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淄博市“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精选)
淄博市“十二五”残疾人事业
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及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社会各界、残疾人组织和广大残疾人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康复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全市共有11.12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实施共享阳光光明工程,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7313例,创建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市;为441名低视力患者配用了助视器;培训156名低视力儿童家长;实施共享阳光助行工程,装配假肢554例,发放轮椅1250辆;对246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90名;系统训练智残儿童650名;对2.08万名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监护;为残疾人发放辅助用具1.4万件;帮助1.3万名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建立各类残疾康复指导中心45处,提高康复服务能力,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进一步健全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建设,推动基层卫生机构开 展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组织肢体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开展康复训练。加强残疾预防和宣传教育,减少残疾发生。完善新生儿筛查制度,实现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广泛开展“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防治碘缺乏病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麻风病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全民科学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2、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接受特殊教育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全市已建特殊教育学校10所,现在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1600余人,其中新建功能比较齐全的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1所。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了“三免一补”优惠政策,对120余名考取大中专学校的残疾学生实施了资金扶持及奖励政策。城镇登记求职的残疾人和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
3、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全市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从业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共安置2.56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有6.79万残疾人在业。集中安置11782名残疾人,分散安置7510名残疾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按照政府支持、残联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 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2000余名。依托街道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107个,就地就近安排残疾人就业。建立托养机构33处,对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和就业训练。对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进行政策及资金扶持。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对重残、一户多残和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实行“普惠加特惠”的政策。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地方,制定倾斜政策保障残疾人老有所养。
4、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扶持贫困残疾人15000余名,使4000名残疾人解决了温饱。全市共落实康复扶贫贷款875万元,扶持700多户贫困残疾人脱贫。自2006年起,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880万元,为2400户贫困残疾人解决了住房困难。积极探索和推动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经验,全市建立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97处,安置残疾人就业3285 人,带动4849户残疾人家庭脱贫。
5、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举办了4次全市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举办第5届全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并参加山东省评选和汇演,均取得较好成绩。举办第六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并组团参加第七届、第八届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选派1名运动员参加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为国家争光。
6、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建《共享阳光》期刊,累计发行12期5万余册,市及区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了残疾人专题节目,宣传了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表彰了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 100余个,表彰全市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300余个。成功组织了全国助残日活动,各区县、高新区普遍推行了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7、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件8万余个,107个乡镇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干事,3102个村残协配备了残疾人联络员,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市及各区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10处。
全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一些残疾人生活还相当困苦,残疾人贫困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残疾人事业基础性工作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要,城乡和地区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基层尤其是农村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全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加强两个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2、主要目标。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基本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实施重点工程,使3.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帮助可以扶持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含职业教育),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就业需求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性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状况得到切实改善;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残疾人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残疾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2)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围绕满足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和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和融入大局、同步推进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密切协作。
(4)坚持社会化工作方法。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动员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培训、托养、文体、法律维权等服务机构,共同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5)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经济较发达的区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龙头作用,使残疾人率先走上小康之路;其他区县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使残疾人基本实现小康。
(6)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的原则。建立、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依托社区和乡镇开展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的问题解决在基层,把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7)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的作用。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三、“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康复
1、建设并完善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具体内容见《市残联“十二五”时期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
2、认真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深化社区康复示范区、示范县培育成果,完善充实社区康复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整体质量,使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
3、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认真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细则要求,着力推动康复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课堂、进医院、进社区。
4、积极推动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做好强基固本工作。
5、认真做好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切实实施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程。
6、加强残疾预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康复知识。
(二)教育
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应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 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接受特殊教育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城镇登记求职的残疾人和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
(三)就业与社会保障
1.进一步加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力度,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和管理。
2.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万人培训工程,每年为2000名以上残疾人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3.促进和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争取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残疾人、大龄残疾人、中重度残疾人就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福利性托养机构,对精神、智力残疾人进行职业康复和就业训练。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逐步解决“低保边缘户”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适当提高无业、重残、一户多残和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低保”补助标准。凡“三无”残疾人都要进入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实施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鼓励个体从业的残疾人参加 社会保险。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要确保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5.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地方,研究制定倾斜政策,确保残疾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四)扶贫
1.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纳入政府扶贫计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制定出台残疾人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长效工作机制。
2.进一步规范残疾人从业扶贫开发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从业脱贫。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3.继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
(五)舆论宣传
1.宣传、新闻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安排组织有特色的专题节目。
2.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围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大节日和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重点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规模效应,营造舆论声势。
3.总结、推广、宣传优秀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典型,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和残疾人工 作者爱岗敬业,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关心、帮助残疾人。
4.加强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建设。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开展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活动。
5.市及有条件的区县级电视台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广播电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社会综合性刊物要开辟反映残疾人事业的专栏。
6.将扶残助残纳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要有扶残助残的具体内容;认真组织“志愿者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
