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认识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引领新转型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增长速度已趋缓,经济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进入庞大经济体量下新常态经济发展时代,这也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发展方式更科学、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开放度更高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问题,要抛弃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发展新思维,尤其抓住新常态提供的有利环境条件和发展机遇。在国家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分析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国有企业在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认识、理解、顺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厘清经济新常态趋势特征的内在逻辑。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表现,是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符合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经济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和中低速增长四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上述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要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赖经济质量提升。高速增 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标志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换。目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追赶型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生产要素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要素供应日益紧张、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外延式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与新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有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
首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困难增多,“三期”叠加问题交织。从宏观上看,既有增长动力转化的挑战,还面临经济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挑战。特别是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从微观上看,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正在暴露出来,环境趋紧、资源短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较重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国有企业在新常态面临诸多挑战。
其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同时也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是发展低碳化。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出台在即,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色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计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二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
第三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8.2%。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要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带来丰富发展机遇。
第四是信息网络化。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第五是区域协同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域发展打破条块化发展的模式,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与以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发展相结合,全部纳入了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三大战略的推进与四大板块的结合发展,无疑将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之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带来全新的带状机遇。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加快,与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的提出,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促进了企业“走 出去”。2013年度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
三、以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引领转型升级
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的“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之间关系紧密,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增长动力的性质决定了增长速度和结构转型的质量。突出创新驱动,正是因为新常态需要新动力,而新动力又会带来新速度和新结构。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所有类型企业中的“龙头”,处于引领者的地位。“转型升级”能否整体推进、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是动力和活力所在。中国发展进入重大转折和深度调整期,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中华民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年梦想至关重要。
首先,要以深化改革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革也是一种创新,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市场化为手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企业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经济布局,进一步提高国有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引领企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其次,是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要加大研发投入,组建企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联盟,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吸引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公关,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和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突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顺应“大众创新”新趋势,鼓励职工中的“微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第三,要以管理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由速度向质量转变,要注重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向行业先进、国际一流对标,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同时要充分挖掘传统产业优势和价值,应用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所形成的信息协同体系,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运用“互联网+管理”模式构建以总部为核心的“平台化大战略”运营架构。
第四,要以产业链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国有企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相结合,围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与互联网融合的力度,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 意产业等符合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的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五,要以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如何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比如华为的“标杆学习、产品创新”和“全球化经营”;小米的“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工程师”和“低成本战略”,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各自实现了各具特色的战略灵活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再创新。
第六,要以协同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打破单位和区域界限,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通过要素集成,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新常态下,企业要超越线性思维,用网络化的思维,把更多的资源、智慧融合起来,以创新增强动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在“稳”中求进、在“创新”中求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发展时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来自信息网络、意识形态以及企业内部诸多考验和挑战。本文以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的有益实践作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打造“六项标杆业绩”等举措加强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舆论保证和精神支撑,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营活动的宝贵资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以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国有大型电力施工企业,以国内外大型火力发电厂建筑安装和机组调试为主,涉猎水电、燃气轮发电、核电、输变电/电缆线路、脱硝环保等建筑安装过程和电厂运行维护及机组检修。近年来,逐步开拓了老挝、孟加拉、印尼、叙利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海外电力项目。在公司步入高绩效工程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开展组织、党建、文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政治工作格局,对促进公司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湖北电建二公司紧握企业中心脉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品牌的推广,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凸显思政队伍作为,打造“六项标杆业绩”,即主题教育融入改革大局、基层组织助推项目管理、队伍素质适应市场需求、精神文明凝聚融和品牌、党风廉洁践行群众路线、党群合力弘扬价值导向,为推进公司建设国际化管理型工程公司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实践与探讨
如何打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笔者认为,在于工作创新,打造差异化,彰显特色,塑造品牌,形成特色的政工品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要点总的思路和目标导向,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开放思维、创新活动载体,注入新能量和特色内涵。
1、围绕中心,助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围绕公司工作主题,将企业当前重点工作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氛围,将企业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及时准确深入地向职工群众传达贯彻和落实。以创新激发活动,以活动提升质效,以文化凝心聚力,增强发展软实力,为全面完成公司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精神动力、文化底蕴和舆论力量,努力推进公司国际化工程公司发展。
提前策划,注重计划与落实,做出特色,强化品牌。每年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为指导,创新、务实地开展工作,将思政工作手段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激发组织活力,提升队伍作为。围绕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促进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切实开展,围绕市场开拓、项目履约、内部改革、管理提升、文化品牌等中心工作,切入主题、把握重点。
