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5篇

时间:2019-05-13 20:3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

第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 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组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和中发[2005]9号文件中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每年要进行专题调研的要求,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15-19日组织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活动。全国人大代表阮崇武、王学萍、李永喜、黄春梅和许兴雄对我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16日上午,专题调研组听取了省民政厅就全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同日下午至19日,调研组深入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琼海市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市、县政府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的汇报,与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干部座谈,实地考察了三亚市河西区儋州社区居委会,保亭加茂镇加茂村委会、三道镇三弓村委会,琼海博鳌镇北山村委会、潭门镇福田村委会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的沿革轨迹基本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迁。1950年海南解放以来,海南乡镇政权经历了设立区、乡两级政府,乡镇政府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建的乡镇政府,区公所改建的乡镇政府,1986年全省共设立93个乡、7个民族乡和204个镇。2001年调整为20个乡,205个镇。2002年海南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简称乡镇撤并),现在,全省共设乡镇201个,其中乡20个,镇181个。

作为村民自治的村级组织,最初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的农民协会,后几经变迁,1995年乡镇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设村民委员会2533个,村民小组24695个,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11648人,村民小组长24695人,村民代表72097人。

近年来,海南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建设,党委工作思路清晰,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章立制,规范建设工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度了我省的实施办法、《海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了《海南省村务公开办法》;各市县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琼海市收集了比较完整的、成体系的制度,编成《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资料汇编》等,我省的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和人员生活待遇,为农村基层干部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如保亭县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5万元,新建和改建村级办公室5间,由县财政和民政部门投入资金145万元,新建和改建村小组文化室29间,配套了电视机、图书和桌椅。许多市县,做好预算,逐年提高村干部的生活补贴,采取多种手段,如对落选的村委会干部给予一次性的生活补贴、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退休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等,提高生活待遇,努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选好“领头雁”,不断优化班子结构。2004年村委会换届,一批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被选进村委会班子,全省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呈现了党员比例高、“一肩挑”比例高、文化程度高、年龄低的“三高一低”好现象。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党员占80.6%,其中主任的党员比例为91.8%,分别比上届提高了2.3%和0.8%;村委会主任兼党组织书记的占83%,比上届提高了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9.7%,其中大专以上238名;30岁以下的占7.2%,31-50岁的占74.6%,51岁以上的占18.3%。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履职的能力。不少市县通过举办乡镇长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组织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履职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不适应现状。当前的乡镇政权可用“能弱、责重、权小”来形容,财政紧张,条块不协调,管理效益低下。二是乡镇政权在运行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发展指标,轻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上面下达任务的贯彻落实,轻农民的现实需要。三是乡镇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功能萎缩、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突出,造成财政供养人员偏多。四是政事不分开的现象较普遍,造成乡镇政府人员混编混岗。五是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影响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带来影响。一是财力大幅度下降。有些市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后,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减少20%左右,对乡镇政权的政党运转、社会各项事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财政平衡难度加大,财政支出难以保障。目前,乡镇一级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还未能实现收支平衡。税改后收入减少,而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后,大部分人员还要靠财政供养,村干部补贴、五保户供养、农村中小学房屋维修、民政对象的抚恤优待等支出没有减少,因此财政平衡的难度将不断加大,财政支出难于保障。

(三)部分乡村办公用房紧缺和破旧。目前,我省尚有16%的乡镇政权办公用房属危房,9%的村无办公用房,14%的村办公用房属危房。许多无办公用房的村级组织的办公地点设在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家里以及大树底下,严重影响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影响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四)村干部生活待遇差。我省大部分村庄几乎都是以农业为主,村集体的收入很少,村干部的补贴基本上靠财政,而我省财政补贴的标准非常低,最初只有100元左右,落选后养老保险补贴和工伤保险没有或极少。而村干部不仅要负责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发展经济等,更要承担令人头疼的征收税费的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转干、升迁的机会少,因此,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

