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19-05-13 18:2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审计制度的日渐完善,审计在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发动的“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将审计作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众信誉度的一种手段。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的发展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日益突出受到了阻碍,使政府审计未能有效地在其中发挥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导致监督难度加大。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审计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何更好地用审计架构起公众与政府彼此信任的桥梁成为需要紧迫解决的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企业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将是大势所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推近国有企业在新常态下有更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视角,分析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国有企业审计的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常态 国有企业审计 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有企业迎接新挑战

党中央在新周期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变化的重新战略判断,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深刻揭示了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打造公司治理的“新状态”,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样处在“新常态”这一环境下的国有企业,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企该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国务院目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给予明确要求和清晰表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具体要求。《意见》指出国有企业审计改革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固有资本配置结构要调整,国有企业审计产权归属要明晰。国有企业委托人及代理人要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基点是要为公众服务。国有企业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揭露经济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重视单个企业的风险、效益,也需要关注行业整体的风险、效益。

国有企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就需要进一步开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在制度体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效果。基于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应从实际出发,累积经验,优化政策,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企业效率为重点,努力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国担当着重要核心载体的角色,是党执政的强大经济基础,更是我们党实现经济社会管控的重要组织手段。所以,国企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保证国企党的建设同国资国企改革同步推进,更要有新境界、新能力、新作为和新作风。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国有企业审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审计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最初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激励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即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激励代理人。罗斯(Ross.S,1973)提出:“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这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最早期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人赋予某一个代理人一定的权利时,委托代理关系就此开始建立。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的和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这必会产生两者的利益不协调问题。因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因此委托人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监督代理人的,委托人难以有效判定代理人是否倾尽其最大努力去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且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限制,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性采取机会主义的“ 搭便车”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经济人假设下,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之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代理人极可能为追求自己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

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审计活动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契约理论中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正是契约理论的分支。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委托人似乎在委托关系中处于劣势端,不能获得比代理人更多的信息。而代理人很可能凭借着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监督,例如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代理人的行为或者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审计就在这种发展趋势中诞生。

经济学同样提供了形成审计理论基础的条件。经济学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并且与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使其理论体系愈加完善。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其本质上是基于哲学中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认为由于人的自私自利本性,其自身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由此产生的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即每个人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分别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自不同的追求目标导致两者在行为上产生差异,因此委托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代理人形成监督和制约,审计无疑就成为了一项有效地手段。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表明了审计始终处于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一方面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管理者即代理人进行管理,同时又授权审计人员对代理人任务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尽可能全面而且有效地信息,对财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收益、风险、损失等情况了如指掌,来评价自己的管理工作履行情况,但委托人由于其处境的特殊性,无法获取与代理人对应的信息,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工作不能恰当的进行评价。这时候审计的作用即是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对称,保证代理人所提供信息的真是有效性。

2.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代国有企业审计关系中,审计服务的对象“实际委托人”缺位,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因为审计的服务对象“实际委托人”实质上是社会公众,并且此时的审计结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实际委托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较高的交易成本,这直接造成了实际承担并支付审计费用的对象就变成了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并不大可能选择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有可能通过审计费用或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施加限制,因而审计关系的本质就变成了由被审计单位作为买方在市场中为自己选择会计事务所对自己的财务报表、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这个市场本身就缺乏一定公正性,被审计单位会尽可能选择自己满意或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评价的会计事务所,而会计事务所很少有选择委托人的实力,尤其是当前的会计市场竞争激烈、市场规范并不完善。而在这样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监督者——会计事务所影响最大的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它可以有权决定会计事务所的选择。因而会计事务所为了自己本身的利益,可能会更倾向于维护管理当局的利益,违背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中介组织就会产生扭曲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通过“收买会计原则”使得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深。被审计单位依法在规定时点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经营成果,这些信息与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并且有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被审计单位通常会采取“有预定偏向的做账方式”在粉饰财务报表。这时候会计事务所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拒绝,二是被收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拒绝审计又会损害会计事务所自身的利益,是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剩下的只有收买。

3.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

阿克劳夫(1970)提出的旧车市场模型为逆向选择理论产生奠定了的理论上的基石。他指出:“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是由于买方和卖方对于有关车辆质量信息了解的不对称性”。卖方了解车的真实的质量情况,而买方不知道,他只知道这类车的平均质量水平,因此他只愿意支付一个平均质量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水平的车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退出市场,而质量较低的车就会充斥了汽车市场。这样会导致汽车市场上的质量会不断下降,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最后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留下的却是价格低廉并且质量低下的车。

