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支出的研究综述
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支出的研究综述
摘要
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每位公民都有权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进行研究,认为当下我国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存在的不均等,区域不均,城乡悬殊 等不公平现象,政府财政责任的淡化,财政公平理念的忽视,财政体制不合理,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较大是其重要原因,完善政府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充分保障体育公平的策略,合理加大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效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税激励,积极培育体育组织,制度重构,保障体育公共财政支出公平。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 前言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 ,指在某一行政区域内区县、市乃至全国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何种社会阶层的民众,都能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义务。从公共产品理论来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民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体育服务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选择性服务 选择性体育服务可以通过体育消费市场调节 ,而体育公共服务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人所形成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在举国办体育的体制下,严格地说是举国办竞技体育 ,体育领域的财政支出不仅存在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的非均衡,而且不同社会群体在公共体育资源享有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需要在两者之间以及各项政策上面更好地调配。体育公共财政的概况以及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公共服务在国内外都已成公共财政支出研究的重心,公共服务的研究已触及教育、医疗、卫生、环保、贫困等各个领域,研究者们除研究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规模、结构、绩效外,公平一直是不变的主题,就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研究而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与完善了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理论,也使我们对我国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的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在这瞬息变幻的时代,在新的形势、新的政治、新的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财政的支出在某些方面略显不足。(1)我国政府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公共事业由纯公益事业进行全额拨款,统收统支的供给型到改革到改革开放后,政府在加大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逐步实行以体为主,多种经营模式,预算包干暂行办法等政策。1994年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先后颁发[体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使我国的体育公共财政支出政策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体育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财权与事权。总体而言,我国各级体育部门的经费收入仍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在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事业经费收入中,财政拨款长年占一半以上,导致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扭曲,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不均等化现象较多。
(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制度的作用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价值与公共财政制度的正义价值相契合公共财政制度是保障国家参与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它对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意义更直接;因此,公共财政制度的正义性主要表现在财政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平性上,这是一种特有的价值取向。可见,公共财政制度所指向的财政资源分配的正义目标就是公共财政制度直接介入财政资源分配本身的正义与财政分配关系过程的正义。作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涉及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社会正义。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其正义性体现在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上三者缺一不可。此外,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其正义性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对体育公共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方式的公平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涉及的体育公共资源并不像财产一样在市场中可以自由获取与转让,它是对体育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公平分配以能够照顾到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与弱势群体为己任,而不会造成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等。由此看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与公共财政制度的正义价值是相契合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在财政学范畴中,“公共性”是指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均衡的手段,是一种工具性理解。对于公共财政制度的“公共性”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价值的公共性,公共财政制度首先要保障公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满足,其次要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更为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这些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均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其价值具有公共性。二是在调整财政收人关系与财政支出关系上具有公共性。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所有的公民享有均等化的体育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制度无论在价值目标的确定上,还是在调整体育财政收支关系上都要体现出公共性的本质,否则,难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共财政制度职能在体育领域的深化。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资源配置职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公共财政制度确保体育领域财政资金的有效筹措、公平分配、合理使用以 及高效管理,这势必会促使体育财政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体育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有助于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收入分配职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体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而该制度具有较强的收人分配功能。三是有助于实现公共财政制度的宏观经济稳定职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制度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
(1)价值取向公共财政制度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的价值取向有个层面
一是对制度的一般价值的追求即公平与效率。因为公平与效率是所有“至善”制度应有的价值,在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作为配置体育财政资源重要手段的公共财政制度,理应追求公平与效率价值。
二是协调城乡、区域、群体间体育的均衡发展。体育公共服务是全体公民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即使是在全球体育产业化的今天,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否则,会因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体育公共服务供求总量及结构的失衡,造成体育发展的不均衡。
(2)公共财政的具体作用
公共财政制度通过完备的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财政支出的合理、稳定和公平协调城乡、区域、群体间体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协调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