(六)文化
1.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区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要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
2.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和各级残疾人艺术团(队)的指导,开展残疾人艺术培训,培养特殊艺术人才,推动特殊艺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认真办好第七届全市残疾人艺术汇演。
(七)体育
1.办好第七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三届残疾人特殊 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团参加第九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
2.各级要依托现有的社会体育场馆,建立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并进一步规范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管理。
3.培养、选拔优秀年轻残疾人运动员,壮大后备力量;搞好残疾人运动员的注册、训练、组团、参赛及管理工作,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库,为国家、省输送更多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2012年伦敦残奥会。
4.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培养一定数量的残疾人体育裁判员和医学分级人员;逐步建立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医学分级人员等级制度。
5.把残疾人运动员培训纳入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制定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上学、就业、保险、表彰奖励等有关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八)组织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全部配备残协专职或兼职委员。
2.加快县级以上残联中青年干部和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配备进度,提高残疾人的参政议政能力。
3.制定大型企业残疾人协会工作规则,明确其性质、职能、组织架构、经费来源、工作方式。
4.干部培训工程,建设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5.组织好“全市自强模范”、“全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残疾人之家”和“全市残联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
(九)维权
1.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新修订的《淄博市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
2.加大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侵犯残疾人权益重大恶性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
3.推进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在基层法院、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援助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设立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示范岗。
4.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干部培训,制定落实各项信访工作制度,切实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
(十)无障碍建设
全面实施全国无障碍城市创建工作,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道路、建筑物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进行无障碍配套建设;既有道路、建筑物和公共服务设施要按照无障碍的要求逐步改造;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逐步配置无障碍设备;加强 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建设。
(十一)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完成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任务,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强化管理,为残疾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十二)信息化建设
开发利用好残疾人证管理系统,实现持证残疾人信息动态管理;建立全市残疾人事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加强市和区县残联公众信息网站建设;建立县级统计台账,推进残疾人事业统计电子化,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十三)经费保障
为确保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残疾人事业投资格局。各级财政要不断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淄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同时拓宽募集资金渠道,逐步增加基金的积累,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残疾人事业。
为保证本规划的实施,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对“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市残联“十二五”时期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
一、项目名称: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二、建设单位:市残疾人联合会
三、重要意义:
(一)建设残疾人康复机构是我国残疾人事业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举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科学训练等”。《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5-2010)》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省级、地(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扩展康复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发挥技术示范和指导作用”。《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2009】12号)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成省、市、县(市、区)残疾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二)建设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从目前全国情况看,大部分省、市级残联均建有残疾人康复机构。从发达城市来看,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近5万平方米,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近3万平方米,能集中开展 各种康复训练和服务。从经济落后地区来看,甘肃省残疾人康复医院1.5万平方米,是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疗机构。从省内情况看,从九十年代开始,大部分市建起了残疾人康复中心,济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2.2万平方米(1998年建),青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2万平方米(1993年建),烟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2.4万平方米(2003年建),潍坊、泰安、威海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也早已建成,规划都在1万平方米以上。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已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是全省四个没有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市之一,与我市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
(三)建设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市广大残疾人康复的迫切需要。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28.1万残疾人,占全市人口的6.73%,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近20万人,约占残疾人总数的70%。而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的仅占8.41%,接受过辅助器具的配备与服务的仅有7.78%。近几年,全市加快了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区县已通过各种形式设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乡镇和社区也普遍建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但由于市级缺少集综合技术研发、指导和示范引导、专业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直接制约了我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四、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建筑总量9200平方米,其中康复业务部分用房,面积不低于8000平方米,设计规模200张病床,可容纳300人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业务管理及附属设施用房1200平方米。组建淄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指导残疾人康复业务工作,安排康复训练计划,组织业务培训,实施救助项目等。
(二)建设规模及投资计划:设计规模200张病床,最多可容纳300名患者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五、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总投资3276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76万元,医疗康复设备投资700万元。拟申请中央补助1000万元,省级补助500万元,其余1776万元,列市政府投资计划。
六、实施年限:2010年立项,当年完成基本建设,购置部分设备,招聘人员,部分项目开始运行,2011年全面投入使用。
七、社会效益:
康复中心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脑瘫康复训练,智力及孤独症、自闭症康复训练,低视力康复训练,心理及精神康复咨询,假肢装配,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等(具体业务附后)。可为肢体、视力、听力、语言、脑瘫、弱智等各类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康复养护、辅助器具供应等多种康复服务,特别是为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训练。同时承但全市康复机构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基层康复机构起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市残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负责科室:办公室 联 系 人:周小龙
联系电话:2166336 2182477 18
第二篇: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编制研讨会纪要》的要求,制定《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关心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为残疾人服务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我市残疾人事业面临四个方面发展机遇:
第一,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文件的颁发,“两个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目标的确定,都为我市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十二五”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有了更强的针对性。通过第二次抽样调查和连续四年的监测,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残疾人的状况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了解,使得残疾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性。
第三,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十一五”以来的五年间,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为我市“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四,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事业争取更多公共资源,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但是,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在物资投入、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必须坚持“抓住机遇、用足政策、立足实际、积极作为”的原则,既要抓住机遇,推动残疾人事业在一些领域呈现若干个发展速度快、效果好的阶段,又要充分考虑“两个体系”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通过“两个体系”建设,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形成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广泛覆盖,又要保证重点;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快见成效。继续实施一批针对残疾人基本需求、覆盖面广、效益好的重大项目,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完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科技应用、信息化等基础性工作,稳步提高残疾人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强对城乡和区域的分类指导。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分类指导,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和条件差的区、街道、乡镇倾斜,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事业的均衡发展。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机遇,大力推进农村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生产帮扶和生活救助力度。
五是必须统筹发展各类别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要十分注重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别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不同类别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不同类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均衡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残疾人事业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明确任务、明确政策,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描绘蓝图。
四、“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目标
(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力度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建设8000平方米以上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建设资金国家投资70%,地方匹配、自筹30%。
(二)完善社会康复服务建设。覆盖面达75%。
(三)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100%纳入低保范围。
