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治理公路“三乱”调研报告
**县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调研
**县纠风办(2009年8月3日)
**县位于延安南部37公里处,县内主干道路有210国道、甘志路、延黄高速公路和其他通乡(镇)公路共5条,全长157.72公里。近年来,在市纠风办、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纠风办高度重视深入治理,治理公路“三乱”成效明显,但是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
2009年1月—7月共接到公路“三乱”群众举报9起,受理9起,共处理5人,比上年同期下降20%。有效地遏制了公路“三乱”行为的发生,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举报明显减少。但是,在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成果方面,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成果只是在高压治理态势下的成果,如果失压的话就会反弹,我们需要的是更为自觉的、自我主动消除公路“三乱”现象的效果。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对公路“三乱”的表现更深入一步的理解,把从前单纯的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治理提升到行风的治理上来,把上路检查的人员的着装、言语、行为等纳入到治理的范围中。为此,我县纠风办于近期针对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为今后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公路“三乱”的危害性
一是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我县近几年来“三乱”行为多发易发,司乘人员反映强烈,如上路人员着装不整、态度蛮横、语言粗鲁等不文明执法行为,不但使公路环境受到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更使人民群众误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行为,从心里上产生了对党和政府的疏远。
二是直接影响了地方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公路“三乱”的产生和蔓延,直接影响到了公路物流速度和贸易往来的顺畅,从而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交通运管部门上路人员动辄拦车三五辆,有的拦的更多,甚至出现双向拦车行为,更有部分车辆被收了证件不作处理,使司乘人员滞留几天得不到处理,使商品货物不能及时流通。
三是促使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公路“三乱”罚款与收费,不是正常的罚款与收费,可以说,绝大部分都进入了部门或单位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进行腐败活动的“提款机”,使公款吃喝、请客送礼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二)公路“三乱”现象产生的根源
一是政治思想因素。做为一个握有一定权力的机关,不上路、不摆威风就显示不出来权力的存在,更有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特权思想、衙门作风,我县执法人员在上路执法中存在着装不整,不带上岗证,态度蛮横,语言粗鲁,执法中随意性较大,以致出现公路“三乱” 现象。二是经济利益因素。由于利益的驱动,某些涉路执法部门老是觉得自己的收入不够,要享受,要发奖金,要有自由支配的资金,上级不给,就去乱收费,乱罚款,到公路上乱设卡检查、乱罚款。
三是分配体制因素。交通运输管理干部职工的工资未纳入财政预算,并给分任务、下指示、收费、罚款以此返还来发工资、奖金等,因此形成不由自己管的也管,不该罚款的也罚,不该收的费也收,促使了公路“三乱”的发生。
四是队伍素质因素。行业队伍专业人员少、素质差、业务技能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人员多数属临时工,只在队伍中充人数,上路行为不规范,出现的问题较多。如双向挡车、超数挡车、处罚的随意性大等。
五是制度建设因素。制度不健全,特别是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使得那些想乱收费、乱罚款的人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出现问题后又会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处理不到位,不能有效地监督制约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三)治理公路“三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说情风严重,办案人员面临的人情压力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发现一起或处理一起案件时,还在进行调查取证阶段,就有方方面面的关系开始讲情、说合,让办案人员感到很难处理,也难执行。
二是对出现公路“三乱”现象的违纪人员的处理总体来说“偏轻偏软”。由于历史的、制度的原因和人情、压力的影响,对违纪人员的处理一般很难到位,加之有些单位对自身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包庇和保护,使一些处理出现了“偏轻、偏软”的现象,甚至使有些处理流于形式,只表现在文件上,而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影响,因而出现了“重查轻罚”的现象。使一些违纪人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位,没有形成 真正的冲击力,没有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在近几年“三乱”行为处理中,我们也有偏轻偏软的现象。
三是办案力量不足。公路“三乱”都是发生在公路上,在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对于治理人员来说,仅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举报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多跑、多看、多深入到实际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现实中,治理人员由于受到车辆、设备、人员的制约,对一些公路“三乱”案件不能及时地赶到现场,致使一些直观的、现场的证据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取证,有时甚至会灭失,进而因为取不到相关的证据而无法立案,使案件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理。
四是公路“三乱”现象的反弹值得注意。近几年来,公路“三乱”现象的治理工作呈现出的波浪式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治理工作较严的时候,公路“三乱”现象就会收敛一些,而稍有松懈,或因忙于其他工作对这方面疏于管理,放松治理的态势,这种现象就会重新抬头甚至迅速蔓延,这也是近些年来治理工作必须注意的现象,否则,治理工作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治理公路“三乱”十余年来,我们从实际中发现产生公路“三乱”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但仍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注意,如上路单位领导配臵,上路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上路单位及个人的责、权、利教育等。
二、遏制公路“三乱”的建议
