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时间:2019-05-13 20: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第一篇: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一】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后,国家审计的使命、定位、环境、要求等均将发生深刻变化,亟需推进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水平为支撑、依托和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在概述新常态及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概念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新常态为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的机遇,探讨新常态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挑战,思考新常态境遇下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 国家审计 职业化建设

近年,新常态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熟语,总书记也曾专门阐释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的时代境遇下,审计工作的定位、使命、范围、重点等也随之发生了系列变化,“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成为目前的共识。

一、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强化了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为国家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及升华提供了新的动力、压力及机遇。

(一)新常态强化发展质量,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亟需审计职业化支撑

新常态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调整结构强化发展质量,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该走出过去粗放型发展的思路,转而实现高质量地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这种发展目标的改变,使国家审计不仅要为确保尽量少地出现违规违法事、避免贪腐浪费及决策失误保驾护航,更要为寻找更优发展思路及组合推动组织增值提供支撑。即,新常态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恒定而持久地满足这个要求,需要更高水准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支撑。

(二)新常态强化国家治理,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定位,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

在新常态境遇下,国家治理理念不断强化,国家审计工作的定位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内,把审计监督明确为党和国家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在八大监督具体说明阐释上给予审计监督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地位及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七大监督。另外,该决定还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以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宏观调控部署和改革措施来开展。定位及要求的提升,需要国家审计各个方面工作与时俱进地转型,对于审计职业化建设而言是一个良好机遇。

(三)新常态强化深水区攻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工作难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配合

在新常态境遇下,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全面深化改革为审计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使命,审计人要在心态上和全局中把握“新常态”,才能更有效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作用。审计人员做到这些,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升及职业审慎的充分发挥,而且需要宏观、全面而系统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推进配合。

(四)新常态弱化数据增长,制约了国家审计可用资源限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增援

新常态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在转型期会暂时性地减少包括审计机关在内系列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人员编制增值速度,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对于国家审计而言,会导致一个矛盾的态势,一方面审计工作的难度、深度及幅度均有一定程度地强化和提升,另一方面支撑完成审计工作的可用预算及其他资源却不能同步增加,甚至有减少的危险。这种态势会倒逼提升国家审计工作效率,而恒定持久地实现国家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途径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五)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重视民众参与及互动,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转型

总书记在阐释新常态的时候,曾经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基于对民众的充分考虑,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这将推动国家审计由审计机关及被审计单位的两方参与行为向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民众的三方参与行为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转型及发展。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开端于19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审计规定(暂行)》、《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颁发,将国家审计的功能不断拓宽;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确定及相关考试及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职称考评方面的落实及完善。就特定地域来说,国家审计职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还在实践层面出现了部分创新性成果,比如江苏省早在xxxx0年“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人员达到1077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年,该省在推进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时候,曾探索“大项目管理”的审计组织方式,推动了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层面的落实和创新。毋庸讳言,目前国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程度及其有限,在总体上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倾向,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缺陷及问题。

(一)缺乏理论支撑

虽然,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一词在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系列研究成果中频繁出现,但专门的研究成果很少,根据知网的显示,篇名中含有“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仅六条,含有“政府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有两条,含有“审计职业化”的也不到40条。在这极其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对国家(或政府)审计职业化进行尝试界定的只有彭新林、刘恋及邵期静等极个别学者,而且他们之间存在争议,各自形成的界定基本上不被学者及业内认识关注和认同。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是在基本上没搞清楚审计职业化建设具体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这种逻辑上的错乱势必制约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张力。

(二)缺乏实务落实

虽然《国家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要求,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技术级别及其相关考试和评估的推进也为职业化审计团队的打造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但,在现有审计队伍中,依旧存在大量由财会甚至其他部门转岗或剪裁下来的人员,他们的年龄结构、审计技能、知识更新弹性及相关素质均不容乐观。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的把握形同虚设。

(三)缺乏独立性

虽然,《审计法》及《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均频繁强调独立性原则。不过,在既有管理体制中,特定层级的审计部门在人事及财政上均受制于同级政府,而上级审计机关对相应层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及制约力度有限。这样,国家审计在行政设置定位层面实际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四)缺乏专业性

因为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首先是国家公务员,审计人员管理是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行政而轻视专业,专业能力强或者潜力高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在技术级别上不断提升,但在行政职级上却往往陷入起点就是重点的悲剧。

