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20:2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涪城区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立足民政、发展专业、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在加强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实践,逐步建立起民政系统及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目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绵阳市涪城区在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社会工作社会化及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化而言,还存在着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布局不全,发展不平衡;人才培训不够,认证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等问题的存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工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从行业角度看,社工人才应该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种。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社工人才应当包括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和以社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服务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工作者。全区现有人口40余万,有以民政系统及社区居委会委员为主的专职社区社会工作者600余人,平均每880人配备一名社会工作者。这部分社工全都通过选举、政府选派或招聘等方式产生,其中离退休教师、医生及文艺、司法工作者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占到20%左右,其余多具有初、高中文化,专业服务技能掌握程度不高。另外还有6000多人以低学历者和老年人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超过半数的参与者具有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大、中专在校生占4%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占8%左右,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整个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随意性较大、专业程度不高,且专职的社会工作志愿者为数不多,加上管理及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使得这支队伍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远未得到正常发挥,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二)社工人才队伍布局不合理,服务开展不平衡

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物方面的救助、解困、康复等社会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但在社区层面上以精神关怀和智力支持为 主的社会工作,其从业人员就十分有限了,具体表现在:社区中某个个人或家庭需要协助适应生活环境,提高独立应付生活的能力,或改变态度、矫正行为、改善环境,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而社区社会工作者要么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要么由于人手不够而无力提供长期深入的协助。同时,由于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又受时间与活动地点的限制,人员集中较困难,使社区因地域、环境、重视程度以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服务活动开展不均衡的现象。

(三)社区社会工作者培训不够,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 社工人才培训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对不同职业的社工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培训,在提高政策水平和其社会工作理论素养、向他们传授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其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目前,我区在低保、救助、司法、计生、养老、再就业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工作方面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从业培训,但由于培训认证机制不健全,专业社工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培训未能普及,社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缓慢,一方面,社会工作者技能培训无章可依,零星分散,导致技能培训与实际需要衔接不够且有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社工的服务能力缺乏相关机构权威、统一的认可,不便于开展服务工作。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人才管理相对滞后

要开展好社区社会工作就必须要有大批参与者,就必须着重培养社区居民的义务观,培育社区成员的公共意识,而为社工提供一定的优待,能起到一种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章,比如社区社会工作制度,规定一部分公民有义务承担一定量的公益事务并且有权要求得到需要的服务。同时,街道、社区的社工组织(如社会工作站、志愿者服务站)在社工登记注册、执证上岗、服务记录、行为规范,培训、帮扶、表彰、奖励等方面也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考核和总结表彰等激励制度,以此作为对社区社会工作者客观评价的依据,使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向社会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活跃在社区服务岗位上的老年服务者,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肯定,并且希望自己在需要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服务;而对于参与社区服务的年青人及在校生,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动机除了献爱心外,还希望能有更多历练、实践的机会。因此建立健全社区社会服务的评估奖励机制,对社 工进行有效评估,并及时进行慰问、奖励是不断提高社工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社工队伍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一方面利用社区学校,制定实施了社区工作者培训计划,请来社区建设的领导和专家,定期组织现任社区工作者开展低保、救助、选举、居家养老、婚姻登记、优抚安置、心理辅导等社会工作及电脑维护使用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另外还通过外出考察及远程教育等形式,将系统学习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技能。同时,区职各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社区,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指导工作,对社区工作者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选聘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特长的年青人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提高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涪城区与绵阳师范学院建立了校地合作机制,由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负责培训涪城区社会工作人员,并辅导社会工作师(助理、中级)考试。该项目已于2012年4月启动,经过培训后,涪城区社工人员社会工作师考试通过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二)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考评机制

在着力改善社区居委会成员年龄和文化结构方面,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自荐或群众推选及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新的社区居委会委员。涪城区在各社区推行了“双服务、双评议”(区直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居民;居民评议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评议区直部门及街道办事处)活动,并按照《居民组织法》对社区委员进行考核,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评议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

