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
【摘 要】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对当代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与探究,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民间宗教信仰研究的总体性认识,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有:自发性、多元性、民族性、世俗性和功利性等,其社会功能也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在乡村社会中能够促进社会整合、协调控制、心理调节、社会交往等,但也存在保守性强,有反科学倾向,易导致宿命论思想,还有可能演变成为邪教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广西 民间 宗教信仰 特征 社会功能
一、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
(一)自发性
广西民间宗教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像,其自发性体现在无组织性、非官方性。
1、无组织性,即群体性,是指民间宗教信仰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具有群体性特征,大多是群体自发形成[1]。迄今为止,民间宗教信仰都是集体传承创造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个人因素在传承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2、非官方性,即民间性,是指民间宗教信仰是在民众之间产生发展而非官方推动的,而是深植于民众之间,带有松懈性质。[1]在封建时代,官方为了维护政权、解决集体事件、处理乡村事务等方面屡次利用过民间宗教信仰,但其本意只是为了阶级统治,而并非为了民间信仰的发展。
(二)多元性
广西的民间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有着明显的兼容性,体现了其多元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民间宗教信仰客体的多元性。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仪式不仅因民族、地区不同而相异,还在同一方言区内,不同市县、乡镇与村屯,其奉行的神灵、信仰仪式、时间节律等都有差别。[2]例如,在乡村当地既建有祠堂,同时观音庙中也烟火缭绕;乡民的家中既有祖先的牌位,同时也可以供奉财神、观世音菩萨。加之,不同广西地区的乡村原先所固有的一些原始信仰与宗教的相互杂糅,就会形成民间宗教信仰客体的多元性。
2、民间宗教信仰主体的多元性。
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广西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民间宗教信仰者的数量要远远超过正式宗教信仰的数量;年轻的民间宗教信仰者人数逐年下降;民间宗教信仰者中大多数以妇女为主;复杂的祭祀活动正逐步被简单的、文明的祭祀活动取代;年龄结构向着中老年、多元化方向发展等。
(三)民族性
民间宗教信仰的民族性是指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民族的信仰,带有民族文化特色,与民族问题相依相联,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3]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民族的多样性也造就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特别是广西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边远山区。因此,广西的民间宗教无不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性。例如,壮族地区大多崇尚师公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中的“正一派”等。
(四)世俗性和功利性
广西民间宗教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这股世俗化和功利化潮流在促进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发展,带来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热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冷淡与衰退,导致了民间宗教信仰形式的保留和自身精神价值的丧失。[4]在某种程度上,民间宗教的功利性与世俗性密切相关,也即是说,正因为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世俗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人们往往只希望能够通过随时可行却又不失某种庄严神圣意味的意识来满足自己或者家人的要求。在广西乡村民居的神龛中所供奉的偶像杂乱纷呈,既有道教神祗,又有佛教神祗,还有社会神、领袖神和财神。这种多多益善,无限包容的现象,其意义明显是想借助众多功能不同的神明的存在,以便更多地满足个人精神心理上需求的渴望。不少广西乡村的神佛信仰中,功利性原本很强的神仍保留着固有特色,原本不带功利性色彩或者说功利性并不那么明显的神被赋予了明显的功利色彩。比如,在桂林地区的一些乡村,财神的功利性更强了,很多村民在除夕之夜请财神,悬挂财神画像并摆设供品,举行祭祀,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纸钱供奉财神等等的传统,希望能够招财进宝[10]。
二、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一)有助于调适人们的心理状态, 使人们精神稳定
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是能够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适,从而使人们保持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受到自然力量的压迫时,或感到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权利受到侵犯而又难以实际地解决时,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的不平衡感,导致心灵受到创伤,且留下心灵隐患,而民间宗教信仰能够为人们提供希望和慰藉,使人们能够消除心理上的焦虑、恐惧以及罪恶感,甚至可以补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苦难、不幸和失意等产生的不满、压抑和空虚。[5]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在群众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够调适群众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保持精神稳定。广西人居住的地方,尤其是桂西北一带,恶山险水横亘,毒虫野兽出没,气候湿热,可耕作的土地稀少贫瘠,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世代居住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当先民们对电闪雷鸣、毒蛇猛兽、旱涝灾害等自然界的威慑前无能为力时,便想象着有一个神秘而巨大的力量在背后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是神灵的力量,于是,广西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在生活中处处都谨防着鬼,如鸡鬼、牛鬼、芭蕉鬼、竹子鬼、谷鬼等等。[11]为了能够在充满鬼神的世界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为的创造了名目繁多的禁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巫术手段和祈祷来讨好或降伏鬼神。人们认为只要遵守禁忌,施行解凶求吉的巫术,就会得到神明的怜悯与帮助,就能够驱逐恶鬼、镇慑凶神、安抚祖先灵魂,从而使自己及家族、庄稼、禽畜等平平安安、逢凶化吉。如壮族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持祭祀树神、石神、土地神、社神、雷神、水神等自然神的习俗。[9]在这些由一定具体的程式、咒语以及象征物所构成的原始宗教活动中,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得到了克服,精神上得到了慰藉。
