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毛泽东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当前亚洲的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认识到必须通过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解决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为了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的“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战略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充分开拓农村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原因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激化。从初级产品到汽车之类复杂技术产品以及半导体芯片,几乎所有的成熟技术都出现了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并在实质经济领域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大规模的金融资本在国际间迅速流动,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运行严重脱节,大大增强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对于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各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但由于各国之间复杂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绝非易事,短期内难以见到实质性突破。可以说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发展都会处在相当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就更为必要。
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经济的优势所在。总需求中以国内需求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重要特点。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出口商品最多的国家,其产品琳琅满目,外贸国家遍布世界,但其出口总额仅占国内生产总额的12%,其余88%都是靠国内需求完成的。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经济突飞猛进,当时外贸总额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主要原因也是其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与此相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由于本国产品内销比例小,外销比例份额大,而当外部买方市场相对萎缩时,其产品就也只好积压。由于各生产部门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货币得不到有效回笼,产生恶性循环,经济、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而东南亚的一些金融危机国家,主要因为本国市场狭小,资金弱拟部分较大,再加上国际金融炒家的推波助澜,使这些曾一度繁荣的“亚洲四小龙”经济陷入了困境。
中国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过程中,尤其在质的提高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这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也是外资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需十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当国际市场环境不利时,我国仍可凭借国内市场潜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减轻国际经济风险的影响。同时,我国目前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预计在今
后相当长时期内应保持30%以上的高储蓄率。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利用外资,但全球投资资金80%以上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不是靠借外债来扩大国内需求的。
第三、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若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首先必须扩大国内需求,繁荣国内市场。20年来我国吸收外资4000多亿美元,世界第二,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为什么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我国?有人说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资源丰富。那么试想,他们为什么不到最不发达的非洲贫穷国家投资呢?那里的资源更丰富,劳动力价格更便宜。我看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看中了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既然一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都要挤占我国市场份额,那么我国中央政府就更应该抓紧制定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使国内企业首先抓住国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第四、农村市场前景广大,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我国有12亿5千多万人口,农村有9亿多人口,占市场份额比重相当大,所以农村市场前景广大。由于农民生活水准偏低,购买力相对下降,影响了工业的扩大发展。而以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靠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但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放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价格相差无几,靠提高粮食价格想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已无力可挖。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农民负担,农民收入增幅较其他行业明显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购买力的下滑,防碍了市场工业品的销售,加大了产品库存积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都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增加农民的购买力。
二、开拓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市场机制愈来愈大地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拓农村市场对全局的经济影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广泛深刻。
第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发育滞后,开拓农村市场将使国内市场的空间大大扩张。一是市场容量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是人口构成的主体,可见居民消费的主体在农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的容量将日益扩大。二是需求增长的空间大。1997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3199元,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仅1569元,如果农民达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每年可形成600亿元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民消费层次的差别,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形成了需求增长的广阔空间。三是城乡之间存在的“消费断层”,使农村消费潜力转化为有效需求的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城市居民已经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尽快促使农民消费填补上城市消费饱和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是支撑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迫切要求。
第二、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拓农村市场就是开拓城市市场,必将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现在不少地方同时出现工业品“卖难”和农产品“卖难”,这两个“卖难”都不是孤立的工业问题或是农业问题,就工业论工业或就农业论农业,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此必须开拓农村市场,使城市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料、输送技术和资金的渠道畅通,促进农村生产、消费水平的变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城市企业从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农村农副产品、乡镇企业的产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进入城市
市场,以满足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双向交流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第三、开拓农村市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代新人。农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民群众直接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市场风雨的洗礼,必然促使农民进一步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和生产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介入市场活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必然促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学科技、学文化,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了,农村和社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三、对农村市场需要的再认识
我们现在面对的农村市场,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市场,认真分析研究这个市场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提。从有关方面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市场正处在重要的成长发育阶段,其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很快,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差异明显,整体消费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一些地区农村的消费水平大致出处于三个不同层次:第一类是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郊区的农民,基本处于小康型消费水平。第二类是城郊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区的农民,基本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型消费水平。第三类是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和重灾区的农民,基本处于温饱型消费水平。主要消费一些生活必需品、基本农业生产资料,以及一些中低档耐用消费品,以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我们开拓农村市场潜力所在。
二是农民自耕自食的消费模式已经打破,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但尽管农村市场上货源充足,却缺乏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只盯住有限的城市市场,开发的产品大都偏重于城市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数是以城市需求为基础,造成城乡市场商品结构趋同,不少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使本来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实现。一些工商企业甚至把城市滞销的库存商品向农村推销,把农村当成了“过剩产品收购站”,结果中是“库存易位”,进不了消费环节。这是影响农村商品消费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尽管农村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有很大变化,但还是大大落后于城市。改革开放20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从绝大多数农村来看,消费环境仍然较差,一些地方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台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由于电价太贵、缺自来水、商品标识多采用英文以及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差等因素,不少农民对家电仍是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用不好”的窘境。特别是文化娱乐设施落后,这一部分消费没有得到有效启动。加上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较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使一些潜在购买力难变为现实购买力。
四是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将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周期,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要转为现实购买力。农村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即期和远期消费需求旺盛,多数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正处在上升
