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思考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思考
宜都市民政局 陈东
长期以来,家庭收入难核查、救助对象难认定,一直是困扰低保规范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宜都市在学习鄂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争取领导重视是做好核对工作的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5号文件,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强化各级责任,大力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省民政厅的统一安排部署,宜都市市缜密谋划,多次通过提交建议、私下沟通、集体汇报等形式,分别向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详细报告目前低保工作现状、上级要求和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目的意义,达成了建立健全信息核对机制是实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重要举措的共识,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和四大家办公会议,对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在机构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同意成立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并配备2名编制,具体负责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必须安排2名以上公务员和大乡镇2至3名,小乡镇1名“以钱养事”招聘人员具体负责民政和城乡低保工作。同时,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就核查对象、内容、方式、流程、部门职责和责任追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规范操作程序是做好核对工作的关键
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过程中,引入居民家庭经济和财产状况核对机制,其基础工作就是要规范操作程序,力求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的操作规程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对象授权。居民家庭申请专项救助,按规定提供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的同时,填写《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授权书》,授权主管部门对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对。
二是乡镇委托。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收到居民申请后,同时填写《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委托书》,连同申请对象的《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授权书》一并提交核对中心。
三是受理登记。核对中心收到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的核对委托书后,进行审核登记。
四是信息核对。核对中心操作员登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按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提出的核对事项,通过电子比对专线或离线方式获得相应的信息数据。
五是信息复核。核对中心对核对数据进行复核,确认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六是出具报告。生成《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经核对中心负责人签字后,加盖“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公章生效。
七是归档备查。对核对情况进行登记,将《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授权书》、《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委托书》及《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装订归档。
同时,核对中心按社会救助局要求,做好低保年度复查和投诉举报核查的核对工作,为实现动态管理提供准确的家庭经济和财产信息。
三、明确部门职责是做好核对工作的重点
目前,政府各部门已经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人社部门的养老保险管理系统、税务部门的纳税信息管理系统、民政部门的城乡低保、殡葬、五保供养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已经实现了部门内部的纵向联网,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没有实现,无法做到信息共享。要真正实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就必须建立信息核对系统共享平台,把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关经济状况信息,通过核对系统进行最大效率的整合和利用。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市政府在民政局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同时,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共同商议信息整合、信息交换和信息更新等事宜。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工资收入、养老金和失业金、农民政策性补贴、征地拆迁补偿基本信息;市公安局负责提供户籍、车辆基本信息;市房产局负责提供房产登记基本信息;市工商局、市地税局负责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注册登记以及纳税基本信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提供缴纳公积金基本信息;各银行、证券单位负责提供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基本信息。
三是签订保密协议。为确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准确、安全应用和核对系统正常运行,根据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及保密制度的相关规定,核对中心与各成员单位签订具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提供、保密责任、违约追究等方面的协议。原则上要求各成员单位定期将相关信息提交给市电子政务办汇入市人口基本信息库,为核对部门提供详尽、真实的数据信息。银行、证券公司不能提交给市电子政务办汇入市人口基本信息库的信息,由核对中心提交核对对象名单,银行、证券公司进行离线比对后,用加密U盘告之比对信息。其他不能提交给市电子政务办汇入市人口基本信息库的信息,用加密U盘拷贝基本信息,导入信息核对系统,进行在线比对。
四、强化制度建设是做好核对工作的保证
实现低保动态管理,关键要将定期核对、常年公示和分类管理形成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坚持按月、按季或半年一核对,保障对象常年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核对制度。为确保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正常运行,我们在市政府下发《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后,针对这项工作专门制定了《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操作流程》、《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保密制度》及《宜都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家庭财产超出认定的标准》三个制度作支撑,定期对在册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和财产状况进行比对,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
二是常年公示。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大力开展了低保公开公示年活动,并作为制度予以坚持,继续开展了低保公开公示年活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按照统一格式,设立了低保公示栏,对在册低保对象进行常年公示,公示一律采用喷绘,内容半年一更换,公示经费由民政局统一拨付,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分类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根据低保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家庭收入来源等情况对低保家庭实行分类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低保家庭成员和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复核,市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对在册低保对象进行一次年度复查,并根据复查情况及时作出退出低保、增发或减发保障金的调整决定。
第二篇: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发布单位】山东省
【发布文号】枣庄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35号 【发布日期】2013-02-06 【生效日期】2013-03-01 【失效日期】2018-03-01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枣庄市人民政府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枣庄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2月28日。
市 长 张术平
2013年2月6日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条 为公平、公正、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规范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的本市居民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的调查、核对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已享受本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家庭,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家庭经济状况复审,需要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接受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家庭,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五条 市民政局是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区(市)民政部门(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核对对象经济状况的调查、复核工作。
发展和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金融、税务、人民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实施本办法。第六条 核对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委托核对的原则;
(二)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保密原则。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将核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核对工作人员,落实相关工作经费,保障核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 民政、教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对本市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申请,其审核需要以申请人的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 可委托市、区(市)核对机构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