(三)打好社区硬件基础

自2003年以来,涪城区委、区政府就把解决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问题列为了政府实事,在市级资金支持下,投入7500余万元,先后购建解决了90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为社区新增办公服务用房近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全区141个社区中有100个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服务用房达到了80平方米以上,占总数的71%。在送变电和金地社区,能同时容纳60余人开展活动的多功能厅、设施齐备的图 3 书阅览室和绿色网吧、社区医疗康复中心以及社区服务站等都为社区工作者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提供了硬件支持。

(四)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在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稳定社区队伍方面,涪城区在全市做到两个率先。率先把社区委员的生活补贴从2005年的人均120元增加到2011年的人均补贴500元左右。仅这一项,区财政年均投入就达到455万元以上(其中市承担150万元)。率先为社区委员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通过实施《涪城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专职委员退养办法》和《涪城区社区居委会委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意见》,解决了社区委员们的后顾之忧,对进一步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调动社区委员的积极性,提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的反思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司法、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成立昆山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在民政局增设社会工作管理科,负责协调全市社会工作的开展及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在各区、镇明确社会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

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考核,确保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各项决策有效实施。定期召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例会,讨论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同时,积极制定社会工作指导性文件,使社工职业规范、项目设计、督导评估、资金保障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进一步开发社工岗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绵阳市实际,在各级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社会工作者充当核心角色的领域、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社区中大量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使其成为 4 社会工作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逐步实行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都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服务、学校、医院等领域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与高校等组织合作,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先进地区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

(五)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对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予以表彰的奖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薪酬标准,完善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工职业成长阶梯,稳定社会工作优秀人才队伍。

第二篇: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旬阳县城关小学 杨居台

【管理的涵义】 何谓管理?其义有三——

其一,“管理就是利用别人将事情办成”;

其二,“管理就是如何指导人、激励人的方法与技术”; 其三,“管理就是如何使资源收益最大化”。

上述不同的管理定义其实是对于管理理解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

【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其文化内蕴是极其丰富的,应该涉及思想理念、目标追求、方式方法、人际氛围、达成效益等诸多方面。

【研究学校管理模式的意义】

针对学校管理来说,研究其方式方法之一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因为科学的管理模式的运行,能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更能推进学校不断创造新的佳绩。

【交流要点】

一、学校管理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二、“五追求、五注重”管理模式的探索

三、创新管理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一、学校管理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学校管理模式的内涵】

指学校管理者预设出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将其反复实践,使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通俗地讲,管理模式就是学校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运行机制,是一个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地方。

说起管理模式,学校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的是如何用规章制度去约束教师和学生。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一味追求制度约束,已不能适应学校管理的新要求。管理者只有把建章立制形成的刚性化管理同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做到制度融情,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理想境界。

【学校管理模式的分类】 依法治校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管理模式

所谓依法治校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依照法律、法令、条例、上级文件及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规范教育行为,努力实现办学目标的管理模式。其模式在具体运用中,应有两个层面,一是贯彻法规文件,二是落实校本制度。它的推行和运用,使师生员工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能有效克服管理的随意性和软弱性。

所谓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以人本主义为基础,重视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强调发挥师生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从而迸发师生的自主热情,以期达到育人治校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在学校管理中,以师生为本,因而其管理效果是全面的、持久的。可它容易以情代“法”,并在某种程度上能削弱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

学校的科学规范管理模式是一种从学校实际出发,将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使两者恰当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期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能的管理模式。

学校在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时,管理者必须按照教育管理思想观念现代化的理论要求树立以下理念:

一是注意塑造律己公平亲和的人格魅力; 二是注意创设民主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是注意构筑无情决策有情操作的桥梁。

只有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架设起情感的桥梁,并在情感互动中对教师倾注积极期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的决策才能顺利实施,依法治校才能成为现实。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管理者理清治校的思路,形成治校的方法,最终可以为自己的学校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二、“五追求、五注重”管理模式的探索

受到以上有关学校管理模式理论的启迪,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积极协调各种教育因素,构建了“五追求、五注重” 管理模式:

