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改趋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医改趋势的演绎(2013-12-09 08:48:49)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医管手记
万人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对中国未来改革趋势具有重大的信号和导向价值。
在“问题倒逼改革”的研究模式下,医疗卫生明确作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被社会舆论公认是同城乡一体化、房价并列的重大改革领域。试以《决定》为导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后十年医改趋势:
一、资源配置市场化下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划时代的理论亮点。当新一届中央领导明确要求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浪潮中,医疗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阻扰多元化办医的将医院产权属性与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混淆、将医院产权属性和医保定点挂钩、公立医院改制强调“全进全退”等“玻璃门”“弹簧门”都将被打破,公立、民办、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服务格局将出现。公立医院多种形式改制、医师多点执业、政府和医保向多种办医主体购买服务,使中国公立医院在未来的5至10年内,迎来20年前国有企业改制那样的体制改革浪潮。
二、去行政化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治理结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第一次明确将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放入议事日程。可以预料,以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为基本导向,与文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办医主体以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为主要内涵的统一管理,淡化编制和级别,参照国有企业已实行并将进一步严格规范的绩效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医院管理者聘任制、竞岗制、年薪制将成为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管理模式,职业化院长之路将赴国有企业职业经营者的后尘。
当然,医疗服务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规范,尤其价格核定方面仍将起到主导作用。但在新一轮医改中,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打破行业垄断,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等改革举措,都会使医疗机构受到更多的制约和挑战。
三、统筹的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一体化均衡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突出了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和监督机制的“统筹”。其实质是针对我国地大人多、长期多级财政和多头行政形成的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从政府财力、配置政策、部门协调等方面提高统筹层次,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均等化的目标。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职工医保、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三险合一是大势所趋。卫生主管部门过去以掌控医院兼管新农合而得以提高效率的模式将被打破,管办分开、医保卫生各司其职的格局将使医保基金、政府监管和医院在新的博弈中得到新的平衡。国家将会充分应用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目录、统一标准等手段,率先实行传染病防治、疾病控制、孕产妇卫生、预防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国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方面,以“网络化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表述,比原来医改方案中的“农村三级、城市二级”的提法更体现未来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卫生服务体系新宏图。
统筹的均衡化配置,政府在规划、准入、监管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市场化配置的原则下,政府将在确保公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多元化办医主体、各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作用,民营非营利医院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政府向包括民营营利性医院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购买服务,民众需要而社会资本暂没兴趣的传染病和精神病防治、临终关怀、养老等机构由政府举办。如此,才能完成全覆盖、均衡配置、多元化多层次的网络化医疗服务体系。
四、取消以药补医、回归公益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补偿机制改革一直被公认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牛鼻子”。近年来,我们经历了“南京模式”“芜湖模式”“宣威模式”多次折腾;药品零加成政府按15%补贴使以药补医仅更换支付方而大处方居高不下的挫折;“药房剥离重返回”的闹剧„„。十八届三中《决定》终于明确:取消药品加成、理顺价格、改革支付方式。在政府兜底财力有限、医保预付结余留存潜力有限的现实下,让被扭曲的劳务价格回归理性才是正道。而随着医保全覆盖和预付制全覆盖,医疗劳务价格调整不会加重病人支付负担也成为可能。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要点是消除趋利性。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收入可以直接用于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和职工薪酬,势必趋利化,医疗行为的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成为必然。放眼世界,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是由办医主体统筹和承担,医务人员的薪酬是社会平均薪酬的数倍而与医院收入脱钩是普遍规律。遏制公立医院盲目规模发展、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以绩效考核、患者满意、岗位工作量、工作难度为导向的医院全面预算和工资总额核定,医务人员尊严和知识价值得到尊重将是改革方向。
五、学科建设、绩效薪酬、信息化手段将成改革杠杆 医疗卫生行业是关系国民健康的服务行业,学科建设、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是关系到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关键。而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是学科建设、人才激励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与收入脱钩的医院内部绩效制度、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新举措,使医院管理者对其职责和内涵建设有了深刻认识。
而对医疗卫生行业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更高效率、医疗资源浪费、就诊流程紊乱、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等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将现代信息化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可以预计,以共享整合为特点的卫生信息化,必将成为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
任何趋势的预测和变迁的演绎,最有力的验证是历史。若干年后,我们一起回眸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医改历程,也许会是骄傲,也许感到欣慰,也许会有遗憾,也许已没有也许„„
核心提示: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严重市场失灵的领域,美国把看病完全作为一个商品,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到现在走不出医改困境的根源。三中全会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限制在经济领域,而不是把它泛化到其他所有领域,彰显了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应有的作用的决心。
我们都知道,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最近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是免费医疗。俄罗斯卫生部长宣布,保证俄罗斯公民将永远在俄罗斯联邦内能够免费享受医疗服务。虽然现实的情况是,俄罗斯的全民免费医疗仍然只是基本的医疗保障,而且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但饱受看病难的中国公民,还是被邻邦俄罗斯的免费医疗制度狠狠地刺激了。
不过,免费医疗制度在世界上也是存在的,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是免费医疗体系。免费不是说老百姓去看病不要钱,免费医疗体系在卫生经济学里面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俗称。什么叫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就是老百姓看病直接免费或者是付得起的低费。我们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卫生制度就是这样的。这个制度是由前苏联创立的,目前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用这个制度,比如北欧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泰国、巴西等,应该说,它已是世界的主流。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是把他们的免费医疗制度作为国家名片在开幕式上展示。