通过对公路“三乱”产生的根源和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剖析,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公路“三乱”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我们应探讨和建设一个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从而达到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长期,又要有效的目的。
1、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在过去十余年的治理工作中,我县已经建立了领导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但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点线结合的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比如上下部门系统的高度重视和监管,克服系统保护、地方保护,在公路“三乱” 上,公安局管不了交警队、交通局管不了交管站,仅靠纠风办是管不好的。
2、加强治理公路“三乱”人员的办案力度。给办案人员以充分的权力,创造一种使办案人员能较少受到社会、人情、关系压力的独立的办案环境,给办案人员配备车辆、设备、人员等,以提高办案效率。以减少由于单位车辆紧缺、人员抽不开,不能坚持经常上路检查,甚至有举报而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而延误时机。
3、加大对公路“三乱”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公路“三乱”是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或默许下进行的,有的甚至是领导亲自参与。我们不但要把公路“三乱”做为大案要案来抓,从严查处,还要对其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问廉问效,有效使用“三问”。
4、公布举报电话并建立举报网络。在调查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在遇到公路“三乱”的时候,想举报但却苦于不知道举报电话,我们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公布了举报电话。同时,组建县一级的公路“三乱”治理网站,开通网上举报,设立电子举报邮箱,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网上的举报资料。为及时举报和查处公路“三乱”案件提供最及时有力的信息。
6、对处理人员的相关处罚实行动态的监督。在以往的工作实际中,有些被处理人员特别是一般人员工资、人事等相关处理的监督往往不太及时,造成的后果就是处理的结果停留在文件上,起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因此,要加强这方 面的监督工作,比如建立一个专门的督查机构,对这一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7、加强上路单位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由于交通运管部门正式人员的缺乏,所聘用的临时人员素质较差,而且待遇较低,每月只有400—600元,没有责任意识和危急感,工作对他来说干也好不干也行,而单位还要从上路寻一部分奖金。另一方面由于交能运管部门人员的工资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只能靠“三乱”,在“路上发工资”和完成每年市上下达的任务指示,因此我们要尽快扭转用人和工资分配方法,从根本上治理公路“三乱”问题的发生。
公路“三乱”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理,当前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这种现象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存在使治理工作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和途径,只有通过建立一种长效治理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降低公路“三乱”所带来和产生的危害。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我们保持经常性的治理,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现象存在和生存的条件将逐渐消失,公路“三乱”现象也将会最终得到彻底的消除。
第二篇:治理公路三乱情况报告
泸州市路政管理支队关于
开展治理公路“三乱”自查工作的情况报告
市交通运输局:
根据《泸州市治理公路“三乱”自查整改责任分解表》的要求,从9月26日起,我支队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并成立了以支队长曾志刚为组长,副支队长陈良建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治理公路“三乱”自查自纠领导小组,对治理车辆超限、票据使用管理、执法文书填写等方面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治理车辆超限工作
在治理车辆超限工作中,支队以“科学治超,和谐治超”为目标,不断投入资金加大对超限检测站的常规维护和设备的更新。近年来,支队先后在全市各固定超限检测站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对检测站检测区、处理大厅、办公区域进行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监控;对G321线护国检测站增配了2台精密静态称重仪,彻底杜绝超限车辆在检测时易发生的拐称、跳称现象,实现了固定检测的标准化、科技化和精准化;为保证检测仪器的准确,支队每个季度都请市技术监督局人员对检测仪器进行检验,将误差减到最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较好地杜绝了执法人员凭经验、目测检查、以罚代法、以罚代纠、权钱交易等行为。
二、票据使用管理
在罚没款票据使用管理方面,支队严格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使用财政统一票据。为加强监督管理,支队先后建立健全了路政票据总账和库存票据账、票据往来账、应收票据和应交票据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坚决执行“统一管理,分级归口负责”的原则和坚持“管票不用票,用票不核票,核票不管票”的相互制约原则。自支队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因票据管理不善或未按规定使用票据的行为。
三、执法文书填写
为创造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防止执法人员超越和滥用职权,保证执法行为符合治理公路“三乱”的有关规定,支队从源头上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管理,真正做到“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一是组织开展执法培训班。针对执法人员的实际情况,支队每年都要举办至少2期法律法规培训班,具体对《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掌握;二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执法为民,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的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和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09年在全省首届路政系统岗位大练兵的比赛中,支队获得了全省执法文书评比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四、路政协助执法人员单独执法
