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15: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

第一篇: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思考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龙泉驿区与市同城,推进和谐平安龙泉驿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新跨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一、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状况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其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平安本地区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一是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建立了一支包括25名社区工作站站长、25名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180余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二是在全区17个乡镇(办)成立司法所(副科级单位),配备专职司法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三是成立了龙泉驿区慈善总会,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

3、社会工作人才作用得到了发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群众达到10多万人次,救助 1

弱势群体6000余人次,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200余次,调处矛盾纠纷1100余人次,在社区营造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良好氛围。

二、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岗位设计,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再加上社会工作人才收入水平还相对偏低等因素,致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2、社会工作服务岗位数量少、设置不规范,自主管理能力不强。社区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党委和政府部门,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没有将一些管不了、办不好的社会工作下放到基层,同时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3、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认可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人们还没有真正把在基层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使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不高;目前还没有明确专门部门来归口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还有没真正建立起来。

4、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工资收入少、福利待遇还相对偏低,医疗、养老、失业

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定期培训、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评先选优、表彰奖励等机制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政治地位不高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切实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平安龙泉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精神,落实党管人才工作方针,强化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是切实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日程。要像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社会人才工作队伍建设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人才观理念,宣传

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人才概念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消除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人才在概念上偏差、认识上偏见。特别是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树立和表彰社会工作人才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关心重视社会工作、尊重支持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要抓紧制定社会人才发展规划。要组织指导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普查工作,摸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要建立财政投入为主,民间资本注入为辅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要转变政府职能,把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工作下放到基层,本着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人群需要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为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提供空间和舞台。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开展社会工作,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在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同时,积极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为城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弥补政府部门提供不了、服务不好的社会工作岗位的空白。另外,针对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有一定数量,社工队伍、社会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较快的实际,在城南、城北街道社区可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把分布在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志愿者、社工、义工联合起来,形成以“专业指导社工、社工引领义工、协同服务群众,群众共同参与”的和谐互动模式,打破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的瓶颈。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工作成功实践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基础,职业化是方向。针对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实际,必须把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评定工作。要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组织和指导我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取得相应岗位的从业资格。二是要严格执行社会工作执业准入制度。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执法工作,规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设置,清理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为引进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岗位,以此提高我区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工作,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尽快提高专业水平,取得相应层次的执业资格。可以加强与新余高专等院校合作,设置面向我区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面向我区定向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解决我区社会工作缺乏高层次、专业性人才的问题。

第四,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一是要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改善社会工作人才工作条件。二是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制定建立公共服务岗位的政策措施。三是要研究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双重激励的奖励措施,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到全区各类人才表彰范围。要在我区社会工作领域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竞赛、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

[摘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在充分考虑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辅导员“高校社工”身份的理念,并通过辅导员的矩阵式配备,构建心理契约,形成宽领域、多角度、立体化的辅导员培养和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高校社工

矩阵式配备

心理契约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影响着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可以尝试引入“高校社工”理念,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逐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构建辅导员的心理契约,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社工”——辅导员队伍功能拓展的应有定位

1.当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有利于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辅导员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意见》的指导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明确界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辅导员的角色及在高校地位的变化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名义上角色身份问题的明确,真正的工作职能转换还未有效涉及。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校领导、业务教师、青年学生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功能角色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辅导员定位的相关文件是一项十分紧迫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任务。

在深入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辅导员角色进行了形象化的界定,提出“高校社工”这一理念。

2.“高校社工”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所有制实现形式、居民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消极的、不健康的、落后腐朽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探索性地提出了“高校社工”这一理念,注重辅导员队伍全方位的发展,要求辅导员以一种专业的、科学的、综合的方法和艺术来处理这些问题,使教和育的两极实现平衡,从而真正达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即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工作,其基本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工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从事各种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减压阀和生力军。国际上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职业能够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的融洽,能够加强和解放人类对福祉的追寻。社会工作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而开展,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地与环境交流融合,旨在开发促进人类发展的全部潜能,丰富人类的生活。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工的作用,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社工”作用的发挥,而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队伍正是“社工”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基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高校社工”既具备社工的一般功能,同时又高于社会工作者一般的职业化要求,而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有机结合。