期,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发展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了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农业物质和社会化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可以预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栽培种植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农产品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一轮的农村建房热的兴起,也将使建筑、建材、家具等成为农民的消费重点。可以说,全面开拓农村市场的总体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就可以大有作为。
四、扩大内需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影响
要想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完成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加他们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首先,扩大内需是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五届三中会明确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路。一旦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地在全国蓬博发展起来了,这就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那么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呢?一是靠国家政策扶持;二是靠投入,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增加资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靠科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要把这三方面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完成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目标。
其次,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国内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业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关系,不断增长产业链条,向产业化经营目标迈进。与此同时,非农业的发展还应继续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空间。只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才能处于良性循环。
第三,要搞好国企改革、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关键是要扩大内需。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小。而农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导致购买力的下降,引起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而一旦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他们除了解决必要的生活资料所需之外,势必要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和必要的精神生活消费品。当农村这个巨大市场搞活了,工业品的销售渠道就畅通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就能够有所增长。国家通过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当前实行扩大内需的道路是解决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
、
第二篇: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上)
2010-3-18
摘 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深入剖析三者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对于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需,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来实现,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国外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途径是要优化需求结构,在确保投资适度增长和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当前制约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体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在不断增多,但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回升还存在不少障碍。
1.对外依存度较大是我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任何国家在依赖出口增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较少,出口型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倒闭,引起产业投资萎缩、失业增加,例如,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2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二是与出口产品相关的企业也出现衰退,最终波及到原材料上游企业。最近,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会走出衰退,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会持续低速增长,这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难以较快好转。[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过度依靠外需的增长方式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亟待转变。
2.消费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好势头,从1997年到2007年,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左右。但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相对不足。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必然影响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表现一,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2007年为35.4%,比1978年的48.7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左右。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远低于这一水平。表现二,政府消费逐渐上升,居民消费逐渐下降。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1.4%上升到2007年的27.3%,同期,居民消费在在最终消费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主导着消费格局,本应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造成消费体制的不合理现状,制约消费需求。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水平低,是影响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6%,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缺乏有力的收入增长支持和保证,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3)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制约消费增长的空间。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8年的3.3∶1,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比如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3年的2.28∶1扩大到2007年的2.36∶1。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国民收入存在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广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是消费能力有限。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从而使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型阶段,还不完善,覆盖面较低,风险分散作用较小。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个人要负担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巨额费用支出。居民不仅要进行生命周期储蓄,而且要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20%的世界水平。转轨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起到风险分散作用,造成了储蓄率过高而降低了消费倾向,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2.5%,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下降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住、行”消费已成为引领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汽车消费“井喷”式增长和住房消费迅速升温的需求强劲扩张势头,由此,2003年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但2008年以来,建筑装潢材料、汽车、石油制品、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均已出现增速回落态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0%左右,多数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当前高涨的房价超过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住房消费受到影响。汽车市场近期虽然有所回暖,但由于城镇化滞后所导致的用车条件受限制、用车成本上升等因素,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3]
(6)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855美元,预示着消费品和消费服务将明显升级,这些消费会使支出大幅增加,但真正要使这些预期消费变成即期消费、有效消费,还必须配有信贷消费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信贷消费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结构较单一,且担保制度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较小。这些因素强化了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而降低了消费倾向,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居民消费率较低而储蓄率较高。
3.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政府投资后续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让民间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政府投资增速不断加快,而民间投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如果扩大政府投资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地方投资热情较高,投资能力受限。其二,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民间投资发展后劲不足。其三,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制约民间投资的拓展。其四,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影响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2)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过高的投资率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了超出有效供给的新增生产能力,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必然造成新一轮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进一步下降,出口产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挤压,也加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矛盾,使产能过剩危机日益凸显。首先,生产能力过剩将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其次,过剩的生产能力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导致企业总体效益低下。
(3)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所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政府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过剩货币流动性以及低廉的资金成本的存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因货币信贷前期增加较多,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一旦价格上涨继续加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宏观调控的空间。[4]
