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泉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情况
龙泉驿区水源水的保护利用
工作推进情况
一、龙泉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龙泉驿区属四川东部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9℃,降雨量857.6mm,径流深330mm,地表径流总量1.83亿m。区境内河流流域属岷江、沱江水系,有芦溪河、陡沟河、跳蹬河、西江河,区境内河长82.8km。全区当地水资源量为20270万m,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总量23620万m3。近年来我县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工商业迅猛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呈大幅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灌溉用水量也不断加大,同时,工业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和农村养殖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我区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必须做好节约用水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为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区目前用水情况可分为三大类: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县城区、经开区工业园区。农业用水主要是形成以都江堰东风渠为主,“引、提、蓄”
3结合的农田灌溉工程系统。浅丘区及低山深丘区大部分属东风渠灌区(包括自流和提灌),另有宝狮口、百工堰、山门寺、李家沟等10座水库供水。县城区内生活用水由自来水公司供给,县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由农户自备水源或由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自来水公司主要是以东风渠为供水水源、群众自备水源或是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主要是以开采地下水或水库为供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主要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在以上三大类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最大,其次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意识淡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我局做了许多宣传、指导和监督工作,一再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但仍未真正引起广泛重视。(2)水污染日趋严重.随着成都市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区域优势逐渐明显,城镇化速度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型项目落户我区和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多,不可避免地使我区污废水排放量加大,而且污水处理滞后,加速了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3)农村节水意识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人们一直认为地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危
机。一是水价偏低,现在对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水价过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农业灌溉方式落后,我县大部分农田还是采用过去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资源意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养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我们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局每年在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集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利用、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2)厉行节约,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要以节水为先,走以节约促管理、以管理促开发的新路子。我区以创建节约型社会为契机,转变用水方式,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重点抓好“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水指标的实现。当前,以抓好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学校、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的试点工作,为构建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的节水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核定用水户的用水计划,引导和支持各用水企业(单位)认真搞好水平衡测试,加大耗水设备技改力度,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努力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积极抓好灌区用水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推行农业末级渠系用水计量管理,着力解决农业大水漫灌问题,提高农业用水灌溉效率。(3)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区在依法治水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从地下水开发利用、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费征收、节约用水、污水排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全民化的轨道。(4)多级参与、齐抓共管,减少水污染.当前,水污染主要是工业、生活污水和农村养殖排放引起的,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上采取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措施。<1>养殖污染整治。深入了开展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完成禁养区外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广先进技术,防止污染反弹。全部取缔了
河流、水库的网箱养殖,重点发展清水养鱼项目。<2>工业污染整治。结合污染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工业开发区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排放监控,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善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的处理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对平安污水处理厂、西河污水处理厂和陡沟河污水处理厂分别进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规模的扩建,估算投资额12500万元。<3>饮用水源保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能力建设,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继续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拆除水源保护区内污染和破坏水源的设施,开展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定,规范水源保护区标志牌、警示牌及隔离围栏等建设。<4>乡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省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市污水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5>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大力开展城乡水环境治理,逐步改善全区河道的水质,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同安污水干管工程、柏合老杨镇污水管道、西河镇场镇污水管网、西河镇鹿角社区污水管道、黄家河污水干管等污水管网建设共计21.1㎞,投入项目资金6650万元;力争完成经开区雨污管网纠错、龙泉老城区管网纠错、清水沟片区管网纠错、聚合片区雨污管网纠错、芦溪河片区雨污纠错、十陵城区纠错、洛带镇雨污纠错等管网纠错共计25.5㎞,投入项目资金6400万元.<6>加大对涉水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涉水违法行为。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或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拖欠水资源费的,安装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等非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止目前共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4个,纠正违法行为14起.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要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等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从多方位研究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对策,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水权制度,加强总量控制,严格定额和需水管理,加快工程节水进程,引导公众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我区十分重视全区饮用水的供水安全,始终将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防治污染工作,作为保障全区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并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列为一级工作目标,统一进行检查、考核。
