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时间:2019-05-14 16: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第一篇: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发展方式转换成为新常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挑战新变化,怎样才能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发挥审计作用,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即成为当前审计工作一大探索。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新常态”;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8号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完善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新常态下,必须迎接新挑战,服务新发展,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构建审计新常态,用新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构建内部审计新常态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内部审计是否也该打造新常态模式。

2015年7月6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宣布引入新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框架中新增了支撑整个框架的内部审计使命这一概念,该概念表述为通过提供基于风险的客观确认、深刻见解及建议,加强和维护组织价值。它描述了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和总体目标。

2016年2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审政研发[2016]20号文件《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对审计工作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出一系列的意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内部审计已不能满足当下政治经济环境要求,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的有关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成果将在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构建经济新常态下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常态。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特点

(一)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之“新”:就是要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变思想观念,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二)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之“常”: 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推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自觉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着重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准确查找内控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扎实开展下列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对企业的制约、防护、促进、参谋服务、预警调节作用。

三、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的要点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体现建设性,彰显时代性,审计工作才会更有价值。在构建审计新常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结合新常态、新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规模、业务性质等情况,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职能定位、审计内容、审计权限、审计程序、质量控制、审计报告与结果应用等内容,以准确评估风险,防患于未然。

(二)准确定位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作用

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准确地进行审计作用定位,既不能片面的定位为“监督者”和“内部警察”,也不能无限止的放大“服务”和“咨询”职能。新IPPF中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原则的第5条:“定位适当且资源充足”,是我们在新常态下努力的目标。

(三)优化整合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资源

新常态下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会更为广泛,为此,企业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企业在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与管理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部业务资源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内部审计,让业务部门参与内部审计,可以使他们更加理解、支持内部审计,同时还能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提供基于风险的确认”新模式下,因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具有识别某些特定风险的技能时,还能利用外部审计资源,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矸婪渡蠹品缦铡?

(四)转型创新新常态下的内部审计形式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大数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因此,远程审计、风险预警将发展成为内部审计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关键审核流程,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也将成为主流方式。

总之,在新形势下做好内审工作,还有很多新课题、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但只要内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和工作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各项内部审计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内审工作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和优化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28-32.[2]陈焕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6(3):4-5.

第二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有限公司

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四)负责对内控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

(五)负责对重大事项进行审计监督;

(六)负责对外部审计机构的选聘、管理及评价;

(七)承办公司部署的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总。分析报告直接为企业负责人及董事会服务。

5.审计报告。审计项目组在采纳相关意见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类别分别上报企业负责人、审计与风险委员会、董事会及集团主管部门。

6.审计决定。对违法违规及造成资产损失等行为做出审计处理决定或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处理决定及审计意见书经主管领导、企业负责人或董事会审批后下发,要求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

7.后续审计。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及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8.审计档案。审计机构对已办结审计项目,按规定建档并移交。

(三)审计工作总结。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总结上报主管领导、企业负责人、集团公司审计部。

第三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总则

1.1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2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促进公司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完成其目标,通过内部审计师建立的执业工作机构促进专业技能并发挥其优点。

1.3 凡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均应按照本制度规定,接受内部审计监督。2 目标与范围

2.1 内部审计工作是在本公司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协助公司领导成员有效的履行职责,完成公司经营目标。

2.2 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包括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合适程度和有效性及其在完成指定的责任过程中的工作效果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2.2.1 内部审计应审查财务和经营资料的可靠程度和完整性。

2.2.2 审查公司用于保证完成经营目标而制定的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所建立的系统,并且应确定是否遵守。

2.2.3 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核实资产是否真实存在。

2.2.4 评价使用资源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2.2.5 审查经营或项目以确保其成果与所确定的目标相一致,并确定经营或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

2.3 对全资、控股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每年进行一次,半年进行监督检查)。

2.4 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对中层干部(正职)进行离任审计。

2.5 对与境内外经济组织举办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项目合同执行情况审计;对投入资金、财产的经营状况及其效益审计。

2.6 对公司直属具有财务、金融、经济活动的职能部门进行经济责任制承包指标审计(以审计结果为考核依据)。

共3页第1页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3.1 职责

3.1.1 制定内部审计职责及工作计划。

3.1.2 提出审计政策和程序,指导审计工作。

3.1.3 制定审计方案,选择和开发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

3.1.4 负责协调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

3.1.5 制定审计质量保证程序,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3.2 权限

3.2.1 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报表和有关文件、资料等。

3.2.2 审核凭证、帐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3.2.3 参加有关会议。

3.2.4 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3.2.5 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经公司领导同意,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3.2.6 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经公司领导批准,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3.2.7 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3.2.8 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并按有关规定,向上级审计机构反映。