二、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要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1.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长远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和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经济增长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投资质量,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当规模的投资规模;重点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方式转化。但必须防止片面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必须要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注重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充分发挥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下)
2010-3-18
2.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既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最稳定动力,也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求。必须把努力培育和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增加就业为核心,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着手,对中小企业减税或零税赋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就业给予适当补贴,对第三产业营造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二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空间,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要以创新思维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系统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如探索就业缓冲模式和机制,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借助准就业平台提升自身素质,优化就业定位。制定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基层单位和企业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
(2)优化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及产品开发创新步伐,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新型、附加值高和多样化的消费品,引导居民各种潜在的消费能量的释放。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平台,尽快提高物流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构建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增长速度及带动作用,是新的时期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要深化服务业部门和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各类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流程的分离,推进产业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拓展需求空间,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5]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4)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首先,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信贷是促使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法规,在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信用制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提供个人信贷消费的优惠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等,鼓励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的产生和成长,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信贷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三是发展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引入更多更好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信贷品种。改善支付、征信系统等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消费品种。[6]其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程序。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等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产品市场准入管理,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商品、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拓展消费空间。在推动传统服务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餐饮、通信、娱乐设施、住房、汽车、旅游、网络、教育、物业家政等消费热点以及各种新型服务业,激发消费潜能,不断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5)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切实保证。转变消费观念,推动农民消费结构第二次升级,将在一个长期过程中提高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其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通过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等形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限制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其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提高补贴水平、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效解决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问题,为农民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其三,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生产厂商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生产出对农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欲望和适销对路的各种商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3.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投资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增加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内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7]
(1)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民间投资。一是制定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政府要注重刺激和引导市场自主性投资,既要运用减免税费等刺激政策,也要运用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投资效率,形成投资顺畅流动的渠道。二是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要加快在目前民营经济比重低、进入难的领域,放松管制,撤除壁垒,降低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铺平道路。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尽管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一难题,其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政策支持。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型企业。其二,加快制度创新,从根源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选择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如仓单信贷、物流银行、桥隧贷款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以由企业自愿出资成立,也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次,适当放开民营企业债券市场,使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结构决定供给结构,供给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逐步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制,落实民间投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投资、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中央政府投资体制,控制政府投资总量,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建立不同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动态的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8]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鼓励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为企业的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加快中等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带动民间投资增长,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
(3)加大宏观调控,预防通货膨胀反弹。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预防通胀反弹作为宏观调控的兼顾目标,谨防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的信贷规模。二是应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国家期货市场建设,培养期货方面的人才,尽快和国际的期货交易接轨。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外股权投资。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二级市场上投资其股票,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9]也可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国外资源类公司的非控股型股权收购,用来抵消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
4.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扩大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继续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10]二是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力度,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低成本扩张型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转变。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成熟技术和设备出口。五是创新对外贸易预警工作,建立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和敏感产品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讯.扩大消费需求: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持久深层动力[J]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4).[2]冯梅,王之泉.扩大内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太原:理论探索,2009(2).[3]樊彩跃.当前扩大内需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N].北京:经济参考报,2009-06-03.[4]国家统计局.我国经济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6-25.[5]郭文,冷晓玲.宏观调控的中期选择[J].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9(6).[6]用好用活信贷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高效转化[J].北京:中国金融,2009(10).[7]朱敏.2009年我国消费、投资、外贸三大政策走向分析[EB/OL].四川商务月刊电子版,2009-01-23.[8]丁春香,王昕.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与缓解策略[J].北京:化工管理,2008(12).[9]王健,王茹.如何预防通货膨胀反弹[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09-06-23.[10]宋英杰.2009年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动力是否仍保持强劲[J].北京:中国经济报告,2009(3).
