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宝安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宝安区排污企业建设环保工程,保障工程质量及安全,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以下简称“环保工程”)指的是由宝安区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监管的建设项目,与之配套的新建、改建(含限期治理及自行改造)、扩建的废水(含回用水)、废气、噪声治理工程。
第三条 本办法中环保工程建设管理包括环保工程设计、监理、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第二章 环保工程设计管理
第四条 环保工程设计必须由具有环保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且该单位为宝安区环保产业协会会员并已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符合条件的环保工程设计单位可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污染设施建设”目录下《2010年已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的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名单》中查询。
第五条 工程设计方案应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属电镀、线路板、表面处理废水治理工程的,需参照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原深圳市环保局)印发的《深圳市重污染行业工程设计指引》,属优化升级改造项目的,还需满足《深圳重污染行业废水治理设施优化升级建设要求》。
第六条 工程设计方案应选择先进、实用、安全、耐冲击负荷能力强的工艺技术,保证污染物经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
第七条 工程设计方案内容应全面、详实,具体编制要求详见《宝安区环保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要求》。第八条 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规模在100吨/天以上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深圳市废水乙级以上(含乙级)专项设计资质,且设计文件应达到施工图深度。
第三章 环保工程监理管理
第九条 为保障环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建设单位必须委托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监理。
第十条 环保工程施工监理工作应由具有市政公用工程专项资质或综合资质的监理单位完成。符合条件的监理名单单位可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污染设施建设”目录下《在深从事工程监理业务的监理公司名单》中查询。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必须依照监理合同、设计文件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监理条例》相关规定开展监理业务工作。
第四章 环保工程施工管理
第十二条 环保工程必须由具有环保工程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建设,且该单位为宝安区环保产业协会会员并已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监督科备案。符合条件的环保工程施工单位可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污染设施建设”目录下《2010年已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的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名单》中查询。
第十三条 工程造价在100万元以上的环保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持有深圳市乙级以上(含乙级)环保工程施工资质。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成立工程管理机构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造价和施工安全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依照合同对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安全进行管理,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应满足设计方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第十六条 工程各处理单元和管线布局应做到科学、实用、安全、高效,各结构单元名称和功能等标识明晰,便于识别和操作。第十七条 工程施工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具备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施工安全事故风险。
第十八条 有限空间施工作业必须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管理制度;并配备用于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用途的安全设备。
第十九条 施工区域应相对独立,并应设置安全标志牌及施工围栏。
第二十条 工业废水优化升级改造项目应按照《深圳重污染行业废水治理设施优化升级建设要求》施工。
第五章 环保工程验收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竣工自查报告》,监理单位编制《工程监理报告》,并向建设单位提出初步验收申请。由建设单位组织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工艺、结构、电气专家组成初验小组对工程进行初步验收检查,验收合格的,形成《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意见》,各验收单位代表及专家签字,单位加盖公章。建设单位可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污染设施建设”目录下《环保工程专家库专家名单》中选择工程初验专家。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凭《工程竣工自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工程竣工初步验收意见》向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工程备案相关部门提出工程试运行申请,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工程备案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符合试运行要求的:
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配套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核发《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通知书》,属限期治理、限期整改、自行改造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核发《建设项目污染物治理设施(改造)试运行通知书》,具体申请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申请指引》。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取得《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通知书》后,即可申请建设项目《深圳市污染物排放临时许可证》,申请具体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污染物排放许可申请指引》。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取得《深圳市污染物排放临时许可证》后,即进入试运行期,经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监测站监测,污染物治理能够稳定达标的:
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配套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单位即可向工程备案部门提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入生产或使用申请,具体申请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投入生产或使用申请指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入生产或使用申请获批后,建设单位方可申请建设项目《深圳市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具体申请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污染物排放许可申请指引》;
属限期治理企业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即可向工程备案部门提出解除限期治理申请,具体申请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解除限期治理指引》;
第二十五条 污染物排放许可的申请由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监督科负责受理。
第六章 环保工程运行管理
第二十六条 鼓励建设单位委托有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运行,如果建设单位选择自行运行,应成立专职运行管理组织机构负责设施运行。废水处理设施现场运行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污水处理工”上岗证。
第二十七条 尽量减少使用能耗高的设备及环境危害大的处理药剂,鼓励建设单位提高废水回用率。
第二十八条 有完整的运行记录,完善的管理规章,操作规范,场地整洁有序,设施维护良好。
第二十九条 属优化升级改造项目的废水处理工程,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水质分析化验仪器及实验室,对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具有监测能力。
第三十条 污泥及其它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必须设置防扬散、防雨、防渗等防护措施,并悬挂危险废物贮存场所专用标志牌。
第三十一条 污泥及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第三十二条 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作业区域应设置安全围栏,与周边建筑物隔开,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位置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牌、警示牌,并配备用于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用途的安全设备。
第七章 环保工程建设管理流程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成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组织机构。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环保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文件内容及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宝安区环保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要求》。
