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离休老干部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河南省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 要】 老干部是历史,老干部是榜样,老干部是形象,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工作,更是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社会的工作。我省离休老干部目前平均年龄达84岁,已经普遍进入两高期,老同志的健康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通过实地走访,文献分析等方法,了解河南省离休老同志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基本现状与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离休老干部 医疗保障 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保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提出了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我国正式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广大老干部宽阔的政治胸襟和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老领导、老同志们从党的事业出发,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心甘情愿地把“接力棒”交给后人,满腔热情的欢迎和支持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实现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宽阔胸襟,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离休是指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广大离休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们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功臣,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特殊待遇。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他们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
一、河南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基本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革命老区多,离休老干部也多。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有离退休干部813432人。其中离休干部47181人,平均年龄84.4岁,他们已普遍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以下简称“两高期”)。保健康,保长寿,是新时期做好“两高期”离休老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离休老同志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广大离休老同志安度晚年奠定基础。
为做好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2009年7月和2011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两次下发《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通知》(组通字[2009]43号)和(组通字[2011]27号),提高部分离休老干部的医疗待遇。2010年9月15日 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跨省(区、市)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0]53号):切实保障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进一步落实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要按离休干部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合理确定筹资标准。进一步做好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确保易地安置离休干部享受接受安置地离休干部的医疗照顾政策。2011年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提高部分离休干部医疗费报销标准的通知》(组通字[2011]28号):决定提高部分离休干部的医疗费报销标准。这些制度为河南做好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指明了道路,提供了方向。
为做好河南的离休老干部工作,河南省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为组长、各相关省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河南省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做好全省老干部尤其是离休老干部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分工明确,组织规范。河南省相关单位也联合下发通知做好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11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企业驻豫单位、省直驻外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豫老[2008]6号),文件要求: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应参加属地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属地必须接收,并执行和地方同等的政策。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标准按所在地确定的统一标准执行,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向当地经办机构缴纳。对于年度离休干部医药费实际开支超出当地确定的医药费统筹金标准的部分,可按离休干部人均超支医药费及人数向省直驻外单位征收补充资金。2012年3月9日,省财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提高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的通知》(豫财社[2012]14号)。通知要求: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200元;因瘫痪等原因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000元;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市(厅)级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0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他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700元。