第一,保障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财政支出的公平、合理与有序。体育财政支出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对体育财政支出资金是否进行了科学预算、分配是否合理、资金划拨是否到位、使用是否高效、绩效评价是否合格等,均是决定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否实现的关键。
第二 维护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各类主体享有体育财政资源的合法权益。公共财政制度一方面要保障政府履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义务,另一方面要维护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各类主体享有体育财政资源的合法权益这是其固有的职能。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为了让各类主体都能够公平地得到其所应得的体育公共服务,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确保在体育财政支出 上是公平的,并体现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
第三 调整了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体育财政支出的关系。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体育财政支出合理分担的问题,这也是公共财政制度的一项基本职能。
体育财政支付制度的缺陷
体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失对縮小地区间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效应较弱,现有关于体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散见于财政部发布的诸多规章中,存在如下缺陷:
(1)体育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形式也不规范。一是几乎没有体育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专项转移支付同时涉及绝大部分体育支出项目,这明显与国际惯例不符。我国的这种体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安排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非常不利。二是体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不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无事权依据并且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无严格的制度约束,随意性大,被挤占和挪用的情况严重,同时由于专项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操作,寻租行为十分猖獗。
(2)缺乏横向体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体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单一纵向模式、单一横向模式和纵横向结合模式,而横向体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是为了解决地区间体育财力的不平衡,实现体育财政均等化。在我国现有体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只有中央对地方的纵向体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缺失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横向体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3)省级以下体育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并未建立省级以下政府间 的体育财政转上又重新回到了分成包干的老路上,根本未对体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程序、资金的分配、使用、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规定,既未能解决好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体育场馆的外溢性以及跨辖区体育高级后备人才培养引起的外溢性等问题,也未解决好体育事权下放过程中进一步模糊了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职责划分,而影响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的问题。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体育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存在缺陷。目前体育行政部门集预算编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这样既无法分权制衡,也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
其二,体育预算执行随意性大。迄今为止,国务院乃至国家体育总局也未制订这方面的法规,致使体育绩效预算制度尚未建立。
其三体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缺失。一是绩效评价的内容不完整。二是未建立体育绩效问责制。三是缺乏体育绩效审计制度,我国还未对体育财政形成行之有效的监控,这也导致中央的体育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以及地方体育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
总结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转型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的综合价值就日益凸显, 在国家的五个建设这样的的大背景下,体育也必须要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中, 体育事业同样也承担着富国强民的历史使命, 肩负着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重要的工作任务, 而这些价值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与保障。公共财政保障体育事业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国内、外体育事业公共财政保障的实践经验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为更好地履行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合理界定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 科学确定体育公共产品的投资优先顺序及提供方式, 加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体育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 以体育民生财政建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避免政府供给体育公共服务动力不足数量缺乏结构失衡等问题,必须改变在考核体系中以金牌数量 冠军锦标等指标占绝对权重的状况,把体育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增强体育公共服务在政府发展评估中的地位,确立以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将这种考评予以法定化,以确保政府职能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唯金牌论向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以促进体育公共服务由随意供给向有效供给迈进,以确保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最后,中国民间体育数量繁多、形式多样,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这份遗产,我们没有理由不以高度的历史责感去保护她 ,弘扬她;对这份遗产,我们应该也必须拥有的态度是要以温情与敬意厚待她。我们应当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积极推进民间体育发展 ,但也坚决摒弃任何非此即彼、否定其它体育形式的观点和做法。我们倡导民间体育与竞技体育以及其它各种体育形式的共生论— 和谐互动、美美与共、走向共生 ,使其共同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光彩。这既是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BART OLI M, RICH ARD I.Calpains in mu scle w ast ing[ J].Int JBiochem Cell Bio, 2005, 37(10): 2115-2133.[2] 王方华,陈宏民.都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M].上海 :三联书店,2007:8.[3] 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33-37.[4] 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5] 范宏伟,肖林鹏,李宗浩.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398-491.[6] 范宏伟,肖林鹏,李宗浩.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398-491.[7] 李丽,张林.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支出研究[J].体育科学 ,2012(12):22-28.[8] 胡伟,程亚萍.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制度之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37(3):37-45.[9] 易剑东.中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J].体育学刊,2012(2):1-10.[10] 余平.财政体育投入的效率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0-53.[11] 郑志丹,许月云,社会公正视野下农付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4-16 [ 12] 郝海亭.澳大利亚大幅增加体育预算应对未来挑战[ EB/O L].ht tp: // w w w.sport inf o.net.cn/ show/ ti t le.asp ? TID=18420.