第三十五条 环保工程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委托有工程咨询资质且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的单位进行方案评审,取得《工程设计方案评审报告》,设计单位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设计并提交评审单位。方案评审单位可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污染设施建设”目录下《宝安区环保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咨询服务单位名单》中查询,委托宝安区环境科学研究所评审的,评审流程详见宝安区环境科学研究所《环保工程设计方案评审指引》。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定环保工程施工合同。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定环保工程监理合同。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向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相关部门办理工程备案手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属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配套项目的向规划审批科申请,限期治理、限期整改、自行改造项目向监督科申请。资料齐全的,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工程备案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工程备案通知书》,工程备案具体要求详见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备案指引》。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取得《工程备案通知书》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四十条 工程完工并通过初步验收后,工程试运行、临时排污许可、正式排污许可申请程序要求内容详见本办法第五章。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未取得《工程备案通知书》、擅自开工的,由宝安区环境保护局责令停止建设,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 施工过程中处理工艺发生重大改变,或是设计方案发生重大变更须报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相关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 有资质的环保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让其它单位或个人挂靠,一经查实,则取消其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资格,并将其不良记录上报资质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 在深圳市宝安区从事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必须在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备案后方可开展相关业务,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监督科负责备案工作,备案要求详见《宝安区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备案管理办法》,具体办事流程详见《宝安区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备案指引》。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如有任何虚假,宝安区环境保护局可终止受理申请业务;如因虚假材料引致的法律责任,概由申请单位承担。
第四十六条 相关业务咨询服务电话:
(一)宝安区环境保护局规划审批科:27876438;27660512
(二)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督管理科:27875429;27870101
(三)宝安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科学研究所:27875549;27872368
(四)宝安区环保产业协会:29992293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内容由宝安区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二〇一〇年一月一日起颁布施行。
第二篇: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四届三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
认真遵照执行。
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管理,保证建设质量,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各类应用
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共享等新建、扩建及升级改造。
第三条 市直机关各部门(以下简称各部门)及其下属各单位全部或部分使用市财政性资金的电
子政务项目,适用本办法。
使用市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大型基建项目中包含的电子政务子项目也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核和绩效考评;监督、指导各
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验收和维护;组织全市重点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
市发改部门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审批。
市财政部门负责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经费的审核安排。
各部门在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上,分别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第五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注重实效、保障安
全”的原则,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六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发改部门组织制定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并按对规划进行修
订。
第七条 各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电子政务近期建设规划,并提
出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和建设内容,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
第八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各部门近期建设规划,对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求的项
目,纳入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库。
第三章 立项管理
第九条 已经纳入规划项目库的电子政务项目,由项目申请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同时报送市发改部门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市发改部门根据市
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批。
未通过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的项目,市发改部门不予立项。
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项目申请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设方案,同时报送市发改部门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方案提出书面审核意
见,市发改部门根据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和有关规定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第十一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各部门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标准规范、资
源共享、互联互通的要求,以及是否充分利用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等公共设施进行审核。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规范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发改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市发改部门按有关规定下达电子政务项目投资计划,并
抄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政府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市发改部门对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将建设方案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领导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领导对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及资金管理等工作总负责。项目建设单位应确定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责任人,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
制度。
第十五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项目承建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和能
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与承建单位签订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合同,合同应包括建设要求、功能要求、工程标准规范,设备型号、数量、配置与价格,设备到货和安装调试时间、软件要求、工程进度要求、测试方法、验收要求、培训计划、付款方式、技术文档要求、保修和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
内容。
项目建设单位应将合同副本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实行信息工程监理制度。电子政务项目监理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监理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项目建设单位应与监理单位签订监理合同,并依据监理合同对监理单
位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市发改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实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变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或调整投资概算时,应报市发改部门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发改部门根据市信
息化主管部门审核意见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检测验收
第十九条 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的项
目投入试运行。
第二十条 项目试运行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质量与安全检测,检测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项目验收,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验收进行监
督。
第二十一条 项目验收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将验收报告报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不得投入运行,市审计部门不予审计,市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项目运行维护经费。
第六章 运行维护
第二十二条 电子政务项目的运行和维护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应确定项目运
行和维护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电子政务项目安全、可靠运行。
第二十三条 电子政务项目的运行维护方式有:项目建设单位自管、集中运维或外包运维。适合集中运维方式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符合有关规定的机构负责运行维护;适合外包运维方式的电子政务项目,应采取外包方式进行运行维护。采用外包运行维护方式的,应进行政府采购。第二十四条 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经费由项目建设单位根据有关标准按向市财政部门提出
申请,由市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部门预算。
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经费标准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章 绩效考评
第二十五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电子政务项目的运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项目的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没有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市发改部门和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暂缓其后续项目的审批。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涉及国家秘密和国家有专门规定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各区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区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51