(四)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城镇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职业培训覆盖面达95%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农村残疾人90%以上达到稳定就业。
(五)大力培训盲人按摩人员。重点培训保健按摩人员,并完成120名盲人按摩培训任务。
(六)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都要成立残疾人组织并开展工作。
五、“十二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逐步提高对残疾人的生活救助水平,根据《中共鹤岗市委关于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鹤发„2010‟13号)文件规定,对重度残疾人发放助残补贴,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家居服务给予政府补贴。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要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
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实现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鼓励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
(三)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支持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改善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实行财产信托等保护措施。做好伤病残军人等的优抚安置工作。
(四)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加强市、县两级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市级专业康复机构要建设成为当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县级康复机构要开展残疾人需要的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指导。
(五)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建立并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六)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加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对全市范围内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实行财政代扣,企业、经费自理和部分自理的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区地税部门协助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进行收缴。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妥善解决残疾人劳动争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加强市、县两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发布等支持性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开展盲人按摩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支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七)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作用,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帮助农村残疾人获得扶贫贴息贷款,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
(八)健全残疾人综合服务和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市和县级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和急需的托养服务,对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进行指导。乡、镇(街道)、社区依托社区服务设施、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
(九)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无障碍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教育、民政、铁路、交通、残联等部门负责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铁路旅客车站、城市交通设施等行业无障碍标准并监督实施。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信息无障碍。
(十)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加强各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和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
(十一)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设残疾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监测和调查。
(十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要为基层残疾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县、区残联计划单列,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编制,理事长为专职,机关工作人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乡(镇、街道)主持残联日常工作的专职理事长,从在编的乡(镇、街道)干部中通过主席团会议推举产生。从主席团委员中至少选聘一名残疾人委员作为专职委员协助乡(镇、街道)理事长开展工作。村(社区)要成立残疾人协会,残协设主席1人,副主席及委员分别为若干人,从残协委员中选聘一名残疾人委员作为专职委员协助村(社区)残协主席开展工作。
六、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通过实施重点工程,使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生活,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实施白内障复明救治、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康复训练、假肢装配和矫形器装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智力残疾儿童等重点康复项目,帮助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综合治疗,组织供应各类辅助器具。以乡镇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题、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它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辅助性就业和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娱乐等服务。
(二)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残疾人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福利企业、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管理,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组织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综合管理本地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残疾人个体开业、集体从业和按比例就业提供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培训、劳动能力评估等服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全面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等多种措施,对残疾人实施就业援助,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残疾人就业,通过职业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三)继续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题、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和普通中、小学校设立特教班,加强现有特殊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要将残疾人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助学金制度,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切实列入政府优惠政策范围。
(四)按照“求真务实,持续推进”的方针,贯彻“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残工委《关于加强基层残联建设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逐步实现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三个要素,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普遍开展志愿者助残,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确立帮扶关系,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风尚。依托公共媒体广泛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的人道主义观念。推出系列反映人道主义思想、反映残疾人事业的文章、图书、印象制品和公益广告。广泛深入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红领巾手拉手助残”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活动。培养、树立优秀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激励、弘扬自强、奉献精神。
第三篇: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和《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委发„2009‟15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东莞,依据国家、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期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局,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颁布了《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项指标和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一是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出台《东莞市扶助残疾人办法》,发放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逾1.5亿元,为2.4万名困难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全市残疾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达100%。设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为患重病、大病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
二是残疾人康复教育工作有效推进。累计投入康复经费4830多万元,实施白内障复明和精神病防治康复等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和项目,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为全市370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服务,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步上升。
三是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坚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免费培训残疾人2250人次,安排残疾人就业10235人次,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和个体经营2020人;成功举办东莞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
四是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成立了东莞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接待处理各类残疾人来电、来信、来访3000多人次,信访调处率、办结率都在98%以上,荣获“全国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建立了视障人士定位导向和听障人士紧急呼叫中心等信息无障碍设施,改善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五是残疾人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在广州亚残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共获省级以上残疾人体育比赛金牌131枚,残疾人体育运动整体水平稳居全省前三名。举办两届东莞市残疾人艺术风采大赛,在各级 文艺汇演中获奖30多项;创办《东莞残疾人》杂志。
六是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新建或改建了一批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等基础服务设施,市康复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市残疾人康复实验学校和体育训练中心(一期)已动工建设。
七是残疾人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了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市工作大局。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413个社区(村)残疾人协会,配备了386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我市残疾人事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需要健全;二是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四是对非户籍残疾人的救助与服务有待探索;五是残疾人社会参与还不够广泛,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幸福东莞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必须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尽快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推动和谐幸福东莞建设。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发挥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协调作用,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
2、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先行先试。按照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根据残疾人的类别化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各项残疾人事业发展。鼓励先行先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以人为本、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将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需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问题。
4、优先普惠、突出特惠、讲求实效。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落实到残疾人; 针对残疾特性制定专项扶助政策和措施,使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
5、突出重点、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从实际出发,以各类残疾人特殊需求为导向,抓紧完善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快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到2015年,“两个体系”基本健全,残疾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康复、特殊教育、就业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构建起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东莞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模式,残疾人事业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以及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全国示范。
