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试车费用和生产产品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
工程试车费用和生产产品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在正式完工验收、工程转固前通常要经过工程试车,即对设备、电路、管线、等系统的试运行,检查是否运转正常,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工程试车需要耗用水、电及其他材料,发生试车费用,甚至生产出一定的产品。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存在不同,工程试车费用和生产产品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存在差异。
工程试车费用和生产产品的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和第九条分别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会计准则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如果固定资产不能达到可使用的状态,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或发挥正常的作用就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在这之前发生的费用都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值。工程试车作为固定资产建设的必要步骤,因此试车费用和试车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收入应作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计入工程成本,即试车费用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试车过程中生产的、能对外销售的产品应按实际销售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工程决算、转固时,再按照在建工程成本,转作固定资产。
工程试车费用和生产产品的相关税务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因此无论是试生产产品还是正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均属于应税产品,需要按照规定缴纳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只有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工程试车耗用材料实际上还是用于生产应税产品,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仍然可以抵扣,不必进行进项税额转出。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金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因此企业工程试车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尽管在会计核算上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但根据税法,应并入企业的总收入予以计征企业所得税。同时按照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要求,与此相关的成本及工程试车耗用的材料费用也应该予以税前扣除。
例如:某企业投资建设一条钢材生产线,工程试车前在建工程账面价值500万元,工程试车耗用原材料等25万元,生产出来的产品按市场价格销售,适用增值税税率17%,取得含税销售收入11.7万元。试车完成后工程竣工决算、转固。
其会计处理如下: 领用原材料等25万元时,借:在建工程
250,000 贷:原材料等
250,000
工程试车领用原材料等的增值税进项税在购进时已经进行了进项抵扣,不需做进项税转出处理。
取得含税销售收入11.7万元时,按不含税销售收入直接冲减在建工程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在建工程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7,000
或者,先按预计不含税销售价格10万元从在建工程中结转产成品,借:产成品
100,000
贷:在建工程
100,000
取得销售收入11.7万元时,借:银行存款
170,000
贷:营业收入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17,000
同时结转产品成本,借:营业成本
100,000
贷:产成品
100,000
在建工程转固时,转固金额为5,000,000+250,000-100,000=5,150,000,借:固定资产
5,150,000
贷:在建工程
5,150,000
而根据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企业在建工程试车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应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因此,工程试车过程中的产品不含税销售收入10万元,必须并入应纳税收入缴税。同时工程试车耗用的原材料等成本25万元可以所得税前扣除,扣除后净支出为15万元,所以,企业应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由此也形成了企业会计上的固定资产价值515万元比税收上的固定资产计税价值500万元多15万元的结果。企业应在以后各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纳税申报时,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调整
第二篇: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
字号选择:大 中 小
作者: 唐维模 宋世高 日期: 2012-01-18 来源: 中国税网