(一)追求以校为本,注重目标管理

(二)追求统筹兼顾,注重计划管理

(三)追求长效机制,注重制度管理

(四)追求以小见大,注重措施管理

(五)追求分工协作,注重自我管理

(一)追求以校为本,注重目标管理

从校情实际出发,力求广大师生树立明确奋斗目标,做到学有内容、干有方向。

确立近期目标: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 中长期目标:全面优化各项工作,积极建设陕西名校; 人本管理的思路:凭良心唤醒责任意识,以境界唤起自觉行动; 办学宗旨:促学生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成长;

治学理念:用爱心激励学生向上,能耐心教诲学生自强; 治校追求:办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位学生; 校训内容:形端品正;

校风要求:意气风发,和谐奋进;

教风要求是:以爱为源、因材施教,启迪智慧、润泽生命; 学风要求:文明守纪、勤奋好学; 领导作风要求:坦诚、务实、廉洁、高效; 师生口号:学校因我而光彩,我因学校而光荣!

鼓励大家争做“五好教师”及骨干名师。“五好”,即思想好、纪律好、团结好、实力好、成绩好;骨干名师,即做工作中的强人、教学中的能手、教研中的内行、质量上的良师。

在全校学生中喊响常规教育三句口号,即讲卫生,养成良好习惯;讲安全,走路缓步慢行;爱学习,作业书写规范。

广泛开展 “十比十看”活动,其具体内容是:比纪律,看谁最自觉;比学习,看谁进步快;比思想,看谁爱劳动;比礼貌,看谁讲文明;比安全,看谁讲秩序;比卫生,看谁爱整洁;比奉献,看谁做好事;比团结,看谁关爱人;比健康,看谁爱锻炼;比行动,看谁爱校园。

学校统一设计印制了《教师自我发展目标规划表》,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自我发展的总体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季度短期目标。

(二)追求统筹兼顾,注重计划管理

学校制订《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试行)》及《工作计划》、学期《校本研修计划》,提出“抓学习、转观念,争做现代化教师;抓课改、重教研,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抓常规、重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三句话要求。

按照“学习切入、教研跟进、常规到位”的总体要求,理清校本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理论学习和岗位练功为前提,提高校本研修本领;以联片教研和校内驱动为载体,营造校本研修氛围;以课堂优化和问题探究为重点,增强校本研修实效”,并通过主要工作、常规管理的具体陈述和逐月列出活动表及各部门具体的工作计划,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协调推进做好统筹规划。

(三)追求长效机制,注重制度管理

认真修订、补充,编印、下发《学校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德育工作要求》、《教学常规》、《体育与健康工作常规》、《科学艺术教育工作要求》、《安全卫生工作常规》等健全系列规章制度,尤其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诸如《专业技术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综合考评兑现办法》、《教师考勤制度》、《班务工作考核办法》及《岗位设置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制度,最大限度激发教师们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追求以小见大,注重措施管理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希望全体教师自觉行动,从做小、做细、做深、做实的“四做”入手,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解决和累积不断优化学科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累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此逐步促进教学工作的较大变化和学校工作的较大变化。但这需要相关措施做保证。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主要做法:

1、采取多种形式做实校本培训。在教师素质训练中全员逐步开展了“十个一”和“三个十”活动。“十个一”,即每人每学期能写一本整洁实用的学习笔记,能写一本实用超前的教案,能写一篇有价值的教研材料,能上一节比较好的公开课,能演示一种(或多种)教学媒体,能进行一次成功的国旗下讲话,能写一手规范的粉笔字和刚笔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坚持上好每一天班,能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三个十”,即每人每学期互相听评课10节以上,每人每学期整理上交10则好的“爱心评语”或板书设计,每人每学期能读10份不同的教育报刊。

通过“五定”强化了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地点、定培训专题、定培训目标、定培训教师。

制定《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提出构建“和谐、艺术、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以“双线思考法” 为切入(即教师教学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习学什么、怎么学、怎么样),通过“三课一改”(即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改进课堂教学),力求每节课都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

