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

时间:2019-05-13 20:2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

第一篇: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5.1 4.5.1.1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病情评估/诊断。C

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1)病情评估管理制度(2)操作规范、标准与程序

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1)全院具有法定评估资质医护人员名册(2)资质证明(执业资格证)

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

(6)医务人员考核合格证(7)学习心得 B

1、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抽查患者病情评估报告,评价对患者诊疗的支持与参考价值)(1)提供案例

2、主管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督促整改的评价报告。)(1)检查记录(2)评价报告 A 持续改进评估质量,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不断推出改进病情评估工作的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同质化的服务。)

4.5.2 4.5.2.1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A

1、有适用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

(1)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制度(2)疾病诊疗规范(3)临床诊疗指南(4)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1)相关制度

3、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价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依据《广东省住院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评定,病例质量评定结果,I、II级)(1)住院重点疾病监测数据报告 A

1、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有效。(抽查的病例质量评价,达I、II级)(1)监测数据见B1(2)抽查的病例质量评价,达I、II级

2、诊疗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1)提供案例

4.5.2.2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C

1、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各种功能检查、电生理、病理等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抽查实施手术的住院病历依据《广东省住院病例(案)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评价各种检查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病案质量评价、分析情况。病例质量评定结果,达I、II级。)(1)各项检查项目适应证目录

2、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抽查病历有创检查签署同意书签订的情况)(1)提供案例(2)相关制度

3、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1)提供案例(2)相关制度

B 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提供职能部门对CT、MRI、彩超检查的每季度阳性率分析与评价报告。)

(1)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 A 临床检查适宜性有定期分析和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职能部门或科室提交的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每半年的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报告,能体现对发现的问题及所提出的改进措施督促落实,有明显的改进成效。)(1)临床检查适宜性定期分析和评价 4.5.2.3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C

1、提供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1)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2、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1)每季抗菌药物使用报告

3、实行三级管理,临床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1)制度(2)培训资料(3)人员名单

4、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按细菌耐药的信息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每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报告与每季度细菌耐药监测信息报告)(1)每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报告与每季度细菌耐药监测信息报告 B 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改进抗菌药物使用。(1)处方点评制度(2)处方点评报告 A

1、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相关规定。(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相关数据符合相关规定)

2、医院信息系统支持抗菌药物管理。(有统计汇总功能)

4.5.2.4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可选,我院不开展肠外营养业务)不选!C

1、有肠道外营养疗法的规范或指南。

(1)提供医院、科室肠道外营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与指南(2)提供相关人员的执业或培训资质证明。

2、按处方(医嘱)由药学部门集中配制肠道外营养注射剂,符合注射剂配制GMP规范要求。(现场考核,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不具备药学部门集中配制条件,由经药学部门培训与考核合格的注册护理人员配制。(提供培训、考核证明)B 有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整改意见与整改效果评价报告

(2)医院定期对监管整改情况的通报。C

1、持续改进措施有效。

2、对肠道外营养疗法使用实施分级管理。

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对肠道外营养疗法使用实施分级管理及持续改进的情况。4.5.2.5遵守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C

1、有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1)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

2、有评价用药情况的记录。

(1)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评价报告

3、按照规范与程序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提供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使用的评价记录。)(1)检查记录

(2)评价报告(见C2)B 有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与整改的效果)A

1、对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品使用管理有效,无滥用现象。、(1)检查记录(见B)

2、有对激素类药物、血液制剂使用实施分级管理。(1)制度

(2)检查记录或处罚文件 4.5.3 4.5.3.1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C

1、住院诊疗活动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1)病房医师分工架构图(2)相关制度

2、根据床位、工作量、医师的资质层次分成诊疗小组。(1)各科诊疗小组名单

3、诊疗小组的组长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各科诊疗小组职责

4、对各级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1)各科室各岗位职责与岗位技能要求 B

1、诊疗小组的组长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各科诊疗小组名单(符合相关要求)

2、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管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院科两级诊疗质量检查记录 A 持续改进诊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1)提供案例

4.5.3.2每一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上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C

1、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订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1)制定住院患者诊疗计划制订程序与规范

(2)住院医师实施患者病情评估的程序、内容与要求;

2、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判断,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1)见C1

3、上述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1)见C1

4、诊疗方案及时与患者沟通,患者出院时能做好出院指导。(1)见C1 B

1、上述诊疗活动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1)见C1

(2)提供案例

2、有保证诊疗计划适宜性的多种措施,并落实。(1)措施(2)检查记录

2、有院科两级的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院科两级诊疗质量检查记录 A 监管检查有成效,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95%。

(1)提供数据或案例(抽查出院病历,核查三级查房制度落实情况与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情况,符合率95%。)4.5.4 4.5.4.1有院内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制度与流程 C

1、有院内会诊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包括: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会诊时限、会诊记录书写要求,并落实。(1)院内会诊管理制度(2)院内会诊管理流程

(3)医院对出现质量缺陷的科室与当事人员,有相关关规定进行处理文件。

2、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1)制度

(2)各科会诊登记本 B

1、有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的追踪和评价,保证会诊质量(1)会诊制度落实情况的追踪和评价

2、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1)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 A

1、主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1)检查记录

2、对会诊相关科室沟通、会诊及时性和有效性定期评价,对问题与缺陷进行反馈,并

提出整改建议(1)会议记录 4.5.5 4.5.5.1医院对患者的出院指导与随访有明确的制度与要求 C

1、有对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1)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和要求

2、经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对出院患者提供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包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1)相关人员的工作记录、指导随访方案;

(2)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记录、评价总结与改进效果评价。(或工作记录)

3、建立与完善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并落实(1)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

(2)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记录、评价总结与改进效果评价。(或工作记录)

4、为患者相应的社区医师提供治疗建议方案。(1)提供案例 B

1、对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记录,保证患者诊疗连续性。(1)工作记录

2、职能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1)职能部门对出院指导及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 A

1、对随访工作有追踪,持续改进有成效。(提供案例说明出院指导与随访管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制度逐步完善,各项措施更加落实。)

2、首次随访由治疗患者的医师及上级医师负责。(1)制度(2)案例

4.5.5.2出院患者有出院小结,主要内容记录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保持一致。C 患者出院小结主要内容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一致,有责任医师签名。

(1)制度(2)案例 B

1、主动向患者告知出院记录中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咨询。(1)制度(2)案例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落实情况有总结及评价,有改进措施。(1)职能部门工作总结及评价 A 持续改进有成效,出院小结至少95%规范。(1)数据或案例说明 4.5.6 4.5.6.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1)各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4、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工作总结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

(1)职能部门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情况的评价、分析报告 A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1)C—B资料

(2)提供案例,说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5.6.2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定期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效果。C

1、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非预期手术例数等;患者安全类指标;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1)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

