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川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自:时事 2015年02月16日 07:36--全省人才事业发展综述
□2月13日下午,金牛宾馆俱乐部内英才汇聚,处处洋溢著热烈和睦、喜气洋洋的气氛。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代表争先发言,为治蜀兴川特别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省献计献策,不时和参加座谈的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省领导互动,将会议推向一个一个高潮。直到傍晚已近,王东明、魏宏等省领导和与会代表逐一握手、依依惜别。
这是全省高层次人才迎新春座谈会的侧影。当天上午,王东明还专程前往四川大学看望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魏宏、柯尊平和其他省委、省政府领导,纷纷前往看望慰问部分高层次人才代表。如此大规模的看望慰问人才活动,在全省人才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基于“六个基本判断”,作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决策部署,特别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新时期治蜀兴川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创新”的理念,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贴近地方发展战略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引才育才用才,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治蜀兴川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支持创新 鼓励创业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省人才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新趋势,积极推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发展与创新驱动的融合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挖掘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释放“人才红利”。我省科教资源丰富,有各类高校107所,每年高校毕业生30多万,但大学生创业率仅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把这笔宝贵资源留住、激活和用好,我省出台专门意见,构建起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完整政策扶持链条。去年,支持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和9个示范园,带动建成俱乐部38个,推动6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创业率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构建产学研联盟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全省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14个、省级园区46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企业技术中心58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0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293个,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4万多名高端人才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创建“人才特区”激发人才活力。重点支持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区,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人才试验区,探索人才管理改革新模式。
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绵阳科技城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序列,实施4项中关村试点政策﹔省政府出台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发展若干政策,允许鼓励天府新区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我省人才工作与创新驱动紧密契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充分对接,有力助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开放引才 战略育才
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推进四川跨越发展,必须放眼世界,扩大开放,以开放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2013年9月召开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作出了大规模引进培养优秀人才的部署。全省人才工作围绕“走出去”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开放度,以全球视野和开放胸怀广纳天下英才助川发展。
--开展全球招才引智活动,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的开放引才格局。积极“走出去”招才,王东明、魏宏等省领导出访时,积极宣传推介四川,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去年,省委组织部先后组织4个专业团队赴欧美招才引智,建立8个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52名海外顾问“以才引才”。广泛“请进来”引才,省委、省政府每年在西博会期间举办“海外高新科技暨高端人才洽谈会”,累计促成720余名海外人才签约和300亿元海外高新科技项目落户四川。
--加强省校战略合作,形成人才引进、干部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全方位合作体系。去年,我省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规模组团赴清华、北大开展现场招聘,吸引大批首都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签约四川。去年,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来川选调生总数228名。今年,截至目前已签约427名选调生,其中今年选调来川的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占2015届清华选调生总数近1/4,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去年以来,我省企事业单位还从全国知名高校引进13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加强优秀人才战略储备,形成递进式培养、个性化扶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高起点培养科技型企业家、未来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新生代企业家,每年投入近千万元培训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川商”。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支撑“四川制造”的技能人才队伍,去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万余名。持续实施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遴选、培训各类优秀年轻干部人才1.9万人,优秀干部人才战略储备初具规模,为干部选拔提供了一池活水。截至去年底,我省通过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支持引进441名高端人才和33个顶尖团队,“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企业(产业)”的裂变效应逐步显现。与此同时,通过院士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天府科技英才支持计划等,培养造就了一支以58名两院院士、2200余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本土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机制 人尽其才
改革创新是时代主题,也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我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从破解一个个制约人才事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入手,积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局面。
--完善选拔交流机制,畅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渠道。省委面向央企和上市公司市场化选聘12名高管、27名中层正职管理人员到企事业单位任职,从省内国有企事业单位分4批选派160名金融、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城建规划等紧缺专业干部人才到市县挂职,积极促进干部人才跨条块、跨领域交流,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功能结构。从全省遴选90名有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的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完善流动配置机制,推动优秀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针对大中城市人才密集而基层人才稀缺的问题,制定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去年引导教育卫生专业人才1000余名到基层服务,支持基层招录补充3000余名。针对藏区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我省持续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藏行动、紧缺专业人才支持行动,已分三批从省级部门和16个内地市选派3000余名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藏区,每年支持藏区和“四大片区”贫困县培训近2000名急需紧缺人才,推动人才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策制约和体制机制壁垒,我省出台《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在川创业,积极探索让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享受收益的政策办法,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去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28.9%。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著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有力推动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精准支持 贴心服务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我省立足四川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三个留人”,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营造拴心留人、创业圆梦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以及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政治引领团结凝聚优秀人才。注重政治引领和团结凝聚,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四川改革发展事业中来。切实抓好重点园区、高科技企业等人才聚集区党组织建设,加大在优秀人才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今年元旦春节期间,省委组织部发出专门通知,各地各部门采取登门拜访、走访慰问、座谈联谊等形式,广泛开展走访慰问人才活动,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省蔚然成风。--坚持以政府投入“撬动”各方集成支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投入理念,去年省财政安排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资金28亿元,全省R&D经费投入455亿元,重大人才工程专项经费近6亿元,对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实行定向、集成支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去年实施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182项、科技成果转化350项,在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钒钛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40项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获奖总数居西部第一。
--坚持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塑造“软实力”。对海内外引进人才,制定享受特殊工作生活待遇的11条优惠政策﹔对两院院士、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专家,在政府津贴、医疗体检、休假疗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服务﹔支持组建省“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和川商俱乐部,设立“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和专家服务中心,及时为各类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在四川舒心生活、安心工作、放心创业。近5年,省“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先后为引进人才协调解决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办理外专证、特约医疗、驾照更换、购买住房、子女选学等问题1300余人次。
高度重视人才、密切联系人才、真心服务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格局和氛围正在四川全面形成,引导推动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省“两个跨越”的伟大事业中,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建功立业。
第二篇:人才战略支撑创新人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各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之本。
十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人才战略越来越重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国家人才战略部署。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