第二篇:公共服务均等化汇报材料
**镇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汇报
近年来,**镇按照市委、区委相关文件精神,以提升群众幸福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开展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大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先后完成了花卉大道、物流大道、天乡路、鱼凫路、春江路、二支渠路、三支渠路、四支渠路、春水二道等骨干道路建设,新建了横跨江安河两座市政大桥,打通了10公里沿江安河绿道、9.7公里幸福田园绿道,实施了村道成网加密工程,形成了 “四纵八横”骨干交通网络,基本建立起了与主城区多通道相连,与周边地区宽畅相接,镇域内高密度相通的交通网络骨架,切实方便了群众出行;对自来水、天然气、排污等管网与主城区实现了“大并网”并无缝对接,覆盖了10.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规划区外3个城镇和9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惠及了全镇70%的城乡居民;完成了物流大道、春江路、花卉大道、万明路、万福街等道路绿化建设工程和**实验校、中心卫生院、敬老院周边绿化改造工程;完成了城市规划区内的春江路北段、万明路、A5、B2线等城市骨干道路及电力、通讯管网下地工程,镇域内电话、宽带可接入率达到100%,光纤电视入户率达到92.4%,率先建成了全省第一信息化示范镇;实施了天乡路综合市场、红专综合市场、长石综合市场建设,完成了团结桥市场改造工程;开展了南岳新型社区、协华新型社区等居民集中区市 1
政设施完善工程;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团结渠、团结八斗、十斗、红旗八斗、江安二支四斗、杨家拜渠等15000余米的斗渠改造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出行难、灌溉难、用电难、通讯难和农产品交易难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三教统筹”齐抓共管,围绕“教育强镇、镇强教育”的思路,树立“大教育”理念,切实推进了我镇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了踏水、**两所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造了镇子实验校,对3所学校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更新和充实,使镇域内的学校硬件建设均达到或超过了城区学校的标准;新建了**中心幼儿园、花乡民居幼儿园、古镇馨苑幼儿园三所幼儿园,其中**中心幼儿园顺利通过了成都市一级幼儿园检查验收;建成了一个高标准成人教育实寻训基地,成功创建了成都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成都市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在改善教育硬件条件的同时,大力实施了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工程。设立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兑现全镇教职工学习交流、进修提高、教学成果奖励补助等,并以此建立教师慰问奖励制度,全方位促进教育发展和均衡。同时,按照以科研为先导、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两支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督导评估机制为杠杆、以区域性整体推进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到抓管理铸就学校品质、抓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抓育人全面关心学生、抓机制形成学校活力、抓科
研提升办学水平。通过不懈的努力,全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已经连续四年获得了区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今年又取得了**区学校教育质量评比农村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在2006年成功创建成都市教育强镇后,承办了四川省“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幼教工作现场会、“成都市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现场”研讨会,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也两次亲临**调研城乡统筹中的教育工作,同时还接待了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到**调研,我镇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汇报,受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大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新建了一所标准化中心卫生院,更新了中心卫生院及中心卫生院分院的医疗设备设施,配置了120急救车,形成了一个中心卫生院、一所中心卫生分院、28个医疗卫生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协调区级部门将社保、医保结算业务延伸至中心卫生院及中心卫生分院,让群众在看病的同时就可以方便地办理医疗保险结算业务,解决了群众因无钱垫支看病难的问题。在中心卫生院安排了4名专职人员从事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全镇20个村(社区)设立了妇女“三查”服务点,坚持每年至少到每个村(社区)开展义诊和免费体检一次,并在天乡路等村(社区)已先期试点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同时,大力提升了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互助金参保率均达到了100%,切实消除了群众看病的后顾之忧。
四是大力提升就业和保障水平。全镇20个村(社区)均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窗口,设置了社区培训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劳动就业工作
人员,并会同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全市率先实施劳动保障四维公共服务延伸下移试点工作。在天乡路、春江路等集中居住后就业压力较大的村(社区),设置了大型LED就业信息显示屏,与成都市就业信息网同步显示用工信息。同时,深入开展了就业需求入户调查,建立了群众就业需求库和用工信息库,根据群众的两类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向群众推荐工作。在天乡后街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并探索与**信用社合搭建了600万元创业融资平台,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创业资金瓶颈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着力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体系,通过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就业推介渠道,有效促进了区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失地农民的就业。2009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8700余人,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3%,进一步巩固了充分就业镇创建成果。
在促进充分就业的同时,建立完善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了社保、农民养老保险宣传和购买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了农村“五保”和临时救助体系。2009年,失地农民购买社保达到了97%,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8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0%。
