1]周其金、李水英、吴长春.“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3).[2]牛亚东.参与式教学的反思策略[J].教育研究,2014(4).[3]王继军.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J].甘肃教育,2009(4).[4]王爱兰、姚晓燕、王晓丽.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中的教师因素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5]曹云明.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现在教育研究,2013(6).[6]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8). [7]谢智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8]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J].科技教育,2009(9).[9]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7).[10]李霞、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11]谢智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姚晓燕.参与式教学模式评价[J].河西学院学报,2003(4).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文献综述
参与式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广泛,对参与式教学含义和特点的探究对认识、利用、促使参与式教学广泛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十五篇关于参与式教学探究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其中九篇对参与式教学含义研究的文章对参与式教学含义进行了多方位探究,综合其中六篇对参与式教学特点的文章对参与式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层次探究.(一)参与式教学的含义
朱新燕在《教育教学研究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09年22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法。
李臻在《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科技教育,2009年09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
王继军在《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甘肃教育,2009年04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目前普遍倡导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过程,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废弃“灌”、“注”的传统模式,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参与式教学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王爱兰、姚晓燕、王晓丽在《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中的教师因素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12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它的目标是使师生双方能够相互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方式在理念、方法、课堂设计和组织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对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一方————教师因素及其作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参与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在参与式教学中,所有教师学生都要积极、平等地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充分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教师的作用是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安全、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积极地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
曹云明在《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现在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06期)中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进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团队与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法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种教学层次特别是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育界专家都承认,而且实践也证明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张自泰,韩文英,哈建新在《“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及需注意的问题》中(甘肃教育,2010年23期)认为“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通过民主参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实现把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结合的目标。
张凤林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探究》(学理论,2012年15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发源于英国,原为执行国际项目的方法,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奖励、鼓励为主,讨论中对不同的见解要有宽容的态度,防止意气之争,求大同,存小异,保持适度竞争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教师虽然把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丝毫不能放松。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要收得拢,使学生的活动不偏离主题。对于每次教学活动,课前要精心策划,课中要实时调控,活动结束时要及时讲评。
李霞,谭谦章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着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重视师生间的交流,而且着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不仅重视结论的掌握,更着重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重视知识本身的获取,更着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生本身能力的发展。因此,富有成效的参与式教学应具以下特点:1.课堂气氛:宽松、开放、活泼与传统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僵化格局不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课堂呈现出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学生有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必然促使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搜集案例素材,观察社会万象,思考热点问题,以期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封闭的、“万马齐喑”的课堂就变为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愉悦的参与和投入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玉液琼浆,内化成智慧和才能。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对“居高临下”式的空洞抽象的权威说教厌倦和反感,要求民主和平等,因此,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态度,从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朱新燕在《教育教学研究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09年22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面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提出在实践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面临着的一些困惑。
王继军在《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甘肃教育,2009年04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为以下几点:第一,主体性。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第二,民主性。参与式教学中,民主不仅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第三,开放性。教室内的布置、教师的行为举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开放的。教师的作用是使开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第四,有效性。参与式教学目标的达成应当是有效地围绕确定的主题展开,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第五,多样性。把参与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看,只要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都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因此,参与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张自泰,韩文英,哈建新在《“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及需注意的问题》(甘肃教育,2010年23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为以下几点:1.教师高度重视“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前准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课前制作教具、指导学生准备学具、提前搜集教学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是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2.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角色被大多数人接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融洽。3.人性化的语言成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课堂内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伤害学生心灵,要用充满人情味和鼓励性的话语,这样的语言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困生得到特别关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同学的帮助使他们在课堂上爱举手、爱发言,能积极参加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探究质疑成了课堂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形式多样化的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避免了简单的写与算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得到改进。不同学科的作业更加灵活多样。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兴趣高,乐意做,不再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轻松了,成绩提高了,思维开阔了,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5.教师的教学技巧更加成熟。随着教师群体教学理念的不断升华,“参与式”教学方式不断体现出优势和特色。教师课前准备、活动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不断成熟。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材观摩课、教学能手优质课、综合素质研讨课在不同学校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流和亮点。