美国的医疗体系非常典型,把看病完全作为一个商品,医生为了赚钱就会过度诊治,人为扩大病人的病情,多开药,动辄手术。正如《资本论》所言,如果把律师、教师、医生这些职业都变成挣钱谋生的手段,这个体系一定出问题。
我国目前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令人深感不安。事实上,医患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和患的矛盾,是社会矛盾在医院这个窗口的反映,究其实质是社会病。2009年4月6日,我国出台了医疗卫生改革草案,那么,我国医改何以实现突破?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医改走势
医疗卫生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改革与一个国家的大潮流是紧密相关的。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那么,这场新的改革将对我国医改产生什么影响?或说有什么意义?简单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医疗改革的力度成为大势所趋。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是以促进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全面改革是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力度将会加强。
(二)政府更好地发挥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三中全会提出了配置资源要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主要针对的是过去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政府在起主导作用。但是也有市场失灵的领域,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国家,比如英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疗卫生是免费体系。免费就是非市场,就是福利制度。而市场就是价格机制,你摸摸兜里的钱,看看那个价,你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回家,这就是市场机制。可以说,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严重市场失灵的领域。没事,没人会去看病,那么,看病的时候谁给病人提供服务呢?是医生。同时,病人需要哪些服务是谁来做决定呢?也是医生。所以,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又是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决定方。对于这一领域,如果一定要用市场机制必定是会出问题的。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到现在走不出医改困境的根源。
我想年纪大一点的医生们肯定怀念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医患关系。那个时候,治疗条件很差,如果治不好,病人也不会来为难医生。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一种令人堪忧的医患关系呢?因为我们在用市场的理论来改我们的医疗卫生,由此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买卖关系。就是说,我交了钱你就得给我治好,治不好就是你医生的事。医疗卫生要做的事就是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当毛泽东同志看到关于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长篇报道后,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送瘟神》两首七律诗。我们现在有的医院是在“造瘟神”,可是“不造病”又哪来钱去发工资、盖高楼呢?如果要靠市场机制去进行医改,就只能是造瘟神。三中全会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限制在经济领域,而不是把它泛化到其他所有领域,由此彰显出政府要更好地发挥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应有的作用的决心。
(三)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实现医改升级。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意味着改革升级了。以前搞医改的时候,最高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这是行政部门。现在党直接领导改革、做决策,国务院及其他各部门去执行。这对医改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我亲身经历了这4年医改,现在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继续靠行政部门去推动医改,很难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就是说,医改利益纵横交错,倘若没有总揽全局的一把手亲自领导,是搞不定的。
(四)事权适度向中央集中,推进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今天的困境和我国1994年的财税分权即1994年的税改是连在一起的。那年的税改要解决的是中央财权弱、地方财权强的问题。所以,那次改革把财权往中央收,把事权往地方压。这使医疗卫生领域遭受重创。基层哪有能力办医疗卫生?尤其对于各地干部的考核又是以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为条件,所以各家医院只能八仙过海,各奔前程。而奔来奔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想办法到病人口袋里去掏,为此,各路医家各显神通,努力找病来治。三中全会提出了事权要适度地向中央集中,这就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五)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推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实际上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它不仅包括对付外敌入侵的国防安全,还包括意识形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健康安全,诸如食品、药品、水、空气等方面的安全。所以,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加大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六)遵循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相结合的医改探索路径。我们2009年开始的医改是有顶层设计的,然后又进行地方探索,找出落地的路径,然后再巩固完善,不断地动态调整。现在我们新一轮的改革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其实是先从我们医疗卫生领域试验起来的。我国政府在制定医改的过程中广泛地吸取民意和民智,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被收录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案例。
二、我国医改的路径分析
2003年的一场SARS给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带来了转机。2003年以后我国提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发展理念的重大转折。2009年4月,我们的医改方案出台了,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医改的第一个阶段,进入了医改第二个阶段。我国医改是要建立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它涉及到医疗卫生的所有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件事,即:预防、少得病、不得病、不得大病。通过这4年的医改,我国基层的医疗卫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一)医改不能走政府买单的市场化。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年会,那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会。这个会议就是受中国经验的鼓舞。当时所有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国的首脑都签了一份到2000年实现本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的协议。我国改革的起点恰好是1978年,可是到2000年的时候,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倒数第四。所以说,我国今天医疗卫生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在医院发生的问题,它反映了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目标出了问题。
1978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是8块人民币,2012年是2400块人民币。就是说,我们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个人收入的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增长。1978年,我国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到20%。当时就是所谓单位保障,城市是单位给提供,农村是集体经济,就是合作医疗。所以,1978年,在吃饭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我们的医疗对老百姓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投入开始大幅度下降,因为国有企业纷纷破产,政府财力有限,于是首先削减的资金就是教育、医疗。随着政府投入的下降,社会投入也在下降。到2000年,我国个人医疗费用的支出超过了60%,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非洲国家。