委托部门按照要求,向核对机构提交核对委托书,同时提交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书。核对机构通过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核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通过书面报告形式反馈给委托部门,核对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做出审批决定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
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的具体内容,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条 核对机构可通过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核对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构组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外调等核对工作时,应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一)信息核对。核对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核对对象的户籍、车辆、住房、社会保险、养老金、存款、证券、个体经营、住房公积金等收入和财产信息进行核对,并根据信息核对情况,对核对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声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出意见。
(二)入户调查。调查人员到核对对象家中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根据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了解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户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填写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表,并由调查人员和核对对象(被调查人)分别签字。
(三)邻里访问。调查人员到核对对象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走访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
(四)信函索证。调查人员以信函方式向相关单位和部门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除本办法第九条确定的核对内容外,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核对机构可以对其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十二条 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向核对机构提供核对对象的相关信息: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养老金等信息;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等信息;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信息;
(四)税务部门负责提供个人、个体工商户的纳税信息;
(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提供购买房改房、享受住房保障等信息,房管部门负责提供房地产登记、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等信息;
(六)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车辆拥有情况,户籍人口登记、注销等基本信息;
(七)民政部门负责提供享受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家庭成员婚姻登记状况、个人社会团体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基金会登记情况等信息;
(八)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基金购买、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九)根据核对工作的发展,经市政府批准,各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其他信息。第十三条 核对机构应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达到资源共享。
信息数据交换模式可根据各部门数据信息管理的要求,采取直接联通或间接联通的模式。采取直接联通数据接口形式的,数据实时比对;采取间接联通形式的,应明确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反馈的时限和方式等事项。
第十四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确保核对工作及时、准确、公正。建立严格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核对对象应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虚报或瞒报。
第十六条 核对对象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的,由社会救助审批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核对对象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区(市)民政部门会同监察部门或提交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核对对象对核对报告提出异议的,政府相关部门可向市核对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第十九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不得将信息用于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用途。
第二十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核对复核人员等所有接触核对信息的人员,非法向他人提供核对对象信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民政局根据本办法和其他相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 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2月2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指南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指南
一、审批部门
街政务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窗口受理后,统一上报至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审批。
二、适用对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广州市居民及其家庭。
三、收件资料
(一)《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报表》原件。
(二)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的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离异的提供离婚证及离婚协议或法院离婚判决;丧偶的提供配偶死亡证明,(上述证件原件及复印件)。申请人配偶非本市户籍但在本市工作或居住的,需同时提供本市居住证或在本市缴纳社保的证明。
(三)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提供工作单位或雇主出具收入证明,核对对象无法提供《收入证明》的,一律需要提交本人亲自签名确认的《收入声明书》(原件),并加按指模;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失业登记手册及个人收入声明书;农业户籍人员应当提供村(居)委会出具的《收入证明(农村居民)》。
(四)个体工商户或投资办企业的,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相关税收及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灵活就业参保人员需到参保机构开具相关证明。
(五)在校学生应当提供在校证明文件原件;因就学、服兵役等原因户籍迁出本市,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
(六)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所拥有的房产、停车位等物业需提供相应产权权属证明;承租住房的提供租赁合同;拥有机动车辆的需提供车辆购置发票、行驶证及车辆近照;拥有古董等其他财产的,应提供相应的财产证明材料。
(七)家庭资产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银行存折及明细流水清单、债券、证券公司出具的股票、基金等证券投资资产现值证明等)。
(八)属民政部门核定的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或市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家庭的,提供《广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广州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证》或《广州市工会特困职工证》。
以上各类证明材料,应当提交经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单位收入证明、社保缴费及住房公积金证明材料、投资资产现值证明须提供原件。
五、办理流程
1、填表和受理:申请人在户籍所在社区居委会或街政务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窗口领取《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报表》,填写完整,并将上述各类证明材料交窗口工作人员审核,资料齐全的即予受理;
第四篇: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为实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切实提高政府救助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救助制度时,对提出申请的城乡居民个人或者家庭,委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以及出具书面报告的活动。
前款中接受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者家庭,以下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区县政府(管委)成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政府(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水利、统计、国税、地税、工商、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有效衔接。
第五条 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市民政部门是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核对政策,市直有关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财产、收入的核对,出具相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申请核对单位;与有关系统、单位核对工作的协调联系;指导各区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负责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等等。
区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区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报送的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出具有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申请核对单位;负责本级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及时办理市民政部门交办的有关核对工作等等。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受理有关申请救助人的材料,并按时将核对申请报区县民政部门,根据区县民政部门出具的核对报告情况及时告知申请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可以承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统计、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当为核对机构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招用、聘用等形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根据救助工作的需要,核对机构可以临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第三章 核对标准