(二)有助于人们和谐相处, 维护社会安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宗教信仰为多神,各地庙宇所供奉的神有所不同,如桂西北地区供奉莫一大王,龙胜的一些地方过去供奉二圣猴王,象州各地则建有甘王庙。此外,各地还建有三界庙、盘古庙、观音庵、关帝庙、土地庙、神农庙等等众多庙宇。但一般说来,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都会有共同的庙宇,有的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共有,有的则是一个氏族共有。[5]在共同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中,分散的乡民、氏族的力量被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共同的活动使得这个文化共同体内各成员的关系变得更密切,增进了家庭间村寨间的团结,维护了社会安定。广西汉族人家中有祖先牌位、各氏族都有祠堂,瑶族则有石牌制度,侗族也有款团制度,壮族没有全民族通用的社会制度,但在各地区、各民族内都有各自的乡规民约,这些社会规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力量。[8]如宜山县(今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就有条规规定不得勾贼劫抢,盗窃分赃,又如龙胜龙脊十三寨中各时期制定和修定成文的乡规民约禁令牌就立在龙脊大庙两侧,十三寨寨老处理大事时规定在廖家寨旁的场地或龙脊大庙举行。类似的乡规民约处于祠堂、庙宇中的现象十分普遍,各地的祠堂、庙宇通常是氏族、村寨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象征,所以把乡规民约刻在祠堂、庙宇里,把祠堂、庙宇作为处理乡族事务的场所,这就使得乡规民约更具有神圣的威慑力,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10]壮族的一些地区还会利用民间宗教信仰来进行民事裁决、平息民间纠纷。如过去环江县龙水乡壮族凡遇到偷盗事件的争执,便到雷王庙去进行神判。神判前,由争执的双方各找一人代替赌咒,找不到别人代替的,则由自己赌咒,如果被指为偷盗犯的人因找不到别人代为赌咒,便要引起对方和社会更为怀疑。人们通常相信咒的灵验,所以洁身自爱、互相监督,神判也就在一定条件下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平衡。
(三)参与民众教化、反思灵魂、自我完善
很多广西群众的家庭,非常注重从小对儿童传授宗教伦理、宗教道德、教义教规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从小就具备了用宗教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而等他们长大后也就习惯经常按照宗教所约束的内容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当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悖于宗教规定的范畴的时候,他们会立即改正,并按照宗教规定的要求去做。[5]广西百姓由于宗教信仰会经常对灵魂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灵魂方面有哪些缺憾,灵魂是否被蒙上了灰尘,当他们发现自己在灵魂方面的缺点的时候,会立刻进行擦拭,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又恢复到好的状态。广西民间宗教信仰还对百姓的教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信仰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与其他宗教道德一样,主要是利用百姓对鬼神的敬畏,规劝民众遵循,潜移默化地教化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民间宗教信仰的教化作用,在宣传忠孝的伦理道德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8]不管是壮族人、瑶族人还是汉族人、回族人等,都对祭祖活动很重视,祭祖本身就是孝道的体现。在祭祖的过程中,族长往往要向晚辈讲述本家族的历史,宣读祖训,介绍本族富有建树、功成名就的人物,要求族人认宗明祖、知规识礼、奋发进取、团结互助。一次祭祖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以孝道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2]龙胜龙脊的壮族过去在二月举行春社节,人们不下地劳动,老人在村中宽平的地方唱古缘歌,讲解农作物的耕作时间和方法,这对农村生产知识的传承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青少年通过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不仅可以懂得各种宗教仪式的步骤和内容,而且可以学习到生产技能,了解到民族的历史、风俗, 认识美与丑、善与恶。
(四)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有学者这样论述民间宗教的文化价值:真正形象地、彻底地表明了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的历史走向,造成了三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合流的,是下层民众出于现实的宗教抚慰需求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民间宗教信仰。[6]站在这个角度上,民间宗教信仰不是被正统宗教所指斥的邪门歪道,也不是被上流社会所蔑视的低俗迷信,而是在不断吸收、改造其他观念形态过程中愈加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民族文化就借着宗教信仰的神秘力量得以代代流传。广西民间文艺与宗教信仰很多时候是密不可分的,如壮族的师公调和师公舞就是古代乐神的歌舞曲。广西的民间宗教性活动中往往还包含了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的内容。[7]占卜和算命活动中常会用到数学知识。师公在从事神判、驱鬼等巫事活动中,大量运用物理化学的知识。[8]例如,师公事先在白纸上用白矾水写字,在巫事活动中再喷水显出字迹以表明是神意的显示。在杀鬼仪式中,可先在刀上擦姜黄,口喷碱水,其刀刃上现出红色,以示斩杀了鬼怪。另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竹棍神棍、放客过油等巫术,都是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绝妙运用。在医学方面,桂西的德保、靖西一带乡镇,五月初五这一天有数百种草药参与集市,形成独具风格的药市,人们在这一天会上街买各种草药,治病健体,驱瘟辟邪。[11]广西民间宗教信仰推崇精神充实的状态,要求人们精神方面不空虚,不虚妄,要充实,要快乐,百姓们势必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