目前支队在编人员18人,除去行政办公、政务中心、超限检测等人员外,从事巡查执法的正式人员仅有2人,因此我支队只能确保每天由两名正式执法人员带队上路巡查,其余为协助执法人员。在巡查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均做到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廉洁执法、文明礼貌,按法律规定程序执法。未发生一起执法简略、粗暴,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举动和吃、拿、卡、要、收礼、受贿等违法违纪事件。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近年来,我支队在市纪委纠风办和局党委的指导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从密切党群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治理公路“三乱”工作作为支队行风建设工作的重点纳入目标管理,变集中治理为常规管理,初步形成了治理公路“三乱”的长效机制。从2004年以来,支队未发生一起公路“三乱”问题,先后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位
为全面实现干线公路无“三乱”的总体目标,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支队根据市局《关于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实施的意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项责任,充实完善了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常年抓,具体工作人员时时抓的机制,使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常抓不懈。由于领导重视、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和强化监督,较好地实现了全市路政部门无“三乱”的目标,由于工作突出200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支队一个职工为全省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先进个人。
二、加强源头管理,规范执法行为
为创造良好的公路交通环境,防止执法人员超越和滥用职权,保证执法行为符合治理公路“三乱”的有关规定,支队从源头上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管理,真正做到“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一是组织开展执法培训班。针对执法人员的实际情况,支队每年都要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具体对《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掌握;二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执法为民,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的岗位大练兵活动。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和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09年在全省首届路政系统岗位大练兵的比赛中,支队获得了全省执法文书评比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三、强化管理措施,健全管理制度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是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的重要保证。根据市局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方案和实施意见的要求,支队一是制定了《路政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要求全市路政部门把各项制度挂在单位醒目位置,让执法相对人了解执法程序,有效地防止了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二是实行公开承诺制度,向全社会进行了执法公开,向公路沿线群众散发了《公路执法服务承诺》宣传单,在《泸州日报》、《泸州晚报》上刊登了路政执法监督举报电话。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支队执法透明度,使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纳入了法制化、正规化轨道。
四、加大治超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在治理车辆超限工作中,支队以“科学治超,和谐治超”为目标,不断投入资金加大对超限检测站的常规维护和设备的更新。近年来,支队先后在各固定超限检测站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对检测站检测区、处理大厅、办公区域进行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监控;增配了2台精密静态称重仪,彻底杜绝超限车辆在检测时易发生的拐称、跳称现象,实现了固定检测的标准化、科技化和精准化;同时为保证检测仪器的准确,支队每个季度都请市技术监督局人员对检测仪器进行检验,将误差减到最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较好地杜绝了执法人员凭经验、目测检查、以罚代法、以罚代纠、权钱交易等行为。
第三篇:公路三乱调研报告
盂县公路管理段 公路“三乱”调研报告
公路“三乱”是指在公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的行为。属于行业不正之风范畴,是一种带有公共权力特征的腐败现象。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将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加重群众负担,影响政府部门执法形象。为进一步加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深入研究治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公路工作实际,对治理“三乱”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分析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我段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基本情况
1、治理公路“三乱”成效显著。我段对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段实际,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政策和规章。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治理了公路“三乱”,实现公路无“三乱”现象。
2、公路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治理,涌现出一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单位。交通执法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
四是公路三乱行为受到严肃查处。截至2008年,自治区交通、公安、纠风等部门查办公路三乱案件和纠正不规范
执勤执法行为500多起,60多人受到撤职、降级、限期调整、党政纪处分等。处理结果通报全区,并在报纸上公开曝光,起到了惩处一件事、教育一班人、警诫一大片的效果。在重点治理的同时,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交通、公安、林业、农牧部门以外,其他部门都没有上路设卡收费,始终坚持实行各级政府对所辖范围治理公路三乱负总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坚持民主评议制度,对交通和公安等部门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进行评议,促进了交通、公安等部门执法人员规范执法。