(五)缺乏深度和精细化

新常态对发展质量的追求,要求国家审计在具体业务层面发挥更有深度的职业化成效,即能形成并践行推动组织增值等相关的审计人员调配机制、保障机制及具体工作流程,目前具体审计工作中很少达到这个水准。新常态下强调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追求,增加了系列审计工作类型,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及外延,需要同步配备并构建相应审计机制,确保具体审计业务以职业化程度更高的水准推进。但是,目前的审计工作不约而同地奉行了以不变对万变策略,制约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可能。

(六)缺乏为民审计的关注

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需要国家审计工作形成比较全面而到位的为民审计服务机制,这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新内容及新方向。不过,目前的国家审计工作范围是以财政资金为标准,而不是以涉及民众资金为标准,属于财政资金外但和民众休戚相关的部分资金及涉及事项尚处于国家审计服务范围之外。其实,即便是财政资金及其所涉及的事项,国家审计也存在盲点。

三、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建议和要点

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缺乏坚实理论支撑的目前,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为新常态的宏观形式保驾护航并注入推动力,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深化相关研究,审计署等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发起相关专门研究,重点研讨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对其进行认同度及科学性较高的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将明确界定纳入相关制度规范中,以提升其权威度,以为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比较清晰而明确地指导,避免出现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或等同于国家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或将其理解泛化等现象的发生。

在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如今,在具体推进方向及要点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六点。

(一)强化职业地位认同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职业地位认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国家审计看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存在,而不是与其他公务员或财会岗位混同;二是给予国家审计以明确而较高的定位,《决定》及《审计法》等在定位方面有所进展,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将其具体定位转化为社会认同及审计机关与人员的自我认同。

(二)强化职业技能规范

确定科学、到位、专门而且具有适当排他而难以取代的专业技能规范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基础,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及系列标准。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的相关要求实际上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不过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混淆了;审计机关公务员招录时的素质要求虽有针对性,但要求比较宽泛。所以,应该针对国家审计的特征及新常态下的具体情况,专门而系统地厘定专业技能规范,并注意为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配备精细化的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

(三)强化专职人才养成

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实际上是将规范确定的专业技能内化到定向入职人员或在职人员的本身素质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专业机构培训及在职后续教育三方面为主要架构的养成体系。不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国家审计人员的养成和内部审计人员及社会审计人员的养成杂糅混同,影响其专业性及职业化深度;二是比较笼统,相对于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而言缺乏针对性及精细度;三是具体养成师资、方式甚至培训或培养内容均带有财会岗位人员养成的痕迹。强化专业人才养成问题,应该带着有的放矢的思维,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籍此推动构建国家审计人才库。

(四)强化专职人员使用

为了确保审计团队及具体审计工作职业化建设的落实,有必要强化国家审计人员的使用管理。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推进或把握,一是严格准入,在国家审计人员及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的入职环节,要在在程序及素质要求方面严格把关,避免不合格或不合适人员进入。二是专业化管理,要整改目前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审计人员的做法及习惯,减轻行政色彩增强专门职业化因素的分量。三是绩效管理,结合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情况及专业技能把握等方面要素,推进绩效评估,籍此决定审计人员的晋升或退出,避免非专业性及与不涉及具体业务质量因素的干扰。

(五)强化专业业务推进

为了确保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中的落实,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事项,一是具体业务团队的组织及管理,可以考虑以处室为管理维系改为以审计项目为管理中轴,重视主审人员的选择,并赋予重责,以便在具体业务中减少非专业的干扰。二是具体审计项目的程序安排及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审计团队的有效分工及合作,还有就是优化其他资源配置。三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及评价,专职人员灵活利用规范的职业技能,通过高度专业化的程序或机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并按照审计准则及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约束。

(六)强化职业保障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在职业保证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审计地位保障,除了在宏观方面给予国家审计较高定位外,还应该在微观层面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可以借鉴人大代表不受拘留及逮捕等特权的设置,对审计人员免职、降职及处分等方面给予特殊规定和保障。二是独立性保障,可以考虑将国家审计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与人大接轨的独立系统;或者可以考虑弱化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在人事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力度,尽可能地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目前,《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江苏等省在贯彻落实该决定的时候不断重申这一关键点,便是这方面的尝试。三是权威性保障,基于审计项目顺利开展及审计结果运用的彻底落实,应该给予国家审计更多的权限,及更高的具体定位,比如适当提高审计机关及部门负责人员的层级设置,可以使其比其他部门高半级,避免同级审计同级或下级审计上级中出现配合风险问题。四是资源保障,即以相对恒定的机制确保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人员的待遇收入等提供充分而稳定的保障。