(五)乡镇撤并遗留问题多。海南经过了几年乡镇撤并的实践,基层同志反映,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一是干部减编不减员,财政负担没有减轻。由于财政困难,干部住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造成干部“走读”的情况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二是给偏远地区农民家庭的上学、就医、办事带来了不便,辍学率升高;三是撤并后乡镇管辖的范围扩大了,出现管理的盲区,政府管不来,群众脱离了政府,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四是工作仍是原来的旧模式,乡镇政权的职能优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意见和建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目前,海南总人口800多万,农村人口占了80%,海南农村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建设的运作绩效,对于海南农民的福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国家政权的稳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夯实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费体制的改革、农业税特产税的取消、村民自治的发展,乡镇政府的“管民”职能开始弱化,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地位越发突出,村民对自己选出来的民主自治管理组织更加认同。调研时,许多镇委书记深有感受:如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力强,冬修水利、计生工作等攻坚战乡镇不用愁,村民懂大局,民事、土地等纠纷解决在基层、在村里,矛盾少上交,乡镇轻松。可以说“选好一个村委会,可带好一方的经济发展”。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村级组织的联系村民的桥梁、乡镇的助手、战斗堡垒的作用?为此,一要更新观念,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引导,摆正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位置,转变旧体制下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要充分尊重村民由法律赋予的民主自治权利;二要带头守法、依法办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用法律规范党和政府的行为,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三要提高认识,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将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二)适应改革需要,从体制上、法律上解决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1、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问题。乡镇政权职能定位的偏差、与“七所八站”归属关系的不规范、管理体制运作成本相对其经济基础高得惊人等问题,极大地阻碍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步伐。因此,乡镇政权职能、机构、人员和岗位的设计,既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职能和政治职能的关系,又要考虑管理体制运作的成本,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议省政府职能部门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2、对农村社会、农民的分配体制问题。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许多利益遭到侵害,从而使得农民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上涨,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治理效能和合法性。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如琼海博鳌,农民土地被大量征收之后,许多农民未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和保障,生活没有着落。大家还反映,虽然目前不用交农业税、特产税,但肥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比农业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子女教育、医疗支出费用大幅上涨,农民负担重。还有,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国营农场与当地乡镇土地多少不均的问题非常突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少数民族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因素。据2004年海南省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的统计数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国营农场6个,人均规划土地农场8.15亩,地方2.98亩;人均现有土地利用面积农场6.7亩,地方2.45亩;人均现有未开发土地面积农场1.44亩,地方0.53亩。农民因土地紧缺,发展空间有限,增收速度十分慢,直接影响了农民致富,土地纠纷案件增多。因此,国家要改变对农村社会、农民的分配体制,加大对农民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开展灵活有效的扶贫工作,为无地农民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受益方的投保,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与国营农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进行一次调查,制订相关的政策,支持海南省政府协调解决地方与国营农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适当从国营农场富余土地中调剂一部分土地为地方农民使用,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乡镇撤并的遗留问题。要针对海南实际,重新审视乡镇撤并工作,要从深层次的优化政权的角度来考虑,不能简单地行政合并,整小化大,让撤并乡镇实现最初的目的。一要恢复一些民族乡的设置。如三亚市有50多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20多万,设有二个区管委、五个镇,这种设置已不能适应三亚城市功能的迅猛发展,建议申请将二个区管委升格为市辖区,将所辖面积最大、民族人口最多的崖城镇,分出雅亮,再设一个民族乡。二要加强工作站建设,发挥工作站的作用。农村、农民没人拉没人帮,农村工作容易倒退。三是村路要通,保证农民生产、生活、办事的方便。四是结合扶贫、民房改造、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对山区的个别村庄实行移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4、村级组织的3年届期问题。村级组织换届时间短,只有3年,这是大家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一村委会主任总结了届期短的“四个不利”:不利于稳定村干部队伍,班子成员变动大,思想不统一,工作难开展,发展跟不上;不利于实现班子的奋斗目标;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解决换届选举工作经费。村级组织的3年届期,原来是与乡镇的届期同步的,现在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已作了修改,乡镇的届期已由3年改成了5年,全国各级政权的届期已是一致。因此,现在提请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委会的3年届期改成5年,建议是可行的,条件是成熟的。

(三)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

制度的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工作制度。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的工作办法、工作章程来规范工作;

2、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乡镇办公条件的改造经费建议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3、补贴制度。将村支部、村委会成员的误工补贴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提高标准,让村干部工作起来有定心丸;

4、激励制度。从物质、精神上给予激励,对工作时间较长的村干部,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5、奖惩制度。奖惩分明,才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有利于政权的建设。