2、定期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1)医院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监控的有关文件、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2)医院每半年对每个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评估报告。B 根据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需要,建立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对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提供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

(2)提供案例,说明医院与科室定期分析科室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A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提供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变化趋势图,并有文字分析,体现变化为正向趋势)(1)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统计

4.5.6.3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住院病历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C

1、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

2、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知晓率100%,提供资料证明。

(1)医师岗前培训材料

3、病历书写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1)临床医师“三基”文件(2)提供相关培训资料。

4、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1)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制度(2)记录资料

5、有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定期开展质控活动,提供工作记录。(1)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质控工作记录 B

1、有住院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息化系统(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能随机调阅任意时间段、科室、病种的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结果与分析报告。)(1)医院信息建设合同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评价、分析、反馈及整改措施。(1)职能部门的检查、评价资料,每月有分析报告,并能及时得到改进 A 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1)提供数据

4.5.6.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C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1)控制平均住院日的有关规定、考核办法、实施方案

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

(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现行电子病历系统)

3.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1)提供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案

(2)提供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平均住院日统计表。B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全院各方面动员参与情况,通过实施相关措施,使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有数据证明)A平均住院日达到卫生行政部门设定的控制目标。(1)提供统计数据

4.5.6.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C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1)相关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2)各科评价分析记录

3、有职能部门监管。

(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与分析报告。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督促检查记录中,抽取案例,评估检查过程、检查内容与整改效果评估,整改有效率100%。)(1)见C3 A 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提供超过30天住院患者在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1)提供案例 4.5.7 4.5.7.1新生儿病室符合规范。C

1、新生儿室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1)新生儿室建筑布局图(符合相关规定)

2、新生儿病室床位数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符合相关规范,做到一床一患。(1)提供相关规范

(2)提供新生儿室的床位使用率

3、新生儿病室设备设施符合相关要求,至少应当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配备吸氧浓度监护仪和供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1)新生儿病室设备设施目录 B 新生儿病室设施、设备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1)制度。

(2)工作记录(定期检查保养)A 新生儿室建设与管理符合规范要求,满足诊疗需要。提供说明

4.5.7.2医护人员配备符合要求,人员梯队结构合理。C 1.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0.3∶1以上。(1)提供医床比

2.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医疗负责人。(1)医院文件

3.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0.6∶1。(1)提供床护比

4、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负责人。(1)医院文件 B 人员梯队结构合理(1)医护人员统计表 A 有人员应急调配机制,满足临床应急需求。(1)应急调配机制

(2)医院提供案例,说明医院人员应急调配机制运转正常。4.5.7.3新生儿室感染管理符合规范。C

1、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1)规章制度(2)工作规范

2、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原则。(1)工作流程

3、新生儿室医务人员知晓上述制度、规范和流程,并落实。(1)调查表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1)提供手卫生规范(2)各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3)检查记录

5、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1)设施清单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1)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 A

持续改进有效果。(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新生儿室感染管理方面的工作持续改进,并有一定的成效。)4.5.8 4.5.8.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C

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肺癌、肝癌、宫颈癌、乳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有配套执行制度、流程。

(1)执行卫生部“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文件(2)制度、流程

2、规范、正确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置预案,药剂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1)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注意事项。(2)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预案

(3)药剂科提供化疗药物的详细信息,有制度保障,并有工作记录。

3、对肿瘤化疗药物的超常量、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应由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1)制度(2)提供案例

4、药剂部门能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1)使用说明文件 B 有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1)检查记录 A

1、对肿瘤化学药物等特殊使用药物使用分级管理。(1)提供特殊使用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2、对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使用管理至每名医师(1)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使用医师名单 4.5.9 4.5.9.1医院现行的规章制度,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

C

1、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1)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

2、住院医师遵循规章制度,执行膳食医嘱。(1)制度(2)提供案例

3、进行营养与健康宣传教育服务。(1)制度(2)提供案例(3)宣传资料

4、在出院时提供膳食营养指导(1)制度(2)提供案例 B

1、有“住院患者的各类膳食的适应症和膳食应用原则”手册。(1)印制手册

2、有完整明析的膳食医嘱执行路径。(1)膳食医嘱执行路径

3、对 有诊疗特殊需要的患者提供诊断膳食、治疗膳食等服务。(1)制度(2)提供案例

4、住院患者治疗膳食就餐率60%以上。(1)统计数据

A(我院未开展特殊膳食治疗与诊断)

1、有独特的治疗膳食种类及制备技术(1)治疗膳食种类目录(2)制备清单

2、有重点病房治疗膳食医嘱的效果评价(1)效果评价

3、住院患者治疗膳食就餐率大于或等于70%

(1)统计数据

4、定期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征求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授权委托人的意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材料。(1)相关材料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6.1 4.6.1.1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性文件。C

1、医院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提供制度与程序)(1)手术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手术医师。

(2)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资格、能力相符。(提供医院各级医师手术分级授权统计表)

(3)手术医师知晓率100%。(调查表)

2、本院重点开展的二、三级手术目录。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1)每年的授权统计表(2)检查记录 A 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三甲标准:抽查住院病历,核查相关记录,抽查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情况。)(1)检查记录

4.6.1.2有定期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C

1、医院有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与程序,并落实。(1)制度(2)程序

(3)每年的授权统计表(见4.6.1.1B1)

2、手术医师知晓率100%。(1)调查表 B 提供手术医师定期每二年一次的业务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见4.6.1.1B1)A 公开手术医师权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三甲标准:医院网上公布1个月内相关公布手术医师权限的公告。)(1)公告 4.6.2 4.6.2.1有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C

1、有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综合评估。(1)提供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2)制订科室病情综合评估讨论记录本

2、提供术前讨论制度。根据手术分级和患者病情,确定参加讨论人员及内容,内容包括:(术前讨论制定)

(1)患者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准备。

(4)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与利弊。(5)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

3、对术前讨论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在病历中。(见制度,C2)

4、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1)培训通知

(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职能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分析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追踪报告。)A 术前讨论规范,记录完整,有术前讨论质量持续改进成效。(1)提供案例

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病历中体现。(1)提供案例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1)提供案例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完善术前准备表)(1)提供案例 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分析评价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反馈。)A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提供案例,说明手术前各项充分准备,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4.6.3 4.6.3.1在患者手术前履行知情同意。C

1、有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相关制度与程序(提供相关制度与程序)(1)手术前谈话由手术医师进行,知情同意结果记录于病历之中。

(2)手术前应向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手术指征、手术风险与利弊、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可能的并发症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诊疗方法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肿瘤手术应以病理诊断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需要调整手术方式的,在手术前要向患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征得患方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手术前应向患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其他可选择方法等,签订输血风险书。

2、对术前履行知情同意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术前知情同意应在术前72小时之内完成)。

