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邹雨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及移动通信终端的大众化,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迅捷和必要性,在未来信息技术一定是人们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一直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天赋没有得到发展。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设计并不能满足这个学科的要求,所以本文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述,并结合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改大纲对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发展加以展望。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早于我国很多年,所以国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也早于我国很多,有关的学术理论也更为丰富。其在实践上也早于我国,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成功案例也较多。例如:李葆萍 李 哗(200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及管理设计》中提到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早在多年前B Li在《Pedag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sign in Activity一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es》中就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是它的综合功能,拥有很高的兼容性,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活动,并且各种教学策略都可以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去。而在Zhang Weiyuan《A Survey of Online Teaching In Asia's Open Universities》中就对亚洲大学的网络课程学习进行了研究,而网络课程正是我国最近几年开始火热起来的,微课、慕课、互联网+等这些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和支持这方面的建设。网络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壮大的,更应该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这样相辅相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如今跟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知网能找到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献并不多,但是并不是说中国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参考价值。因为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所以说国内的文献才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如今存在的问题。
我在所下载的文献中找到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文献: 张华慧(2013)《《规划应用文档》 教学设计》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信息技术不需要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习者自己去学习开发。这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是隐患,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年轻,经验不足。这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掌握好。
董自明(2013)《《设置动画效果》 教学设计》中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 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看书自学、尝试操作、主动探究,以 “任务驱动” 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宣 震(2014)《《甄别信息的方法》教学设计》中提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对获得的信息不盲从、不轻信,具有甄别意识。能自觉遵守信息活动的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参与信息活动。德育渗透课堂,要判断信息的价值,需要依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网络上的信息多而杂,如何正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避免垃圾信息的侵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光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更要给学习者传递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李葆萍 李 哗(200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及管理设计》中提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和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如果我们能紧扣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信息素养,在教学中设计出一系列和真实情景、主题相关的任务供学生完成,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比发达国家确实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是毫无建设。不难发现国内有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日渐丰富,其理论基础也日渐成熟。但是,大部分的研究结论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对于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和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分析和解答。
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吸取成功的经验,少走弯路。摸索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路线,这样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才会越来越好。
第二篇: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国内外许多教学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的主题。本文以此为起点,提出将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手段引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并形成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6-0046-03\问题解决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采用训练式教学,即教师示范操作,规定学生操作内容,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操作,没有深入思考操作背后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学和用脱节。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技术层面提升到应用层面。但在本质上,“任务”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只是变得更加复杂而已。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个课程目标来看,当前的任务驱动教学将目标仅仅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而没有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研究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着眼于学生问题解决,梳理、构建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适合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中开展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国内外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
教学设计的发展为问题解决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专家开始提出问题解决教学设计模型,如国外专家乔纳森(Jonassen)提出了面向问题解决的设计理论,界定分析了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的特性。问题从良构到劣构依次为:逻辑问题、算术问题、情节问题、规则运用问题、决策制定问题、故障排除问题、诊断问题、策略运用问题、个案分析问题、设计问题以及两难问题。[1]针对这些问题,乔纳森认为不同问题类型有着不同的问题解决特性,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来支持学生问题求解能力的发展。
国内关于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多集中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原则、流程与模式以及策略三个方面。我们看到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原则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原则的梳理,有效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的界定
对于“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解释:①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②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意外。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的解释是“单独的个体面临一个不容易达成的目标或困难的任务时的情境;也指需要注意或处理的人或物。”[3]乔纳森认为,问题是在一定情境中,人们为满足某种需求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