(五)消极作用
一种文化的诞生,总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也是如此。一方面,民间宗教的产生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确定,体现了人类在原始时代渴望掌握和认识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在当时只能通过幻想以神灵的形式来体现。[6]因此,原始宗教又体现出人类智力对自然的无可奈何,它对于自然的认识又是一种歪曲的、消极的反映。广西民间宗教信仰的消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上的愚昧无知、有反科学倾向。由于民间宗教总是强调信仰上的虔诚,因此容易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引入歧途,妨碍人们对于时代和社会变化的适应。[3]广西民间宗教信仰往往包含有某些消极的传统思想,如男尊女卑、卜卦问神等,这些思想会形成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阻碍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另外,在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巫术型的祭拜模式仍然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一部分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而另一部分则表现出反科学倾向,如解放前龙胜龙脊乡壮族妇女难产时,就请师公来念催生三道符,师公将符边念边画三次,然后将这符条烧灰放入清水中,给产妇服食,还将其余一部分用来刮胸刮背,有许多难产的妇女往往因此而死去。[9]
第二,广西民间宗教信仰中杂揉着不少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容易使人精神消极,事事求神灵,固步自封,安于天命,缺乏进取精神。当人们遇到烦恼时,宗教可以通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以消除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恐惧。[7]但是,广西民间宗教往往强调“命定”、“前世”,容易使人迷信自己的命运,产生宿命的思想,不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听任命运的摆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
第三,有可能演变成邪教。邪教是指具有特定的政治目的和突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教派,往往体现为否定现有的社会秩序,追求所谓“理想净土”并具有武装化、暴力化的特点。当社会稳定时,宗教的保守性比较突出。但是当社会不安定、自然灾害频繁时,民间宗教信仰易发展为政治结社的性质,如宋明清末社会动荡时期所产生的一些教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4]当政治结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有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以及反社会的行为等。另外,民间宗教信仰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包容性,各种教派以及宗教思想鱼龙混杂,村民们也难以进行分辨,因此非常容易被邪教分子所利用,从而公开对抗国家法律和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危害性极大。
综上所述,广西的民间宗教信仰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般来说,在社会稳定时期,民间宗教信仰的正功能总是大于其负功能,可也要警惕社会失衡时期宗教负功能的破坏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广西乡村民间宗教信仰的现状,并适当地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对于一般的民俗活动应关注而不干预,而对于民间宗教结社并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则要进行一定的威慑,比如制定相关的法律,颁布、印发劝导性文件,对于严重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应当加强农村社会的各种交流途径,对民间宗教潜在的负面影响进行一定程度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2]徐敏.乡村民间宗教的研究综述[J].问题探讨,2009,(08).[3]赵晓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回顾与前瞻[J].学习与实践.2009 [4] 陈国清.当代中国农村民间宗教转型的原因及趋势[J].时代人物,2008,(04).[5]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4,136.[6]王晓朝,李磊.宗教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6.[7]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M].学苑出版社.1993.752 [8]彭兆荣.文化特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9]壮族简史编写图.壮族简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10]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1]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第二篇: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
。(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3、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95% 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衰乞。鬼神赐给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
2、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感化功能显衰。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往往离不开杀鸡宰鸭,进酒摆果,如事现之人,尽现乞求丑态,无助于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升华。基督教徒面对神圣的十字架,面对耶稣的献身精神,升腾起心灵被感动的热潮。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为的是如何从神灵处索取更多的东西,达不到纯净心灵的感化功能,甚至相反地强化了物欲索求之心。当今社会的精神迷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受重视,还同民间宗教信仰感化功能的缺失紧密相关。
3、民间宗教信仰的部分社会功能在扩大