3、知情同意书应由手术医师先签署,然后由患者或近家属、授权委托人签署。(1)提供案例

4、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1、针对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知情同意的效果。(制度与程序,见C1)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提供检查记录、分析评价材料,并对整改情况有反馈。)A

1、患者及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知情同意内容充分理解(三甲标准:现场询问患者及其亲属对知情了解的理解情况)。

2、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内容完整,合格率100%。(提供样式)4.6.4

4.6.4.1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C 1.有重大手术(包括急诊情况下)报告审批管理的制度与流程(1)制度(2)流程

2.需要报告审批的手术目录。

3.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1)调查表 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参加科室重大手术讨论记录本。)A 审批资料完整,无违规案例。

4.6.4.2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C

1、有急诊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流程。(1)急诊手术管理相关制度(2)急诊手术管理流程

2、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1)提供培训资料。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和流程。(1)调查表

B

1、有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保障措施和协调机制。(1)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保障措施(2)急诊手术绿色通道协调机制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的监管措施有力,及时发现、改进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1)检查记录 A 多部门协调机制有效,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三甲标准:现场查看考核当日至少l例急诊手术病例,评价整个流程中各部门协调配合的情况。)(1)提供案例 4.6.5 4.6.5.1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制度。C

1、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1)文件

2、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1)制度(2)规范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4、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上述制度与规范。(1)调查表 B

1、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提供统计数据表)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1)检查记录 A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符合相关规范。(三甲标准:抽取手术病例中符合预防性抗菌药使用相关规范的比例为100%.)(1)统计数据表 4.6.6 4.6.6.1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完成手术记录与术后首次病程记录。C

1、手术主刀医师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特殊情况下,由一助书写,主刀签名)。(1)规定(2)案例

2、参加手术医师在术后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1)规定(2)案例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定。(1)调查表

三甲标准:抽查手术病历,核查手术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的书写者与时间,与评审标准要求符合率100%。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职能部门提供检查记录,以及对未执行规定人员的处理意见。)A 手术记录和病程记录及时、完整,合格率100%。(三甲标准:抽查手术病历,核查手术记录与术后病程记录,有以下之一者,为不合格:1.缺手术记录;2.手术记录关键性

内容记录有错漏;3.一助手书写手术记录无术者修改及签名;4.缺术后首次病程记录;5.缺术后连续3天病程记录。合格率100%。)(1)提供案例

4.6.6.2手术离体组织(肿瘤)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并记录。C

1、对手术后标本(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有明确的规定与流程。(1)提供相关制度、规定(2)提供流程

2、手术室有具体措施保障规定与程序的执行。(提供具体措施。)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及流程。(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记录、调查表)B

1、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我院无病理科,无法进行术中冰冻)(1)提供规定(2)提供程序

(3)讨论的记录,相关处理措施的记录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参与相关事件的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

3、肿瘤手术切除组织送检率100%。(1)登记本 A 手术离体组织送检率100%。(三甲标准:取手术室登记本中标明有离体组织的病例,在病理科发送报告登记本中核对,全部查实)(1)登记本 4.6.7 4.6.7.1制订患者术后医疗、护理和其他服务计划。C

1、有术后患者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提供相关制度与流程)(1)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2)每位患者手术后的生命指标监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案。

(4)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提供培训资料、记录、调查表)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检查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A 术后有医疗、护理、转送等多部门协调服务计划内容完整、统一,有连续性。(提供相关规定、流程)(2)案例

4.6.7.2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到位。C

1、医务人员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2、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制定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措施)

3、对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高危手术患者有风险评估、有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1)制定风险评估表

(2)制定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B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提供职能部门检查记录,以及相关处理、整改反馈意见的材料。)A 有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持续改进术后质量管理,术后并发症预防有效,并发症降低。(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采取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持续改进术后质量管理、术后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1)案例 4.6.8 4.6.8.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

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人员名单)

2、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提供各项规章制度(2)提供岗位职责

(3)提供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提供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4、定期开展手术质量评价。(提供手术质量评价记录)

5、将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评价的重点内容。(1)提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2)制定手术并发症控制指标

6、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记录)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三甲标准:查看临床科室、职能部门履职情况,以及每月对手术风险评估、质量管理、防范并发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1)检查、评估报告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和反馈。(三甲标准:查看临床科室、职能部门的工作记录本、会议讨论记录、分析报告,整改报告。)(1)检查、评估报告 A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三甲标准:临床科室、职能部门提供案例,说明医院、科室在手术质量与安全方面持续改进的成效,并有统计分析资料佐证。)(1)案例

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C

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包括以下(相关资料、统计数据、趋势图):

(1)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及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

提供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2)提供手术后并发症分类、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统计。

(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及有关资料。

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每季度对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分析报告。)B 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根据数据分析,采取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报告 A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三甲标准:提供医院月度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控制分析报告,对月指标数据有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纵向比例,各项指标呈现正变化趋势。)(1)月指标数据分析

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1)提供相关制度、规定(1)提供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1)提供手术科室质量评价考核方案

(2)提供手术医师资格认定与手术授权管理办法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1)手术医师资格认定与手术授权制度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提供培训资料)B 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的监测分析报告中,抽取检查发现的问题(或分析提出的),追踪其督促整改的情况。)(1)监测报告 A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三甲标准:提供案例,说明医院根据监测分析,及时查找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案例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4.7.1 4.7.1.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并有明确的制度。C

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相关制度与程序。(1)提供制度(2)提供流程

2、麻醉分级授权管理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权限设置与其资格、能力相符。(权限设置相关规定)

(1)麻醉分级授权名单

3、独立实施麻醉的医师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提供医师排班表,核对实施麻醉医师的职称情况。)(1)名单及任职资格

4、麻醉医师知晓率100%。

(1)调查表 B

1、独立实施全身麻醉的医师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或中级四年以上)资格(1)名单

2、职能部门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监督检查、反馈、处理。(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整改的材料。)A 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三甲标准:手术室护士、外科手术医师,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的评价,测试其对某位麻醉师独立麻醉项目的了解情况。)(1)检查记录

4.7.1.2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C

1、有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并落实。(1)提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2)提供考核评价资料。

2、麻醉医师均能知晓。(1)调查表 B 提供麻醉医师定期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1)见C1 A

1、每二年一次的能力与质量安全再评价、再授权的工作制度与程序。(1)工作制度(2)程序

2、公开麻醉医师权限,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医院内部网站上公布本年度内公布麻醉医师权限。)(1)公告

4.7.1.3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完成继续教育。C

1、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1)培训资料(2)考核资料

2、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跟踪最新指南,及时更新心肺复苏流程。

(1)提供麻醉医师专业理论与操作培训的资料,考核合格证明资料。(2)新旧新心肺复苏流程 B 麻醉医师定期(至少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提供麻醉医师继续教育证及学分情况。)A 麻醉医师继续教育达标率≥95%。(提供继续教育相关情况统计)4.7.1.4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C