(七)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目前,虽然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内涵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共识,但其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带着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地根据审计理念的新发展、宏观形势的新情况思考完善更新方向。比如,在新常态境遇下,强调惠民落实,国家审计应该随之思考强化为民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技能、审计人员养成等方面均应该适当调整及转型。

四、结语

新常态的提出及新常态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定位,提升了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强化了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审计职业化理念的转型。不过,目前不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没有形成明晰的内涵及概念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集中深化理论研讨明确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内涵及概念的基础上,在职业地位认同、职业技能规范、专职人员养成、专业业务推进及职业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及改善,另外还应该注意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彭新林.审计职业化思考[J].中国审计.2004(12)

[2] 刘恋.论我国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xxxx0(04)

[3] 王鲁平.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xxxx3(02)

[4] 邵期静.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研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D].南京理工大学 xxxx3

[5] 孔凡民.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探索[N].中国审计报.xxxx5-01-28(006)

【二】

【摘要】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常态,认清新使命,充分发挥审计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做好审计监督全覆盖这篇大文章。本文试在此背景下探讨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通过阐述“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进而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最后提出新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常态 审计监督 全覆盖 改革

一、前言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是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七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这在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审计工作步入新时代。只有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勇于担当,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来开展审计工作,并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并探索审计工作发展规律,才能用创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

二、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审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家治理任务日趋繁重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也呈现出包括审计功能作用、目标内容,管理模式、技术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其实质是审计“监督和保障”职能的全方位升级。

(一)功能使命“高定位”

所谓“高定位”,是指审计的功能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寄予“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公共资金‘守护神’”等殷切期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等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审计监督确定为党和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把审计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审计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二)组织模式“一盘棋”

所谓“一盘棋”,是指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更加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和“大格局”思维,改革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审计成效。

(三)深度循序“全覆盖”

所谓“全覆盖”,是指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覆盖,是审计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当前,基层审计实践的项目已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具体审计项目如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政府性债务审计等也实现审计深度的全覆盖。

(四)模式管理“智慧化”

所谓“智慧化”,是指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各个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前,在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数据挖掘、仿真模拟、智能分析等新的技术方法让“智慧审计”成为审计工作新模式,审计项目管理呈现信息化和远程化新趋势,审计行政管理呈现数字化和综合化新趋势,审计成果开发呈现智能化和可视化新趋势。

三、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水平,提高监督效果,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全覆盖”,强调审计要有深度、有质量,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审计要有重点,有重心,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要有步骤,有计划,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审计要有成效,有作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监督全覆盖进行了全面的解释,涵盖了审计目标与职能、任务与内容、程序与成效等各个方面,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行指明了思路与方向。

(二)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新常态决定了政治生活也必然进入“新常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

个内生的“免疫”系统,必须改革思维模式、创新审计思路,从而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审计思维,也必须与政治和社会治理新常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容错思维和精准思维”。

1、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实质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审计工作的唯一准绳。审计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实施审计监督,必须心中有戒、依法用审、秉公用审、廉洁用审。要依照宪法、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审计,严格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自主地进行审计判断和评价,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审计监督还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府及相关单位树立法治理念,在引导和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方面发挥审计重要的作用。

2、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的实质就是客观地立足最低点,并设定最低目标,从而积极争取最大期望值。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将底线思维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首先就是要有原则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时常自省检查审前调查是否已做得详尽,方案是否已编制全面,现场审计是否已做得细致,处理决定是否严谨。其次要有边界意识,要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主线,紧贴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社会群众需求,严格守住底线,对触及“红线”、“底线”的违法问题“零容忍”,坚决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的“利器”作用。

3、容错思维 容错思维的实质即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有审慎严谨的态度。在坚持依法审计,对严重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的同时;更要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能用现在的规定制度去衡量以前的老事项,也不能以过时的规定制度来查处当前的新问题。审计工作中,对那些“经过民主科学决策、不从个人和部门利益出发”的改革创新,即使失败也应该予以宽容。如果对于新情况依然采取老办法,对新问题依然遵循老制度,审计监督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成效,反而可能会阻碍和束缚改革的前进。