一、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划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和相关办法。为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区级有关部门多次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掌握了水源地水质状况,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为综合整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2003年我区成立了东风渠等六条中小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全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创模专项网络目标,做到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按照《成都市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我区集中进行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对水域周边的直排式厕所、畜禽养殖业、屠宰场和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整顿。
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供水安全。区级相关部门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对沿河的污染源进行重点监督。对废水排放不达标的单位,按照规定责令限期整改,对严重污染水源,影响人民生活的排污单位坚决予以取缔,切实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四、依法行政,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我区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现场巡查频次,严格查处各类污染饮用水源水质的违法行为。严密监控取水口水质以及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上游河段排污单位的排污状况,防止
污染事故发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保护区沿岸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整顿。
在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的同时。我区加强了对新建项目的污染控制,强化餐饮娱乐、度假村、农家乐等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减少了任意排污的“死角”。对沿河排污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拆除河岸违章建筑,清淘河道淤泥,清运河岸垃圾,取缔污染河道水质的养殖场、屠宰场和直排式厕所,绿化河岸,合理布点建设环卫设施,减轻了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为进一步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有效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水源污染引起的中毒事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定期巡查水源保护区,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督,督促水厂做好上游水源保护的巡视工作,及时上报并处理发现的问题。
通过以上工作,我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 %以上,集中供水水源地未发生水质污染事件。
三、应急水源
我区的应急水源为宝狮口,已划定了水源保护地范围,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宣传、对水源地周边面源污染的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对水源保护区巡查,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督管理。
四、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三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切实将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进行研究部署。现将7月9日以来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要求完成了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健全和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
二、全力加强了对河道水面、岸坡的保洁力度,每天组织专人对河道水面漂浮物进行了及时打捞,对岸坡垃圾进行了及时清理,确保了河道水面、岸坡的的干净整洁。
三、全面完成了东风渠总干渠排水口污水调查,正在制定排水口污水治理方案。截止目前已完成了芦溪河、西江河、十陵河、秀水河、鸡头河、黄家河、清水沟等重要河道的排污口调查,其中西江河、十陵河的排水口污水治理方案已通过市上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全面推进驿马河清淤和调水工程。目前清淤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0%,从东风渠东干渠向驿马河补水的调水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70%。
五、秀水河污水截污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0%。
六、鸡头河调水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目前正在协调青苗补偿相关事宜。
七、全面加强了“7.21”暴雨过后河道、湖、库水面和沿岸的垃圾清理,确保了暴雨过后水面和岸坡的干净整洁。
八、全面完成了陡沟河回龙寺桥排水口、冬瓜桥排水口、总部经济港排水口污水治理。
九、经调查,已初步确定了东风渠总干渠重要节点景观提升建设点位,即东风渠龙华路节点、东风渠成龙路节点、东风渠成渝高速节点。下一步将请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第二篇: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临汾市政协委员、安泽县政协主席王孝恩
案由:沁河是安泽的母亲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山麓二郎神沟,自我县和川镇议亭村东入境,流经和川、府城、冀氏、马壁四乡镇35村,于马壁村入沁水县。安泽县境内全长109公里,纵贯全县,北南落差210米,东西有23条支流汇入,年平均地表清水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季节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
境内全年来水量5亿立方米,年径流量4.933亿立方米,清水流量为1.78亿立方米,洪水流量为3.153亿立方米。在和川水库未建以前,沁河水流量能够基本满足我县生产生活用水,但和川水库建成后,每年只给下游0.3的生态流量。严重制约了我县用水。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我县总水量为1.4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为6787万立方米。和川岭南总库容为1700万立方米,我县工业园区总用水量设计为1900万立方米(工业园区内地下水530万立方米、地表水为220万立方米)相差1200万立方米。
意见建议及措施:
增加我县工业用水量指标分配。目前,安泽进入了高速 1
发展时期,唐城工业园规划,已原则通过专家论证,正在待批中,园区批准后,水资源成为影响我县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能够增加工业用水指标的分配,适应我县工业发展要求。
加强沁河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对沁河的保护,保证沁河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沁河水资源能够造福流域百姓。对类似于和川水库此类工程,可向当地交付一定比例的水资源保护费用,保障沁河流域百姓的权益。
第三篇:定海古城古井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定海古城的古井保护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南海实验学校七年级12班
夏克非
一、选题原因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古城历史悠久。唐代建县,名“翁山”,宋代时称“昌国”,清代、民国县名“定海”。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定海城内有水井339眼,这清冽的井水,滋润着古城人的生活和心灵。那么这些承载着特殊文化信息的古井现在还在吗?保护或者利用的情况怎么样?