在具体实务中,房地产企业通常容易将房地产开发费用与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相互混淆,从而带来税收上的风险。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关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房地产开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于当期依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计算土地增值税时,房地产开发费用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的一定比例扣除。而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是指房地产企业为直接组织和管理开发项目所发生的费用。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是组成商品房的计税成本。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按照实际发生额依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同时,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还可以作为房地产开发费用扣除的基数,并且还可以作为20%加计扣除的基数。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发生的开发间接费用如何归集,以及开发间接费用如何分摊,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本文拟就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及其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之间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一、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组成《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1993]财预字第6号)规定:“开发间接费用是指企业所属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开发间接费用,是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周转房摊销等。”由此可见,土地增值税中的开发间接费用,与当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开发间接费用”科目的口径是完全一致的。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 31号)规定:“开发间接费用指企业为直接组织和管理开发项目所发生的,且不能将其归属于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费用性支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工程管理费、周转房摊销以及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等。”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各自对开发间接费用范围的表述看,土地增值税中的开发间接费用并未包括企业所得税中列举的工程管理费、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但这并非意味着工程管理费、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不能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因为土地增值税中列举的开发间接费用项目并非是穷尽了所有,其中有一个“等”字作为兜底。
借款费用是组成房地产企业开发间接费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对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含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属于存货范畴,并且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要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一般都要经过一年以上时间,所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开发商品房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一般应当予以资本化。根据相关性原则,对于多个成本核算对象发生的借款费用,还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中进行分摊。
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
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凡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以及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没有发生利息支出的,利息支出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及房地产开发成本的5%以内计算扣除。除利息费用外的其他借款费用是否应当作为开发成本在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对这个问题,需要从土地增值税的立法背景进行分析。
原有会计制度中,对于企业为生产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论该货物生产时间是否超过一年以上,借款费用均计入“财务费用”科目。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出台也是以原有会计制度为背景,这从《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有关“财务费用科目中的利息支出”的表述中就可以看出。“财务费用”科目正是依据当初会计制度应当计入的会计科目(现行会计制度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计入“开发成本”或“开发间接费用”科目)。对于生产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是后期会计政策的调整,而会计政策的调整并非意味着土地增值税政策也应当随之调整。根据土地增值税政策,除利息支出外的其他开发费用按照土地和开发成本两项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而除利息支出外的其他开发费用包括了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借款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所以,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借款费用虽然应当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但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应当进行纳税调整。