2、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调研,探索建立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提高基础管理标准化程度。编制《党支部工作手册》,并在基层党支部深入推行;完善工作制度,落实“三会一课”,确保党员组织生活。以党的章程,国资委相关政策要求为标准,以同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标杆企业为标准。
建立党建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市场变化特别是海外工程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架构,切实做到工程建设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作用发挥到哪里。根据公司项目流动性特点,尤其是目前海外项目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工具,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可视化管控和精益化管理,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党务信息平台。
深化党内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公司当前发展主题,深入开展主题为“亮身份、强素质、当先锋”的党内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结合本职岗位积极创新,系统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经营绩效等方面的细节问题,促进企业科学快速健康发展。
3、拓宽平台,加大新闻宣传力度。
公司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企业中心、服务大局,拓展内容领域,重点抓住纸媒、网络等媒介的及时跟踪与运用,大力宣传公司持续发展、品牌经营、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成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新方法手段,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新格局。
拓宽内外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公司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弘扬先进,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和一线,展现了公司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企业形象。严格按照“面向基层、服务一线、贴近职工”的要求,创新公司自办媒体,依托“四大媒体”之公司内网、公司报、内刊,推广公司品牌。公司报《融和》聚焦公司科学发展、市场开发和文化培育,紧扣公司发展脉博,纵观公司发展全局,受到职工的喜爱。企业内刊《融》杂志,为公司干部职工提供深层次探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文化、发展更广阔的舞台,杂志的创办水平得到了行业内外一如既往的好评。
紧扣公司发展脉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介媒体,大力宣传公司市场开发、科学发展的可喜成绩,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发展软实力。发挥视频媒体的“视”度。通过电视片、微电影等为公司拓展市场增色添翼,提高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乘上网络平台的“速”度。加强对网站的信息报送工作。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等网络媒体宣传公司国际化发展事迹,对公司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力媒体报刊的“广”度。通过《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电力管理专刊》、《湖北画报》等媒体相继宣传公司海外发展轨迹,对公司近年来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工程履约、创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公司与时俱进的战略发展模式再次得到认可和广泛关注。
开展“下基层、改文风”活动。把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进一步改进文风,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新闻报道质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捕捉“新闻眼”,及时把握项目最新动态,进行调查和研究,多角度、深领域、新视点的发现价值创造的新闻信息素材,对价值创造突出的团队和个人进行深度报道。
实行宣传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出台新的《宣传管理办法》,启动“新闻报送标准化流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报送流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新闻报送工作制定标准化流程,让各通讯员有章可循,同时针对项目机组容量的大小对每个在建项目新闻宣传工作定质定量制定考核标准,确保稿件报送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深化企业文化内涵,推广企业品牌
近年来,公司提出“融.和”文化,以“与时偕行、大道至简、诚者得信、相融则利”作为企业世界观;以“统筹发展、科学有序、资源整合、思利及人”作为企业方法论;以“人才为根、创新为神、客户为尊、品牌为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犹如清风春雨,化作竹莲润心融入于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使广大干部员工普遍认同企业廉洁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法纪观念深入人心,廉洁从业、和谐稳定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识,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公司将企业文化的宣贯与企业战略发展精神紧密融合,在全国、省及行业内外报纸刊物积极宣传公司品牌发展成果、战略规划布局等经验做法,以文化魅力提升公司品牌内涵,提高了公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融?和”企业文化》获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一等奖,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表彰。
发挥企业文化品牌效应。通过集合党群部门“大政工”合力推广品牌。统一设计符合项目特点的宣传标语、宣传牌等,确保各在建项目品牌宣传标准化管理。认真研究分析各项目工地包括组织架构、品牌策划、现场文明施工策划等因素在内的全方位文化现状调查,对项目现场进行文化标准化设计,以文化魅力提升公司品牌内涵,提高公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篇: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原创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下面是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五)研发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的过程性指标,它可以反映全国、地区与企业层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最新进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2012年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第四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
(兖矿电铝南屯电力分公司 273500)
摘要: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进行改革,相关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笔者在本文中对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前言: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社主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转型,还需要加强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进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对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加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其实效性的提升,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观念要进一步的加强
我国国有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有助于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有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在现阶段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日益严重的边缘化和弱化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挣钱,看不到效益”的想法在很多的企业员工中都存在,甚至是有一些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没有深入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一定要有所加深,充分的重视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思想观念会对其造成直接的影响。随着不断调整的社会利益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员工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于存在的这些新问题,相关领导者要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的活动中,所寻找的方式方法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将传统的思维模式彻底的打破,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观念。面对时代的发展,领导人员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脚步,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极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促进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意识的提升,并高度的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领导人员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中的一些先进文化进行大力的发展,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断的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要进一步的创新
政工人员需要将自身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与企业的文化、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等一些内容相结合,领导人员应该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职工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对存在于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政工人员还需要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思想工作者在对教育内容进行传递,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有效科学的方法加以利用,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员工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最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说氖迪帧F笠翟谑导实墓ぷ髦校?需要将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对员工的思想变化情况有具体的掌握,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国有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更多的平台适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拓展,所创新的新工作形式要与现代信息特征相符合,对内部政工网要进行完善的构建,将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对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宣传一些乐于助人、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加以宣传,将政工网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所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与职工之间进行亲密的互动,对职工的日常工作和思想变化有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地帮助职工解决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扩大,进而推动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获取更多传播思想的先进渠道,使社会的各界人士都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最终取得有效的效果。
结束语: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和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一步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和作用,对工作模式、载体及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崇仕.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2] 张素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5,32:27-28.[3] 唐塞丽,钟培,刘猛.国有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建设初探[J].中国培训,2015,10:22-23.