近年来,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出现逐渐超越宗教信仰活动范畴的趋势,兼具民俗文化活动、社会公关活动、宗族活动、招商引资等功能。如一些地方的庙宇,既是宗族议事中心和老人活动中心,又是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人们也常以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为契机和纽带,吸引海外乡亲、信徒回乡修庙,进而修桥铺路,投资办厂等。
三、民间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用民间宗教信仰的名义私设“神坛”、“家庙”等进行非法活动。经调查发现,社会上存在为数不少的巫婆,神汉借用某一民间宗教信仰宫庙神灵的名义在自家住宅设“神坛”或“家庙”,搞跳神、卜卦、算命等非法迷信活动,装神弄鬼;迷惑群众,社会影响极坏。
2、阻扰城乡的改造和建设,存在乱建滥建现象
在许多的旧城改造中,往往会涉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宫庙的拆迁问题,由于政策上可能没有明确的规定,建设部门处理这类问题尺度不一,以致在处理这类拆迁问题过程中,接二连三出现某些人采取“以神压人”的手段,严重阻挠了城乡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宫庙本身的修建工作没纳入全面的规划体系、修建时甚至无需批准,从村里小巷到居民的住房,从公共通道到旮旯角落,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修建,给建设规划,安全防火、交通、市容市貌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3、宫庙修建耗资大,存在攀比、摊派现象,增加群众的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宫庙大多数到翻建、重建。宫庙修建耗资达千万元以上比比皆是。这些巨资有的是来自海外投资,有的是群众自愿集资,也有不少是摊派,少则二三十元,多则百余元以上。宫庙建筑金碧辉煌,有些地方还存在互相攀比现象。而且一些神诞活动铺张浪费,民间宗教信仰中的这些攀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一些低收入者有时不堪重负。
4、发展宗族势力,以至干扰基层工作民间宗教信仰往往与宗族势力相结合,而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基层组织的选举往往与宗族势力的大小相连,于是有些地方上就出现以旧的传统观念和宗族利益为出发点,控制群众,违反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干扰和影响基层选择、计生等方面的工作,甚至可以左右村一级的基层选择结果。
四、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的依据
1、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依法保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发展和壮大党同宗教界人士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促进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的目标上来;二是,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对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邪门宗教活动,则应当依法取缔。因此,在对待传统宗教、民间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等活动中,要保护合法、抵制违法、打击非法。
2、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民间宗教信仰是各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既有稳性的一面,也有变异的一面,而且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随着人类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起宗教信仰的变迁,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也会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现化文化繁荣的社会里,不能允 许封建迷信四处横行。也就是信仰文化处于低层次的民族,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五、加强民间宗教信仰管理的基本思路
1、首先要加强民间宗教信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民间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且多与民俗融为一体,易引发封建迷信的狂热,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对民间宗教信仰的管理要因势利导,趋利抑弊,将其引向健康的轨道。可以依据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地方行政法规、法令作为规范 化、制度化管理的法律或政策的具体依据。也可以借鉴西方优秀的精神文化,包括西方宗教文化的合理成分:完整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完备的设施,简朴而神圣的仪式,超凡的精神体验,克己制欲和进取精神等。
2、将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齐抓共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意旨不仅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增加文化设施,而且还包括塑造一代新人,确立符合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知识结构和信仰结构。因此,在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把民间宗教信仰的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抓落实。如文教、宣传部门要不断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进行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而文明办、民政部门在建设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单位,评比“五好家庭”等活动中,要把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作为制订乡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司法、公安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对社会上利用民间宗教信仰进行的非法或违法活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予以取缔和制止等。参考文献: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版 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东方出版社1994年
第三篇:宗教信仰社会调查报告
两院本科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公共关系宗教信仰调查小组
组长:姜涛
组员:王靖森 唐文娟 李佳静 张熙苑
苏艳秋 黄婉婷 严双 朱自强 王然
2012年5月
一、导言