一、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市域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园区改造、环境提升等各类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地质灾害易发区、特殊污染源地区、特殊项目不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特殊污染源地区是指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加油站、大量生产或使用重金属企业、垃圾填埋场等容易因雨水下渗而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区域。
本办法所称特殊项目指电力通讯管线、燃气管线、过街人行地下通道、照明工程、零星修缮、应急建设工程、垃圾处理设施、消防站等列入《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附负面清单)
第四条 市政府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各区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海绵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海绵办)负责本辖区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配合市海绵办做好监督考核等工作。
本办法所称区级政府包括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盐田区、坪山区、龙岗区人民政府,光明新区、大鹏新区管委会,前海合作区管理局及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人居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建设、水务、城市管理、审计、各区级政府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工作,建立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海绵设施审查要点和相关规定,在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强化对海绵设施的审查,并在批复中载明相关海绵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部门)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负责制定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海绵设施建设。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规划建设审批要点并组织实施;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等工作中;明确各类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并负责在土地出让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的核查、许可等审批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验收。
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居环境部门)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中与环保相关的要求纳入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制定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道路交通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住房和建设局(以下简称市住房建设部门)负责制定房屋建筑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房屋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水务局负责制定水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水务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水务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制定公园绿地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负责制定公园绿地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流程,协助住房建设部门将海绵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和要求纳入全市公园绿地工程的审批体系中。
市审计局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审计监督工作。各区级政府负责辖区内由本级财政承担的有关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相关工作,组织区级各职能部门参照本办法建立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和管控机制,在辖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批中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对于城市更新项目,由各区级政府、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负责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审查和审批环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环节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其他各有关建设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规划编制和审查
第六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或修编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各区级政府根据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结合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及本地区情况,组织编制区、片区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并滚动编制建设计划。
第七条 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按照批准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全面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现代化市政设施体系。
编制或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依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分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
编制详细蓝图、更新单元规划等详细规划时,应当编制海绵城市专题(专项)。海绵城市专题(专项)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明确区域是
否适宜开展海绵设施建设,明确区域内生态控制线、蓝线等相关范围,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
编制或修编各层次城市竖向、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时应当与各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八条 编制或修编各类、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时,应当纳入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要求。
第九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单位,应当将规划成果充分征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专家的意见(必要时还应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相关法定规划、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单位,应在报批前将涉及海绵城市的规划成果征求同级海绵办意见。
三、项目前期管理
第十条 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应当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应当贯彻应做尽做的要求,统筹考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海绵设施与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将海绵设施规划设计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结合项目前期勘察情况,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开展海绵城市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保障相关经费,并确保在各阶段报送材料中编制海绵城市相关内容。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施工图审查单
位违反本办法进行设计、建设或审查。
本办法所称建设单位,包括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统一建设管理单位、项目自建单位、代理建设单位、项目法人单位等。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议书应当就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进行论证,明确建设海绵设施的必要性及海绵设施建设目标。
项目可行性研究应当就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具体技术措施、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建设规模、内容及投资估算。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应当强化对海绵设施技术合理性、投资合理性的审查,并在批复中予以载明。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应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招拍挂条件中应当将建设项目是否开展海绵设施建设作为基本要求予以明确;在土地划拨决定书或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应当将建设项目是否开展海绵设施建设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载明。
选址阶段明确开展海绵设施建设的项目,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应当列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十三条 在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中应按照并联审批的原则,将专项技术审查的相关内容融入现有审批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设计的专项技术审查。
建设单位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的报批文件应当落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目标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篇。
方案阶段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相关费用由财政予以保障。市海绵办联合市规划国土委、市住建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布并进行监督管理。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对建设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的海绵城市专篇内容进行审查,判定项目目标、设施规模及布局等是否满足要求,并出具核查意见书;核查意见书列出的修改建议,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编制阶段予以落实。建设单位应当在方案设计阶段取得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关于该项目的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意见。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在出具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时,应当将海绵城市专项技术审查意见列入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书中。