五是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以村(社区)活动中心和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依托,打造了23个全民健身路径,20个文化活动室,建立了长石、春江路、先锋、永和、花乡民居等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组建了“1+20”综合文娱队伍和腰鼓队、竹板操队、太极拳队、扇舞队、健身操队、戏曲联唱队、合唱队等多个群众专业表演队。坚持开展文化活动进村入组活动,坚持每月至少为每村(社区)放一次电影活动,利用专项工作宣传的契机创造性地开展“文化赶集”活动,利
用各种节庆举办联欢会、广场文艺、文化汇演,家庭才艺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活动,深入组织学习型村(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系列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用群众化的语言、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把国家的法律政策用文艺的形式传达给群众,把文明新风带入了千家万户,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区域和谐。
六是切实规范政务延伸服务。完善了2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大厅工作,统一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和标准时限,统一格调制作了上墙公示牌、服务窗口吊牌,设置土地流转、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流动党员服务、民政事务等服务窗口,将区级28个部门30项职能延伸至村(社区),使活动中心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全面。完善了活动中心管理,全面推行便民全程代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村(社区)之间服务“并网”,实行 “全域受理,网上交换,内部协办”,让群众能在任何一个服务网点办理好自己的事情,真正实现了群众办事从“程序不清自己跑”到“全程代办干部跑”的转变,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好自己的事情。
七是切实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在管理执法方面,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公开招聘20名城管执法协管员,通过建立了6个城镇管理片区和10个建设执法片区和实行“分片负责,定点到人”等措施,形成了全覆盖、网格化的城市化管理格局。在市容环卫和农村垃圾集中收运方面,建立了180个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站,采用市场化手段建立了180人的城乡环境专业保洁队伍,购买了180辆垃圾中转三
轮、1辆洒水车和2辆垃圾清运车,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户集、村(社区)收、镇(街)运、区处理”的农村环境管理和运行模式,切实改善了农村院落、道路、河道的卫生状况,美化了环境,提升了群众生活的舒适度。
八是创新机制体制,切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建立完善了村级公共服务改革“统筹建设、分类供给、多元投入、民主管理、队伍建设”五大机制,通过征求群众意见、民主议定项目、民主选择施工主体、村(居)委会组织实施,全程民主监督和实施民主评议等程序,有效实现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与群众需求的对接,进一步促进了村级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2009年,完成村级公共服务项目60余个,新修和整治组级道路60余千米、沟渠6千余米,疏淘农毛渠20余千米,新修文化活动中心1个,新增文化活动设备3套,新建治安巡逻队伍6支。同时,调动了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建设的热情,建立了1个社工服务团队和3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开展了假日学校、430学校、法制宣传、安全宣传、“寒门助学”、“爱心捐助”与“慈善一日捐”等活动,进一步为居民构筑起了生产、生活、休闲、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基本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难必解、有困必济”,促进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一体化、均等化,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充分认可。
第三篇: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问题;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指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可以看出,我们党十分重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引导资源流向农村,推动社会整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城乡公共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
我国还处于研究公共服务问题的初级阶段,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服务。由此,公共服务应具有公共产品的“享有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效用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从服务的特性来看,公共服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服务,是基本服务,公共服务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应被每一个公民公平享有。2.公共服务是公众化的服务,并不只是服务于特定人群或少数人群,公共服务并不是用来满足个别需要,而是满足立于社会现状的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将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其执行具有强制性。3.公共服务的内容广泛,既包含所谓的物质服务,即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燃气、水、交通工具等,又包含非物质服务,如教育、医疗、法律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的内涵
城市公共服务指的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满足城市居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医疗、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
农村公共服务指的是农村居民共同享有的,用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是指包括环境保护、农村发展战略、国防安全等在内的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相对而言,准公共服务并不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其涵盖范围也更加广泛,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农村信息通讯、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等。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
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因此,国家的政策倾向更着重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只有加快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与供给,减弱农民长期以来社会地位的劣势,尽可能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均等化”是相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将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既不是完全的平均化,又能不失公平。一方面,受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在人文、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若一味追求一致而忽略农村发展的真正需求,反而达不到公共服务应该起的作用。