3.“高校社工”理念提出的必要性和有益探索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成了大学生的“父母官”、“清道夫”、“火车头”,甚至成了大学生的全职“保姆”,事无巨细,全部包干,整日埋头于繁杂的事务中,导致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主导性差、渗透力弱。当前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其向“高校社工”功能拓展。一方面,社会工作涉及面广,从基础的个人社会心理发展过程到社会政策及其制定与发展都可以找到社会工作的影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辅导员向社工功能拓展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正成为一种职业,一种专业的活动,因此,高校辅导员向社工功能拓展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比较专业的职业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的技能等,正确倾听学生、认知学生、帮助学生。关于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高校社工”的捉法必将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观念的转变、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进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培育辅导员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制度: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向社工功能拓展做好准备,逐步使辅导员具备熟练专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自如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游刃有余的公关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心理素质和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品质。

二、矩阵式配备——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责无旁贷的责任感,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极强的求知分辨能力。而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不少人存在着知与行的背离,思想走向呈现出分散性、内向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迈向职业化,需要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行家里手。而目前“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社工的理念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考虑到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可以通过辅导员的矩阵式配备,逐步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1.矩阵式配备模式的内涵

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是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辅导员纵横交错地配置,形成网格化管理的配备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辅导员岗位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特点、个性特质和学生工作特点、岗位职责,既配足班(年)级辅导员,又在院系层面按照工作职能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学生事务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结构。

矩阵式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让辅导员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构建科学化的学生工作模式,有效服务和引导学生,同时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基础,帮助辅导员开展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真正实现辅导员的多样化发展。

2.矩阵式配备模式的实践探索

辅导员的矩阵式配备已经在华东理工大学得到了实践。在辅导员的分工上,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差异和特征,将现有辅导员按照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个性、经验进行组合,取长补短。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学生党建等兼职辅导员队伍。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有十几位辅导员,在矩阵结构中商学院辅导员按照工作业务的不同分为常规分工参与人、职能负责人、业务总负责人等不同角色。每位辅导员担负至少两项常规分工,最多肩负四项职能,而一般要求辅导员负责的每项业务也都有不少于两名辅导员负责,实现一人多职、一岗多能。并且,在党建、心理、就业等重要方面,学院都安排有项目负责人和梯队负责人。这些项目和梯队负责人在经过学校和学院的专门培养后,能担负起指导二级学院其他辅导员科学高效地开展工作的重任。

3.矩阵式配备模式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不只是辅导员工作分工的变化,而是对学生工作模式的突破。矩阵式配备把对象管理与职能管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院系不仅有管理班级的综合工作的辅导员,还有明确职能的专项工作辅导员,这样的配置适应了学生工作新发展的需要,弥补了过去单一群体管理中辅导员一个人“包打天下”,思想工作难以做深做细做实的不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实质覆盖,可以更好地服务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的探索不只是辅导员配备模式的变化,而是对辅导员培养发展模式的突破。分工的变化提升了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专门化程度,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学生工作的实践和锻炼,帮助辅导员开展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真正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向“高校社工”过渡。

三、构建“心理契约”——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辅导员不仅肩负着“育人”角色,而且还是学校基层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部分辅导员由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如果不及时调适,则会演变成各类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工作及辅导员自身的健康。因此,通过对辅导员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在辅导员与学校之间构建一种良好的心理契约,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1.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的概念产生于社会心理学,于1960年代被组织行为学家借用,并被引入管理领域。1965年,Hein把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依据双方关系的不同,心理契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物质的交易型心理契约,是双方基本的约定,主要指包括薪水、福利、工作条件、培训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期望或义务认知;另一种是基于社会情感交换的关系型契约,强调双方的尊重、忠诚、信任,指员工以长期工作、忠诚、愿意接受内部工作调整为代价,以换取组织的长期工作保障及信任、重视、重用等,这类交换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心理契约具有隐蔽性、非精确性、公平性、脆弱性和应变性的特点。