2001年发布的“十五”规划中,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2003年,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力量,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中组部成立人才工作局。12月份,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首次写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大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2011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
创新人才的难题
2008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其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600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个科技人才大国,但并不是强国,匮乏学术技术领军式的创新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在逐渐减弱,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优势正在形成,这就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说:“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我们已经由一般的低成本制造的优势,转变为低成本智力劳动的优势。”现在我国一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迈瑞等,实际上都是依靠了廉价的聪明的工程师所创造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拥有一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活力更强的科技创新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青年人才相对不足,队伍出现新断层的潜在危机依然存在;对35岁以下、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西部研究所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0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去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人才战略,力争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充满活力的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这为我国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实施也有利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整体推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将创新型人才的特质总结为三条:想象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他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创新首先需要无限的想象。好奇心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性反思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未来中国人才问题仍然是解决数量不足、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的问题,应该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创新力,要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在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同时,用国际化的标准带动、培养本土人才创新素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认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需要培养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教学。有条件学校需要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这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员工学习、提高构建一个好的基础平台,员工之间可实现知识共享。在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引导员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员工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可促进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尤其隐性知识是组织极其宝贵的财富,但现实中难以挖掘,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员工在交流中相互传递知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因而促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创新人才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大力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同时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这就要求大学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将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
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在整体上还没有能够很好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高校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二是建议老师能尽可能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四是鼓励批判性思维,这在科技创新领域尤其重要;五是建议完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三篇: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总书记在“两会”代表和委员分组会议上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扎实做好人才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要健全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营造有利于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要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还不合理,传统产业人才较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世界顶尖人才,加大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力度,提升一、二产业人才质量,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结构与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相适应,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体。要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成才,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实现自身价值。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要鼓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并逐步向企业聚集,让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群贤铸就创新驱动,人才谱写发展新篇。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努力营造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以人才支撑和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发展事业重人才
发展事业重人才
--河南省质监局局长高德领
‚我们初步考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谈到新年的工作打算,河南省质监局局长高德领一口气讲了5个‚狠下工夫‛:
一是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在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质监上狠下工夫。
‚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质监部门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建设服务型质监。‛高德领举了个例子: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后,河南省局把狠抓全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质监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驻厂监管,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同时,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实施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省局领导全部深入企业,亲自查看省内大型乳制品企业生产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在提高质量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狠下工夫。
高德领为河南省今年的质量振兴工作设定了一个目标: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达到85%以上。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
三是围绕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在继续下大力抓好‚两大安全‛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上狠下工夫。
‚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是质监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切实抓紧抓好。‛谈到今年工作,高德领的语气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是不断加强基础工作,在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促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上狠下工夫。
2009年河南省局计划:新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制修订地方标准20项。加快采标步伐,采用国际标准50项。新创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10个,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个。新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争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5个,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五是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和技术检验检测队伍,在提高整体素质上狠下工夫。
2009年,河南省局决心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公务员队伍;努力锤炼一支作风过硬、执纪严明的行政执法队伍;努力培养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的技术检验检测队伍。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强检战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把2009年作为全省系统的‘提高素质年’。‛高德领说。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实施人才强检战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五篇:申论材料:人才支撑发展 发展造就人才
人才支撑发展 发展造就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才与发展关系的把握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重发展轻人才,忙忙碌碌引资金、搞项目,看不到人才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发展即使能取得一时成效,却难以为继;另一种是一味就人才抓人才,表面看力度很大、轰轰烈烈,实际人才效能并不高。其实质,都是把人才与发展割裂开来,变成了“两张皮”。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发展是造就人才的最大舞台,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一方面,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相对于资金、科技等要素,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人才去掌握、去应用、去创造,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更是创新驱动之源,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人才需要在发展中锻炼和造就。人才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更离不开发展提供的机遇和舞台。一旦离开发展,人才便失去了成长的沃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就没有今天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总之,只有人才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以用为本,坚持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安排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工程、急难险重任务和到基层任职、挂职等措施,加大各类人才锻炼培养的力度,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评价、选任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能动作用,努力以人才优势形成发展优势,以发展优势造就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