3.2.9 对公司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经济效益承包指标提出审计鉴证,承包奖按审计结果兑现。

3.3 内部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活动没有批准权力,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4.1 根据上级部署和公司具体情况,拟订审计项目计划,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2 实施审计前,应提前三天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

4.3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改进的建议。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后,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经批准的审计意见

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审计决定,进行相应的财务调整等工作。

4.4 对主要项目进行后续审计,检查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对拒不执行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审计机构应向公司分管领导报告并提出处理、处置意见。

4.5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正式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十天内向审计部提出书面意见,由审计部门报告公司分管领导。在领导未作出处理意见之前,必须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

4.6 审计部门对办理的审计事项,应当建立审计档案。审计档案的归档、保管由内审人员负责。其他部门如需借阅审计档案,应经内审负责人批准;审计档案的公告必须经过公司领导、法律顾问的批准。

审计档案的保管年限为十年。审计机构和人员

5.1 公司设立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5.2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考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内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职务资格的考评和聘任,根据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5.3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拘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

5.4 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实行内审回避制度。凡有内审人员直接参与被内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必须回避对该单位所进行的内审工作。

5.5 企业建立特约内审员网络。由审计机构具体组织、指导开展网络活动。特邀内审人员按照本制度规定在审计机构领导下开展工作。附则

6.1 本制度由公司审计部门负责解释。

6.2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一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职责 集团总部设审计监察部,直接受集团总裁或其授权人的领导,全面负责集团范围内各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监察工作。审计监察部实行审计总监负责制,其成员由若干名具备岗位能力的专职审计监察人员组成。审计监察部在公司董事会及集团总裁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负责监督、核查企业财务制度及流程的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组织、协调和实施企业内部审计监察工作,并向董事会及集团总裁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监察部负责拟订《审计监察目标》及《工作计划》,负责集团内部审计监察制度及流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5.审计监察部根据工作计划和董事会及集团总裁室要求开展内部审计监察工作,审计监察部可根据审计监察工作需要,从集团所属单位及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组,各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抽调。

6.审计监察工作实行回避制度,与审计事项有牵涉或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参与内部审计工作。集团为审计监察部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7.1、审计监察部和审计监察人员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纳入集团经费预算,以保证审计监察工作能独立、公正地进行。

7.2、企业的经营规划、计划,财务计划、经营管理信息、会计报表等资料应无条件提供给审计人员,保证其及时掌握信息。8 审计监察部职责及工作范围:

8.1、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等有关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企业范围内开展内部审计监察工作 8.2、负责集团《审计监察工目标》及《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8.3、监督检查国家有关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8.4、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经营方针、目标、计划落实及执行情况。

8.5、监督检查企业预算、决算的执行情况以及公司财产和资金的使用及安全情况;

8.6、按规定履行企业行政监察职能,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提出专题报告与建议。

8.7、财务审计:对企业财务计划、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经济业务往来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及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流程执行情况;企业资金和财产管理情况;专项资金提取、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对各绩效考核单位月度、季度、经营指标及完成情况的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及结论;

8.8、对企业所属具有财务、金融、经济活动的职能部门进行预算指标或承包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以审计结果为最终考核依据);

8.9、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内部体系)以及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及流程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及流程的合法性、适用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对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进行检查,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加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8.10、基建项目审计:对基建项目、改造项目、扩建项目合同执行情况,工程项目预、决算及工程结算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8.11、合同审计:对公司大宗采购合同、工程合同、广告合同、产品营销合同、承包租赁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及其他合同执行情况,零星采购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8.1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离任审计:企业各单位关键岗位以及副总(总监)级以上人员离任、调职,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经济活动及个人收入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8.13、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责任审计,以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8.14、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特定事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8.15、对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项目运行情况、经济效益及收益分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8.16、参加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有关会议、参与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重大经营决策和投资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8.17、公司委托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审计监察部应按公司领导层指示,积极配合外审单位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8.18、对国家税款的缴纳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税收政策掌握和执行的完整性进行审计;

8.19、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8.20、对企业内部审计监察人员进行管理、监督、培训和考核;

8.21、根据集团发展需,对集团财务部、上市办、证券部的配合与支持工作; 8.22、董事长或集团其他领导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二 内部审计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政策。2.股东会、董事会文件及决议。3.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