由此可知,在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将审计业务委托给聘请的会计事务所后就失去了对审计过程的实际控制权,会计事务所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并且收取相应的审计费用,这时被审计单位可能就会用审计费用对会计事务所形成制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饭、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注册会计师追求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不仅会增加审计成本降低会计事务所的收益,还会在会计市场上因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而失去市场份额。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事务所必然会放弃追求高水平质量审计,选择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审计市场就出现了和旧车市场一样的“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中的监管弱化问题 当前中国审计大环境下约束机制不完善、监督环节力度不够、惩罚机制不落实等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很能行使实质意义上的处罚,因此不能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形成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很难突破,前期在会计师事务所改制过程时加入资合的成分,这使得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然而与会计师事务所两权合一的形式大相径庭的公司制主要采取的是两权分立的形式,由此造成组织形式和运作过程中的冲突。在这种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者只以出资额为审计赔偿承担有限责任。当违规所得大于违规成本时,此时注册会计师违规可能性更大,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并且如果注册资本越低,注册会计师出现审计赔偿时限额也就越低,就越有可能发生违反道德风险的情形。

(二)国有企业审计特定的委托代理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审计则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并且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则是国有企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当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财政收入也会相应的成倍增长,国家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防止管理人员腐败,客观上要求强化财政监督。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要求监督财政收支的有效性,以便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公众对于受托经济责任了解的逐渐深化,对所有者的角度来说,过去那种单纯只需要受托者对其管理的财务资源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负责是远远不够的,所有者还要求其对支出的效益性负责。否则,受托经济责任就是不完整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比较严重的现状是产权归属不清晰,利益分配界定难。经济新常态下,出资人及投资份额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而不断的变化,产权界定已成为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从审计情况看,对企业不同来源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企业专项基金形成资产产权归属的界定及投资方式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等,审计并无相关政策依据做出衡量,造成利益分配界定难。

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然后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最后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双方是各级政府或人大与管理使用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执行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明显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与资金分配管理部门。政府作为委托人,部门作为代理人。二是分配管理资金的政府组成部门与具体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单位。部门作为委托人,组成具体项目单位或负责人作为代理人。但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审计体制,国有企业审计则表现特定委托代理关系,为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对政府自身行为(包含对政府组成部门、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监督,对社会民众负责。近年来,也出现部门单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管辖的资金进行审计的情况。

三、新常态下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激励制度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审计对于制止和防范财务信息失真、国有财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虽让它也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但它对于缓解和调节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代理人去追求委托人的目标,使其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兼容。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就是改变传统政府行政制度下责任划定模糊不清的状态,由过去的制度约束向明确的绩效指标考核转变,改变以往试图仅仅通过规章制度、规则等方式来约束、控制违规行为的发生,进而采用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励政府组织内部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和成本意识。政府部门为改进自己的绩效、赢得公众的信任,开始重视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着手制定绩效指标,发展和使用绩效评估技术。

(二)建立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

新常态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那种查处违纪违规为主的国有企业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思路进行调整,要将国有企业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合法合理性转移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上来。

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委托人通过加强监督,获取代理人所掌握的内部信息,降低其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动机。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中的作用,应该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从而能更加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社会审计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决策合法性与效益进行评价,从而改善国有资源管理并保值增值。通过大量实践发现,要求社会审计部门完善制度出具的审计报告与国家审计局之间可以相互共享,这一决策不仅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审计资源也适当避免国有企业的重复审计监督现象。

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指国家审计机关通过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很显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非完整的市场行为,不仅模糊了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界限,而且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及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并影响着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督结构的选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有助于:第一,解决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存在着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代表公众委托政府管理企业,政府委托经营者经营企业,或是说政府受托代管企业,经营者受托代理经营企业。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上和目标上的不一致产生了两对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矛盾;政府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与政府官员个人利益目标的矛盾。第二,解决委托者和代理者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相比在掌握企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由此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应运而生:审计机关监督国有企业财务信息,既可以直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能据以奖惩国有资产经营者,减少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新常态下对于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外部监督机制,可以采取一下手段:第一,完善法律,加强政府审计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管的法律保障。目前,法律没有对政府审计如何对国有参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利于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的三项“功能”,进一步深化审计工作,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内部管理、相关政策、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 “预警 ”功能,揭示企业经营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国家审计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预警”功能,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从事后补救逐步向事前防控风险的审计理念转变。充分发挥“揭示”功能,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以查错纠弊为出发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思路应及时调整,即促进党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防范”功能,促进企业规范运行,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国有企业审计要逐步改变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实施检查的观念,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注重发挥“防范”功能。第二,健全政府审计,发挥政府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审计监督作用,是政府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其法律职责的重要途径。明确职能,重点发挥政府审计对其他监督部门的再监督。政府审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监督:首先,明确政府审计的使命是保证整个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以使所有股东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行改制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其次,改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树立“政府服务人民”的新理念,尊重非国有股股东权益。加强审计创新,研究针对国有控股企业审计的新途径、新方法,找到政府审计和非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共同点,从而使政府审计在保障国有产权利益的同时,也能对非国有股股东权益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适应新常态、积极创新求发展

作为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愿景的引领下,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活力,再次掀起国企再改革的高潮。如何做好在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是现阶段政府审计的重头戏。