这几年,我国医改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政府开始承担责任。2000年到2011年,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平均增长率为33%,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可为什么我们大量的钱投到了医保,现在新农合基本是政府财政的钱,但这个投入的效率还是比较低呢?这与我们的理念有关系。就是不能掏钱养人,只能养事,所以建保障制度就是把钱投到每个老百姓口袋里,然后让他拿着保险到医院里,医院再把他口袋里的钱掏走。就是说,本来可以把钱直接投给医院,保证医院的生存、发展,可是却非得让别人拿着钱去“引诱”医院,那医生就拼命治,小病大治。这也就是数以万亿的钱投进去了,老百姓还对医改还是一片骂声的原因。那么,这钱到哪去了?其实是养活了药企。
(二)安徽以药改促医改,走出一条医改新路径。2009年医改方案出台后,中央的方向、原则都很明确,就是政府主导、公益性。在具体实践中,医改做得最好的是安徽省。安徽有6800万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数量,当时安徽人均财政收入排在全国的第29名。
2009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就是我们允许医院对药品加成15%卖给病人,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之后,国家定了307种基本药实施零差率,就是在基层这15%不能加了,进什么价卖什么价,这15%由政府补贴。安徽政府就想,要补那个取消了的15%的加成,得多少钱才够?他们下去一调研发现,乡镇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平均占其收入的70%,就是补了15%,还剩55%。就是说,在安徽即便是落实了基本药物制度,还是在以药养医的旧制度上运行,只不过15%由政府掏。医生还得想更多的办法,给患者开更多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医疗问题。因此,时任安徽常务副省长的孙志刚想到,要真正解决百姓看病问题,乡镇卫生院一定是不能赚钱的,必须要回归公益性,变成真正是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药服务中心。政府保证它的运行经费、人员工资等。回归公益性机构后,主要就是人的问题。如果还按旧的机制,养了很多庸人,可能会回归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他们设计了竞争性的用人制度,让所有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重新上岗,定编定岗不定人,把没有资质的人员都分流了,将近2万人,而且很平稳,没出任何事,给他们出路,让他们心服口服地离开。然后是激励性的分配制度,严格岗位定位,实行优劳优得。其中最厉害的一套设计就是药品的招标采购。为什么现在药品越来越贵?因为许多都是假招标。所谓招标是要以量来定价,但我们现在没有量价挂钩,因为不知道一个药用多少量,所以招的都是虚标。就是一个药,一招标几十家药厂都中了,用谁家呢?这些药厂就得进行二次公关、三次公关„„而这些公关费用将来都会作为成本体现在药价上。孙志刚就想出一招,我是6800万人的市场。一个药我只招一家,你中标以后这个市场全是你的,你不需要公关了。这样一下子就把药价给杀下来了。所以说,安徽医改的整体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是综合医改。它不是一个单项政策,而是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基层老百姓有了病,去乡镇卫生院能看得起、看得上,而且看得好。安徽医改是一个系统的重新构造,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旧制度,建立了保障公益性的新制度。
三、我国医改下一步要做的事
我们下一步改革要做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要赶紧跟上。事实上,公立医院这个制度的产生,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经过对不同制度反复探索、比较而选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国家,诸如英国、澳大利亚包括台湾地区,它为什么都是公立医院?就是因为公立医院是最能够体现政府医疗卫生职能的一项制度安排。形象地说,就是我们保护国家安全要靠军队,保护老百姓的健康要靠公立医院这支部队。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基本上就是把基层医改经验变成城市版,以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为关键,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也就是把以安徽为代表的基层医改经验,扩展到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这是核心点。我们医改已经4年了,公立医院改革目前还在试点,到底怎么改,尽管“十二五”规划里谈了原则性的,但是都没有落地。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迟迟不能推进的核心还是执政理念的问题。其实,在医疗领域,更要强调的是宏观效率,就是怎么用较少的钱维护老百姓的健康,至于医院微观效率,创收多少那是其次的,而且是要控制的。
北京市的平均收入是年薪6.5万,医保人均筹资水平已经是9千。台湾全民健保体制,它的医保人均筹资仅相当于4千元人民币。为什么我们高投入的全民健保,还给人以千疮百孔的感觉?因为公立医院改革一直都没有进行。我国医改一直纠结于医药分开,诸如实施专业分开、机构分开,其实医药分开的核心是利益的分开。而医改到最后,其核心就是养医生的问题。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制度,让医疗回归它为老百姓服务的本质。对此,基层有不少创新。
湖南省的桑植,其人均收入到现在才3千人民币。正是因为穷,他们想出办法,把新农合的钱,财政的钱,公共卫生的钱统一起来花,然后给社保付工资,解决医生的收入问题。在此基础上,老百姓只要交150块钱就可以看病。最近医改还有一个做得比较好的是福建省的三明市。因为它是一个老三线城市,下岗、提早退休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些年医疗费用狂涨,不改的话,它的医保一年要亏损3.5亿。改了以后,2013年它的医保盈利5千万。三明医改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给医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三明所有的医生是拿年薪的,医院院长年薪30万,医生分为25万,20万,15万,10万四个等级。但是他们那里的县委书记一年的收入只有6万。解决了医生的收入问题,其实就稳定了医生的预期,彻底地改变了医生的激励机制。同时,三明还全面取消了药品、耗材所有的加成。所以,最近他们那里吃中药全免费,因为医保盈利了,省下钱来了,就鼓励老百姓养生。这就是改革的红利。
我对医改的政策建议是,加快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或者说加快把基层医改的经验推广到城市。从基层医改实践来看,医改不是医疗领域的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医改能不能做好,第一,在于政府的执政理念;第二,在于执政能力。只要有这两条,医改一定能做好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八大创新全面推进医改 << 药品文章排行榜2013-12-05
39健康网
徐晓宇我要评论(0)核心提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针对医改的持续深入提出要求。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相比,更多了不少其独有的特点。在2013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年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八大创新进行了分享。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15日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包括深化基层医疗制度改革与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2013年已经是医改第十年,也是新医改第五个年头,医疗行业中普遍认为医改进入深水区。在医改开始撼动医疗行业各方既有利益之时,医改显得寸步难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针对医改的持续深入提出要求。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相比,更多了不少其独有的特点。在2013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年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八大创新进行了分享。1206_01(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创新之一:明确了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
李玲表示:“我们过去的改革往往是一个领域或者一个环节的改革,本次三中全会的改革则是全社会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公平正义、提高百姓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而老百姓却对收入、各方面保障的差距和不公平性产生不满。”强化国家能力成为今后改革的主要目标,而医疗卫生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最凸显国家治理能力。
创新之二: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
尽管一直以来强调经济依靠两只手——“市场需求”和“政府宏观调控”,但一直以来,政府过度介入市场行为,成为市场行为推手导致医药卫生市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家政策而缺少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则针对此要求放开政府宏观调控的手,尊重市场规律,而将职能定位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次决定是拓展了政府行为的定义,政府的责任和作用更加明确。“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如何良好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李玲表示。
创新之三:清晰区分五大改革的界限。