二、调查计划
1、光绪《定海厅志》记载及网络相关文章阅读,了解古水井分布与历史情况;
2、利用百度地图,标记古井位置,梳理现场考察路线;
3、全家现场考察,对水井及四周环境拍照,记录水质与利用现状;
4、按序整理成文,逐一写历史、现状,整理对策;
5、制作一张古井分布地图,以供参考。
三、调查整理
因时间所限,主要调查定海城北建国路一带部分古井,现记录分析如下:
1、惠泉井
惠泉井是在舟山医院北门院区的西面,荷花池湾里面找了好久。两口井在一个小公园的南北,南边有人正在洗衣,有圆形井圈,旁边老人说是上海人挖的。北边四方形,距离地面一米不到有原来的井沿,旁边有人家正在造房子,井水被污染;从有两块古老洗衣台看,估计正是这个舟山的第一古井。
光绪《定海厅志》:“惠泉井,在州北一里。深可二丈许。往宋端拱二年(989)所鑿也。大旱不枯,间有白蛇出见。”
惠泉井
2、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建国路40号北侧,就在舟嵊小学校门处。四个井眼均匀分布,井旁则有几个用石头搭成的洗衣台。往井眼里探头一看,古井深度目不可测,但水面能清晰地映衬出人的倒影。据井旁石碑记载:筑于元大德二年(1298),井口方石凿四圆眼,井圈相等,井深7米,井壁用长方石横竖相间筑砌,井底铺石,曾是周边上百户人家的共用水源,于1993年6月公布为定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眼井
3、留方井
留方井为三眼井,外方内圆石井圈,在北门书院弄旁,井南紧挨着一座公共厕所。可以从建国路向东走桑园弄,也可以从人民北路移动公司旁朝西南走入。井旁边有石碑记载鸦片战争时期投河殉国的“军营书记”李昌达夫妻事迹。
据说留方井这个地方原来有个“方河”的池塘,后来被填后留下了这三口井,既是生活用水来源,又可纪念前人。
留方井
4、中营衙门井 中营衙门井在建国路31号北侧,井圈是正方形石板。井边有舟嵊小学红领巾古井探究铜匾和“中营衙门井”石碑,散乱的放着里面防空洞皮蛋厂人家的各种东西,好象其他人很少来用,井水也微微发黄。
相传是清代总兵麾下有左中右三营将卒,其中中营游击公署在镇鳌山下总镇府近旁(今建国路34号),为解决驻军的饮用水问题,在营署前开挖此井。记者采访时有老奶奶说:“这附近这口井水最好了,鲜口的”。
中营衙门井
5、上荣庙井
上荣庙井又称上荣井,在中营衙门井的斜对面,旁边有一幢古建筑,据说是以前的“上荣庙”。附近的许多人都还在使用这口古井,圆形有小井圈,深不见底。
据光绪《定海厅志》载,上荣庙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营游击乐廷柯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西室附三公祠,有匾记。”由此算来,此井距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了。
上荣庙和上荣井
6、荷花井
荷花井在建国路的荷花井弄4-2号旁边,井旁边空地很小,只有一个洗衣台。
荷花井弄的地名也颇有来历。《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当时定海的官府还有爱莲堂,“爱莲堂,州治东偏,前有莲池。”元代建有昌国州的州署,州署东边建有一座爱莲堂,堂前有莲池。后来莲池淤积成平地,就留下地名荷花井弄。
荷花井
四、调查建议
短暂的古井探访之旅结束,井台苔藓中湿润的气息让人流连,并随之触“井”生情,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井的魅力所在。一口口古井立足于小街小巷,人们在井边汲水濯衣洗菜,边劳作边闲聊,虽历经岁月变迁、风雨沧桑,古井依然滋润着人们的生活。
古井和古城中的老街、老巷、老宅一样,是一张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海岛城市名片。应该说没有水井,也就没有了定海深远悠久的历史,作为历史的载体,古井已经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古井的保护和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我们建议:
一要保护这些难得的古井的环境、水质,鼓励大家使用。
从调查过的6口古井看,四眼井、留方井、上荣井附近居民使用比较多,也得到了大家的随手清理;荷花井基本使用较少,似乎是一潭死水;惠泉井、中营衙门井则比较糟糕,不仅使用者少,且水质分别被周围环境污染。加强对水井的保护和利用,不但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改善环境,还可在遇到罕见的大旱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井水源也可以参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办法,划定保护区范围。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实施影响地下水源环境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也要禁止侵占保护区的土地。
鼓励居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要鼓励利用,先要防止使用者和周围环境不污染水井水质,做好井边排水沟的建设,把污水导入管网,也防止各类污水流入古井;再要让古井方便使用,统一为使用者提供打水工具、清扫工具、垃圾箱、洗衣台等,也可提供提水机械装置或小型水泵,方便群众使用;如果平常使用不多的,还要安排人员定期适量抽取井水,更新井水。
二要提高古井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一起出力保护。
作为舟山第一古井的惠泉井,居然毫无标识,隐落在民居的角落,旁边的群众也根本不知道古井有这么大的来头。听说留方社区内就有水井42口,可又有谁能对这些古井的历史了如指掌。
对于古井的保护离不开“自觉”。在四眼井我们听到了附近居民两代人接力清扫的故事,说明鼓励民间组建古井保护志愿队,义务为古井提供清洁服务是可能的。据新闻报道,在全区“五水共治”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留方社区也正在准备发动社区党员来自愿认领公共水井,担当水井“井长”。希望这一举措不仅能请到专人来维护井水的洁净,更能借助这些“井长”来让护水节水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古井的保护更离不开“宣传”。据史料记载,自宋朝始,定海就有凿井取水的记载,明代定海城内有水井36眼,至民国时期城内共有水井339眼。政府要出台保护古井的相关政策,对现存水井,包括古代遗留的水井进行普查、登记,并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的再利用。要将每口古井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们知晓,象四眼井一样都能立一块碑,制作一些古井分布地图之类的学习宣传资料;要建立古井保护使用公约,比如禁止向古井抛弃杂物;要整理出古井分布图、古井旅游线路图、古井保护利用现状图;为方便大家走访,利用百度地图制作了一张简易的调查古井分布图,以供参考。
定海部分古井分布图
三要使这些古井从生活必需品向旅游地转变。
在对古井完成使用性保护措施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古井的文物、历史功能保护开发,以便在象“定海古城游”等旅游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惠泉井这样文化价值较大的古井,可以扩大古井占地范围,修建栏杆或凉亭,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古井的文化价值。惠泉井旁边就有一个小公园,可以把井与园打通,建设一个惠泉井公园,这样既能保护古井,还能形成景观。
对古井的周边环境要进行维修与改善,可以按照每口古井的年代,修缮井圈、井栏、井台,把古井四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景点化改造,为充分发挥古井价值奠定基础。
老城区的古井保护,还要防止被旧城改造“吃”掉。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古井腾出空间,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也应尽量避开古井,比如将古井纳入绿化带,就比一填了之好。