4.公司经营方计、政策、计划、目标;

5.经营责任单位的经营责任制度、责任状及合同。

6.各责单位、各部门、各责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各种管理措施。

三 审计监察部在开展审计监察工作过程中可以行使下列权限:

1、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2、参与重大经济决策的可行性论证或可行性报告的事前审计;

3、审核凭证、账表、决算,检查资产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必要时索取相关资料复印备查;

4、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5、对阻挠、妨碍、破坏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行为,经公司领导批准,可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6、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经经公司领导批准,有权做出临时制止决定,并提出纠正处理的意见及改进建议;

7、对企业所属全资、控股子公司、经营责任单位经济效益承包指标提出鉴证;

8、内部审计人员发现公司规章制度及流程和企业管理存在缺陷,应向公司领导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合理化建议;

9、参与制定、修订有关规章制度

10、参加有关会议;

11、向集团高层及集团经管中心反映有关情况。

四 内部审计人员任职素质和技能要求:

1、内部审计监察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熟悉业务、胜任工作,应具有大专以上财务专业、经济类专业或建筑工程类专业学历和相关职称。

2、内部审计监察人员应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滥用职权,不徇私舞弊,不泄露机密,不玩忽职守。内部审计监察人员履行职责受法律及企业保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审计监察部在实施各项审计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审计工作五项原则,即:事实清楚,数据准确,评价恰当,处理有据,反馈落实。

五 审计监察部工作程序 审计监察部应根据公司计划和公司发展纲要,按照总裁办及经管中心的要求,确定审计监察工作重点,编制审计监察工作计划,报公司总裁办及经管中心批准后实施,结束后向总裁办及经管中心提交审计监察工作报告。审计监察部可对与公司经济活动有关的特定事项,向公司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总裁办及经管中心报告审计调查结果。计监察部在实施项目审计时,发现被审计部门或个人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及时向总裁办及经管中心报告。

2.专项审计项目的立项,由公司集团高层指定或审计监察部确定,或由公司相关部门、分(子)公司提出报集团经管中心批准。审计项目立项后,审计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项目除外)。

3.审计过程中,要按规定的格式编制工作底稿和取证签证单,并保证其真实性,备查和存档;审计终结后,审计组应在15 日内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经审计组成员集体讨论,审计组成员均须在审计报告上签字认可,同时按有关规定征求被审计者的意见,被审计者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7 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部,被审计者未提出书面意见,可视为对审计报告无异议。

4.对审计事项进行调查时,审计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得的证明材料,要有提供者的签名或印章,未取得签名或印章的应由审计人员注明原因或情况详细说明。

5.审计报告送达后,审计监察部负责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整改措施。6.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后,经审计总监复核后,在公司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以下规定办理。

6.1、对被审计部门、个人没有或有轻微违反国家、公司财务收支规定行为的,出具审计意见书;

6.2、对被审计部门、个人违反国家、公司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处理和处罚的建议;由集团经管中心作出处理和处罚的决定,并以集团名义发文,经管中心负责人签发,并附审计报告。被审计者对审计报告如有异议,可向集团审计监察部提出,审计监察部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其他内部审计人员复审。但在未提出新的审计报告之前,原审计报告有效。审计监察部在执行审计监察计划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记录审计监察工作情况。

六 审计种类和方式 1 内部审计种类 1.1财务收支审计。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1.2专案专案审计。对被审单位及人员违反公司财经纪律问题进行审计查处。1.3专项审计包括:

1.3.1、管理审计。对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

1.3.2、效益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对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1.3.3、任期审计。对被审单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1.3.4、审计调查。对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

七 内部审计业务文书规范 审计监察工作用表单及文本用纸及行文格式标准按集团统一规定及本制度相关规定执行。审计项目确立后,由审计组根据被审计者的具体情况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2.1、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的依据; 2.2、审计对象; 2.3、审计目的; 2.4、审计范围;

2.5、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2.6、审计方式;

2.7、审计时间及实施步骤;

2.8、审计组的成员构成及其分工; 2.9、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的日期。《审计通知书》由审计监察部发出,向被审计者通知有关实施审计的事项,主要内容包括:

3.1、被审计者名称;

3.2、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3.3、审计组组长及成员名单;

3.4、对被审计者配合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 3.5、审计监察总监签发及签发日期。审计证据是审计部门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主要包括:

4.1、审计人员取得的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包括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种原始凭证、会计记录(记帐凭证、会计帐簿和各种明细表)、各种会议记录和文件;各种合同、通知书、报告书及函件等资料的复印件;

4.2、通过实际观察和清点,取得为确定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事实是否确实存在的取证签证单;

4.3、就审计事项向有关人员进行口头调查所形成的审计调查记录; 4.4、其他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记载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获取的证明材料名称、来源和时间等。主要内容包括: 5.1、被审计者名称; 5.2、审计项目名称; 5.3、实施审计的时间; 5.4、审计过程记录;

5.5、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5.6、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5.7、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其中,审计过程记录的内容包括:①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及资料;②审计测试评价记录;③审计方式及其调整变更情况记录;④审计人员的判断、评价、处理意见和建议;⑤审计组讨论记录和审计复核记录;⑥审计组核实与采纳被审计者对审计报告反馈意见的情况说明;⑦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和证明资料。

审计工作底稿附件包括:①与被审计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②与被审计者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件、公证、鉴定等资料等原件、复印件或摘录件;③其他有关的审计资料。6 《财务审计报告》主要内容:

6.1、审计时间、内容、范围、方式; 6.2、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专项检查/调查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7.1、检查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间; 7.2、调查人及调查经过及事实真相;

7.3、检查报告认定的被检查者违规违纪的行为事实;

7.4、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定性,作出处理、处罚建议及其依据; 7.5、需要进行整改的事项;

7.6、处理、处罚建议执行的期限和要求。

八.审计档案管理

1.根据《集团档案管理办法》和审计监察部《审计监察工作台帐管理办法》,应将记录和反映审计监察部在履行审计监督及行政监察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资料及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专项检查报告、审计处理意见书归入审计监察工作档案。审计监察档案实行谁经手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责任制。审计监察档案采取按职能分类、按项目立卷、按单元排列的立卷方法。审计项目类文件和审计监察制度、管理流程、管理类文件、公司发文不能混合立卷,审计案卷内每份或每组文件之间的排列顺序规则是: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原始性文件在后。当年完成的审计项目应在本立卷归档;跨的审计项目,在审计终结的立卷归档。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按按集团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执行。5 审计档案的借阅,一般应限定在公司审计监察部门内部。凡需将审计档案借出审计部门或要求出具审计结论证明的,应由审计总监批准。

九 罚则 对违反本制度,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由审计监察部提出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建议,报公司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罚。

1.1、拒绝向内部审计监察人员提供有关文件、账簿、报表、凭证、资料和证明材料的;

1.2、阻挠内部审计监察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1.3、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1.4、拒不执行审计意见书和处理处罚决定的; 1.5、打击报复内部审计监察工作人员的。

2.对违反本制度,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内部审计监察工作人员、内部审计机构,经董事长批准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对违反本制度,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内部审计监察工作人员、内部审计机构,经董事长批准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3.1、滥用职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牟取私利的;

3.2、玩忽职守,泄露公司机密和被审计监察部门商业秘密,给公司或被审计监察部门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

十 附则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执行。本制度由集团审计监察部负责解释和修改。3 本制度自集团总裁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生效。

第五篇: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新常态审计论文两篇

【一】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后,国家审计的使命、定位、环境、要求等均将发生深刻变化,亟需推进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水平为支撑、依托和基础。有鉴于此,本文在概述新常态及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概念及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新常态为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的机遇,探讨新常态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挑战,思考新常态境遇下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 国家审计 职业化建设

近年,新常态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熟语,总书记也曾专门阐释这个概念,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的时代境遇下,审计工作的定位、使命、范围、重点等也随之发生了系列变化,“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成为目前的共识。

一、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新常态时代的到来,强化了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为国家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及升华提供了新的动力、压力及机遇。

(一)新常态强化发展质量,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亟需审计职业化支撑

新常态的一个关键特征是调整结构强化发展质量,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该走出过去粗放型发展的思路,转而实现高质量地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这种发展目标的改变,使国家审计不仅要为确保尽量少地出现违规违法事、避免贪腐浪费及决策失误保驾护航,更要为寻找更优发展思路及组合推动组织增值提供支撑。即,新常态深化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恒定而持久地满足这个要求,需要更高水准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支撑。

(二)新常态强化国家治理,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定位,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