在认知心理学上,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又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4]换言之,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目标,达到目标的路径又不明确,即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能适应当前情形时,问题就形成了。而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5]本研究重点关注劣构问题,偏重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2.问题解决相关理论
所谓问题求解,是指人们为处理问题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问题求解,泛指有机体获得对问题情境的适当反应的过程。在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将问题解决视为人类学习的最高形式。[6]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思想将问题解决视为知识获得的途径,而问题解决最早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主题。因此,在理解和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之前,有必要先认识和了解心理学领域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7]问题解决包含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解决是一种思维活动,其中一定有认知成份的参与;第二,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三,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操作,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步骤。
上述三点主要是问题解决的内部心理活动所体现的特征。事实上,从问题解决的整体过程来看,另外还有一个特征,即问题解决最终要通过一系列的外化技能:例如说、写、画、演等加以表达而实现。[8]
根据文献检索,目前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资料极为有限,在学段上,只是部分初中、高中有相关研究;而在学科上,只有数学、化学等学科有相关研究。因此,我们也希望借助本研究的开展,积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指导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素养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9]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中,侧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主题,并通过交流分享,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研究目标和内容
教学设计相关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本研究聚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将教学设计的目标及相关研究内容确定为:(1)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课堂内容适合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呈现怎样的问题解决过程。(3)问题反思――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否获得提升。
研究实例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教学,学生在掌握技术手段的同时,能够经历“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我的CDI――小创客实现梦想》(CDI为Creative Derivative Integration的缩写)教学内容时,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设计思维,我们将FUN秀平台(腾讯儿童个性DIY专属电子作品平台)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将学习成果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将设计思维作为着力研究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创客学习打下基础。
FUN秀能将课上的个性化学习成果线上提交,线下整合出版资源,将学生DIY作品“衍生”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将自己的创意作品变成真实的存在,实现孩子的梦想。它还将课内课外进行连接,将创意与成果进行对接。
导入环节:唤起需求
教师用明信片引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FUN秀平台,欣赏几个FUN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作品与以往的成果有哪些不同?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教师问题直接指向学生思考方向,他们很快发现:应用工具不同,保存位置不同,更便于网上分享,还可以制成实物。学生潜在思考的问题是:我要设计什么?怎样设计?进而产生自主创作的需求,使得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有了真实的学习需求。
环节一:认识FUN秀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FUN秀平台,学习制作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选择作品的类别,结合现有素材,开展设计需求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素材适合设计什么样的作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内容选择和方法选择上――长文章适合做成微小说形式,单张图片可以做贺卡,多张照片适合做相册,还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微漫画模板创意微漫画……形成根据素材进行类别选择,根据类别选择制作模板的思维方式。
环节二:创意设计
学生根据初步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际制作。他们选定类别(照片、绘画、文字),选择合适的板块(相册、卡片、微漫画、微小说等),自主创意个性化学习成果,并上传保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制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使学生梳理问题,分析问题类别,思考解决问题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如:素材问题(要对素材进行前期调整)、设计初衷与模板技术冲突问题(需要调整设计)、开放性与安全性问题(需要选择公开的范围)……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设计初衷,让DIY的作品更具个性,更便于传播。
环节三:保存作品并发布,分享制作心得
借助FUN秀平台,既可以制作生成学习成果,又便于网上分享交流,让学生的创作更有实际意义,相互欣赏借鉴。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生成作品实物的欲望,进一步生成将创意衍生为成果实物的需求。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不难发现,《我的CDI――小创客实现梦想》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了问题设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大比例的涉及作品制作的内容,但往往学生作品没有应用价值,因此选择FUN平台,让学生DIY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让其能转化成真实的贺卡、相册和漫画书,让学生的课堂生成变得有价值。
对于作品创作教学,我们以往只关注技术学习,目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品。但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则是学生设计、制作的过程,突出先行设计的理念,让真实的学习成果倒逼作品设计的全过程:要做什么――如何设计――选择模板――创作成果――上传分享――生成实物。
作品创作的教学设计中,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意识,建立创意与作品的连接,而且每一步都需要学生思考、实践并修改设计。在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修正设计、完善创意。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设计软件,设计的过程和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相通的。我们也期待学生在开展多种应用设计的体验中,形成作品创作的问题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正在经历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变革进程,在借鉴、继承与创新中进行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之一。本研究意在通过问题解决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另一个视角,并为教师们在实践中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样例和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科特点,例如,如何让学生更灵活地应用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等。
注:本文是“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项目课题研究成果。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下面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文件类型,学会新建文件或文件夹,并会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
2.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新建文件或文件夹,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在学习新建文件或文件夹的同时,养成整理文件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建文件或文件夹,并会对其重命名,并认识常见的文件类型。
【难点】熟练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新建及重命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如何查看文件的存放位置后,有同学给老师反映,说自己电脑里“我的资料”文件夹里存放的文件很乱,各种文件都有,你们的电脑里存放的文件是不是也很乱呢?”