4、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的实质是强调务实和准确,从具体审计事项入手,积小胜为大胜。审计工作中必须摒弃“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处严格程序、规范标准,认真把审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在点滴之处、细节之中保持审计人的良好形象。要加强研究型审计,深入加强审计调查研究,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的深度,就是一次高质量审计的起点。同时,通过审计整改工作清除体制障碍、完善制度缺陷和堵塞管理漏洞。

四、积极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在新的环境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动态意义上对审计监督对象的全面覆盖。即通过科学统筹安排审计计划,合理选择审计方式,使所有监督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形成周期性的动态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全覆盖是一个过程,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就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审计动态全覆盖:

(一)统筹协调,推进“有步骤”的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进要由上而下循序推进,应该建立保障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科学计划、分级管理、分类审计”、审计信息数据共享等相关机制。

1、创新审计立项机制,增强统筹性和开放性 按照“全面覆盖、动态调整、突出重点、消除盲点”的原则,根据被审计单位类型和资金性质,合理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创新计划编制,将年度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如江苏省xxxx市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复杂性、领导岗位的重要性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确保所有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都实施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全覆盖计划可以通过滚动实施,积小覆盖为大覆盖,积局部覆盖为整体覆盖。由于不同行业的审计对象在数量和审计实施的难易程度上差异性较大,中长期战略计划应根据各行业特点区别制定,如财政审计中专项资金的审计对象多、范围广,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周期可能较长,可设置3-5年的中长期战略计划。

2、建立数据信息库,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依据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在当前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数量、种类和内部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和审计项目信息库,能有效扫除审计盲点,避免有些单位审计频次高、有些单位长期未审的情况,使审计计划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设定相应的动态管理层级。通过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合理取舍后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信息数据库。将审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设定不同的动态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实时监测,可以为及时安排审计项目,有效扫除审计监督盲区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找准支点,推进“有深度”的全覆盖

1、以集团合成式作业为支点 各专业、跨区域的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多兵种、合成式的审计组织模式;“上审下”、“联合审”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这些变革是审计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保障监督作用的迫切需要。采取集团化作业模式,统一“遣将”,各组分别“调兵”,并“统一立项、统一实施方案、统一调查表格、统一报告主体内容”,既确保审计覆盖面,又确保审计能够准确反映情况,既反映了个体现象,又汇总形成整体情况,增强项目的整体性和宏观性。

2、以资源优化整合为支点 积极拓展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整合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成果资源,使各项审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强项目融合,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如财政审计大格局、经济责任审计“1+N”等做法,对同一对象同时实施多个审计项目,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探索一次性全方位查深查透方法,避免因重复审计带来资源浪费等问题。全面整合内外资源,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全覆盖中的补充作用。

(三)多途并举,推进“有成效”的全覆盖 审计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没有质量的全覆盖是无效的全覆盖”意识,严格把控现场管理、项目审理,成果转化等环节,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1、把控审计现场管理环节 积极探索审计业务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度,努力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合法有序的审计现场管理模式。

2、把控审计复核审理环节 创新完善审计同业复核、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复核+审理+审议”三重机制,强化审计质量检查与考评,尝试开展跟踪和在线审理。

3、把控审计成果转化环节 审计发现问题能不能整改、能不能落实,是审计全覆盖成效的最终体现。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大力提升审计产品“附加值”,注重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由“点”到“线”再到“面”,综合利用成果。对审计发现的零散、集体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梳理,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和综合分析,主动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

五、总结 当前,审计工作步入新常态,审计发展面临新机遇,审计机关承担新使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免疫功能的国家审计,应当按照中央的精神和国务院的指示,认真落实好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的职能作用。【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2]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J]中国审计,2011(16)[3]李明辉.专业审计与共同治理的适度结合[J]中国审计,2011(4)[4]珍妮特•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牛波.关于构建持续创新的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

第二篇:新常态审计论文(精选)

新常态审计论文

新常态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机关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联合国审计代表了国际审计管理的先进水平,对地方审计机关的项目管理、审计实施和团队建设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联合国审计 审计创新 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在2014年10月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国务院对于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式、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完善审计制度,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工作部署,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创新审计工作方式,适应审计工作新形势,建立审计工作新常态,是当前阶段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

