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4: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第一篇: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民间信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民间文化现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客观存在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山川景物,人生礼俗,民间文学的神话、故事,民间美术的绘画、雕塑等,无不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无所不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尊重民众的意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让民众按照传统习俗参与民间信仰活动,以发挥民间信仰积极的社会作用,使民间信仰文化得以健康的有序的传承发展。

一、民间信仰产生的条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中,对民间信仰传统文化活动的分类遇到一些难题。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先从民间信仰产生的条件入手,分析各类民间信仰所崇拜对象、祈求目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才能较合理的为民间信仰进行分类,也才能理解民间信仰为什么会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人类、神灵,人与神的结合,是民间信仰产生、存在的最基本的三个条件。人类在自然中进化、演变,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干旱洪水,生老病死。人类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美好的生活——春夏秋冬,谷米水果,山花烂漫,子孙绕膝。在自然力量的保护和压迫下,人们产生对自然力的依赖感、恐惧感、神秘感,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拜性。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象神灵世界的样式,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设计各种仪式祭奠神灵,这就产生了原始信仰和崇拜仪式。

神灵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想象样式创造出来的,并赋于它精神和灵性,赋于它控制自然的力量。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转嫁给神灵,编排出一系列的崇拜神灵的仪式,来取悦神灵,影响神灵,祈求神灵,希望神灵多赐福少降灾。由人对神灵的恐惧感、神秘感,到人对神灵的依赖和崇拜,形成了人与神的结合,产生民间信仰并逐步使民间信仰规范化、秩序化。民众在民间信仰的约束下生活着,生存着,人类在民间信仰的控制中、管理中延续着,发展着。

二、民间信仰的类型

民间信仰以对灵魂的崇拜,对鬼神的信奉为基础,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信仰活动。形态迥异,类型多样的民间信仰都是源于最原始的信仰,按各类信仰表现形式和祈求目的,可以分为原始信仰、祖先信仰、巫术信仰三大类型。

第二篇:邯郸民间信仰

巫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着大量的巫的占卜记录,从那时到现代,巫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解放后破迷信,批唯心,严禁巫的活动,至文革,巫几近绝迹。文革后信仰自由,巫又渐次兴起。近些年,在农村,许多庙宇重新修建,许多巫立坛祭祀,巫又成了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巫在邯郸有特殊的称呼,女子叫善友,男子叫巫祖码子。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为了为人祈祷治病。其次如求福、求财、求子、求女、求雨等也是他们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和祈祷治病比起来要少得多。巫长期为人治病也形成了巫的医学理论,他们认为人的病分为两类,一为实病,一为虚病。所谓实病是指身体的各个器官所生的实实在在的病,所谓虚病,是在由神灵降灾所引起的病。实病要实治,即请医宴药,虚病要虚治,即请神去灾。有事也用虚实结合治疗。过去,在农村,巫和医是合为一体的,巫即是医,医即是巫,所以过去的医生又叫巫医。既然巫医一体,所以虚实结合也是很容易的。

巫医治病。请神除灾在信奉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农村信奉神的人很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请神,只有那些立了坛的人才能请神。请神的形式也哥不想投,但大都是先烧香磕头,再言请神,神来了之后,身上就有反应,打哈欠,流泪,接着神就要了解你要解决的问题。善友请神说说的话,不管多长,全是韵文,且有声调,听来像是歌曲,像是戏剧,很好听。立坛请神巫医治病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立坛请神,乞求保佑。先烧香三柱,给神灵磕头,然后请诸神下届,向神灵说明缘由,请众位神灵保佑,最后送众神归位。