(四)从经济上筑牢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

调查中发现,经济基础好的村镇,该地区的村容村貌好,村民的精神面貌好,处处呈现着和谐的气氛。“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主导乡镇工作的市县,要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第一要务,投入时间、资金和技术,指导、扶持和帮助乡镇发展经济。我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乡镇历史欠债多,发展经济的任务繁重。但是,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乡镇优势,从经济结构、经济规律上考虑,不能不切实际地依葫芦画瓢,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要长远考虑。在资金的扶持上,不能搞一刀切,平均分配,要将有限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一年做几件事,积少成多。在技术的扶持上,省政府有关部门可总结推广保亭的做法,进行科技联结。如在种植方面,从选苗、种植、施肥、挂果到销售,一条龙的技术,有相应的技术员一对一的帮扶,1名技术员帮3-5户,连续帮3年,让农民种什么收获什么,让被帮扶对象的种植技术也达到技术员的水平,然后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让被帮扶对象又去联结新的对子。这样的科技联结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五)人才培育和储备,是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关键。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党员年龄老化,乡镇干部青黄不接,村干部素质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制度确定了,人是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养和储备,积极发展新党员,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1、加强学习培训。除了政治、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外,市县要安排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乡镇领导、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调查中,许多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考察,打开了眼界,打造了工作能力,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优势所在,思路清晰了,工作更自觉了。

2、积极发展新党员,进行人才的储备。要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代表出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产生吸引力,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力量。

3、把好换届选举关,把真正的能人,把真心实意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明白人,把清正廉洁的清白人,把甘于奉献的好人选到班子里。

(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监督制约机制。

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务公开不规范,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侵犯村民权利的现象屡有发生。“没有制约的权力将导致腐败”,因此,1、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下,基层党组织是村务公开、村民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者,最有力量对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进行日常的监督和制衡。

2、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负有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和权力,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实施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在乡镇一级,人大的监督权远远没有使用到位,人大代表的作用也没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反映呼声,协助开展民主政治工作。

3、发挥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真正实现村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目的。

4、加强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督促检查工作,把检查的工作放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纠正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5、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对《宪法》、《地方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提高村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民主权利的意识,使村干部的权力受到约束,形成对村干部自下而上的监督,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组织的规范建设。

第二篇:农村基层政权调研报告

白道口镇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现状的

调 研 报 告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领导和执政的根基,基层政权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于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按照县里安排,我镇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我镇46个村。调研结果表明,该镇基层政权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布局合理,镇域建设规划清晰且有成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为促进该镇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现就调研的基本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自身建设主要情况

(一)当前镇、村组织建设情况

白道口镇共有46个行政村,69个乡镇干部,32个大学生村干部,230个农村干部。近三年来,共进入一名选调生,两名乡镇公务员,新入职干部基本能安心本职工作。乡镇干部年龄普遍处于30-50岁之间,学历普遍偏低,大学本科学历11名,大专学历42名,其余在高中以下学历水平。截止2014年,共调出干部6名,没有辞职的干部。

农村干部年龄普遍在35-60岁之间,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全部是高中以下学历,个别干部小学水平都不到。农村干部个人经济收入80%主要靠土地收益,20%以下的农村干部拥有自己的合作社和企业。村干部的工资统一发放,村级经费的使用由各级财物部门审核把关。

从调研情况看,我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总体上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亟需切实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镇村基层政权、基层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的主要形势

1、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少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随着农村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个体企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服务组织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在这些组织中,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已完成换届的46个行政村中,极少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权力、比高低,形不成工作合力。在走访村民中,村委支部两张皮现象存在的村有2个,有5%的村民认为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够强。

2、镇和村级自治组织权责不一,履职难到位。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工商、税务、公安、司法等越来越多的权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条块分割,乡镇权责不对等,事权大于职权,由此导致镇党委、政府对农村社会事务和村级组织的调控能力弱化,是乡镇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有的乡镇干部形象地说垂直管理部门是“三多三少”:一是行政执法的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少,大量的民事纠纷疑难问题和社会稳定工作留给了镇党委、政府;二是收费多、服务少,有的地方反映一些工商所、派出所乱收费、乱罚款,群众向镇里反映,政府也无能为力;三是工作推诿多、和衷共济的少,尽管绝大多数积极支持配合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但也有个别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上级党委、政府对镇的综合考核和单项考核很多,招商引资、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实行“一票否决”,镇里权力有限、责任无限,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村级组织存在“泛行政化”倾向,县乡政府职能部门把村级组织作为自己的“腿”,安排下达许多不属于村级自治内容的指标任务。调查中,有50%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干部主要精力是在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在组织村民自治活动、服务群众上缺少更多的时间、精力。