房地产企业延期还贷所支付的利息以及银行罚息虽然不属于行政性罚款,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第八条第二款,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利息部分以及加罚的利息不允许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
借款费用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上,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列举的开发间接费用中并未提到借款费用。这是否意味着借款费用就不能计入开发间接费予以税前扣除?其实未必。首先,《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中列举的是开发间接费用仅是主要内容,而并非穷尽了所有。其次,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并依照规定扣除。可见,《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继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为了减少与会计之间的差异而吸纳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只不过企业所得税法中将会计准则中的“经过相当长时间”进行了具体细化,细化到12个月以上,以便于实务操作。《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允许全额税前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允许税前扣除。可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应当进行纳税调整。
二、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分摊
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仅开发一个项目或是仅有一个成本对象,则开发间接费用属于能够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可以视同建筑安装费用按照单位面积成本在完工开发产品与未完工开发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多个项目或有多个成本对象,则开发间接费用就需要在完工开发对象与未完工开发对象之间进行分配。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第二十九条,共同成本和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有4种:占地面积法、建筑面积法、直接成本法、预算造价法。不同的成本分配方法计算出来的成本可能会有一定差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于每月终了对开发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并计人有关开发产品的成本。比如,选择直接成本法分摊开发间接费用,则某项开发产品成本分配的开发间接费用一本月实际发生的开发间接费用×月份内该项开发产品实际发生的直接成本÷月份内各项开发产品实际发生的直接成本总额。但对借款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借款费用属于不同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只能选择按直接成本法或预算造价法进行分配。
三、房地产开发间接费用的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应当将“开发间接费用”作为一级会计科目设置。开发间接费用虽也属于直接为房地产开发而发生的成本,但由于不能清晰地归入某个成本对象,因而需要将“开发间接费用”作为过渡会计科目,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的开发间接费用应先记入“开发间接费用”科目,然后按照适当分配标准,将它分配记人各个成本对象下的“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二级科目,期末“开发间接费用”科目无余额。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而发生的开发间接费用,则直接记入“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科目。开发间接费用的总分类核算在“开发间接费用”账户进行,企业所属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发生的各项开发间接费用,都要自“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递延资产”、“银行存款”、“周转房——周转房摊销”等账户的贷方转入“开发间接费用”账户的借方。
举例: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在2011年5月份共发生开发间接费用41600元,发生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开发间接费用
41600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工资等)41600
该房地产开发企业当月各成本对象实际发生的直接成本520000元,确定的成本对象为3个,其中,商品房A直接成本为200000元,商品房B的直接成本为240000元,配套设施直接成本为80000元。假设间接费用采取直接成本法分摊,由此计算5月份各成本对象应分配的开发间接费:
商品房A: 41600×200000÷520000=16000(元);
商品房B: 41600×240000÷520000 =19200(元);
配套设施:41600×80000÷520000=6400(元)。
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借: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A
16000
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B
19200
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 6400
贷:开发间接费用
41600
第三篇:会议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
会议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4-4-9 12:51:25来源:中国会计网作者:【大中小】