2.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构建的必要性

辅导员的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面对的是繁琐、细致的工作。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生活,就业等工作到党建、帮困助学,再到各类行政事务性工作都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因为工作强度大、工作对象是类型各异的学生,才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厌烦、心理焦虑和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工作及自身健康,甚至导致职业倦怠。为此,我们通过调研辅导员可能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运用心理契约的方式,使得制度更加人性化,在学校和辅导员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这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心理契约是一种对于劳动契约的补充。辅导员除了需要劳动合同中规定的福利待遇之外,同样需要学校的人文关怀和组织的长期工作保障及信任、重视、重用等。心理契约的约定可以较好地弥补劳动契约的不足,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知识本位”的人文意识,十分关注社会对于自身的评价,特别是部门领导对于自己的评价。只要辅导员感到学校确实把他们置于校园主人翁的位置,并尊重、认同他们的努力,关怀他们,那么即使在学校没有增加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辅导员同样会感到自豪与愉悦。实施心理契约,可以通过心理约定及兑现承诺,使得辅导员倍感信任,从而跃迁到忠诚感的心理层面,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3.心理契约的构建模式

良好的“心理契约”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构建心理契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发展期望,指导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薪资奖励、晋升机会,培育高校和谐的组织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辅导员心理咨询的渠道。可以尝试建立网络辅导员之家,让辅导员通过网络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并向容易理解自己、具有认同感的同事群体倾诉心理烦扰或者困惑,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组织氛围。

第三篇:关于笕桥镇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笕桥镇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宝华、俞国明、高兔英、傅佳雁

第四走访大组成员:冯春娟、周连泽、黄增才、郝 冬、今年7月份以来,根据区委“进万家门、访万家情”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围绕“关注民生、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标,笕桥镇第四走访大组通过上门入户、走访企业、座谈交流、区情宣讲、镇情宣讲等形式,深入社区、企业和群众家中了解社情民意,并重点针对“社区建设和社工队伍建设”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笕桥镇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笕桥镇共有18个社区。其中:4个为老社区(农科院社区、机场社区、枸桔弄社区、笕桥社区),13个为撤村建居社区(范家社区、弄口社区、花园社区、白石社区、草庄社区、黎明社区、同心社区、黄家社区、浜河社区、水墩社区、笕新社区、横塘社区、俞章社区),1个为新建社区(天新社区)。

(二)社工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笕桥镇共有社工187人,社工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思维较活跃,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较强的为民服务意识和本领。一是学历结构合理。社工中大专(含)以上学历人数为168人,占全镇社工总人数的89.8%,其中硕土研究生2人。二是年龄结构合理。社工中30周岁以下有62人,占总数的32%;31—40周岁有64人,占总数的34%;41—50周岁有47人,占总数的26%;50周岁以上有12人,占总数的6%。三是“领头雁”作用明显。笕桥镇的社区建设始终以党建为龙头、以

文明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目标、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领头雁”,其中:有笕桥土生土长、默默奉献、一心为居民群众服务的俞章社区书记俞来法;有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把社区工作的实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上的横塘社区书记管兴龙;有用真诚的工作行动力量,为社区建设和党的事业注入活力的农科院书记朱岚玲,正是他们“脚勤、手勤、耳勤、口勤”的工作作风,带动了整个笕桥的社区建设。

二、近年来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全镇各社区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共建和谐笕桥、共享幸福人家”工作主题,按照“服务基层要心贴心、服务群众要面对面、服务企业要手拉手”总体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加强社区建设。

(一)狠抓社工队伍建设。一是以培训为抓手,不断夯实业务基础。基层服务不仅要求社工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更要具有高超的沟通技巧。近年来,笕桥镇严格对照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把加强社工的培训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针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般社工及老社区、撤村建居社区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分类管理,开展《新民生政策》、《优化社会管理》、《组织与团队建设》、《实际礼仪与沟通》等内容的培训,培训人次达1000余人,收效良好。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凝聚意识。为更好提升社工队伍素质,提高社工危机意识,笕桥镇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小巷总理论坛”、“创新项目评选”、“优秀社工评选”、全镇社工“一口清”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将社工考核成绩与年终绩效奖励相挂钩,不仅增强了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凝聚力,而且大大

提高了社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以交流为渠道,不断拓宽工作思路。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落实错时上下班制度,执行A、B岗轮流制,采取“无缝”服务与管理。同时,注重选拔年纪轻、干劲足、肯吃苦、表现好的的社工到兄弟街道(镇)进行轮岗学习,拓展工作视野,提高服务水平。

(二)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抢抓改革机遇,把深化“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列为全镇当前的重要工作,贯穿到“共建共享生活品质示范镇”的工作全局之中,全镇18个社区和1个经济组织紧紧围绕“班子强、百姓富、环境美、民风好”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各项工作。今年以来,笕桥镇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全镇18家“星光老年之家”、11个社区服务大厅、5座社区康复中心、3家爱心食堂。目前,草庄社区和天新社区的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预计8月底前将投入使用。