3、部分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适应,镇村干部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受镇村工作生活环境、待遇保障等因素影响,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造成镇干部队伍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知识欠缺。二是素质能力不适应。一些镇村干部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方面缺路子、少办法;部分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要求不适应,不少镇村干部还没有从旧的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存在着“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遇事经常束手无策;农村干部服务意识与群众需求不适应。当前,农民在生产、流通、信贷、销售、劳务输出等经济领域,期盼着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不少村党支部、村干部的工作仅限于传达会议精神、宣传政策、帮助争取贷款、组织发放补贴等浅层次服务工作上,群众不认可、不买账。三是保障激励措施不到位。由于镇财政困难和村级工作经费不足,镇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发放不及时的问题较为普遍。自身财力无法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近年来,村支部书记的待遇报酬有了明显提高,多数能够按照中央、省委规定的标准按时发放,其他村“两委”成员的补贴报酬、工资发放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受身份、编制、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镇行政事业编制干部,缺少上升空间,致使一些干部缺少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意识,干事创业劲头不足。

4、农村个别党员先进性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是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党性意识不强。有的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关心村级事务。以村“两委”换届为例,一些党员受家族、个人利益影响,故意不参加党员选举大会,致使选举无法进行。二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党员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乡村对党员的标准、入党程序把关不严。特别是有的村支部书记私心较重,发展家族党员、人情党员,搞亲亲疏疏;还有的担心年轻人上来顶了自己位子,多年不发展党员。另一方面,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城乡衔接的异地发展党员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留守在村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党员质量,这也是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镇村基层政权对影响本地社会政治稳定主要因素掌控能力

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亟待加强。当前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农村社会矛盾增多,一些农民群众“信访不信法”,农村信访量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农村基层管理、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2014年前,赴京信访两起。农民信访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引发信访的因素由过去较为集中的减负和计划生育等问题,向土地权属纠纷、村务财务管理、基层干部作风等多个问题转变,由追求单纯的经济补偿转为要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治待遇、民主权利等。

镇村财力不足,基层组织运转比较困难。发展经济和民生事业捉襟见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无钱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镇村财力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农村基层干部认为“集体收入少,物质保障不充分”是影响村级工作运行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负债重。镇负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村一级负债更为普遍和严重,大部分村无集体经营性收入。二是增收难。镇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财源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村级集体增收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三是支出多。这些年,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再加上财政供养人员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增多,镇村特别是镇财政的支出不断扩大。镇干部反映,上级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大多要求基层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基层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老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客观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有的是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的是落实上级政策不到位、方式方法上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一时期,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既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投入精力和资金较多的时期,也是面临考验和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对这些问题和原因,必须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大以来,先后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难得机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加快转型,体制加快转轨,城乡二元结构正在打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带来新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单

一、低水平经营,逐步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转变。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三是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四是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农收入大幅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镇党委、政府如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转方式、调结构,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提高农民闯市场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重大考验。

2、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带来新考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一是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较为稳定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趋势明显,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技推广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才“三缺”现象显露。二是组织结构日趋多样。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经济组织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多种生产经营联合体不断涌现。

3、农村党员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对扩大党领导的基层民主提出了新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种种要素。进入新时期,经济生活的改善,物质需求的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经过近二十年的村民自治实践,农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诉求更加自觉主动,诉求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拓展,政治诉求也更趋理性和成熟。大量农民工在城乡、地域、产业之间流动,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主张、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明显增强,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如何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有序地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和落实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4、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有些农民群众维权意识强烈,但法治观念淡薄,动辄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应对复杂局面,进一步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巨大挑战。

5、镇村基层政权对本地思想文化阵地的掌控能力

镇村两级政权组织完全能够掌控农村文化领域生活,掌握舆论导向,能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响,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满足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打击邪教活动,进一步教育群众抵制邪恶势力对社会的冲击。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研究。必须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作为一个重大社会科学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研,把握其规律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的战略对策。对这一重大社会科学课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十分重视,都应以“时不我待”的态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快出成果,出对策,指导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第二,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建立有效机制,真正解决县、乡两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促使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政要管政”、“从严治政”思想观念,增强抓基层政权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加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龙头”和领导核心地位,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执政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能力、调控能力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夯实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最根本的措施是抓好镇村集体经济。要深入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县以上党委、政府要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大力促进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真正改变一些地方“无钱开支”、“无钱办事”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彻底告别“无米之炊”、“非法生存”,走上健康、持续发展轨道。对农村乡、村两级债务及基层政权运转经费的资金缺口,建议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以解决。