第四篇:我县东江源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报告(精选)
寻乌县东江源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报告
一、寻乌简况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边境,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武平、广东平远,南连广东兴宁、龙川,西接江西安远、定南,北毗江西会昌。全县土地总面积23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79.94万亩,占80.74%,水域面积12.5万亩,占5.39%,耕地18.98万亩。全县有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1万人。寻乌社会经济情况总括为:寻乌是革命老区县,是边远山区县,是东江源头县,是果业大县,是稀土大县。
寻乌物产丰饶,享有“稀土王国”、“江南水电大县”、“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脐橙出口基地县”等美誉,全县已探明稀土储量50万吨,远景储量150万吨;全县水电理论蕴藏量13万千瓦,已开发9.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电站150座;全县果业面积43.6万亩,产量约38万吨。寻乌是东江源头县,境内的桠髻钵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
寻乌又是红色老区县,发生过毛泽东“寻乌调查”、长征前夕“罗塘谈判”、红四军“罗福嶂会议”等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其中毛泽东在我县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寻乌调查纪念馆成为了赣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
二、寻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河流与水系 寻乌县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县有大小河流547条,河流总长度1902公里,河网密度为0.82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3条。
县内河流分为三大水系,即珠江流域的东江水系,长江流域的赣湘水系和韩江水系。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桠髻钵山,海拨1101.9米。东江水系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寻乌干流长度153公里占东江河长的22%,寻乌东江水系流域面积占整个东江源流域面积的37.8%,占江西东江流域面积的55.7%,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0条,境外来水流域面积105.4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6.7亿m,过境客水0.9亿m,合计水资源总量为17.6亿m。
湘江水系流域面积192.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分布在本县东北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境外来水流域面积89.0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64亿m,过境客水0.76亿m,合计水资源总量为2.4亿m。
韩江水系流域面积154.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在县内没有汇集成大的流域,分散在县界边缘出境。水系内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没有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5条,水资源总量为1.32亿m。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1.32亿m(包括过境客水),全县人均占有
3333
3水量7107立方米/人,耕地亩平均水量为10351立方米/亩。
(二)水资源开发情况
我县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全县建有中小型水库51座,山塘559座,各工程合计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8.98万亩的79%,但也老化失修严重,标准很低。建有大小堤防工程76处,堤线长90.17km,保护耕地1.09万亩,保护人口4.04万人。建有13个自来水厂,其中县城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量1.5万吨,可满足县城4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建设乡镇村集中供水点111个,已解决42个行政村饮水问题,累计解决农村人口8.6万人的人口饮水问题。全县建有小水电站150座,总装机容量9.5万千瓦,年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
三、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很难筹集解决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问题,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繁重,存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质水量呈衰减趋势
1、水资源量显递减趋势
据斗晏资料分析,1990年以前寻乌水降雨径流系数为0.55,2000年以后实际数据分析情况是降雨径流系数不足0.5,地面径流量约减少10%以上。
2、水质呈下降趋势
八十年代,1985年有关部门对寻乌水监测显示:PH、硬度、挥发酚、氰、汞、砷、六价铬、氟、镉、铅、锌、铜、高锰酸盐指数、氨氯、砂氮、亚硝氮、悬浮物1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类水标准,符合国家源头水的使用目的和保护标准。
九十年代,1991年寻乌水的水质监测17项指标,全年、平、枯水期达到国家(GHB1-1)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1996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和2000年寻乌水全年、平、枯水期约50公里长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7年1-8月水文部门在我县水源、县城2处、斗晏出口共4处每月取水样送检化验一次,结果是水源点基本保持Ⅱ类水标准,县城2个点保持Ⅲ类水标准,斗晏出口基本在Ⅲ-Ⅳ类水标准。因取水时间是确定的,有时刚好合到久旱无雨又突降大雨、暴雨后取水水质会降低。
(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低下
由于我县地处三省交界,林政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县的天然林已越来越少。据统计,全县林分活立木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57立方米,低于全市(2.91m/亩)、全省(2.56m/亩)水平。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封山育林和造林,但成熟林、过熟林少,中幼林、纯林偏多,尤其是种属繁多的原始植物,天然阔叶林退化成单一林,灌丛或荒山秃岭的趋势仍在继续。