该创新主要针对过去片面强调经济改革、用经济改革的逻辑指导其他改革的惯性思维,进行惯性思维及做法的打破和新思路的开拓。与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方面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不再把“市场经济”作为整体改革的目标,而是仅仅作为五大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一的目标。
创新之四:由党中央而不再是行政部门统筹五大改革。
本次三中全会相较以往最大的改变是一改过去由行政部门统筹改革的传统,由党中央直接领导。主要标志是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各部门都是执行者,体现决策、执行、监督分开,避免部门利益干扰。
创新之五:事权责任适度向中央集中。
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解决医疗、教育等职责过于集中在基层,特别是集中在县级的状况。
创新之六:协商民主。
创新之七: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包括意识形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安全、健康安全、文化安全。这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保护。这也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呼应,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创新之八: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顶层设计就是由中央直接指定目标方向和原则方案,实现目标的制度安排,而摸着石头过河则指由地方来探索实现的路径和方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性结合,允许试错,对改革尝试中出现的错误抱持宽容态度。由中央政府把握方向和目标,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革方法和路径。
2015年医改重点任务发布: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015-05-10 18:51: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办近日发布2015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
2015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虚高药价。降低药品、耗材、大型设备检查等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选择部分地区或公立医院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表示:
周子君: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取消了,对于老百姓而言,从医院拿药,药费下降了;但另一方面要调整医疗服务的收费特别是劳务性的收费,(对于百姓看病消费)总体费用是持平的状况,政府会算医药与劳务的平衡,基本持平的价格。
任务明确,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费用支付比例达到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推行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任务特别提出,今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清理妨碍社会办医发展的制约因素,保障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这有利于分化不同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周子君:公立医院规范后,一些服务会受到限制,提供基本医疗为主,说白就是不盈利的。根据社会不同需要,有的需要高端的、社区的医疗服务,这就是基本医疗外,社会医疗资本来解决的。
【观察者按】2015两会期间,医改是牵动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议题。3月1日,中信学人茶叙召开“没有健康,哪有小康——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讨会”,多名医改专家参与会议研讨,本文是北京大学李玲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经作者审定,并由会议组织方授权观察者网首发。
在2015年“两会”召开前夕,讨论医改这一百姓关心、反响很高的问题非常有意义。医改实施6年来,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医改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医院挣钱的机制没有变,导致看病贵是越来越贵。根据各方调研和公开的数据,医疗费用从2008年的1.2万亿,2014年增加到3.6万亿,医疗费用增长远超GDP的增长率高,所以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确实没有解决。
当年党中央确立医改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方向、目标都是正确的。但是医改至今,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并没有缓解,某种程度上还有恶化,医改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医改应该何去何从?特别现在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年医改走的路,以及探讨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80年代之前,公立医院是真公立医院。改革开放后,一度政府财政非常吃紧,于是部队要经商、教育要收费,医院也要挣钱,让医生挣钱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但这一改革初期非常态的短期政策,现在变成了一个长态。我们国家公立医院医生30多年没吃皇粮了,过去国家给公立医院按103%的拨款,包含3%的福利费。现在国家给公立医院的钱连离退休人员的费用都不够,临床医生的阳光工资非常低。北大八年制的学生,做临床大夫,每个月的工资仅有3000多。国家没有为医务人员支付工资,医务人员的工资都是自己赚钱自己发,所以就没人说。其实现在所谓的以药养医的制度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定的,有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药品是批发价以后加成15%,但是过去为什么不开大处方?因为医生的工资是国家发的,与处方没有关系。而现在的医院成了挣钱的地方,药品和检查成了挣钱的工具。
医改不能再摸石头了,必须全面解决问题
2009年确定的医改总的理念、目标、方向没有错,可为什么医改竟然面对这个困境?第一,大的环境与医改目标不匹配,整个社会人心思钱,在为人民币服务这么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扭转医院趋利机制,确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二,在操作层面上,医改是新一轮改革的先行者,率先提出建制度,但是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是涛声依旧,没有部门和人负责建制度,导致医改不全面,也不协同,参与医改的部门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选择性改革。比如公立医院的改革明明应该改其创收趋利的机制,但是到最后大家都一股脑将办民营医院或者把公立医院卖掉作为作力点;
第三,谁来做?正确的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我们医改为什么这么难呢?组织保障远远不行,从省到市和县,一般分管卫生的领导都是“无知少女”,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和女性,可以说她站在那个位置上,一没有能力干活,二没有权力干活。建制度要人去建,没有人制度建不起来;
第四,改革理念问题。30多年来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放权、让利、创收,这是比较容易的,放永远是简单的,让你去创收去,是符合人的动物性的。而医改是要建制度,覆盖全民的制度,要回归公益性,可以说是收权,是要约束,是要整合。你看我们整个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险制度、服务制度、公共卫生、监督管理,要做到联动整合,非常困难。这既需要我们的干部具备正确的理念,还要有突出的能力。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不是面面俱到那个“全面”,而是要有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要全面解决问题,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化改革,越改问题越多。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他就是牛鼻子,你把这个牛鼻子牵住了,把医院这个创收机制破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现实情况是,没有人做这个顶层设计。你看我们公立医院改革是最核心的,但是没有人来做这个顶层设计,没有人来敢牵这个牛鼻子。医改6年了,现在公立医院改革还在试点,而试点是“自由行”,没有规定动作,想怎么做怎么做,都是自选动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人做顶层设计,没有人迎难而上。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地推动此次医疗改革,是要做设计的,不能再摸石头了,是要做好顶层设计。部门利益林立,顶层设计的顶层在哪里?医疗领域暴露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改革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攻克的。
其实医改很简单,预防、看病、吃药、报销,几件事综合起来,一把抓好就可以做好。反而是很多基层,像安徽、陕西、三明一些真正有能力的,真心想为老百姓服务领导就做成了,基层的医改已经探索出中国医改的路了,关键是把星星之火燎原起来,要靠精兵强将,抓主要矛盾,抓综合改革、综合治理、敢于触动既有的利益。去年我国总的医疗费用近3.6万亿,一半在药上,药费的一大半是浪费,把这些不必要的费用削减掉,全国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第二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
第三篇:医改
未知的医疗界
医改相信大家都听过,据我所知并不是改不了,而是会触动很多官员们的口袋,高价医药费用这个黑锅医生已经背的够久了,是时候放下了!