——残疾人总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保障。
——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强化残疾人事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预防体系,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更加和谐有利的环境。
三、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按照普惠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遵循特惠原则,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和保障制度。
——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
——探索建立非户籍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政策措施:
1、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护理补贴制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实施特别救助。
2、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补贴标准。落实相关政策,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3、将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扶贫“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重点 工作对象,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体系。
4、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为参加职业康复的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5、制定非户籍残疾人医疗、教育、就业、文化体育、交通、基本生活保障等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
——全面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为0—6岁残疾儿童提供1500个全日制康复教育学位,帮助4万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建设市康复医院,建成集康复医疗、康复技术研究、康复人才培养、康复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机构和技术资源中心。
——镇(街道)普遍成立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
——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成果。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政策措施:
1、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盲人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聋儿听 力语言训练、肢残矫治手术和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及防护用品配置和精神病防治康复等一批国家重点康复工程,市、镇(街道)配套落实国家、省重点康复项目经费,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2、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精神病患者跟踪随访制度;健全由卫生部门牵头的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信息管理和监护网络。
3、依托市康复医院,大力开展0―6岁残疾儿童早期诊断与筛查、“三瘫一截”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与训练、工伤致残人员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或矫形器后适应能力训练等各类康复服务;为全市各级康复机构提供康复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开展残疾评定,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需求评估与服务转介系统;推动康复技术研究与学术研讨;到2015年发展成为能够覆盖全市的综合康复工作示范窗口、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和康复技术资源中心。
4、制定有关政策,推进镇(街道)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为16周岁以上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庇护性就业等公益性服务,提高镇(街道)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5、按照国家、省要求,配套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制定实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康复工作人员2500人。
6、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设立残疾人康复医疗室,将残疾人 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残疾人 提供服务咨询、心理疏导、文体康乐与服务转介等,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7、全面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对在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的0―6岁本市户籍残疾儿童给予补助。积极扶持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发展,逐步增加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位,满足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需求。
8、加强各级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康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依托各级康复服务机构,为残疾儿童家长和残疾人亲属提供康复知识与护理技巧培训,使残疾人得到有效家庭康复。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到2015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95%。
——大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增加特殊教育学位,新建规模较大的东莞启智学校,加快市残疾人康复实验学校建设,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继续开展残疾学生教育救助,加大残疾儿童家长培训力度。
——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探索幼儿学前康复教育机构与 普通幼儿园的合作模式,促进残健融合学前教育发展。
2、建设市残疾人康复实验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核定人员编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福利不低于普通学校待遇;发挥其对区域特殊教育、康复养护综合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
3、按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新建东莞启智学校,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增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抓紧完成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建设。
4、建立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特殊教育督导制度,推动特殊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5、建立0—14岁残疾儿童家长培训工作机制,帮助残疾儿童家长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
6、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对接受学前康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困难残疾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补助;对获得国家承认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7、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对特殊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在全市优秀教师表彰中的比例。
(四)劳动就业
主要任务:
——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集中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自主创业得到有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层次得到进一步 提高,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实现就业。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导向的订单式培训服务,实施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就业服务。
——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协调发展。
——免费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基本得到培训。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法规,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
2、建立市级残疾人庇护就业工业园,集中安置300—500名残疾人就业,承接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并对镇(街道)康复就业服务中心的庇护就业项目在组织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支持。制定对参加职业康复和庇护就业的残疾人给予补贴的制度,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与社会劳动,促进残疾人回归社会。
3、建立残疾人种植养殖基地,加强与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残疾人提供集农疗、托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增强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4、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集中安置残疾人的就业单位(含福利企业),落实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的认定与税收优惠政策。
5、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施场地、水电费、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措施。扶持残疾人企业家协会,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带动残疾人创业就业。对残疾人驾驶机动车辆营运,交通运输部门要给予政策优惠,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
6、积极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就业岗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定和落实市、镇(街道)两级政府购买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
7、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需求和用工需求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其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鼓励镇(街道)人才市场设立残疾人招聘求职服务窗口,根据就业推荐情况给予奖励。
8、成立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残疾学生特性,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逐步提高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考核制度,规范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管理,逐步健全残疾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职业辅导以及再就业培训服务链。
9、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和职业技能鉴定,定期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奖励机制,提高残疾人职业竞争能力。
10、加强盲人按摩机构的管理、检查、监督工作;做好盲人保健按摩人员考试资格审核、培训工作,做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工作。扶持建立盲人保健按摩室,促进盲人充分就业。
(五)文化体育
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体育需求。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大力培养残疾人文艺人才。
——加快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建设,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向包括非户籍残疾人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筹建市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市盲人图书馆),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室,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借阅服务。
2、办好市残疾人艺术团,培养特殊艺术人才,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在全市各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残疾人文艺巡演,展示残疾人特殊才艺及精神面貌。举办东莞市第三、四届残疾人艺术风采大赛。
3、成立残疾人文艺爱好者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群众性的残疾人文化活动组织,培育和壮大残疾人文艺爱好者队伍,鼓励残疾人创作各种文艺作品。
4、积极扶持“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完成中国残联、省残联要求的特殊艺术人才培养任务。
5、成立市残疾人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港澳台及国际残疾人组织、社会福利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文化交流活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莞港澳社会福利服务的交流与合作。
6、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建立“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对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予以支持。
7、将残疾人运动会纳入全市体育运动会工作计划,作为一项全市群众性体育运动会举办。培育发展残疾人体育特色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性残疾人体育项目比赛。建立“特奥活动示范社区”,发展2000名特奥运动员,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特奥活动。
8、加快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完善残疾人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和硬地滚球等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承接中国残联、省残联的残疾人体育训练项目。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人才库,积极引进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做好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养工作。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
9、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残疾人体育赛事补助、奖励等制度,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问题。