3(三)水土保持功能低下
一是矿区水土流失亟待治理。历史上,寻乌是水土流失区,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稀土、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尾沙虽有拦沙坝、挡土墙等予以保护,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当部分直接冲入寻乌河。全县水土流失366.52平方公里,仅是稀土矿区就有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亟待复垦和治理。二是流域治理发展不平衡,尚有447hm水土流失面积有待治理。由于资金困难,影响小流域治理后的成果管护和后续效益发挥。
(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
由于农村环保执法网络不健全,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果业开发中的无序行为,化肥农药的过滥使用,生活垃圾的无处理,已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和饮用水水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
四、水资源保护措施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江源头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一)营造一个氛围
根据江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精神,制定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封山育林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宣传保护开发东江源头的决定》、《关于切实做好果园戴帽树造林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利用林地开发果业规范审批及施工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
2林地开发果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营造了一个政策氛围和保护氛围。
(二)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每年都组织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绿化东江源”全县性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并先后积极实施了贫困地区世行林业发展项目、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珠江防护林项目、赣州金太阳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营造工业原料林项目。近年来,已投资4500.89万元,完成世行造林5.2万亩,国家公益林45.48万亩,退耕还林8.9万亩,珠江防护林2.2万亩,金太阳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造林1.5万亩,建立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31.3万亩。我县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现在的78%。
2、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保工程。近几年,我县认真组织了以东江源区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目前,我县实施了长安小流域(2005年国债项目)、大水坑小流域(2005年以工代赈项目)和上都小流域(2005年以工代赈项目)治理工程,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7公顷,并通过了业务部门的检查验收。新建了留车、南桥、稀土矿区、五里亭等四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使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和治理。
3、实施以采矿迹地、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区生活恢复建设的工程。寻乌县是个稀土大县。矿区总面积81.6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占矿区总面积的72%。为有效治理因开采稀土矿造 成的严重水土流失,2002年1月我县开始了“稀土尾砂区种植脐橙以及种植桉树和混合草的试验”,通过试验,矿区群众看到了治理稀土尾砂的希望,充分调动了稀土矿区群众治理稀土尾砂的积极性。
4、实施以河道清障,饮水卫生为主的防洪、饮水工程。通过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每年都对河道进行了清障,积极建设饮水防洪工程,从而保持了河道的行洪和水环境安全。为确保县城居民的饮水安全,投入3400万元兴建了九曲湾水利枢纽工程,确保了县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利用国债资金328万元,完成了7个乡镇2.2万人4000户人的饮水问题,并且每月对全县13个饮用水取水口进行一次水质监测,电视公布,确保城乡居民饮上放心水;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18座病险水库应急除险任务,使我县防洪减灾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5、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按照东江源生态移民计划,全县共有14个乡镇37个村共4800户23436人,实施生态移民。目前,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其中,移民个人补助资金1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5万元。共完成生态移民116户523人。其中源区三标乡共移民37户141人,涉及3个村(东源村、上下坝村、大小湖栋村)、6个村小组。
(三)采取十项措施
1、实行了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①现有取水户登记发证率达100%;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取水,水资源论证率达80%以上;③取水许可审验达100%。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加强了水资源水质的监测。除了水文部门对流域的水质监测外,我局还与县疫控中心签订了全县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协议,按时对13家水厂的出厂水或水源水进行采样、检测,及时掌握饮用水的水质情况,最近一、二年,省水利厅与珠江水利委员会一直在协调,准备在寻乌建立东江源水文机构,我县非常重视,积极配合,已选好地址,加强对源区水质水量进行有效监控。
3、加强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按时上报水资源年报和取水许可及年审资料的归档,数据信息实行微机管理。
4、加强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取水许可监督,规范了水事秩序。