神灵信奉者的文化状况,十个有九个没有文化,只有一人有文化,由于这些信奉人员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不可能像基督教那样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理论,这些人信仰神灵,还属于原始宗教状态。分散性封闭性也是他们信奉的明显特点。这些农村的神灵的信奉者是各信各的神,各烧各的香,他们无限之间没有任何组织关系,他们的信仰方式也和他们的生产方式一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般一个家庭信仰一种神。在神的传承上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一种神灵只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传外人,这也造成了神的传承的封闭性。如果这家人丁兴旺,神就有可能传下去,如果人丁不旺,就有可能失传。就是一家人,如果后代不乐意传承先辈的神,先辈也没有任何强求传承的形式。所以在农村,一代人要产生许多神,一代人要消失许多神。民间宗教没有什么组织形式,纯属个人行为,没有什么教规、教义。是个人行为不向外扩展,流传也只传给自己的后代,如后代不接,就不再流传。

萨满跳神时,头戴系有铜玲的神帽,身着有许多飘带的神衣,腰束一圈铜镜。胸前挂一面护心镜,手持额姆琴神鼓。随着激扬有力的鼓点翩翩起舞。头上的铜铃,腰上束的那一圈铜镜,随着舞蹈的动作,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他越跳越兴奋,跳着跳着,突然放下手鼓,拿起神矛,在院子里横冲直撞,忽而跑进屋里从窗户跳出来,忽而爬山房顶剧目跳远,然后又跳下来,紧握短矛不断猛刺,嘴里发出“哈嘎”的喊声,他越跳越兴奋,甚至发起狂来,最后便昏迷过去。巫舞的舞者在跳舞时,一般都穿着特殊的服装,带有法器和一些特殊的装饰品,如鼓、铃、羽毛等,服饰上坠有金属、珠贝、护心镜等反光器物,舞蹈时,形声色浑然一体,增加了舞蹈的神秘色彩。

第三篇:浅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浅谈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从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公众公共意识、进行审美教育几个方面探讨了当前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强调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博物馆;社会历史知识;道德情感教育;公共意识;审美教育;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95年修改后的章程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其中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或说责任和功能,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其实人们对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只是达官贵人们陈列自己珍稀宝贝的私人场所,到对公众开放再到今天成为全社会的公益机构,也只有到了今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得以有发挥作用的可能。

二十世纪初,我国外有列强觊觎,国内大清统治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奔走呼号,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其中康有为、张骞等先贤多次上书朝庭,希望效仿西方,建立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培育人材,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我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张骞先生创立的。所以我国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了极为厚重的希望。然而在第一个博物馆创立后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得是那么艰难,先贤们的愿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到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历史文化遗产运动的兴起,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与丰富,成为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博物馆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在德育、智育、美育,提高全民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功能 博物馆教育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也是教科书教育的解读与延伸。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最大特点也是其最大优势就是它的“物”,博物馆的“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都有着不平常的经历。它所反映出的信息,告诉人们的知识是真实的、客观的。它突破了教科书的抽象性与主观性,而以直观、生动、科学的方法解读、传达社会历史信息,并印证这些信息。这些社会历史信息,尤其一些史前社会信息,如果没有通过考古发掘、采集,没有通过博物馆的科学陈列展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人们。例如“新石器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但我们将一系列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陶制罐、豆、鬲、甑等生活用器,璧、琮、璜、环等礼器,配之以图片和文字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想象,自己沟勒出一幅那个时代生动的生产生活图景。在一个通史陈列中,从猿人复原雕塑或化石到“古人”、“新人”,从旧石器时代粗糙的砍砸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精细的石器、骨器;从夏商周精美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从隋唐到宋元明清,越来越精美的瓷器,越来越华丽的丝织品„„观众漫步于其中,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了我们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了解我们的祖先不同时代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与规律,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的社会历史知识应该是难以忘怀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从中汲取精华,继承与传承其中优秀文化,不断创新,这个民族才能成为一个前进的民族,一个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它应该成为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曾昭燏和李济先生在《博物馆 》一书中说“向儿童讲解科学原理,一机械构造,或一地方之形势,父母师长谆谆千言,不能望其必晓,惟率之到博物馆,使其一见实物或模型,则可立时了然。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 可见博物馆直观性、生动性、真实性的教育特点对于成长中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国博物馆发展了一百年,我们有了更丰富的展品,更先进的陈列手段,更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社会教育责任。现在许多学校把历史课、思想品德课放在了博物馆里来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博物馆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的启迪、激励作用 在博物馆中,人们不仅获得了社会历史知识,在我们的内心与文物丰富的历史内涵发生交流共鸣时,潜移默化中还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会对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步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展厅,面对那气恢宏的一千多个兵马俑和战车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与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是外国人,可能他内心的震惊和欣赏的愉悦之情会转化为对我们民族的佩服和尊敬之情,会使他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那作为国人,这支创造了无数奇迹与文明的队伍的后人,看到自己的先人,在二千多年前就创造的这“世界第八大奇迹”,至今令人景仰。看到历史看到现今,自豪之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激励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民族今天的辉煌。