1、人员配置合理,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人员名单)

2、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提供的岗位职责、培训资料、调查表)B

1、麻醉科主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资格证)

2、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资格证)A

1、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2∶1。(统计表)

2、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应不低于2.5∶1。(统计表)

(调取1个月的手术室医护排班表与手术安排,计算麻醉医师人数与手术台比例、手术室护理人员人数与手术台比例)

3、每张手术台配备一名麻醉住院医师及一名主治及以上的麻醉医师。(统计表)4.7.2 4.7.2.1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C

1、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内容包括:

(1)明确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麻醉准备。

(4)对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麻醉方式与麻醉的风险、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2、有术前讨论制度,对高风险择期手术、新开展手术或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前讨论。(术前讨论制度、麻醉前讨论记录本)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监管检查、反馈、改进措施。(提供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下达的整改意见等材料。)A 评估与讨论的病历记录完整性100%。(核查实施全麻病例的麻醉前讨论、病情评估的记录,完整性100%。)(1)统计表

4.7.2.2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订麻醉计划。C

1、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医师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制订麻醉计划。(1)制度(2)案例

2、与麻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拟行麻醉方式、麻醉适应症及麻醉中需注意的问题应记录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中,保存在住院病历。(1)制度(2)案例

3、根据麻醉计划进行麻醉前的各项准备。(1)制度(2)案例

4、按照计划实施麻醉,变更麻醉方法要有明确的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同意,家属知情、授权委托人知情,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1)制度(2)案例 B

1、科室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定期回顾、总结、分析。(提供业务讨论记录本或年度变更麻醉方案病例总结评价分析报告)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分析、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相关检查、处理下达的整改意见等材料)A 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案例说明在加强麻醉前风险评估、麻醉计划与麻醉前准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提高麻醉安全性的作用,经过不断改进,各项措施落实所产生的效果明显。)4.7.3 4.7.3.1履行麻醉知情同意。C 1.有麻醉前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进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1)相关制度

2.向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三甲标准:询问已施手术麻醉的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术前麻醉医师是否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风险、益处和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1)提供案例

3.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存放在病历中。(1)提供案例 B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知情同意的效果。(三甲标准:抽查麻醉知情同意书。其内容非千篇一律,有针对性,能达到知情同意的效果)(1)提供案例 A

1、患者对知情同意内容充分理解。(三甲标准:询问施手术麻醉的患者、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对其签署的知情同意内容是否充分理解,有无疑问)

2、知情同意书内容完整性100%。(1)提供案例 4.7.4 4.7.4.1执行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

C

1、按照规定,执行手术安全核查。(病历中有麻醉单与手术安全核查记录)(1)规定

(2)麻醉单与手术安全核查记录

2、按规定内容书写麻醉单。(1)规定(2)案例

3、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到充分体现。(1)案例 B

1、科室有专门质控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反馈。(麻醉科质控员的工作记录)

2、职能部门有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检查记录、督查整改意见与总结。)A

1、麻醉师参加手术安全核查并签字达100%。统计

2、麻醉单及相关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符合规范,合格率100%。统计

4.7.4.2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C

1、有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1)有及时报告的流程。

(2)处理过程应该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3)处理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2、麻醉医师对规范和流程的知晓率100%。(1)医务人员进行相关规范和流程培训的资料

3、各项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1)检查记录 B 主管部门有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对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专题讨论,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三甲标准:从职能部门或科室的检查记录中,抽取检查所发现的问题,追踪职能部门组织科室进行专题讨论的记录,并根据讨论所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评价整改的效果)(1)总结(2)讨论记录 A 有效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持续改进有成效。

(三甲标准:设置演练:设计麻醉过程中意外发生的场景,模拟报告、处理、记录等过程,并有预防的措施体现。提供案例,说明在预防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1)案例

4.7.4.3有麻醉效果评定 C 有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与流程(1)规范与流程 B 科室能定期对麻醉效果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有改进措施。

(查看科室提供的麻醉效果分析、评价、总结资料,其措施能体现不断改进)A 麻醉效果优良率高。统计表 4.7.5 4.7.5.1全身麻醉后的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的全程检测。C

1、有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由麻醉师实施规范的的全程检测。(1)措施

2、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1)设备目录

B

1、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科室培训考核材料及设备维护记录。)

2、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设备有专人维护,有维护日志)A 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1)配置规定(2)目录见C2)(3)培训见B1(4)维护见B2 4.7.5.2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C

1、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1)规定(2)案例

2、全身麻醉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1)规定(2)案例 B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科室自查分析报告中,抽取所发现的问题,追踪评价过程,所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整改的效果,整改有效率100%。)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中,抽取所发现的1个问题,追踪督促整改的情况,整改有效率100%。)A 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抽取手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病历,核查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记录完整率100%。)统计表 4.7.6 4.7.6.1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A

1、有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规范。提供相关规范、流程

2、对参与疼痛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查看相关定期培训与考核资料。

3、麻醉医师掌握操作规范与流程,并能在镇痛治疗中认真执行,镇痛治疗效果正确评价,有记录。

(1)提供操作规范、流程(2)检查记录或案例

4、相关器材与药品使用合理。(1)检查记录 B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查看科室提供的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总结材料)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督促整改意见等材料。)A 持续改进有成效。(科室至少提供案例,说明在镇痛治疗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持续改进取得的成效)4.7.7 4.7.7 建立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C

1、有手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手术用血有严格的指征。(1)提供的相关制度与流程。(2)手术用血有严格的指征

2、有麻醉科与输血科沟通的流程。

3、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制度、自体血回输的设备。)

4、有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

5、相关人员知晓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并严格执行。(提供相关培训资料、调查表)B

1、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等人员能有效沟通,保障术中输血及时、合理、安全。案例

2、科室定期对术中用血进行总结、分析、整改。(科室提供的定期自查、分析、整改总结材料)

3、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督促整改意见等材料。)A 符合条件的自体输血率不断提高,术中合理用血率达≥95%。(抽查手术中输血病历,评估其合理用血率达≥95%。)统计表 4.7.8 4.7.8.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科室人员组成,分工)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1)规章制度(2)岗位职责(3)诊疗规范(4)操作常规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小组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对制度进行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1)术后随访制度。

(2)麻醉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3)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4)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科室提供的自查、评估、分析报告,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评估)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反馈。(查看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评估报告与督促整改意见。)A 持续改进有成效。(科室提供案例,说明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上措施有力,持续改进取得一定效果。)

4.7.8.2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C

1、依据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制订本科室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并实施。(1)科室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总结