第四,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应按照宪法的有关规定,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以及队伍建设、财政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之有法可依。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对有关条文进行修改完善,从立法高度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村党支部的关系。针对农村非正式组织大量出现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地位低下、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实际,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职责、晋升、退休、福利、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创建一种让更多的人才、财富和文化留在基层的制度,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基层干部、生活上优待基层干部、工作上支持基层干部,使基层干部在农村住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第五,要切实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工作。一是要利用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向农村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民主观、法制观、宗教观、义利观,掌握先进文化和科技致富知识,正确处理与党组织、与基层政权、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对农村社会治安中的问题,要加大整治力度。对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也要加以正确引导、疏导和协调,在“多元”与“统一”,分散与集中之间达到均衡。对确属反动的非法组织,则一定要坚决取缔。

第三篇:基层政权调研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2.06.0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一行二人到我县陶老乡进行调研。

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农村政策更严格。近几年来,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如税费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教育“两免一补”等。这些政策,对农村工作产生了全局的影响,对保护农村群众利益更加严格。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力度也在加大。如以乡村道路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饮水安全,沼气能源建设为代表的农村生活、人居环境的改善;以“普九”为代表的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中央对落实农村政策的要求更趋严格,这无疑给农村基层组织的贯彻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群众需求更广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文化需求,民主需求也不断提高。交通、通讯、传媒等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人员交往更加频繁,广大农民群众的思维日益活跃,民主意识,参政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正不断增强。这无疑给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民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在庞大的农民外出务工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已逐渐成为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二、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乡镇政府的工作环境相对“恶化”。具体表现在三个“不”上:一是“责”与“权”的不统一。一直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乡镇与部门职责与职权之间的矛盾,由于“权在部门,责在乡镇”,使乡镇始终处于“责大权小”的工作状态,乡镇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影响着乡镇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队伍的不稳定。调查发现,当前乡镇干部大多不安心基层工作,边远乡镇盼调中心乡镇,中心乡镇盼调县直机关。同时由于乡镇近几年在干部调整上实行的是“准出不准进”的政策,出口堵不了,进口打不开,导致乡镇不但现有干部素质能力普遍降低,而且数量也存在较大缺口。边远乡镇情况尤为严重,如陶老乡,乡

公务员加事业单位人员总共才33人,乡镇工作落实难,执行难。三是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精力不集中。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担负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乡镇党政职责不分,乡镇党委对基层组织建设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抓落实,常常疲于应付各项具体工作的检查,缺乏抓基层组织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村干部的素质能力相对“弱化”。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功”的缺乏上:一是一些村干部缺乏超前思维的基本功。重点表现在大局观念不够强,对上级方针政策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执行上的摇摆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二是村干部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作风不够实,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部分村干部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消极怠工,缺乏完成目标任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年完不成明年重来的思想严重。

(三)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村干部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干部工资待遇主要来源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财政下拨的村主职干部岗位补贴资金。我县村级转移支付标准还是在税费改革前制定的,近8年一直没有提高,扣除党报党刊征订费、日常办公经费等硬性支出,剩余资金才用于发放村干部工资。经济条件相对好点的村,村干部一年大概能够拿到5000-6000元的报酬,差点的村一年辛苦到头,只能拿得2000-3000元钱。村主职干部年平均工资为5591元,村副职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454元。

(四)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存在“形式化”。经调查,当前村级制度上主要存在三方面“形式化”现象:一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做不做一个样,不重视党员的学习,不组织党员活动,党员对此意见较大。二是村务公开形式化。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村级支出不规范,存在假公济私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三是重大事项决策的形式化。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总支书记不征求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搞“一言堂”,压制村民的民主言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

征求干部、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结果不公开,导致干部有意见,群众不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龙身要好摆,全靠龙头带”,乡镇党委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农村工作的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和加强乡镇这一级的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要给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乡镇“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晰乡镇责、权关系,实现责与权的高度统一,从人、才、物上保障乡镇工作的有力开展,确保各项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村“两委”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理顺村“ 两委”的关系,形成村“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努力、共同配合,落实和提高村干部待遇。