1)有的企业租用综合性酒店,即住宿、就餐、会议均在一个酒店,会议结束由酒店统一开具会议费发票;
会计处理:管理费用——会议费“或”销售费用——会议费“核算。税务处理:一般可以全额扣除。
2)有的企业有自己的会议厅,开会在本企业进行,与会人员的住宿与餐费由宾馆承担,会议结束,宾馆开具住宿费发票,饭店开具餐费发票;
会计处理:
住宿费:管理费用——差旅费“或”销售费用——差旅费“核算。餐费: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税务处理:分别按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规定扣除。
3)有的企业的会议室、职工住宿、职工就餐分不同地点,分别取得会议费、住宿费、餐费发票。
会计处理:
会议费:管理费用——会议费“或”销售费用——会议费“核算
住宿费:管理费用——差旅费“或”销售费用——差旅费“核算。餐费: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税务处理:分别按会议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规定扣除。
第四篇: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
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 2008-03-24 02:36
一、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
来料加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大部分辅料,一般都是由外商提供的,对于这部分资产不必进行会计核算,只要按时间先后登记进出口数量和结余量,作为备查账即可。因此,来料加工企业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把相关的费用、工缴费收入、往来款等内容搞清楚就可以了。
企业对外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而收到的原材料、零件等,应单独设置“受托加工来料”备查科目和有关的材料明细帐,核算其收发结存数额。至于发生的加工、装配费用支出的核算,制度无明确规定,企业可自行增设有关科目,进行核算,如可设“来料加工装配费用”科目,用以核算对来料进行加工、装配所发生的有关费用支出。如跨尚未完工的,其余额包含在会计报表的“存货”项目中反映;完工结算时,将其余额转入“产品销售成本”科目,取得的相应收入在“产品销售收入”科目中核算。
(一)收入的核算
首先,根据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收入确认原则,来料加工企业在报关出口后就应确认收入。因为此时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外方,加工企业对商品已不拥有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不再对已出口的商品实施控制,同时与交易相关的加工费收入已转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已能够可靠地计量。
其次,对内外加工业务收入应分别核算。目前,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可能既做进出口贸易,又做生产、加工业务。这就要求企业要分清业务的主次,主营业务在“营业收入”中核算,而兼营业务则在“其他业务收入”中核算。来料加工企业也有类似问题,比如来料加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既从事对外加工业务,又搞国内加工,这时就应分别核算对内、对外加工业务。外加工费收入免征增值税,而内加工费收入则要征税,如果划分不清,就不能享受免税待遇。另外,企业出售废料的收入,应在“营业外收入”中核算,因为它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
第三,境外委托方代支的费用应如实计入收入。目前,国内来料加工企业加工费收入定得普遍较低,境外委托方往往与国内来料加工企业签订某些协议,代支部分费用(如厂租、报关费等大额支出),例如某制衣厂,1997、1998年两年亏损总额高达899万元,其中1998年的加工费收入为72万元,费用成本总额为445万元,收入仅占费用的16%,而仅工资一项开支就达312万元。该厂付出312万元的工资却只取得72万元的收入,且该厂成立10年来,一直处于这种状况,却能经营下去。究其原因,原来境外委托方经常付给该厂现金(是人民币而非外汇)以供日常开支,这部分现金则挂在“其他应付款”账上,而不在收入科目中反映,这就变相转移了企业加工费收入,从而转移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同时由于加工费收入过低,也减少了国家外汇收入。对于外商代支的此类费用可理解为价外补贴收入,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费用的核算
首先,费用核算应细化。一般地,大的来料加工企业可将费用分为“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用于生产方面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用于办公管理方面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而对于小的来料加工企业来讲,也可将所有费用都计入“管理费用”。对于出口方面的费用,如监管费、商检费、卫检费、打单费、场检费、招待费、补助费等,大部分企业都把它们放入“报关费”。其实,这样做不利于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最好的办法是分项单列。比如说,有的来料加工企业每月报关费有几十万元,但具体是什么开支却不清楚,而分开列记就不存在上述问题。同时,卫检费、场检费等是按车次收取的,监管费、商检费是按材料价值来计算的,如果实际支出金额偏差较大,就可检查是否有不正常开支,从而促进企业做好财务分析。
其次,购进原材料和辅料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而应单独核算并计入成本费用。来料加工企业主要原材料和大部分辅料是通过海关进口的,也有小部分辅料是从国内采购的。在国内采购的材料,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也不能抵扣,而只能计入成本费用。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税收政策,来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一律实行“出口免税”管理办法,即进项税额(包括进口料件和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最后生产加工环节不征税,出口也不退税。这与进料加工贸易不同,进料加工企业使用的国产料件可办理出口退税(必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对从事来料加工复出口业务的出口企业,为生产或加工复出口的免税货物而购进的已税原材料、辅料等,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和办理退税,而应单独核算并转入来料加工经营成本中。若不能单独核算应税和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的,按销售比例分摊其耗用原材料的进项税额。