针对老干部“两高期”管理实际,河南省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重申离退休干部住院报告制度的通知》、《河南省省直驻外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印发了《省级老同志医疗保健联系卡》,进一步加大对离休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扩大医保药品目录,放宽诊疗项目和服务范围。全省先后3次为离休干部增加药品共计959种,可报销的药品已达2724种,同时将在职人员不予报销的出诊费、加急费等40多项费用,纳入离休干部医保范围,对慢性病患者一次性取药剂量放宽至1个月。郑州、焦作、济源等新增一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双方协议建立了“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有效地遏制了治疗和用药上不合理收费现象。2004年2月26日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认定省直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特困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办法的通知》(豫老(2004]1号):通知要求:被确定为一、二类特困企业、事业单位的,可申请免敫或减缴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免缴或减缴部分由省财政帮助解决。2004年6月21日 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豫老[2004]7号):国有企业在实施改制、破产中,要按国家和省统一规定标准,一次性提留10年的基本养老统筹金以外的各项费用(包括书报费、洗理费、交通费、护理费、特需经费、公用经费、丧葬补助费等)。提留费用计算在改制企业成本中,作为“安置职工费用”之一列入科目,并纳入第一清偿顺序,一次性提取后划拨给接收管理部门,专款专用。无法提取或无法足额提取的,缺口部分由出售企业产权的管理部门负责解决,确有困难的,经审定后,由当地财政部门补齐。今后由于改革调整新出现的费用增长,由各级财政解决。同时,河南省各地市也出台了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相关政策,为全面做好河南省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河南离休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在中共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实习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一些调研文件并参加了赴部分地市关于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调研活动。在调研中通过座谈、走访,发现大多数离休老干部对目前的医疗保障工作比较满意,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基层医疗保健任务越来越重 目前,离休老干部普遍进入“两高期”,平均年龄达84.4岁,大多数存在看不见、听不清、记不牢、吃不下、睡不着、走不动等现象,人均患有6种疾病,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脑溢血、肾功能不全等,其中,长期卧床、行动不变、生活不能自理的在不断增加,恶性疾病逐年增多,慢性退行性疾病率在不断增加,住院压床时间拉长和频率增大,“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的离休老干部也明显增多。老干部的医疗需求呈现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的特点。
2、专项计费使用管理效益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重视一线保障条件建设,坚持标准制定也实际需要相结合,坚持上级投入与本级自筹相结合,坚持设施更新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各地市都对一线老干部医疗保障条件不断增加经费投入,配齐了急救、理疗、急救呼叫系统等设备。对医疗用房进行了普遍整修翻新。不断深化“一体化”服务内涵,把亲情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渐渐落实到医疗保障的每一个环节,老干部收益率和满意度明显上升。但目前来看,不少地方干休所对用药分级保障制度落实不够,仍把医院当成干休所的药房,医疗标准经费存在结余,甚至转入单位家底。特别是住同一城市的干休所过度依赖体系医院保障,医疗经费保障效益有待提高。
3、边远地区老干部就医保障方式需要拓展 由于目前实施“分级保障、就近保障、逐级后送”原则进行的,处在边远地区的离休老干部患病后需要逐级转送才能到大医院。这个老干部就医带来许多不便。老干部一旦患病后送体系医院路程远。时间长、风险大,往往老干部不愿转,家属反对转、医务人员也不敢转,急诊抢救只好送地方医院。另外有的体系医院单位多,保障任务重,住院压力大,难以及时满足异地老干部转诊住院需要。因此,现有医疗保障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真正让老干部得到实惠,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保障他们健康长寿。
4、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离休老干部医疗费用的优惠政策,基本符合老同志的需求。但部分老同志反映,看病就医不方便,药费报销不及时,报销手续繁琐,就医垫资数额大等问题。
三、相关建议
1、亲情化服务照顾,家的感觉
把特殊的感情倾注给老干部,把特殊的关爱奉献给老干部,让老干部真正享受最佳服务。“您起床了吗,没有什么不舒服吧?”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措施。每天有电话问候,实行“摆药到人、送药到家”,一系列“提醒服务”“到户服务”“伴随服务”相继出台,使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更加细致周到。为适应老干部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的特殊需求,离休老干部医疗部门应着眼提供全面、连续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从预防保健、慢病控制、康复护理、院前抢救,到保健管理、关怀照料,实行全要素服务;以急危重症救治和疑难疾病诊治为重点,把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由院内向院外、单纯治疗向综合防治、生理服务向生理心理服务全方位延伸,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一体化”保健服务新格局。对行动不便、长期卧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干部,建立专门“家庭病房”,由体系医院专家定期查房、干休所医护人员上门服务。
2、积极适应老干部“两高期”新形势的需求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努力开展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将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送药到户,摆药到人,督药入口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大大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和慢病治疗的达标率。对孤寡老人及遇有重大精神创伤,如丧偶、突发急重症患者,重视心理疏导、精神安抚、生活照料、乃至临终关怀,相关人员要做到陪随服务、守候服务、全程服务。还要充分利用老年手机一键呼救报警系统,为离休老干部解除了突发急症时“呼救难”的后顾之忧。