1、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建议每隔2-3年,根据各乡镇、村组人口数,重新核定转移支付标准,明

确使用范围和标准,明确村干部最低工资标准,使村干部待遇能够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和提高村干部待遇的根本途径。各村对发展村级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发展的意识是有的,发展的愿望是强的,但就具体思路和措施看,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路狭窄、门路单一,甚至杀鸡取卵等现象,如何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一条行之有效的“致富之路”,还需要进一步思索与考量。要出台政策,整合各部门资金,尽快化解农村债务,推进村级债务结零。同时,结合“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和“三万”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使贫困村增强经济实力,确保有足够的自生财源保障村干部待遇。

第四篇: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按照县委的统一要求,我于XX年年2月不间断深入所辖的19个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中,组织召开了5次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农户195户,基本上掌握了我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如何,对于全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搞好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没有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广大的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实现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基础。jzm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实际,强调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下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用

1、政治核心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发挥政治优势,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和落实,防止和纠正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二是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权在本单位的实现,反对一切削弱党的领导权的错误言行;三是保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本单位的执行,克服和端正一切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

2、桥梁纽带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保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得以体现,要经常了解和反映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和领导机关的批评和意见;二是维护群众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保证他们的正确愿望和要求得以实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3、保证监督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教育和管理作用;二是起到督促党员自觉进行党性锻炼的作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优点和长处,保证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战斗堡垒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执政党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基层单位中的具体体现,是党的领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重大决策、干部任免、舆论导向等重大政治问题,起到领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二,对于人们起到不断培养和树立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精神的作用,使之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第三,起到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积极性的作用,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新挑战

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确立,使过去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确定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做法受到挑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论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都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到各自的“条”或“块”,隶属于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也是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确定上下级关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类经济组织突破了原来的条块限制,按照市场规则重新整合,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况。

2、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一些党组织不重视党的建设工作,治党不严,放松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听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毒害、侵蚀党员干部。有的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埋头经济工作,忽视党的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党员教育照本宣科,效果差。

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他们或者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善于抓住机遇带领群众走上加快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或者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以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党的基层组织所面临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主题并做出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时代要求、人民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

一些地方基层党建工作薄弱,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开放以后,基层党组织如何定位,怎样适应新的变化发挥作用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都是新的挑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社区、新经济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明显滞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严重削弱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1、抓好“四个环节”,确保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抓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以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重视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建设,用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村各级党组织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觉悟的同时,要教育他们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使农村党员干部努力做到科技兴农先学一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先走一步,在发展二、三产业上先干一步。鼓励他们带头致富的同时,还要做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向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市场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做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向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和农用生产资料等。通过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搭台子、出点子,努力走出一条先富帮后富、齐帮困难户的路子,全心全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抓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队伍建设。在农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基层党支部一班人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灌输,带领大家付诸行动。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是带领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从上半年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就可以看出,什么地方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什么地方群众信任度就高,选举工作就顺利;反之,换届选举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要把人选准、把班子配强,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做好在青年农民中培养后备干部和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通过增强班子领导抓经济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抓作风,切实保证农村基层党的思想建设健康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凝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慰问贫困户和特困党员、帮助失学儿童,为失学儿童捐资助学、沟通上访户、做示范,传经验,帮致富,当模范等为主题的党的温暖送万家活动,促使农村党员从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自觉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意愿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要为首要任务。

抓载体,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空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多开展一些结合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主体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又可以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强化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解,明确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增强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形成“敬业、爱岗、奉献”的良好风尚,在实施党的伟大工程中建功立业。

3、加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第五篇: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思考

农村妇代会组织是妇联工作的最前沿阵地。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好坏、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关系到能否充分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全面了解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状况,xx市妇联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村妇代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取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一般调查的基

础上,对重点村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市共有124个乡镇、1,258个村,妇代会组建率为100%。在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1,059个村妇代会进行了直选,直选率达到84.18%。拜泉、甘南、克山、富裕四县直选率达100%。本届直选有1,049名村妇代会主任实现连任,93,485名农村妇女当选为村民代表。有584名女性进入村党支部,其中有571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1,138名女性进入村委会,其中有1,115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48个村妇代会主任同时进“两委”;有15名女性走上村支书岗位,比上届降低了21 %,有17名女性走上村委会主任岗位,比上届提高了70%。新当选的村妇代会主任30岁以下的约占10%,30—40岁的约占45%,40—50岁的约占35%,50岁以上的约占10%。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50%,共青团员、党员约占70%以上。