许多年过去了,我仍不能忘记在旅顺博物馆万忠墓“万人坑”内那触目惊心层层叠叠的白骨,也不能忘记周围观众的愤怒和眼泪。还有什么能比那森森白骨更能说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无能、民族的屈辱、百姓的悲惨命运;说明中国近代史是怎样一部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会激起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无比愤怒,也唤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强化了我们保卫国家、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信念和责任感。这是一种极具震憾力,令人永志难忘的教育形式。

我国有近一千所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它们给我们讲述的有我们民族的辉煌与骄傲,也有国家的屈辱与辛酸。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件文物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教材,完成好社会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博物馆在全社会道德思想、情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诲,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的人,这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永久性的任务

三、博物馆是公共意识培养的重要资源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非赢利,并向公众开放的机构。这一性质决定它是一个公益性机构。长期以来,民众的公共意识和无私捐赠一直是博物馆创立、发展的物质支撑与精神后盾。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阿什莫尔博物馆就是由阿什莫尔先生倾其收藏捐献而建立的。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是私人或社会机构捐建的。更多的博物馆则都接受过社会的捐赠。在这捐赠有背后还有重要的一幕,那么就是爱护文物保护文物。尤其象我们这样一个近一百多年来惨遭列强蹂躏的文明古国这一幕上演得更是无比的辛酸与惨烈,为此许许多多的志士倾其财产,穷其全力,甚至了牺牲生命。建国初,又有许多人怀着极大的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纷纷将自己的珍贵文物捐献给了国家。1956年至1966年著名藏家孙瀛洲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3000余件文物,其中25件是一级文物。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陆机的《平复帖》等八幅稀世书画捐给了故宫,后又将三十多幅珍贵书画捐给了吉林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特别在发达国家更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社会捐赠体系,充分利用了社会公共资源推进博物馆的发展。所以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对观众观赏文物的正确引导,还要让观众了解博物馆创立发展的历程,了解许多文物守护者付出的牺牲,捐赠者高尚的品德,倡导这种无私奉献的公共精神,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博物馆公益性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人们的公共意识与提升人们的行为水准。

近年来,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地大中博物馆大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活动可谓是对博物馆对观众对志愿者本身都有益的三赢活动。对博物馆而言,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困扰,提升了服务质量;对观众而言,能够得到更周到的服务;对志愿者而言,找到了一个增长见识、回报社会的机会。志愿者活动吸收了社会上有公益精神的人士参加到博物馆事业中来,也是一次博物馆与社会更广泛更细致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广大公众有了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服务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机会;使博物馆的性质、内涵、博物馆的公共精神得到很好的宣传。活动本身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人们无私奉献的公共意识,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四、博物馆的审美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运用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自身进行审美情感审美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精神世界有新升华,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内所陈列的正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形式美,更有历史之美,丰富内涵之美的文物。面对马家窑文化璀璨的彩陶艺术,三星堆独特而精美的青铜器,清康雍乾时期美伦美焕的瓷器,观众无不会被这些有鲜明时代特点而绚丽多姿的文物所吸引,沉浸在美的享受与愉悦之中。这种直观的、强烈的美的体验使人们从感受美,领悟美,汲取美,创造美一步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