一是正确认识新常态,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打好基础。经济发展新常态,可能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在制订审计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把常规审计与主题审计相结合,年度项目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结合,实现项目策划全覆盖。利用目前已搭建起审计对象数据库,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轮审办法,使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转变。

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发挥审计作用,搞好审计项目统筹规划。强化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确保各项资金拨付到位、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最大限度地防范财政投入风险。

三是积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导向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审计系统的硬、软件建设,促使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与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步发展。当前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备必要的电脑设施,并组织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同时应加快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引人企业审计,努力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同时,坚持实行“面上收缩,点上深人,以点带面”的企业审计工作方法。坚持把企业财务审计、其他项目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运用企业内部控制评审与审计抽样技术的现代审计方法。

四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落实新形势下“为企业服务”的审计思路,切实做到审计与被审计目标一致,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其有效做法之一是在同行业选择条件大体相同,而绩效不同的企业进行效益对比审计。通过对企业深人进行审查、取证和评价,总结效益好的企业在改制改组和资产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坚持技术开发和进步、提高产品质、开拓市场、加强企业管理、盘活资金等方面的成功经脸;找出亏困企业在经营管理各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同时应由点及面,为面上的国有企业调整结构,改进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及提高资产营运效益等,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

第二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来自信息网络、意识形态以及企业内部诸多考验和挑战。本文以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的有益实践作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打造“六项标杆业绩”等举措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和精神支撑,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营活动的宝贵资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以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电力施工企业,以国内外大型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和机组调试为主,涉猎水电、燃气轮发电、核电、输变电/电缆线路、脱硝环保等建筑安装过程和电厂运行维护及机组检修。近年来,逐步开拓了老挝、孟加拉、印尼、叙利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海外电力项目。在公司步入高绩效工程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开展组织、党建、文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政治工作格局,对促进公司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湖北电建二公司紧握企业中心脉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的推广,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凸显思政队伍作为,打造“六项标杆业绩”,即主题教育融入改革大局、基层组织助推项目管理、队伍素质适应市场需求、精神文明凝聚融和品牌、党风廉洁践行群众路线、党群合力弘扬价值导向,为推进公司建设国际化管理型工程公司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实践与探讨

如何打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笔者认为,在于工作创新,打造差异化,彰显特色,塑造品牌,形成特色的政工品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要点总的思路和目标导向,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开放思维、创新活动载体,注入新能量和特色内涵。

1、围绕中心,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围绕公司工作主题,将企业当前重点工作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氛围,将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及时准确深入地向职工群众传达贯彻和落实。以创新激发活动,以活动提升质效,以文化凝心聚力,增强发展软实力,为全面完成公司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精神动力、文化底蕴和舆论力量,努力推进公司国际化工程公司发展。

提前策划,注重计划与落实,做出特色,强化品牌。每年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为指导,创新、务实地开展工作,将思政工作手段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激发组织活力,提升队伍作为。围绕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促进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切实开展,围绕市场开拓、项目履约、内部改革、管理提升、文化品牌等中心工作,切入主题、把握重点。

2、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调研,探索建立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提高基础管理标准化程度。编制《党支部工作手册》,并在基层党支部深入推行;完善工作制度,落实“三会一课”,确保党员组织生活。以党的章程,国资委相关政策要求为标准,以同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标杆企业为标准。

建立党建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变化特别是海外工程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架构,切实做到工程建设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作用发挥到哪里。根据公司项目流动性特点,尤其是目前海外项目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可视化管控和精益化管理,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党务信息平台。

深化党内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公司当前发展主题,深入开展主题为“亮身份、强素质、当先锋”的党内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结合本职岗位积极创新,系统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经营绩效等方面的细节问题,促进企业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3、拓宽平台,加大新闻宣传力度。

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企业中心、服务大局,拓展内容领域,重点抓住纸媒、网络等媒介的及时跟踪与运用,大力宣传公司持续发展、品牌经营、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成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新方法手段,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新格局。

拓宽内外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公司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弘扬先进,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和一线,展现了公司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企业形象。严格按照“面向基层、服务一线、贴近职工”的要求,创新公司自办媒体,依托“四大媒体”之公司内网、公司报、内刊,推广公司品牌。公司报《融和》聚焦公司科学发展、市场开发和文化培育,紧扣公司发展脉博,纵观公司发展全局,受到职工的喜爱。企业内刊《融》杂志,为公司干部职工提供深层次探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文化、发展更广阔的舞台,杂志的创办水平得到了行业内外一如既往的好评。

紧扣公司发展脉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介媒体,大力宣传公司市场开发、科学发展的可喜成绩,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发展软实力。发挥视频媒体的“视”度。通过电视片、微电影等为公司拓展市场增色添翼,提高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乘上网络平台的“速”度。加强对网站的信息报送工作。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等网络媒体宣传公司国际化发展事迹,对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力媒体报刊的“广”度。通过《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电力管理专刊》、《湖北画报》等媒体相继宣传公司海外发展轨迹,对公司近年来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工程履约、创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公司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模式再次得到认可和广泛关注。