第三篇:扩大内需_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专业名称: 班 级:
姓 名:
摘 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深入剖析三者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对于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需,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来实现,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国外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途径是要优化需求结构,在确保投资适度增长和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当前制约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体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在不断增多,但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回升还存在不少障碍。
1.对外依存度较大是我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任何国家在依赖出口增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较少,出口型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倒闭,引起产业投资萎缩、失业增加,例如,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2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二是与出口产品相关的企业也出现衰退,最终波及到原材料上游企业。最近,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会走出衰退,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会持续低速增长,这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难以较快好转。[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过度依靠外需的增长方式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亟待转变。
2.消费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好势头,从1997年到2007年,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左右。但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相对不足。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必然影响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表现一,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2007年为35.4%,比1978年的48.7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左右。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远低于这一水平。表现二,政府消费逐渐上升,居民消费逐渐下降。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1.4%上升到2007年的27.3%,同期,居民消费在在最终消费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主导着消费格局,本应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造成消费体制的不合理现状,制约消费需求。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水平低,是影响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6%,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缺乏有力的收入增长支持和保证,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3)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制约消费增长的空间。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8年的3.3∶1,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比如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3年的2.28∶1扩大到2007年的2.36∶1。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国民收入存在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广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是消费能力有限。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从而使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型阶段,还不完善,覆盖面较低,风险分散作用较小。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个人要负担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巨额费用支出。居民不仅要进行生命周期储蓄,而且要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20%的世界水平。转轨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起到风险分散作用,造成了储蓄率过高而降低了消费倾向,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2.5%,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下降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住、行”消费已成为引领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汽车消费“井喷”式增长和住房消费迅速升温的需求强劲扩张势头,由此,2003年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但2008年以来,建筑装潢材料、汽车、石油制品、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均已出现增速回落态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0%左右,多数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当前高涨的房价超过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住房消费受到影响。汽车市场近期虽然有所回暖,但由于城镇化滞后所导致的用车条件受限制、用车成本上升等因素,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3]
(6)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855美元,预示着消费品和消费服务将明显升级,这些消费会使支出大幅增加,但真正要使这些预期消费变成即期消费、有效消费,还必须配有信贷消费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信贷消费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结构较单一,且担保制度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较小。这些因素强化了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而降低了消费倾向,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居民消费率较低而储蓄率较高。
3.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政府投资后续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让民间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政府投资增速不断加快,而民间投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如果扩大政府投资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地方投资热情较高,投资能力受限。其二,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民间投资发展后劲不足。其三,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制约民间投资的拓展。其四,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影响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2)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过高的投资率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了超出有效供给的新增生产能力,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必然造成新一轮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进一步下降,出口产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挤压,也加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矛盾,使产能过剩危机日益凸显。首先,生产能力过剩将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其次,过剩的生产能力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导致企业总体效益低下。
(3)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所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政府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过剩货币流动性以及低廉的资金成本的存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因货币信贷前期增加较多,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一旦价格上涨继续加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宏观调控的空间。[4]