几年前,在一个国际时装展览会上,一位中国服装设计师的“秦俑”系列服饰获得了大奖。而设计师的灵感正来源于他参观秦俑博物馆时所体验到的雄壮厚重之美。他的成功正是一个感受美、汲取美、创造美的最好例子。可见,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形式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道路,为更多的人提高审美修养,提高美的创造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社会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我们只有不断总结和探索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充分发挥出公共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1995年修订.(2)郑广荣.李耀申 《中国博物馆事业述略》《》(3)刘卫华.《美育,博物馆一项值得重视的功能》(4)曾昭燏,李济.《博物馆》重庆正中书局.1943.7(5)沈燕.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镇江高专学报.2004.1

第四篇:蒙古族民间信仰 论文

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摘要: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渗透到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使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喇嘛教;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影响;信仰

每一种外来文化的传播只有当它深入到人民大众中,才能说它真正的在这个社会中站住了脚跟。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播也是如此。当然,人民大众不可能像少数僧侣和知识分子理解把握深奥复杂的教理,他们只能通过接受通俗易懂的道理,采用纯朴可行的形式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这就形成了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一、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盛行

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信奉西藏佛教黄教派(格鲁派)即喇嘛教,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族各盟旗之最。据调查统计,阜新地区在清朝时著名的喇嘛庙宇360多座,旗有旗庙,村有村庙,户有家庙,全县庙宇林立,形成了十里一寺,五里一庙的格局,而皇帝赐予牌匾的喇嘛庙就有4座。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并兴盛起来是在清代。顺治八年,土默特左翼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内)在旗治所南4 公里处修建了旗庙,后来康熙皇帝御书了“瑞昌寺”匾额,俗称“黑帝庙”。土默特左翼地方蒙古族民众信奉喇嘛教的人数日渐增多, 康熙八年由清廷出资,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内开始修建“瑞应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总体工程完结,,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瑞应寺”大匾额,现享有“东藏”美誉,号称“藏传佛教东方中心”。

辽西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对喇嘛教的崇信都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

二、喇嘛教对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信仰习俗的影响

(一)风俗习惯的影响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地区蒙古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与喇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婴儿出生后要请**或高僧取名,孩子在生长过程中,要向**、高僧求取护身符,以保佑孩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老人去世后,晚辈无论贫富都要请喇嘛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由于受喇嘛教的影响,使婚礼也蒙上了宗教的色彩。在男女双方相处时要由喇嘛来定属相是否相克,结婚时请喇嘛占卜吉日等。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蒙古族中也有了敬献哈达的习俗。在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以及各种祝贺喜庆的礼仪上都会有献哈达的风俗。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广泛传播,改变了许多旧的礼仪制度,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习俗。蒙古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在喇嘛教传入后,有了火葬和天葬,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主要实行的是火葬。火葬是喇嘛教的仪规,在喇嘛教寺庙**、高僧圆寂之后大多实行此俗。一般的火葬,要邀请以为高僧担任上师,在火葬场举行丧葬仪式,并向燃烧尸体的火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喇嘛教认为火葬是将尸体献给神灵,成了贡品,是一种风险行为。骨灰的处理上僧俗也有所区别,高僧的骨灰要供在寺庙灵塔里,而普通人的骨灰,或合于泥中或撒在山上。自从蒙古族人信奉喇嘛教之后,对死的观念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因缘和地狱轮回的观念也随之兴起。以前,萨满信仰兴盛时只有受命于天的思想,不谈因缘。佛教传入后,天上有了极乐世界。萨满信仰时期只有人死后灵魂仍保佑其后代或做崇的想象;佛教传入后有了作恶事会下地狱的恐怖,但经过佛法的超度,仍可得到好的轮回。至此人临终时通常亲人们请来一个日常受人敬重的喇嘛给他念经,叫他在经声佛号之中,安然离开人间。同时还派一个人去寺院中,向一位最有名望的喇嘛或**问卜,请他给死者灵魂指条明路,好叫他到西方乐土去,或是转生到一个好的家庭。并且还要尽量布施僧众,请他们为死者诵经超度。为超度灵魂的诵经有三七、五七或七七四十九天连续不断的,最短的也得诵经七日。