开展“下基层、改文风”活动。把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进一步改进文风,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新闻报道质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捕捉“新闻眼”,及时把握项目最新动态,进行调查和研究,多角度、深领域、新视点的发现价值创造的新闻信息素材,对价值创造突出的团队和个人进行深度报道。

实行宣传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出台新的《宣传管理办法》,启动“新闻报送标准化流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报送流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新闻报送工作制定标准化流程,让各通讯员有章可循,同时针对项目机组容量的大小对每个在建项目新闻宣传工作定质定量制定考核标准,确保稿件报送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深化企业文化内涵,推广企业品牌

近年来,公司提出“融.和”文化,以“与时偕行、大道至简、诚者得信、相融则利”作为企业世界观;以“统筹发展、科学有序、资源整合、思利及人”作为企业方法论;以“人才为根、创新为神、客户为尊、品牌为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犹如清风春雨,化作竹莲润心融入于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使广大干部员工普遍认同企业廉洁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法纪观念深入人心,廉洁从业、和谐稳定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识,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公司将企业文化的宣贯与企业战略发展精神紧密融合,在全国、省及行业内外报纸刊物积极宣传公司品牌发展成果、战略规划布局等经验做法,以文化魅力提升公司品牌内涵,提高了公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融?和”企业文化》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一等奖,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表彰。

发挥企业文化品牌效应。通过集合党群部门“大政工”合力推广品牌。统一设计符合项目特点的宣传标语、宣传牌等,确保各在建项目品牌宣传标准化管理。认真研究分析各项目工地包括组织架构、品牌策划、现场文明施工策划等因素在内的全方位文化现状调查,对项目现场进行文化标准化设计,以文化魅力提升公司品牌内涵,提高公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篇: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不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同时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符合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内部控制拥有和其他审计类型相同的地位;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是内部控制得以彻底执行的不可缺少的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而迅速地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难点

(1)内部控制审计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划上了等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按照财政相应的要求编制预算,按预算取得资金和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及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觉得内部控制体系可有可无,因而认为不需要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2)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大部分单位内审机构设置基本现状为:少数主管部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多数主管部门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却未配备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或者审计工作人员为财务会计兼职,还有部分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专业审计人员,但是却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因此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基本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其带来的影响则是内审部门不被真正接纳,缺乏 重视,乃至合并到其他部门或取消,导致无法全面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难以发挥内审效用,导致审计工作举步维艰。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系列法规修订出台,如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新《预算法》。这些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完备的审计、财务知识,还需要融会贯通,对于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同样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在人员数量上内审人员仍比较匮乏,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在结构层面上,则缺乏新鲜血液;在能力层面,多数内审人员是由财务或纪检人员转任、兼任,对内审工作无法完全胜任。虽然部分审计人员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还有的内审人员工作热情不足,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受训缺乏,工作规范及职业道德存在盲点,使得内审队伍不稳定,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力度较弱,因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4)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制约,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又与内部控制主管后勤部门机构平级,这种尴尬地位,导致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相对普遍,审计人员易 受“长官意志”影响,失去其独立判断,特别是当单位领导参与相关违法违纪活动时,内部控制审计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客观。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应对措施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定意义上,搞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

内部控制审计,须与加强内部经济监督管理相联系,其职能无法削弱,只能强化。因此亟需提高其认知度,通过政府审计、行政发文、信息宣传等媒介,提升单位领导、职工以及内审工作人员对内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认识提高,进而拓宽内审道路。更好地发挥审计服务职能,为部门及单位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内审机构及人员的自身认识也要相应提高,创新造就进步,因而要想在内审工作中再上新台阶,获取新突破,就要求以正确视角来看待内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新思路,创新审计新方法。因此,内审需要跳出传统的查错纠弊圈子,调整内审视角,向延伸审计、绩效审计、经责审计、专项审计等转移目标。做到真实、合规与效益并举,使内审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使内审监督职能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发挥。

(2)完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绝对独立性以及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与财务、法规、监察部门分离开来单独分设。内审机构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 负责,并对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单独行使内审职能。

根据国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从而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制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必须循序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审规范所规定的操作流程、工作方法及内容展开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动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及风险大小,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内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内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备的专业技能,熟知各类不同性质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高素养的职业判断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投入,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比如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引入竞争机制等。另外通过加强思想工作、开展理论实务研讨及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及业务建设,使内审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更高要求。

5(4)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内审机构须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不能单纯地进行事后审计,应将眼光放长远,视角往前推,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将监督关口向前推,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应将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审计后再综合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共性问题,查找出原因,并针对其提出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及上级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仅治标还要治本,对发现的问题既要处理好,还要从深层次分析原因使其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更新审计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软件,云端技术等,使审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采集、计算、筛选、排序以及分析判断简单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将势在必行。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2]张建虹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 2009 财经界 [3]余维平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 2014 内控与审计 051185581823 7