(六)辅助器具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网络,开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免费适配和配送服务,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水平。
——开展基本、实用型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改制工作。
——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
政策措施:
1、发挥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辐射作用,指导、支持镇(街道)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评估、适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镇(街道)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点,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到家庭。
2、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评估规范及流程,健全需求评估、适配评估、适应性训练和配后效果评估服务制度,探索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置换服务制度。加强对基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积极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研发、改制和推广工作,鼓励和扶持企业研发和生产新型、实用的残疾人辅助器具。
4、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网上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网上咨询、指导和转介等服务。
5、建立残疾人辅助器具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强化残疾人辅助器具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
(七)托养
主要任务:
——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大力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服务。
政策措施:
1、组织开展托养服务需求调查,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需求信息库。
2、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管理。发挥市级托养服务机构的示范作用,指导镇(街道)开展残疾人日间照料、居家托养等服务。
3、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动员社会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服务。
4、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互助组织和个人兴办残疾人集中托养和日间照料服务机构。
(八)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
——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
——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
政策措施:
1、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轨道交通设 施、公共设施和场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社区(村),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并配备无障碍设备。规划、建设部门要按要求审查、审批与验收无障碍设施。
2、等级汽车客运站要设立无障碍通道及残疾人服务设施,公交车、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公共服务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有条件的镇(街道)要购置残疾人无障碍专用服务车。社区(村)逐步推进无障碍建设。
3、成立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评估督查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全市无障碍建设,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估。
4、积极推进残疾人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要全面完成无障碍改造。
5、推进网站无障碍设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逐步实行政务信息公开的无障碍化。研发推广应用互联网、手机、电脑和可视设备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发挥“残疾人爱心平台”作用,提供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
6、公共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政务服务窗口以及金融业、商业、旅游业等重点服务业要逐步推广手语。市级电视台和有条件的镇(街道)要办好手语新闻节目,其他影视作品和节目逐步实现加配字幕。
7、通过公共媒体、宣传手册、培训讲座等方式,大力开展无障 碍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九)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残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村)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市、镇(街道)两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加大各级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残联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与残疾人的密切联系,及时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切实履行代表、服务和管理职能。
2、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按照中央、省要求做好残联班子成员的考核、配备和调整工作。建立优秀残疾人干部人才库,加强对残疾人后备干部的培养。
3、加强社区(村)残疾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作用。制定政策,解决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问题,规范社区(村)残疾人协会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岗位形式,对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公开选聘,实行实名制登记,加大对专职委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高等院校资源,开设有关残疾人服务专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治疗师等先进残疾人工作者评选制度。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配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
5、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构,指导和规范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制定残疾人服务业发展规划,研发服务项目,开展服务项目效果评估和考核;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服务指导,制定残疾人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和监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和收费,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完善志愿者助残服务网络,在有条件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和镇(街道)建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采取灵活多样、方便有效的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7、积极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培育、发现残疾人先进典型,团结带领残疾人自强自立。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社会风尚,组织开展“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
(十)法制建设与维权
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残疾人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保 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切实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
——进一步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着力解决残疾人具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
政策措施:
1、加强对国家、省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全市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2、积极推荐优秀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残疾人工作者代表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残联要建立健全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残疾人工作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络、服务工作机制。
3、扎实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建立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市法律援助处要及时为符合援助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全面推进镇(街道)残疾人法律救助联络站建设,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法律救助转介服务工作。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落实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规范残疾人信访程序,增 强对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定期接访、信访通报工作机制,及时处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进一步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广泛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成立市残疾人新闻宣传促进会,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举办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社会各界助残活动。办好《东莞残疾人》杂志。
3、加大力度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爱心捐助筹款活动,筹集的善款以及福利彩票公益金,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慈善公益项目。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福利的支持。重视发挥东莞狮子会组织的公益服务作用。积极开发助残项目,拓宽残疾人慈善公益项目来源,建立助残项目库。
4、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深入开展社区扶残助残服务,鼓励发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多种助残形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倡导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
5、坚持政府主导、民间补充、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场地、人才等扶助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合资、合作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残疾人服务机构。
(十二)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实施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健全残疾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的残疾通报系统。
政策措施:
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形成各有关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2、加强基础预防工作的开展力度,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免费开展新生儿缺陷筛查,做好残疾儿童首报工作,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实施对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强化计划免疫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开展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大量减少传染病致残。积极开展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监控与治疗,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致残。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提高白内障手术能力,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导致的可避免盲。规范临床药物使用管理,减少药物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助能力,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实施工伤康复干预制度,及时对工伤患者进行残疾筛查鉴定。加强精神残疾的预防和监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健全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减少精神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加强残疾预防 的公益宣传和普及工作。深入开展“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助残日”等主题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市属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置版面和制作节目,开展残疾预防公益宣传。重点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夫妇、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卫生、人口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安监、残联、妇联、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做好针对致残原因、对象和人群的残疾预防重点知识普及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医学检查和优生优育咨询。
4、加强残疾预防支持保障。强化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为残疾预防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强化有关残疾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
(十三)科研、信息化、监测和政策研究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基本信息与业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我市残疾人事业政 策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层次和水平。
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残疾信息、就业、康复、培训、辅具适配、社会保障、需求信息等内容的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残疾人信息的动态管理。
2、推广应用残疾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研究、推广残疾鉴定、特殊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器具等领域的标准、技术和产品。