联合国审计在管理机制、审计理念和审计方式,以及实务操作,都致力于科学、规范、高效,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公共部门审计的先进水平,中国审计署借助联合国审计委员会这个平台,通过6年的工作表现,交流总结并吸收国际审计同行的先进理念、科学管理方法,值得地方审计机关学习借鉴,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参与联合国审计的实践经验,从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实施思路和团队作风建设等三个方面,试论联合国审计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创新带来的启示。

一、审计项目管理:简化程序,科学计划,提高审计现场的管理效率

(一)缩短管理链条,审计项目管理扁平化

联合国审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审后无法当面沟通、绝大多数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在现场解决的项目特点,对项目管理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即在管理中减少管理层级,使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进而提高运作效率。在联合国审计项目的人员安排中,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审计署为联合国审计而设于联合国总部的主管机构),审计组长、主审和复核人员,每个角色都在审计实施现场的分工中有所体现。因此现场任何问题、任何疑点在管理链条内公开透明,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审计人员,以便及时补充取证或调整定性。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管理链条偏长,每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往往要经过主审判断、组长复核、部门领导审核和法制部门复核、部门分管领导审核等多个环节,其中多个复核流程都是在现场审计结束以后,与审计报告同步进行甚至滞后于审计报告。如果复核环节对审计取证或者定性存在疑问,很多情况下是重新取证、报告返工,部分审计事项受时间限制,还面临着被舍弃的后果,审计成果不能充分利用,影响了审计效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的管理理念上,可结合审计项目特点和机构现状,有选择性的对审计项目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比如全国性的一条鞭审计项目和专门的政府交办类项目,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时效性,还减少了多环节自由裁量权的风险。

(二)周密规划,加强沟通,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审前计划是联合国审计项目管理规范、高效、科学的基础。审计项目计划一经确定,严格执行,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丝毫不差。审计计划以审计实施方案(AP)和管理层问卷调查(AQ)为管理工具。审计方案公开透明,任务分解到人,计划明确到天。项目进点之前,审计组都通过项目进点一周前,将审计实施方案、管理层问卷调查和资料需求清单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被审单位的指定联系人,让被审单位管理层了解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重要性水平、人员分工、涉及部门、实施时间以及审计人员对内控制度关注重点。

在国内,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计划阶段,或多或少还存在前期准备不足(主要为法规学习和行业知识储备)、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审计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而审计实施方案往往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后期变更较大;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方案的交流也往往只仅限于审计进点会上的一带而过,缺乏充分沟通

周密的审计计划建立在周密的审前调查的基础之上,联合国审计中的大型项目,如维和审计和儿童基金会审计项目,在审计开始之前,通过会派出专门计划审计组开展审前调查,回来后编制统一审计标准手册,即审计实施方案。笔者认为,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借鉴联合国审计的做法,一方面督促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做足功课,收集外围信息,熟悉被审计事项,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单位,还可通过开展联网审计或电子数据预审等方法,提高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了解,并且更大程度的发挥审前调查先遣队的作用,可以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现场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创新管理工具,提高审计现场的管理效率

联合国审计对现场审计效率极为重视,常规审计项目现场时间不超过四周,第一周必须完成大部分审计查证工作,掌握主要审计线索,第二周,落实审计疑点,形成审计了解备忘录(AOM,即审计工作底稿),并开始与被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第三周,围绕审计查证问题,与被审单位谈判、形成最终审计工作底稿,第四周,撰写审计报告,向审计委员会提交报告。在高强度的审计工作要求下,联合国审计建立项目现场周报制度,审计工作周报为管理抓手把握审计现场工作状况,审计组长每周需将该时间段的审计实施内容、审计查证情况、存在疑点、进一步工作打算和存在的困难等向联审办汇报,做审计工作的梳理总结。

审计工作周报制度,对于地方审计机关而言,尤其适用于外出审计组或大型审计组的现场管理,与我们目前习惯采用的审计业务会相比,效率高、成本低、透明度高、便于采用,审计工作周报在留下审计痕迹的同时,还可以与审计计划相印证,跟踪审计进度,对于设置多个审计现场的审计组而言,还可以通过审计工作周报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发现一些普遍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二、审计项目实施: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落实整改,提升审计的建设性和格局观