二、来料加工企业的税收优惠
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免税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后,凭海关核签的来料加工进口货物报关单和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向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持此证明向主管其征税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免征其加工或委托加工货物及其工缴费的增值税、消费税。货物出口后,出口企业应凭来料加工出口报关单和海关已核销的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收汇凭证向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核销手续,对逾期未核销的,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将会同海关和主管征税的税务机关及时予以补税和处罚。
从以上规定我们知道,承接来料加工业务的出口企业在料件进口后,可凭海关核签的来料加工进口报关单和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向主管其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而无须等来料加工手册核销后再办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
来料加工企业办理免税证明须报送的资料有:加工贸易业务合同批准证、对外加工装配合同、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出口成品申请备案清单、出口制成品及对应进口料消耗备案清单、合同基本情况(含封面)、税务登记副本复印件、申请免税报告、上一批货物的合同销案申请表。
转自 tslwgh
来料加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1/4)
2007-08-17 14:33(一)来料加工是”三来一补”中的一种贸易方式,(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被偿贸易等)(二)来料加工企业的特点:
来料加工是指合作外方不作价提供设备,原料,辅料和包装物等,由国内企业加工装配成品由国外厂商负责销售,我方按合同规定收取工缴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其特点有5点:
1)来料加工进口的设备,材料等不动用外汇,国内企业不需付款; 2)来料加工进口的设备,材料属保税货物,由海关监管;
3)来料加工进口的设备,材料等所有权属外方,国内企业对货物除进行加工生产外,无处置权;
4)进口与出口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外方是料件的供应人又是成品的接受人,是连在一起的交易,其合同不是买卖合同而是加工合同;
5)中外方是委托加工关系,其交易是经济效果由外方承担盈亏责任,中方不负责盈亏.
(三)来料加工企业设立程序
1)中方外方签订协议(即合作协议书)
2)协议书经外经办批准,发给引进项目批准书;
3)由外方负责签订厂房,宿舍等 租赁合同;
4)由工商局核发特准加工许可证;
5)海关登记核发设备进口登记手册;
6)根据协议书外方进口设备后由会计事务所进行查验;
7)海关进行验厂;
8)根据中外方签订加工合同,报海关核准备案并发给进口料件登记手册;
(四)来料加工企业的海关监管
1)来料加工项下的进口料件属保税货物,这些货物应是为某一特定的目的进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进口时的原状或经特定的制造,加工后复运后出口;
2)进口的料件应专门用于加工合同规定的加工出口成品,经营单位和加工企业应做到专料专用,专料专放,专料专账,不能与其它料件混放混用,调换顶替;经营单位和加工企业对进口料件与加工成品的储存,使用,出口情况应设立专门账册,并定期将来料加工项下的料件进口加工成品以及库存情况列表报海关;
3)每年的会计年报均要报海关进行年检;
4)海关定期或不定期对加工企业进行稽查,检查核对料件进口,成品出口以及库存情况;
5)加工企业如生产中发现进口料件不合用或发生的废次品以及产生的边角废料均须按规定退回外方,不得自行处理; 6)加工企业如用进口料件生产的产品在国内销售以及销售边角废料均应申请海关补征进口关税和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五)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的会计政策
1)会计期间
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
2)存货的计价
a)进口的原材料,辅料,包装物,工具,低值易耗品等的收入,领用均按进口报关单原币单价计价;
b)国内采购材料的收,发以实际成本计价;
c)产成品按实际成本计价;
d)低值易耗品领用一次性进入成本不采用摊销方法;
3)工缴费的收入(含水电,房租)
按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规定每月通过银行进行结汇,以结汇单计算;
4)来料加工企业开办费由外方负担,不存在列账或摊销;
5)固定资产
a)固定资产以进口报关单价格计算
b)固定资产不计算折旧
6)成本计算
a)加工产品只计入材料成本
b)工资,费用作为工缴费单独计算,不分配到产品成本
7)外币核算
由于来料加工企业的进口设备,材料均由海关监管.海关监管设备.材料的进口数量,生产使用数量以及库存数量的情况,因此来料加工企业的,不存在汇兖损益,每年采用年初的汇率折算本位币,汇率变动不大时,可不进行调整;
8)工缴费的结余
工缴费结余的货方余额为盈利,借方余额为亏损,根据规定,来料加工企业的盈亏均由外方承担;
(六)来料加工企业会计核算内容;
1)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二大部分,一大部分是工缴费的收入与支出的核算;另一大部分是海关监管的进口设备,进口材料和出口产品三部分;
2)核算的重点是进口材料的收入,领用,结存以及产品生产数与出口数,结存数,会计核算的结果大致要与海关三本账,设备,材料,产品三本账一致;
3)由于外方提供的是不作价设备,材料,包装物,工具,低值易耗品等,因此,在会计科目的使用上,必须分清监管物与非监管物(内采购部分),存货-监管物必须与应付账款-监管相对应,存货-非监管必须与应付账款-非监管相对应,同样,进口的设备列固定资产-监管物必须与长期应付款-监管相对应,国内采购的设备列固定资产-非监管相对应;