近些年来,“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也出现了“青年宗教热”现象。受其影响,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且已有部分大学生成了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由于大学生宗教徒特殊的成长经历,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与其他信教群众明显不同。因此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
而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青年对宗教的态度,关系着宗教是否能延续发展下去,有没有“接班人”,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向。
在儋州校区生活的两年中,学校里存在的基督教徒和类似宗教组织的团体社团(经典文化研习社)引起了我组成员的兴趣和注意。通过平日中对他们的简单观察后,我们决定定题研究两院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两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结构,与对宗教信仰的看法
2对两院学生的宗教认知和心理进行分析,浅析大学生信仰与家庭,文化,民族,媒体宣传,教育等具体原因的关系。3通过对两院学生的分析达到由个体推测整体的目的,从而反映当代大学生中是否存在“宗教热”的趋向。并试图浅析其成因。
4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教育间的平衡
2012年4月我们定题后历时2各月,对两院地区的在读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式以及研究设计的介绍
1抽样介绍:
研究整体是两院在读全部本科学生,根据抽样比例,故在两院范围内,对全部在读3030名学生,按比例进行抽样调查,抽取其中的15%(10—30%),约计455名在校学生。抽样方式为分层抽样,具体操作步骤为:1.确定抽样比例f=450/3000=15%。2.将两个年级的学生按专业划分后按姓氏顺序进行排号。3排号后依据随机数表以专业为单位抽取专业人数的15%。确定名单后按班级为单位找到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这种抽样方式在保证调查研究的受调查的数量有定的保证的前提下,又能做到方便与确保一定程度的精度。并且节约了调查用的人力资源和财务消耗。并且抽样过程中,按照规则的抽样可以确保受调查者的随机性得到保证,从而可以代表整体的水平。通过对较少的样本的研究调查推断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2分卷问题设计分析: 问卷页面设计分析:
参照调查问卷的标准格式,本次调查的调查问卷分为题目部分,前言部分,填表说明部分以及正文问题部分。目的在于使被调查者能够理解卷面意图,从而更好的完成受访。
最初阶段的问卷(试调查问卷)在经过试调查后,发现的若干问题,因此我组最终将问卷作出以下调整:
1问卷题目序号与选项序号位置重新安排,题目序号与选项排版过程中要错开。在确保阅读不存在障碍的前提下,缩小整张问卷字号一个号码,并加强需要着重阅读文字,避免浪费资源的同时起到强调作用
2删除内容重复,意义不大的题目,对题目问题进行优化设计。3增设新的与调查目的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4重新安排页面,将分处于两页的问题与选项安排在一个页面上。
5与此同时,我们将题目顺序进行了合理化调整,将多选题集中排列,将容易出现误解的题目数量减少,并于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加以“注意”字样并将字体加粗以达到提醒作用。
除此之外,原预想中受调查对象对于选项勾选与填写混淆的问题并未出现,因此最终决定不调整问卷的选项填写方式。
问卷问题设计分析:
第一部分为了解基本情况的问题,主要了解专业分布,性别分布,户籍性质,民族以及政治身份。为对两院学生的宗教认知和心理进行分析,浅析大学生信仰与家庭,文化,民族,媒体宣传,教育等具体原因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了解大学生是否能够对宗教常识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设计了对宗教的认识,与邪教的区分的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为了达到调查目的,与预期的设想进行比对,从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分别出发,设计了了解两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结构,与对宗教信仰的看法的相关问题。为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教育间的平衡,设计了唯心论与唯物论相关的问题。
并且为了保证调查的精准程度与问题的有效性,由原先的试调查问卷的19题经删改增补,变为了新问卷的24题。新问卷不仅弥补了试调查阶段出现的不足,并且在卷面美观上,整体排版上均有改进。
三、被调查对象的介绍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是海南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之一。学院现有2个年级13个专业3030名学生,分别来组我国各个省市。
受调查者以班级为基础单位,并且组织结构稳定,联络便捷,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工作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顺利进行。另一方法,校区中的学生整体而言,文化水平有一定保证,能够理解问卷问题,使调查顺利进行。
四、对资料收集整理中的说明
抽样过程中随机数产生过程:
1)为了在3030名同学中选取20名同学作为试调查对象,我们将全院3030名学生放到一个表格中,按姓氏重新排序、编号。
2)用Excle表格中的随机数公式(即:要产生一个N到M之间的随机数,可以使用公式“+Int(Rand()*(M-N+1))+N”)抽出20个不同的数字,即20名同学的序号。
3)通过序号,找到相对应的20名同学及相关信息,列在表格中供负责试调查的同学使用。
4)正式调查阶段中,根据每个专业的总人数后乘以抽样比例15%,求出将在每个专业抽出的人数,即样本容量。在数值非整数时,我们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的整数值。(注:在这里,各专业的样本容量相加之和等于454人,与“2”中提到的近似值455人相差一人,我们决定将总的样本容量调整为454人。)
4)根据每个专业的样本容量,用Excle表格中的随机数公式进行随机抽样(即:要产生一个N到M之间的随机数,可以使用公式“+Int(Rand()*(M-N+1))+N”),抽出每个专业相对应的样本容量。(*注意:①抽出的数字即学生序号不重复,②抽出的数字即学生序号与试调查学生序号不重复;若有重复,排除该数字重新抽样。)
5)根据随机抽样的结果,找到相对应的同学信息,列在表格中供负责发放调查问卷的同学使用。
本次问卷调查全程真实有效,所调查的个人均是由随机数表产生的代码所有者,不存在人为造假的情况。对于收集来的数据整理,由于问卷调查资料属于统计资料,所以需要进行统计整理,主要审核工作包括数据源的完整性,统一性,合格性三个方面。本次问卷回收率是90.3%,样本总量达到了410,其中经筛选后有效问卷有363份,占问卷总数的79.96%。因此基本对总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效问卷中没有出现题目缺少回答而造成的资料缺失情况,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得以保证,本次题目设计理念中性,不具有敏感话题,题目语言避免模棱两可,卷面字距行距设计合理,字号适宜,使得避免了受访者由于疏忽忘记,误解反感等原因的数据缺失。另一方面,在数据统计过程中,采取互查多查原则等登记,确保题目答案和登记内容相一致,使得统计结果与真实情况相一致。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本次统计分析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我组对统计结果的合格性进行了严格审核,主要包括1逻辑审核,既对每一份问卷的答案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具有逻辑矛盾,例如其宗教信仰状况与其后文选填题目题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检查。2计算审核,既多次检查计算结果与统计数据间是否有错误的存在。通过以上手段来确保结果的真实有效。由于本次问卷无法进行重新调查,因此对于存在错误与矛盾的调查问卷,我们采取剔除无效问卷作废处理。