3、应用新技术,普及实施远程网络会诊 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服务系统,与上级医院实现了诊疗、急救、会诊、住院、咨询、康复、家庭病房查房,一条龙"零距离"服务。建立专家咨询、网络会诊、就医指南等健康就医咨询信息服务平台。对于离休老干部来说,免除了患者及陪伴亲友的长途奔波劳累之苦,找专家的盲目性,使患者不出远门就可享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对那些无法承受远距离奔波之苦的重病患者,通过权威专家的会诊,避免误诊,及时得到规范治疗。
4、要进一步简化医药费报销和易地就医手续,保障好老同志看病就医 调研中,一些老同志反映医药费报销手续很繁琐,有时候还不如普通老百姓看病方便。特别是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在外地看病就医手续更繁琐,而且报销周期较长。建议结合当前相关政策,从工作实际出发,进一步简化手续,切实保障老同志看病就医。
老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行者,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尊重老干部、学习老干部、关心照顾老干部,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做好新时期的离退休老干部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少军 周书明 《军队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
2、覃静 张锐 《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特点与对策》人民军医 2007,50(12)
3、汪平孙醒华 李岳华 《做好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海军医学杂志 2003,24(2)
4、王广峰 《做好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机器相关问题思考》 沈阳军区政治部 110013
5、何述莉 徐雯 《构建两高期老干部医疗保障服务新模式》 东南国防医药 2011,13(1)
6、崔宝善 苏皖 裴波 陈春林 《远离体系医院老干部医疗保障模式研究》 2009,11(11)
第二篇:离休老干部的工作管理制度
信阳市十高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制度
离休老干部的工作管理制度,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是我们离退休管理部门应该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身份是平凡的,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们要尽职尽职,要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对待领导要尊敬,对待老同志要热情,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以党的核心价值观来作为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为更好的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本着妥善安置,帮助照顾好老干部,努力发挥好老干部余热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是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关心照顾好老干部是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老干部工作人员的标准是:“三心,四负责,二到位,一满意”即:三心:解决问题要有诚心,听取意见要有耐心,对待老干部要有孝心。四负责:政治负责,生活负责,生命负责,家属负责。二到位:政策到位,服务到位。一满意:让老干部满意。
第二条要教育好广大干部对老干部充分尊重,多做敬老工作。树立敬老、爱老的风尚。妥善照顾好老干部,使他们愉快的安度晚年。
二、政治待遇
第三条为保证离退休干部享受同级在职干部的政治待遇,对有关重要文件,原 1
则上每月组织一次老干部阅读,对年老多病不能参加学习的老同志,应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第四条按照有关规定,为不同级别的老干部订阅报刊、杂志。
第五条必要的会议和报告要组织老干部参加,县上组织的各项活动,视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吸收老干部参加。
三、生活待遇
第六条医疗保健,老干部住院期间老干部局领导要去探望。
第七条文娱活动,购置老干部活动器械,如扑克、象棋等放在活动室中供老干部娱乐之用,购置日常生活用书,供老干部阅读。
第八条生活困难补助,离休老干部生活确有困难的,经研究批准后予以补助。
四、参观、考察、学习
第九条老干部参观、考察坚持个人自愿,出发前应进行体检,集体外出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有医务人员前往。
五、加强领导
第十条老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由工会负责。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共同做好老干部工作。
信阳市十高
2012年9月
第三篇:火灾调查工作现状分析
火灾调查工作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法定职责,是公安消防监督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社会实行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行为。但根据现状来看,火灾调查工作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严重影响了消防事业的正常发展。
缺少火灾调查专职机构。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火灾发生后,因民事经济纠纷而引发的火灾重新认
定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然而,目前在各级消防机构中缺少负责火灾调查的专门机构,火灾调查力量薄弱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机构设置上迫切需要在各级消防机构设置火灾调查职能处(科),并逐步确保这项工作得到持续有效地开展。
缺少火灾调查专业队伍。火灾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又是一项经验积累的工作,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目前,消防机构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或学习的人员比例不足总数的5%,现有的火灾调查人员多数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习火灾调查专业知识,致使各单位从事火灾调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火灾调查又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不易出成绩,所以很多消防监督人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任务量过重。根据《中国消防年鉴》统计,随着火灾案件多发地区的消防部队工作量逐年加大、火灾调查程序的繁琐使消防大队、支队难以承受过多的工作负荷,于是出现得过且过的局面,消防大队和公安派出所所负责的三级管理单位划分界限含糊,相互推诿。甚至出现案件无人受理的情况。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经常会用借助法律或媒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人民消防部队的形象受到一定的损害。