就单说药,我国同一类消炎药单注射用的就有几百种之多,但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例如头炮曲松钠规格是1.0g一支的只要2元不到,但是有的厂家出了0.5g一支竟要50元同样的是一种成分为何在同一家医院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还有某感冒要成分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换了下包装就成新药了啊??国药准字是怎么上的,难怪中国每年都有几千种新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
近些年来不知到是谁那么有才,要医改说医院的药品都要政府采购,本来是好事可不曾想老百姓又白高兴了一回,多了一个政府机关,只能说是多了一双手拿钱!便宜的药根本就进不了医院,就说一盒消炎药,本身就10元,政府采购加价15元(这还算少的)就是当地政府拿二十五元发票给国家要钱,结果只用了十元,这是何等的暴利啊!现在公立医院都是把钱上交国库了,(这也不知道是那个人才想的捞钱的点子)自己没点私房钱。药到医院了又要加点价,这个钱是加着为国家赚的。因为钱都上交国库了啊!
医生苦苦的守住那1000元不到的基本生活保障,背后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有时候人家家属真的是为感谢送点吃的,你们又看到了,眼红红的心里不爽,又给医生安个收红包的罪名。医生真的很受伤。
本人认为要医改就要先改药。要把那些拿钱的手都剁掉!那就算是干净了!
第四篇:医改
医改
基层卫生机构就应该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百姓的小病治好,这样也就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让更多的好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医治大病。
10月6日,在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该回老家享受国庆假期的史松涛,此时却正在自己的科室里忙着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而在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西营社区卫生服务站,70多岁的郑阿姨连过节也没放下去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的习惯„„
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前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村基层医疗改革的深入,这些坐落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的卫生服务机构在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将日常工作从医疗、卫生,扩展到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领域。
农民的家庭医生
韩村河镇中心卫生院暨韩村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涉及27个行政村、4万余村民的看病问题。在把乡镇卫生院转制为卫生服务中心的同时,对于“卫生服务”的认识也同样需要转变。
徐俊杰院长介绍,在转制之初,从中心院长到站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对于“社区”、“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等理念并不是很了解。转制之前,村卫生室只做好看病拿药的工作就可以了(主要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是一种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转制之后,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向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倾斜,卫生服务中心就要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让医生走出医院,走进农民家庭。
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与17个生活社区,1650户、4237人签订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开展了家庭式医生服务,社区医生服务团队覆盖率达到100%。
除了做好农民的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疾病预防、理疗康复等知识的普及,作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2010年,服务中心开展了脑中风的筛查和防控工作,每月需对299名高危人群进行随访,截止目前已经随访6次,随访人次达到1782。目前,服务中心已完成对辖区内心脑血管等四种常见慢性病的人口普查工作,并建立电子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免费发放防治药物。
徐院长说:“给因病致残的患者进行康复是一件十分漫长的工作,需要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我们不仅亲自给患者做康复,还把康复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让他们乐于接受,从而也建立患者的康复信心。”
然而在最初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时,徐院长也认识到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俗话说你要给人家一桶水,自己要有十桶水才行。我们下去讲的课程和内容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是不是能让老百姓接受,这都是问题。在04年参加中残联培训之前,我自己对康复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回来给院里的医生讲课,他们都问‘这什么跟什么啊’。你想想,如果连我们的医务人员都不明白的问题,老百姓就更听不懂了。”
针对这个问题,从2009年开始,服务中心便从每个社区抽调一个医生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康复培训,“之后大家对康复有了最基础的认识,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下乡”活动开展得好了,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徐院长面前。“从医疗卫生到健康教育,这些工作全都是需要人的。但是由于基层卫生院人员比较少,在合编的时候只是考虑了服务人口,没有考虑到原来我们这里是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全镇的医疗卫生责任和床位的问题,所以人员就相对紧张。”
小医院严标准
为保证自身医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医护水平,服务中心经常组织人员到大学和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培训。据徐院长介绍,服务中心本科一学历医务人员(第一学历为本科)占全体人员总数的5%;通过组织进修及后期培训,本科医生所占比例提高到20%。而在全科医生资质的培养方面,只有取得助理医师、临床医师等资格的医务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全科医生的培训及考试。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学历医务人员到农村基层就业,北京市制定了外地大学生引进政策。通过统一的招聘考试,一经所在的基层医院聘用,其他省市户籍的大学生就可落户北京,同时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岗位编制和与之相应的工资待遇。
老家在河北廊坊的口腔科医生史松涛在韩村河社区中心工作已将近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史松涛的内心有过从学生转为医生的自豪,也有过户口落入北京的兴奋,但同样也有对目前收入偏低和未来生活的苦恼。
“去年刚开始工作时还是比较艰难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实习医院环境和带教医师,独自一人单独处理病人,有好几次通过查资料或咨询别人才顺利治愈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病例,这让我兴奋不已。当遇到棘手的病例时,我也焦急得彻夜难眠。就这样一步步走来,我才有了现在的成熟。”
从最开始独自处理病人的艰难,到现今的日趋成熟,史松涛也在与病人的磨合中总结出社区医院的一些规律。“在社区工作,病人都有他的地域特点,由于面对的农村患者缺乏医疗知识,有时就要耐心地为患者进行讲解。实践的过程肯定会充满各种坎坷,但我相信成功的快乐也会有的。”尽管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还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验,史松涛却依然把社区工作作为承载自己医生梦想的平台。
而让整个医院进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上来的,莫过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据徐院长介绍,目前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差价药物已从过去的300余种增加到500多种。