(三)优化社区服务工作。深化镇44510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工作者“一岗多职”,“一岗多能”,让每个社工在工作中多开动脑筋、多为社区居民解决问题,进一步密切社区和居民的联系。特别是深化社工“片组户走动工作法”,有效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办什么”问需于民;突发事件马上看现场,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怎么办”问计于民;处理好事务及时回头听反馈,做到“办得好不好”问绩于民。

三、新形势下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工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城市化推进越快,经济转型压力越大,居民服务需求越多,社区的工作就越需要把握规律性,越要体现时代性,越要富于创造性。从笕桥镇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有已经撤村建居的新型社区,也有正在拆迁过渡的待建社区,还有一些中高档商品现代小区。撤村建居社区内商品房的导入,为社区建设带来一定难度,这既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也对进一步提高社区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区管理难题有待破解。与其他街道(镇)相比,笕桥镇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还有一定数量的拆迁过渡社区和大批在外过渡居民,社区配套硬件设施也不够齐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不断优化。除此之外,一些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三)工作方法有待创新。针对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每个社工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应不尽相同,工作的方式、方法略显单一,在服务管理过程中没有合理利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使一些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四、关于社区和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抓业务培训,提素质。研究制定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社工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工的思想境界,将社区工作者的思想“软实力”转化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硬实力”。一方面,坚持思想先行、活动跟进,多层次、多层面组织开展以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以及笕桥镇中心工作为重点的理论学习,增强社工的大局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以党建知识、劳动保障、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知识主要内容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社工的综合能力。

(二)抓轮岗交流,提技能。按照分级分层的工作方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精心组织区、镇内社区工作者轮岗交流的基础之上,扎实开展选派社区工作者到市外、区外挂职交流学习工作。7—8月,共组织30余名社工参加轮岗交流,通

过在学习中找差距、求突破,引导社工进一步拓宽思路、积累经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技能。

(三)抓测评考核,提实效。充分借鉴兄弟街道(镇)的有益做法,逐步推进“分级分片、责任社工”的管理模式,制定《笕桥镇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办法》、《笕桥镇社区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办法》、《笕桥镇社区工作者月度评议表》等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进一步加强社工管理。同时,深入开展“满意社工”评选活动,评选镇“十优十佳”社工,实现典型引路。

(四)抓服务创新,提质量。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针对拆迁过渡在外群众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天新社区为试点探索开展驻点民情联系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的质量。

(五)抓配套设施,提功能。按照城市社区服务的功能,加强对撤村建居社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其中,撤村建居回迁安置社区应按照城市新型社区要求,物业管理提前介入,全面布局较完善的社区设施建设,但要“农转居”居民马上和商品房一样接受物业是不现实的。建议先引进(社区)领导之下的物业工作站,一是组建一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队伍,实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二是在回迁安置房尚未分配时先行入驻,参照商品房拿钥匙的模式查水、查电、查房子质量,制定住户各项规章制度,并为各住户做好相应的各项协议签订工作;三是社区管理之下的物业应做好各业主的“保姆、保安、益友、导师”,让撤村建居的社区逐渐尽快与城市社区接轨。

第四篇:推进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几点思考

推进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几点思考

邹鹰

2012-10-15 14:41:56 来源:《社会工作》(南昌)2009年7上期

【英文标题】Reflection on Team Construction Pilot of Social Worker in Countryside

【作者简介】邹鹰《社会工作》杂志编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了像江西万载、湖南古丈、四川都江堰等一批全国典型,显示了社会工作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大生命力。笔者非常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多次来到有关社会工作农村县(市、区)参观学习,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喜人局面而欢呼。

社会工作发展有其特殊性,不是做一二次行政动员,搞一二次群众活动就可以大功告成。社会工作的推进包括了理论、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因此,反思近一个时期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尽管已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从工(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辅助社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社工+从工+义工”的“万载模式”。但是,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还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

一、准确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

今天的农民需要什么?他们为生存、温饱而奔忙陷入困境的时候,送上几斤大米和几元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当下,我们探求农民的需求,是否应有新的角度?