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火灾调查专项经费得不到落实,并成为火灾调查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送检一个最常见的金相分析,至少需要1000元的鉴定费用,尚不包括交通费用等经费。由于经费未落实,每办理一个案件就要从其他业务经费中列支,结果使本已紧张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进而造成有的单位能不立案则不立案或尽量少立案的现象,甚至向当事人索要有关费用。其次,缺乏必要的装备设施。除传统火灾现场勘查器材外,目前大多单位未配备必要的专业照相、通讯设备以及警械装备。必要的专业、设施不到位,同样影响火灾调查的正常进行。
火灾调查组织工作不够严密。根据公安部第37号令第10条要求“火灾调查人员应当按照公安消防监督人员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取得岗位资格”,但目前公安消防机构中只有极少数单位设有火灾调查专门机构或专职调查人员编制,多数基层消防科(大队)的火调兼职人员也只有一个人,而火灾数量日益增加,对火灾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的机构、人员都无法满足现实火灾调查工作的需求。由此可见,火调工作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火调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承办消防行政案件,特别是消防刑事案件,十分不利。在火灾调查工作的制度保证方面,目前只有一般的法律文书的法制审核要求和重大处罚集体讨论的规定,基层消防机构由于人员少、火灾多的原因,多数火灾都是大家共同调查,虽然每个办案人员都签了字,但最后出了问题无法追究具体办案人员的责任。
行政执法效率需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是我们所提出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实行简易程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每年火灾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火灾调查人员数量又极其有限,而根据我国消防法规定,每起火灾案件都必须调查,如果每起火灾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火灾调查程序来处理,根据现有的火灾调查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是否每起火灾都需要用一般程序来调查也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更是急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火灾调查工作开展的并不是一帆风顺,许多环节都出现一些疏漏,急需出台一些政策、法律法规来完善,否则,便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第四篇:环卫工人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环卫工人工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的根源,事关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定。因此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每个城市都离不开环卫工人,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美容师”为城市的环境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环卫工作对改善城市环境卫生,让城市文明进步,并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 工作时间长、工作范围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以及许多生活最低保障难以兑现等相关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调查将针对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从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工作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结合其他城市的相关经验,分析并提出大连市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现状的相关建议。
一、环卫工人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环卫工人的生存现状
1、环卫工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趋老化,且以女性居多 根据贵阳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环卫工人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只上过小学,上过初中的很少,甚至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据该调查小组抽样统计,72%的都只上过小学,只有18%的上过初中,还有10%的连小学都没上过。而且从事之一职业的环卫工人以中老年为主,据统计,30-40岁的环卫工人约占36%,40-50岁的达42%,50岁以上的占24%的比例。环卫工人以女性居多,占74%的比例,男性职工仅占26%的比例,可以说,这一职业目前主要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中老年以女性职工为主的群体。
大连也存在这个问题,据调查大连环卫工人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工约占55%,来自于本市下岗失业人员约占45%。在农民工当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员占多数,初中文化程度人员占少数,高中文化程度人员寥寥无几,并且还有约5%的人员属于文盲;在下岗失业人员当中,文化程度也是以初中居多,且年龄偏大,无特殊技能[2]。
2、居住条件差,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我国环卫工人居住条件差是个普遍的问题。由于城市各地大多数环卫工人都是外来工,在环卫所不统一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他们只有选择自己租一些环境条价差、地理位置差、卫生条件差、安全系数差的便宜房子,有的人甚至住在临时搭建的构筑物里,根据南京市总工会一份关于南京市环卫工人权益现状的调研数据显示,“因为收入有限,不可能租住设施条件好的房屋,大多住在小区车棚或环卫所为他们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里,随着拆迁力度的加大,他们只能住到桥洞下、铁道旁、垃圾中转站、厕所旁或较远的郊区(其中住民工公寓12.2%、住违章小坯子56.6%、租房25.1%、自有住房6.1%)”在调研期间,一位环卫工人表示其租住房子里面除了一张床和一个风扇外没有其他的东西,烧火做饭和吃住都在一起。
大连市环卫工人的居住问题也不容乐观,据调查外来农民工大多都租住在低矮简陋的棚厦或废旧仓库、厂房里,租住面积以不足10㎡居多,住所内无厨房、无厕所,尤其是在晚间,吃喝拉撒全在一间屋子里,许多家族式外来农民工甚至老少几代合住一间。且不说室内通风和卫生状况如何,也不说起居方便与否,单就紧挨床边摆放的液化气罐或煤炉子等“危险品”,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了。而对于大连下岗失业的环卫工而言,其生活状况要比外来农民工略好一点。他们至少拥有一套正规的住房,尽管面积不太大,但室内有厨房和厕所等基本生活空间;又由于多数人的父母兄弟姊妹也生活在本市,一旦生活出现了困难,可依靠亲人的帮助。因此,在这部分人员当中,“啃老”现象较为普遍。
3、家庭状况复杂,抚养压力大