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职能体现。公共服务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的相对平等的服务,这一特性决定了公共服务需由政府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职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三个原因: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这些矛盾需要得到解决。长期以来政府制度的偏向导致城市的发展优于农村,政府有责任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数量。新时期国家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这一转变意味着政府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用于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城乡公共服务的现状
(一)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非均等
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都属于公共服务的范围。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投入的非均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截止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5.35%,才刚刚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城乡卫生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等。城市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比乡村健全,各大型医院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人才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城市。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远高于农村,农村新生儿患病率、传染病传染率等均高于城市。
(二)城乡公共教育非均等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城乡教育的非均等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仍显不足。农村在办学条件、学校设施、教师管理等方面均落后于城市。城市享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如电子化的授课设施、实验室设施等,而农村学校大部分仍然是黑板授课,城市教师的高学历水平远高于农村,城市的教育机构更是多如牛毛,是农村远远比不上的,由此造成农村居民上学难、入学率低、文盲程度高等问题是公共教育不均等的重要体现。
(三)城乡社会保障服务的非均等
社会保障的非均等包括医疗保险非均等、养老保险非均等等。2009年正式确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后,农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率大大增加,但是与城市相比较,报销比率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远高于农村。从养老保险上看,政府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2011年,农民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养老保险参保的覆盖率为23%,而城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70%,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问题将成为社会保障服务的突出问题。
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20世纪后期,由于国家“重城轻乡”的发展政策,导致这种结构不断固化,影响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数据调查显示,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140,两者相差近一万,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教育跟不上,社会保障无法健全等都是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就制度方面而言,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区分人为地将城乡进行了分割,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需要办理各种证明,而非农业户口却可以享有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这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和身份上的不平等。如在就业时,现有的规章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具有优先的就业权,这对农村居民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此外,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非制度的筹资,费用的主要承担人是农民自己,税费改革后,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加入了市场供给的部分,尽管2006年后一系列政策减轻的农民的负担,但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制度的保障,这些制度不平等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一方面,城镇政府财政方面较为充裕,政府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比较高,对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比农村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由来已久,其各方面体系,如教育、医疗、社保等均比较健全。而在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几乎全部由政府承担,乡村政府财政困难,公共服务本身具有非营利性,而政府对于其他非政府团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激励措施,使得农村很难实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此外,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明显的政府偏向性,政府更愿意投入短期性的公共服务建设以提高自身业绩,使得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决策时,并没有把农民真实需求考虑在内,如农民可能更需要政府解决交通问题,政府却在这时进行“家电下乡”的活动,政府和农民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再者,在农村,农民承担部分公共服务建设费用,公共服务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受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由此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建设并不热情。这些原因均造成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不了乡镇居民的基本需求。
五、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办法
加总括段然后再分述,对策办法里边的二级标题从文章里面再提炼一下,用自己的话。!