五、统计结果与分析结论
近年来,我国宗教信仰者的群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从老年人向青年人扩散的趋势。本次调查回收问卷410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为90.3%,有效问卷占全部问卷的79.96%。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excel20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调查对象男性计141人,占总数的39% 女性计222人,占总数的61 %。在有效问卷中户籍性质为城镇人口的有179人,占样本总量的49.31%,剩余185人为农业户口,占样本总量的50.69%。调查对象中,23人为群众占样本总量的6%,326人为共青团员占样本总量的90%,8人为预备党员占样本总量的2%,4人为中共党员占样本总量的1%,3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占样本总量的1%。从民族构成来看,少数民族样本占样本总量的6%,其余94%为汉族人口。所有有效问卷中23人为少数民族,他们分别为:穿青族1人达斡尔族1人,侗族3人,回族1人,满族1人,黎族3人,蒙古族2人,纳西族1人,土家族1人,壮族5人。样本中,专业范围覆盖了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各个专业类别,其中人文社科管理类专业的学生137人占38%,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172人占47%,外语类专业的学生56人占15%,符合儋州校区学生总体的分布情况。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一)信教学生占有一定比例,但真正的信徒不多按调查统计结果,在有效的363份问卷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42人,占样本总量的11.57%,其中基督教徒13人,佛教徒23人,伊斯兰教1人,道教4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21人,占样本总量88.43。在信教学生中,认为自己是理性信仰的占59.8%,有30.4%的学生是从众和盲目信仰的。在参加宗教活动方面,有72.1%的信教学生很少参加和不参加,表示经常参加和有时参加的占27.9%。在参加入教仪式方面,进入大学后,定期参与宗教活动的有7名同学,其中4名基督教徒,2名佛教徒,另一位同学没有任何宗教信仰。23名同学参与过宗教活动,其中有6名基督教徒,3名佛教徒,1名道教徒,13位同学没有宗教信仰,并且在这13位同学中有2位同学选了对宗教信仰是“坚决不信”的选项。可见,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确实占有一定比例,但从实际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看,真正信仰宗教甚至皈依宗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
(二)具有信教倾向的学生较多目前,在大学生中尽管真正的信徒不多,但是有信教倾向的或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有70人相信冥冥之中有命运的存在,有70人对于“命运说”完全不信,224人持中立态度。在“绝对不信仰宗教”与“绝对信仰宗教”中间徘徊的学生数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加入宗教的意愿方面,197名同学从未考虑过加入某种宗教,其中有96位同学的身边有亲属或朋友有宗教信仰。有65位同学有过想要加入某种宗教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实践,在这部分同学当中,有15位同学受到过别人向其进行宗教相关的宣传,有49人的身边朋友或亲属有宗教信仰。调查问及“对信仰宗教的基本态度”时,有50.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赞成也不反对信仰宗教,有49.4%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会信仰宗教”,表示“坚决反对信仰宗教”的学生仅46人。有262人对于宗教持不信仰,但是有兴趣的态度。25人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其中有2人为基督教徒。51人认为人生需要有宗教信仰,其中有宗教信仰的人为21人,在51人中有11人他们的宗教信仰态度是坚决的不信仰。288人认为宗教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可有可无。这种倾向性,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某些宗教团体、宗教知识、宗教行为等比较好奇,有一定的兴趣。这与某些宗教本身具有的神秘性有关。这些学生对宗教的历史、发展趋势及相关知识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基本处于朦胧、模糊的状态。这种既好奇又朦胧的状态,容易促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观念。如果遇到某些宗教团体的引导、说服,他们就很可能会倒向“信仰宗教”一边。
(三)对宗教信仰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在所有有效调查问卷中,有127人认为宗教是一种群体现象,是有教规教义有自己组织的群体。11人认为宗教与迷信,不科学相同。192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34人对于宗教概念任然模糊,说不清楚。9人认为宗教与邪教是一回事,222人认为宗教和邪教截然不同,123人认为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仍有差别,10人对于这个问题完全不清楚。有37人认为宗教信仰是有一定好处的,237人认为利弊皆有,6人认为只有坏处,84人对于这个问题说不清楚。这说明,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很多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相关的知识了解并不充分,从而不能有很好的认识,无法做到辩证的看待相关问题。加之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浮躁不稳定的特征,更容易在相关问题方法产生误解。
(四)学校相关领导层面对相关问题重视不足: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其中105人认为信仰宗教与在校所学的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有冲突,113人认为没有冲突,其中有22人有宗教信仰。95人认为不应该对学生加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其中有4人为信仰宗教的人。12人坚决反对对学生加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其中有4人有宗教信仰。在此次调查之前我校从未有过相关问题的调查,并且对于已经存在的具有宗教性质的团体没有做到足够的意识与相关的管理,因此出现了一部分的体制外的宗教活动和团体。并且有些活动的性质与学校相关规定有所出入,因此学校急需加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一)民族宗教习俗和家庭因素