2、推行课题手册规范校本教研。根据课题研究的程序统一印制《校本课题研究手册》,做到教师人手一册。经过教师筛选申报、学校审查确立校本课题,这些课题应是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教师们经常遇到的一些细小问题和具体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选题确立之后,学校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做好相应指导,并积极推行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3、建立个人专档强化工作考核。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校本研修档案袋,其内容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在每学期未整理并检查通报,同时按照本校《综合考评兑现办法(试行)》对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10个项目进行考评兑现,如学期将要考评的10项工作:一是各系列工作计划、总结;二是针对具体学生的精彩爱心评语10则;三是说、上一节公开课;四是构建自己的电子或纸质资源库,梳理自己常用的教学法形成书面材料;五是互相听评课10节以上;六是撰写1篇教学案例;七是按时参加教研组集中活动并完成相应任务;八是课题研究有突破,课题手册填写详细认真;九是教案超前实用,作业批阅及时认真;十是“创建”活动各担一项工作(如陕西名校、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等)。

(五)追求分工协作,注重自我管理

为了保证各系列工作的正常运转,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及教师岗位特点,明确了全体人员的岗位职责,理清“四线”工作程序

即教学业务一条线为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教研组长——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一条线为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部室——教职工——学生;党建组织工作一条线为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各党小组及群团组织——党员、群众、学生;行政管理一条线为校长——校委会各成员——年级组——班主任——学生。

由于推行了“四线”工作法,更由于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过程中,大力倡导“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主创新、团结协作”,学校各项工作能够形成各负其责、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创新管理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五追求、五注重” 管理模式——

五种管理思想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统筹兼顾、长效机制、以小见大、分工协作

五个管理程序循序渐进:目标导向——计划引路——制度规范——措施落实——自我成长”

体现科学管理七个特点:理念新、目标明、思路清、方法活、善激励、求规范、重效果。

经过管理实践,学校呈现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崭新气象:

一是教师作风明显改进。教师们彰显出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崭新风貌,出现“三多、三少、两没有”现象,即平时爱学习的人多了,抓学困生转变的人多了,争先恐后的人多了;请假的人少了,爱玩的人少了,上班谝闲传的人少了;上班穿奇装异服的人没有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人没有了。

二是校本研修氛围浓厚。教师们学电脑的、自主探讨课题的人都相继多了起来,随着老师们观念的转变还带来了工作上的新变化:一是备课变了,教师打破了旧的条条框框,进行电子备课的人多了;二是课堂教学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正在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能够大胆尝试多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变了,老师们都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三是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五追求、五注重” 管理模式,推动了学校管理规范化进程。但尚需继续完善,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继续进行更为积极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以求走出一条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之路。

【寄语】科学的管理应该像一块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无数蹦跳的因子,让人们深深感受着强烈的引力、澎湃的活力、无穷的魅力。

第三篇: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关于近年来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社区管理创新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随着“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城市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已由以横向整合为特征的单位转向以“块”管理为主的社区。因此,创新社区管理,强基层固基础,显得十分紧迫。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近段以来,我们对外地在社区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结合我区社区管理的实际和状况,提出了以构建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目前我们正组织人员对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我区社区管理现状

(一)我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城市社区45个,居民89933户,262103人,目前社区有社区工作者270名,各类协管员189名(其中劳动保障协管员144名,流动人口协管员45名)。

(二)“四级网络”管理模式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北大办事处西湖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推行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2009年,“四级网络”管理模式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铺开,各社区依托“四级网络”,实现了全区社区党建、救困助残、创业就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城市创建等30余项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2010年以来,区委组织部又对我区“四级网络”管理模式进行了拓展,统一在社区制作了社区党建四级网络示意图,在运用“四级网络”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

社区“四级网络”在我区的推行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管理相对松散、不够精细;网络负责人变动快、管理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思与设想

为使原有松散型社区管理模式向紧密型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强化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近段时间,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焦作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网格化管理模式等外地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东大办事处4个社区划分的16个工作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对每个网格的管辖面积、小区楼院、居住人口、驻区单位、共用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摸底,建立了网格基础资源信息库。在上述调研基础上,我们正在研究制定三

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处置平台、“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问题处置机制,初步设想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划分网格。可以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根据“人、地、物、事、组织”和管理难度,根据居民住宅、商业网点、驻区单位、社区共用设施等分类,合理划分社区网格,各网格之间要有机衔接,不留空白。原则上每个网格以300-500户、900-1500人(常住人口)为宜,45个城市社区大约可以划分为300个管理网格。