学生打开找到文件后发现有些凌乱,纷纷点头。
教师:“其实,我们可以给电脑里的文件建一个房子,给它一个“家”,将不同的文件分别放进他们自己的家里,就可以整理我们的文件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课《我给文件建新家》。”
——引入新课——我给文件建新家。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认识常见文件类型
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电脑中存放的文件很多种类型,你知道或者见过的类型有什么呢?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回答,“有音乐、有动画片、还有照片等”,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是怎样区别文件类型的呢?能否通过文件名就可以直接分辨出不同的文件类型呢?”引导学生按照步骤打开“我的资料”中的文档,并且要求将同类文档排在一起。学生操作后,通过观察文件名,发现文件后缀名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将同类文档排在一起的步骤:
1.打开“我的资料”窗口。依次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D盘”→“我的资料”图标,打开“我的资料”窗口;
2.同类文件排一起。单击文件夹中的“类型”排序,使同一类型的文件排在一起。
根据文件后缀名不同,文件类型不同填写教材中每种文件类型的个数,向同桌展示自己填写的表格。
任务二:新建文件夹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管理文件,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文件放到一个文件夹中。比如老师要将所有图片类型的文件放在一个名为“图像”的文件夹中,具体如何操作呢?”
学生思考回答“新建一个文件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总结新建文件夹的步骤:
1.确定建立位置。依次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D盘”→“我的资料”窗口,以便在此新建文件夹。
2.创建文件夹。鼠标左键单击菜单栏“文件”→“新建”→“文件夹”来新建文件夹。
3.输入文件夹名称。输入“图像”作为新建文件夹的名称,并按回车键确认。
4.新建完成后,将所有图片类型的文件移动到文件夹中。
思考:新建文件夹还有其他的操作方式吗?(快捷键、右键)
任务三:文件重命名
现在我们新建了名为“图像”的文件夹,可是现在老师想将这个文件名修改为“音乐”,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呢?引导学生以信息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学习,让学生代表分享学习成果并进行演示,师生共同总结出文件重命名的步骤:
1.打开快捷菜单。鼠标右击文件打开快捷菜单,选择“重命名”命令。
2.输入新的名称。输入新的文件名后,按回车键确认。
思考:文件重命名还有其他操作方式吗?(快捷键:F2)
(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将“我的资料”文件夹中的文件按照文件类型分门别类放好,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操作过程,对于熟练操作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于操作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和收获。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除了本节课学习的文件类型,还有那些文件类型?下节课分享交流。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画图程序,学会了启动和关闭画图,使用矩形、圆角矩形和圆形工具。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画图打开上一课所画的“电脑”图片,学会运用填充工具给图象着色,其中穿插了控制工具栏显示和隐藏的方法,其中“填充工具”的使用也为下一课“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认识及设置做了准备。“试一试”中的练习也是在上一课的“试一试”的基础上,对打开图片和填充工具的进一步练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以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进一步认识“画图”的界面;②初步认识文件名;③认识填充工具的作用;
2、技能目标:①学会工具栏的显示和隐藏;②学会在“画图”中打开图片文件;③学会“填充工具”的使用;
3、情感目标:①体验电脑画画的简洁性,培养学习电脑的兴趣;②感受“画图”颜色的丰富多彩,热爱生活;
4、素质目标: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开”图片,利用“填充工具”给图形着色。
难点:对小图形的填色和未封闭图形的填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若干彩色的JPG画和若干未着色的JPG画。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学习“打开图片”。
教师活动:
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昨天老师去一班同学的家参观,把一些同学漂亮的房间图片保存在了电脑上,现在想把它们打开来,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谁知道画图软件中怎样打开图片?