(二)节庆民俗的影响

16世纪后期喇嘛教派传入,以喇嘛教信仰为内容的节日逐渐兴起。喇嘛教各寺院的宗教节庆,是宗教法事活动的一种,为了形象地传播喇嘛教教义,吸引教民而床里的。一些大规模的活动集会的形式是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主要是弘扬教义,增加喇嘛教的公信力。这些法会都在固定的日子举办,最重要的法会有正月的诵经大法会、四月的斋会、六月的夏季大法会等等。法会期间僧人集中诵经、辩经,举行跳神仪规。跳神舞蒙古语称査玛舞。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队,起源清雍正年间,是普安寺二世**罗布桑阿旺扎木苏赴西藏学经时学到的表演艺术, 回寺后广为传播, 兴盛一时, 几经繁衍并融人了许多辽西地域色彩, 形成了辽西独有的阜新藏传佛教中心的查玛舞文化。辽西普安寺的查玛舞产生距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 虽有过中断, 但凡举办法会, 必邀请其它寺庙查玛舞队来表演。

(三)建寺庙造佛像的影响 喇嘛教成为蒙古族全民的信仰,建寺庙、造佛像等佛事在辽西阜新地区也非常盛行。雕塑艺术中的石刻佛像, 其艺术价值令人称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乡境内海棠山摩崖造像群,是中国“东方藏传佛教黄教中心”唯一幸存下来的蒙古族文化艺术瑰宝。海棠山摩崖造像, 据《阜新县志》记载, 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章嘉**其徒张、王、刘、杨、丁、郭等建造普安寺”,并雕刻造像。雕刻家采用了阴刻、阳刻、高浮雕、内浮雕等多种形式。据说在大大小小裸露的岩石上曾有一千多尊石刻佛像, 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260 多尊。海棠山摩崖造像, 是一处极其宝贵的文物遗存, 一个佛教艺术珍品的宝库。当然也是辽宁蒙古族人民的骄傲。

喇嘛教在辽西阜新蒙古族地区的传入到衰败,经历了大约300年的时间,确实对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辽西蒙古族特色的民间喇嘛教信仰风俗和习惯。

参考文献:[1]蔡志纯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才让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M]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9.1 [3]阜新蒙古族县志[M] 794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4]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

第五篇:上海民间信仰研究

上海民间信仰研究读书报告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信仰活动,是源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祭祀,禁忌等习俗.研究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皆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不仅有助于解释文化深层的诸多方面,而且也为了了解一方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户.由此可见,在上海尤其是上海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民间信仰的研究已应该受到重视.本书的宗旨意在对上海地区民间信仰习俗的传承和演化,作一尽可能全面的叙述和分析,期待以筚路蓝缕之功,手抛砖引玉之效.本书所谓的”民间信仰习俗”是相对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成熟形态的世界性宗教以及官方的宗教祭祀仪式而言的,特指在民间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各类信仰活动.本书论及的内容属于广义的”民间信仰习俗”,如果按照民俗学通常的分类法,实际上广义涉及精神民俗门类中民间武术,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各种类型的信仰活动.巫术一种依靠虚构的”超自然能量”,企图用一套神秘活动影响,控制事物或环境,以实现某种愿望的行为.一般认为,巫术是原始信仰的一种形式.,其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对客体加以神化,向神灵敬拜求告,而是力图通过人类自己创造的各类法术仪式来直接影响或控制客体..原始巫术作为一中传承文化,往往与宗教相结合,继续在民间流行.所以,后世的巫术活动大都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原始巫术的传承,一方面又以变异的形态,掺杂进许多新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民间巫术既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宗教的产生晚于巫术.人们从事各类巫术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某种符咒仪式迫使大自然服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便凭借想象,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众多神灵,相信这些神灵主宰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对此他们感到无比的敬畏和崇拜,企图通过各种献媚取悦方式求得神灵保佑,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源头也是原始的巫术,原始宗教和原始禁忌,为此有必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此略作诠释,并就其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轨迹做一番研究.原始巫术