二是建立信息平台。统一开发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处置平台,全面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制定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和问题处理流程,规范处理环节和步骤,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处置机制。

三是定位网格功能。网格设置立足于实现资源共享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特点,并形成各部门工作合力,主要突出信息联通、处置快速、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便民服务、民主自治等六项功能。

四是配备网格人员。可以通过整合街道和有关部门工作力量,在每个网格统一配备工作力量。根据现阶段

社区工作需要,首先可以在每个网格配齐3名工作人员,以后还可以根据社区工作需要,逐步把职能部门工作力量配备在网格中。

1、设网格责任人1名,同时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可以由街道办事处中层以上党员干部担任,全权负责网格内党建、网格内各项工作问题的巡查发现、协调处理和联系上报工作;

2、设网格管理员1名,按每个网格配备1名的原则,择优就近在每个网格中选聘,按一人多岗和一岗多责的要求,网格管理员既是政策宣讲员,也是民事调解员;既是计生管理员,也是消防安全员。他们不分专业、不分条口,承担网格中所有信息采集、日常事务、便民服务和简易问题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管理员在网格内矛盾隐患清、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将不必要的矛盾隐患及时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也可以有效解决各个部门要求在社区分口、多头设置协管员的难题,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设网格警员1名,以社区民警为主,主要负责网格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处理;

4、社会力量协同。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通过整合网格内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党员;网格内小区物业、庭院管理人员、院长、楼栋长;居民代表、志愿服务人员等共同参与社区网格管理,形成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及网格内各种社会力量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网格管理乘数倍增的效应。五是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日巡查走访、日碰头周例会、问题“双报告、绩效考核等制度,保证网格管理员每天至少对所负责的网格开展一次全面巡查走访,办事处、社区、网格责任人、网格管理员多方定期研判网格内社情民意,确保网格内一般性工作能随时得到解决;突发性工作能及时得到处置;需要协调职能部门审批处理的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分级、分类得到处理,真正实现“小事调解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街道”的目标,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条块结合、快速联动的处置机制。相信通过三级平台、四级管理为主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实施,我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自然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宿舍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可以说宿舍占据了学生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丰富课余生活,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民族或者有着不同信仰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宿舍管理模式探索和实践的主要目的。

1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现状

1.1主要管理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后勤人员进行管理;二是各院系派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管理。从事宿舍管理的人员先对都是具有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管理水平的。他们大多是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安全、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监督管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管理并没有完全脱离“管家式”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大多时候充当的是管理员的角色,并没有凸显其思想教育的教育者身份。

1.2宿舍管理决策互动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人员主要以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为依据,这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年轻气盛的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有事会很难坚守这种缺乏变通不够灵活的管理模式,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如果这时管理者只是一味地按规章办事,不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宿舍的管理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2学生宿舍管理效果分析

从目前高职院校宿舍管理的成效来看,学生宿舍的管理并不容乐观。

2.1流于形式的检查

首先,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决定着宿舍管理的好坏,定期的宿舍检查有利于督促宿舍管理,“检查”只是一种手段,而往往在检查的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水分”,通常学生都是在已知的情况下被检查,所以当检查结束后“一切照旧”,所以宿舍检查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学生宿舍管理执行力度不大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现状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宿舍管理都仍处于“检查督促为主,奖励惩罚为辅”的状况,未能真正从思想上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宿舍管理队伍的素质普遍偏低

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休息、娱乐、社交的场所,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树立学生正确认识的重要场所,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宿舍比课堂更为重要。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宿舍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只有初中、小学的文化水平,这样如何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2.4其他因素的影响

宿舍硬件设施不到位,会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频发,例如盗窃、火灾等问题。

3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3.1建立综合化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校不同,它是以培养职业型、专业化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上也要符合自己的教学特征。在高职院校,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综合化的管理模式,不能按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从传统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宿舍主要是以管理学生起居为主,学生只是将宿舍当作一个休息和住宿的场所,并没有真正发挥宿舍应有的育人、服务的作用,宿舍的各项设备也不完善。而建立综合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从根本上建立统一的宿舍管理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说,综合化管理即包括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包括对整个宿舍文化、基础设施、校舍服务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在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育人及管理。