5、投资5000万元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万吨,减少了生活污水对东江源的污染。投资4860万元兴建寻乌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总库容达85.87万立方米,使用年限达19年。投资近2000万元兴建垃圾中转站20个,规范了垃圾处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工程,全县建沼气池15000个,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水体水质。7、2008年10月1日开始,严禁稀土池浸和堆浸工艺,每年减少污物排放4万吨。为此,县财政最少减少财税收入5000万元以上。
8、实施退果还林工程,由县财政出资920万元,征收果树9万株,减少了农药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9、三年内取消商品林砍伐指标,实行零砍伐的林改管理措施,仅此一项县财政减少收入1000万元。但这一措施对保护森林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森林的水涵养功能和气候调节能力。
10、控制性水资源开发,保障正常的水生态流量。近年来已基本不再审批新的水资源开发项目。
五、东江源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东江源头地区水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流域管理绝大部分属珠江流域行政管理属长江流域,流域治理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极不协调。借此机会,对东江寻乌水资源源头管理及跨境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作为东江源头区,正确处理好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不以破坏环境尤其是东江源头水环境为代价发展社会经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持续发展观。
(二)充分启动“资源分享,义务共担”上下游联动的投入机制和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特别是在东江源保护专项资金中对我县予以倾斜,推动我县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三)尽快落实流域管理机制,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做好东江源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规划,并将工程性的规划编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抓紧全面实施东江源生态保护措施。
(四)充分考虑作为东江源头区的寻乌县为保护东江水环境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以灵活的机制支持我县生态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五)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确保出境水质达到考核目标基础上,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搭建有助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10
寻乌县水利局 年11月15日
2011
第五篇: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对策
1.1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在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时,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并且要能够明确的规定出相关的编制程序,以及利益参与者。利用法律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定位,从而来增强水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另外,一些水资源开发保护的规定也有效的指导了水资源的规划,这十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并极大的提高了生态用水的利用率。水资源规划的主要编制程序是:要能够确定问题以及机会,并且要对各个区域内部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预测。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估,最后选择出合理的方案。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相关的利益参与者也要参与到其中,共同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利益群体的意愿,能够有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水资源规划对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中,对用水量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并且确定了环境流量,促进了水资源调控工作的进行。另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项目参考依据,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源污染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就能够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的作用,如在江河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地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来对水进行降解和滞流,使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得到有效地降低:在工程的坡面实施绿化和人工造林,既提高了土壤的降雨渗入量,又避免了土壤的滑坡、下泄等水土流失现象,这些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了水质。
1.3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用水量在全国用水总量中占73.4%,但是,农业用水的平均利用率却很低,只有40%左右。主要是我国的农业灌溉多数是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农田水利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完善和改进灌溉系统,实施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型的灌溉措施,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就能够节省下大量的农业用水,对提高农业的灌溉用水利用率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对水资源利用缺乏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不仅使水资源的污染破坏进一步加剧,而且还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当前社会,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科学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降低水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