3、建立残疾人特殊需求登记制度,委托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统计分析和研究,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4、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定期报告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实时性。整合各类统计数据资源,实现各种统计系统、数据库以及发布和应用平台的共建共享。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5、做好残疾人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的监测工作,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
6、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及残疾人服务业、权益保护、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篇:酒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酒泉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全市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
“十二五”期间,全市残疾人事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纳入大局、统筹联动,典型引导、全面推进”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十二五”期间的积极努力,在全市实现残疾人“人人得到稳定社会保障,人人享有良好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同酒泉经济社会同步推进、跨越发展。
(一)总体目标
——城乡残疾人收入更加宽裕,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
——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推进残疾人事业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加强残疾人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
——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状况、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残疾人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残疾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既立足基层,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的现实问题,又加大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重点突破影响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以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健全完善促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立足市情,讲求实效,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镇残疾人参加居民(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达到90%以上;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新农合达到95%以上;残疾人医疗报销比例要适当提高,政府对重度和贫困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进行费用补贴。
——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工作措施:
1、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建设。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调查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与需求的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特殊津贴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2、切实完善残疾人“四保一救”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将住房困难的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和住房救助制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所需缴费部分给予补助,逐步提高政府代缴比例和档次。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标准。在部分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率先推行“为无业重度残疾人每月发放50元医疗补贴”试点工作。
3、进一步规范残疾人生产劳动保障和服务。落实特殊扶助政策,保障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帮助非全日制就业、个体就业、灵活就业残疾人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落实有关补贴和待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将登记失业的残疾人纳入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政策范围。制定出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残疾人员、残疾人农民工、被征地农村残疾人、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推动
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作用,加快建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医疗、教育、职业康复及功能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等康复服务。
2、着力加强专业康复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建设市、县(市、区)残疾人康复机构,使其成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机构示范点。制订残疾人康复专业机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及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逐步实施康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和康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室建设,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专业人员培训、技术研究指导等工作,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加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实施康复人才培养计划,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梯度合理、水平提高。
3、加大康复项目实施力度。深入组织实施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教育项目,为10名贫困聋儿配发基本型人工耳蜗产品,补贴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经费10万元;为50名贫困聋儿购置配发助听器产品,补贴康复训练经费50万元;为160名贫困脑瘫儿童免费提供康复训练,每年人均补贴1.5万元康复训练经费;连续为100 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免费肢体矫治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并培训患儿家长、亲友),每年人均补贴1.3万元;连续五年为2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每例补贴手术费用不低于1000元。依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及时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
4、强化精神病防治工作。对重度精神病患者和贫困精神病人进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坚持“特教特办”原则,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2、加快普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注重发挥特教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级在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主体作用。采取社区教育、送教上门、跨县市招生、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采取补贴政策等积极措施,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3、重视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工作。建立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机制,帮助0-6岁残疾儿童家长及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培训。重视0-3岁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社会福利等机构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确保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以上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学前早期康复教育机构。
4、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扫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要开办创造条件扩大招收残疾学生;办好甘肃酒泉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通过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完善聋人参加各类考试免试英语听力等针对盲、聋、重度肢体残疾考生的招生、考试办法。在巩固提高残疾人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等教育。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帮助农村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优先采购产品与服务目录。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险补贴办法。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建立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机制。制定落实无法在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就业重度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的政府补助和社会保障政策。
2、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工程。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逐步建立按比例就业岗位预留制度;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不低于30%比例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发展;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岗位和家庭服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落实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扶持等援助政策。重视开展对外来务工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3、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加强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定岗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机制,对3000名城镇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一次性就业率和稳定率。
4、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积极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加强盲人按摩人员培养、培训和扶持就业工作,对盲人个体开业给予政策、场地、注册、税收等方面优惠照顾,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扶持巩固盲人按摩院、所(站、点)50个,盲人按摩从业人员达到150名。
1、纳入发展大局。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制定实施《酒泉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0年)》。完善贫困残疾人口识别筛选机制,将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贫困残疾人口纳入重点工作范畴,优先落实国家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做好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重点倾斜,提高残疾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整村推进”,优先对残疾人进行扶贫。
2、开展专项服务。重点加大对残疾能人大户和扶贫就业基地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扶持创建80个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致富。整合利用培训资源,定向开展技术培训,使1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掌握2门以上实用增收技术,扶持引导残疾人发展有市场、见效快的特色优势项目。广泛动员组织城乡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3、落实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将残疾人扶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就业保障金支出范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扶贫异地搬迁、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建设和改造予以优先安排并提高补助标准。
4、规范服务机构。依托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残疾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残疾人参与社会、增收致富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基础服务。
(六)托养 主要任务:
——在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立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残疾人托养服
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规范达标、运行正常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50%的优惠待遇。按照专职与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培训35名残疾人托养管理、服务人员。
(七)文化 主要任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工作措施:
1、健全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基础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残疾人组织、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要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读书、娱乐活动。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中要明确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
2、拓展残疾人文化参与服务领域。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深入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积极支持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题材影视剧、广播剧、话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发行。扶持各种音像制品、网络视频和学习课件加配字幕。在市公共图书馆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级图书馆全部开设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或盲文阅览室,拓展面向各类残疾人的数字资源服务。
3、提高残疾人文化艺术竞技水平。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加强对残疾人特殊艺术的指导和扶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助残活动,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进行特殊艺术创作和节目辅导。鼓励扶持残疾人