3.2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

对于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来说,建立特色化的宿舍文化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在结合不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具体来说,在宿舍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文化活动,比如宿舍美化大赛、宿舍才艺比拼、寝室联动接力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突显出学生的个人才艺,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够增强寝室成员之间的集体荣誉感。而且,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更是能够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释放他们的青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投入。

3.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

对于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来说,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而保障宿舍的安全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在宿舍管理制度中,除了对于宿舍的来往成员进行必要的登记管理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防火防盗安全知识,有计划地邀请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解安全防御知识,建立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安心的在宿舍中学习、生活。同时,宿舍管理也要有完善的安保网络,对学生的宿舍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建立全覆盖的值班制度和门卫制度,要落实检查、落实巡视,有效地保卫每个学生的安全。

4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建议

4.1探索宿舍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宿舍管理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也应该形成严谨而高校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形成自身的特色。长效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宿舍管理制度的完善。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保证大学生拥有健康有序的生活环境。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又会丰富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效机制需要将制度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还需要把制度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形成体系,化成文化。这也会为今后的宿舍管理提供范本。

4.2重视宿舍管理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水平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宿舍管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提升。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人员多是退休人员和临时工。而他们日常的工作也局限在门卫看守和打扫卫生等一些事物上。这样的人员配备和工作内容无法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畏感。也影响了宿舍管理方面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提升。因此,未来一阶段我们应对高校宿舍管理的人员进行优化和提升。不断引进学历更高、能力更强的宿舍管理者,并加强对现有管理者的培训与提升。使他们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3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其多方面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反映学校育人水平、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宿舍文化,是依托学生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学校文化的存在现象,是全体成员共同营造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和公寓区全体工作人员、学生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规章制度、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产品和渗透其价值观念的物质产品等。建设好学生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促进住宿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5结语

在当代的高校教育中,要重视宿舍管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对于宿舍管理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高职院校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开展丰富、具有特色并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在高校教育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超.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2005(24).[2]张雅君.浅谈高校发展中行政管理的作用[J].文史博览,2006(6).[3]何军峰,黄红球.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素质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9).[4]罗萍.论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5]谭冰.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

第五篇: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X x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文/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 李进民

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9年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以来,广东省围绕“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成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以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实务能力、发挥专业作用为着眼点,在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岗位开发、社工机构培育等方面深入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会认同度逐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300多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及考试合格人数不断增加,累计合格人数超过1.4万人;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投入达到12亿元;全省共有20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占全国获奖数量的四分之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扩展延伸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

一、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回顾

这几年,广东省结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变革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打造由政府、市场、社会联合供给公共服务,并厘清各自服务边界,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出台社会工作政策文件。2011年,广东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慈善、教育、养老、扶幼、助残、社区矫正、心理调适等领域率先引入专业社工服务”,“重点在民政、司法、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快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领域”。此后,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具体的社工政策文件。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2011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出台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省财政厅公布《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明确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培养、委托社工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等5类要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各地也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出台了专项政策。三是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已逐步就社工机构培育与规范、督导选拔与培养,社工登记注册、继续教育等重点内容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务实性的政策。

(二)多渠道筹集服务资金。几年来广东省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从提供形式上来看,资金的筹措、项目的策划组织、整体实施等呈现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资金投入方面,已经开始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慈善捐助为补充的投入模式。一是确立公共财政来源主渠道。4年来,我省各级投入到社工事业的资金已达12亿元。其中,今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总额就达5.7亿元,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达86.1%。如东莞市建立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体制,在全国率先将社工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力度。到目前止,全省共投入福彩公益金2.24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超过1000万元。明年开始,省级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社工人才培养,深圳市落实公益金约1.3亿元资助市、区两级推进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如深圳、东莞两市举办“公益创投”活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及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几年来共筹集社会服务资金911万元;顺德区挖掘并引导民间慈善金近亿元,重点发展现代社工服务;设立在茂名灾区的马贵社工站吸引民间慈善资金30余万元开展灾区社工服务,东莞市的寮步镇已经得到镇社会各界的支持,准备以公益创投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对养老、扶贫、助孤进行专业社工服务。另外汇丰银行慈善基金会,广东本土的金秋慈善基金会等逐步进入专业社会服务领域,向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慈善救助服务。