第四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兖矿电铝南屯电力分公司 273500)

摘要: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进行改革,相关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笔者在本文中对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前言: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社主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转型,还需要加强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进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对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加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其实效性的提升,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观念要进一步的加强

我国国有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有助于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有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在现阶段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日益严重的边缘化和弱化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挣钱,看不到效益”的想法在很多的企业员工中都存在,甚至是有一些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没有深入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一定要有所加深,充分的重视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思想观念会对其造成直接的影响。随着不断调整的社会利益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员工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于存在的这些新问题,相关领导者要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的活动中,所寻找的方式方法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将传统的思维模式彻底的打破,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观念。面对时代的发展,领导人员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脚步,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极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促进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意识的提升,并高度的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领导人员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中的一些先进文化进行大力的发展,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断的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要进一步的创新

政工人员需要将自身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与企业的文化、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等一些内容相结合,领导人员应该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职工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对存在于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政工人员还需要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思想工作者在对教育内容进行传递,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有效科学的方法加以利用,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员工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最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说氖迪帧F笠翟谑导实墓ぷ髦校?需要将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对员工的思想变化情况有具体的掌握,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国有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更多的平台适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拓展,所创新的新工作形式要与现代信息特征相符合,对内部政工网要进行完善的构建,将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对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宣传一些乐于助人、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加以宣传,将政工网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所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与职工之间进行亲密的互动,对职工的日常工作和思想变化有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地帮助职工解决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扩大,进而推动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获取更多传播思想的先进渠道,使社会的各界人士都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最终取得有效的效果。

结束语: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和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一步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和作用,对工作模式、载体及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崇仕.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2] 张素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32:27-28.[3] 唐塞丽,钟培,刘猛.国有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建设初探[J].中国培训,2015,10:22-23.

第五篇: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一】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后,国家审计的使命、定位、环境、要求等均将发生深刻变化,亟需推进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水平为支撑、依托和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在概述新常态及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概念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新常态为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的机遇,探讨新常态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挑战,思考新常态境遇下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 国家审计 职业化建设

近年,新常态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熟语,总书记也曾专门阐释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的时代境遇下,审计工作的定位、使命、范围、重点等也随之发生了系列变化,“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成为目前的共识。

一、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强化了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为国家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及升华提供了新的动力、压力及机遇。

(一)新常态强化发展质量,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亟需审计职业化支撑

新常态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调整结构强化发展质量,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该走出过去粗放型发展的思路,转而实现高质量地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这种发展目标的改变,使国家审计不仅要为确保尽量少地出现违规违法事、避免贪腐浪费及决策失误保驾护航,更要为寻找更优发展思路及组合推动组织增值提供支撑。即,新常态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恒定而持久地满足这个要求,需要更高水准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支撑。

(二)新常态强化国家治理,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定位,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

在新常态境遇下,国家治理理念不断强化,国家审计工作的定位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内,把审计监督明确为党和国家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在八大监督具体说明阐释上给予审计监督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地位及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七大监督。另外,该决定还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以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宏观调控部署和改革措施来开展。定位及要求的提升,需要国家审计各个方面工作与时俱进地转型,对于审计职业化建设而言是一个良好机遇。

(三)新常态强化深水区攻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工作难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配合

在新常态境遇下,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全面深化改革为审计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使命,审计人要在心态上和全局中把握“新常态”,才能更有效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作用。审计人员做到这些,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升及职业审慎的充分发挥,而且需要宏观、全面而系统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推进配合。

(四)新常态弱化数据增长,制约了国家审计可用资源限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增援

新常态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在转型期会暂时性地减少包括审计机关在内系列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人员编制增值速度,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对于国家审计而言,会导致一个矛盾的态势,一方面审计工作的难度、深度及幅度均有一定程度地强化和提升,另一方面支撑完成审计工作的可用预算及其他资源却不能同步增加,甚至有减少的危险。这种态势会倒逼提升国家审计工作效率,而恒定持久地实现国家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途径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五)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重视民众参与及互动,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转型

总书记在阐释新常态的时候,曾经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基于对民众的充分考虑,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这将推动国家审计由审计机关及被审计单位的两方参与行为向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民众的三方参与行为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转型及发展。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开端于19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审计规定(暂行)》、《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颁发,将国家审计的功能不断拓宽;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确定及相关考试及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职称考评方面的落实及完善。就特定地域来说,国家审计职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还在实践层面出现了部分创新性成果,比如江苏省早在xxxx0年“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人员达到1077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年,该省在推进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时候,曾探索“大项目管理”的审计组织方式,推动了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层面的落实和创新。毋庸讳言,目前国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程度及其有限,在总体上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倾向,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缺陷及问题。