秀的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壮大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适时举办并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营造良好的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环境。
(九)无障碍建设 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市所在地无障碍率达到95%以上,县(市、区)所在地无障碍率达到80%以上。
——开展全国、全省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
——开展残疾人家居无障碍改造,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补助。
工作措施:
1、全面实施《甘肃省无障碍建设条例》,依法开展无障碍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现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等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和无障碍设备配备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强化督导,力争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县(市、区)工作取得实效。组织开展无障碍宣传活动,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无障碍推广、宣传与总结表彰。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小城镇、农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通运输、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在公共停车区、住宅小区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广泛开 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对200户贫困户残疾人家庭进行系统无障碍改造,推动无障碍建设向农村、社区和
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3、强化法规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实施残联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升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残联系统工作人员、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各级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依法开展工作、维护残疾人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4、深入推进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工作。切实发挥好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共同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通过开展“送法律下乡(进社区)”、“送法进农村”等活动,把残疾人法律服务向社区、乡村和老少边贫牧灾地区延伸,依法解决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继续推动将残疾人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构建设,市和县(市、区)分别达到国家级、省级救助站要求。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5、创新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形成信息准确、7
4、加强残疾预防信息收集和理论研究工作。执行国家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实施残疾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建立残疾预防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数据库,注重开展致残因素监控和残疾预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残疾预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十二)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各级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增加适应业务增长需要的人员编制。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具体情况和基础数据,积极向政府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和各项优惠扶助政策的协调落实工作,主导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2、着力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省委组织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将残疾人组织纳入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给予指导支持、同步推进实施;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专职委员工作补贴或误工补贴经费、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坚持“整县突破、整市推进”方针,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残疾人组织,狠抓
7、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国家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的专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助残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3万。
8、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精神。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作用。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自强典型。
(十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信息化 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结构,改善基础条件,增强服务功能。
——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全面、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工作措施:
1、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立项建设。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强力推进。按照布局合理、美观实用、功能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快各级残联综合服务设施新建、改建和扩建步伐,加强全市各级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业务指导、管理服务的核心主导作用。
2、推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理论研究和科技应用。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为残疾人服务的产业品牌和企业。
福利、残疾人服务业、特殊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提供模式、服务机构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标准与监管、无障碍专业等方面政策研究。
(十五)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培育发展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工作措施:
1、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公共传媒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市、县(市、区)广播电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要开办手语栏目。继续推进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加配字幕。
2、将扶残助残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志愿者助残”、“红领巾手拉手助残”、“残健同行〃和谐共享”等扶残助残活动,努力形成积极关爱帮扶残疾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3、通过土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场地、人才等扶持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
措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部门专项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三)确保经费投入。要综合运用纳入预算、整合投入、社会募集、联动支持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格局,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强化问效评估。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加强对重大服务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的评估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问题。各县、市、区、各部门每年要向同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规划执行情况。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
第五篇: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和《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清发〔2010〕8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修订了《连州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待遇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助,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3次,政协委员视察活动2次,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4次。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清远市残联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173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配备了185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建立了1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投入康复经费300多万元,30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为162名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服务,培训了239名残疾儿童家长;重度残疾人实现了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340名残疾人纳入了低保;全市新增分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287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地税代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76人次;在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2%; 48名残疾学生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残疾人事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健全;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有待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亟待改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幸福连州的关键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连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形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预防体系,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普惠特惠、共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按照普惠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遵循特惠原则,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和保障制度。
——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主要措施:
1.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实施特别救助。逐步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人津贴标准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市政府制定。
2.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补贴标准。落实相关政策,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3.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为参加职业康复的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将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扶贫重点工作对象,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补助体系。
4.落实残疾人其他各项社会福利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采取康复救助措施,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高标准建设连州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
——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主要措施:
1.以市残联康复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辅具适配。
2.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
3.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新建1-2个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门机构和家属资源中心,全市提供80 个全日制、100个时段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位,为150名残疾儿童家属提供康复指导、服务咨询。完善市听障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聋儿提供听力语言训练。
4.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康复工程,保障4000名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康复需求的基本康复服务。
5.依据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目录》,开展评估、验配、定(改)制、居家无障碍改造、适应性训练和回访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100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6.按照国家标准,残联要建立一所公益一类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确保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康复服务项目。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市聋儿语言训练中心建设。
7.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在镇建立康园工疗站,落实配套专职人员和运作经费。到2015年,90%以上的镇建有康园工疗站并形成网络。
8.加强各级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康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对0-6岁的残疾儿童普遍实施免费的学前康复教育。到2015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订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规范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80名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