我国环卫工人家庭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环卫工人的年龄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导致绝大部分开销都用在赡养老人和抚养之女身上,加上工作强度高,长期以往自身的身体状况都得不到保障,大部分人都处于非健康状态。根据长春市一项访谈调查[3],随机抽取25名环卫工人,得到环卫临时工人家庭构成的现状是:双老家庭有7个,占总数的28%;单身家庭有2个,占总数的8%;正常家庭有16个,占总数的64%。由此发现,环卫临时工人的家庭构成相对丰满的占大多数,还有相当部分的双老独居和单身居住生活状况。①在对环卫临时工人进行深度访谈后,了解到被访谈的其他家庭成员存在身体健康受损状况。其中,被 3 访者配偶有重病的有5例,占总数的20%;被访者子女有重病的有1例,占总数的4%。由此说明,环卫工人家庭存在家庭成员有重病并需要照顾的现状,以及子女上学负担,说明我国环卫工人家庭负担很重。在大连就业的外来环卫农民工当中,由于收入微薄付不起学费、两地教学质量差异、高考区域受限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无法将子女一同带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而是将其留在老家由亲戚或老人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照,许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外来环卫农民工不希望自己的命运在子女的身上重现。为此,他们省吃俭用,甚至利用工余时间另找一份工作,尽可能多挣一点钱供子女上学。
(二)、环卫工人的工作状况
1、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长
据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统计[3],我国环卫工人普遍工作时间超长,其中有
很大一部分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更有甚者,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也不足为奇,而工作在8小时以下的仅占受访者的24.3%。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是全年无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时间应为8小时,加班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但是实际上很多环卫工人每月加班时间甚至超过了120小时。另外,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机械化清扫率较低,因此无论是从面积还是次数来看人承担着繁重的清扫任务,每人每天需要清扫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面积的道路,至于清扫次数更是不计其数。从调查环卫工人的休息时间上可以看出,只有14%的环卫工人享受到了一周一休的待遇,有极少数受访者是一月一休或隔天轮休,而高达80%的环卫工人的现状却是全年无休,而且大部分没有加班工资,这已经严重违法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权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2、环卫工人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差
我国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各地差异显著,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环卫工人工资待遇的高低。但是即便是比较发达的城市,环卫工人的工资减掉五险等费用最高也就维持在2000元左右,而不发达的城市环卫工人的工资甚至低于500元,而且不给缴纳各种保险。可以说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以及对城市环境的贡献度与所得的收入严重不匹配,这也直接削弱了环卫工人的工作态度、积极性及稳定度。
3、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
环卫工人主要负责路面清扫和保洁工作。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剧增、施工建设量大——排渣车辆洒漏、交通拥堵——作业危险程度加大、城市绿化率高——秋天的落叶多、非法集市、路边烧烤——垃圾乱丢乱扔等现象十分严重,无形的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环卫工人不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守在马路上、穿梭在自己清扫的责任区,默默无闻的保障着城市的环境卫生。
4、环卫工人作业安全系数低
根据贵阳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为了解交通事故的常发、易发时间段,特设置了“发生环卫工人被车撞的时间段一般是在早上、中午、晚上、其他。”问题抽查的环卫工人有22%的回答是“早上”,有2%的人回答是“中午”,有20%的人回答是“晚上”,还有56%的人认为这个时间段不确定在任何时间段都可能发生。之所以“早上”和“晚上”比例较高,而中午比例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与车辆的流量有关。早上和晚上街道上车流量相对中较小,而中午是车辆高峰期。当车辆比较少时,堵车现象较少出现,车辆速度较快,司机可能也放松了警惕,而结果事故就发生了;相反,中午车流量较大,是高峰期,街道也长常出现堵车现象,车速较慢,故一般发生可能性较小。至于交通事故发生与天气好坏也有直接关系,该调查统计显示,有28%的人认为是“雨雪天气”易发,有8%的人认为是“晴天”,有10%的人认为是“晚上”,还有54%的人认为在任何天气都有可能发生。晴天之所以易发生是因为越是晴天,司机越无所顾忌,车速比平时更快,因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性;“雨雪天气”相对不是很高,可能是因为雨雪天虽然天气道路状况不佳,但司机更加谨慎,车辆出行较少而至。而对于环卫工人来说,其实任何天气都有会发生的可能性。这也是一句实话。
5、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受歧视现象严重
环卫工人日夜辛苦劳作,但部分市民蔑视环卫工人的工作,不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认为那是最底层最低级的人才会干的工作,平时曾不把环卫工人放在眼里,这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环卫工人的心灵。有的市民根本不尊重环卫工人的人格和尊严,骚扰、歧视、侮辱、谩骂环卫工人,由于环卫工人上班早下班晚且以女性居多,经常遭到醉汉及精神异常患者性骚扰的女环卫工也在逐年增加,这给环卫工人及其家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心理创伤。
综上所述,环卫工人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一是环卫工人生存情况差,生活压力大;二是环卫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三是环卫工人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差;四是环卫工人工作环境恶劣,作业安全系数低;五是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受歧视现在严重。由于环卫工人(农村工)自身对经济、社会、政治等地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到城市之中。二、一些城市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现状的相关经验及措施
(一)、北京市成立时传祥环卫工人专项温暖基金