二、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要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1.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长远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和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经济增长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投资质量,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当规模的投资规模;重点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方式转化。但必须防止片面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必须要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注重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充分发挥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既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最稳定动力,也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求。必须把努力培育和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增加就业为核心,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着手,对中小企业减税或零税赋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就业给予适当补贴,对第三产业营造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二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空间,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要以创新思维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系统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如探索就业缓冲模式和机制,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借助准就业平台提升自身素质,优化就业定位。制定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基层单位和企业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
(2)优化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及产品开发创新步伐,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新型、附加值高和多样化的消费品,引导居民各种潜在的消费能量的释放。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平台,尽快提高物流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构建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增长速度及带动作用,是新的时期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要深化服务业部门和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各类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流程的分离,推进产业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拓展需求空间,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5]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4)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首先,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信贷是促使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法规,在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信用制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提供个人信贷消费的优惠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等,鼓励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的产生和成长,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信贷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三是发展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引入更多更好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信贷品种。改善支付、征信系统等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消费品种。[6]其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程序。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等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产品市场准入管理,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商品、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拓展消费空间。在推动传统服务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餐饮、通信、娱乐设施、住房、汽车、旅游、网络、教育、物业家政等消费热点以及各种新型服务业,激发消费潜能,不断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5)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切实保证。转变消费观念,推动农民消费结构第二次升级,将在一个长期过程中提高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其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通过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等形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限制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其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提高补贴水平、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效解决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问题,为农民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其三,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生产厂商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生产出对农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欲望和适销对路的各种商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3.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投资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增加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内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7]
(1)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民间投资。一是制定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政府要注重刺激和引导市场自主性投资,既要运用减免税费等刺激政策,也要运用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投资效率,形成投资顺畅流动的渠道。二是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要加快在目前民营经济比重低、进入难的领域,放松管制,撤除壁垒,降低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铺平道路。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尽管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一难题,其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政策支持。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型企业。其二,加快制度创新,从根源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选择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如仓单信贷、物流银行、桥隧贷款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以由企业自愿出资成立,也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次,适当放开民营企业债券市场,使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结构决定供给结构,供给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逐步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制,落实民间投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投资、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中央政府投资体制,控制政府投资总量,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建立不同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动态的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8]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鼓励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为企业的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加快中等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带动民间投资增长,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