4)如来料加工企业没发生对内协作加工业务,没有生产内销的产品,一般就不存在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款等事项,这些会计科目无会计事项发生;
5)来料加工企业原则上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料加工企业不存在有收入而未发生支出,或者有支出而未发生收入等收入与支出不配比的情况,一般就不存在预提,待摊或应付工资等科目的发生;
6)来料加工企业的收入有结汇收入与非结汇收入(部分企业有内销产品收入和对内加工收入以及废料收入等),非结汇收入主要是由外方汇款或自带现金在国内采购材料,采购设备和弥补工缴费收不敷支的费用支付,因此来料加工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报送海关,税务和外管局;
7)其它应收款,其它应付款仅限于反映与合作方和存出保证金等会计事项,不涉及其它的往业事项;
(七)工缴费收入及其它收入的核算
1)工缴费收入有通过银行结汇的收入,包括加工费结汇收入,厂租结汇收入和水电费结汇收入
2)工缴费收入不通过银行结汇的收入,是指外方汇款和自带现金,通称非结汇收入,非结汇收入通常有(1)由外方负责的弥补工缴费收不敷支的资金;(2)由外方负责的国内采购材料所需要的资金;(3)由外方负责在国内采购设备所需要的资金;
3)会计处理方法是:
(1)工缴费银行结汇收入:
凭银行结汇回单:
借:银行存款──结汇收入(按实收款)借:工缴费支出-银行手续费 借:工缴费支出-上级管理费 借:工缴费支出-区镇收入
贷:工缴费收入-结汇收入(按实际结汇款)
(2)收外方的汇款或自带现金
a)用于弥补工缴费收支不足的亏损部分:
凭汇款通知单或现金收据: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工缴费收入-非结汇收入
b)用于国内采购材料部分
(1)凭汇款单或现金收据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应付账款-非监管
(2)购买材料时凭发票
借:材料-非监管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3)领用时
借:产成品-xx产品-监管
贷:村料-非监管
(4)产品出口时凭出口报关单
借:应付账款-非监管
贷:产成品
说明:购买材料时的会计处理是在材料购买发生时再做
领用时的会计处理是在这份加工合同完成,并经海关审核退回的核销表与监管材料一并做会计分录
c)用于国内购置设备部分
a)收款时凭汇款单或现金收据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长期应付款-非监管
b)购置设备时凭发票
借:固定资产-非监管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3)来料加工企业的废料收入:
a)加工企业的废料需补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凭海关完税证明单
借:其它业务支出
贷:银行存款
b)出售废料时,凭收款依据:
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其它业务收入
c)缴纳增值税时,凭完税证明单:
借:其它业务支出
贷:银行存款
(4)内销产品收入和对内协作加工收入
a)收取货款时,凭发票:
借:银行存款
贷:内销产品收入
b)结算成本时:
借:内销产品成本
贷:产成品
说明:结转内销产品成本是在月末结转时再作会计分录
(5)月末将收入结转到工缴费结余账户:
借:各收入科目
贷:工缴费结余
(八)工缴费支出的核算
工檄费支出共分为工资及福利费,公司管理费,财务费用,上缴区镇费用,办公费用,租赁费用,水电费,交际应酬费,商检费用,报关费用,审计费用,运输费,税金,财产保险费,其它等共15个项目
根据协议规定,租赁费,水电费,商检费用,报关费用,运输费,财产保险费等6个项目的费用开支均由外方负担,其中:租赁费,水电费忆在每月银行结汇中向外方收回外,其它由外方负担的费用实际是加工企业代外方垫付的费用.其它9个项目的费用开支才是包含在工缴费支出的内容,由于上述工缴费发生时都由加工企业的经办人员办理,在加工企业报销,因此,不论是包含在工缴费内从的费用开支项目,不是代外方垫付的费用项目,均列在工缴费支出总额内,以致形成工缴费超支均由外方负担,中方不负担亏损.
工缴费发生时,凭有关发票或凭证:
借:工缴费支出-各项目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月末结转时:
借:工缴费结余
贷:工缴费支出
览于在实际工作中,来料加工企业工作不规范,以致发生过多的以收款依据列账,有的企业的发票要送往外方,不能提供原始正式发票,在此情况下,可由企业填写一份”工缴费用支出清单”,详列各费用项目的开支数,由加工企业厂长签章并加盖加工企业公章,凭此清单列账.九)来料加工企业的税金核算
来料加工企业税金有:收入所得税,废料的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凭海关征收凭证),废料的代征进口关税(凭海关征收凭证),个人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规定计算征收)
1),收入所得税, 按工缴费收入的1.5%(或工缴费收入*10%利润率*税率15%)
2)废料销售增值税,按6%
3)内销产品销售增值税6%
4)个人所得税
上述税金发生时以缴纳税税金凭证
借:工缴费支出--税金
借:其它业务支出-(废料的税金)
贷:银行存款
注: 个人所得税由各企业确定处理方法,若由加工企业负担的同样列工缴费支出,如由员工个人负担的则转列其它应收款科目在工资内扣回
第五篇:企业筹建期间开办费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
企业筹建期间开办费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
开办费的会计核算是每个新办企业的主管会计都会遇到的麻烦问题,虽然开办费的核算并不复杂,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开办费的规定比较少,对不少参加工作不久的会计人员来说,开办费的确是他们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一)开办费会计核算的文件依据
规范开办费会计核算的文件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依据以下两个文件:
1, 1957年商业部颁布的《关于新成立的公司在开办期间开办费用的规定》2, 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财工字〔1995〕223号)
上述两个文件中,商业部在57年颁布的文件从法律意义上说已经作废,但是该文件的精神和一些做法在我国会计实践工作中一直沿用至今。本文主要以95年财政部颁布的这个文件为依据。
(二)企业开办期的时间范围