在新常态境遇下,国家治理理念不断强化,国家审计工作的定位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内,把审计监督明确为党和国家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在八大监督具体说明阐释上给予审计监督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其地位及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七大监督。另外,该决定还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以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宏观调控部署和改革措施来开展。定位及要求的提升,需要国家审计各个方面工作与时俱进地转型,对于审计职业化建设而言是一个良好机遇。

(三)新常态强化深水区攻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工作难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配合

在新常态境遇下,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全面深化改革为审计提出了新任务,赋予了新使命,审计人要在心态上和全局中把握“新常态”,才能更有效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作用。审计人员做到这些,不仅需要自身素质的提升及职业审慎的充分发挥,而且需要宏观、全面而系统的审计职业化建设推进配合。

(四)新常态弱化数据增长,制约了国家审计可用资源限度,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增援

新常态扬弃了过去对增量幅度的过分追求,在转型期会暂时性地减少包括审计机关在内系列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人员编制增值速度,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对于国家审计而言,会导致一个矛盾的态势,一方面审计工作的难度、深度及幅度均有一定程度地强化和提升,另一方面支撑完成审计工作的可用预算及其他资源却不能同步增加,甚至有减少的危险。这种态势会倒逼提升国家审计工作效率,而恒定持久地实现国家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途径就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五)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重视民众参与及互动,亟需审计职业化建设转型

总书记在阐释新常态的时候,曾经强调“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基于对民众的充分考虑,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这将推动国家审计由审计机关及被审计单位的两方参与行为向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民众的三方参与行为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转型及发展。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开端于19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审计规定(暂行)》、《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基本准则》、《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颁发,将国家审计的功能不断拓宽;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确定及相关考试及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确保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职称考评方面的落实及完善。就特定地域来说,国家审计职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还在实践层面出现了部分创新性成果,比如江苏省早在xxxx0年“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人员达到1077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年,该省在推进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时候,曾探索“大项目管理”的审计组织方式,推动了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层面的落实和创新。毋庸讳言,目前国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程度及其有限,在总体上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倾向,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缺陷及问题。

(一)缺乏理论支撑

虽然,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一词在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系列研究成果中频繁出现,但专门的研究成果很少,根据知网的显示,篇名中含有“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仅六条,含有“政府审计职业化”的研究成果有两条,含有“审计职业化”的也不到40条。在这极其有限的研究成果中,对国家(或政府)审计职业化进行尝试界定的只有彭新林、刘恋及邵期静等极个别学者,而且他们之间存在争议,各自形成的界定基本上不被学者及业内认识关注和认同。也就是说,目前国内是在基本上没搞清楚审计职业化建设具体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这种逻辑上的错乱势必制约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张力。

(二)缺乏实务落实

虽然《国家审计准则》明确了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要求,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技术级别及其相关考试和评估的推进也为职业化审计团队的打造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但,在现有审计队伍中,依旧存在大量由财会甚至其他部门转岗或剪裁下来的人员,他们的年龄结构、审计技能、知识更新弹性及相关素质均不容乐观。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的把握形同虚设。

(三)缺乏独立性

虽然,《审计法》及《国家审计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均频繁强调独立性原则。不过,在既有管理体制中,特定层级的审计部门在人事及财政上均受制于同级政府,而上级审计机关对相应层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及制约力度有限。这样,国家审计在行政设置定位层面实际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四)缺乏专业性

因为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首先是国家公务员,审计人员管理是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行政而轻视专业,专业能力强或者潜力高的审计人员虽然能在技术级别上不断提升,但在行政职级上却往往陷入起点就是重点的悲剧。

(五)缺乏深度和精细化

新常态对发展质量的追求,要求国家审计在具体业务层面发挥更有深度的职业化成效,即能形成并践行推动组织增值等相关的审计人员调配机制、保障机制及具体工作流程,目前具体审计工作中很少达到这个水准。新常态下强调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追求,增加了系列审计工作类型,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及外延,需要同步配备并构建相应审计机制,确保具体审计业务以职业化程度更高的水准推进。但是,目前的审计工作不约而同地奉行了以不变对万变策略,制约了国家审计职业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可能。

(六)缺乏为民审计的关注

新常态要求惠民落实,需要国家审计工作形成比较全面而到位的为民审计服务机制,这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新内容及新方向。不过,目前的国家审计工作范围是以财政资金为标准,而不是以涉及民众资金为标准,属于财政资金外但和民众休戚相关的部分资金及涉及事项尚处于国家审计服务范围之外。其实,即便是财政资金及其所涉及的事项,国家审计也存在盲点。