(一)缺乏理论支撑

虽然,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一词在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系列研究成果中频繁出现,但专门的研究成果很少,根据知网的显示,篇名中含有“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仅六条,含有“政府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有两条,含有“审计职业化”的也不到40条。在这极其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对国家(或政府)审计职业化进行尝试界定的只有彭新林、刘恋及邵期静等极个别学者,而且他们之间存在争议,各自形成的界定基本上不被学者及业内认识关注和认同。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是在基本上没搞清楚审计职业化建设具体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这种逻辑上的错乱势必制约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张力。

(二)缺乏实务落实

虽然《国家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要求,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技术级别及其相关考试和评估的推进也为职业化审计团队的打造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但,在现有审计队伍中,依旧存在大量由财会甚至其他部门转岗或剪裁下来的人员,他们的年龄结构、审计技能、知识更新弹性及相关素质均不容乐观。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的把握形同虚设。

(三)缺乏独立性

虽然,《审计法》及《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均频繁强调独立性原则。不过,在既有管理体制中,特定层级的审计部门在人事及财政上均受制于同级政府,而上级审计机关对相应层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及制约力度有限。这样,国家审计在行政设置定位层面实际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四)缺乏专业性

因为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首先是国家公务员,审计人员管理是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行政而轻视专业,专业能力强或者潜力高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在技术级别上不断提升,但在行政职级上却往往陷入起点就是重点的悲剧。

(五)缺乏深度和精细化

新常态对发展质量的追求,要求国家审计在具体业务层面发挥更有深度的职业化成效,即能形成并践行推动组织增值等相关的审计人员调配机制、保障机制及具体工作流程,目前具体审计工作中很少达到这个水准。新常态下强调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追求,增加了系列审计工作类型,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及外延,需要同步配备并构建相应审计机制,确保具体审计业务以职业化程度更高的水准推进。但是,目前的审计工作不约而同地奉行了以不变对万变策略,制约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可能。

(六)缺乏为民审计的关注

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需要国家审计工作形成比较全面而到位的为民审计服务机制,这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新内容及新方向。不过,目前的国家审计工作范围是以财政资金为标准,而不是以涉及民众资金为标准,属于财政资金外但和民众休戚相关的部分资金及涉及事项尚处于国家审计服务范围之外。其实,即便是财政资金及其所涉及的事项,国家审计也存在盲点。

三、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建议和要点

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缺乏坚实理论支撑的目前,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为新常态的宏观形式保驾护航并注入推动力,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深化相关研究,审计署等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发起相关专门研究,重点研讨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对其进行认同度及科学性较高的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将明确界定纳入相关制度规范中,以提升其权威度,以为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比较清晰而明确地指导,避免出现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或等同于国家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或将其理解泛化等现象的发生。

在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如今,在具体推进方向及要点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六点。

(一)强化职业地位认同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职业地位认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国家审计看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存在,而不是与其他公务员或财会岗位混同;二是给予国家审计以明确而较高的定位,《决定》及《审计法》等在定位方面有所进展,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将其具体定位转化为社会认同及审计机关与人员的自我认同。

(二)强化职业技能规范

确定科学、到位、专门而且具有适当排他而难以取代的专业技能规范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基础,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及系列标准。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的相关要求实际上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不过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混淆了;审计机关公务员招录时的素质要求虽有针对性,但要求比较宽泛。所以,应该针对国家审计的特征及新常态下的具体情况,专门而系统地厘定专业技能规范,并注意为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配备精细化的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

(三)强化专职人才养成

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实际上是将规范确定的专业技能内化到定向入职人员或在职人员的本身素质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专业机构培训及在职后续教育三方面为主要架构的养成体系。不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国家审计人员的养成和内部审计人员及社会审计人员的养成杂糅混同,影响其专业性及职业化深度;二是比较笼统,相对于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而言缺乏针对性及精细度;三是具体养成师资、方式甚至培训或培养内容均带有财会岗位人员养成的痕迹。强化专业人才养成问题,应该带着有的放矢的思维,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籍此推动构建国家审计人才库。

(四)强化专职人员使用

为了确保审计团队及具体审计工作职业化建设的落实,有必要强化国家审计人员的使用管理。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推进或把握,一是严格准入,在国家审计人员及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的入职环节,要在在程序及素质要求方面严格把关,避免不合格或不合适人员进入。二是专业化管理,要整改目前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审计人员的做法及习惯,减轻行政色彩增强专门职业化因素的分量。三是绩效管理,结合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情况及专业技能把握等方面要素,推进绩效评估,籍此决定审计人员的晋升或退出,避免非专业性及与不涉及具体业务质量因素的干扰。