2006年底到2007年,零差率药物制度开始在基层医疗机构执行,这也是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个前身。药物不再加价,便逐步斩断了导致“看病贵”的“以药养医”的利益脉络。不让医药企业再从中做利、提成,直接把利润让利给老百姓,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低廉、全效的药物。
2006年以来,北京市政府为各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备了医疗设备,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实行零差率药品销售,处方值由原来的50元降到30元,降幅为40%。同时,针对山区患者还配备了巡回医疗车,每周选派党员业务骨干义务进山,为群众送医送药,免费接送就诊病人。
然而旧的“以药养医”体制被逐渐废除后,医院的“口粮”就断了。为了避免基本药物制度的半途而废,同时也为了根除旧有医疗体制痼疾,北京市房山区政府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就实行了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同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施行“收支两条线”。一方面是医院收入的全部上缴;另一方面则是由政府财政统一拨款,保证医院的所有正常支出。
“政府对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年收入拨款每年都在增加。收支两条线实施后,我们就不用每天盯着收入,即使这个月收入不多,但也能保证人员正常运转和工资的发放,医院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徐院长说。
甩掉业务压力后,为了防止“吃大锅饭”,在保障员工基本工资发放的基础上,韩村河镇社区服务中心又将“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了下去,以此来激励医务人员多做工作。据徐院长介绍,即使是绩效工资,也不是和业务额挂钩,而是按照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多少的标准来考核。
平凡中出真情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其收益不能和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相提并论。然而正如徐院长所说,基层医务工作者虽然平凡,但他们对于患者的情谊却不输给任何人,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基层百姓。
2009年冬天,一个患有精神疾患并伴有全身水肿、尿蛋白3个加号的高危孕妇的到来,惊动了整个韩村河社区服务中心。为了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必须转诊到友谊医院待产,而孕妇家人却因担心费用太高悄悄地从医院走了。
徐院长接到电话后,立即向镇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亲自带领医务人员到孕妇家中做工作,最终征得了孕妇家属的同意。为防止出现意外,卫生院立即派出救护车及医务人员将孕妇安全转入友谊医院,同时免除了孕妇500元的转院费。12月28日,这位特殊的产妇安全地产下了一名女婴,病情也稳定了下来。
中心护士贾婷在社区工作已有三年,说起社区工作,令她感受最深的就是患者的朴实,有的时候和病人相处就像和自己亲人一样。“他们对我们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有的时候问我们吃得怎样、工作辛不辛苦。过节值班的时候还会给我们送来吃的东西,让我们很感动。”
然而最令贾婷感到伤心的,就是病人说出类似于“这里连检查都没有”、“连病都看不了”这样的话。由于基层医院没有血库,因此按照规定,一级医院及村卫生室并不具备大型手术资质,除了计划生育及外伤包扎处理等小手术外,产妇分娩及阑尾炎等转制之前能做的手术也要分流到二级医院去。
有的医生不愿意放弃手术,而徐院长却能完全看得开,“医院没有血库,一旦手术出现大出血情况,就会出现严重医疗事故,上边这样做也是为了百姓的安全着想。而且基层卫生机构就应该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百姓的小病治好,这样也就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让更多的好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医治大病。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已逐渐为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居民所接受,特别是基本药物的广泛应用深入人心。
社区医疗的实惠
9月29日上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岁的刘莲光正在接受治疗,患有颈椎疼痛的她,正在中医科等待医生的按摩。
在虎门镇打工的刘莲光,几年来一直从事空调马达的装配工作,为了多挣些钱时常加班加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今落下颈椎受损的毛病,最近还不时地咽喉发疼。“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便宜多了,有医保真好。上次看病加上拿药只花了8元钱。”一向节俭的刘莲光谈及花费很是满意。
刘莲光并不富裕,每月算上加班收入,工资也仅2000多元。刘莲光的丈夫也在虎门打工,开货车,两人每月加起来收入近5000元,除去每月180元的房租,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现在情况好多了,公司给上了医保,有病就可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不一样,特别是全部自费时,最怕生病,感冒一次,吃药和挂吊瓶,几百块就没有了。几百块钱对于在老家四川的7岁儿子来说,一两个月生活费就够了。”刘莲光深有感触地说。
给刘莲光治疗的医生潘才幸,是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在今年的从医实践中体会到:“药费报销的比例增大后,特别是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后,好多患者向保健型方向转移。”出身中医世家的潘才幸,在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按摩和针灸,每天接受治疗的患者大约在30人左右。潘医生分析,零差价的基本药物制度是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
“现在社区门诊人均处方在44元左右,采用“零差价”后,会便宜3—4元。现在我们这里推行了双转诊服务:小病不出社区就解决了,大病到镇医院或市医院,等病情容易控制后,再回到社区服务中心。这样给患者省下不少费用。”
鉴于刘莲光咽喉发痛,潘医生给她开的处方中有“众生丸”。该药每盒10.7元,比在私立医院的13.5元一盒省了2.5元,而社保报销70%后,刘莲光只需支付3.21元。
“以药养医”被终结
基本药物零差价(医疗机构在购买药物时的价格与用于患者的价格相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广东走在了前列,东莞市又是广东省最先落实的市区。
据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斌龙介绍:从今年开始,东莞已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目前国家规定的基本药物有307种,广东又增加了244种,基本可覆盖所有常见病,同时取消原先的15%药品加价,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
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行中向记者介绍,目前,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统一实行广东省阳光采购,2011年将不会自行采购基本药物或者制定基本药物目录,而将全程参与广东省药品统一阳光采购,“到时将以镇街政府为结算单位,和药商进行结算,降幅可能达到50%以上。”
为什么价格降幅这么大?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力军曾表示,以往的采购模式下,因没有将药品的采购量和价格挂钩,企业招标成功后卖多少药物没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药价降不下来。而在今年的阳光采购环节中,涉及到基本药物的采购项目将实施一种药品由一个厂家中标的模式。厂家一旦招标成功,能匡算出全省市场带来的销售量,企业自主让利的空间就大多了。“此举还同时将企业用于回扣、公关环节的利润挤压出来了。并主动选择更为优质的配送企业,压缩配送环节的费用。”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已逐渐为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居民所接受,特别是基本药物的广泛应用深入人心。这样既能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能减轻市民的经济负担,还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7个诊室、23个服务站。现在已经形成患者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卫生服务中心的局面。服务站主要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等,其用药也大部分属于551种常见的基本药物。
零差价的药物制度,不难看出最终受益的是社区居民中的患者。那么医生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积极性是否受到影响呢?基本药物零差价给社区医护人员带来了什么?