(一)提高审计规范化水平,强化常规审计程序的执行力

联合国审计将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路贯穿项目始终,对从内控制度穿行测试、报表分析性复核开始的每个常规审计程序极为重视。微观层面上,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以对项目往年资料的研读理解为基础,针对个人审计分工编制审计实施程序(AP,Audit Procedure),并交由组长和联审办进行审核。在这个经过审核的程序矩阵里,必须详细说明每个审计事项的具体审计步骤,并且在完成相应事项的审计之后,需要一一对照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以及审计结果,若没有执行,需要阐明原因以及是否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宏观层面上,联合国审计以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Quality Assurance Checklist)为管理工具,以是非判断的形式直观地衡量审计项目从审前准备到审计终结各个阶段、步骤、程序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国际审计准则或联合国通用审计准则的要求,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体现了联合国审计以常规审计程序的执行作为项目质量控制基础的思路。

近年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明显提升,审计成果全面开花。但是受到项目评比标准的引导,审计惩治腐败力度加大,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常规审计程序有所轻忽、盲目追求案源的现象。常规审计程序是经过多年审计实践检验的做法,严格执行常规审计程序也是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与惩治腐败挖掘案源并不冲突,西方有句谚语说道“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所谓“你若盛开,花香自来”,常规审计程序往往是挖掘案源的必经之路,地方审计机关可借鉴联合国审计的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审计程序矩阵和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两个管理工具,将强化常规审计程序的执行力落到实处。

(二)强化审计结果的落实,注重整改落实,体现审计成果最大化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将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作为重点提出,这与联合国审计的一贯做法不谋而合。联合国审计重视审计建议落实,一方面,将往年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作为当年独立的审计事项,以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追踪表(Matrix of issues in previously issued MLs)作为管理工具,来反映审计建议的执行程度、原因分析和管理层反馈,并在报告中给予固定篇幅和位置予以反映;另一方面,审计报告格式对审计建议的提出格式也略有差别,采取了审计查证问题和审计建议一一对应的方式,使得审计建议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易于执行和操作,从客观上提高了审计建议的落实率。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建议落实率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审计建议执行率不高,除被审单位执行因素外,审计建议空泛笼统,针对性不强也是客观现实。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从审计建议水平上下功夫,一方面在不改变审计报告格式的前提下,力求将审计建议与查证问题一一对应,让审计建议落实单位易于对照操作,力求从完善制度、提高管理规范化的角度,在战略、政策、控制等更高层面上提出;另一方面在将以往相关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审查作为规定动作纳入审计实施方案,以跟踪促整改,以整改促提高。

(三)拓宽审计工作思路,提升审计的建设性和格局观

联合国审计以财务事项和管理事项为主题,在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突出绩效和制度审计。审计人员往往以联合国管理制度和相关决议为评价标准,以联合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努力让世界人民生活的更幸福”的初衷为评判原则,敢于突破财务数据对人力资源、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预算标准等常规管理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甚至对联合国施行多年的一贯做法提出质疑。在维和审计项目中,中方审计师对维和项目执行多年的人员编制设定提出质疑,并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测算,最终做实审计发现;在儿基会审计项目中,中方审计师对执行多年的国家委员会的代理费用提取费率提出质疑,经过多轮次的谈判,最终以儿童基金会的创立初衷为依据,取得谈判优势。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思路以传统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占主导,在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审计从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作了许多新的常识和突破,但是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突破。对于传统的政府审计,尤其是预算执行审计,借鉴联合国审计全方位、多领域的审计思路,可提升审计的格局观,进一步拓宽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对预算单位涉及财政资金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综合审计。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心较多地放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对管理领域的审计涉及甚少。笔者认为,许多管理领域的问题恰恰反映了更深层次预算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且在更高层次反映了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团队作风建设:规范化管理,构建“凝聚力”提升机制,注重提升审计专业化水平