(五)强化专业业务推进

为了确保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中的落实,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事项,一是具体业务团队的组织及管理,可以考虑以处室为管理维系改为以审计项目为管理中轴,重视主审人员的选择,并赋予重责,以便在具体业务中减少非专业的干扰。二是具体审计项目的程序安排及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审计团队的有效分工及合作,还有就是优化其他资源配置。三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及评价,专职人员灵活利用规范的职业技能,通过高度专业化的程序或机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并按照审计准则及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约束。

(六)强化职业保障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在职业保证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审计地位保障,除了在宏观方面给予国家审计较高定位外,还应该在微观层面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可以借鉴人大代表不受拘留及逮捕等特权的设置,对审计人员免职、降职及处分等方面给予特殊规定和保障。二是独立性保障,可以考虑将国家审计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与人大接轨的独立系统;或者可以考虑弱化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在人事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力度,尽可能地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目前,《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江苏等省在贯彻落实该决定的时候不断重申这一关键点,便是这方面的尝试。三是权威性保障,基于审计项目顺利开展及审计结果运用的彻底落实,应该给予国家审计更多的权限,及更高的具体定位,比如适当提高审计机关及部门负责人员的层级设置,可以使其比其他部门高半级,避免同级审计同级或下级审计上级中出现配合风险问题。四是资源保障,即以相对恒定的机制确保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人员的待遇收入等提供充分而稳定的保障。

(七)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目前,虽然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内涵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共识,但其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带着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地根据审计理念的新发展、宏观形势的新情况思考完善更新方向。比如,在新常态境遇下,强调惠民落实,国家审计应该随之思考强化为民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技能、审计人员养成等方面均应该适当调整及转型。

四、结语

新常态的提出及新常态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定位,提升了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强化了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审计职业化理念的转型。不过,目前不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没有形成明晰的内涵及概念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集中深化理论研讨明确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内涵及概念的基础上,在职业地位认同、职业技能规范、专职人员养成、专业业务推进及职业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及改善,另外还应该注意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彭新林.审计职业化思考[J].中国审计.2004(12)

[2] 刘恋.论我国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xxxx0(04)

[3] 王鲁平.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xxxx3(02)

[4] 邵期静.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研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D].南京理工大学 xxxx3

[5] 孔凡民.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探索[N].中国审计报.xxxx5-01-28(006)

【二】

【摘要】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常态,认清新使命,充分发挥审计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做好审计监督全覆盖这篇大文章。本文试在此背景下探讨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通过阐述“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进而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最后提出新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常态 审计监督 全覆盖 改革

一、前言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是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七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这在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审计工作步入新时代。只有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勇于担当,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来开展审计工作,并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并探索审计工作发展规律,才能用创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

二、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审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家治理任务日趋繁重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也呈现出包括审计功能作用、目标内容,管理模式、技术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其实质是审计“监督和保障”职能的全方位升级。

(一)功能使命“高定位”

所谓“高定位”,是指审计的功能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寄予“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公共资金‘守护神’”等殷切期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等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审计监督确定为党和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把审计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审计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二)组织模式“一盘棋”

所谓“一盘棋”,是指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更加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和“大格局”思维,改革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审计成效。

(三)深度循序“全覆盖”

所谓“全覆盖”,是指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覆盖,是审计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当前,基层审计实践的项目已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具体审计项目如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政府性债务审计等也实现审计深度的全覆盖。

(四)模式管理“智慧化”

所谓“智慧化”,是指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各个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前,在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数据挖掘、仿真模拟、智能分析等新的技术方法让“智慧审计”成为审计工作新模式,审计项目管理呈现信息化和远程化新趋势,审计行政管理呈现数字化和综合化新趋势,审计成果开发呈现智能化和可视化新趋势。

三、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水平,提高监督效果,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全覆盖”,强调审计要有深度、有质量,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审计要有重点,有重心,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要有步骤,有计划,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审计要有成效,有作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监督全覆盖进行了全面的解释,涵盖了审计目标与职能、任务与内容、程序与成效等各个方面,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行指明了思路与方向。

(二)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新常态决定了政治生活也必然进入“新常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

个内生的“免疫”系统,必须改革思维模式、创新审计思路,从而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审计思维,也必须与政治和社会治理新常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容错思维和精准思维”。

1、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实质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审计工作的唯一准绳。审计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实施审计监督,必须心中有戒、依法用审、秉公用审、廉洁用审。要依照宪法、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审计,严格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自主地进行审计判断和评价,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审计监督还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府及相关单位树立法治理念,在引导和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方面发挥审计重要的作用。

2、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的实质就是客观地立足最低点,并设定最低目标,从而积极争取最大期望值。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将底线思维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首先就是要有原则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时常自省检查审前调查是否已做得详尽,方案是否已编制全面,现场审计是否已做得细致,处理决定是否严谨。其次要有边界意识,要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主线,紧贴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社会群众需求,严格守住底线,对触及“红线”、“底线”的违法问题“零容忍”,坚决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的“利器”作用。

