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藤野先生 三课时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绯红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四、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9.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三、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四、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了鲁迅对他的敬爱之情。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和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快速浏览《藤野先生》,小组交流:《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经历带给了他怎样的情感体验? 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他的情感体验?你如何评价鲁迅的“弃医从文”行为?
2.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
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4.小组推荐:投影交流。
第二课时
1、研读《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语言品味: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4、小练笔
这一单元中,你最喜欢哪篇文章?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爱?联系自身体验,600字左右写下来。
第三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要能熟练地运用默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合作的方法,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两个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人物塑造及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学习目标: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学习重、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五、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了两个问题。概括文中“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概括24--31写了那两件事。
2、针对目标2,设计了四个问题。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藤野先生具有哪些特点;通过细节描写概括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品质;通过结合背景了解藤野先生的伟大;通过作业设计:选取典型事例,抓住其特征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进一步巩固写人的方法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本课中我会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要先提个问题,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他(她)的性格特点,并能说说让你难忘的原因。想好的就举手。
……
我相信在我们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位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老师,我们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他心中,也有这么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是使他感到最为感激,并且是给他鼓励最多的一位,这位先生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藤野先生,看看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让他如此难忘?
二、走近藤野,品读印象。
先看两人的相识,让学生找出相识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明确:目睹印象——不拘小节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就是这样一位生活非常俭朴的普通学者形象,却使鲁迅先生对他念念不忘,那么他必定有独特的一面,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三、走进藤野,品读典型事
1、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文章中的哪些部分是讲到了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交往的事情,在文章当中找到具体的段落。
学生跳读11——23段,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概括:修改我的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2、说说你从哪些细节里读出了这个老师的使我难忘与感激的地方。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事件,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藤野先生的品质。有疑问可以举手。
全班交流,总结藤野的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小结过渡:通过以上的事例的品读,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具有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这些品质,是作为一名具有工蜂精神的日本人不缺乏的,而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藤野先生。大家齐读37段。(伟大)
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因此,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1)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寻求救国之路。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
概括清留学生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
东京清国留学生印象: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作者内心的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③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
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④这时,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2)再看第24-31段,边默读边思考:这几段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正是甲午战争歼灭中国北洋水师之时,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习气,而鲁迅在日本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歧视和轻蔑。而藤野先生并没有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歧视我,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四、课堂总结
作者塑造的藤野先生的形象是成功的,一位伟大的藤野先生就在作者的笔下生动的呈现了,那么我们来思考并归纳一下在写人的时候该怎样去写呢?
1.选择典型事例,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2.写人物要求实,抓能体现人物灵魂品质的特点。
3.叙事时要运用描写刻画人物。
五、小结
看屏幕。迅速思考,进行填空。(出示幻灯:藤野先生是一位______(外在特征)的学者,具有_______的可贵品质。而让作者最为珍贵的是藤野先生 ______________的高尚的情怀。)
黑瘦、有八字胡、生活俭朴的学者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可贵品质
毫无民族偏见、今天我们认识了鲁迅笔下的具有高尚品质的藤野先生,在如寒夜一般的残酷现实中给了鲁迅以温暖和鼓励,真诚关怀和帮助,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片段作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其特征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
第四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经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预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合作探讨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政治的高尚品质;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4、感悟文章中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感悟文章中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鲁迅先生在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屡遭挫折之时,一位异国恩师机遇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去认识一下那位令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藤野先生,去了解那件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往事。(板书课题:《藤野先生》,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字音
驿(yì)站
不逊(xùn)
诘责(jie)
烂熳(màn)....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深恶(wù)痛疾
抑扬顿挫(cuò)..
2、词语解释
【烂熳】即“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都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作者于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候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其中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院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个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进行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终于意识到“学医救国”并不能真正的救国救民,国人急需解救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改造人们的精神与思想。于是1906年秋,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们。鲁迅在仙台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中作者写了那么多件事情,这些事情分别发生在哪里?据此,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在东京(第1——3段)、在仙台(第6——35段)、在北京(第36——38段),据此,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2、课文中,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线索有两条:即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织材料,暗线则是主要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的。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为了救国救民,鲁迅先生怀着一腔热血选择了到东京来寻找方法和道路;可是,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却使他失望之极。失望中,他苦苦追寻,他又一次寻找,选择到了仙台去学医。在仙台,鲁迅认识了这位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的恩师——藤野先生。
五、布置作业
1、再次浏览课文,从中寻找出文章中,作者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整体感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了作者到仙台的原因。本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寻找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二、小组合作,问题探讨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对于清国留学生的种种描写,在内容和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内容,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恶形象。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在仙台”,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4自然段为什么要穿插有关“日暮里”、“水户”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在去仙台的途中,有关于“日暮里”的叙述,其中包含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叙述“水户”,缘于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二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强烈关切,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
明确: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诸多优待和职员们的众多关心。这对于一个异国学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反映出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该部分中,作者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修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至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话语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尊重学生、更尊重科学;(3)关心解剖实习:体现出藤野先生一直在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严谨求实的精神。
4、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明确:反语,揭示了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和不平。
5、“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一句中,“偏”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偏”字一方面写出了中国人作为弱国国民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批评态度。
6、怎样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 明确:“醉似的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候兴高采烈的表现。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着屠杀革命者时候,也像日本人一样喝彩,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所以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7、该部分中,最终导致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1)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国人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要使自己的祖国强盛起来;(2)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的老百姓的麻木不仁,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情促成了作者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而最终弃医从文。
(三)快速浏览课文“在北京”部分,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明确:之所以以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原因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公正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2、如何理解“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
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迫害,但是想到藤野先生,便增加了继续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及反动政府的文人帮凶;整句话表明作者希望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前途继续奋斗。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爱国主义统一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几件往事,在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无限感激之情。
四、布置作业
1、将自己课堂上交流过的一段对话整理在作业本上。
2、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两三件具体事例来刻画给你最大帮助的一位老师,600字左右。
第五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马琼芬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让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文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么一个人呢?是什么事情使得青年的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鞭笞的老师是谁? 板书课题: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从鲁迅人生中的老师入手,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绯红(fēi)烂熳(màn)芦荟(huì)解剖(pōu)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瞥见(piē)2、解释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生: 回顾 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生: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
3、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生讨论归纳:三部分(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
(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 了解通过时间、地
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感知形象
1、文题是“藤野先生”,同学们找一找,课文是从第几段开始写藤野先生的?(生:第六段)
2、藤野先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的,文章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来描写?
生: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师述:这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下面接着写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3、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听11—23段的录音,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批注,然后举手抢答)事 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4、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关心和厚爱,这又表现了先 生的什么品质呢?
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5、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生讨论后明确: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6、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生讨论后明确:①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②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7、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生讨论后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
“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小结: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师生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设计意图]扣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通过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
(五)、体会感情
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生: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生讨论,师引导,归纳:
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弃医从文—— 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生讨论,师归纳:
“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师归纳:“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小结: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 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设计意图]扣住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条暗线,从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四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外貌展内涵 事例现品质 改志为救国 惜别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揭示人物品质的写法。
八、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东 赏樱花 仙 相识 北 别后 盘辫子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处
京 学跳舞 台 惜别 京 怀念
爱国主义感情
[设计意图]设计板书,体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层次、思想感情、把课文内容浓缩于板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板书,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握课堂教学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