3.加大教育救助力度。依据残疾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为接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增加交通、食宿补助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4.建立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特殊教育督导制度,推动特殊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5.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残疾人教育工作者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政策。
(四)劳动就业
主要任务:
——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200名,农村稳定在业残疾人3000名。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就业服务。为400名有就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扶持100名残疾人个体创业。
主要措施:
1.切实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和保障金征收工作,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对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促使其履行法律义务,限制其参加评优评先活动。
2.政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加强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残疾人就业的层次和水平。
4.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适应评估、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联通。
5.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加强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培训,并扶持就业。鼓励医疗机构、保健场所录用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促进盲人充分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落实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发展能力。
——实施对残疾人的就业扶贫项目,帮助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纳入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计划的贫困残疾人优先改善居住条件。
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残疾人贫困户状况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时监测。重点扶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
2.大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跟踪服务,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3.推动市、镇(乡)残联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4.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的危房改造。
5.市、镇(乡)政府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经费列入本级扶贫开发经费统筹解决。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广东扶贫济困日”所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扶贫。
(六)托养
主要任务:
——建立以市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乡)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培训100名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人员。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50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居家托养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托养、居家安养服务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主要措施:
1.制定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将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实施。市残联要兴建50张床位以上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支持鼓励社会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管理,定期组织监督、考核、评估、验收。
3.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一批社会服务专业机构开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为更多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以政府补贴、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措项目所需资金,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精心组织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七)文化体育
主要任务:
——发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全市创建1个“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体育赛事,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主要措施:
1.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向包括非户籍残疾人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开展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服务。
2.培育残疾人文艺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
3.积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
4.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5.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校园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少年体校要培养一批残疾少年运动员。
6.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对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工疗站等残疾人服务机构配置体育、健身器材给予补助。
7.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帮助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
主要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推广、普及和无障碍设施管理。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2.落实《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小城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
3.积极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4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
4.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
(九)法规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残疾人自身及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加强维权工作组织队伍建设。畅通残疾人联系渠道,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众性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3.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清远市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培训5名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提升残疾人依法维权能力。
5.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6.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增强对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定期接访、信访通报工作机制,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对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要加大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实施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健全残疾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的残疾通报系统。
主要措施:
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和数据库。
2.加大基础预防工作力度,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普及免费婚前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实施对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疾病发生。加强对食品和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致残和药物性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知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助能力,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加强精神残疾的预防和监控,健全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减少精神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深入开展“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置版面和制作节目,开展专题性的残疾预防公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预防支持保障。强化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为残疾预防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强化有关残疾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各级残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和管理职能。
2.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问题,规范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岗位形式,对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公开选聘,实行实名制登记,加大对专职委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3.加强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好残联班子成员的考核、配备和调整工作。建立优秀残疾人干部人才库,加强对残疾人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残疾人干部比例,增强残联代表性。
4.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残联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深入开展“人道、廉洁、服务、奉献”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造就一支恪守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5.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制定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扶持残疾人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亲属)互助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7.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到基层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8.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的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
9.做好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规范残疾人证发放流程,保证办证质量,准确掌握本地残疾人基本情况,凭残疾人证实名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
10.积极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培育、发现残疾人先进典型,团结带领残疾人自强自立。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组织开展“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
(十二)统计、监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基本信息与业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大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标准,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残疾信息、就业、康复、培训、辅具适配、社会保障、需求信息等内容的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残疾人信息的动态管理。
2.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定期报告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实时性。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接收和传播信息创造条件。
3、做好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监测工作,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
4.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标准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扎实推进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完成“五个一”工程。
(十三)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进一步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主要措施:
1.各级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广泛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举办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社会各界助残活动。
3.加大力度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为建设和谐幸福连州做出贡献。
四、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建设和谐幸福连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
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建立督导、督查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纲要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每年要向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