经济学中常说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社会工作中也存在这种供求关系,也追求双赢。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非常关注。中国人长期有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思维。这种思维制约了一些服务机关习惯于等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中国农民非常爱惜自己的面子和讲究求助的“差序格局”,如果不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社会工作者就很难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社会的脆弱人群,他们当前急需什么,这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当前农村脆弱人口的数量比较大,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他们形成的焦虑感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工作者要通过有别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社会工作,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中社会弱势人群的需求。

二、试点工作应循序渐进

笔者发现,当前有的地方的社会工作试点有一种急躁的情绪:总想通过树立一两个典型马上遍地开花。社会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制度建构,制度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制度建设过程是要将一个新的系统生成到原有的一个大系统当中去,这必然会出现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不适应问题,必然形成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挑战,这种挑战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推进社会工作试点应循序渐进。试点培养的过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少走弯路。然而,对待试点也应当理性,试点不是万能钥匙,每把锁都能打开,应看到各个地方不同的社会环境,特别环境中的亚文化系统。

当然,主张试点工作的循序渐进,绝不是故步自封,甚至前怕狼,后怕虎,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懈怠社会工作试点的借口。相反,是提醒人们更充分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特别对困难有相当多的预计,试点地区应戒除行政功利心理,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工人才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两个发展一批。

三、掌握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权

目前,农村地区为了弥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在试点的过程中采取与本地高校社会工作系合作的做法,即高校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试点地提供社会工作环境和条件。如江西的万载和湖南的古丈基本上是这种模式。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地方却由此出现这样的情况:高校师生在,社工活动就开展,高校师生一离开,社工活动就停止。有的高校参与试点完全是为了解决社工学生实习问题,而有的地方政府仅看到学生在试点中的成本较低。人们就不禁要问了:这样能让真正的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起来吗?

那么,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最起码有两个关键点:有社工和社工机构。对于成立社工机构,容易做到,甚至有的地方就有现成的。但是社工就不那么容易发展起来,不能通过发一个文件,装修几间办公室就能实现的。西方称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程师”,和医生、律师一样,是以专业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从业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没有社工就没有社会工作制度。在社会工作试点过程中首位的是要培养社会工作者。其途径有:专业社工学生通过实习和帮助试点的传、帮、带(其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对现有的实际社工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可以与高校协作,采取课堂讲授和现场督导的方式,这在现阶段应该是最需加强的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配给的各种矛盾;从获取国家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社工人才,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为社工的使用、激励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承托,当前社工岗位设置有两种取向:一是政府推动,民间发育,社工人员一般来自社会聘用,可称为“外生型”发展;二是体制内嵌入(王思斌语),即在现有社会福利部门中设置社工机构或社工岗位,社工人员一般来自本单位(部门)的人员转岗,或者调入,不妨称为“内生型”发展。

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基本上采取前一种模式,而多数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县采取了后一种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关键是要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搞清楚本地的社会需求。有的农村地区一试点就想在县级设多少个高级岗位,乡镇级设置多少个中级岗位,在村委(社区)级设多少个初级岗位。试问:这些岗位是怎么来的?光凭想象是不行的,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并与本地经济、文化相适应。

根据农村社区人群居住分散的特点,社工机构与岗位的设置可采取“中心+村委会”的方式,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乡镇的村委会;也可以片区为中心,辐射某范围内的村委会。社工人员可采取专职(专业)与兼职(半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各地的经验,这种机构的培育与发展一定要保持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能让社工成为政府的“传声筒”的异化现象的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尚好、社工需求较大的地方则可探索民间机构独立运营、政府财政买单的方式。不过这类机构一定要防止行政化,成为政府的“二部门”。

五、认识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时下有三种认识在业内流行:一是社会工作不过如此,社工制度很容易建立起来;二是社工制度建设很难,条件还不成熟;三是一些民政部门的同志有点埋怨,民政工作搞得好好的,干吗又去搞社会工作?这些认识投射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来,必然造成做形象工作、摆花架子、等待观望、对社会工作抵触等问题。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要像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人才那样,重视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应有这样的共识:国家的社会建设任务非常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亟待用社会工作手段解决。

来自西方发达社会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各种犯罪行为频繁、人们的精神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

地方一些党政部门的同志总认为我国现有的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卓有成效,社会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多余的。当然不能怀疑我国现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们是否能自我拷问:现有的工作手段是否过于粗放,解决问题办法是否单一?特别是面对困难群体的心理、情绪等问题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点束手无策?应当承认,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以其理论的缜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社会问题。社工,在他们的社会里有着较高的职业声望。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社会工作定位为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六、坚持社工主体地位,整合志愿者资源