第十四条 交通、水利等需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目标要求,编制海绵城市专篇,行业主管部门在组织审查时,应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审查,并将结论纳入审查意见。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应当落实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意见,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进行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设计文件质量满足相应阶段深度要求。
各行业主管部门确认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及标准,强化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审查,对不符合上述规范及标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加盖审查合格章和发放审查合格证书。
市规划国土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各区级城市更新机构应当根据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复核,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查意见中列明审查结论。
第十六条 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核政府投资项目总概算时,应当按地方标准与规范,充分保障项目海绵设施的规划、建设、设计、监理等资金需求。
第十七条 市、区住房建设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进行施工许可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审查意见核发施工可证。
市、区水务部门在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备案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进行施工备案。
市、区交通运输部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备案等环节时,应当根据载明海绵城市审查结论的施工图审查意见进行施工备案。
第十八条 施工图设计文件涉及海绵城市内容部分确需变更设计的,不得降低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出现可能导致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效能发生改变的重大变更时,应当报经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批准部门审查批准,并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通过才能实施。
四、施工建设
第十九条 海绵设施应当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科学合理统筹施工,相关分部分项(单元)工程的施工应当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安全监督单位等应当按照职责参与施工过程监督并保存相关设施的过程管理材料。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我市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施工、监理等相关责任主体按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图纸进行海绵城市工程或设施的建设,不得取消、减少项目或降低施工标准。
勘察、设计单位参与海绵设施验收时应当做好海绵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不得出具降低海绵设施建设标准的变更通知,重大变更必须经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批准部门重新审查批准才能实施。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进场原材料必须经中介检测机构复检合格后投入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施工过程应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施工技术资料,项目完工应编制提交专项竣工资料。
第二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工程监理职责,对建设项目配套海绵设施建设加强监理力度,增加巡查、平行检查、旁站频率,确保工程施工完全按设计图纸实施。应当加强
原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切实保证进场原材料先检后用,检测不合格材料必须进行退场处理,杜绝工程使用不合格材料。
第二十三条 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应该加强对项目建设各方海绵城市建设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工程原材料、工艺、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的监督检查。
五、验收和移交
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验收管理,明确各阶段各环节验收标准及要求,对于未按批准图纸施工或未按要求组织施工的,不得通过验收。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后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规划国土部门组织规划验收时,应当对海绵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规划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
第二十五条 海绵设施验收合格后,应随主体工程同步移交。第二十六条 项目竣工文件中应完整编制海绵设施的相关竣工资料。
六、运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海绵办负责组织制定我市海绵设施施工、运行维护相关技术标准。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
工进行监管,并委托管养单位运行维护。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的海绵设施应当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委托方负责运行维护。若无明确监管责任主体,遵循“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进行维护管理。
车行道、人行道海绵设施(雨水进入生物滞留设施之前的设施)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运行维护管理,道路附属绿带中的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由城市管理部门负责运行维护管理,排放口(溢流口)之后的海绵设施由排水设施运营单位负责运行维护管理。
第二十八条 海绵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应当按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海绵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应当配备专人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进行智慧管理,逐步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所属行业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维护效果进行监督,制订服务标准,按效付费,充分调动管养单位积极性。
七、其他相关工作
第三十条 市区海绵办及市、区级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事海绵设施设计建设、维护、管理活动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参与范围。
第三十一条 市政府对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激励。具体激励政策由市海绵办会同市财政另行制定,报市政府审批后印发执行。
第三十二条 市政府对市相关部门、各区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实绩考评,将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实绩考评由市海绵办负责组织实施。
八、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各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图纸技术审查、运行维护等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将其违章行为记入不良行为记录、纳入失信名单或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相关规划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可向市海绵办、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九、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海绵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有效期
满前六个月,市海绵办应当组织开展本办法的完善和修订工作。
第四篇: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培训要求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培训要求
一、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技术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
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全国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组织编制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人员的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培训教材,指导各省开展培训工作。
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技术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国家没有出台统一考核标准及培训教材之前,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可先行试点开展工作。省级环保部门可采用与同级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方式,也可委托地、市级环保部门开展运营培训考核工作。有条件的运营单位也可自行开展培训工作,但经过其培训的人员应通过环保部门的考核,并获得省级环保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四、各级环保部门在开展运营培训工作中,可以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做到收支平衡,但不应以赢利为目的。
五、2005年6月以前为运营培训工作过渡期。在环保部门开展运营培训考核工作之前,申请运营资质的单位应对本单位现场管理及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上岗,并经省级环保部门认可,可暂视为满足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申请条件。待环保部门开展运营培训工作后,持证单位从事运营的管理及操作人员应参加当地环保部门组 1
织的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
六、运营管理及操作人员培训内容为:
(1)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有关标准。
(2)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简介。
(3)环境保护管理和污染源监督管理的有关政策。
(4)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
(5)污染治理设施的操作规程。
(6)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规章制度。主要有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人员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制度、设施运行记录和监测报告制度、突发事故的处理和报告制度等。
(7)委托方的厂规、厂纪和其它有关规定。
七、过渡期各省培训试点工作中可参考以下培训大纲,各省可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分别开展培训。
第五篇: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守法证明
江苏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守法证明(格式)
注:1.运营设施基本情况由运营单位负责按照设施所在地分别填写,一地一页。
2.环保部门意见栏应当对设施的环境行为进行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