与地方审计机关不同,联合国审计团队无权力架构,属于管理松散的临时性组织,因此对审计组管理以 “团队对个人精神引领,心中塑造共同愿景”为原则。在管理实践中,首先研究出团队共同愿景,以联合国根本目标激发团队使命感、责任感;其次依托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作业规则,保障团队的执行力,依托临时党支部搭建团队管理架构,临时党支部建在审计组上,让党旗飘扬在审计现场,审计组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是建立学习框架和整合思维模式,提升团队成员创造力,通过矩阵式多线程作业管理模式,让团队成员承担多种角色,快速提升综合能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联合国审计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启示,一是明确作业规则,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让制度约束审计人员的现场行为,二是运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如联审办对现场项目,采用“甘特图”等管理工具,编制“项目工作进度控制表”实现审计作业精细化。在撰写此文的同时,笔者欣喜的发现,地方审计机关在团队作风建设方面,面临即将发生的管理模式变迁,已经积极做出反应,针对外出人员相对集中固定的特点,外出审计的审计组成立临时党支部进行管理,团队管理的理念逐步与联合国审计趋同。笔者认为,地方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要面对的,一方面以继续临时党支部发挥了党组织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以青年审计人员为关注重点,着力提升审计专业化水平,构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帮助青年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针对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给青年人精神引领,让实务导师成为审计事业的引路人,让爱岗敬业的作风代代相传;为青年人提供空间和舞台,多给年轻人机会,对工作中的非原则性错误,多一些包容,保护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引导;创新形式让青年修炼内功,通过竞争机制提升青年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中国审计师在六年的联合国审计中,以严谨、踏实、细致、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多篇质量上乘格式简化的审计报告,让国际审计同行认识了中国审计。地方的审计机关以联合国审计的管理模式、工作理念和审计思路为指导,必将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胜利:八出国门,审计联合国审计.安徽日报【2015年3月2日/第001版】

【2】 韩旭:格式要简化 质量需上乘.中国审计报【2011年3月30日/第007版】

【3】 刘悦:联合国审计项目的实施特点.审计与理财【2009.6】

【4】 张秋玲:联合国审计经验及其借鉴.审计月刊【2010.11】

【5】 杨积平:联合国审计启示和思考.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

第三篇: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文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2 二 经济“新常态”的起源„„„„„„„„„„„„„„„„„„„„„„2

(一)国外的起源„„„„„„„„„„„„„„„„„„„„„„„„2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3 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3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3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4 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 5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5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6 五 结论 „„„„„„„„„„„„„„„„„„„„„„„„„„„„„ 7 参考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总书记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3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8]这种战略性概括引领新预期、凝聚新共识,引导国内外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为中国在下一步全球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描绘出了美好愿景,激励国民以新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创举中。[9]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痼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战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循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以及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已经和正在建立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与机制,如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以及RCEP、WTAAP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机构与机制,将以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为核心,形成代表新兴经济体新的国际经济力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以IMF、世行、亚行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和权力中枢相平衡和互补,以此推进世界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并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以新型南南合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改变过去一家独大的中心-外围循环,推进世界经济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3.73%,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 6

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

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到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吃拿卡要、“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结论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经济发展

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10]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

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王庆.低增长高通胀将是经济的“新常态”[J].中国投资,2013(4):25-27.[2]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3]黄益平.增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2013(7):88-90.[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5]陈雨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日报,2014-12-13(2).[6]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8]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9]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10]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第四篇: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发展方式转换成为新常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挑战新变化,怎样才能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发挥审计作用,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即成为当前审计工作一大探索。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新常态”;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8号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完善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常态下,必须迎接新挑战,服务新发展,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构建审计新常态,用新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构建内部审计新常态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内部审计是否也该打造新常态模式。

2015年7月6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宣布引入新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框架中新增了支撑整个框架的内部审计使命这一概念,该概念表述为通过提供基于风险的客观确认、深刻见解及建议,加强和维护组织价值。它描述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和总体目标。

2016年2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审政研发[2016]20号文件《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对审计工作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一系列的意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能满足当下政治经济环境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的有关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成果将在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构建经济新常态下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常态。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特点

(一)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之“新”:就是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变思想观念,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二)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之“常”: 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推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自觉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着重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准确查找内控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扎实开展下列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对企业的制约、防护、促进、参谋服务、预警调节作用。

三、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的要点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体现建设性,彰显时代性,审计工作才会更有价值。在构建审计新常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结合新常态、新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规模、业务性质等情况,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审计内容、审计权限、审计程序、质量控制、审计报告与结果应用等内容,以准确评估风险,防患于未然。

(二)准确定位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作用

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准确地进行审计作用定位,既不能片面的定位为“监督者”和“内部警察”,也不能无限止的放大“服务”和“咨询”职能。新IPPF中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原则的第5条:“定位适当且资源充足”,是我们在新常态下努力的目标。

(三)优化整合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资源

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会更为广泛,为此,企业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企业在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与管理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部业务资源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内部审计,让业务部门参与内部审计,可以使他们更加理解、支持内部审计,同时还能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提供基于风险的确认”新模式下,因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具有识别某些特定风险的技能时,还能利用外部审计资源,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矸婪渡蠹品缦铡?