三、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建议和要点

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缺乏坚实理论支撑的目前,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以为新常态的宏观形式保驾护航并注入推动力,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深化相关研究,审计署等各级行政机关可以发起相关专门研究,重点研讨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对其进行认同度及科学性较高的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将明确界定纳入相关制度规范中,以提升其权威度,以为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供比较清晰而明确地指导,避免出现将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或等同于国家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或将其理解泛化等现象的发生。

在新常态迫切需要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如今,在具体推进方向及要点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六点。

(一)强化职业地位认同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职业地位认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国家审计看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存在,而不是与其他公务员或财会岗位混同;二是给予国家审计以明确而较高的定位,《决定》及《审计法》等在定位方面有所进展,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将其具体定位转化为社会认同及审计机关与人员的自我认同。

(二)强化职业技能规范

确定科学、到位、专门而且具有适当排他而难以取代的专业技能规范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基础,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及系列标准。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三个技术级别的相关要求实际上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不过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混淆了;审计机关公务员招录时的素质要求虽有针对性,但要求比较宽泛。所以,应该针对国家审计的特征及新常态下的具体情况,专门而系统地厘定专业技能规范,并注意为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配备精细化的技能及知识结构要求。

(三)强化专职人才养成

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实际上是将规范确定的专业技能内化到定向入职人员或在职人员的本身素质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专业机构培训及在职后续教育三方面为主要架构的养成体系。不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国家审计人员的养成和内部审计人员及社会审计人员的养成杂糅混同,影响其专业性及职业化深度;二是比较笼统,相对于新常态下的民生审计、政策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具体审计形态而言缺乏针对性及精细度;三是具体养成师资、方式甚至培训或培养内容均带有财会岗位人员养成的痕迹。强化专业人才养成问题,应该带着有的放矢的思维,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籍此推动构建国家审计人才库。

(四)强化专职人员使用

为了确保审计团队及具体审计工作职业化建设的落实,有必要强化国家审计人员的使用管理。对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推进或把握,一是严格准入,在国家审计人员及一定层级的管理人员的入职环节,要在在程序及素质要求方面严格把关,避免不合格或不合适人员进入。二是专业化管理,要整改目前按照综合类管理进行审计人员的做法及习惯,减轻行政色彩增强专门职业化因素的分量。三是绩效管理,结合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情况及专业技能把握等方面要素,推进绩效评估,籍此决定审计人员的晋升或退出,避免非专业性及与不涉及具体业务质量因素的干扰。

(五)强化专业业务推进

为了确保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具体审计业务中的落实,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事项,一是具体业务团队的组织及管理,可以考虑以处室为管理维系改为以审计项目为管理中轴,重视主审人员的选择,并赋予重责,以便在具体业务中减少非专业的干扰。二是具体审计项目的程序安排及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审计团队的有效分工及合作,还有就是优化其他资源配置。三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及评价,专职人员灵活利用规范的职业技能,通过高度专业化的程序或机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并按照审计准则及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约束。

(六)强化职业保障

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在职业保证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审计地位保障,除了在宏观方面给予国家审计较高定位外,还应该在微观层面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可以借鉴人大代表不受拘留及逮捕等特权的设置,对审计人员免职、降职及处分等方面给予特殊规定和保障。二是独立性保障,可以考虑将国家审计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与人大接轨的独立系统;或者可以考虑弱化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在人事及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力度,尽可能地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目前,《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江苏等省在贯彻落实该决定的时候不断重申这一关键点,便是这方面的尝试。三是权威性保障,基于审计项目顺利开展及审计结果运用的彻底落实,应该给予国家审计更多的权限,及更高的具体定位,比如适当提高审计机关及部门负责人员的层级设置,可以使其比其他部门高半级,避免同级审计同级或下级审计上级中出现配合风险问题。四是资源保障,即以相对恒定的机制确保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审计人员的待遇收入等提供充分而稳定的保障。

(七)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目前,虽然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内涵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共识,但其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时候不能带着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地根据审计理念的新发展、宏观形势的新情况思考完善更新方向。比如,在新常态境遇下,强调惠民落实,国家审计应该随之思考强化为民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技能、审计人员养成等方面均应该适当调整及转型。

四、结语

新常态的提出及新常态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定位,提升了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强化了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国家审计职业化理念的转型。不过,目前不仅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没有形成明晰的内涵及概念界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集中深化理论研讨明确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内涵及概念的基础上,在职业地位认同、职业技能规范、专职人员养成、专业业务推进及职业保障等方面全力推进及改善,另外还应该注意打造与时俱进的完善更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彭新林.审计职业化思考[J].中国审计.2004(12)