(3)加大宏观调控,预防通货膨胀反弹。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预防通胀反弹作为宏观调控的兼顾目标,谨防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的信贷规模。二是应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国家期货市场建设,培养期货方面的人才,尽快和国际的期货交易接轨。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外股权投资。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二级市场上投资其股票,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9]也可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国外资源类公司的非控股型股权收购,用来抵消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
4.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扩大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继续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10]二是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力度,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低成本扩张型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转变。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成熟技术和设备出口。五是创新对外贸易预警工作,建立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和敏感产品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讯.扩大消费需求: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持久深层动力[J]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4).[2]冯梅,王之泉.扩大内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太原:理论探索,2009(2).[3]樊彩跃.当前扩大内需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N].北京:经济参考报,2009-06-03.[4]国家统计局.我国经济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N].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6-25.[5]郭文,冷晓玲.宏观调控的中期选择[J].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9(6).[6]用好用活信贷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高效转化[J].北京:中国金融,2009(10).[7]朱敏.2009年我国消费、投资、外贸三大政策走向分析[EB/OL].四川商务月刊电子版,2009-01-23.[8]丁春香,王昕.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与缓解策略[J].北京:化工管理,2008(12).[9]王健,王茹.如何预防通货膨胀反弹[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09-06-23.[10]宋英杰.2009年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动力是否仍保持强劲[J].北京:中国经济报告,2009(3).
第四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一、房地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 凡经济发达国家,房地产业不是支柱产业也是发达的产业,其经济发展与发达房地产业对经济拉动相关。房地产业的拉动或“波及效应”特强,主要由于以下原因。1.房地产业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撮供物质资料,与之配合发展。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从而“波及”、拉动其发展。
2.房地产业发展结果的房地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
开发营建出了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第三次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有了房屋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促进其发展。
3.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和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
房地产的消费使用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住房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住宅不仅是生存资料,还是享受发展资料,世界某著名政治家说?quot;人造房屋,房屋造人“。
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就行来说、我国有些人想买车,就愁无停车之所。若住房水平提高,家有车库,想必促进轿车进家和消费。再如健身娱乐消费,不少家庭苦于住房窄小,想健身消费也不敢购置健身器械。总之,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可促进生活消费的多方面,拉动多方面产品销售和劳务交换。
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有多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81年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研究表明,我国住宅业每投入增加1亿元,其他23个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其中建材、冶金、农林业、机械工业等四部门增加投入0.70亿元。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初期就指出,要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6年我国政府在制定”九五“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将”住宅和汽车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思路。
二、我国启动房地产市场不力的诸多问题 为发展房地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政府出台了减少税费、银行降息、公房售给个人、推行抵押贷款、开辟房屋二级市场等诸多政策措施,对促进房地产投资和发展房地产业不能说没起作用,但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存在不利于住房产品有效实现的根本的深层次的问题。
1.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低。
发展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是有条件的,就是房地产品的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最大的问题也是房屋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起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但又有供给效应,并且这是投资本质上的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需求效应,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只起饮鸩止渴作用,并加剧国民经济中房地产品积压。若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能顺畅出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的乘数便大,房地市场供需运行保持良性状态。
但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大,必须国民有合理的最终消费率和有货币购买力。然而我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额也不断增长,但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与1981年比,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下降10.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1986年到199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少4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少2.6个百分点。于是导致这个时期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时期的平均水平下降12个百分点;1998年这一比重为41.4%,比”六五“期间平均水平下降近2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一次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率一般为61%,1997年我国人均GDP为860美元,但我国的消费率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率如此之低。是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和人们的收入增长率落后于GDP增长率积累而成的。这种情况导致产品积压,影响再生产顺畅进行。就拿开发出的住房讲,改革初城镇人均住房3个多平方米,现在不少城镇人均已超过l0平方米,并且房价翻了几番。然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1997年只增长2.11倍,而现在各地还在大量投资开发。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过低,是房地产难以启动的症结所在。