李霞,谭谦章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中认为参与式教学应具以下特点:1.课堂气氛:宽松、开放、活泼与传统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僵化格局不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课堂呈现出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学生有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必然促使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搜集案例素材,观察社会万象,思考热点问题,以期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封闭的、“万马齐喑”的课堂就变为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愉悦的参与和投入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玉液琼浆,内化成智慧和才能。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对“居高临下”式的空洞抽象的权威说教厌倦和反感,要求民主和平等,因此,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态度,从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二、小组观点及评价
(一)小组评价分析后对参与式教学含义的综合探究 本小组经过多次讨论,一致认为:
1、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法。
2、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环境教育教学中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是一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值得推广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
(二)小组评价分析后对参与式教学特点的综合探究 本小组经过多次讨论,一致认为:
1、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2、参与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师生的互动交流,既培养了同学情谊和师生感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和新鲜感,又丰富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经历,进而提高学生改变现状和主动认知的自信心和热情,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4、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来参与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完全、自由、充分的发展。
5、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重要作用。
6、能使教师及时对他们的思路和基本观点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每个同学的优缺点,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
7、与传统的课堂结构相比,学生在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也明显增多了。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的。
参考文献
[1]刘革,邓庆彪.《保险学原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03)
[2]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J].科技教育 ,2007,(09)[3]王爱兰,姚晓燕.参与式教学活动实施中的教师因素研究--来自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4]李水英,吴长春.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03)[5]王桂朵.顾玉军.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对策[J].普教研究,2008,(10)[6]孙闻,孙朝仁.参与式教学思想的认识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02,(01)[7]蓝毓平.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 2009,(02)[8]张自泰,韩文英.“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应用实践中体现出的特点[J].甘肃教育研究,2010,(23)[9]李霞,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10]王继军.新课程下参与式教学初探2(B)[J].甘肃教育,2008,(04)[11]王桂朵.运用参与式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2]张自泰,韩文英,哈建新.“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应用实践中体现出的特点 [J].甘肃教育,2010,(23):28
[13]朱新燕.参与式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09(22)[14]曹云明.对参与式教学情景建构的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6)
[15]张凤林.参与式教学的课堂组织与实施策略探究[J].学理论,2012,(15)
第五篇: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 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如何理解?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男人的新三从四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善”与“恶”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概念。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善,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恶,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善恶是具体的,没有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善恶标准。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善恶标准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所决定的。当然,善恶是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是看其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德对人的行为的善恶评价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特别是人们的良心)等方式,并通过指导、评价、示范、激励、沟通或制约、限制等途径、诉诸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觉悟,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交往中的行为,及至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
道德的这种特点,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靠说服教育,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有的还是宗教关系。
这些复杂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之外,还需要用道德手段加以调整或约束。道德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中,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加以必要的节制,即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二.道德的特点
第一,道德调节的自律性 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说服,劝阻,示范 第二,道德调节的稳定性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具有历史变异性。同时,它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的特殊的稳定性,变化的速度较慢。第三,道德调节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看,从空间上看,从社会群体上看
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第一,它们的产生条件和发展趋势不同。
从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存在,而法律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在原始社会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职能,完全由道德承担起来,因而没有也不需要阶级社会意义上的法。在那种条件下,长时期形成的习俗足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当社发展到共产主义公有制阶段时,法律由于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因而将被废除并被其他规范所替代,这种规范实际上属于道德的范畴。共产主义道德将成为全民的道德,在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中起主作用 第二,它们依靠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以统治阶级政权机关的强制力量为前提的,法律的实行要靠政权中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惩罚机关来保证。没有这一套机构设施,法的实行就难以想象。
道德则不然,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第三,它们产生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总想把自己意志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使立法的对象既宽又广,以便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社会生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层次展开的,面对以善恶、是非、荣辱等道德观念来评价的社会生活,法律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在我国,受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道德都可以和应该谴责,而受道德谴责的一切行为却并不一定都违法。道德谴责社会集体中人际关系上的说谎和不诚实现象,但只有当说谎给他人或组织带来严重损害时,才诉诸法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道德干涉的范围是法律所远不及的。(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第一,在调节内容上想到渗透。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往往一方面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写进法律条文,通过法律的力量推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通过道德教育来维护法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一直强制“制礼以崇敬、立刑心明威”,“德威并施”。与此同时,还把“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赋予法律的意义,强迫人们严格遵守。
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日益增长,道德因素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条款,都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而宪法也明文规定了对国家干部的要求。第二,在调节功能上相互补充
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于一些不能或不宜用法律来调节的行为,就用道德来调节;对于道德调节不了的行为,就用法律来调节。第三,在调节的实施上相互支持
为了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加强道德教育;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又由法律认可并积极促进。通过法律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并在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个人不讲,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也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时,他就不会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去触犯社会主义法律。而一旦个人主义膨胀,道德上逐步堕落,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触犯社会主义法律的道路,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我们既要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又要加强法制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二者不能偏废。
道德的功能
道德生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给定的东西,总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无定论。
但并不是耍嘴皮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看谁说服谁。无聊之事。讨论:道德有没有用?