第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项目申请后,按照规定需要以其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可以委托核对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 核对对象家庭中,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家庭成员,在本地居住,无身体、疾病、赡养等特殊原因,不能出示收入证明的,参照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收入。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提供收入证明的,按照务工所在地从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核对对象子女成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子女的赡养能力,合理计算赡养费,作为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农村核对对象家庭成员按照规定获得的水利移民补贴、养老保险等,计入家庭收入。从事种植业的农村核对对象,根据土地类别(山区、丘陵、平原)分类确定种植收入范围,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其家庭收入。
第四章 核对程序和办法
第十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合城乡低保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进行。
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先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申请纳入核对范围,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开展情况逐步纳入。
与社会救助无直接关系的核对申请,核对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核对机构可以运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口管理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
申请城乡低保的,经户口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进行入户调查、收入评估、表决,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报送区县民政部门,由区县民政部门根据需要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按照核对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审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民政部门委托基层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廉租住房救助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初审并报送区县住房保障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将核对结果反馈同级住房保障部门;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其他社会救助需要核对经济状况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城乡低保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诉,由民政部门根据相关单位的核对结果出具书面核对报告,答复申请人。廉租住房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住房保障部门申诉,涉及经济状况核对的,由住房保障部门通知核对机构做出书面说明,并根据核对机构的书面说明统一答复申请人。
其他社会救助方面的异议或者申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核对机构按照下列途径开展核对工作: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二)经营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以及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得出;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水利移民补贴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得出;
(五)实物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以及古董、艺术品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得出;
(六)货币财产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得出。
第十九条 申请人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由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负责经济状况核对,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可以委托申请人实际居住地核对机构进行收入核查,被委托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经申请救助的家庭授权,核对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财政(住房公积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移民补贴)、税务、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积极配合,并及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单位应当向核对机构提供下列与核对对象有关的信息: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情况;
(四)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五)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个人信用情况;
(九)根据市人民政府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各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应当为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不得将查询结果用于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二条 核对机构建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达到资源共享。
社会救助审批部门将申请廉租住房、低保、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的人员名单传输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由核对机构对有关部门发送查询指令,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查询并反馈结果,核对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出具核对报告,输送回审批部门,审批部门根据核对报告确定审批结果。
第二十三条 除第九条规定的核对内容外,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或者对其经济状况有明显影响的,核对机构可以对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十四条 核对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核对对象应当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需要了解核对对象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情况的,核对对象应当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书面授权并协助核对机构的调查工作。
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 核对对象的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核对机构的工作。
第二十七条 核对机构对通过规定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并送政府相关部门。
书面报告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审批决定的参考。
第二十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在核对对象对审批决定提出异议时,认为有必要复核其经济状况的,可以要求核对机构进行复核。
核对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政府相关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社会救助申请人实行动态管理,居民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变动的,核对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证明。
第三十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保障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核对机构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调取等核对工作时,应当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第三十一条 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取消其救助待遇,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救助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县相关救助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三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涉及核对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三十四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实施除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以外的其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时,需要委托核对机构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岳阳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诚信承诺书(一)
岳阳市救助申请家庭诚信承诺书
(一)为申请,现就有关事项作出如下承诺:
一、本人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受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及法定赡(扶)抚养义务人的委托,本人代表他们所做的各项承诺均合法有效,并自愿承担承诺事项的相应法律后果。如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及法定赡(扶)抚养义务人对本承诺有异议,由本人承担责任。
二、本人已认真阅读并理解《岳阳市救助申请家庭须知》,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对有关申请审批程序、救助申请条件的讲解。
三、本人庄严承诺:我们家庭所提供的所有申请材料真实有效,所填报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真实、完整,如有虚假或隐瞒,自愿听从管理审批机关的处置,退缴已享受的相关社会救助款物,并在两年内自愿放弃重新申请各项救助的权利,接受管理审批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罚。
四、当家庭人口或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向居(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如实报告变动情况,自愿接受、配合相关部门重新调查核实。经举报或动态核查发现家庭人口或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属于本人家庭不及时报告的原因,自愿接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处理。
五、同意管理审批机关按有关规定进行民主评议,配合管理审批机关进行审核审批,不无理取闹,服从管理审批工作人员的正确管理。
六、本人及家庭成员应树立劳动光荣、自食其力的观念。在享受救助期内,家庭成员中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有劳动能力的,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克服对救助的依赖思想,依靠劳动摆脱贫困。
七、本《承诺书》自签字之日起有效。
八、本《承诺书》由管理审批机关存档。
申请承诺人签名、按手印: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