2.住房融资体制的转换不对称。改革前我国实行低工资制,职工和干部的劳动报酬实际上是以货币工资和实物报酬两种形式付给的。货币工资管吃、穿,实物报酬管住房、医疗、学习等。这与当时”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体制相适应。产品价值(c+v+m)中的v人为缩小,m人为扩大,职工住房基金等由扩大了的m收归财政,国家公共融资建房,住房国家所有,职工无偿使用。住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转换财政公共融资体制为个人融资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住房基金进入职工工资,由职工个人融资到市场购房消费,政府再不福利实物分房。现在房改中也正是这样在改,一方面给职工住房补贴,一方面要职工货币购房。但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不对称不协调,职工货币购房是马上要将钱拿出来,而政府给职工的工资补贴是雷声大、雨点小。试想现在除沿海城市外,全国绝大多数城镇的年均职工收入才几千元左右,前几年更低。现在突然一下要拿出几万元、十几万元购房确有困难。就是实行抵押贷款,一个月支付本息几百元,不少职工也望而生畏,银行也不敢贷放。本来消费率过低,加之住房融资体制转换不对称,使房地市场的启动更加困难。3.”二律背反“和人们心理预期失衡。
当今要让人们乐于投资购房和启动房地产,关键在于居民心理预期信心十足,消除购房的心理障碍,对未来收支充满信心。但要居民对未来有信心,应有适当的消费政策、制度。消费政策说到底只能调节两个平衡关系:一是个人的金融资产用于投资与用于消费的平衡关系;二是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平衡关系。用于投资多就用于消费少,用于近期消费多就用于远期消费少。
但现在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人们投资股票,解决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变间接投资为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各传媒宣传鼓励人们到市场购置相对过剩商品,鼓励人们旅游花钱。一方面让人们快花钱,现在就花钱,购买市场当期消费相对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又推出房改、医改、教育改,特别是购房,为远期消费负更多责任。一方面是下岗、就业难,收入预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支出预期增多,居民对未来收支的心理预期失去信心。政府政策将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难题和解决房屋积压问题,都压在银行储蓄存款6万亿上。
这里不谈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因素,也不谈80%居民只占储蓄存款20%,仅就我国12.5亿人口,人均存款才5000元左右,家平(3.8人)才1.7万元,一般居民家庭户平存款就更少了。在收入预算减少,支出预期增加,就是实行抵押贷款购房,人们对购房也拘谨起来,即使家庭有少量存款,居民为了生活安全,储蓄谨慎功能就起主导作用,不敢贸然取出购房。4.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在我国一个人均GDP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当前最终消费水平58.8%,居民消费水平47.5%的明显偏低情况下,近几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又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全国3.5万户城镇居民和7万户农民抽样调查证实,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3元,人均生活费收入3893元,均比1994年实际增长4.9%。199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又均比1995年实际增长4%以上。但与此同时在人均收入增长中居民收入的减收面又不断扩大。199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减收面为37.9%,比1993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近5个百分点的同时,却有41%居民收入减少,比1994年居民减收面又扩大了。特别是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1997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仍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职工下岗,收入减少,减收面仍集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差距悬殊。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不同群体间,例如私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里雇主收入一般为普通工人的10倍,有的高达100倍以上。
有人估计现在我国百万富翁超过百万户,并有10多个超过亿元的富翁。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表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上,20世纪80年代为28.8,90年代为38.8,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反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占人口总数20%的富人,拥有6万亿存款的80%,而占人口总数80%的居民,仅只有6万亿存款的20%。
生活消费支出中呈现规律是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高于高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据1996年对36370户和1997年对37890户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也证实以上原理。1996年到1997年我国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0.25%,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2.78%,从纵向可以看出在人们收入提高过程中,消费支出的绝对额相应增长。但是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收入户的需求弹性系数,即消费支出增长率与全部收入增长率之比,最低收入户为2.5,最高收入户为1.13。这就是说前者增长的收入比后者增长的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消费支出。而我国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近几年减收面扩大,且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增收面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这就导致1981年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84下降到0.64。
就对房地产的购置和房地产的启动而言,住房条件差,急于购房的低收入群体,虽收入需求弹性系数大,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无能力购房,而收入分配中增收主要集中的高收入群体,有购房能力,但他们的需求弹性系数小,边际消费倾向低,住房条件也相对好,不急于购房。于是开发出的房屋难以实现,房地产难以启动。
三、启动我国房地产业的构想
1.继续实施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启动房地产,我们认为应区别一般政策措施和针对实际的特别方略。前段时间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应该看到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国家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的做法;例如降低银行利息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和鼓励银行放款、扩大财政支出、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和增强居民购买力、减轻税费、鼓励居民投资股票、债券等等政策措施,对阻止物价继续下跌和低迷,防止国民经济不振和衰退,调节国民经济增长态势和稳定发展,从不同角度起着作用。当然也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程度调节作用。因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寒暑表“的关系。今后,无论是为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还是为启动房地产都需要继续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
然而由于存在前述的不利房地产实现的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这些多年积累起来的问题也不是短期马上可以解决的,所以启动房地产仅仅依靠前述一般政策措施,不会理想,不会较快见效。例如: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落后于GDP增长率所形成的过低消费率,造成的居民购房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不可能在一两年通过提高工资,增加收入,补足占GDP近14个百分点,达到居民消费率60%的合理比例。因为这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要有一个复杂过程。除了逐年提高在职职工工资,还要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还要发展小城镇;要增加就业又有赖于经济结构调整到合理,而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又有赖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间和过程。要较快启动房地产,除继续实施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政策以外,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一些特别方略。2.有针对性的启动房地产的近期方略。
(1)抓住收入水平较高群体,以税收配合启动房地产。目前我国银行6万亿储蓄存款,如果做具体分析,就不能简单说居民无购房能力,或有钱不敢花的结论。这6万亿存款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为高收入或较高收入阶层所有。
据《经济日报》1999年5月20日头版郭克莎的文章”怎样看待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所述:”目前我国科技教育界已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高收入阶层,他们拥有的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总额中估计占20%左右。“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要改善,政府极为重视,他们自己也企盼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知识分子的收入不仅稳定且快速增长,对未来收支的心理预期也充满信心。如果政府以优惠价格批租出让一些环境较好土地,开发营建一些高档公寓、连体别墅,并以减免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的个人所得税相配合,他们应会乐意投资购房。这不仅能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大,还能改善知识分子生活工作条件,还有利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服务体系社会化。