(三)多层次培育专业服务主体。一是降低登记准入门槛。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进一步降低登记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如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共财政基本支持实施办法(试行)》,2011年就投入565万元给予37家民办社工机构每家不少于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惠州市给予每个新开办的社工机构5万元的资助;顺德区对新开设社工机构,连续3年每年给予10万元财政的资助。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地通过举办社工机构管理专题讲座、财务管理培训班、组织前往香港进行专题考察等办法提高机构负责人管理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引导传统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等转型成立社工组织。目前,我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增至300余家,成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重要主体。

(四)多领域拓展专业服务范围。一是从优先服务重点人群到普惠一般人群。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后,逐步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扩大到学校教育、司法矫正、禁毒帮教、企业等多个领域。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二是从民政部门重点突破到多部门联动推进。目前,我省各地级以上市20%以上的民政事业单位,县(市、区)规模相对较大、服务对象较多的民政事业单位已启动设立社工岗位,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同时。我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发展社工服务。如支持省妇联开展“集思公益幸福广东—支持妇女计划”项目,协同团省委共同探索和实践“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中山市实现在信访领域引入社工实现镇街全覆盖等。三是从发达地区拓展到欠发达地区。我省一方面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社工人才区域合作、地区互助、结对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求欠发达地区认真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验,扎实推进专业社工服务。

(五)多形式推进专业社工服务。一是采取购买岗位方式开展服务。如我省深圳、东莞等地由政府出资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社工岗位,并将社工派驻到社区、学校、医院、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等为某一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岗位社工由服务机构招聘、培训与管理,由使用单位提供工作条件,主管部门则对机构和用人单位实行合同管理。目前,深圳、东莞两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超过2100个。二是在社区以项目化购买服务。目前我省东莞、中山两市已实现镇街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圳市已建成269家社区服务中心,广州市已建成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跨专业合作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创新专项服务。如广州市投入1740万元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12个专项个案服务项目,与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转介关系,为案主提供深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服务;深圳、东莞市通过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和公益创投方式,鼓励和资助社会组织、民办社工机构策划和实施创新型公益服务项目,在养老、青少年、残障康复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专业服务。

(六)多举措提高专业服务质量。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我省要求各地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职业证书的社工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还引入省内高校和香港督导资源,面向社工传授知识技巧、提供实务指导,切实提高其实务能力。二是加强服务监管。各地积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检查以及评估制度。如广州、深圳、东莞市先后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评估、流程规范和岗位需求等系列制度,确保了社工服务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三是积极培养骨干。我省各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采取项目合作、督导引领、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培养社工人才。最近,我们和香港邻舍辅导会、社协、社研签订了“粤港合作社工培养计划”,组织一线社工和民办社工机构负责人赴港跟班实训学习,引进香港督导指导工作,提高社工专业实务能力,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四是出台服务标准。各地根据服务需求和工作需要探索建立了老年服务、学校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禁毒、司法、医务、残障、企业等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确保社工的优质服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来来,我省在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策不够完善,尚未形成配套体系。省级方面由于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粤东西北地区也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发展不够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推进力度不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2009至2012年全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支出资金总规模为约12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市总额达到约占全省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98%,其余各市约占2%。三是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社工实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到目前全省通过考证人员1.4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约占95%,其他地区不足5%。四是机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到2012年底广东全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95%分布于珠三角地区,有的地区连一家民办社工机构也没有;五是社工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相当地区不知社工为何物,有些将社工等同于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