北京市时传祥环卫工人专项温暖基金于2010年12月1日在时传祥纪念馆启动,此专项基金由北京市总工会、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东城区人民政府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初始资金为1020万元,将主要用于北京环卫工人及其家庭成员重大疾病医疗和因突发事件或意外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临时应急救助。当天王长荣等18名环卫工人共领到了13.5万元的困难补助金。根据救助标准,环卫工人本人患重大疾病,可获得最高5万元救助;环卫工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患重大疾病,可获得最高3万元救助等。环卫工人本人或家庭因突发事件或意外灾害,造成本人或家庭较大损失和特殊困难的,可获得5000元至1万元的救助金。届时,凡符合基本救助条件环卫工人将不受合同性质、工种类型、户籍归属地的限制,即可向所在单位提出救助申请。与此同时,专项基金还将为办理职工互助保险的环卫工人,再赠送一份职工重大疾病互助保险。当环卫工人发生重大疾病时,每一份互助保险可为发生重大疾病的环卫工人提供最高10100元的救助金。目前北京市区两级环卫系统共有环卫工人5万多人,月均收入2000多元,尽管北京近年在提高环卫工人岗位补助、健康医疗补助、特困职工补助、职业健康体检和疗养等方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当部分环卫工人遭受重大疾病或意外灾害后,依然会在生活上遇到暂时的困难,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和对环卫工人需求的进一步了解,该基金将逐步扩大救助范围。
(二)、杭州市全方位解决环卫工人的困难
据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2010年公布的《杭州市容环卫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杭州主城区里共有环卫工人12000多名,其中男职工5000多名,女职工7000多名。他们分别从事着道路保洁、公厕保洁、垃圾清运、粪便清运等工作。为了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杭州市近几年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清扫率,整个杭州主城区内有洒水车87辆、高压冲洗车19辆、多功能清洗车12辆、扫路车151辆,大大降低了一些主要干道的劳动强度。为了解决环卫工人的收入低问题2002年后,环卫部门逐步向市场化转变,杭州市环卫部门分批、分区块将杭城无编制的环卫工人签上了合同,2009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善环卫工人工作生活条件促进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环卫工人的月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十年前,一位临时工性质的环卫工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一线环卫工人的年平均收入为3万~5万元(包括五险一金),是按照城市最低收入标准以上增加10%-15%核发的。目前,杭州非事业编制环卫工百分百都签订了劳动合同,很多以前的临时工都有了身份。杭州市环卫部门已经从2009年开始将逐步解决环卫工人住房问题作为减轻环卫工人负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环卫所的原有房舍,为外来员工提供部分住房以及部分的街道、社区也尽所能地提供部分房舍以供使用。
(三)、惠州市建立六大环卫机制
惠州市区环卫工人共有898人,整个环卫队伍呈现逐年老龄化趋势,环卫工人面临招工困难及新老替换快等问题。惠州市为了解决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问题,提出建立六大机制:一是建立环卫精神弘扬机制,提高环卫工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环卫工人的素质和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帮扶救助机制,解决环卫工人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完善环卫设施保障机制,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五是建立环卫宣传工作机制,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六是要完善环卫执法与管理机制,研究践行市场化改革。
(四)、台州市重点解决环卫住宿难题
台州市椒江区三年解决千余名环卫工人住宿难题,椒江区共有环卫工人1000多名。为解决工人住宿难题,三年来,椒江区建造了10所“环卫工人之家”,分布在椒江城区的四周。在安排工人入住时,椒江环卫处不仅考虑工人们的家庭情况,先安排夫妻,再安排单身员工,同时还遵循就近原则。“比如负责开发区环境卫生的工人,主要居住在岙里缪‘环卫工人之家’,而居住在解放南路的‘环卫工人之家’的工人,主要是负责老城区卫生的工人和部分退休、无住房的职工。”从2007年开始,椒江环卫处就对员工宿舍进行大改造。截至目前,全区共新建职工宿舍4074平方米,改建5840平方米。每个“环卫工人之家”均配有活动室、会议室、阅览室,生活设施非常齐全。住在这里的工人,每个月除了上缴一点水电费之外,基本上不需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五)、哈尔滨出台环卫工人事故预防对策
针对环卫工人作业安全系数低,频繁发生交通事故,2011年哈尔滨市已涉及环卫工人的交通事故共18起,造成6名环卫工人死亡、11名环卫工人受伤。仅9月6日至今,便有5名环卫工人作业时被撞,其中2人死亡,而5起事故中有3起司机肇事后逃逸。交警部门和城管部门联合召开了预防环卫工人发生交通事故研讨会,并提出了预防对策:一是制订全市环卫工人统一作业规范及作业时设置提醒提示的统一标准;二是增加环卫工人作业时安全防护,在作业车上安装明显的警示灯,设置LED牌播放提示性字幕;三是通过分析近两年的事故,涉及环卫工人的交通事故40%发生在凌晨4时至6时,俗称“黑色2小时”。为了预防交通事故,减少环卫工人的伤亡,应当适当减少凌晨工作时间,增加白天工作时间;四是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避免环卫工人的伤亡,建议加快我市主干路、快速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的进度;五是定期组织开展环卫工人的集中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责任追究制,在环卫工人作业时段,要有领导带队、带班等措施。
三、大连环卫工人工作现状及相关建议
2011年,大连市内四区(暂未包括高新技术园区)实施了环卫改革,实行以费养事、管干分离,建立定岗、定员、定责、定量的绩效考核制度并统一了作业标准,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实施前,大连环卫作业经费总额为2.14亿元,改革实施后大幅增至3.6亿元,作业经费全部由市、区两级政府承担,作业经费实行企业上报、区认定、市审核的经费审核拨付机制,每2个月拨付一次。在道路扫保面积上由改革前的1948万平方米扩大到2122.4万平方米,划分四个等级,每级的作业标准、作业时间不同,并首次将523万平凡米绿化带和789.7万平方米非物业居民楼院纳入清扫保洁;道路保洁时间由过去不足12小时延长至每天16至20小时(轮班);道路清扫频次由每天普扫一次提高到每天两次;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40%提升至50%以上、道路洗扫率由原来的“零”一次性达到了20%,今年底将达到35%;垃圾清运实行按量付费,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消灭了滞留垃圾问题;各类环卫专用车辆由改革前的366台增加到435台;环卫作业工人由原来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目前7800多人。机械化清扫率的提高以及车辆人员的增加从根本上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为解决招工难问题,市区两级环卫主管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职工休息点和临建宿舍,明确招工工资基本标准,采取多种渠道帮助企业招用工人,截止6月10日,全市环卫工人实际人数由接管时的3678人增加至5712人,增加2034人。针对环卫作业人员工资标准偏低,致使达不到规定人员数量和作业质量问题,大连市按照社评工资的60%来确定环卫工人工资,由每月1320元增至每月2000余元左右。针对我市环卫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下半年开工建设辛寨子大型环卫停车场、泡崖地区环卫基础设施,招标采购8000个垃圾容器、3500个果皮桶、82万户生活垃圾袋和15台道路清扫车。明年计划建设30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200吨的大件和装修垃圾处理厂、梭鱼湾环卫停车场,并启动环卫专用车辆数字化管理监控系统工程等。建议:
(一)、依法合理安排环卫工人工作时间、作业方式和工作量。依照《劳动法》规定,我国实行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应支付300%的工资。环卫工人作为城市光荣的劳动者理应该享受我国宪法和劳动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在特殊情况如果需要加班,应依法支付环卫工人相应的加班工资。同时尽量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可考虑以多人承担、轮班等方法来分散作业压力,减轻工作负担。目前大连环卫在工作时间、作业方式和工作量方面已经尽量考虑到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教育和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高和城市意识薄弱是城市生活垃圾与日俱增的根源因素。通过教育和舆论宣传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杜绝环卫工人安全事故、保障环卫工人劳动成果及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市民素质,营造尊重环卫工人的社会氛围。首先通过教育和舆论宣传使人们认识到 9 “职业无优劣,工作无等级,劳动无贵贱” ;其次,让人们认识到环卫工作的重要性,让人们从内心尊重环卫工人,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再次,通过舆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先进模范,并对其进行表扬、激励,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给予批评和教育,严重者给与一定的处罚;同时,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多宣传报道环卫等一线岗位上爱岗奉献的先进人物,让世人了解环卫行业,让环卫工人鲜亮、饱满的形象打动你我、感动社会。让环卫工人多一些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对环卫工人进行系统性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作业培训,提高环卫工人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作业能力
环卫工人自身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作业技能对环卫工人有效避免交通安全事故会起到很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环卫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对环卫工人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性的安全知识教育,进行自身和安全作业方法培训,增强环卫工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环卫工人的安全作业能力。这样将有效的提高环卫工人的整体素质以及工作效率,也将大大降低作业中发生事故的概率。
(四)、加大资金投入,为环卫工人配备安全作业设备,提高道路机械化作业率
环卫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具备优良的安全工作服和环卫警示牌相当重要。环卫部门应该为一线工作的环卫工人配备优良的安全工作服和环卫警示牌。或者考虑采用电子感应设备当环卫工人在工作时,可以及时提醒靠近的司机和环卫工人。环卫工人用来作业的小车及其他工具最好也贴上感应设备,当车辆靠近时,及时提醒预防。同时尽量采用和推广机械化作业方式,减少人工作业的范围,尤其是快车道及高发路段。作为政府应该有计划的增加对环卫设计和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用技术手段减少环卫工人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尽量避免环卫工人单独作业,积极推行相对集中作业,环卫工人之间可相互照应。为每个环卫作业班组配备对讲机,遇到紧急情况可呼叫城管执法队员,及时通知公安部门。城管部门加强与社会单位、小区保安和当地派出所的联系,建立与各单位沟通联系的正常制度。一把扫帚、一件反光背心的工作条件过于单薄,建议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增大机械化环卫作业面,包括提升环卫设施的档次,逐步改善目前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
(五)、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环卫工人社会地位和待遇
社会保障权也是我国法律赋予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之一。环卫工人依法享有劳动社会保障权。第一、应逐步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水平,严格按照社评工资的60%来确定环卫工人工资额度,加班加点应依法发放加班工资,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福利待遇;第二、合理安排休息休假的时间,定期应对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进行检查,提供必要的生活卫生设施,继续加大环卫工人休息点以及宿舍的建设;第三、尽可能为环卫工人购买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作业安全基金将其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环卫供人子女助学机制和贫困家庭帮扶机制,以便较好的解决环卫工人遭遇交通事故后的医疗问题、生活困难问题、补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第四、通过媒体宣传等多个途径来逐步提升环卫工人的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注释:
① 注 释1 双老,这里指老人与其配偶两人独居;单身,这里指独自居住;正常,这里指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1 城市环卫工人安全作业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乐治后 龙华 陈伟 [2] 参考文献2 再谈不容忽视的环卫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作者:姜 颖 夏爱平[3] 参考文献3 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环卫临时工人状况的考察 [4] 参考文献4 环卫工人的权益缺失及保障对策研究——以南京为例
第五篇: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由公费医疗保障转为医疗保险是大学生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为了解公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状况,以便更好的过渡到医疗保险,特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针对北京市某重点高校所有在校本科生,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75人,女生161人;一年级34人,二年级69人,三年级62人,四年级71人;来自城市的185人,来自农村的51人。