我国宗教历史悠久,在我国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 种教徒比较多。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入大学前就已信教。另外,一部分少数民族本身由于民族特点,全民信教例如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的基督教家庭子女由于父母因素,基本上也会持有基督教的信仰。
(二)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以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没有充分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对宗教辨识能力较差,在宗教对自己的影响上认识模糊,对于党和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法制法规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出现了个别党员信教的情况。例如这次调查过程中的4个党员中,有一名有佛教信仰。学校教育和管理层,对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而涉足宗教活动,逐步产生了宗教信仰。目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加之思想未定型,处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期,容易出现茫然、疑惑、焦虑、混乱、心灵无法得到慰籍、精神无法得以寄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安慰,特别是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境时。另外,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等)、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心里问题或世界观出现动摇,从而借助宗教寻求寄托。
(三)传教者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学校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个别外教、留学生在聚会、联欢活动中讲经布道,从事传教活动。大学师生到国外进修、留学、实习、参加交流等活动中,也常常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基督教聚会点开始在大学校园附近出现,近年来有不断发展的趋势。我校中以及周边就分布着一些基督教聚会点,其教会组织形式是团体式的,聚会点设在租赁的民居中。他们发展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发展信徒的方式是通过教会成员向自己周围的学生进行宣传。参加此类聚会的学生数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对策建议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对宗教的态度日趋理性,广大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日趋客观。
(一)加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加强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理论和思想上得到提高。结合每年举行的对大学生的滚动调查和大学生假期返乡座谈,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保证师生在政治上的坚定性。同时,要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抓好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抓好以理想信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和谐校园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让学生平时有人管理,有事有人关心,困难有人帮助,困惑有人释疑。建立特殊学生的群体档案,加强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管理工作。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通过各种方式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展成才做人教育,让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业上,放在成才和为社会做贡献上,完善人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宗教政策宣传和宗教常识教育高校要将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党委统战部可在网站上开辟专栏,进行宗教常识普及工作。省社科联组织的三秦大讲堂等讲座,应该将宗教常识和民族政策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在学校适当开设宗教学选修课,使学生对宗教知识有一个基础的、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学生只有清楚地了解宗教的历史、了解宗教的知识,才能客观的对待自己的信仰问题,从而避免因好奇和迷茫而加入宗教组织。另外,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对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他们的信仰状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全面深入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把握大学生信仰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及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六、参考文献
《宗教社会学》 姚南强 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学定量方法》 范克新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袁方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社会调查方法研究》 范伟达 范冰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解析》作者: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左鹏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探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探究