3、容错思维 容错思维的实质即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有审慎严谨的态度。在坚持依法审计,对严重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的同时;更要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能用现在的规定制度去衡量以前的老事项,也不能以过时的规定制度来查处当前的新问题。审计工作中,对那些“经过民主科学决策、不从个人和部门利益出发”的改革创新,即使失败也应该予以宽容。如果对于新情况依然采取老办法,对新问题依然遵循老制度,审计监督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成效,反而可能会阻碍和束缚改革的前进。

4、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的实质是强调务实和准确,从具体审计事项入手,积小胜为大胜。审计工作中必须摒弃“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处严格程序、规范标准,认真把审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在点滴之处、细节之中保持审计人的良好形象。要加强研究型审计,深入加强审计调查研究,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的深度,就是一次高质量审计的起点。同时,通过审计整改工作清除体制障碍、完善制度缺陷和堵塞管理漏洞。

四、积极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在新的环境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动态意义上对审计监督对象的全面覆盖。即通过科学统筹安排审计计划,合理选择审计方式,使所有监督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形成周期性的动态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全覆盖是一个过程,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就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审计动态全覆盖:

(一)统筹协调,推进“有步骤”的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进要由上而下循序推进,应该建立保障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科学计划、分级管理、分类审计”、审计信息数据共享等相关机制。

1、创新审计立项机制,增强统筹性和开放性 按照“全面覆盖、动态调整、突出重点、消除盲点”的原则,根据被审计单位类型和资金性质,合理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创新计划编制,将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如江苏省xxxx市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复杂性、领导岗位的重要性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确保所有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都实施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全覆盖计划可以通过滚动实施,积小覆盖为大覆盖,积局部覆盖为整体覆盖。由于不同行业的审计对象在数量和审计实施的难易程度上差异性较大,中长期战略计划应根据各行业特点区别制定,如财政审计中专项资金的审计对象多、范围广,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周期可能较长,可设置3-5年的中长期战略计划。

2、建立数据信息库,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依据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在当前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数量、种类和内部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和审计项目信息库,能有效扫除审计盲点,避免有些单位审计频次高、有些单位长期未审的情况,使审计计划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设定相应的动态管理层级。通过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合理取舍后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信息数据库。将审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设定不同的动态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实时监测,可以为及时安排审计项目,有效扫除审计监督盲区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找准支点,推进“有深度”的全覆盖

1、以集团合成式作业为支点 各专业、跨区域的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多兵种、合成式的审计组织模式;“上审下”、“联合审”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这些变革是审计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保障监督作用的迫切需要。采取集团化作业模式,统一“遣将”,各组分别“调兵”,并“统一立项、统一实施方案、统一调查表格、统一报告主体内容”,既确保审计覆盖面,又确保审计能够准确反映情况,既反映了个体现象,又汇总形成整体情况,增强项目的整体性和宏观性。

2、以资源优化整合为支点 积极拓展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整合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成果资源,使各项审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强项目融合,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如财政审计大格局、经济责任审计“1+N”等做法,对同一对象同时实施多个审计项目,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探索一次性全方位查深查透方法,避免因重复审计带来资源浪费等问题。全面整合内外资源,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全覆盖中的补充作用。

(三)多途并举,推进“有成效”的全覆盖 审计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没有质量的全覆盖是无效的全覆盖”意识,严格把控现场管理、项目审理,成果转化等环节,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1、把控审计现场管理环节 积极探索审计业务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度,努力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合法有序的审计现场管理模式。

2、把控审计复核审理环节 创新完善审计同业复核、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复核+审理+审议”三重机制,强化审计质量检查与考评,尝试开展跟踪和在线审理。

3、把控审计成果转化环节 审计发现问题能不能整改、能不能落实,是审计全覆盖成效的最终体现。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大力提升审计产品“附加值”,注重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由“点”到“线”再到“面”,综合利用成果。对审计发现的零散、集体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梳理,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和综合分析,主动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

五、总结 当前,审计工作步入新常态,审计发展面临新机遇,审计机关承担新使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免疫功能的国家审计,应当按照中央的精神和国务院的指示,认真落实好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的职能作用。【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2]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J]中国审计,2011(16)[3]李明辉.专业审计与共同治理的适度结合[J]中国审计,2011(4)[4]珍妮特•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牛波.关于构建持续创新的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

下载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的经济学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审计论文(精选)

    新常态审计论文 新常态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机关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联合国审计代表了国际审计管理的先进水平,对地方审......

    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1、总体现状: 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权威资料显示,今后若干年内,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大致在2200万—2400万......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引领新转型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增长速度已趋缓,经济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进入庞大经......

    新常态下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5篇)

    新常态下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摘要】“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对于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新常态下展现新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 团结广大职工群众为构建和谐xx努力奋斗 ——在二届三次职工、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 xxxxxx (xx年x月xx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新常态下党支部书记如何发挥作用 洪向华 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中特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在领导支委、实现党支部各项工作目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