五是坚持常抓不懈。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纠风、交通等部门对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坚持明察暗访制度,对检查中发现和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一查到底,快速解决,有效地防止反弹,巩固了治理公路三乱的成果。
一、当前公路“三乱”问题的主要表现
1.财政保障不足,行政执法经费缺乏的问题。由于体制的原因,我段路政执法经费多年来都没有有效保障,执法人员待遇低,外出执勤补贴少,执法装备差,车辆等后勤保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开展。从目前情况看,我市交通执法部门人员工资来源基本上是自收自支形式,执法所需经费也基本上都从其上交财政的罚没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决定了有收才有支,少收少支,在部分地区实际中形成了罚款数额与单位预算、个人待遇之间的直接挂钩。虽然我市未发现其它地区出现的向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
务的问题,但长期靠规费及罚没款维持运转,难以从源头上确保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容易诱发公路“三乱”行为,引发社会矛盾。
2.不合规的公路执法,造成公路“三乱”。少数执法部门存在办理案件档案不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部分执法人员随意使用行政处罚裁量权、随意乱罚款、超职权范围执法等。
3.非执法人员上路执法,造成公路“三乱”。有的地方聘请了大量的交通协管员(合同工、临时工),让这些不具备上路执法权限的人员上路执法,参与收费站、治超站等工作,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的相关规定。“治病先查因,对症下药才去根。”究其原因,公路“三乱”问题的产生,有体制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的因素,也有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一些部门缺乏依法行政观念、群众观念和法治观念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为谋取团体及个人利益而导致公路“三乱”。
第四篇:治理公路三乱
治理公路“三乱”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新闻媒体报道了多地交通民警乱罚款问题,引起了全国舆论的极大反响,对整个交通执法行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使我很受振动,也受益良多,结合工作实际,我的心得是:
一、执法行为要合法。要保证执法行为合法,最根本的是要从执法人员素质抓起,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首先要端正执法思想。端正执法思想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的立足点、出发点,固树立执法为民意识,杜绝执法行为中的随意性。执法思想不端正不但影响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而且容易造成行政相对方的抵触情绪,激化矛盾。其次要提高执法水平。如果执法者自身法律素质不高,对立法精神领会不透,对个案定性不准,那么就会对其执法水平产生质疑。随着国家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这就要求公安交警执法人员增强维权意识,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文明、公正、公开执法。
二、执法程序要规范。程序违法,一切违法。执法程序在整个执法活动中愈来愈重要。我们要在行政执法中自觉遵守法定程序,规范制作有关法律文书,严格按照执法程序依法处罚,坚决杜绝随意执法和不安程序执法行为,不断规范交通管理处罚程序和执法行为。
第三,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推进执法人员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的整顿,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对公路“三乱”问题的打击惩处力度。
作为一名交通协管员,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学习政治、业务,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树立交警队伍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县纠风办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调研报告
***县纠风办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调研报告公路“三乱”,是指相关的一些国家机关和公用事业单位凭借手中的权力,为本单位、小团体、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在公路上进行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它属于行业不正之风的范畴,是一种带有公共权力特征的腐败现象。
公路“三乱”现象的出现,是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现象还有其存在的土壤和条件,治理和预防这种现象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公路“三乱”的危害性
公路“三乱”一般是由国家相关的公共权力部门产生的,因此,其危害是非常大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政治上讲,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调查来看,发生公路“三乱”的现象,多出现在公安、交通、林业、农机管理、工商、烟草、动植物检疫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较为重要的单位和部门,同时,这些单位和部门又是执行政府职能,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方,与群众联系密切,接触频繁,他们往往代表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公路“三乱”的发生,会使群众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的行为,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对党和政府的疏远感。这是与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从经济上讲,影响经济的发展。公路“三乱”指的是“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从这一点讲,“乱”就影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环境,影响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公路物流迅速、加快贸易往来的顺畅。改革开放以来,公路的迅速发展,使大量的货物运输由成本高、速度慢的铁路运输转向了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的公路运输方面,也由此引发了公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但是,由于近年来公路“三乱”的产生和蔓延,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提高,货物运输又产生了向铁路回流的现象。抛开其他原因,对于铁路运输自身不灵活的限制与公路运输相比,将会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公路“三乱”引发的外商对投资环境的忧虑,也将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对公路“三乱”的危害也可见一斑。