(教师打开画图程序,广播全体,“文件”—“打开”,打开一幅彩色的画。)
再用同样的方法打开第二幅)这两张图片漂亮吗?其实啊,老师已经事先把这些图片存到了我们每位同学的电脑上,下面,就请你们自己照老师刚才的方法去欣赏,好不好?(总共有9幅,请同学们一一欣赏。)
(教师巡回,个别辅导)
学生活动:
(学生欣赏)(学生利用画图打开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主动的欣赏活动中。
二、激发兴趣,给相片涂上颜色。
教师活动:
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漂亮房间的图片,你们喜欢吗?还记得上两节课我们画了什么吗?(教师打开上节课画的电脑。)把我们的电脑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比一比,哪个更漂亮?为什么?那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给我们的电脑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板书课题:涂上美丽的颜色)。
其实,画图软件里给图片涂上颜色还是比较简单,有谁知道用什么工具?下面先请同学们来熟悉一下颜料桶工具的使用方法,请打开“填充练习”文件按要求完成着色。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翻开课本第18页查看有关的说明。
其中第三和第四幅较难,中途进行讨论。
好,都会使用颜料桶工具了吗?下面就请打开我们上节课画的电脑,并给它涂上美丽的颜色。(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并留意和保留一些色彩搭配好的作品和色彩搭配不合理的作品)
学生活动:
(学生打开填充练习,完成上色。学生打开以前保存的电脑,尝试给它涂上颜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想给自己电脑填上颜色的急切愿望,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步作品展示评价作准备。
三、作品展示评析。
教师活动:
好都完成得差不多了,下面谁愿意把自己的画拿出来给别人欣赏一下。请大家来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教师指名评论,并要求说说为什么?)
给图片涂上颜色简单吗?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涂怎样的颜色才能让我们的电脑更加漂亮,美观。
我刚才也画了一下,大家想不想看看老师的画。(将老师的画展示给大家,同时把教师机上“画图”的“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谁发现老师的电脑有什么不对劲?谁会帮我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我们可以点击查看菜单中工具栏和颜料盒,将它们隐藏,当然也能将它们重新找出来。请大家也试试。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打开森林和河流中的一幅,并进行着色。
学生活动:
(学生隐藏工具栏、颜料盒和状态栏,并能将它们重新显示。学生纷纷评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尝试给坦克和楼房着色。)
设计意图:作品的展示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技能得到提高,审美意识得到培养。
四、扩展训练。
教师活动:
有许多同学已经完成了任务,老师还带来了几幅卡通图给大家做着色练习,同学们可以打开电脑中的线条图1-5,给它们也涂上美丽的颜色。
学生活动:
学生打开图片,进行涂色。
设计意图:通过扩展训练,使学生的涂色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将教学内容升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最后我想问大家: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发言,来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个总结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马凯 临城县石城学区
一、教材分析
《我的家乡》是冀教版三年级《信息技术》的25课,冀教版有一定的地域性,符合河北地区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我的家乡》课属于课本中最后的几篇,所以《我的家乡》属于对全本书的回顾课程,具有综合性。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通过图片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图片与信息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制作简单的宣传册,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搜集素材中,着重搜集家乡的风土习俗、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0名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情况略有不同,所以在上机操作时,尽量使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本、图片之间的关系,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大量的的照片,且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类别分类。
2、学生准备:搜集家乡的照片或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一些自己身边环境的照片。
六、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法、讲授法、上机操作
七、教学过程
1、出示有关学生家乡大自然的图片(照片尽可能丰富,同时也要简洁),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我们的家乡是富饶的,我们的家乡是值得让我们用一生去珍爱的,想不想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外面的朋友呢?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照片,并对照片进行介绍。
3、讲解宣传册,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形结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4、教师演示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家乡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也可以登陆搜索网站搜索资料,还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来搜集。教材对所需搜集的内容也做了详细罗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有选择地搜集整理,但一定要突出家乡的特色(边示范,边讲解)。
5、制作宣传册:学生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做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先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宣传册的内容包括几个栏目,各个栏目的名称是什么,然后使用文本框根据栏目内容的多少规划宣传册的框架结构,再输入各个栏目内容,最后学生还可以对美化宣传册,使其更加美观。
八、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在排版方面的想法?
九、拓展
将师生制作的宣传册制作成简单的网页发表。
十、教学反思
本课活动是为了制作《我的家乡》宣传册,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人口、气候环境、历史发展等方面,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宣传册表达信息的特点,掌握制作宣传册制作的方法。
通过简单的图片,让学生对家乡进一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步骤虽然简单,但要掌握好、应用好,却会很困难。教师演示登录操作,这需要边讲边做,做的要精致,讲的要细致。做到讲一步,学生就能领会一步,把讲的内容细致化、口语化、规范化,使学生接受起来方便、快捷。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教材中提供的网址,搜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也可以登录其它网站搜集家乡的文本内容,或是自己输入文本。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突出家乡特色。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将宣传册的内容按类别进行设计规划,是宣传册尽量美观大方。经过一节课的制作,学生也一定对word中的排版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将作品完成后,与大家交流,宣传册才会真真正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