该校目前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即门诊医疗:在校医院、合同医院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0%,非合同医院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5%;住院医疗:个人负担医疗费的10%(非合同医院住院需符合急诊住院条件或由合同医院转诊)。
调查包括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健康状况调查,对校医院及公费医疗制度的态度及对医疗保险的态度。
二、研究结果及初步分析
(一)大学生经济状况
72.69%的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在800元以下,其中3.87%的学生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如果按9000本科生来计算,那么大概有360个学生每个月除了伙食费及购买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品之外所剩无几,所以学校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上应该考虑给这部分学生以特殊待遇,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好处。
另外,94%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亲戚,家庭收入水平对他们的保险意愿及选取保险的种类有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健康状况
92%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很好,很少生病,这是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精力旺盛,身体健康,在设计保险种类时应考虑这一特点;与此相对应,平均每学期去校医院就诊和去校外医院就诊的次数在2次以下的比例分别为87%,95%,96.2%的大学生医疗费用占总生活费支出的比例在10%以下,这就为实行医疗保险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三)、对校医院及公费医疗制度的态度
大学生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只有大约3%的人感到非常满意,9%的人感到满意,50%的人感觉一般,20%的人感到不满意,20%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
对公费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只有5%的同学这一制度如何实施非常清楚,有20%的同学对此一点都不清楚,这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这一制度的满意度也偏低,大约24%的人感到满意,55%的人感觉一般,15%的人不满意,5%的人非常不满意。
这既要求我们一方面改进公费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方法,提高校医院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医疗保险的步伐。
2、校医院基本职责及需改进之处
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需改进的有158人,医生业务水平需改进的有151人,医院环境需改进的有61人,还有其他需改进的一些地方,比如:医院的就诊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重合,药品种类少、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等。
在校医院最重要职责的调查中,有103人认为疾病诊治居于首位,有54人认为是定期体检,38人认为是宣讲卫生知识,34人认为是预防保健。
(四)、对医疗保险的态度:
有28%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有18%的学生未参加但认为有必要参加,有53%的学生未参加并认为没必要参加。由于大学生健康状况良好,很少生病,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医疗保险意识比较淡漠。学校应普及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降低因重大疾病给学生个人和学校带来的风险。
对于保险类型,大学生的选择多样,但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和第二种,学校在选择保险种类是可参考广大学生的意见。
类型 保费 最高保险额 15元/年 22500元 35元/年 52500元 70元/年 105000元 100元/年 150500元
三、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从对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的比较中可得出,农村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额比较集中,53%都在500—800元之间,城市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额比较分散,300-500元、500-800元、800元以上所占比例都在30%左右。农村与城市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额相差并不悬殊。但在参与医疗保险情况中,城市有23%的学生参加了医保,但农村只有12%的学生参加了医保。
另外,不同年级参保比例不同,四年级参保比例最高34%,其次是一年级29%,二年级和三年级参保比例,分别为22%,23%。
四、结论
总体看来,目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实行状况不是很好,学生对这一制度普遍不满意,对校医院的服务也不满意,因此实行医疗保险势在必行;由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大部分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只有少部分学生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并且来自农村与城市大学生参保比例及各年级大学生的参保比例都不均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他们是否参加医疗保险,选择何种类型的保险有较大的影响。
五、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经营模式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我认为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应采取一种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学校和学生共同缴费的强制保险模式。这种模式有几点要求:
一是广覆盖与特殊照顾相结合。保险范围应包括所有在校大学生,另外对贫困大学生学校应给予特殊照顾。
二是需要政府予以补贴。大学生没有被列入到城镇医保体系中,但他们也都是城镇户口,并且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固定的收入,由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是比较合理的。
三是采取商业运作模式。保险公司有自己经营团体健康险的经验和优势,而且大学生在校时间固定,不存在个人积累的问题,交由保险公司作定期经营比较合适。
四是强制实行。由于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且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如果采取自愿的方式,那么承保率会比较低,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进而会影响保险的价格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