没有用: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
北京密云付贺功案:为了价值几百元的财物就杀死妇女与儿童,并且是多次做案。他从18岁成年起就以盗窃、抢劫及杀人、强奸罪“三进宫”,前两次出来后照样以盗抢为生,谁要是妨碍了他,他就毫不留情地杀死谁。当听到法庭判处他死刑,他对是否上诉的问题回答说:“不上诉。”并耸了耸肩,提高嗓门说,“判的不重,正好。”
“你为什么杀人?”“没为什么,想杀就杀呗。” “为什么连孩子都杀?你怎么下的了手?”“不为什么,下不了手他们怎么能死?” “你一点悔意都没有吗?”“没什么可后悔的。” “想对被害人家属说什么?”“没什么可说的。”
“你以前坐过牢并出来,没想过重新做人吗?为什么重新犯罪?”“没什么。”
对付贺功这样一个人,道德哲学能做什么呢? 有用: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就愈是给人的心灵注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德]康德
据警方掌握的调查材料显示,付贺功曾经试图掐死另一名苏醒的孩子,但是在中途却停手了, 后来他回答媒体说:“我当时心软了。”这是否是出于一种虽然是短暂出现但却还是单纯的恻隐之心?另一件事是当他被记者问道“判你死刑你怎么看?”“杀人偿命这很正常。”“你怎么弥补罪过?”“我用命来补偿。”“你的一条命能抵几条命吗?”他第一次沉默了,语塞了,不再说话。
这是否说明,他耳濡目染的某种道德原则还是起了某种作用,还是在他的心里占有某种地位?我们是否能就此认为,一个如此罪大恶极且麻木不仁的罪犯,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不可杀人”的道德原则,甚至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恻隐之心———虽然那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
如果的确是如此,如果这样一个罪犯也有这样的可能,那么,我们对道德的力量就还不能那样低估。道德哲学也许还是可以做一点什么,从情感和理性的两条途径,即一方面道德哲学还是有努力申明和论证基本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必要;另一方面,也还可以期望几乎所有人心中存在的恻隐之情能够成为人们履行这种道德原则的动力———虽然这些原则和感情在少数人那里可能极其微弱和晦暗不明。
“苏格拉底问题”(Socrates’ question)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对杀了自己父亲的亲生母亲,在思想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是继续安于作王子还是冒险为父亲报仇,提出了“生存还是死亡(to be,or not to be)”的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理想国》第四卷记叙了他们的回答。他们讨论的是,究竟是做正义的事、做好事、做正义的人(不论是否有人知道他是这样的)有利呢,还是做不正义的人、做不正义的事(只要不受到惩罚和补偿)有利呢?
苏格拉底的问题,实质是,对人类本身而言,“好的生活”的条件一一正当的生活是什么,人类之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他要把伦理生活放到人类的福祉中来考虑,于是成为了大问题。
关于道德作用的两种片面看法: 一:道德决定论
所谓道德决定论,就是指那种片面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看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特别是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决定社会的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抱着某种善良的动机,谴责和批判各种罪恶现象,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人们的道德完善上,主张对社会进行道德上的改造,甚至认为个别人物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愿望决定社会的发展。
道德决定论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基础同道德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否认生产力发展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夸大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上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它对社会的作用只是一种反作用,受一定历史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的制约。
第二:道德无用论
所谓道德无用论是指那种片面低估甚至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认为道德是个人主观上的某种情绪和爱好,并不是具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的行为,不受任何道德观念的束缚,在他们看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讲道德只是个人的私事,而与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进步完全无关,因此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例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强调权力意志,认为道德只不过是弱者为了反对强者、限制强者提出来的借口而已,是完全无用的。
其错误在于不懂得道德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道德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和爱好,而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根源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客观性,一经形成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积极地为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与经济基础,对社会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1、调节功能
2、认识功能
(一)道德的调节功能。
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 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2〉 从调节的尺度上看。道德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特点相对于同一社会性质的法律调节尺度来说,道德调节尺度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多层次性。
〈3〉 从调节的偏颇上看。道德在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依其自身的固有规定和特有机理,而侧重于引导当事人履行其按“社会身份”所应有的义务或引导当事人承认、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体应有的权利。
〈4〉 从调节方式上看。道德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并不诉诸国家机器和惩罚手段,而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5〉 从调节的效力上看。道德调节的效力是相当有限的,然而道义的力量是深厚的、持久的。
(二)道德的认识功能,即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经济关系的社会功能。
它的总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认识(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着重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
2〉 从表达认识(反映)成果的方式上看。道德主要以具有善恶意义的行为、准则、风俗、情绪、信念、理想等形式,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成果,并因此往往使这仪成果多半具有评价性、征兆性和轮廓性。
〈3〉 从认识(反映)的基础上看。社会生活实践仍是道德实现其认识的基础和确认其认识成果的标准,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 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现实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