“零差价的药物制度推行后,医护人员工资不但没下降,反而大幅度增加。副高职称的医师过去月工资是4000元,实行阳光网药物采购,并推行零差价后,现在却能拿到近8000元的收入。‘以药养医’将一去不复返,有这样的收入水准,医护人员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比如大家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在虎门,现在平均房价在6000元一平米,相比较“北上广”等大城市,其实际有效收入高了不少。”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斌龙主任介绍。
没有了基本药物的盈利,工资为什么还会增长呢?原来医护人员高工资的增加部分,绝大部分来自东莞市和虎门镇地方财政补贴,其中虎门镇补贴是重中之重。这样,通过广东省阳光网统一采购药物,过去从药品中盈利的模式被彻底打翻。
政府主导是关键
在今年的前9个月中,虎门镇前来就诊的社区居民平均每月增加15%。上半年,23个服务站接诊量达5万多人次。虎门是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中本地人口12.4万,固定外来人员64万,灵动性特别强的人口有20万。前两者绝大部分都享有医保,并且免费建立起了健康档案,整个虎门镇已有33万人建立了档案。
记者了解到,东莞市在2008年和2010年初,分别完成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的城乡一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两个体系的建设。在住院方面,近年来东莞市不断调整住院报销待遇,实现了低起付线,高住院报销比例及高封顶线。以2010年为例,最低起付线为300元,最高报销比例可达9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15万元/人。其中,城乡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住院基本医疗费报销比例95%以上属全国最高。
“只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义为公益性,而非盈利性,在政府的主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还是在其他相对落后的省市,同样可以大力推广。”李斌龙主任坦言。
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预防、分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能为化解紧张的医患矛盾、重建医患信任搭建良好的平台。
到今年十月,王刚工作就满两年了。2009年,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王刚进入家乡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两年全科门诊的工作经验,让王刚对于全科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发展全科医生制度是未来社区医疗的方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不但有利于普通百姓的健康,更能有效地缓解医患矛盾,也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王刚说道。
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五点,都不得闲。”王刚所在的全科诊室在一层大厅左手边,十余平米的屋子有包括王刚在内的三名医生,这里每天都挤满了患者。
65岁的赵大爷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小王,国庆节还值夜班呢?给我量量血压吧,最近总感觉头晕。”
“您看您走得气喘吁吁的,先坐一会儿喘喘气吧,要不然血压量不准。”赵大爷坐近了,王刚听到他呼吸得很急促,便让他先歇一歇。他开始问起赵大爷最近是不是停了降压药,有没有感冒、上火。“就国庆节那天,我孙女发烧了,我熬了两夜没合眼„„”赵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还向王刚咨询起孙女吃的退烧药。
“您看,高血压就怕上火。来,您撩起袖子,我给您量血压。”王刚一边给血压计充气,一边嘱咐道:“现在换季,心脑血管病人都要注意。通俗点讲就是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天气凉了,您血管也就窄了。这时,本来心脑血管压力就增大了,您还上火,要注意自己调节!”
刚送走赵大爷,一位阿姨走了进来,说自己低压不太正常。王刚笑着说道:“阿姨,您前几天来过是吗?咱们都查了,没别的问题,只要减减肥就能调节低压。”“我平时干活也挺多的呀!”“阿姨,我说的减肥、锻炼是说要跑跑步、游游泳、跳跳健身操。只要减掉四斤,您的血压就能降下来。”“好,小伙子,我听你的再试试!”
“医生您给看看,我家闺女总是流鼻涕。”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孩只穿着一件衬衫,王刚拉着她的小手问道:“感冒了吧,还穿这么少!”
每天,总有许多居民,晚饭过后出来遛弯,路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顺便进去量量血压,和社区医生聊聊,看看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而这里的24小时全科门诊,还为赵大爷、李大妈们亮着一盏灯。
从前,提起全科医生,浮现在人们眼前的还是美国电影中的家庭医生。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省市便开始试行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今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自此,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的全科医生,正式走进了百姓生活。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全科医生的职责,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没病讲知识、小病及时治、大病不耽误,这也是王刚在全科门诊两年给自己的职业下的定义。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社区里的全科医生不但要承担预防、诊治的责任,还是首诊、分诊的把关人。诊治常见病、慢性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预防系统工作,指导社区护理、康复、健康教育,配合专科医生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全科医生是社区医疗的多面手。
温暖的社区门诊
“百姓非常需要身边的全科医生,我能感受到居民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两年的工作让王刚看好社区全科医生的未来。
无论多忙,对每一位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王刚总会多问几句、多嘱咐几句。有些慢性病患者一周来几次,王刚和他们见面就像朋友一样。“毕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不一样,我们和居民交流的时间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了,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按照国际经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体系可以解决95%以上的疾病。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预防、分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能为化解紧张的医患矛盾、重建医患信任搭建良好的平台。
社区承担的服务是“六位一体”的,即综合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而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又具有综合性、持续性、人性化的特点并且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这些都是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
全科医生在与社区、家庭建立紧密的卫生服务关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跟踪健康状况,全科医生制度不但能有效预防疾病,更有助于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改变居民的生活、就医方式。
因为在全科门诊工作,内、外、妇、儿全负责,王刚几乎给社区里的所有居民看过病、开过药。“小王不错,工作认真,对我们还耐心、周到。”提起王刚,赵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王刚就住在服务的社区,每天上下班,总有许多居民和他打招呼。“小王,下班买菜啊。”“王医生,办公室冷,别净顾着忙,多喝点热水!”