二、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xx市妇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村妇代会组织结构进一步健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把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纳入固本强基工程,强化村妇代会组织,全市1,258个村,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形成了全市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村妇代会组织网络。

2、村妇代会干部素质进一步提升。换届直选后,一批思想好、能力强、群众公认、热心妇女事业的女性走上妇代会主任岗位,她们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50%以上是高中、中专文化,70%以上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85%以上掌握并会应用1-2项实用技术。市妇联以创建学习型妇代会组织为目标,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农村妇女干部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她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村妇代会干部“两委”数量进一步增加。第八届村妇代会直选后,有1,049名村妇代会主任实现连任,有1,138名女性进入村委会,其中有1,115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84名女性进入村党支部,其中有571名是村妇代会主任;有548个村妇代会主任同时进“两委”。村妇代会干部进“两委”数量的稳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妇代会主任参与党的中心工作,推动妇女工作落到实处,有力地发挥妇联组织的代表和维护职能作用。

4、村妇代会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现阶段绝大多数妇代会主任是全村村民推选出来的,她们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有着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非常珍惜目前这个岗位,希望能借这个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为妇女姐妹服务,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妇代会主任中85%以上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她们以自身的榜样,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村妇代会的凝聚力。

5、村妇代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村妇代会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坐等式”工作方式为“行进式”工作方式,进屯入户,动员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积极参与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新经济组织建设,帮助妇女开辟致富门路。关心妇女生产生活,维护妇女儿童利益,及时向广大妇女宣传有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家庭教育、家政礼仪等知识。组织妇女参加“五好文明家庭”创建、“魅力在我家”、“美德在农家”等活动,用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三、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村妇代会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全市村妇代会干部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但一些村妇代会主任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工作中有时沿用惯性思维,难以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任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受限,在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方面受限,其整体素质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村妇代会干部工作力度还需加强。从调查情况来看,因受机构改革领导职数限制,村妇代会主任多为兼职,专职比例很低,在专职妇联干部中要么年龄偏大没有工作热情,要么年龄较小刚参加工作,而年富力强的且有工作经验的均为兼职,由于工作时间、精力有限,在妇女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少。另一方面,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每个村的所有行政经费基本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由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动开展妇女活动很少,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有严指标、硬任务、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大打折扣。

3、村妇代会干部的工资报酬有待改善。目前,村妇代会工作时间较长,交流缓慢,黑发进、白发退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村妇代会主任从事妇女工作工资从转移支付中解决,年工资在500—1200元之间,平均工资800左右元,好一点的县区在3000元左右,这与村妇代会主任工作量相差悬殊,无法调动村妇代会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4、村妇代会后备

人才匮乏。农村女性中有一部分人政治觉悟较低,对入党、参政存在无所谓的思想。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中既要干家务,还要干农活、带孩子。如果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往往会遭到家人反对,特别是丈夫的反对,认为会对家庭造成影响,不愿女性参政。村里有文化、有能力、有闯劲的青年妇女大多外出务工,不愿在家从事这一琐碎、繁杂、待遇低的工作。这些造成村妇代会后备人才缺乏。

5、村妇代会活动没有经费保障。税费改革前,村妇女组织的活动经费在村提留中可以解决。取消村提留后,村级经费极为有限,妇女活动经费更是无从着落,开展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凝聚力相对减弱。

6、舆论宣传力度不够。村在日常工作中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党和国家对培养选拔村女干部、女党员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力度不大,导致一些自身素质很不错的农村女性为家庭、为丈夫和亲人不愿去抛头露面,怕引人闲言碎语,甘愿过着平庸的生活。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妇代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抓认识,关心支持村妇代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充分认识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农村妇女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关心基层妇女干部的政治成长,支持基层妇女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她们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基层妇女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妇代会主任担负着组织、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责,其工作做好了,就是为党和政府分了忧,同时也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妇联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营造。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班子大幅减员,基层妇代会组织建设和妇女干部队伍的稳定面临冲击和挑战的情况下,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在保证村妇代会一个不散,妇女工作不断线的情况下,应确保今后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必须有女性成员,做到从政策的制定上向妇女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向有利于开拓妇女工作倾斜的“三个倾斜”,并要求村民在提名各村委会候选人时,必须要有两个妇女代表候选人以保证选举,形成村级妇代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良好氛围。