对开办期的起止时间目前存在不少误解,最常见的就是认为“开办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业之日,即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上标明的设立日期止。”其主要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企业所得税优惠执行口径的批复》(国税函〔2003〕1239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家税务总局97年颁布《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91号)文件规定“对新办企业、单位开业之日有多种提法,为便于各地具体执行和掌握,对新办企业、单位开业之日的执行口径,统一为纳税人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开始计算。生产经营之日,是指从纳税人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的当天算起,包括试营业。”很明显03年的文件和97年的文件差异很大,97年规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开始计算”开办期,03年改为“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上标明的设立日期”,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经济情况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那天才是“生产经营之日”,为了防止企业骗取优惠政策,税务总局不得不采取使用营业执照这个易于掌握的标准,而且由于这些优惠政策是针对第三产业的企业,相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这些第三产业的企业开办期较短,这样规定对其影响基本不大。但是如果是工艺复杂的工业企业或者大型商业企业,以营业执照为标准就不合适了。即使一般的工业企业,盖造厂房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何况还要安装设备等其他的准备时间,所以以营业执照作为开办期的截止日期是不妥的。同时税务总局的上述文件只是对一个优惠政策的界定,不能随意扩大到开办费的计算上来。因此,05年8月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企业所得税优惠执行口径的批复》(国税函〔2003〕1239号)文件的规定进行了修证,国税发[2005]129号规定“规定新办企业减免税执行起始时间的生产经营之日是指纳税人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
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自签订合同之日至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外资企业自我国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为筹建期。”这个规定基本与05年税务总局的规定是一致的,但是不同企业需要进行具体的职业判断。例如一般的商贸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可以正式开业纳客的当天作为开办期结束,工业企业可以第一次投料试生产作为开办期的结束。
(三)开办费的开支范围
一、开办费的具体内容
1,筹建人员开支的费用
(1)筹建人员的工资费用:具体包括筹建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工资性支出,以及各种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在筹建期间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也包括在这个项目里。
(2)差旅费:筹建人员从事筹办业务发生的市内交通费和外地差旅费。
(3)董事会费:指筹建期间董事会及其成员为执行董事会的职能而开支的费用,包括董事会开会和工作期间董事会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差旅费、住宿费、伙食费以及有关的必要开支。
2,企业登记的费用:主要包括工商登记费、验资费、国地税税务登记费、代码证办理费、财政登记费、公证费等。
3,筹措资本的费用:主要是指筹资支付的手续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
4,人员培训费:主要有以下二种情况
(1)选派一些职工在筹建期间外出进修学习的费用。
(2)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劳务费及相关费用费用。
5,企业资产的摊销、报废和毁损
6,其他费用
(1)筹建期间发生的办公费、广告费、交际应酬费。
(2)印花税
(3)经投资人确认由企业负担的进行可行性研究所发生的费用
(4)其他与筹建有关的费用,例如调查费、通讯费以及庆典礼品费等支出。
二、不列入开办费范围的支出
1,取得各项资产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支付的运输费、安装费、保险费和购建时发生的相关人工费用,这些费用应该资本化,记入资产原值。
2,规定应由投资各方负担的费用。投资各方负担的费用主要是指投资者还未最终决定投资,合作的投资者双方未签署投资协议(如是准备投资独资企业的,投资方企业权力机构(一般是董事会)未做出正式投资决定)前发生的研讨是否投资所发生的费用。如投资各方为筹建企业进行了调查、商务发生的差旅费、咨询费、招待费等支出。我国政府还规定,中外合资进行谈判时,要求外商洽谈业务所发生的招待费用不得列作企业开办费,由提出邀请的企业负担。
3,为培训职工而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不得列作开办费。
4,投资方因投入资本自行筹措款项所支付的利息,计入开办费,应由出资方自行负担。
5,以外币现金存入银行而支付的手续费,该费用应由投资者负担。
(三)开办费的会计处理
根据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应记入“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科目,在企业开始经营后一次性摊销记入当期的管理费用。
企业进行开办费核算时应注意在开办费科目下要设置详细的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例如可设置“工资”、“福利费”、“办公费”、“招待费”等等,同时每月应按明细科目编制开办费报表以利于企业进行财务管理。
(四)开办费的税务处理
和会计处理不一致的是,按税法规定开办费应在企业开始经营后按5年摊销记入
管理费用,因此需要每年作纳税调整。例如某企业开办费是100万,按企业会计制度在01年一次性记入费用,那么01年该企业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20万=80万。
另外要注意记入开办费的工资不需要按计税工资调整,招待费之类也没有扣除比例的限制,这一点和企业正常经营期间的所得税纳税调整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