2、相关人员知晓培训内容,掌握并执行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并严格遵循。(三甲标准:考查科室在岗人员对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的知晓及执行情况,知晓率100%。)(1)调查表 B

1、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诊疗规范、操作常规等进行检查落实。(查看院、科室对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总结、评估报告。)

2、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培训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材料)A 培训覆盖率高,培训效果明显。(抽查在岗人员,测试质量与安全的相关培训内容,优良率100%。)(1)培训资料见C1(2)调查表见C2(3)考核表

4.7.8.3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C

1、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提供每季度麻醉质量评价报告)

2、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与工具。

3、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与评价内容

4、定期评价“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

(1)提供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2)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总结 B 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查看科室提供的分析、总结,以及采取改进措施后了再评估报告。)C 持续改进有成效,质量有提高。(科室提供案例,说明开展麻醉质量评价评估后,针对性措施采取,对持续改进质量所取得的成效。)4.7.8.4建立麻醉质量管理数据库。C

1、建立麻醉与镇痛质量数据库,至少有,但不限于:

(1)麻醉工作量:各种麻醉例数。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室例数等。(提供统计数据)(2)严重麻醉并发症: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4分的例数等(提供各种严重并发症的统计数据)(3)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核对数量与质量)B

1、定期分析指标的数据变化趋势和原因,有年度麻醉质量安全报告。(1)提供定期数据分析(2)年度麻醉质量安全报告

2、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制定提高麻醉质量的各项措施。(提供提高麻醉质量的改进措施及评估报告。)A 通过运用监控指标分析,有效落实各项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麻醉质量与安全水平提高。三甲标准:

(1)核查医院近三年未发生麻醉质量引起的医疗事故;麻醉因素引起的年死亡率<2/10万。

(2)科室提供案例,说明运用麻醉质量监控指标评价分析,采取有效针对性措施,麻醉质量与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八、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

4.8.1 4.8.1.1 C

1、科室布局,平面图

2、科室设备、设施明细表

3、检验、影像相关要求 B

1、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见C1)

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登记本)

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信息系统建设合同或验收报告)。A

1、医院科室分布图

2、案例 4.8.1.2 C

1、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至少2%。(统计表)

2、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床位使用率达到75%(统计表)。

3、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及考核资料(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课件内容(4)培训签到表(5)现场照片

(6)考核资料及学习心得

4、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见3)

5、定期评价 B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3%(统计表)。2.科主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3.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A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大于5%。(统计表)2.科主任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文件)

4.8.2 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有患者入科、出科指证;开诊“危重程度评分”; 4.8.2.1 ★ C

1、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收住患者的范围、患者入科、出科标准及转出流程。

3、开展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危重程度评分)。

4、储备药品目录

5、一次性耗材使用与管理的规范与流程。

6、开展上述制度、职责、流程的培训,有培训资料(或调查表),工作人员熟练掌握。B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证超过80%。(统计分析表)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20%。(统计分析表)

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总结)A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证超过90%。(统计分析表)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30%。(统计分析表)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检查记录)4.8.3 4.8.3.1 C

1、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制度、程序。

2、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

(6)医务人员考核合格证(7)学习心得

3、护理员、保洁员有相关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制度、培训资料、考核方案及提供的护理员、保洁员考核合格证。)B 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定期评估和再授权管理(提供相关授权文件、评估报告及再授权的相关规定与程序)。A

1、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定期考核与再培训的重要技能:医生: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护士: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机故障紧急处理技术、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记录

4.8.3.2 重症患者联合查房制度,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C

1、有落实实施重症患者分级查房与多科联合查房制度与措施。(1)分级查房与联合查房的制度(2)分级查房与联合查房的措施。

2、诊疗活动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1)人员名单 B

1、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机制。(1)相关制度。

(2)提供案例:重症医学科与相关学科医师联合查房、病例讨论制度,提供相关记录。

2、职能部门对多学科协作与支持有监管、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从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报告提出的分析与改进措施中,评价措施是否落实,是否起到促进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A 有符合转出标准患者及时转到相应科室的相关规定和执行流程,无推诿现象。(1)提供规定及流程。(2)发生推诿现象的处理措施。

4.8.3.3 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熟悉掌握心肺复苏技能。C

1、设备、药品配置达到《重症医学科基本设备》的要求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清单)

2、医护人员能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培训资料)B 熟悉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培训资料)A 定期评价。4.8.4 4.8.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需提供以下: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手卫生设施。(设施清单、检查记录)

2、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

3、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等相关制度、措施。

5、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B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统计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A

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

4.8.5 4.8.5.1 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职责分工表。

2、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1)工作职责(2)工作计划(3)工作记录

3、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1)提供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2)提供科室人员(医生、护士)的岗位职责(3)提供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管理制度(4)提供重症医学科各种日常操作规程(5)提供诊疗规范 B

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1)提供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材料,提出问题与不足。(2)就科室质量与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效果。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反馈。A

科室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成效。(此部分在前面已有要求)

(1)工作计划及实施,明确要求及目标。(2)各种制度(3)工作记录(4)医疗质量安全指标

(5)医疗治理哦昂与安全管理小组名单及岗位职责

(6)定期检查及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并完善相关记录

(7)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考核、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

4.8.5.2 重镇医学科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预案、制度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C

1、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提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并落实。

3、明确的质量安全指标:(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2)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3)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4)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5)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6)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7)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B

1、落实相关指标的具体措施,根据相关指标的分析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

2、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进行评价、分析与反馈。A 评审三年的质量与安全指标数据,以评价持续改进有成效。

九、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4.9.1

4.9.1.1 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C

1、提供健全的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文件0

(1)有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职能部门(2)设置感染性疾病科(3)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4)有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5)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完善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等。(1)提供感染管理制度(2)感染管理相关流程(3)感染管理相关岗位职责(4)感染管理相关诊疗规范

3、承担本单位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总结与评价报告)。

4、承担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职责、专职人员的工作手册与监测工作日志)。

5、开展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4)课件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7)学习心得 B 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感染性疾病科人员知晓并遵守相关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抽查相关管理人员对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及岗位职责的知晓度,知晓率达100%。)(1)调查表 A 有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共同支持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2)提供案例

4.9.2 4.9.2.1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人员应符合国家规定。C

1、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基本符合规范,人员完全符合规范。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设置:独立挂号收费、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各自的候诊区和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和抢救室等,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设施。(布局图)

(2)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布局图)(3)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就诊流程规定并公示。

(4)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职能、岗位职责。

(5)感染性疾病科医师具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应用、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专业知识,接受过内科学训练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人员名单和资格)

(6)提供医院组织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范培训与考核的资料;(4.9.1.1有培训资料)B 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建筑规范、设备设施完全符合相关规范,有独立的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药柜)。(布局图)A 感染性疾病科人员配置、梯队结构合理,满足工作需要,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文件人员名单)4.9.2.2 对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C