摘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但是在这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诸如养老保险收费难、保障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所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从而提出三类养老模式共同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设置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专营机构,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等意见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意见探索
一、背景:
新农保试点本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欲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目前我国在试点阶段提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任务目标: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同时关于资金筹集上,现行规定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共同承担。个人缴费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同时,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并规定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二、问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规划,那么在这个初步完善的制度框架下,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框架中一个重要方面其社会保障功能的执行也暴露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1、农民方面:在我国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普遍存在,特别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一些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知之甚少。新农保虽经大力宣传,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但是仍有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不愿参保缴费,大部分参保人员选择低缴费档次,无续费意向。
2、政府方面:相对于城镇养老保险,虽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试点多年,仍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缺少专门的保障项目的法规。政府监管责任的缺位诱发基金管理人违规操作,导致养老金被挤占、挪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多在县级运营,其养老保险基金均是通过存人国家专业银行来达到保值增值目的的,而银行存款利率的多次大幅度下调, 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正在大幅度贬值。
3、制度本身上:互助合作、共担风险是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别状况,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民个人。另外由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 带来的突出问题是: 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 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也越多, 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未来领取养老金数额的巨大悬殊极大地挫伤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很多贫困农民甚至彻底放弃参保,继而导致了“保富不保穷”的尴尬局面。
三、意见:
1、家庭养老仍然作为主要养老模式。无论什么时候,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都不可偏废,特别是家庭养老更不容忽视。因为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生养子女就意味着老有所靠,包括经济上的、生活照料上的和情感上的。同时为使农民个人积累足够的养老资源,以减轻家庭、集体和国家的负担,政府应鼓励农民自我养老。当然在制度模式建立上,不能“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2、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
营情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当然一项政策运行成效的高低还取决于其执行的过程,因此,在新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各类资金的流向应该保证其透明化。
3、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正确选择由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誉且受到强有力的监控发行者提供的投资工具。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
4、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前提下,可把财政今后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拿出大部分用于农村社会保障。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适当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而不是由农民个人负担。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福利性”。
总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世纪性工程,其实施必然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小康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其社会保障功能会愈加凸显和完善。
参考文献:
王辉:《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刘娜:《社会保障伦理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冯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五篇:浅谈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作者:孙 杰 孙 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文章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本质特征等作了介绍,并指出研究企业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依附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