(四)转型创新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形式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大数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因此,远程审计、风险预警将发展成为内部审计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关键审核流程,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也将成为主流方式。

总之,在新形势下做好内审工作,还有很多新课题、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但只要内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和工作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各项内部审计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内审工作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和优化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28-32.[2]陈焕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3):4-5.

第五篇: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不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同时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符合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内部控制拥有和其他审计类型相同的地位;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是内部控制得以彻底执行的不可缺少的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而迅速地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难点

(1)内部控制审计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划上了等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按照财政相应的要求编制预算,按预算取得资金和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及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觉得内部控制体系可有可无,因而认为不需要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2)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大部分单位内审机构设置基本现状为:少数主管部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多数主管部门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却未配备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或者审计工作人员为财务会计兼职,还有部分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专业审计人员,但是却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因此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基本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其带来的影响则是内审部门不被真正接纳,缺乏 重视,乃至合并到其他部门或取消,导致无法全面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难以发挥内审效用,导致审计工作举步维艰。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系列法规修订出台,如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新《预算法》。这些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完备的审计、财务知识,还需要融会贯通,对于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同样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在人员数量上内审人员仍比较匮乏,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在结构层面上,则缺乏新鲜血液;在能力层面,多数内审人员是由财务或纪检人员转任、兼任,对内审工作无法完全胜任。虽然部分审计人员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还有的内审人员工作热情不足,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受训缺乏,工作规范及职业道德存在盲点,使得内审队伍不稳定,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力度较弱,因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4)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制约,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又与内部控制主管后勤部门机构平级,这种尴尬地位,导致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相对普遍,审计人员易 受“长官意志”影响,失去其独立判断,特别是当单位领导参与相关违法违纪活动时,内部控制审计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客观。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应对措施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定意义上,搞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

内部控制审计,须与加强内部经济监督管理相联系,其职能无法削弱,只能强化。因此亟需提高其认知度,通过政府审计、行政发文、信息宣传等媒介,提升单位领导、职工以及内审工作人员对内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认识提高,进而拓宽内审道路。更好地发挥审计服务职能,为部门及单位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内审机构及人员的自身认识也要相应提高,创新造就进步,因而要想在内审工作中再上新台阶,获取新突破,就要求以正确视角来看待内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新思路,创新审计新方法。因此,内审需要跳出传统的查错纠弊圈子,调整内审视角,向延伸审计、绩效审计、经责审计、专项审计等转移目标。做到真实、合规与效益并举,使内审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使内审监督职能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发挥。

(2)完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绝对独立性以及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与财务、法规、监察部门分离开来单独分设。内审机构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 负责,并对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单独行使内审职能。

根据国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从而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制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必须循序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审规范所规定的操作流程、工作方法及内容展开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动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及风险大小,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内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内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备的专业技能,熟知各类不同性质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高素养的职业判断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投入,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比如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引入竞争机制等。另外通过加强思想工作、开展理论实务研讨及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及业务建设,使内审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更高要求。

5(4)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内审机构须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不能单纯地进行事后审计,应将眼光放长远,视角往前推,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将监督关口向前推,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应将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审计后再综合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共性问题,查找出原因,并针对其提出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及上级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仅治标还要治本,对发现的问题既要处理好,还要从深层次分析原因使其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更新审计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软件,云端技术等,使审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采集、计算、筛选、排序以及分析判断简单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将势在必行。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张建虹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 2009 财经界 [3]余维平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 2014 内控与审计 051185581823 7

下载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审计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发动的......

    新常态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

    巡察新常态范文大全

    巡查新常态 根据示范园区巡查工作安排,示范园区党风廉政建设巡查一组于2016年10月27日对三十铺镇社会事务办班子成员近两年来落实党风廉政情况进行了巡查。 一是工作方法得当......

    从严治党新常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课讲稿二: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围绕管党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从严......

    新常态[推荐五篇]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新媒体专电 题:适应新常态 施展新作为——访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 新华社记者孙波 陈晓虎 邹欣媛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主动适应经济......

    新常态心得体会大全(最终定稿)

    (篇一) **日我有幸参加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聆听**教授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专题讲座。通过认真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

    中美关系新常态

    时政 ---中美新常态 9月22日至28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一、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