1、有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岗前培训计划,提供实施方案:(1)培训通知(2)宣传资料(3)培训签到表

(4)培训内容:

A、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

B、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处理和防护等内容。(5)现场照片(6)医务人员考核资料(7)学习心得

2.落实培训计划,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再培训。(1)人员调离通知(文件)B 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提供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登记本患者就诊处理资料,跟踪了解疫情报告、隔离、治疗等是否按照有关规范落实。(检查记录表)A 根据新颁布或修订的规章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培训记录)4.9.2.3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以及相关控制传播措施。C

1、提供并落实预检、分诊相关制度。(制度)

2、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提供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评价分析报告。)

3、有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文件)B 1.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的流程。(文件)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文件)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A 1.传染病报告及时,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无因管理问题导致传染病播散。(1)提供传染病报告制度(2)总结

2感染性疾病救治专家组参与区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助指导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提供工作记录)4.9.3 4.9.3.1 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1.有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的规定,防护措施适宜。(1)提供职业暴露危险性程度分级防护规定(2)提供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处置流程(3)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处置、随访记录本;

2、医务人员使用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医务人员获取和使用。(1)消毒与防护用品目录(2)使用登记

3、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1)制度(2)检查记录 B 1.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并组织演练,提供演练资料。

2.职业暴露的完整登记、处置、随访等资料,并根据案例或阶段分析改进职业防护工作。

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A

1、相关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超过95%(调查表)。

2、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提供案例,说明医院在职业防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持续改进,取得一定的成效。)4.9.3.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制定医院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2.各类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相关规范。(检查报告)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医疗废物、污水处理人员知晓相关规定并能严格遵照执行。

(培训资料、工作记录、调查表)4.9.4 4.9.4.1 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C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1)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相关制度(2)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流程。

2、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文件工作记录)

3、有专门部门及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提供名单及职责)

4、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1)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2)培训资料(3)调查表

5、传染病报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文件)

6、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汇总登记、核对以及监管等工作。(文件)B

1、落实传染病报告责任奖惩制度。(1)责任奖惩制度(2)案例说明

2、提供传染病网络信息管理符合相关规定,明确疫情查询、使用权限,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传染病信息。(文件)

3、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履行监管,对存在问题与缺陷及时整改(提供材料)。(1)监管资料 A

第二篇: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及资料目录

影像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及资料目录

1、本科主任、护士长任职文件

2、本科全体职工花名册及身份证、执业证、职称资格证复印件

3、本科室《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4、科室各项医疗核心制度、诊疗常规和规范,以及主要医疗工作流程

5、科室医疗管理小组名单,分工及工作职责。

6、建立有影像质量管理组织,并制定有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标淮。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工作,并有整改措施。

7、专业设置及其设备、设施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具体内容

一.有常规、急诊的医学影像专业服务项目清 二.医学影像工作满足临床工作基本需要单

(1)能开展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乳腺摄影和床旁摄影(2)能开展胃肠道、胆道和泌尿系统的造影检查(3)能开展全身各部位的常规超声检查

三.急诊医学影像专业服务项目实行24小时服务

四.本院不具备,而临床有需求的部分医学影像专业项目有外送服务(定点医院协议)。

8、定期开展临床随访;医学影像资料质量符合临床工作要求。

一、科主任或各专业负责人至少每半年向临床主动征求意见并提供改进服务

二、开展临床随访或影像-临床联合读片会,有疑难病例的科内集体讨论或科间会诊制度,并有记录。

三、有专人统计、分析、管理和记录与临床病例有关的诊断符合率

四、有影像资料的保存、使用流程与制度

五、影像阳性率有专(兼)人管理,有统计,有分析,有改进措施

9、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一、报告及时、准确、规范

(1)急诊影像检查结果报告时间≤30分钟;

(2)常规影像检查(X线平片、超声)结果报告时间≤2小时

二、有影像报告的分级审核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的制度。

10、环境保护与个人防护达到标准。1.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的检验或监测报告。

2.对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培训、有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落实防护措施。3.防护措施符合规范,射线有害标示明显,科室引导标示清楚,病人能知晓。4.影像检查过程中注意对病人(特别是儿童或其他敏感个体)的放射防护,提供保护患者隐私的措施。

5.定期进行剂量、基准的监测与校正,并有记录。6.有主管部门签发的射线装置使用许可证。

检验科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及资料目录

1、本科主任、护士长任职文件

2、本科全体职工花名册及身份证、执业证、职称资格证复印件

3、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1)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设定临床检验项目。(2)建立各项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3)有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和相关记录

4、科室医疗管理小组名单,分工及工作职责。

5、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资源共享,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6、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1)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有危急值处理制度和记录(2)常规项目24小时内出报告。

7、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临床标本采集指南(包括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开展的检验项目,生物参考区间,检验项目出报告时间等)(2)组织实施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

8、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

(2)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室内质量控制程序(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并有效实施

(4)实验室应当建立并妥善保存质量管理和实验原始记录的制度,具有保存记录的空间,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5)二级医院应参加市级以上室间质评。(6)室间质评不合格项目,要查明原因,采取整改和评估

9、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1)检验报告单用中文形式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门诊病历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咨询联系电话及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2)检验报告有审核制度,并执行良好

(3)检验报告必须有专人、专门途径发出,对一些影响重大结果(如HIV阳性结果等)只能发给检验申请医生、患者本人或其委托人。(4)实验室对所有开展的检验项目回报时限有明确规定

10、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定期校准,并及时淘汰经验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1)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试剂和械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仪器校准、保养应有操作规程,有完整的校准、保养记录。

(3)要求强检的计量器具(包括加样枪、天平、分光光度计、移液吸管等)应定期强检,及时淘汰验定不合格的设备。

(4)对检验仪器定期进行校准,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温度计、冰箱、孵箱等)定期进行校验。

11、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标本采集运输制度、菌、毒株保管制度、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应急处理制度。

(2)实验室应有相关的生物危险标志,洗手装置最好为自动开关式或脚踏式。

(3)实验室应按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及个人防护用品。(4)实验室应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5)实验室应对生物安全防护及所做工作有相应的记录(包括废弃物交接、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菌、毒株保管、工作人员体检、持续改进、应急事故处理记录)。(6)实验室应将生活区和实验区分离,不得将食物、饮水带进实验区,能有效地保证工作人员不受感染,样本间不发生交叉污染,不发生由实验室引起的感染扩散。

12、临床检验技术水平二级医院:

(1)能进行血常规及其它检查,如嗜酸性细胞直接计数,红细胞比积,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异常红细胞检查等,实验手段具有一定先进性。

(2)能进行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的检验,实验手段具有一定先进性。(3)能进行骨髓细胞的检验。(4)能进行除尿常规外的尿化学检验。