三是从思想上讲,促使了腐败行为的滋生。公路“三乱”罚款与收费,不是正常的罚款与收费,可以说,绝大部份都进入了部门或单位的“小金库”,小金库的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进行腐败活动的“提款机”,使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生活腐败也就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某地一工商所的情况就很能说明这一方面的问题:该所15名职工,依靠紧临公路的“优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乱收费十余万元,除上交的五万元外,其余的近十万元被其工作人员请客、吃饭、送礼、娱乐消费一空。因为不入大帐,白条抵支的现象十严重,帐目混乱,该所会计一人就用白条支出三万余元,事实查清后发现,此款并未真正支出,而是进入了所长和会计自己的腰包。
二、十年治理工作回顾
我县公路“三乱”治理工作起步较早,从1990年国务院召开“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国电话会议以来,就成立了“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公路“三乱”治理工作纳入到“纠风工作”的内容之中。初期的治理工作一直是随着纠风工作同步进行,具体的、专项的公路“三乱”治理工作则是1994年国务院下发〔1994〕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公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的通知》之后进行的,在十年的治理工作中,我县在思想教育、刹风整纪、专项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
1994年以来,我县对公路“三乱”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1年4月通过了省市纠风办验收,被命名为全县道路基本无“三乱”县。十年中,我们共查处案件三十余起,处理相关人员100多人(次),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案件有:***农机站擅自上路查车,**日报头版刊登题为《***怒斥“三乱”》的文章,有关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林站擅自上路查车,站长被行政拘留15天,有关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县农机监理站上路拦截收割机,被八家新闻单位曝光,除有关人员受处理外,还处理了主抓此项工作的副局长;***庭与***工商所在***公路查棉花车,制作钉板拦截车辆,影响极坏,有关责任人受到较重的党政纪处分,工商所并因此而被取消了工商局的垂直考试。
通过十年来治理公路“三乱”的工作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对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使工作始终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治理公路“三乱”工作的方向、目的、方法和手段都服从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放松,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发动和依靠广大车主和司机,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呼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做为检验治理工作的试金石,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特别是车主
司机直接反映、举报的突出问题;
三是坚持权力与责任相结合,让那些具有执法权力的单位承担责任,特别是公安、交通、林业这些具有上路权力的单位,在搞好内部管理、治理好公路“三乱”现象的同时,承担起共同防止其他单位和部门出现公路“三乱”的责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确保正常的执法环境和与秩序;
四是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包含领导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本单位出现的公路“三乱”现象,单位分管领导与主要领导都要负起责任,除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外,对领导也实行了追究制度,让领导身上有压力、有重担、有责任,主动做好防止公路“三乱”现象的工作;
五是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纠正只是对公路“三乱”现象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并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防止公路“三乱”现象出现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对相关单位的建章立制工作,从源头上防止了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县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做法。
十年的治理工作是有成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公路“三乱”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根源,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概括讲,有以下几点:
1、说情风严重,办案人员面临的人情压力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发现一起或处理一起案件,还在进行调查取证之前,就有各方面的、大大小小的领导、熟人开始进行讲情、说合,一般的朋友、熟人尚好应付,而有些来自上层的压力有时让办案人员感到很难处理;
2、对出现公路“三乱”现象的违纪人员的处理总体来说“偏轻偏软”。由于历史的、制度的原因和人情、压力的影响,对违纪人员的处理一般很难到位,加之有些单位对自身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包庇和保护,使一些处理出现了“偏轻、偏软”的现象,甚至使有些处理流于形式,只表现在文件上,而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影响,因而出现了“重查轻罚”的现象。虽然说在治理公路“三乱”的过程中“罚”不是目的,但处罚过轻的结果还是使一些违纪人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位,没有形成真正的冲击力,没有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
3、办案力量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办案人员和力量的不足往往会成为制约对公路“三乱”检查治理的瓶颈。公路“三乱”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最主要的特点则是相同的,都是发生在公路上,在路上乱设卡、乱罚款、乱收费,对于治理人员来说,仅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举报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多跑、多看、多深入到实际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现实中,治理人员由于受到车辆、设备、人员的制约,对一些公路“三乱”案件不能及时地赶到现场,致使一些直观的、现场的证据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取证,有时甚至会灭失,进而因为取不到相关的证据而无法立案,使案件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理。