三、我省对今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要坚持党政主导,做好顶层设计。与经济领域相比,我省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我省试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赖于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时任书记汪洋同志经常过问此事,省长黄华同志多次到基层社区、到事业单位、到基层社区调查了解专业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广州、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负责同志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区考察学习,明确提些要适应广东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服务也要实现转型升级,只要这样才能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良性发展环境。正是有赖于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切实履行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依法规范的职责:积极出台政策,以制度框架引领方向、拓展空间;积极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全面保障;积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社工机构、社工队伍都在制度的规范下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推动是社会工作人才得以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要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推动社会参与。近年来,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工委组织发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同时我们大力扶持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并通过政府转移职能、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使民办社工机构成为我省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通过开展“公益创投”、推行企业社工试点,逐步引导企业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工事业中来;通过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机制,调动志愿者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活力推进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坚持专业化发展,突显社工作用。专业性是社会工作的生命力。在试点阶段,我省上下始终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入职门槛上坚持严要求,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社工职业证书的人员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在实际工作中,我省注重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及用人单位负责人的社工知识普及,避免在人才使用上将社工当成一般“行政人员”使用;在实务推进过程中,通过建立督导制度,建立岗前、岗后培训制度,切实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化对保证社工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四)要坚持着眼长远,扶持规范并举。第一,要适应社会工作发展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省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仍处于成长阶段,总体比较弱小的状况,要着力加以扶持和培育,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尽快发挥更好地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着眼于社会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体系上、从制度上规范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落实非营利组织免税政策,免除非营利组织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负担。第三,要推动公共服务下沉,社工主要做服务居民一线工作,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才能为社工服务提供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五)要坚持社工义工协调联动,壮大服务资源。必须大力拓展志愿服务和社会慈善捐助事业,探索非营利机构无偿、低偿、高端服务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将社工专业服务、民间志愿服务、社会慈善捐助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在志愿服务中,引入激励机制,将零碎的志愿服务变成优势的人力资源。例如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特殊账户,以此作为志愿者就业、升职等的参考指标。可以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奖励计划,用积分换取其它公共服务。通过激励作用,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这样,通过专业社工的引导作用,实现“社工+义工”的有效联动和多元合作,逐渐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六)要不断完善评价标准,推动社会服务规范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由于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明显,增加了评估的困难。评价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发展的方向。因为定量评估的困难而放弃定量标准,只采用定性标准是不可取的。定性评价弹性大,难以细化比较,需要评价指标硬性约束。同样,只有定量指标而不顾定性结果也是不可取的。社会服务因人而异,难以量化,目前评估的指标庞杂,误导机构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而不是贴心细致地服务。我们建议,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标准,一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增加社会服务考察的维度,建议从专业性、服务态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社会政策熟悉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三是评价指标要舍全面庞杂,取关键核心指标考核,四是综合各种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评价体系。

(七)要确保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保持社工机构和队伍稳定。首先,必须确保项目采购方经费及时到位,确保不因领导变更、工作忙碌、工作流程流程复杂等原因延迟经费拨付,严格遵循合同协议约定,从源头上解决社工工资拖欠问题;其次,缩短续签项目之间的等候时间。如果续签,应提早安排,避免出现社工和机构的“空窗期”,减少时间消耗和劳动浪费;随后,机构应未雨绸缪,在目前全赖政府采购,且以项目购买方式运作的条件下,拓展项目来源,储备适量就业风险准备金,增加员工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稳定性。第三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应人员的工资标准,相应提高社工薪酬待遇,提高其经济地位。

(八)创新群众工作服务模式,提高群众对社工认同。传统群众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工、青、妇、残联等传统群团组织,二是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这两大类组织是群众工作和民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第三部门承接社会服务的同时,这类组织不能边缘化。这类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创新传统群众工作和社会服务模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新突破。工、青、妇、残联等传统群团组织,利用贴近政府和群众两端的优势,以项目开展为服务抓手,提高服务效率,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引领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工作人员熟悉群众,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要通过有组织的集体培训和自主学习等形式,使其掌握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社工一起工作,形成“社工+居委+义工”的服务模式,有效整合社区社会服务资源,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下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人才工作探索与实践 “尚贤者,政之本也。”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党和国......

    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最终五篇)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思考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在市民政局的组织领导下,我院积极开展社工人才队伍试点建设、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开展学习培训、普及宣传、培训社工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

    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是现代化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索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索摘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队伍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卫生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原油田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现已到了开发的中后期,地质储量严重不足,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人多油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走......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洪天云第一步:引得进。其一是加强重视,用活政策。黔江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把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大学生......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瑞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勿庸置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