(5)能进行粪便常规外的检查,如潜血、浓缩法查虫卵等检验。

(6)能进行体液常规检查,如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精液、前列腺液、胃液、胆汁、痰、阴道分泌物等。

(7)临床生化检查,包括蛋白质、糖、酯类、无机离子、酶、肝功能、激素、血气等方面

(8)临床免疫学的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物、传染病血清学检查等。

(9)能进行对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抗菌药的敏感试验。

第三篇:医疗质量管理检查评价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检查评价标准

1、值班、交接班制度:

〈1〉、昼夜均有人值班,夜班应在指定的值班室留宿,否则罚款5元/次。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完成值班期间的工作任务,需短暂离开,应向值班护士交代去向,呼之即到。如不向护士交代或离开超过30分钟,罚款10元/次。

〈3〉、接班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房人员)未到,值班人员不得下班,造成空岗者加罚200元(值班和接班人员各罚100元)。交接工作人员要当面交清,不得请他人代替交接,否则罚款10元/次。

〈4〉、8小时值班者(包括中午值班人员)不得睡觉否则罚款5元/次。

〈5〉、设交接班本,值班医师对危重病人除做好病程记录外并扼要记入交接班本,危重病人要床头交接班,否则分别罚款5元/次。

2、病历讨论制度:

〈1〉、凡遇疑难危重病例,重大手术,科研项目,由科主任主持全体医生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2〉、设立记录本,要求记录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患者简要的情况及其讨论结果,否则罚科室50元/次。

〈3〉、对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护士及有关人员参加,订出手术方案、术后观察事项、护理要求等、讨论情况记入病历,否责罚科室50元/次。

〈4〉、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生和有关人员参加,讨论情况记入病历,否则罚款50元/次。

3、签字制度: 〈1〉、履行签字手术(手术同意书)的范围:A、手术a、住院施行的各种手术,b、门诊部手术: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区重要部位的淋巴结活检,肿瘤摘除,清创缝合术,包皮环切术,异物摘取术等。B、各种特殊检查和治疗a、各种镜检b、各种有创检查c、各种造影检查d、特殊治疗,肿瘤摘取术各种脓肿穿刺引流等。〈2〉、入院病人要有入院病人告知书、入院病人谈话记录,并有家属签字否则罚款10元/次。

4、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医护人员发现患者病情危重需抢救时,应立即进行抢救,要求家属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通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同时填写病危通知单和转院通知书给家属。否则罚款50元/次。

〈2〉、接受成批危重患者抢救时,应在抢救同时报告科主任或分管副院长。

〈3〉、凡需抢救的危重患者,均由科主任负责组织,设专人治疗护理,根据需要设科或院抢救组。

〈4〉、各科室均应设立抢救室,备齐抢救物品,定期检查抢救设备,药品的完整和功能情况,做好记录,抢救室内的各种物品非经科室主任批准,不得出室或做他用。

〈5〉、需请院内其他科室协助抢救时,可用电话或去人邀请,应邀者应及时前往不得拒绝,否则罚款50元。需邀请院外人员来院抢救时,报业务副院长解决。

〈6〉、对需要抢救的危重患者,有关医技科室或其它科室,应积极主动进行配合,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拖延,否则罚款50元/次。〈7〉、严格执行危重患者抢救的交接班制度,实行床旁交接班,负责抢救的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正确做好各种记录并随时向上级医师、护士长汇报病情和抢救执行情况。

〈8〉、危重患者抢救后,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5、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否则罚款5元/次。

〈1〉、处方

A、拉丁文和中文不能混写,否则罚款5元/次。

B、剂型、品名、规格、单位、用法书写规范,不写或少写罚款5元/次。

C、日期、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号码书写准确无误,不写或少写罚款5元/次。

〈2〉、门诊病历书写简明扼要,格式准确无误,不写罚款20元/次;发现错误,罚款5元/处。〈3〉、住院病历应在规定时间内书写,否则罚款5元/次;以病例医疗质量为评定标准,不写罚款20元/次,发现错误罚款5元/处。诊疗期间,.必须先写门诊病历后开处方,否则罚款10元/次。

6、护理制度:

〈1〉、严格交接班制度,包括病人、物品、器械、科室卫生交接班。并有记录,无记录罚款5元/次,对于特殊病人(危、急、重)要做到床前交接班,否则罚5元/次。

〈2〉、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每日晚班护士对治疗室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有记录(无记录或没消毒分别罚款5元/次),并督促卫生员每日进行地面消毒1次。

〈3〉、严格三查七对,凡未履行三查七对制度出现过错罚款50元,造成后果按责任医疗事故处理。输液实行二联卡制,液体现配现用,并注明执行时间、执行人。在病人治疗过程中,加强巡回,杜绝出现病人叫喊的现象,违反上述规定罚款5元/次。

〈4〉、建立病房抢救制度,抢救物品、器械,需定品种和数量并定位放置、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并有记录,并及时补充、及时消毒。特别注意抢救药品配制与氧气筒上挂的“空”或“满”的标志,违反上述规定罚款5元/次。

〈5〉、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正确,住院病人24小时内必须写好护理病历,否则罚款10元/次。

〈6〉、供应室护士负责各种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并保证灭菌质量。无菌包内需设灭菌指示卡,包外贴无菌指示胶带,并注明时间,否则罚款5元/次。

〈7〉、手术室护士每天湿式拖地,并地面消毒一次、紫外线消毒1次,并随时保证手术及时进行。

7、药房管理: 〈1〉、药品核价要标准,如发现价格差错,每次罚5元;少发或错发药品,罚款100元/次。如处方存在明显错误而未发现,罚5元/次;擅自修改处方罚5元/次;处方未签名罚款5元/次。〈2〉、药品因未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而造成过期失效,中药出现霉变、虫蛀,由药剂人员全额负责赔偿。〈3〉、严禁私自购药、换药到科室,否则全部冲公,并处以该金额10倍以上罚款。〈4〉、药房盘点如出现品种、数量不符,则亏损额全部由药房工作人员负责。〈5〉、毒、麻、精神类药品管理有误,上级检查罚款由科室承担。

黄江卫生所

2015年1月5日

第四篇: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

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

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医疗质量管理督查检查汇报材料

医疗质量管理督导检查汇报材料

******中医医院

各位专家,您们好:

热烈欢迎各位专家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

为贯彻执行“医疗质量荆楚行”、“三好一满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及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保障医疗安全,切实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2014年,我院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全员参与到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经广大干职工的共同努力,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有效的保障了医疗安全,切实改善了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将我院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1、不断完善院、科二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检查及监督改进工作。