2、抓人才,建立健全村妇代会主任选拔任用机制。配好配强村妇代会主任队伍,切忌“钦定”或随意点将。要把竞争上岗机制引入村妇代会主任的选拔任命,把好人才入口关,将那些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热爱妇女工作的优秀妇女干部选配到村妇代会主任的岗位上,通过竞争“岗位”,然后再有所作“为”,可以说是当前农村妇女从政的一条比较实际的路径。如今农村的许多种女能人,她们以科技求富裕、求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召了身边的一大批妇女,她们在自己富裕后还热心公益事业,热心帮助他人,肯于将自己的致富经验传授给那些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户,其所作所为本身就极具号召力。如果将这些女能人适时推至台前,将会有效发挥她们的领导潜能和榜样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大推荐优秀女性入党、推荐优秀女性上岗力度,加快人员流动,使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不断有“源头活水”,使基层妇女工作更趋活跃。

3、抓待遇,着力解决村妇代会干部后顾之忧。在关心基层妇联干部的成长成才,提高政治待遇的同时,还要帮助她们解决好生活上的困难,切实提高经济待遇。计划生育和妇联工作的主要对象都是妇女,形式和手段也可以通用,因此,完全可以资源共享,xx头并进。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可以把教育的内容从单纯的生殖健康扩展到卫生、健康、育儿、文化、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在讲授科普知识时也可以把计生知识纳入其中,参加学习的人员也可以从育龄妇女扩大到所有妇女。工作上形成合力,彼此互补,既做好了妇女工作、计生工作,又提高了村妇女主任的经济待遇。依照目前村财政情况,让村妇代会主任兼任计生专干不失为一种增加村妇代会主任工资额度的变通手段。它将会有效发挥村妇代会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妇女工作呈现出蓬勃生机,同时还能消除基层妇女干部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女性人才充实到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基层妇女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抓学习,不断提高村妇代会干部综合素质。各级妇联组织推出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要通过村妇代会主任落实到最广大妇女群众中去。因此,村妇代会主任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妇女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来寻找对策和措施,以务实的作风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如何加强村妇代会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素质已成为相当迫切的问题。为农村妇女主任争“位子”,意在让许多女能人在台前大展巾帼风采。如果有“位”后又不肯作“为”,这个“位子”也会朝不保夕。因此,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培养她们敢闯敢干、敢当重任的精神和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意志。其次,要不断提高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经济建设始终是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妇女工作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尤其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提高组织带领妇女“学科学、比致富、闯市场、奔小康”的能力,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善于出主意、想办法、传本事,真正为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服务,成为广大农村妇女信赖的女当家人。

5、抓指导,切实加强村妇代会业务指导。各县(市)区妇联要加强对村妇代会主任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乡(镇)妇联要履行对村妇代会主任业务指导和协助管理的职能,从多方面积极争取,加强管理,为村妇代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尽可能多地为基层妇女干部提供系统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她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主动性。换届后,新一批妇代会主任走上妇女工作岗位,虽然她们的文化程度和换届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她们是第一次担任妇代会主任工作,对妇联的性质、工作内容、妇联章程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基本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对她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素质。一是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建议以县(区)乡(镇)委党校为阵地,有针对性地举办村妇代会主任培训班,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妇女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对村妇女干部,要信任、理解、支持,多鼓励,多帮助,多压担子,使她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妇代会工作的现场指导,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使新任妇女干部尽快进入角色。

6、抓建制,逐步推动村妇代会工作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工作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计划地帮助村妇代会主任放宽视野,拓展思路,促使基层妇联干部加强自我管理,注重自我提高,使妇女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使农村妇代会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下载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人大代表关于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2010年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

    关于2010年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报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 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一) 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专题调研提纲及责任分工》要求,市委组织部、市老干局、市城投公司、市电教中心工作组在对郧县青曲镇洪......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乡农村基层党......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2007-02-08 08:04:04某某镇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二00x年三月 某某镇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二00x年年初,某某镇七个行政村进行了......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某某镇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二00年三月 某某镇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二00年年初,某某镇七个行政村进行了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丁家乡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区人大、农业局调研组区委组织部:3月12日至14日,丁家乡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组组长高大志带领区人大办、农业局工作人员对丁家乡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我们执政能力的一个体现,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搞好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得到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