“人家都说中国医患关系紧张,我在社区却没这种感觉,我和患者的关系都特好,他们也总是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王刚笑得很满足。
制度尚待完善
成为全科医生以来,王刚的生活便格外充实。每周工作五天,不算无需问诊直接开药的,平均每天要为50位患者看病。每隔七天,王刚还要值一次夜班,前半夜来量血压、看感冒等急症的患者持续不断。
“我们人手太少了!”王刚的状态是社区全科医生真实的写照。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7.8万名注册的全科医生。如果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来计算,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高达30余万。
为让城乡居民拥有自己的全科医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2年,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万名。然而,培训也遭冷遇。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计划招收、培训300名全科医师,结果仅有144人报名。
薪资水平低是最直接的原因。王刚认为,长久以来,全科医生的收入属于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在社区工作繁琐而辛苦,薪酬却不是很高。虽然现在增加了绩效方案,但仍然和工作量不成正比。
为解决全科医生薪资水平低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意见》明确,全科医生不仅可以多点注册,也可以独立或者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增加收入渠道。然而,在王刚看来,每天高负荷的劳动让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一份工作,而这种压力又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紧缺。
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但三年里流失率非常高。另一份基于全国的研究数据也表明,2003—200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
事实上,与薪酬相比,个人职业发展的隐忧才是王刚这样的年轻人最大的顾虑。“虽然我工作得很快乐,但真正从临床经验、医疗水平上,还和大医院的医生有很大差距。常来社区看病的还是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有些人久病成医,直接来拿药就行了。”王刚说道:“我们也希望大家都不生病,健健康康的。但做医生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接触一些疑难问题,我们的许多能力也会退化。”
王刚说,他最拿手的还是内科诊治。处理一些比较严重的外伤时,他也会害怕,生怕自己不够熟练。而同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胡医生,做了五六年的全科医生,但她觉得“考了全科医生的证和以前也没什么不同。”现在,胡医生仍然做着为居民打预防针的工作,其他科室很少接触。
与此同时,大医院的晋升空间比较大,职称评定的名额较多也是让社区全科医生羡慕却无奈的事实。“服务基层、讲奉献固然值得提倡,可现有的条件无法吸引更多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医生到社区服务。”王刚说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也曾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服务团队会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会强化百姓已有的顾虑“社区医院的医生不如大医院的医生有本事”,“没出息、没水平的医生才来社区呢”。
“物质上的还好提高,但要改变百姓的观念就难了。如果社会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认识不能改变,我们感觉工作没有‘尊严’,得不到认可,那谁还愿意当全科医生呢?”从这一层面来看,王刚认为,全科医生制度还有待完善。
第五篇:医改
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麻醉学系09级3班 徐梦姣 20092250130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并在此次发布的公报中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天,我们为了了解“和谐社会”这一思想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发展、落实的具体情况,并发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的办法,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被访问者有工人、退休人员、学生、个体经商户、农民、医疗服务人员、房地产后勤服务人员等等,涉及到了社会的不同职业、群体人员。调查地点在富康广场及其附近。调查时间:2011年八月
三、调查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措施 1充分发挥宗教职能
近年来,在各地宗教工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全区各地积极开展 “宗教活动评先创优”、创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评选等活动,全区宗教界人士在协助政府开展学法普法宣传、捐资助学、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禁毒宣传、税法宣传以及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和谐宁夏建设的积极力量。
2帮贫济困 帮贫济困,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是宁夏区政府一贯的作风。近几年,我区政府及各级组织继续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开展了义诊、看望残疾人、创建“银川市民建林” “重返校园”和“女童班”等多项捐资助学项目等各种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扶贫济困、慰问消防官兵、为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提供再就业等捐款就高达百万元。开展公益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区机关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提高了政府的好评度。
3加强教育 提高文化建设
我区政府在2011年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投资数百万元,专项用于中卫市特教中心教学、生活设施建设及购置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备。至此,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数千万元,用于支持我区列入《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规划》的9个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
4开展社区活动
区政府在全区各市县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市民”等评选活动;大力开展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妯娌”、“十佳好婆婆”、“十佳道德女模范”和“千名道德模范”、“千名美德少年”表彰活动;组织开展了以礼德、信德、孝德、爱德建设为切入点的学习宣讲和演讲比赛;深入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大学”、“绿色幼儿园”等创建活动。通过这些创建活动的有力开展,全区人民的荣辱观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文明行为逐步形成,城乡环境面貌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改观,为我区银川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加强党政建设
我区政府在机关支部,实施“两管三评一推优”考核管理机制,推行“一站式”、“窗口式”服务,开展党员干部“季度之星”评比活动。在农村支部,深化“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和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评议活动,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通过服务承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等方式,使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变为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
(二)问题
通过对调查对象及其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是比较了解的,这说明我们的人民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是比较关心的。在调查过程中,有些人员不愿接受我们的调查,或要事先了解是否是实名调查,这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是对社会的漠视?还是了解实情但是不敢说?
对清真食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饭店打着清真二字,可厨师却不是回民,同时我区缺少专业的回民厨师和星级的清真饭店,给许多回民商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这不得不让我们质疑我区政府对清真行业的检查力度和全面性。
在对医疗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人们普遍的感觉,并且在看病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人们广为厌恶的诟病。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虽经数次改革,但是医药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是更加的严重。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制建设从在漏洞,执行情况更有待深思。
在对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调查中,大家反映我区有些街道仍然处于“脏乱差”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有些道路未及时的修补,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对“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建议?”的调查中,加强、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成为大家普遍的建议。这也反映出,在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法制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还需要立法部门根据我国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加强法制建设。总的来说,我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大挑战,四大问题”:(一)面临的三大挑战:
1、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经济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二)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1、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2、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3、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4、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四、问题分析及如何解决
当前出现的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非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而且,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发展,我国采取了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诚实经营先富裕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另外,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只有0.5公顷,农民家庭经营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加之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达到约6倍。中央提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为了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因体制、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问题。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另外,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例如,在收入差距方面,除了一般所说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还有同级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区差距较大问题、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工资差距问题、某些非法致富现象的存在和农民工待遇差问题,等等。另外,在国企改制中的资产处理、下岗职工补贴、征地拆迁补偿、复转军人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等方面,也会因为体制不完善、工作不到位而产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利益纠纷。
三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带来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矛盾增多。如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就业、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突出。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意见较大,一部分家庭出现因病致贫返贫、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刑事犯罪总量仍居高位,抢劫、抢夺、盗窃等财产犯罪呈多发之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足。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另外,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总的来看,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问题与体制转轨中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遗留、积累的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利益矛盾问题和思想认识差异问题交织在一起,官僚主义、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问题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引发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就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五:调查感悟
1、在调查中虽然遇到过挫折,但是,我们克服了困难,圆满的完成了调查,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
2、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社会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社会的机会。
3、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人,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经历,同时,提高了我们与人交流的能力。
4、通过此次调查,我们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增加了相关的经验。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第274-2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