作为前宗教现象之一,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巫术,体现了人类对于运动和变化着的大自然(包括人类自身)做所的最初思考和反应.所以说,巫术观念的起源几乎与人类思维的起源一样久远.巫术,作为一种自然法则体系,即关于决定世上各种事件发生顺序的规律一种陈述可成为’理论巫术’;而武术作为人们为达到其目的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则可称为’应用巫术’.对于巫术的原理,原始巫术可分为”顺势巫术”(即”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两类.在中国长期传承且极为常见的还有”对抗巫术”(亦称”反抗巫术”),”蛊道巫术”和”预测巫术”.所谓” 对抗巫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即一种较高的超自然力量可以对抗和制服另一种较低的超自然力量.”蛊道巫术”是一种神秘而特殊的巫术,施术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蓄积并利用某种特殊的动植物或物品,以此迷惑,毒害他人,或迫人顺从其意志,或害人致死.”预测巫术”是指各种形式的占卜活动,及运用某种人为的技术和方法,想超自然能量或神灵询问未来的吉凶福祸,推知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上述各类巫术,就其功能和施术的目的而言,又可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 两类.凡是意在趋吉避凶,皆为”白巫术”,也称”吉巫术”.凡是意在恶意攻击,侵害他人的皆为”黑巫术”,也称”凶巫术”.原始宗教

原始先民对自己生活密切关联的大自然极度依赖,又因其变化莫测,不可驾驭而感到无比畏惧,因此,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之一.生儿育女是原始先民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因而生殖崇拜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鬼神崇拜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依然存在.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尤其是动物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信仰.在原始信仰中,被当做”图腾”加以崇拜的大多数为某种动物,少数为植物或自然物,自然现象.从中国原始宗教的传承与演变看,下属特点值得注意.其一,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各类原始崇拜不仅转化为民间信仰在后世长期传承.其二,原始宗教在传承中往往与更为原始的巫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互相交错,参透的复杂状况.巫术与圣灵崇拜相结合,实为中国民间一大特点.其三,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在转化为民间俗神的过程中,逐渐被偶像化和人格化.原始禁忌

禁忌的原意为忌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与之相应的忌观念.一般认为其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自我保护的功能.其二,心里排解的功能.其三,文化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下载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徽州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基于屯休徽三区县的调查分析 报告撰写人: 闫茂强 年级与专业:09公共事业管理 学 号:20903031073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二0一二年五月 目 录 引 言 ……………………......

    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5篇)

    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

    民间信仰(写写帮推荐)

    중국의 민간 신앙0807 송 가 여러분, 안녕하세요? 저는 오늘 MC를 맡은 송가입니다. 를 시청해 주시는 여러분들께 감사드리고요~ 자, 그럼~ 오늘의 이야기는 무엇일까요?......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黄奎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

    功能食品分类

    功能性食品依制造过程不同,可以分类如下: 第一代功能性食品:如灵芝、绿茶和小麦苗等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生理调节功能,经研究 发现并证实其功效后,此类原被当作普通食品者被重新定位......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

    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XXX镇民间信仰调研报告 摘要:XXX镇面积大、人口多,宗教发展迅速,农民信徒数量较多。为了妥善完成区民族宗教局的要求,更好地了解我镇农村宗教信仰情况,XXX镇党群办在下辖九个行政......

    清明祭祖与民间信仰

    清明祭祖与民间信仰 祭奠祖先,悼念亡灵,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周代时百姓受帝王祭祀礼仪的影响,就有郊祭先祖的习俗。《孟子·离娄下》记有齐人郊外乞墓祭者祭馀的故事,说明战国......