企业家、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等更是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住房有显示社会地位的功能。政府若能批租出让一些环境优雅的土地,开发营建出高水平的别墅,并冠以”企业家花园“、”明星别墅苑“,并完善配套”交流中心“、”谈判中心“、”社交场所“、娱乐宫、购物大厦,这里既居住环境优雅,又显示他们名誉和地位,还有利他们进行经营情报交流和社会交往。如果加上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部分私营企业所得税相配合,他们便会乐意投资购置。
(2)抓住高校服务体系社会化,开发学生公寓及其生活配套设施肩动房地产。教育部计划今后五年连续扩招,到2005年达到在校学生1000万,赶上高校学习青年世界平均15%的水平。教育制度改革要求高校服务体系社会化,并到2005年达到师生比例为1:14。这一改革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机遇,大有可为。一个大学生每年正常消费(包括学费)1万元,千万大学生计1000亿元。仅就学生公寓讲,每个学生5平方米(包含厕所、洗漱间),就得兴建、改建5000万平方米;另外还要兴建、改建供千万大学生生活的食堂、洗理、娱乐、购物、通讯的配套房屋以及为他们服务的相关人员的生活用房。学生公寓及配套房屋的开发,是只愁开发营建而不愁销售租赁,不存在房屋价值实现难的问题。
目前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武汉市更有高达40%的储户是为了教育而存款。1998年12月武汉某高校房地产专业对该校20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愿选择一室一厅兼卫生间居住的有90人,占47%;愿选择两室一厅兼卫生间居住的有60人,占32%;愿选择单间兼卫生间居住的有30人,占15%;愿选择单间与公用卫生间的有11人,占6%。但该校学生现在普通是6-8人一室,内廊式的布局学生宿舍,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环境之中,急待居住学生公寓。1999年上海菜大学新建学生公寓只能入住180名,而报名要求入住的学生多达1400人,公寓成为抢手货。凡此说明无论是新开发、改造,还是现在空置房的销售,抓住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对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都大有可为。(3)用房地产业的广义概念发展房地产业,启动房地产。现在不少人在启动房地产和发展房地产业问题上,思考仅局限于造房与卖房,苦于房屋难实现。若从房地产业的广义概念出发,便思路洞开,别有天地。房地产业性质是商业服务业,本质上属于第三次产业。它是以房地的交换流通为主,兼房地再生产过程的投资开发、消费使用两头,并为房地流通、投资开发、消费使用提供技术、中介、劳务的服务的产业。因而房地产业内部的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广。若从房地产业内涵全面考虑问题来发展房地产业,不仅有利于房地市场的健全完善,有利房地产开发和出售,而且也有助房地产启动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以房屋在使用消费中的装饰行业讲,无论创造的产值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都不可小视。现在城市搬迁新住房进行装修投资,少则几万,多则十万、十几万元,甚至有个别的装修投资大于购房投资。不少不服新房的家庭,为改善居室环境,也在投资万元、几万元装修。
在武汉”99国际室内装饰博览会"上,湖北省经贸委主任谷玉川算了一笔账说,全省城市有700万个家庭,按每年1/20家庭进行装修,每户平均投资2万元,每年工程总量达60个亿。有关部门负责人说,目前湖北省家庭装饰行业以每年15%一20%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400亿元产值。还应看到由于当前装修市场散兵游勇多、技术水平低、欺诈现象常有,不少家庭想装饰怕花钱买气受,正等待观望。若装饰市场规范,形成大规模高技术有信誉的公司为市场主体,人们出了钱能真正买到装饰享受,装修市场潜力更大。再譬如,现在不少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不全,居住服务缺乏,生活不方便。这些配套房屋开发和居住服务的完善,也是房地产业发展。
凡此等等房地产业活动领域,都是需要资金投入、劳力投入、物资器材投入,对启动房地产业有利,也有助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还可解决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4)对货币购房全面理解来启动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货币购房,就是废止单位实物福利分房,职工以自己的货币收入去解决住房问题。其实质是废除福利分房消费,以劳动收入交换住房。至于居民获得住房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他可以以自己的货币到市场购现房或期房,可以以自己的其他财产换取住房,可以买建材和劳力建房,可以合作建房,也可租房,可以单位集资建房。这些形式都是货币购房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对福利分房消费的革命。现在有些单位土地宽阔,职工愿集资建房,只要国家财政不支出,单位不补贴,应可继续集资建房。
事实上现在有些省如吉林省规定继续单位职工集资建房,有效解决住房和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将集资建房与货币购房改革对立起来,将货币购房改革的实现形式绝对化,将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问题的关键是个人花钱住房。现在集资建房,其房价也大体相当或接近市场价格,如果职工乐意何乐而不为之。集资建房的潜力很大,武汉某大单位前两次集资建房资金近一个亿的投资。而且是一个星期集资款交齐。
就当前国民经济低迷讲,为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如果硬规定该单位职工拿出一个亿的钱到市场购房,谈何容易。集资建房为何有这大的动员力?主要是居住不失去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不怕购房的欺诈,不为购房劳神费力,工作生活方便。这一形式的有效和成功,在于集资建房的房价不得高于或大体相当于市场经济实用房价,集资要公正、公平。否则有人利用职权谋私,或价款过高过低,不仅违背房改,甚至破坏安定团结。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事物,货币购房改革的实现形式应多样化,它们同祥能启动房地产,同样波及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 研 报 告
襄樊市建设局
(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主要从1998年以后,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展开调研。)
为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最近,我们组织专班,先后深入到枣阳、谷城、老河口等县(市)的重点乡镇开展了调查研究。总体的感觉是小城镇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1998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400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466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1204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100亿块。去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000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100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1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2200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7%降为2001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2001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100多项科技项目和2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01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2001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200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四、对腾宅还耕的宅基地,复垦由农民自行负责,或由农民自己复垦,或由农民自愿请人复垦,只要肥力达到正常水平,土地部门应免收复垦费。进镇农民的房屋如已出售或转让,就不应存在复垦问题;第五,对进镇农民入户,应与城镇常住人口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更不能收取所谓的增容费;第六,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进镇农民吃定心丸,由农民自愿选择进城还是留在农村,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应有作用。
4、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再生能力。发展小城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拨苗助长、矫枉过正,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增强其造血功能。比如我们采取财政担保、银行贷款的办法建设小城镇,必须要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保证投资能正常收回。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乡镇企业的改革力度,用民营经济的机制嫁接乡镇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还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由龙头企业与农民达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让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小城镇,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实力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