4、公路“三乱”现象的反弹值得注意。由于利益驱动,近十年来,公路“三乱”现象的治理工作呈现出的波浪式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治理工作较严的时候,公路“三乱”现象就会收敛甚至消失,而一旦稍有松懈,或因忙于其他工作对这方面疏于管理,放松治理的态势,这种现象就会重新抬头甚至迅速蔓延,这也是近些年来治理工作必须注意的现象,否则,治理工作的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成绩的取得和不足之处的客观存在,都在提醒我们,公路“三乱”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象和存在原因,从而建立更为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当前公路“三乱”现象的现状及分析
公路“三乱”的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年,目前的公路“三乱”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呢?为了对这一问题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问卷调查”活动,这次问卷调查活动采取了确定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人员的方式,参加人员有运输企业的工作人员、个体车主、司乘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等,活动过程中发放问卷138份,收回138份,基本达到了摸清当前公路“三乱”情况的目的。
治理公路“三乱”问卷调查统计表(2002年8月17日)(表略)
从调查结果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公示情况较好,都能将标准、范围、监督电话等情况进行公示,增加了收费时执法工作的透明度;
2、执法行为较为规范,如公路通行费收费、交通规费稽查、公安交通民警执勤的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
3、整体行风较好,大多数人对被调查行业的工作较为满意。
但是,从调查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整体情况较好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具体的收费、执法行为过程的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加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如临时动物检疫消毒、林业木材检查等调查中,回答不了解的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41%,对正确理解与看待治理公路“三乱”工作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也正是问题反映强烈的原因所在;
二是部分执法、收费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调查发现,在各个行业的具体收费与执法行为中,被调查人员普遍反映工作的主流是好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能够按照规定执行,但少部分工作人员还存在特权思想、衙门作风、不文明的语言行为,以致出现公路“三乱”现象;
三是目前还存在其他未经允许的部门上路拦查车辆的现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人员对其他部门上路拦车检查答有或不了解,也证明了当前的部门利益与小团体利益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这也是产生公路,前些时候提出的办案机关独立于地方政府,进行垂直管理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3、加强对相关部门领导和人员的教育。公路“三乱”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人主义、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还存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其中尤其应该加强对相关单位领导的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公路“三乱”是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或默许下进行的,有的甚至是领导亲自参与。我们常说抓就要抓到点子上,抓住关键,单位的领导就是关键,抓住这个关键,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4、拓宽监督的范围,扩大监督的思路。当前是信息传播十分迅速的时代,各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被运用到工作中来,对于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来说,目前单纯的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肯定是不完善的,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组建市一级甚至是县一级的公路“三乱”治理网站,开通网上举报,设立电子举报邮箱,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网上的举报资料。网站的建立可以和其他纪检监察工作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发挥网上举报的作用;
5、更新举报电话。在调查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在遇到公路“三乱”的时候,想举报但却苦于不知道举报电话,虽然我们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公布了举报电话,但是我们的举报电话一般都是平时的办公电话,一般人特别是外地人难以记忆,再加上公路“三乱”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给及时举报公路“三乱”现象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引用如119、110、120、148、315等这些特服电话的先进经验,全省甚至全国设立一个统一的,易记的免费特服电话号码,为及时举报和查处公路“三乱”案件提供最及时的信息。当然,从资源角度来讲,这个号码可以和其他纪检监察工作合并使用;
6、用人制度上进行完善。目前我们的用人制度已经建立了由纪检监察部门对提拔人员把关的制度,但这种把关一般只限于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而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公路“三乱”现象都发生在股级以下的“小干部”身上,这就有必要将纪检监察部门对人员任用的监督范围扩大到股级人员,规定凡是任用人员,都要经过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对是否出现公路“三乱”行为严格把关;
7、对处理人员的相关处罚实行动态的监督。在以往的工作实际中,有些被处理人员特别是一般人员工资、人事等相关处理的监督往往不太及时,造成的后果就是处理的结果停留在文件上,起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工作,比如建立一个专门的督查机构,对这一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公路“三乱”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理,当前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这种现象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使治理工作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和途径,只有通过建立一种长效治理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降低公路“三乱”所带来和产生的危害。但是,也应该看到,如果我们保持经常性的治理,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现象存在和生存的条件将逐渐消失,公路“三乱”现象也将会最终得到彻底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