(1)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在全院开展医疗书写质量评比、医嘱点评、处方点评等质控工作,加强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监管,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还以医务科通讯的形式反馈到各科室并签署整改意见,对屡犯的进行全院通报(通报形式包括院周会、《医务科通讯》、医院文件),并按医院相关制度给以处罚,以此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2)各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的质控小组,认真完善并执行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每月将质控情况、整改措施及整改落实情况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汇总后上报至分管领导。

(3)医务科将医疗核心制度汇编成册下发至每位医师,认真组织全体医师进行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考核,全院平均考核成绩90分以上,医务科每月全面对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和科室质控八大本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督导整改,切实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2、加强门急诊管理力度,确保医疗安全。

(1)设臵了相对独立的急诊科和功能设施齐备的急诊抢救室,严格按照急诊科设施配臵要求配臵仪器、设备、设施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检查措施,不断细化医院各项应急预案,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程序,确保科室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要求所有仪器、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所有抢救药品种类齐全、有效,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落实首诊负责制,确保救治及时有效。要求首诊医师对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3)优化门急诊流程,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急诊科、急诊检验、影像检查、药剂科实行7X24小时服务,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简化就医流程,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 2

受。规范了院120急救车辆的管理,确保急救车辆和人员能及时出警,有效落实便民利民措施。

(4)加强门急诊病历管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的质控小组,每月开展科室质控管理,不断加强门急诊病历管理工作,开展强化培训,严格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认真书写门急诊病历,确保每位就诊患者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和治疗连续性。

(5)加强急诊科人员梯队建设,不断增强医院急诊处臵能力。每年对急诊科医师进行培训,派人员外出参加院外急诊培训,在全院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等急救技能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学习,做到人人过关。定期开展院内急救演练,使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配合更加协调一致,加强了急诊抢救意识,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

3、推进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结合医院实际,选定了22个中医优势病种和单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严格落实执行情况,以不断提高诊疗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二、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严格依法执业。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对新进人员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3

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岗前培训学习,在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合格后,经医院考核达标方可执证上岗,未取得执业医师人员仍按实习转科人员安排。

2、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加强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

(1)凡申请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应为本地区已开展的成熟项目,而我院尚未开展,但我院已具备该项目的条件(人员、设备、房舍)。由科室提交申请材料上报医务科,经医务科调研后将科室申报材料及调研材料一并提交技术准入审批委员会讨论、论证、审核,经院办公会批准后方可开展,并将有关资料存档,按规定需报上级部门批准的,上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展。

(2)要求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特别注意病人安全的保护,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医疗技术在我院应用。

(3)完善医疗技术意外处臵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新开展技术,医务科每半年向院技术准入审批委员会提交项目管理报告,定期检查、督导及落实。

3、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制定了《****中医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及分类管理暂行办法》,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所有手术医师进行考试考核评审后授予相应的处方权和手术资格,根据手术及有创 4

操作和医师分级类别,规定各级医师手术权限,执行手术审批权限管理,二级以上手术,需由科主任报批,分管院长审批后实施。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手术病人,建立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进一步完善手术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手术室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护士、麻醉师、手术医师三方核查签字。

4、制定了《*****中医医院会诊制度》,凡科内、科间、院内、院外、外出会诊,均需按照相关程序呈报、审核、审批后实施,并留案备查。院外会诊须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呈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医务科邀请相应专家会诊,上半年,医院共接受上级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来院会诊***人次,一方面提升了我院的医疗诊治水平,另一方面减轻了病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社会反应良好。

5、不断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依法处理医疗事故、纠纷。(1)医院每年安排专项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会议,对全员进行质量及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每季度召开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研讨会,针对性的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找出核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纠纷处理结束后,及时组织开展院内讨论,寻找问题、划分责任、落实惩处。

(2)制定了防范医疗事故(纠纷)的制度、办法,并成立了医疗事故(纠纷)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有关处臵预案。5

创建了医患纠纷调解室,医务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协调解决患者的不满意和投诉,妥善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对出现的不满和投诉,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进行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把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和谐、平安医院的建设。

(3)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的培训。医院汇编了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每年组织学习《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医院常用法律法规选编》、《医院管理制度汇编》,要求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人员职责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4)实行医疗缺陷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各病区均建立了医疗缺陷登记本,对所发生的医疗缺陷应及时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医务科、护理部建立相应的医疗缺陷档案。对严重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联系方式,建立纠纷处理预案,成立纠纷、投诉处理领导小组,对群众投诉做到了有诉必查,有责必咎,件件有核实、有处理、有反馈。

(6)拓宽满意度调查,实行电话访视出院病人制度。考虑到有些病人在住院时有所顾虑,医院实行电话访视制度,在病人出院后,进行电话访视,让出院病人说出心里话。通过电话回访、进行座谈,上半年已电话访视出院病人七百多人次,患者满意率100%,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27条余,对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1、建立健全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施计划,护理部、科室均能每月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追踪检查整改效果。

2、能认真执行《湖北省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病历书写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并能在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中充分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的特色护理。

3、医院制定并实施了护士在职分层培训计划,而且能认真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对新护士的岗前培训这块,历时时间长、培训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4、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区覆盖率达80%,各病房均实施了责任制整体护理分工方式,责任护士能全面履行护理职责,积极开展辨证施护,临床护理服务中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的专科特色,患者满意度高达98%以上。

5、医院自制的表单式的“健康教育记录表”,能详实的记录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包括住院期间的用药、安全风险、特殊治疗、手术前、后等各个时段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还有患者对健康教育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本表可以很全面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及实施效果。

目前,由于我院自身的条件限制,我们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借此次机会,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并给予好的建议,我们将虚心接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并以此为契机,更大 7 的提高我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使我院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载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疗质量管理目录4.5.1.1具体评估检查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材料目录

    医学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材料目录 1、医学影像科布局、组织结构; 医学影像科布局 医学影像科组织结构 科主任质量控制小组质量督查小组 档登透DR 介超CT 诊更 断衣 案......

    病历质量管理目录

    病历(案)质量管理 3.5.1机构设置 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资料,并病案室实地考查。 3.5.2病历资料 3.5.2.1门、急诊病历 门诊实地考查。 -3.5.2.2姓名索引系统 病案室实地考查......

    质量管理职责目录

    质量管理职责目录1.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质量职责-------------------1 2.办公室的质量职责3 3.质量管理部的质量职责-------------------------5 4.采购部的质量职责----------......

    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鼎城区妇幼保健院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不断提高、完善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

    河西乡卫生院 2010年度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是卫生院的立足之本,质量管理是卫生院的核心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是卫生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本年来,我院结合......

    医疗质量管理计划

    2012年度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故拟定本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持续发展: 强调职能科长、......

    医疗质量管理资料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全面贯彻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措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全院医疗、感染、护理、医技等质量工作。 二、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全院的医疗质量动态,对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XXX医院2018年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实 施 方 案 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加强和完善我院的各项工作的管理,提高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