第五篇:新常态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
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速不减势,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贵阳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但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贵阳市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新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贵阳市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具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城市。境内风光秀丽、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奇特、温泉星罗棋布,森林围绕,夏季旅游气候优越,形成了“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的著名旅游品牌。同时,贵阳成功开发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基本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城市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区。全市基本形成了包括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在内配套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贵阳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旅游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4年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240.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完成住宿业营业额45.24亿元,增速13.1%。2015年,贵阳市共有17个旅游景区纳入省“100个旅游景区天坑旅游景区2个项目作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的后备景区,其中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旅游景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贵阳项目计划投资35.2亿元,今年1-3月,1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占省下达任务数的22.4%。旅游人次213.76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6亿元。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强省市相比,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贵阳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实现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四周分布着省内的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还有一大批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此外,贵阳正在强力打造了“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等城市旅游品牌已经成型,显示贵阳旅游转型的基础更加凸显。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归纳如下:
第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贵阳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族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 兼具。贵阳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有:
1、气候特色显著
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一年之中,以七月气温最高,平均约为24℃,贵阳气候宜人生活,宜万物滋生发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为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
2、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
目前,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2.3%,新增城区绿地4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6平方米,森林公园的森林面积达620公顷,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被誉为贵阳的“城市之肺”。
3、喀斯特地貌特色
贵阳拥有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贵阳属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市面积的85%,“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具有神秘旅游特色,对崇尚自然和生态的旅游者极具吸引力。
4、民族文化特色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苗、布依、土家等3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镇山、李村、杜寨、黑土等一批苗、布依少数民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建筑、服饰、风俗、节庆活动等,民风古朴浓郁,风情丰富多彩,可进一步开发建设成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我市少数民族风情的游览点。
5、城中、城郊文化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有著名古楼阁甲秀楼,历经贵阳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贵阳发展文化史上的标志。另外,国家4A级旅游区黔灵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园内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清绝于世。在郊区,有红枫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水域面积达57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山、水、洞、林齐全,为喀斯特地貌独有之景。
6、红色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的红色旅游产品有: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贵阳北郊66公里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开阳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和黔灵公园内张学良将军的幽禁地--麒麟洞等。第二、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是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贵阳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交汇于贵阳;上海至云南瑞丽、重庆至广西北海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穿越贵阳,与八条出境公路形成放射状公路网络;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和年吞吐量500万人次的4D级贵阳机场,形成了东西三横,南北三纵的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为全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鼓足了后劲。2013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全省有68个县通高速公路,贵阳机场T2航站楼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大幅提高运输保障能力,旅客吞吐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国内大型繁荣机场行列; 2014年底,贵广高铁全线开通。2015年6月,贵阳至长沙、上海、北京的高铁即将开通;2016年年底,贵阳至昆明的高铁即将开通;2017年年,贵阳至重庆开的高铁即将通,贵阳“高铁时代”脚步渐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贵阳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第三、充满活力的市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贵阳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第四、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旅游产贵阳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三、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贵阳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展贵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旅游产贵阳业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上存在差距。对旅游业的战略性、带动性、配套性、唯一性和国际新的旅游理念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上存在差距。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加强,调节、引导市场的作用发挥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环境营造和服务上存在差距。服务理念、工作作风、人才培育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旅游产品打造上存在差距。缺乏核心旅游产品,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延伸上存在差距。旅游商品研发、市场开拓、产业融合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归纳起来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旅游产贵阳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贵阳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毕竟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产业有众多的旅游企业和部门所组成。拓展旅游市场,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结构合理、开发有序的客源市场体系。
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贵阳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升级的市场基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贵阳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以点带面,纵横贯通,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贵阳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要实现贵阳市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贵阳市,“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 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气候——避暑——产业”旅游为骨干的生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
5.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强化人员培训。二是鼓励和引导旅行社设计、开发以及组织主题鲜明的贵阳特色旅游线路,按照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观光线路、统一服务收费的要求,打造贵阳旅游的全新服务品牌。三是完善服务标准。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贵阳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贵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贵阳旅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贵阳旅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健全贵阳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二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旅游产贵阳旅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