[2] 刘恋.论我国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xxxx0(04)

[3] 王鲁平.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xxxx3(02)

[4] 邵期静.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路径探研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D].南京理工大学 xxxx3

[5] 孔凡民.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探索[N].中国审计报.xxxx5-01-28(006)

【二】

【摘要】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常态,认清新使命,充分发挥审计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做好审计监督全覆盖这篇大文章。本文试在此背景下探讨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通过阐述“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进而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最后提出新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常态 审计监督 全覆盖 改革

一、前言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是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七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这在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审计工作步入新时代。只有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勇于担当,配合“新常态”下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来开展审计工作,并用创新的思维认识并探索审计工作发展规律,才能用创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升级。

二、科学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审计监督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审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家治理任务日趋繁重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也呈现出包括审计功能作用、目标内容,管理模式、技术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其实质是审计“监督和保障”职能的全方位升级。

(一)功能使命“高定位”

所谓“高定位”,是指审计的功能地位得到了高度提升。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寄予“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公共资金‘守护神’”等殷切期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等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审计监督确定为党和国家法治监督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把审计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审计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二)组织模式“一盘棋”

所谓“一盘棋”,是指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的特征更加明显。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更加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和“大格局”思维,改革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审计成效。

(三)深度循序“全覆盖”

所谓“全覆盖”,是指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覆盖,是审计对象在一定时间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当前,基层审计实践的项目已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具体审计项目如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政府性债务审计等也实现审计深度的全覆盖。

(四)模式管理“智慧化”

所谓“智慧化”,是指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各个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前,在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数据挖掘、仿真模拟、智能分析等新的技术方法让“智慧审计”成为审计工作新模式,审计项目管理呈现信息化和远程化新趋势,审计行政管理呈现数字化和综合化新趋势,审计成果开发呈现智能化和可视化新趋势。

三、改革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水平,提高监督效果,保障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全覆盖”,强调审计要有深度、有质量,对每个项目都审深审透;审计要有重点,有重心,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审计要有步骤,有计划,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审计要有成效,有作用,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监督全覆盖进行了全面的解释,涵盖了审计目标与职能、任务与内容、程序与成效等各个方面,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行指明了思路与方向。

(二)审计监督全覆盖思维模式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新常态决定了政治生活也必然进入“新常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

个内生的“免疫”系统,必须改革思维模式、创新审计思路,从而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审计思维,也必须与政治和社会治理新常态紧密联系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容错思维和精准思维”。

1、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实质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审计工作的唯一准绳。审计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实施审计监督,必须心中有戒、依法用审、秉公用审、廉洁用审。要依照宪法、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审计,严格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自主地进行审计判断和评价,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审计监督还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府及相关单位树立法治理念,在引导和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方面发挥审计重要的作用。

2、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的实质就是客观地立足最低点,并设定最低目标,从而积极争取最大期望值。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将底线思维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首先就是要有原则意识,“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时常自省检查审前调查是否已做得详尽,方案是否已编制全面,现场审计是否已做得细致,处理决定是否严谨。其次要有边界意识,要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主题主线,紧贴市委市政府要求和社会群众需求,严格守住底线,对触及“红线”、“底线”的违法问题“零容忍”,坚决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中的“利器”作用。

3、容错思维 容错思维的实质即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有审慎严谨的态度。在坚持依法审计,对严重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的同时;更要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既不能用现在的规定制度去衡量以前的老事项,也不能以过时的规定制度来查处当前的新问题。审计工作中,对那些“经过民主科学决策、不从个人和部门利益出发”的改革创新,即使失败也应该予以宽容。如果对于新情况依然采取老办法,对新问题依然遵循老制度,审计监督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成效,反而可能会阻碍和束缚改革的前进。

4、精准思维 精准思维的实质是强调务实和准确,从具体审计事项入手,积小胜为大胜。审计工作中必须摒弃“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处严格程序、规范标准,认真把审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在点滴之处、细节之中保持审计人的良好形象。要加强研究型审计,深入加强审计调查研究,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的深度,就是一次高质量审计的起点。同时,通过审计整改工作清除体制障碍、完善制度缺陷和堵塞管理漏洞。

四、积极创新“新常态”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在新的环境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动态意义上对审计监督对象的全面覆盖。即通过科学统筹安排审计计划,合理选择审计方式,使所有监督对象在一定时期内都能接受审计监督,形成周期性的动态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全覆盖是一个过程,不能苛求一步到位。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就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逐步实现审计动态全覆盖:

(一)统筹协调,推进“有步骤”的全覆盖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推进要由上而下循序推进,应该建立保障审计监督全覆盖的“科学计划、分级管理、分类审计”、审计信息数据共享等相关机制。

1、创新审计立项机制,增强统筹性和开放性 按照“全面覆盖、动态调整、突出重点、消除盲点”的原则,根据被审计单位类型和资金性质,合理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创新计划编制,将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如江苏省xxxx市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复杂性、领导岗位的重要性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ABC分类管理”,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确保所有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都实施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全覆盖计划可以通过滚动实施,积小覆盖为大覆盖,积局部覆盖为整体覆盖。由于不同行业的审计对象在数量和审计实施的难易程度上差异性较大,中长期战略计划应根据各行业特点区别制定,如财政审计中专项资金的审计对象多、范围广,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周期可能较长,可设置3-5年的中长期战略计划。

2、建立数据信息库,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依据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在当前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数量、种类和内部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和审计项目信息库,能有效扫除审计盲点,避免有些单位审计频次高、有些单位长期未审的情况,使审计计划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设定相应的动态管理层级。通过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相关标准合理取舍后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信息数据库。将审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设定不同的动态管理层级,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通过对预警指标的实时监测,可以为及时安排审计项目,有效扫除审计监督盲区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找准支点,推进“有深度”的全覆盖

1、以集团合成式作业为支点 各专业、跨区域的上下联动和协同作战;多兵种、合成式的审计组织模式;“上审下”、“联合审”等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这些变革是审计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保障监督作用的迫切需要。采取集团化作业模式,统一“遣将”,各组分别“调兵”,并“统一立项、统一实施方案、统一调查表格、统一报告主体内容”,既确保审计覆盖面,又确保审计能够准确反映情况,既反映了个体现象,又汇总形成整体情况,增强项目的整体性和宏观性。

2、以资源优化整合为支点 积极拓展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整合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成果资源,使各项审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强项目融合,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如财政审计大格局、经济责任审计“1+N”等做法,对同一对象同时实施多个审计项目,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探索一次性全方位查深查透方法,避免因重复审计带来资源浪费等问题。全面整合内外资源,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全覆盖中的补充作用。

(三)多途并举,推进“有成效”的全覆盖 审计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没有质量的全覆盖是无效的全覆盖”意识,严格把控现场管理、项目审理,成果转化等环节,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1、把控审计现场管理环节 积极探索审计业务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度,努力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合法有序的审计现场管理模式。

2、把控审计复核审理环节 创新完善审计同业复核、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复核+审理+审议”三重机制,强化审计质量检查与考评,尝试开展跟踪和在线审理。

3、把控审计成果转化环节 审计发现问题能不能整改、能不能落实,是审计全覆盖成效的最终体现。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大力提升审计产品“附加值”,注重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由“点”到“线”再到“面”,综合利用成果。对审计发现的零散、集体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梳理,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和综合分析,主动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

五、总结 当前,审计工作步入新常态,审计发展面临新机遇,审计机关承担新使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免疫功能的国家审计,应当按照中央的精神和国务院的指示,认真落实好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资金高效安全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的职能作用。【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2]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J]中国审计,2011(16)[3]李明辉.专业审计与共同治理的适度结合[J]中国审计,2011(4)[4]珍妮特•登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牛波.关于构建持续创新的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

下载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常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审计论文(精选)

    新常态审计论文 新常态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机关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联合国审计代表了国际审计管理的先进水平,对地方审......

    上海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大全五篇)

    上海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沪国资委统[2009]7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规范本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经......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经验交流大会[5篇范例]

    近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北京召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经验交流大会,就协会组织的“国企扬帆 内审护航—— 201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成就展”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东航集团公司被该协......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开始纷纷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国有企业取......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刘伟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概述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即按照市场体系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可能的市场,使各单位之间形成一种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企业内部从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向有计划的市......

    C__WINDOWS_Desktop_国有企业内部激励

    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鼓励机制的完善【论文题名】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鼓励机制的完善【论文作者】崔群兰【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授予学位】......

    企业内部审计 报告

    企业内部审计 报告范文一、导言日期:2003年10月26日接受者:公司总经理 *** 引言:经公司2003年度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我们对公司计划物控部业务 管理程序政策、采购计划及其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