(一)宏观政策
1.城乡二元化改革
要想改善城乡的二元结构,政府应该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应使城乡公民享有同等的劳动及社会保障,摆脱户籍对城乡居民造成的待遇差,从根本上消除权益的不平等,然后逐步取缔户籍制度,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优先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2.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良
针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的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化,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应事先城乡统筹,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列入到国家的发展制度中,将政府财力向农村倾斜。
(二)微观措施
1.建立农村向上反映供给问题的体系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应实行“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建立有效的农民与政府沟通渠道,如设置一些表决会,由全体农民对公共服务各项态度进行意见发表,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
2.明确政府间的职责关系,建立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薄弱部分原因是由各政府之间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脱造成的,各政府需要明确自身管理的职责及范围,特别是乡镇政府,需要提高其组织性,减少重复设置等问题,另外,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可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有助于政府落实公共服务的责任。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国的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不平等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问题引起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可从建立宏观政策和微观措施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云贵乡组建《计生优质服务进万家》队伍为
流出返乡农民工服务
8月2,云贵乡计生办、站组建《计生优质服务进
万家》队伍,借7月办(农历7月13)日鬼节,外出农民工返乡为祖宗烧纸的习俗,上门为已婚育龄妇女服务,为已婚育龄妇女上门妇检25人次,发放云贵乡流动人口“七个一”管理卡300于份,即:流出前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办理一份合格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明确一个可靠的联系人;告知一个准确的流向;提供一个可行的联系方式;签订一份诚信合同;流出后寄回一份有效的妇检证明。发放计生“三代责任人”宣传卡500于份,即土地代耕人;小孩代养人;房产代管人。在服务过程中,查出:一户流出返乡农民工带环怀孕2个月左右,已送县计生指导站采取人流措施,一户外出返乡农民工二女户,已动员做二女户结扎。为云贵
乡百日攻坚计生工作有待推进。
第五篇:2013年卫生院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
2013年卫生院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院在本乡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顺利实施,根据《2012年江西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范围
全镇内常住人口,以及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服务人群,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2013年执行,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为主,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卫生监督协管11项。具体目标为:
1、按照国家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2、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以上。
3、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以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苗针对性接种达到规定要求;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4、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及时率达,准确率达;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人得到规范的随访和治疗管理。
5、扩大儿童保健范围,对0-6岁儿童进行健康管理,管理率不低于。
6、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管理率不低于。
7、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率达到。
8、加强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以上两类人群管理率分别达到。
9、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对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
10、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风险排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
11、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隐患信息上报、处理及宣教,对常住务工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职业卫生宣教,卫生管理巡查及宣教,学校巡访及健康教育,非法行医信息监测及报告。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到。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体现公益性和公平性,按项目内容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眼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注重质量,提高效率,强化监管,保障农村居民充分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服务机构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为更好推进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均等化工作开展,经院务会讨论决定,成立我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均等化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下设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日常工作由负责
(二)明确服务分工
根据《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2012版)》、《江西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解表(试行)》,结合我镇实际,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制定具体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三)强化业务培训
接受上级基本医疗适宜技术、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等的培训,提高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培养技术骨干。我院于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对卫生院职工和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能力,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四)强化绩效考核
1、制定考核细则。本院接受上级考核,并对村卫生所的考核制定考核细则,细化、量化考核办法。
2、组织实施考核。我院接受项目考核,并组织力量对各村卫生所的项目工作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次,大于等于90为优秀、大于等于70小于90为合格、小于70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服务提供财政补助经费的依据。对不合格的按已完成服务量结算补助经费;对合格以上等次的,按照规定按服务全部兑付补助资金;优秀的,可给予适当奖励,奖励经费从当地完成服务量不合格扣减的经费中解决。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卫生所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项目提供服务资格,年终考核为不合格,扣除乡村医生财政补助经费,并根据相关规定处理。
3、补助政策
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经费均按省、市、县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进行补助,卫生院工作人员按照实际情况每季度发放一次下乡体检费。其他具体情况均按上级相关文件执行。
(五)做好宣传工作
通过张贴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出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
五、工作要求
1、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关系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我院与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我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的如期实现。
2、落实督查责任制,项目领导小组要加大对参与人员的督查和技术指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使农村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3、各村卫生所应每月20日前上报建档进展情况。
4、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各种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真实,各项目负责人员和包村人员对分管资料负责。
附件:
1、2012年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分工及下乡体检安排表2、2012年镇(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任务分解表
3、信丰县卫生院村卫生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及经费分配情况表
卫生院
2012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