笔者发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的地方有重志愿者、轻社工的倾向。因为志愿者投入少,无需付工资报酬,也不需要办公场地,有的地方甚至把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志愿者组织换一块社工的牌子,改变一个称谓,就算完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试点。前述已论及,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导因素。在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病”的过程中,只有社工具有资格,而志愿者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当然,志愿者不乏某一个领域杰出的专业人士,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他们有着强大的专业优势。志愿者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奉献他们的志愿热情。因此,在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牢牢确立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不动摇。

确立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非排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相反,在当前更应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让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五篇: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进展情况报告

在市民政局的组织领导下,我院积极开展社工人才队伍试点建设、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开展学习培训、普及宣传、培训社工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福利院社会工作试点的建设。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一是福利院领导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系福利院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统筹安排。2007年7月派出两名同志参加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研讨班”。学习结束后,组织院干部职工对会议精神进行了集中传达学习和贯彻,认真学习了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张明亮司长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为下一步试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二是组织发动各科室(部),积极大胆探索,掀起学习热潮,力求将试点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是“边学习、边培训、边总结、边建设队伍、边推进工作”,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院重点工作统筹进行规划,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统一职工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任务,有序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福利院的开展。

(二)积极组织参加培训,培养锻炼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主要抓了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理论培

1训。继2007年7月派出2名同志参加社会工作培训班之后,今年又派出10人参加了由济南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山东大学共同举办的社会工作培训班,接受山大教授的培训。二是重点培训。组织22名报考社工考试的职工,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三是系统培训。所有参加第一批理论培训的职工将所学知识结合工作实际,对全院干部职工进行系统授课,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营造浓厚的社会工作氛围,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打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认识,使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热潮。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尽管民政系统陆续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短期培训,但还是没有形成专职社工人员队伍。我院社会工作者与其服务对象人数比例失调。现有职工总体上年龄偏大、学历和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职工还沿习着传统的服务方式开展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福利需求矛盾和问题。比如,孤儿的心理疏导,目前比较缺乏;面对社会化养老,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但相应的服务措施却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

舒缓并逐步解决。

二是缺乏福利院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符合福利院工作实际的配套方案措施和规章制度。另外,民政系统虽然有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如《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福利机构规范》等行业标准中,均明确规定,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必须配备一名社会工作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但在我院,多数职工对社会工作还比较陌生,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也比较薄弱,职工知晓度、认同度普遍较低。因此,宣传普及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任务非常繁重。

三、改进对策及措施

下一步的对策和措施:

(一)明确思路、完善政策。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福利院职能工作,进一步明确思路和具体措施,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突出专业化提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利用各种资源推进社会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二)立足本职、勇于探索。在为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儿童家庭寄养、孤残儿童心理等多方面引入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成立社工办公室,加强实务中的督导工作,完善评估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入高校社工实习学生,提高福利院社工实务本土化水平。

(三)坚持 “四个结合”。一是内外结合。既注重学习国外、香港等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做到高起点和国际接轨,又紧密结合福利院工作实际的本土化实务经验。二是点面结合。既通过民政系统示范推进,又协调福利院各工作层面全面推进。三是政社结合。既强调党政主导推动作用,又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福利院的实际开展运作。四是学用结合,既要开拓当前工作领域,又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总结摸索经验。

通过在“国际与国内”、“职业化和专业化”、“行政化和社会化”“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探索,确保济南市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下载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工队伍建设与思考(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和理论研究

    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是现代化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

    深圳市南山区社工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立足社区,搭建平台 社工人才助力和谐南山 ----深圳市南山区社工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南山效益南山、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一项开创性、历史......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涪城区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X x 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反思 文/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 李进民 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范文)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镇党委围绕“强基固本......

    苍南县社会组织、社区工作、社工队伍建设开展情况

    苍南县社会组织、社区工作、社工队伍建设开展情况 余梅生书记: 现将我县“三社工作”(社会组织、社区工作、社工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社工作”基本情况 1、社会组织......

    关于加强社区女社工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与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理中心的不断下移,社区已经成为开展各项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战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

    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坚持不懈地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当前集团公司转型发展,产业多元化、区域规模化的背景下,培养选拔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